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德的《柏林之圍》原文
我們一邊與某醫生沿著愛麗舍田園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當我們快到明星廣場的時候,醫生停了下來,指著那些環繞著凱旋門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中的一幢,對我說:您看見那個陽台上關著的四扇窗子嗎?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個可怕的充滿了風暴和災難的八月,我被找去診治一個突然中風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是個老頑固,戰爭一開始,他就搬到愛麗舍來,住在一套有陽台的房間里。您猜是為什麼?原來是為了參觀我們的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這個可憐的老人!維桑堡〔維桑堡〕法國東北部城市,普法戰爭中,1870年8月7日,法軍一個師被普魯士軍隊殲滅於此。慘敗的消息傳到他家時,他正離開飯桌。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地倒在地上。
我到那裡的時候,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挨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鬈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他的孫女跪在他身邊,淚流滿面。她長得很像他,瞧他們在一起,可以說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只不過一枚很古老,帶著泥土,邊緣已經磨損,另一枚光彩奪目,潔凈明亮,完全保持著新鑄出來的那種色澤與光潔。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
(1)文都德炒股擴展閱讀:
《柏林之圍》,短篇小說名篇,都德著。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形象。
其構思新穎,通過一個病重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悲劇色彩。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該小說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愛國主義名篇。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
❷ 關於都德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小學校里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1868年,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小說家的聲譽。《磨坊文札》以都德故鄉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里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作者對家鄉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1873年,他發表的又一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寫過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共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鑽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等。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磨坊書簡》是一本優美的小書。遠離巴黎的喧鬧浮華,在美麗的普羅斯旺鄉間,作者用謙卑而靜默的心靈感受著這塊土地上的一切:純朴、美麗、貧困、憂傷……。下面是《磨坊書簡》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們的四周,群星依然靜靜地運行著,馴服得宛如一個龐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像著群星中的一顆星星,它是最美麗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來到這兒枕著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當西北風或北風颳得不太厲害的時候,我就置身於幾乎與海水相平
的兩堆岩石之間,與海鷗、河鳥、海燕為伍。在那裡,我幾乎整天都沉溺在一種因凝望大海而產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沉默狀態中。你是否理解這種神秘的靈魂的陶醉?一個人無須思考,也無須幻想。你的整個心靈都同你分離了,它在飛翔,它在擴散。彷彿就是潛水的海鷗,是陽光下盪漾於兩堆巨浪之間的泡沫,是漸漸遠去的巨輪上的一縷白煙,是掛著紅色風帆的採集珊瑚的小船,是一粒水珠,是一抹煙霧,萬物俱在,唯獨沒有自己……」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國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於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歷史學家艾爾萊斯特·都德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1860年進莫爾尼公爵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及阿爾及利亞等地游歷。短篇小說頗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札》與《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寫過 12 部長篇小說 ,以《 小東西》、《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和《薩福》等最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徒,也寫過《富豪》、《努馬·盧梅斯當》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國時期社會現實的小說,不過他的作品以諷刺和憐憫的筆調為主,不像左拉的小說那樣大刀闊斧、氣勢磅礴。42歲起患神經官能症,在後15年中帶病堅持創作。
都德的作品帶有他的出生地普羅旺斯地區的特色。其中《磨坊文札》根據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了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小東西》可以說是他的自傳,尤其是第一部主人公埃賽特在法國南方的經歷更是如此。因為寫的是自己的切身經歷,所以格外真實動人。
《達拉斯貢的達達蘭》是一部漫畫式的小說。主人公達達蘭是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庸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便胡思亂想要創造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對世界之大毫無印象,到阿爾及利亞獵獅,結果把毛驢當成獅子,又上了騙子的當,打死了一隻修道院馴養的瞎眼獅,結果大吃官司,出盡洋相又賠光錢財,好不容易回到故鄉,卻被家鄉人當成英雄來歡迎。達達蘭因此成了誇誇其談、一事無成的庸人的典型。都德利用這部小說善意地諷刺了法國南方小城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刻畫了南方人愛慕虛榮、浮誇怠惰的性格。
