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國債政策沒有擠出效應

國債政策沒有擠出效應

發布時間:2021-08-17 05:44:35

A. 擠出效應的政策效應

從1981年恢復國債發行已歷時17年,以國債為代表的財政信用在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止到1997年,國債余額已達4020億元。據國家計委有關人員根據1994—1996年的國債發行速度,結合後幾年的債務還本付息水平、赤字規模和必要的財政開支等因素推算,「九五」期間的國債發行總規模至少在12000億元左右。 從80年代初開始,伴隨著財政赤字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財政基本建設規模的增加,使得國債發行規模逐年上升,並且從1994年起,國債發行量進入了跳躍式增長階段。
國債的適度規模是一個動態的參考指標,很難用靜態的指標定出一個國家在較長時間內絕對合理的標准。但從世界各國國債管理的經驗來看,客觀上存在幾組較為通用的衡量國債的適度規模的參考指標。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體制存在差異,這些指標既有可比性,也有各國本身的國情特點。若按照當年國債余額佔GDP的比重(1997 年為 5.38%)這項指標來看,我國的國債規模處於安全線以內(一般地, 這一指標大體在10—15%之間),由此預示著我國的國債規模仍有擴大的餘地。但是,若是按當年國債發行額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國債依存度)和國債發行額占 GDP的比重來看,1997年兩項指標分別為26.93%和3.31%,都已超過了國際安全線(分別為20%和30%以內)。盡管當前我國的財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明顯偏低, 比發達國家的同類標准相比相差較大,故國債依存度也與其他國家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我們仍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B.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有擠出效應嗎

1、財政政策有擠出效應。貨幣政策沒有。
2、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3、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政府「擠占」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C. 國債的擠出放應的定義

國債擠出效應與我國國債政策取向

摘要:我國國債的擠出效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在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後,我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的擠出效應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仍然處於轉型期,市場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民間投資對利率的反應還不是十分敏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利率彈性有所增強,並且,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資源得到較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逐漸變得稀缺,擠出效應將會相應加強。因此,如何調整國債政策取向,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從2005年開始,我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從發展趨勢看,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國債發行規模仍將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國債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對長期資本的形成及市場機制的完善均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如何看待國債的擠出效應,如何調整國債政策取向,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國債擠出效應的作用渠道

國債的擠出效應,主要是通過資金供給和資金需求兩個渠道發揮作用的。

1.資金供給。國債發行直接減少了民間的可用投資資金總額,民間購買國債的資金並非來源於消費基金。事實上,相當於進行了一次資產組合結構的調整,導致資金使用權從民間轉移到政府手中。國債規模急劇擴張的實質是政府與企業尤其是與民間企業爭奪資金,從而產生了對民間投資的強烈「擠出」,進而預算赤字直接減緩資本積累的速度,因為用於公共開支的赤字可以將私人投資擠出,它的可預見結果是造成資本形成的速度大大減緩。而用於支持預算赤字的公共借款規模的膨脹意味著對可借資金需求的增加,盡管利率的微小的提高可以引起儲蓄總額的增加,但作為可借資金使用的私人部門的需求的儲蓄余額將下降,而政府利用儲蓄支持赤字的做法將擠出私人投資對儲蓄的佔用。

2.資金需求。國債發行會抬高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引起債券價格下跌,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地降低企業的投資收益率,而若資本邊際效率未能相應提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必然受到抑制,導致投資規模的縮減,資本市場處於一種較低的均衡水平上。所以,政府發行國債會減少私人生產部門對資金的需求,相應地,資本市場也就處於一種低級的均衡狀態。而且,政府從征稅融資轉向債務融資對資本形成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莫迪利安尼(Modiglianli)在其生命周期理論中指出:政府舉債融資,居民以持有政府債券取代私人資本,而被政府所擠出的資金通過政府支出大多被直接或間接地用於當前消費,社會總體的生產能力降低,未來供給減少。在將來國債大規模償還之際,總供求的短缺性缺口將進一步加大,帶來通脹的壓力,而私人資本的縮減也將是持久性的。

