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麻煩把「次級債」用通俗易懂的字語解釋一下 能舉例最好
次級債務(Subordinated Debt) 是指固定期限不低於5年(包括5年),除非銀行倒閉或清算,不用於彌補銀行日常經營損失,且該項債務的索償權排在存款和其他負債之後的商業銀行長期債務。
目前國際上次級債多為大型商業銀行所發行。
了解次級債危機,先要了解次級按揭。所謂次級按揭,是指美國向信用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次級債務人提供住房貸款。貸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僅需聲明其收入情況,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 美國次級按揭客戶的償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戶本身的還款能力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藉此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不必擔心風險;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次級債危機就產生了。 2007年7月26日,美國次級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從而帶動全球股市連鎖暴跌,東亞股市除中國內地以外均未能倖免,而尤以中國香港股市跌幅為甚。受次級債務危機繼續擴散影響,歐洲和澳洲一些金融機構受到牽連,美歐日等國央行也紛紛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救市。 美國次級債務危機掀開了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冰山的一角,全球知名基金公司如貝爾斯登、貸款機構高盛和大型銀行花旗銀行等等,均被受困其中。各國央行目前已注資逾3200億美元,並密切關注次級債務發展的最新動向,應對未來可能對經濟造成的沖擊。不良資產泡沫被擠壓的過程是痛苦的,但這也是一個將風險徹底釋放,將相對資產價格和風險重新估值的過程。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是面向信用較差或收入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抵押貸款,以實現居者有其屋。 該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4年期間經歷了快速發展,從1994年的350億美元發展到2000年的1400億美元,而如今可能高達 8000億美元。這一時期的繁榮得益於當時的政策環境、寬松的信貸環境,以及資產證券化盛行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然而,次級貸款的發放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及低利率假設的基礎上。大部分次級貸款基於浮動利率,即貸款利率隨短期利率變動而變動。一旦房價回落利率上升,次級借款人將會面臨無力還貸風險。從2004年中開始,美聯儲先後17次加息,將基準利率從1%上調至5.25%,使得借款人還貸成本激增,遠超出實際還貸能力。另一方面,近兩年來美國住房市場逐步降溫,使得房屋所有人的再融資變得更為困難。這最終導致了2006年以來次級抵押貸款拖欠、違約及停止抵押贖回權數量的攀升,並使美國包括新世紀抵押貸款公司在內許多貸款公司撤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尋求破產保護或者被收購。
『貳』 次級債券是什麼意思。用通俗點的話解析,謝謝。
次級債券在國內主要是各商業銀行為了補充資本充足率而發行的一種債券,他的求償權僅低於一般債務,但高於優先股 、普通股等公司股本權益。
發行主體為各大商業銀行,發行制度又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次級債券風險一般不高,不過收益也就很低!
『叄』 次級債券是什麼 比喻一下
次級債券(Subordinated Debentures)
什麼是次級債券
次級債券,是指償還次序優於公司股本權益、但低於公司一般債務的一種債務形式。各種證券的求償權優先順序為:一般債務 > 次級債務 > 優先股 > 普通股,求償權優先順序越高的證券,風險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機構往往基於自身情況,根據CAPM模型按一定比例配置資產,以均衡自身承擔的風險和獲取的收益。潘大要特別說明的是,次級債里的「次級」,與銀行貸款五級分類法(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里的「次級貸款」中的「次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級債券里的「次級」僅指其求償權「次級」,並不代表其信用等級一定「次級」;而五級分類法里的「次級」則是與「可疑」、「損失」一並劃歸為不良貸款的范圍。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在中國的應用
