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保險有哪些優點和不足的地方
香港保險的優勢
1、保費便宜
首先,香港保險人均壽命全球第一,女性平均壽命為87歲,男性平均壽命為81歲,而我國內地的平均壽命只有76歲。香港的醫療水平發達,在人均壽命和發病率低的情況下,香港保障類保險的保費會比國內的保險便宜很多。
其次,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制度優勢,相比內地的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只能限於銀行存款、買賣債券、股票等運用形式,香港保險擁有更多的投資渠道和可投資的全球市場。
最後,香港保險的費率會區分吸煙和不吸煙的人群, 費率差在30%左右,如果你不吸煙,那麼費率會便宜很多,內地的保險通常沒有對吸煙者做區分,因而保費會略高一些。
2、重疾保額上浮
香港的重疾險保單是有分紅功能的,人們可以通過投保分紅的重疾險達到抵制通貨膨脹的作用。而國內的重疾險產品從購買之日起,保額確定了就不會再發生變化,比如投保保額是50萬,那麼一直都是50萬保額,香港保險則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長,可能投保是50萬保額,30年後可能變成100萬了。
3、滿足境外美金資產配置需求
香港的保險通常是以港幣和美金來結算的,對於有境外資產配置需求的,或者有留學、海外工作和移民需求的人來說,可以將人民幣換成美金,這樣既能保證安全性,也能兼顧到收益性,可謂一舉兩得。
4、部分病種理賠寬泛
在內地,保監會規定的25種必保疾病以及理賠條款,作為行業的統一標准,各家保險公司都是一樣的。而香港保險的疾病定義和賠付條件是可以由保險公司自己制定的,比如腦中風後遺症,內地要求超過180天才能達到重疾理賠的條件,但是香港保險可以要求超過24小時就理賠。整體來看,香港保險和內地保險對於高發的重疾定義差異並不大,一部分疾病大陸定義的更加明確,而香港保險則更加寬泛。某種程度上,香港保險更加方便消費者理賠,但是由於保險概念過於寬泛和不明確,也很容易造成理賠糾紛。
香港保險的劣勢
1、採用無限告知
在內地,健康告知通常是「有限告知」,問什麼答什麼?不問不答。而香港保險採用的則是無限告知,對於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太確定的內容,香港保險會要求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盡可能地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等到拿到結果之後,再進行如實告知,如果沒有告知,一旦出現理賠糾紛,則需要投保人承擔結果。
2、理賠時效長
國內的保險都是受銀保監會嚴格監管的,根據監管條款的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在投保人申請理賠後30天內給出理賠結果,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條款約定無疑更加的人性化和規范化。
再看香港保險,由於受到市場化運作的影響,所以理賠時效通常無法保證,很多買了香港保險的客戶需要用3—6個月才能拿到理賠結論,可見香港保險的時效性遠不及國內的保險。
3、保險理賠不受法律保護
很多人都知道,如果理賠遇到糾紛,上訴到法院,很大程度都是消費者贏。而相比國內保險,香港保險法是十分中立的,當消費者和保險公司產生理賠糾紛時,消費者並不佔優勢,也不會因為一些模稜兩可的原因而獲得理賠。而且,如果買了香港保險,投訴的時候需要向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進行理賠投訴,而且這個投訴局能夠裁決的賠償上限只有100萬港元,超過這個數目就不能通過它來判決了。而且,在香港打官司訴訟費是非常高的,消費者很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
4、外匯管制
外匯管制就像是內地人買香港保險的定時炸彈。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從2016年10月份開始,我國國內發行的銀聯卡只能在香港購買旅遊香港的項目保險,對於具有資本項目投資性質的人壽保險,銀聯卡是不能購買的。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香港保險最吸引人的就是帶有分紅性質和身故責任的重疾險,然而根據相關的外匯政策,消費者是不能直接刷銀聯卡消費的。
引自:https://www.dby.cn/detail-116399.html
Ⅱ 手裡有很多美元,要怎樣處理比較劃算
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問我這個問題,我今天抽時間系統地給你們梳理一下,閑置美元的幾個去處。
現在美國通脹逐漸抬頭了,美元保值的工作要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如果你不想買波動太大的商品來對沖通脹,就可以選擇這種跟通脹掛鉤的債券ETF。
【科普】這種債券是把面值按當年的通脹率調整一下,比如今年通脹2%,面值100的債券今年就變成102,再按固定的利息率發利息。具體計算就不展開了。
最近幾年美國通脹一直很低迷,所以這種ETF的回報率也不高。如果你想對沖未來的通脹效應,可以選擇它:
這個TIP的風險就在於,經濟陷入通縮時,債券也會跟著縮水。你看圖中它下跌的時候都是金融危機(2008年)和通脹非常低迷的時候。
③ 加息必備神器——浮動利率債券ETF
我們都知道,收益率上漲,債券價格就下跌這個定律。美聯儲加息會讓債券收益率上漲,債券價值也就縮水了。
【科普】你可以這么理解:市場利率是2%,那收益率2%的債券就是正常水平。但市場利率因為加息而變成了3%,那2%收益率的債券就會被拋售,價格自然就低了。(這只是通俗意思,專業邏輯不展開了)
Ⅲ 指數債券是把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掛鉤,債券利率為什麼是固定利率+通脹率+固定利率*通脹率
這里指的是本金不受風險,兩頭約掉了本金,先設為A ,為使債權人穩獲回報A*(1+固定利率),有通脹的情況下,債權人簽訂協議時的利率設為B,應該要使得期間的回報不貶值從而有等式A*(1+B)=A*(!+固定利率)*(1+通脹率)約掉A,也就出現了 「債券利率=固定利率+通脹率+固定利率*通脹率」這一結果。
為什麼不能固定利率*(1+通脹率),額只能說你概念不清。通脹率針對的是價格水平,又不是利率,你以為固定利率這么換算一下後可以保持利率水平不變嗎?真的是不搭價的事情嘛。。再次重申通脹率並非是利率的通脹程度尺量!