二、我國國債擠出效應的階段性表現

我國國債擠出效應的產生與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緊密相聯,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經濟體制改革初期,擠出效應體現在國債發行對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資源掌握與使用量的擠出。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與逐漸深入,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非國有和非公有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加大,這時就出現了社會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如何配置的問題。由於整個80年代我國經濟仍然是相當程度的短缺型經濟,瓶頸部門的存在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一定量的政府投資,但由於國家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所以國債發行量不斷增大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率較高,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投資需求相當強烈,資源約束強烈,不存在富餘資源是當時的一種客觀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國債發行自然是對地方政府與非政府部門資源掌握與使用量的擠出。

1981年以來的絕大部分年份里,國債發行主要是通過行政攤派等非市場化的方式發行,國債的擠出渠道比較單一,即直接通過國債發行擠出了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預算外資金;擠走了銀行等國有金融機構對個人儲蓄安排的投資,擠出了一部分銀行信貸投放和居民個人消費。不容否認的是,當時發行國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通過抽走一部分「預算外資金」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閑散資金,以便控制通貨膨脹率和減少當時所謂重復性與盲目性投資,集中必要的財力加強能源交通等國民經濟瓶頸部門的投資力度與建設,實現調整與優化國民經濟結構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債的這種擠出是必要的。

(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利率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而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加大,國債發行顯然有擠出其它有價證券發行的效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較大進展,利率對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而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不斷加大。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國債發行市場化的探索也有較大進展,國債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也令人矚目,對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影響也在增強。隨著股票、企業債券、金融債券等有價證券發行量的不斷增加,國債發行的多少,直接涉及到社會資金在國債與非國債有價證券之間的分配,也開始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尤其在經濟運行和資金緊張的時期,這種影響更為突出。1992年至1993年,投資熱潮使社會出現了「集資熱」,企業債券與其它形式的集資影響到國債發行進度與年度額度的完成。所以,政府曾規定非國債有價證券的利率水平不僅不能高於國債,而且在發行時間安排上,也要以優先保證國債發行為宗旨。在這種情況下,國債發行顯然有擠出其它有價證券發行的效應,進而有擠出非中央財政投資的效應;這種擠出是通過金融市場顯現的,也開始通過利率機制起作用。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擠出效應不明顯。1997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它原因,我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現象,設備和資源利用不足,經濟「過剩」。為刺激有效需求,啟動經濟增長,中央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發行量劇增。但「積極財政政策」擠出效應不明顯:第一,增發國債對利率沒有影響。中國自1996年5月以來曾先後8次降息,但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並不是財政擴張帶來的結果。由於中國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下降,而中央銀行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進一步看,價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財政擴張的結果,相反,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價水平的下降。第二,增發國債沒有與民間爭奪有限的資金。近年來,商業銀行存在較大存貸差額,商業銀行的資金過剩主要是風險意識增強、企業投資利潤較低及產業政策調整的緣故。如果公共資本投向競爭領域,即與民間資本的生產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資就會擠出民間投資。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高速公路、供水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屬社會公共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相反,基礎設施建設還可提高民間投資的外部效應,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推動民間投資。第三,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替代關系,即財政增加購買力支出可能擠出居民消費,但這要通過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具體分析來定。某些財政支出如招待費,的確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公共設施支出則是私人消費的互補品;還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又是互補品。比如,國家用於食品和葯品檢驗的支出,既減少了私人的檢疫支出,又增加私人對食品和醫葯的支出。通過分析財政購買支出和居民消費關系的計量模型發現,中國財政購買支出與居民消費總體是互補關系,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具有擴張效應。

三、結論與建議

1.我國國債的擠出效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在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現階段我國財政赤字和國債的擠出效應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濟仍然處於轉型期,市場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民間投資對利率的反應還不十分敏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間消費與投資的利率彈性將有所增強,並且,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資源得到較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逐漸變得稀缺,擠出效應也會相應加強,國債政策與財政政策作用將進一步削弱,而貨幣政策調控將發揮主導作用。

2.2005年中央決定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決定適當減少赤字,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但仍要繼續保持一定的赤字規模和長期建設國債規模。這樣做的必要性是:第一,政策需要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國債項目的投資建設有個周期,在建、未完工程尚需後續投入。在經濟高速增長和部分行業、項目對國債資金依賴較大時候,「收油過猛」會對經濟造成較大負面沖擊。第二,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確實有許多「短腿」的事情要做,保持一定的赤字規模,有利於集中一些資源,用於增加農業、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公共領域的投入。第三,保持一定的調控能力,有利於主動地應對國際國內各種復雜的形勢。

