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債券會有公允價值比如有些債券會升值,但是債券的利息回報不是固定的么
上市的債券都有交易價格,有時低有時高,企業債券利息固定,一年派發一次,但是一年中總有人覺得它貴或便宜,想脫手或買進。國債倒還好。可轉債因為含有期權,價格變動更大。城投債地方債什麼的就是個杯具。
Ⅱ 亞洲債券基金的儲備結構因素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所暴露出的金融體系脆弱性使東亞各經濟體認識到,擁有充裕儲備資產是抵禦外部沖擊的物質保證,而這種資產有賴於自身在平時的積累。金融危機消退後,亞洲各經濟體通過貿易盈餘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亞洲開發銀行在《2004年亞洲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截至2003年底,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從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時的4970億美元猛增到13000億美元。
儲備的大量增加,使央行具備了抵禦外部沖擊的充足資金能力,但儲備資產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投資價值卻難以有效發揮。因為對於亞洲各經濟體來說,其對長期投資資金的需求顯然超過發達國家,但巨額儲備資產非但沒有在這方面起到作用,反而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在此情況下,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債券市場結構向賣方(債券發行方)市場推移,導致長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線平緩化,債券投資收益逐步降低。另外,主要儲備貨幣美元的匯率持續走低,也增加了亞洲儲備資產的貶值風險。
在此背景下,亞洲地區在金融合作方面的重點逐漸轉向改善融資結構和儲備結構,而發展債券市場則顯然能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發展債券市場有助於擴展直接融資渠道,減輕銀行間接融資渠道的風險集中問題;另一方面,發展本地債券市場也為儲備資產投資開辟了新的渠道。因此,自2002年以來,在多個亞洲地區性論壇上,各經濟體紛紛提出了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的方案與設想,如泰國的亞洲公債方案、日本的亞洲貨幣債券方案以及區域性擔保機構和評級機構設想、APEC的證券化和信用擔保市場發展倡議等。但這些構想大多不夠成熟,可操作性不強。而東盟及中日韓(「10+3」)提出的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sianBondMarket Initiative,ABMI),涉及到債券發行人、債券工具、基礎設施和中介機構等諸多領域,盡管已著手開展工作,但仍停留在研究、咨詢階段,並未對債券市場發展產生實質性作用。
相比之下,EMEAP提出的設立亞洲債券基金的倡議,是迄今從債券市場需求方(投資人)角度推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最為重要且最具實際成效的一個方案。
Ⅲ 亞洲債券基金的亞洲債券基金的發展
通過ABF1的運作,EMEAP對亞洲債券基金的運作有了較好的了解,並在此方面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互信基礎。有鑒於此,從2004年開始,EMEAP開始擬定亞洲債券基金下一階段(ABF2)的結構、發起階段及形式,這其中包含諸多創造性的設計。 一是完善市場指數建設。通過發起ABF2,EMEAP為亞洲債券市場創建了一系列統一的地區市場債券指數,其中包括1個泛亞指數及8個成員市場指數,指數編制商為國際指數公司(IIC)。這些指數的形成,使亞洲及區外投資人投資亞洲債券市場有了重要的市場參考基準,有利於亞洲債券市場投資過程的標准化及透明化。
二是提供高效和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泛亞基金和各成員市場基金以被動式模式投資於EMEAP范圍內8個成員發行的本幣主權與准主權債券。主權債是指由中央政府發行的本幣債券,准主權債券分為亞主權債及其他主權債。亞主權債是由政府擔保的或政府控股的組織發行的債券,其他主權債是指由EMEAP8個成員中央政府發行的以非本幣計值、但屬於8種成員貨幣之列的債券。這些債券為區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分散化、高效和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
三是促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EMEAP中的若干成員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度相對較低,通過啟動ABF2,可以加快本地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逐漸消除在稅收、法律和監管等方面的不適當限制。
