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鴻兵為什麼不被美中情局盯上,宋鴻兵公開說美聯儲壞,讓全世界人都知道,還有命嗎連美國總統都不敢
恐怕美國總統知道的都沒宋鴻兵多
② 為什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飽受質疑
下面我來談談我得看法,首先我不是他的粉絲,但是我還是挺看好他的。我第一次聽到洪兵在看中央電視台新聞的時候,有一個節目要采訪宋鴻兵。那一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了,中央電視台采訪了他,就好像他預測了2007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采訪中,他談到了他在房地美工作的經歷,並通過邏輯推理得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結論。
事實上,那些貪婪和投機的人應該受到公正的懲罰。宋鴻兵的第一集《股市狂飆》,我認為已經證明了他的投資態度。宋紅兵不是經濟學家,但他是一名金融藝人。為什麼他沒有腦子,卻嫉妒他呢?
③ 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宋鴻兵說的是真的么
宋鴻兵是胡扯,為了賣書胡編。
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
④ 美國公民宋鴻兵是美國間諜,還是中國派到美國的卧底
是旅美學者,經濟學家,經濟是全球的沒有國界
⑤ 有誰看過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或者《資本戰爭》,他們揭露的黑幕你們怎麼看
南方周末:《貨幣戰爭》看起來不像一本學術性很強的書,其中包含了太多「革命性」的內容,但是,似乎缺乏足夠的支撐,您是否同意這樣的評價?
宋鴻兵:《貨幣戰爭》與傳統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最主要的不同是研究問題的思路和角度。它不是一般的抽象學術概念的探討,而是從金融戰的視角去審視歷史上的人和事,所以能夠揭示出一般學術著作涉及不到的領域。這大概就是這本書擁有「革命性」內容的原因了。
這本書的初衷既不是用來評職稱,也不是學位論文,它更像是電影《地道戰》里的那半夜被敲響的鍾聲,鬼子已經悄悄地摸進了村,可全村的鄉親們還在睡覺,希望我就是那個敲鍾人,也希望這鍾聲能提醒村長和民兵們准備戰斗。
這本書採取的是通俗易懂的寫法,但是它也並非如有的人說的是「演義小說」,基本的史料與數據方面,我都盡可能地給了出處。盡管讀者可以對書中的一些推論進行懷疑,但是,我可以保證的是,基本的資料是完全依照學術要求給出的,是真實可靠的。
⑥ 美聯儲印鈔票購買美國債 如果多年以後國債到期了 美聯儲收回美元 那麼這美元歸誰怎麼處理
美國是債務貨幣。也就是借錢發行貨幣。那借來的錢當然有一部分要當做利息還給美聯儲。美國的做法就是借新債換舊債的利息。美國人認為只要美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美國還利息能力就能夠越還越多。這樣美國利滾利所需要多以償還的利息就能還得上。當然如果美債被償還完畢那麼美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不過老宋有些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老宋認為購買黃金才是正道。我不這樣認為,因為黃金價格是被操縱的。而且黃金也沒有那麼多讓咱們購買。
⑦ 美國國債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是5000多億,而總共外匯儲備是1.8萬億。美元儲備在中國外匯儲備總量中所佔的比例高達60%。
美元貶值對中國經濟影響肯定很大,因為這些美元外匯是來自於企業和個人與央行換的,如果美元貶值,央行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中國持有美國國債是中美兩國雙贏,買美國國債說白了就是我國靠外貿出口(也就是世界工廠)賺取了太多的美圓,工廠把賺來的美元拿到銀行換成人民幣,給工人發工資、支付原材料費用等成本支出,而銀行保存的美元為了保值增值,就必須對外投資,我國就購買美國的國債,美國的國債最安全收益穩定,總不能買伊拉克的國債吧!我們借錢給美國,美國又可以有錢消費東西,就會繼續進口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工廠又可以加大開工、吸收就業、采購原材料等等。
美國是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軍事、科技、金融等都是世界第一,其國債安全性是最高的,而且流動性最好,你中國不買,日本、還有中東石油國家一樣會購買美國國債;當然,隨著美圓貶值,我國的美圓外匯資產出現了縮水,但是不買美國國債,縮水更嚴重;如果美圓反彈,或許會減輕資產出現的縮水。所以買美國國債不得已的選擇,不可能去買股票,那樣風險太高,虧損了怎麼辦,你看看中國的股市從6000點掉到2000多點,資產縮水多少?還有很多國內投資海外的QDII基金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虧損;如果去買工業資源,例如鐵礦石、石油等,中國買什麼就漲什麼,這些東西價格現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因為國際炒家都在炒中國概念。
就拋售美國國債的後果來看,中國並非能比美國輕松,傷人3寸,自傷1尺。如果中國拋空美國國債,那麼將帶有標志性意義,國際市場的跟風不可避免。美元迴流將使得貶值成為美元的唯一選擇,而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負面影響毋庸置疑。 這將打擊我們的製造出口,人民幣升值使得出口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失去國際競爭力,或者國際市場,那麼生產出的東西賣給誰,我們的收入非常低,還有8億農民,是不可能消費這么多的東西,我們出口的工廠垮了,其他電廠、鐵路、鋼廠、水泥廠、石油公司等一切上游相關的企業,怎麼辦?我們工廠垮了,誰給工人工資,誰買農民的糧食?還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服務業,直接關門。而且我們的1萬多億資產縮水也比較厲害的啦!
我只是說了我想到的,而且是一些白話,還有更多復雜的,畢竟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美元又是世界貨幣,一切國際交易是用美元,鐵礦石、石油、黃金等,很多國家的外匯儲備、債權債務都是美元,所以這個是很復雜的事情,三兩句也是講不完。
⑧ 宋鴻兵到底想說是誰在金融風暴中賺了錢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⑨ 在宋鴻兵【貨幣戰爭】一書中所述羅斯柴爾德家族資產大約有50萬億美元靠譜嗎
不可能靠譜,他的計算方法沒考慮遺產稅、通脹等諸多貶值因素,其中遺產稅會讓巨額財富在在幾代之內降到普通家庭水平,貨幣戰爭是一本有濃重重商主義的陰謀論小說,不可作為歷史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