次級債券的發行主體在國內主要是各大商業銀行,發行資金用於補充資本充足率。由於包括增發和定向增發在內的股權融資方案,在制度上有相對較為嚴格的要求,商業銀行往往不能在急需資本的特定時間恰好完全滿足增發的條件;而資本充足率一旦不能滿足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的要求(即資本充足率大於8%,核心資本充足率大於4%),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將受到制度的極大限制,例如不能成立新的分行等。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業務發展速度很快,僅採用定向增發方式已不能滿足銀行對補充資本金的要求,而發行次級債,作為一種較為簡便的補充資本金的手段(承銷成本也更低),開始越來越頻繁地為銀行所採用。A股上市公司包括中國銀行(601988)、南京銀行(601009)、民生銀行(600016)、興業銀行(601166)等均發行過次級債券;非A股上市公司建設銀行(0939.HK)、政策性銀行國開行也發行過次級債以補充資本充足率。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與混合資本工具的區別
次級債券與混合資本工具的最主要區別在於,混合資本工具可以且必須用於分擔銀行的損失,且不必停止交易,而次級債券僅在銀行破產清算時才可用於清償銀行的損失。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混合資本工具比次級債券更具有充當資本的屬性。最常見的混合資本工具就是可轉換債券。對於國內銀行業來講,發行可轉換債券要比發行次級債券更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不足問題。
次級債券只是在一定期限內具有資本的屬性,並非銀行的自有資本,最終仍需要償還。因而,次級債券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它只不過給銀行提供了一個改善經營狀況、調整資產結構的緩沖期。
按照次級債券的定義,除非銀行破產或清算,次級債務不能用於彌補銀行日常的經營損失,即在正常的情況下,次級債務不能用於沖銷銀行的壞賬。從而,也就無法替代核心資本的功能。這正是巴塞爾委員會在規定資本充足率指標的同時,又單獨規定核心資本充足率指標的初衷。從國外銀行業的現狀來看,他們更加看重核心資本充足率。統計數據顯示,國外大銀行的核心資本在全部資本中的佔比高達70%左右。這充分表明,次級債券無論如何都不能替代核心資本的功能。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計入資本金的要求
目前國際上次級債券多為商業銀行所發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的《巴塞爾協議》是國際銀行業公認的監管標准,在協議中規定的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至少達到8%,資本充足率=資本額/經風險加權的資產額。
要達到這一目標,一是通過增加資本金來提高分子值;二是通過調整資產組合,選擇風險權數較小的資產或減少資產總規模來降低分母值。而要在短期內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通過補充資本金來提高資本充足率。根據該協議規定,銀行資本金由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構成。一級資本即核心資本,由實收股本/普通股和公開儲備構成;一級資本必須占銀行資本總額的50%以上。二級資本也稱附屬資本,由非公開儲備、資產重估儲備、普通准備金、(債權/股權)混合資本工具和次級長期債券構成。由於清償風險的存在,次級債券的信用評級要比同一發行體發行的高級債券低一到兩個級別。
次級債券屬於附屬資本的范疇。作為附屬資本,次級債券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50%,銀行可以發行不超過其核心資本總額50%的次級債券和有償還期的優先股,超出部分不能記入資本金。在利息和本金的償付順序上,次級債券位於高級債務之後、股權之前;次級債券的期限不得少於五年,且不能加速償還;次級債券必須是未經擔保的。次級債券在最後五年的存續期間內,其資本額須每年累計折扣(或攤提)20%,已攤銷部分用於反映資本價值縮減情況且不能再作為銀行資本金,其作用只相當於銀行的高級負債,而高級負債的融資成本要低於次級債券。這就產生了一個所謂的利差支出,對於銀行來說,可能會是一筆相當大的費用。為消除(部分消除)次級債券非資本處理帶來的額外成本,市場上較為通用的次級債券工具結構為10年期債券5年內不可贖(10-Year Non-call 5-Year),並附有一個附加(Step_up)條款,具體情況為:10年期債券,前5年發行銀行不得贖回,前5年結束後,銀行有權購回該次級債券。如果屆時銀行放棄行使該權利,則在其餘5年內,銀行須對次級債券持有者支付較原定利率更高的票息。
對於發行銀行來說,這一結構賦予它更大的選擇權,在前5年到期時,銀行行使贖回權可避免在剩餘5年內資本攤銷的發生,也消除了由此產生的利差成本。如果屆時市場融資成本高於此類資本工具的發行成本,或銀行難以在市場上籌集資本金,則銀行也可選擇不贖回該次級債券。對於投資者而言,附帶優惠附加條款(Coupon Step-up)結構的債券通常意味著銀行會在5年期的時候贖回該債券。這樣,名義上10年期債券的實際期限變成了5年,迎合了多數投資者對期限較短、票息較高的債券的偏好。即使銀行到時未將債券贖回,投資者也可享受更高的票息。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的分類
作為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券根據有無償還期限還可分為高級附屬資本(Upper TierⅡ)和低級附屬資本(Lower TierⅡ)兩類。