❸ 都德的著作有哪些
1、著作
《女戀人》、《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故事選》、《冬天故事》、《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努馬·盧梅斯當》、《薩芙》、《不朽者》、《小東西》、《磨坊書簡》、《月曜日故事集》等。
2、人物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美麗的普羅旺斯(Provence)。因為都德家世貧窮,母親又酷愛讀書,所以自幼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長篇小說《小東西》,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說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讓他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最後一課》《柏林之圍》等作品都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茲公墓。
3、評價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里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里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里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❹ 是不是所有處理帶st*股票第一天上市都德停
不是這樣的
❺ 最後一課 都德 全文概括 急
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文章簡介:
《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閑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里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
普法戰爭後,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這里的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後一堂法語課。
小學生小弗郎士因為上學遲到了非常擔心被老師韓麥爾先生懲罰,但是到了學校卻看到這樣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亂糟糟一片,老師也不再那麼嚴厲。這一切讓小弗郎士感到奇怪。
但是當他得知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時,他非常震驚!他頓時對以前讀書的不努力感到後悔。在最後一堂課結束時,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盡可能大地寫出了「法蘭西萬歲!」
寫作背景:
都德經歷了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當時還被徵召入伍。普法戰爭是歐洲近代史上一次戰爭。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國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又稱拿破崙三世)為了阻止普魯士王國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並為著維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向普魯士宣戰。
但戰爭開始後,法軍累戰累敗,1870年9月在法國東部的色當決戰,法軍更是慘敗,路易·波拿巴本人也當了普魯士人的俘虜。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後,他進而覬覦法國的領土,同樣想稱霸歐洲大陸。
乘法軍色當之敗、法國國內混亂之機,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直到包圍巴黎,普魯士士兵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法國各階層人民的忿怒。
這時戰爭性質已經變為普魯士對法國的侵略戰爭,法國各地人民拿起武器,抗擊普魯士侵略者,保衛祖國,巴黎的工人還於1871年3月18日起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可是,在第二帝國滅亡後臨時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國防政府卻向侵略者賣身求榮、與人民為敵。他們仰仗普魯士人的刺刀,血腥鎮壓了巴黎公社,同侵略者締結了喪權辱國的協定和條約。
1871年5月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答應賠款五十億法郎,並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普魯士。從此,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人民慘遭異族蹂躪,飽嘗亡國之苦,為時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回到祖國懷抱。
都德目睹了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的慘狀,受到了人民愛國精神的感染,戰爭生活使他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的創作源泉。
出版於1873年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是他這一時期創作的結晶,其中有一組直接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作品,或者揭露第二帝國軍隊的腐敗、諷刺軍事將領的卑劣無能,或者頌揚普通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是這個集子的第一篇。
人物背景:
小弗郎士:普法戰爭後,小弗郎士生活、學習在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頑皮淘氣的小學生,經常遲到逃學,祖國與普魯士之間的戰爭對他來說似乎很遙遠。
可是老師在課堂上宣布這是最後一堂法文課,小小的心靈立刻充滿了對入侵者的憎恨和對過去荒廢時光的追悔。
韓麥爾:《最後一課》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韓麥爾先生執教40年,把一生都獻給了阿爾薩斯人民。
他熱愛祖國,深信法蘭西語言是世界上最美、最清楚、最嚴謹的語言。40年來,他勤勤懇懇地為學校服務,就是在被迫離職前的最後一堂課上,還耐心地講解,「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識都傳授給我們,一下子把它們灌輸到我們的腦子里」。
❻ 都德<<小東西>>原文
小東西》主要內容
