Ⅰ 買國債和存銀行哪個更劃算
買國債和存銀行各有個的好處,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才能更劃算。
根據需求選擇國債或者銀行買國債基本是無風險收益,而且利率也比較高,但是缺點是你不一定能買到國債。
同時國債時間都比較長,通常在三至五年,儲戶持有國債的時間比較長,所以一旦你在短期內急需用錢,恐怕買國債也未必劃算。
相比之下,現在的定期存款產品都是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也有少部分可按周期計息方式。
總之,國債和定期存款產品都是適合普通老百姓的,其中儲蓄國債尤其是憑證式儲蓄國債備受中老年市民的青睞,大多時候並不是想不想買,而是一開始就被搶購一空。
畢竟它的風險比銀行存款產品還要低,但銀行存款除了大額存單外,基本都是不用搶的。
Ⅱ 現在買什麼樣的債券基金比較好
不是的
債券基金是投資債券為主,也可以投資股票的
所以,不能說比定期存款好,是有風險的,更不會有定期利率的收益的
現在債券基金不合適,你們家庭屬於保守型的,不適合選擇基金投資,還是選擇銀行定期存款
Ⅲ 債券分哪幾種,現在投資比較好的是哪種
債券一般只有評級,評級越高,說明公司越可靠,破產的可能性小。債券一般都是明確到期收益的,照理評級低的債券利率高一些,不過在我國,目前還沒有破產沒有按照規定付息的先例。
你想問的大概是基金。
基金是專家幫你理財。
買基金到銀行或者基金公司都行。銀行能代理很多基金公司的業務,具體開戶找銀行理財專櫃辦理。
先做一下自我認識,是要高風險高收益還是穩健保本有收益。前一種買股票型基金,後一種買債券型或貨幣型基金。
一般而言,基金的投資方式有兩種,單筆投資和定期定額。所謂基金「定額定投」指的是投資者在每月固定的時間(如每月10日)以固定的金額(如1000元)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類似於銀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由於基金「定額定投」起點低、方式簡單,所以它也被稱為「小額投資計劃」或「懶人理財」。
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具有類似長期儲蓄的特點,能積少成多,平攤投資成本,降低整體風險。它有自動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功能,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總能獲得一個比較低的平均成本, 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可抹平基金凈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場的波動性。只要選擇的基金有整體增長,投資人就會獲得一個相對平均的收益,不必再為入市的擇時問題而苦惱。
Ⅳ 儲蓄和買國債哪種最合算
買憑證式國債更合算,因為其利率高於銀行定期儲蓄,且免利息稅;以2008年8月1日發行的2008年憑證式(四期)國債為例,3年期票面年利率5.74%;5年期票面年利率6.34%。1萬本金,買三年期的,3年後的利息收益是:10000*5.74%*3=1722元;買5年期的,5年後的收益是:10000*6.34%*5=3170元。
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是5.40%,5年期是5.85%;扣除5%的利息稅,實際分別是5.13%、和5.5575%;1萬本金,三年後的利息收益是:10000*5.13%*3=1539元、五年後的利息收益是:10000*5.5575%*3=2778.75元。
綜上所訴,買憑證式國債更合算,也不存在風險,因為國債是國家發行的,跟銀行儲蓄一樣到期後由銀行兌換,一次性還本付息;即使是利率風險,銀行定期儲蓄也是一樣的,並且現在國債利率還高於銀行利率;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憑證式國債比較劃算;但憑證式國債並不是每個月都在發行,迄今8月為止,2008年只發行了4期憑證式國債;不過發行前發行前新華網會提前公布、還有各大門戶網站以及證券網站,以及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和新聞頻道的遊走字幕;如果要買憑證式國債請關注權威的信息來源。你可以把下面這個網站收藏。
Ⅳ 債券基金買哪種比較好呢
債券基金就因為風險小、費率低以及收益穩定受到大家的喜愛,特別是近幾年,債券基金平均年收益率比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還要高,所以理財買債券基金也不錯的。
所謂債券型基金,就是主要投資債券的基金,規定基金資產80%以上要投資於債券。其實,選擇債券基金不像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那樣復雜,只要做好以下四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就是要好好挑選下基金公司。相比於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基金公司對債券基金的影響比重更大。具有銀行背景的基金公司,能拿到成本更低的債券,手裡的資源也就更多。另外,具有大券商公司背景的基金公司也會有優勢。
第二步在鎖定了基金公司後,就要來挑選債券基金的種類。
一般來說,按照債券基金的風險從小到大,可以這么排序:
第一類是純債基金,顧名思義,這種基金只投資於債券市場,在債券基金中風險最小。
第二類是一級債券基金,主要投資債券,還可以參與打新股,風險會大些。
第三類是二級債券基金,除了投資債券外,還會投資一小部分股票,由於此類債券基金容易受到股市的影響,風險要高於純債基金與一級債基。