3.在國債政策目標的確立上,必須轉變片面強調確保年度經濟增長思想,將重心放在支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初期,國債政策作用的側重點放在拉動需求方面,這樣做簡單、容易操作,而且見效快。但單一的需求管理政策只能解決短期的經濟增長問題,不可能解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在需求管理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後,要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國債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到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供給結構和提高供給質量及增加有效供給和增強經濟競爭力上來。要通過國債政策的作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從低級狀態向高級化狀態轉變,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能有機協調;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得以順利實施o

4.國債投資的結構性調整思路可從四個方面考慮:(1)轉化一部分。將一部分用於重大項目、基礎設施、西部大開發的國債投資逐步納入財政預算內安排,通過增加基本建設支出,保證國家有關部門在重大項目上的干預力,使公共支出和建設職能得到發揮。(2)創新一部分。對仍要繼續由國債安排的少部分投資,可在投融資方式上採取更為靈活的形式,如採用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運作,使這部分資金能通過商業化運作模式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參與,充分發揮其引導和拉動效果。(3)取消一部分。對已完工的國債項目和不再需要安排資金的項目,逐步取消相應的資金安排,減小國債投資規模。(4)合並一部分。將一些同樣投資於教科文衛等公共事業支出項目的資金合並到預算內,納入部門預算統一安排,減少多頭管理、重復安排的現象。這樣調整後,在提高國家財政預算完整性的同時,國債發行規模也會逐步降下來,通過恰當的利益調整和合理的預算程序逐步淡出。

D. 為什麼貨幣政策沒有擠出效應

擴展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得總需求增加,總需求增加呢會增加貨幣需求,從而使得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水平上升,私人投資會減少(因為借貸成本增加了),那就會降低總需求。這就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貨幣政策沒有擠出效應。

E. 什麼是「國債的擠出效應」啊。。。

亂說,所謂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指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即當政府支出增加時,或稅收減少時...利率會上升,私人部門(廠商)的投資會受到抑制,產生政府支出擠走私人投資的現象,這就是「擠出效應」。
簡單的說,國債的擠出效應也就是說國債的信用風險很小,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很多投資者喜好這種投資工具,因而大量購買,導致資金用於非生產而導致企業用於非生產的資金減少,造成企業與政府爭資金的情況。如果政府將用國債所湊集的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那麼這種國債的擠出效應就非常明顯,是有有害於生產的,所以,基於這個原因,很多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國債有害論。
當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完全是游余資金,即處於游離狀態的資金,並且用於國家項目投資而不是用於彌補財政赤字(即用於社會生產的話),這種擠出效應的不利之出便被減到最小。
樓上答的不完全,那各8級魔法師的答的有太多,把人搞糊塗了。

F. 產出效應和擠出效應的區別,怎麼理解

1、 擠出效應會帶來產出效應,比如加大投資力度、投資房地產、投資高鐵、勢必要花錢投資。這樣積極的政府決策刺激了經濟,帶來產出效應,同時市場上流通的錢就多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預期,銀行利率就要相應提高。

2、產出效應(output effect of money)--指的是貨幣供應量變動對實際產出量發生影響的一種反映。

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可促進產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卻會導致產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是清楚的,它會刺激就業、減少失業;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通常情況下,會減少就業。在長期,上述影響產量和就業的因素都會消失。

3、擠出效應(Crowding Out Effect)--指的是一個相對平面的市場上,由於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短期中,當經濟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小於1大於0,但在長期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擠出效應則為1。由此得出,在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長期,這些政策只會引起通貨膨脹。

(6)國債政策沒有擠出效應擴展閱讀: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1、政府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債券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貨幣供給不變,政府出售債券相當於收迴流通中的部分資金,則市場上資金減少,從而利率升高,貸款利率上升減少了私人投資,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投資的利率彈性,投資的利率彈性大則擠出效應大。

2、政府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增稅減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費與投資減少,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大,則稅收引起的私人消費減少多。

3、在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價格水平的上升,這種價格水平的上升也會減少私人消費與投資,引起擠出效應。

4、政府支出會以下列方式擠出私人投資:由於政府支出增加,物價就會上漲,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條件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投機需求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就會下跌,利率上升,從而私人投資減少。