總的來看,亞洲債券基金具有漸進性、開放性及分階段的特點。從ABF1到ABF2,既是從投資EMEAP成員美元債券到本幣債券的擴展,也是從僅接受EMEAP投資到接受市場投資者的擴展。在此過程中,ABF不僅在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提供高效與低成本的債券市場投資工具、消除市場障礙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實質性作用,而且在促進儲備迴流、改善儲備資產結構及收益率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中國作為EMEAP的重要成員,一直致力參與ABF的設計、發起與投資。ABF在中國的實施,促進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泛亞基金是首家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境外基金),並將通過啟動透明及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促進市場流通與交易活躍。
在ABF2順利啟動後,EMEAP成員目前正在已有合作機制及成果的基礎上探索ABF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及具體形式,以使這一區域債券合作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
按照合作的深度排列,國際貨幣合作的方式有國際融資合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建立聯合匯率機制、建立單一貨幣區等等。迄今,東亞金融合作的實質內容多數不過處於國際貨幣合作的初級階段——國際融資合作,ABF的成立也不過是發展到東亞金融合作的第二、第三層次,亞洲債券市場離歐洲金融合作已經達到的單一貨幣階段距離也很遙遠。倘若東亞金融合作能夠循著歐洲貨幣合作的路徑逐步深化甚至走向單一貨幣區,將對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當前國際貨幣體系不穩定、不公正的症結之一在於國家貨幣(主要是美元)擔任國際貨幣,美國在享受國際「鑄幣稅」的同時,其貨幣政策變動時常誘發其他新興市場的貨幣波動乃至危機。東亞在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外匯儲備佔GDP比率最高,因此可能蒙受的損失也最大。東亞金融合作有利於該區域逐步擺脫大幅度向美繳納「鑄幣稅」的被動局面,由此也可能逐步提高國際貨幣體系的公正性和穩定性。?
Ⅳ 亞洲債券基金的介紹
2002年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xecutives'Meeting of East Asia and Pacific Central Banks,EMEAP)提出了建立亞洲債券基金(Asian Bond Fund,ABF)的設想,並於2003年和2005年分別實施了第一期及第二期基金(ABF1、ABF2)。目前亞洲債券基金已成為近年來亞洲金融合作最為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對亞洲債券市場乃至整個亞洲金融體系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Ⅳ 為什麼說,市場總體利率水平上升時,債券的收益率水平也應上升,從而使債券內在價值降低
債權的收益率與債權的價格成反比,與市場利率成正比,這是因為當市場的利率提高時,人們會更傾向於購買利率更高的資產,從而對於債券的購買需求下降,在債券的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債券的價格會下降,從而收益率上升,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購買債券,反之,市場利率下降,債券的價格上升,收益率自然也就下降了。
Ⅵ 摩根亞洲債券基金中人民幣對沖是什麼意思鎖定美元與人民幣匯率
美元指數與人民幣關系: 2005年7月之前,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關系是固定關系,1美元兌換8.3人民幣基本不變,然而,2005年7月之後,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混亂了,在世界金融危機期間,基本上又回到了固定關系,而其他時間則是單邊升值的關....
Ⅶ 為什麼加息,要多配置中長期債券為什麼是中長期請詳細解釋
錯!
如果預期市場會加息,那麼應該避免配置中長期債券,如果預期市場要降息,才會增加配置中長期債券。
當預測市場會加息時,因為債券屬於固定收益產品,價值都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跌,所以此時應避免配置債券類產品,尤其要避免配置中長期債券。一般來說,中長期債券久期較大,利率上升同樣幅度,中長期債券價格下跌幅度大於短期債券,所以價格下跌更厲害。你的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查證再來。
Ⅷ 亞洲債券基金的亞洲債券基金的金融影響
拓寬融資渠道,增強區域流動性
東亞多年來推行的一直是「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因此該地區積聚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如果區內政府或中央銀行將外匯儲備的一部分投資於區內債券,尤其是長期債券,則可以增加區內的流動性。
亞洲各國的金融結構是明顯的「基於銀行」特徵,它們普遍依賴銀行間接融資和外部融資來支持經濟增長。銀行在企業融資中佔有的重要地位,這種儲備結構使東亞承受了幾個方面的風險:東道國支付較高收益率吸收的外資大部分以低收益美國政府債券的形式迴流,要承擔利差損失。而且,流入新興市場的資本以儲備資產形式迴流發達國家,還形成了一條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相互作用的通道,通過自我強化機制加劇了新興市場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ABF方案為亞洲外匯儲備投資於新興市場提供了渠道,也將有助於各國合作投資於新的債券品種,從而推動亞洲地區儲備多樣化。同時,外匯儲備資產分散化程度的提高,有助於防範外匯儲備的資產集中性風險。?