債券利率=固定利率+通用率是也是可以 可是有誤差 只能用作初步的估算用
Ⅳ tips損盈平衡通脹率是什麼意思
盈虧平衡率是對通貨膨脹進行市場預測的最好的「經驗法則」。如果長期投資者有很強的觀點認為盈虧平衡率可能體現得過於樂觀或者過於悲觀,那麼這些觀點應該合理地影響著投資者在實施戰略時如何失去通脹掛鉤債券的安全性。如果無風險投資是通脹掛鉤政府債券的投資者期望傳統的債券提供適當的收益以補償預期通脹,獲得上述所講的風險溢價,那麼投資者應該在傳統政府債券方面有一個戰略選擇。換句話說,這種投資者可能認為通脹掛鉤債券提供的保險太貴了。
Ⅳ 通脹掛鉤債券和通脹指數債券是一回事嗎
這里指的是本金不受風險,兩頭約掉了本金,先設為a
,為使債權人穩獲回報a*(1+固定利率),有通脹的情況下,債權人簽訂協議時的利率設為b,應該要使得期間的回報不貶值從而有等式a*(1+b)=a*(!+固定利率)*(1+通脹率)約掉a,也就出現了
「債券利率=固定利率+通脹率+固定利率*通脹率」這一結果。
為什麼不能固定利率*(1+通脹率),額只能說你概念不清。通脹率針對的是價格水平,又不是利率,你以為固定利率這么換算一下後可以保持利率水平不變嗎?真的是不搭價的事情嘛。。再次重申通脹率並非是利率的通脹程度尺量!
債券利率=固定利率+通用率是也是可以
可是有誤差
只能用作初步的估算用
Ⅵ 通脹掛鉤債券和通脹指數債券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
1、掛鉤債券 :
通脹掛勾債券是香港政府發行為期3年的零售債券。
通脹掛鉤債券每手面值一萬港元,每半年派息一次,其息率分浮息及定息,浮息與香港最近六個月的通脹率(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准)掛鉤,定息為一厘,最終派息率以高者為准,於2011年7月起每年發行一批,每批發行量為100億港元。通脹掛鉤債券系列只接受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人士申請,而且每人只可提出一份申請。申請金額只能為10,000的整數倍。
2、指數債券
通過利率與通貨膨脹率掛鉤來保證債權人不至於因為物價上漲而遭受損失的公司債券,掛鉤辦法通常為:債券利率=固定利率+通脹率+固定利率*通脹率。有時,用來計算利息的指數不予通脹率相聯系,而與某一特定的商品價格(油價、金價)掛鉤,這種債券又稱為商品相關債券。
Ⅶ ibond是什麼意思
答:正通脹掛鉤債券(inflation Bond,簡稱iBond).顧名思義,就是派息與通脹情況掛鉤的債券。
原本就是債券中的一種。其最大特點,就是債券到期收益率與日漸上行的香港通脹指數掛鉤,又是由獲得AAA債務評級的特區政府發行。通脹掛鉤債券不是派錢幫助低收入人群抗通漲,而是給有錢的投資者多一個投資的選擇。在通脹持續的環境下,把錢放在銀行根本是賠本。理財專家常常鼓勵投資者,把錢放在回報較高的債券或股票。而iBond類債券,正可協助投資者抗通脹,也能讓小投資者有多一個相對安全的投資選擇。
iBond的發行,體現了港府紓緩民眾對於通脹高企難捱之苦的一種用心.
Ⅷ 與通貨膨脹掛鉤的美國債券收益率
當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國家會採取加息的財政政策,從而導致短期內利率上升(就像我們國家07年的時候,因為經濟增長過快導致通脹預期,所以一直都在加息),債券收益率也上升。反之,當債券的收益率上升,必然伴隨通貨膨脹加劇。
我想上面的關於通脹伴隨利率上升的解釋你應該能想明白,那麼下面就要解釋為什麼利率升債券收益率就升。
有價證券(包括債券)的定價是這樣解釋的:用比票面金額低的一個價格發行證券,到期按票面金額償付。這兩個價格中間的差價就是投資證券的收益。
因為有價證券的票面金額是固定的,所以如果收益率升高,必然只能是證券現價下降;收益率降低,必然發生證券的現價上升。
當市場利率升高會使投資者傾向於把資金從有價證券轉移到銀行而拋售有價證券,造成證券價格下降,即證券收益率升高。
綜上你明白2個知識點就行:
(一)通脹的時候,國家會採取加息政策,即利率上升。
(二)有價證券的價格運動規律是收益率與市場利率同方向變化。
以上都是通俗的語言,只是給你分條例細講了下,我想你能看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