高級附屬資本為無規定償還期限、可累積的次級債券,具體包括可累積優先股、次級可轉換債券和永久次級債券。低級附屬資本指次級長期債務,包括普通的、無擔保的、最初期限至少五年以上的次級債券資本工具和到期可贖回優先股。由於長期次級債券工具有固定償還期限,而且除非銀行倒閉清盤,長期次級債券工具是不能用來沖銷損失的,因此,有必要對列入二級資本的此類債務進行數額限制。巴塞爾協議規定,長期次級債券最多隻能相當於核心資本的50%,而且在最後的五年期間,須每年累計折扣(或攤提)20%,以反映資本價值縮減情況。在銀行發生破產和清償時,高級附屬資本工具(Upper TierⅡ)的償付次序位於高級債權人和低級附屬資本工具持有人之後,且銀行有權推遲支付此類資本工具的利息,並且可以無限期暫停支付所有本息,高級附屬資本工具的最低期限為10年或為永久性。與此相對的是低級附屬資本工具(Lower TierⅡ),在銀行發生破產和清償時,其償付順序僅僅位於高級債權人之後,此類資本工具的最低期限為5年。銀行通常是在市場狀況不適宜發行股票的時候發行低級附屬資本工具,用以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意義
(一)次級債券是補充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加速器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主要來源是每年的稅後利潤留成。但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以及為國企改革承擔的巨額成本使銀行自身的經營效益不斷下滑,自我補充資本金的能力削弱,資本充足率水平普遍偏低。為了達到巴塞爾資本協議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下調四大銀行所得稅稅率;2.財政部定向發行2700億元的特別國債以籌資撥補四大銀行的資本金;3.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接受四大銀行相當一部分由於政策性貸款及在轉軌期間形成的不良資產。這些措施提高了四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增強了自我積累和核銷不良資產的能力。但由於四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速度遠高於同期資本金的增幅,並且資產結構單一,風險權重較高的信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相當高,其中又存在大量不良貸款,尤其是被直接作為資本扣減項的呆賬貸款的比例上升,因此,經過1998年注資達到的8%的水平後,資本充足率持續下跌,到2000年,四大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僅僅達到5%,遠低於同期國際上著名的大銀行。從我國四大銀行的資本結構來看(見下表)。
核心資本在銀行的資本總額中佔有絕大比例,為85.76%,附屬資本佔比是14.24%.即僅有按規定提取的三項普通准備金,既沒有資產重估儲備,也沒有資本性債券。而從國際銀行業的情況看,附屬資本及扣除項占總資本的比重是比較高的,例如渣打銀行為49.81%.單一性的資本結構不僅降低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難以達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要求,而且,這種資本結構表明了融資渠道的狹窄,不利於風險的分散,是我國商業銀行脆弱性的體現。次級債券的發行拓寬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籌集渠道,有利於提高資本充足率,緩解銀行經營的風險。
(二)發行次級債券是分流居民存款、降低擠提風險的需要
據統計,我國居民存款在2003年9月底已突破10萬億大關,個人、機構和企業的銀行存款余額加總已達20萬億元,我國商業銀行存在潛在擠提風險,特別是那些並沒有得到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隱性擔保的股份制銀行更是如此。由於我國並未建立存款保險機構,一旦這些銀行因經營失誤而出現支付危機,則銀行存在發生擠提的風險。
目前,銀行業並未對內和對外完全開放,利率也未完全放開,所以,銀行業的競爭還不是很強,擠提風險並未充分暴露。但是,我們應該未雨綢繆,提早採取措施來分流銀行潛在的擠提風險。由於資本型金融債券期限都在5年以上,並且規定不得提前贖回,所以,金融債券負債基本上不存在擠提問題。如果將銀行的一部分存款負債轉換成金融債券負債,則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的擠提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個人和機構的投資品種。
(三)通過發行次級債券來補充資本金也是國際大銀行通用的做法
一方面,由於銀行在一國經濟中佔有較特殊的地位,政府對其運營進行嚴格的監管,因此,金融債券的資信通常高於其他非金融機構債券,違約風險相對較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雖然金融債券的利率通常低於一般的企業債券,但要高於國債和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因此在市場上金融債券也易於被投資者接受。由於近幾年歐美、日本股市不景氣,利率水平也普遍走低,所以一些大銀行更願意通過發行次級債券來補充資本金。