改變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
降低金融脆弱性
東亞的金融體系是「基於銀行」的體系,與更加依賴證券融資的「基於市場」(market-based)的金融體系相比,期限錯配(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融資)是其重要特徵之一,這不僅導致銀行部門風險積累而成為危機爆發的源頭之一,而且由於銀行資產絕大多數是相對缺乏流動性的貸款,一旦銀行要在二級市場變現上述資產,處於信息劣勢的買主必定要索取價格折扣,以彌補其信息不對稱所隱含的潛在風險,從而導致銀行部門在危機來臨時極為脆弱。債券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改變這種期限的錯配。?
改變信貸的貨幣錯配
防範金融風險
東亞「基於銀行」的金融體系面臨的另一個潛在風險是「貨幣錯配」,即大量的外債以本幣形式貸出,為房地產等沒有外匯收入的項目進行融資。實際上,在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不能用於國際借貸(外國銀行或其他機構不能用該貨幣提供貸款),甚至在本國市場上,也不能用本幣進行長期借貸。許多金融機構、企業集團借入巨額外債(主要是美元債務),而該區域內的資產基本上是國內的本幣資產。金融市場的這種不完全性,導致了貨幣錯配的出現。
ABF的目的之一,正是試圖立足於扶持本地區債券市場的發展,發展直接融資,緩解銀行體系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項目融資的期限不匹配及以外幣借款支持本地項目融資的幣種不匹配所帶來的風險。?
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優化地區金融結構
亞洲金融危機使一些危機國意識到,要解決「期限錯配」、「貨幣錯配」問題,就需要深化本國、本區域金融體系改革,更多地通過本國、本區域金融體系為經濟增長提供融資。如果存在一個發達的債券市場,亞洲的企業就可以轉向該市場通過發債來滿足長期的投資需求,相應地降低銀行借短貸長的壓力,降低資產負債的 「期限錯配」;同時,企業發行長期的公司債,減少銀行借短期外債的壓力,「貨幣錯配」也會減少,從而大大降低銀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為亞洲區域金融合作提供新平台
ABF方案與各國現行體制比較吻合,資金規模不大,且啟動時只投資於信用級別較高、操作較容易的主權和准主權美元債,避開了相對棘手的本幣債券和公司債券,可操作性較強,因此很快得到相關各經濟體的認同。作為第一個投入實際運作的區域性債券市場合作機制,ABF在區域債券市場合作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未來各種可能的合作方案提供了一個基礎平台。
ABF1和ABF2的建立,有利於成員國加強在基礎設施與監管等方面的協調,能夠為跨境投資和分散風險提供便利。與此同時,ABF的實施可以促進亞洲國家和地區貨幣自由兌換進程,為亞洲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個重要的政策反饋機制,有助於及時調整或制定宏觀經濟政策。
引導國際投資者
幫助實現東亞金融穩定
1997-1998年金融危機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國際投資者的短期頻繁流動,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亞洲的經濟體並不了解,或者說不了解各經濟體之間的差異。由於信息不對稱,這些國際投資者存在明顯的「恐慌群集症」(Panic Herding)。這種帶有恐慌性的頻繁進出導致了大量、盲目、混亂的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出現了恐慌群體效應以及趕潮流效應,加劇了危機的烈度。?
ABF試圖提倡加大本地區內融資,將東亞盈餘儲蓄直接轉化為區內投資,避免區內資金被海外基金利用對本地區進行投機。如果包括長期債券,就有助於克服短期負債在借款人面對負面攻擊帶來的流動性和系統風險時面臨的問題,增強區域內的金融穩定。?
Ⅸ 債券基金的凈值會不會因為其配置持有的部分債券到期而上升
債券的價格=凈價+利息
凈價就是每天的交易價,利息就是按約定的年利率折算到日,按上一付息日到交易日逐日累加
按道理持有債券的價格肯定線形上漲,但不排除今天的凈價過高而日後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