《小東西》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作品主人翁就叫「小東西」 長篇小說《小東西》是半自傳性的作品,以主人公第一人稱的自述為主,也插入敘述者的第三人稱。故事很簡單,不涉及重大的社會內容,也沒有哲學思考,講的只是小東西的遭遇。前半部是都德本人的經歷,其中痛苦多於歡樂,眼淚多於微笑;後半部除了哥哥雅克以外,全部是虛構的。不純的情愛與純潔的愛情構成了沖突的主線(和《薩芙》一樣),前者使主人公喪失了尊嚴,成為可笑的玩物,後者使他恢復自尊與自信,為重整家業而努力。作者所表達的家庭倫理觀十分鮮明:只有純潔的愛情才能建立健康的家庭,而家庭親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這是初涉世事時幼稚可笑,甚至想入非非的主人公從親身經歷中得出的感悟。 都德憑著得天獨厚的敏感氣質,用清新明快的文字描寫一個個場景和氛圍,一切都顯得那麼溫情,字里行間跳動的是一顆敏感的心。 他(主人翁)是一個受人欺凌的「小東西」,一個在現實與幻想中苦苦掙扎的「小東西」。都德的這部半自傳體小說讓你明白什麼是「含淚的微笑」。 讀《小東西》,隨作者細致的筆觸細心地去體會「小東西」 童年時想像自己是「魯濱遜」的玩樂,隨後父親工廠破產家道中落黯淡悲慘的少年求學時期,以及開始進入社會獨立生活所經受的磨難。讀到一個「想像力豐富,有著細膩的內心世界,卻也敏感多疑,因為生活的壓迫有些神經質」的小東西。也看到一個「人之初性本善」的小東西,卻在備受生活的欺騙,但世上還是許多善良的人,這也是人之所以還能活在世上的力量源泉。而這,也正在世界各國文學中所共同贊揚的。 通過《小東西》,也的確讓我更多地了解到了其實最低層人們的生活,哪裡都會是相似的:小達尼埃爾與看門人的兒子一起開心地玩耍,後來搬到「里昂」時廚房裡的蟑螂,求學時「小東西」的備受歧視,在一所陰暗沉悶的學校當學監時苦中也有樂,以及獨自一人的生活時約束不住自己的貪玩「墮落」,……很平凡,很真實,令人感動。 小說中的「黑眼睛」,是作者內心中對美的嚮往與依戀;而「雅克母親」,時常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小東西」叫哥哥為「雅克母親」,這多少讓我最初讀來覺得有些怪怪的。但慢慢看到「雅克母親」為「小東西」所作的一切:供「小東西」吃穿;要「小東西」安安心心在家寫詩;自己心愛的姑娘愛上卻是「小東西」,心疼之餘,還是那樣祝福弟弟,總是叮囑「小東西」千萬不要讓「黑眼睛哭泣」;而他自己艱辛的付出後對生活的要求卻是那樣的低;一得知弟弟身處危險,便不顧一切地去救他,以致最後身染疾病而去逝……有多少母親可以做得這樣忘我??
❼ 小都德的故事
有一文章,叫《最後的一課0》課的是這個故事。
❽ 知事下鄉都德閱讀短文小說寫了怎樣一個鬧劇
作者:張綺倫|閱讀:126|時間:03月17日
有人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是一個包含多種意義的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贊揚美,歌唱家們唱出美,藝術家們描繪美,我們身邊不乏美的參與。那為什麼我們不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探索美,用雙手去創造美,用行動去傳遞美呢?
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
看似天天上演的夕陽西下,在攝影師的眼中便是一種藝術,那麼當夕陽再次西沉,余輝映照白雲藍天,你會將它用筆記錄,寫進作文嗎?
看似普普通通的蘋果,橫切它時中間竟然有一顆漂亮的五角形,那麼當下次品嘗蘋果前,你會用手中的小刀去探索發現這蘋果別樣的美嗎?
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一張白紙,在一雙雙巧手之下便能成為一個個美麗的窗花,那麼當一張白紙落入手中,你會用雙手去創造屬於它的美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美是一個讓人愉悅的東西,當我們的平淡無味的學習中,我們要發現其實平淡中也隱藏著五彩繽紛,讓我們欣喜;當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探索困難中別樣的美,讓我們勇敢面對;當我們面對人生的低谷時,我們需要用雙手去創造美,讓我們的人生可以因此而豐富多彩、光彩奪目。
但將美分享給別人,讓別人感受同樣的快樂,無疑是件快樂的事情。
老師曾問過我們:二個大學生為了救一個落水的男孩,他們奉獻了年輕的生命,值得嗎?簡單的我們認為,用兩條鮮活的生命換回一個生命有些不值,但現在我明白:那兩個大學生雖然離開了,但卻把他們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美德傳遞給了下一代,給了更多的人,所以他們應該是快樂的,也是值得的。就有於丹老師的「茶葉」一般,他們將茶香帶給了人們,也是自己滋潤、快樂。
俗話說「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根筷子折也折不斷」,小學時,因為想多吃幾口飯,而和那些急著為「六一」排練的同學鬧了別扭,雙雙被老師喊去談話。之後,我們互相諒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在「六一」匯報演出中表現優秀,這便是和諧美。「人」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撐著才能完美。
❾ 關於都德的故事
阿爾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13日,都德生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尼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對於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於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里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1855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於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書。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巴黎社會各種各樣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於詩情畫意的普魯旺斯旅行,從家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汲取創作營養。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說《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一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他以這次戰爭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內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小說,結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別致,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寫了13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一些劇本和詩作。他善於用簡潔的筆觸描繪復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和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為不少讀者所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交流並瀉,構成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小說家,是「五人聚餐會」的成員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樓拜、屠格涅夫、左拉、愛蒙特·龔古爾)。
《巴黎的三十年》書找不到 ,只知道是一本回憶錄
❿ 求《最後一課》 都德 全文
我覺得WiFi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