根據美林證券的分析,在國際大銀行的資本結構中,普通股所佔比重平均為69%,次級債券所佔比重達到25%,優先股、少數股東權益和其他形式的資本佔15%.199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對十國集團的一些國際性業務較為活躍的大銀行作了資本金構成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附屬資本中最重大的變化是次級債券份額的快速增長。到1998年底,德國、日本、瑞典次級債券占附屬資本的比例已超過40%,英國該比例達50%,美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這一比例約為70%,而在加拿大、盧森堡和荷蘭,這一比例高達80%以上。美國最大的10家銀行控股公司在1998年的資本金構成中,通過發行長期次級債券所籌集的附屬資本大致為核心資本的40.6%.近幾年,次級債券的發行在世界范圍內仍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發行中的定價問題
(一)次級債券定價——案例分析
銀行次級債券的金融特性與一般債券及可轉換債券具有明顯差異。與一般的金融債券相比,發行一般債券的主要目的是為滿足特定投資項目的資金需求,而發行次級債券的主要目的則是為彌補金融機構資本不足。正是由於次級債券具有某種資本特性,因此其在原始期限、償付順序、擔保設置方面具有較多限制,並比一般金融債券的清償風險要高出較多。因此,次級債券定價可首先類比「國開債」等金融債券,並按信用差別、受償等級差別及流動性差別進行差別化定價。
自2003年以來,已有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和浦東發展銀行率先發行次級債券。其中興業銀行於2003年年底發行30億元次級債券,期限為5年零一個月,採取浮動利率計息方式,年利率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加2.01%,當前年利率為3.99%,發行對象為3家保險公司及國家郵政儲匯局;招商銀行於2004年4月發行35億元次級債券,期限為5年零一個月,每年固定利率為4.59%,發行對象為太平洋保險公司單一買家;浦東發展銀行於2004年6月發行60億元次級債券,期限同為5年零一個月,採取浮動利率計息方式,年利率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加2.62%,當前年利率為4.6%,發行對象為「中國人保」等8家機構。
從以上已有發行案例來看,次級債券期限集中在5年期的下限區間,發行利率則明顯高於當期可比「國開債」。如「招商固息次級債券」的發行利率比期限略短「國開固息品種」的當月市場收益率要高出約80個基點,而「浦發浮息次級債券」的發行利率比稍前一月招標但期限更長的浮息品種04國開08要高出約110個基點,比同期定價發行並由建行江蘇分行擔保的10年期「長航浮息企業債」也要高出60餘個基點。可見,商業銀行不同信用水平次級債券的發行利率水平較高。預計銀行次級債券的定價區間應在期限相近的「國開債」品種收益率基礎上上浮100個基點左右,並視發行人的具體信用狀況而有所差異,其總體高息特徵將較為明顯。
(二)次級債券定價還需考慮的因素在銀行次級金融債發行條款設計與定價時,發行人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其中發行銀行的財務狀況、融資成本及資本充足是較為重要的。同時,次級金融債投資者對產品結構的喜好也是發行條款設計的關鍵。發行規模、發行頻率、期限結構、贖回條款、目標市場、發行方式、利息結構等眾多因素都對銀行次級金融債定價產生影響。
此外,銀行次級金融債的定價與其他信用產品相似,除利率風險外,信用風險的分析十分重要。從國際銀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銀行業倒閉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在定價時須將銀行的信用風險考慮進去,還要考慮到次級債券的流動性風險及市場供求等因素。
[編輯本段]次級債券具備約束功能
次級債券的特性決定了其持有人會成為相對堅定的「銀行看護者」,密切關注銀行的風險狀況,並通過市場機制對銀行經營形成制約。
中國銀監會發出了《關於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決定增補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將符合規定條件的次級定期債務(不得由銀行或第三方提供擔保,且不得超過銀行核心資本的50%),計入銀行附屬資本。由於資本金融資渠道的限制,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偏低,特別是在目前股市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對商業銀行開放次級債券市場對於緩解中國商業銀行資本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狀況意義重大。
但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次級債券除可助銀行業提高資本充足率之外,還具有明顯的市場約束功能。
市場約束是《新巴塞爾協議》提出的新資本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是指存款人、債權人、銀行股東和銀行的交易對手等利益相關者會隨時關注其利益所在銀行的經營情況,並在其認為必要的時候採取一定的措施,影響與該銀行有關的利率和資產價格,從而通過金融市場對該銀行的經營產生約束作用。
我們知道,次級債券在銀行破產清算時,其獲得償付的順序是相當靠後的,僅排在銀行的權益之前,風險非常大;而作為債券,其持有人只能獲得發行條件載明的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額,雖然其利息可能高於同等發行條件的高級債券,但畢竟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次級債券持有人不可能分享銀行的超額收益,但卻承擔了較大的違約風險。
次級債券的特性決定了其持有人會成為相對堅定的「銀行看護者」,密切關注銀行的風險狀況,並通過市場機制對銀行經營形成制約。