最後一種就是可轉換債券基金,主要投資可轉債,由於兼具債券和股票的特性,相比前三者風險最高。
第三步鎖定了債券基金種類後,就可以挑選最合心意的那隻基金了。看業績是判斷一隻債券基金質量的經典套路。
最後就可以挑選好的理財平台去購買債券基金。
Ⅵ 國債種類有好幾種,請問哪種最劃算
最好買憑證式或者儲蓄國債,這兩種國債類似銀行定期儲蓄,一般是1年、3年和5年;利率又比同期銀行利率高一點。而銀行理財產品有一點風險,因為有些理財產品並不會給你保本,就是說有可能出現虧損你本金的情況;同時,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會給你保證收益,告訴你的收益率也是理論或者可能收益率,但不保證,或許到期後,實際得到的會很低。
國債說白了就是把錢借給國家,每年得到利息,一定年限後歸還你本金;對於老百姓而言,就相當於把錢存進銀行;多了一個投資渠道而已。購買基本條件:身份證、資金。
關於國債主要三種:
買國債,最好是買憑證式和儲蓄國債,比較安全,期限一般有1年期、3年期、5年期,1年期就是指1年後到期,國家通過銀行返還本金和利。這兩種國債利率比同期銀行定期儲蓄高一點。主要通過銀行購買。如果中途提前贖回,要扣除本金0.1%作為手續費,並按持有時間長短分段計算利息。以2010年5月13日發行的二期憑證式國債為例,1年期票面年利率2.60%;3年期票面年利率3.73%;而同期銀行定期儲蓄,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三年期是3.33%;如果買憑證式國債,1萬元的本金,一年期的國債多得利息35元,3年期每年多得40元!這兩種國債,最低是100元起,超過100元,按100元的整數倍購買。
另一種是記賬式國債,也是開國債賬戶購買國債。這種國債一經發行後,通過試點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進行上市交易,不過這種國債年利率比較低,有些期限還比較長,最長的有30年、20年,不太適合普通老百姓投資。你可以帶上身份證到工行、中行等國有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去開戶,就可以購買了。記賬式國債你可以隨時買進賣出,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變現;因為記帳式國債可以隨時買賣,其價格跟股票一樣是上下浮動,如果你賣的時候國債價格下跌,你就會虧損;反之,價格上漲你可以賣掉賺取差價;記帳式國債到期後國家還是按100元/每張贖回。記賬式國債最低交易是1手,1手等於10張,大約是1000元面值。買記賬式國債的收益通常比憑證式和儲蓄國債的低一些!具體取決於市場價格!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Ⅶ 什麼叫國債,國債要去哪買,買什麼最好.
國債,就是國家向社會籌集資金時,給投資者出具的債務憑據;說白了,就是一張借條,例如,國家向你借錢,給你一張國債,你得到國債同時把錢給國家,等到一段時間後,國家返還你借的錢,並支付利息給你,同時拿回國債。當然借錢的利息,事先就用利率約定,例如利率2.33%,你買1萬元國債,國家每年就給你233元利息。
買國債,最好是買憑證式和儲蓄國債,比較安全,期限一般有1年期、3年期、5年期,1年期就是指1年後到期,國家通過銀行返還本金和利。這兩種國債利率比同期銀行定期儲蓄高一點。主要通過到銀行去購買。但是,今年已經發行完畢;要買等明年吧!
另一種是記賬式國債,也是開國債賬戶購買國債,沒有證和票。這種國債一經發行後,通過試點銀行和證券交易所進行上市交易,不過這種國債年利率比較低,有些期限還比較長,最長的有30年、20年,不太適合普通老百姓投資。你可以帶上身份證到工行、中行等國有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去開戶,就可以購買了。記賬式國債你可以隨時買進賣出,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變現;因為記帳式國債可以隨時買賣,其價格跟股票一樣是上下浮動,如果你賣的時候國債價格下跌,你就會虧損;反之,價格上漲你可以賣掉賺取差價;記帳式國債到期後國家還是按100元/每張贖回。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Ⅷ 銀行利息率上調了,現在買哪種國債券比較劃算
買國債不如買貨幣型基金,收益差不多,但比國債變現容易,且不收手續費。一般原始國債是買不到的,到二級市場買還要付一定的手續費。
Ⅸ 現在買哪幾只債券基金比較好
目前國內大型基金網站有數米基金網和天天基金網,其中天天基金網最為大眾化,使用率更高,可以上天天基金網購買。
天天基金是上市公司東方財富全資子公司,首批獲牌的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天天基金網作為中國基金理財網站第一門戶,致力向投資者提供專業、及時、全面的基金交易、資訊、凈值、數據、評級、分析、互動等全面理財服務。
特色:
產品多: 基金品種業內最全,品種全覆蓋
交易快: 10秒快捷開戶 閃電交易
服務好: 365天不間斷客服支持
費率省: 申購費率4折優惠起
功能亮點:
1. 活 期 寶: 收益最高可達活期存款11-28倍,7×24小時隨時取現,快速到賬
2. 定 期 寶: 短期理財工具利器,超1年定存利率
3. 基金交易: 基金超市品種業內最全,一站式理財讓你足不出戶享收益
4. 自選基金: 登錄通行證,讓你哪裡都能瀏覽自選基金
5. 基金數據: 凈值、估值、排名、評級24小時不間斷更新
6. 基金資訊: 隨時隨地獲得最新業內動態和理財資訊
7. 基 金 吧: 國內人氣最旺的基金吧平台,與高手一起,邊理財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