5、在開放經濟中當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價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出口減少,私人投資減少。

G. 什麼是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商品和勞務的競爭加劇,物價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的貨幣量(m2)減少,債券價格下跌,利率上升,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消費亦隨之減少。
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支出乘數的大小
乘數越大擠出效應越大
2.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擠出效應越大
3.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的大小
系數越小擠出效應越大
4.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則擠出效應越大
圖不方便畫了
見諒
希望採納

H. 發行國債屬於哪種經濟政策

國債的擠出效應是國債的副產品,擠出效應等於政府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民間主體的權利,表明政府參與市場過多,因而損害了市場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因為政策支出規模的擴大而壓抑、排擠了民間投資的增長,那麼,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就不合適了,意味著國債政策必須進行調整與轉向,才能保證其可持續性。擠出效應存在與否的關鍵環節是政府債務對利率的影響,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經驗以及多國實踐的研究都令人驚奇地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選用我國1984年-1999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預算赤字與利率並無直接關系。這表明擠出效應存在的現實性較難把握,原因是擠出效應的產生,存在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如果經濟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供給充足,其價格則不會隨產量變動而變動,因而政府支出對利率和私人投資影響較小,擠出效應也較小。其次,如果在預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貨幣供給相應增加以及增加額能夠滿足貨幣需求增加的需要,則國債擴張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因此,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擠出效應。自從我國1998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較為普遍的認識就是通過國債發行擴大財政支出並未產生擠出效應。基本原因在於近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大量增加,銀行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和資金剩餘,增發國債使銀行一部分剩餘資金轉化為投資,並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資成本上升。從國債投資的領域和項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擠社會投資的問題。適應財政擴張的要求,中央銀行也採取了一系列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措施。 通貨膨脹是國債政策重要的約束條件,如果國債政策導致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那麼國債政策的實行就必須十分謹慎。1994年《預演算法》和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前,財政部一直與中國人民銀行保持直接融資關系,相當部分的政府赤字採取了貨幣化融資方式。到1994年末,財政部向中國人民銀行透支和長期借款余額高達2145億元,占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總資產的12.2%,相當於當年GDP的4.6%,而同期國債負擔率也只有6.1%。這種用創造新貨幣的辦法支付債務本息的赤字融資方式,是這一時期通脹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後,財政赤字必須通過發行國債來彌補,中央銀行不能從國債一級市場上直接購買國債,這就從制度上阻斷了財政赤字擴大直接引起中央銀行增發貨幣,並導致通貨膨脹的渠道。但是,赤字債務化以後,財政赤字與超量貨幣發行之間的間接通道依然存在,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消失。間接影響的大小與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關系密切。目前,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銀行會根據貨幣和信貸穩定增長的要求進行國債的買賣,吞吐基礎貨幣。由於實行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貸款過多,則會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基礎貨幣,這就決定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在二級市場上的國債交易只會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會構成通貨膨脹的誘因。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不斷增加,金融機構資金偏松,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過程中大規模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創造了條件。1998年的1000億元建設國債只對國有商業銀行發行,就是考慮到1998年中央銀行基礎貨幣供應偏少,居民儲蓄增加較多,商業銀行資金存差較大,物價總水平繼續下降。此時增發國債不僅不會導致貨幣過量發行而引發通貨膨脹,相反卻可以緩解通貨緊縮壓力。

I. 為什麼貨幣需求對利率越敏感,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會越小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占效應越多;反之,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因為貨幣需求對利率的不敏感說明當貨幣需求變動一點便會引起利率的較大變動,當國家施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社會總需求的時候便會增加貨幣需求,從而使得利率大幅度上升,再加上投資對利率變化敏感,就會導致投資的大量減少,從而使得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變大。

(9)國債政策沒有擠出效應擴展閱讀:

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如果政府將用國債所籌集的資金用於彌補財政赤字,那麼這種國債的擠出效應就非常明顯,是有害於生產的,所以,基於這個原因,很多古典經濟學家提出國債有害論。當國債所籌集的資金完全是游余資金,即處於游離狀態的資金,並且用於國家項目投資而不是用於彌補財政赤字(即用於社會生產的話),從而使這種擠出效應的不利之處降到最小。

閱讀全文

與國債政策沒有擠出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