一、次級債券能夠通過一級市場激勵銀行控制風險。次級債券的發行定價是直接與銀行的風險相聯系的,如果債券市場的投資者認為銀行處於高風險狀態,其要求的次級債券發行的風險補償也會提高,發行條件也要苛刻,銀行必須為次級債券支付更高的利息才能保證對投資者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對銀行的總體負債成本是不利的。
二、次級債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客觀上對銀行起到一種約束作用。次級債券持有人在該債券存續期間,都有最強烈的動機隨時監督該銀行的風險狀況,一旦其持有人認為銀行風險超過他們可接受的程度,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拋售所持債券,該次級債券在市場上表現就很差,就會造成銀行聲譽的損失,使得該銀行以後在市場中難於被投資者認同。這在客觀上對銀行也起到了一種約束作用。
可見,在當前商業銀行監管亟待加強的形勢下,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作用將形成對中國商業銀行監管的有力補充。但由於目前中國銀行業的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規范;債券市場發育還不成熟,發行量和交易量都沒有形成規模;此外,國有獨資銀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銀行的管理者業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激勵,這些方面都有可能削弱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作用。
『肆』 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定期債務怎麼理解
商業銀行次級定期債券是指商業銀行發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償順序列於商業銀行其他負債之後、先於商業銀行股權資本的定期債券。次級定期債券是指在清償順序上排在存款和高級債券之後,優先股和普通股之前的債券品種。作為債券持有人只能獲得發行條件載明的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額,即次級債券的持有人不能分享銀行的超額收益,但卻承擔了較大的違約風險 。
混合資本債券是針對巴塞爾資本協議對於混合(債務、股權)資本工具的要求而設計的一種債券形式,所募資金可計入銀行附屬資本。作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重要金融工具,混合資本債券在國際上已普遍為各銀行採用。鑒於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所面臨的資本金不足以及補充渠道有限的現狀,混合資本債券的推出將極大地緩解這些銀行的「燃眉之急」。
與我國銀行此前發行的次級債相比,混合資本債券具有較高的資本屬性,當銀行倒閉或清算時,其清償順序列於次級債之後,先於股權資本。此外,混合資本債券在期限、利息遞延、吸收損失等方面具有許多特徵。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理解
『伍』 美國次貸危機是怎麼一回事,麻煩講詳細點,通俗點,還有,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陸』 中國銀行發行次級債券對股價有何影響
1、影響主要在資金的方面的影響。從整個A股來說,公司企業發行債券,是一種融資渠道。根據供求關系的影響,錢一部分流入債券。那麼勢必對於A股造成利空影響,這點跟銀行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的道理是一樣的,
2、次級債券,是指償還次序優於公司股本權益、但低於公司一般債務的一種債務形式。次級債里的「次級」,與銀行貸款五級分類法(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里的「次級貸款」中的「次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級債券里的「次級」僅指其求償權「次級」,並不代表其信用等級一定「次級」;而五級分類法里的「次級」則是與「可疑」、「損失」一並劃歸為不良貸款的范圍。
『柒』 這次金融風暴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次貸危機說的通俗一點
你知道美國金融危機有多嚴重嗎?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
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 CDS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
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
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
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捌』 誰能通俗的解釋一下「次貸危機」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花蓮~ 2008-07-23 20:58 檢舉
『玖』 次級債券是什麼意思啊說的通俗易懂點好嗎
銀行將你貸的款 打包轉給別人 再通俗點就是 你貸款買的房子,將房子的價值再抵押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