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國家來說,國債「主要面向居民發行」和「主要面向金融機構發行」,兩者有何區別
這問題太深奧。
一般來說對居民發行的國債都是不可以上市的國債,對金融機構發行的國債是可以上市流通的國債。
面向居民發行國債,為居民提供了多一種的投資,同時也讓居民的消費減少,貨幣流通貨物交易下降,經濟也隨之收到影響。但是在從國際金融安全形度來說,居民購買國債,對於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又有利好的一面,特別是國際游資,炒作經濟。
金融機構購買債券,是專業化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我國經濟政策的實施,以應變國家在貨幣,票據 ,對沖等方面的。
面向金融機構發行的優點:
1 發行的成本低。
2 資金靈活。
3 更加的專業
B. 如果國家大量發行國債,對個人投資和資產有何影響
1、如果把購買國債也視為一種投資的話,總體來說,不影響投資總量,但會影響投資結構。因為老百姓把剩餘的錢買了國債,必然減少了用於其他方面投資的錢(國債買多了,建廠房、買機械的錢就少了)。
2、同理,如果把國債也視為一種資產的話,總體來說,不影響資產總量,但會影響資產的結構(國債買多了,購買固定資產如房子、車子的錢就少了)。
C. 請問這句話錯在哪:非流通國債的發行對象只能是個人,故非流通國債有時被稱為儲蓄債券
非流通國債的發行對象(只能是個人)這里錯了,可以是機構。
D. 緊縮性財政政策為什麼要少發國債
在健全的經濟體制下,國債不是讓個人買的,而是主要面向金融機構,比如商業銀行,銀行可以用存款准備金購買國債。當中央財政發行國債量減少時時,銀行的大部分法定準備金就只能困死在銀行里。社會上實際流通的總資金量就少了,抑制了生產部門的再生產。
中央財政由此達到緊縮性的目的。
但是我國的國債利率高與銀行利率,且面向個人發行,實際上是不規范的,實際並沒有發揮國債應有的功能,所以正在調整過程中。也就是說,規范情況下,只有少數幾種特殊的,最低利率的國債對個人開放,也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吸引力了。
E. 都說國債那麼安全,幾乎沒有風險,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選擇利息不高的定期存款而不是選擇購買國債
國債又稱為國家公債,是由財政部在境內發行,通過國債「承銷」團成員(一般為銀行)面向個人投資者銷售的。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五年期國債收益率大約為3%;安全性很高,但收益率與流動性偏弱。
定期存款: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制度,即50萬以內100%賠付。目前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約為3.5%左右(中小型銀行利率上浮後可在3.5%左右,大型銀行一般執行2.75%的基準利率);
兩個產品風險都比較低,可根據自己的收益目標與流動性要求考慮。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F. 為什麼減少國債的發行量可以抑制通貨膨脹
國債算是貨幣的一種形式,尤其在歐美等國,在西方國家政府並沒有印製貨幣的權利。他們產生貨幣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是政府發行債券在市場出售,這樣可以換回一部分貨幣,賣不出去的國債全部被美聯儲(中央銀行)買下,買下國債所花的錢就是新印製的貨幣。
所以說國債是新貨幣印製的引子,每次印製貨幣前必須先有國債作為抵押,所以減少國債就減少了貨幣發行量,相應通貨膨脹受到抑制,但這只是其中部分原因。
G. 發行國債一般不會影響經濟發展,這是因為
原因是:
1 一般不會改變流通中的貨幣總量
2 發行國債只是部分社會資金的使用權的暫時轉移
3 一般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H. 債券發行量減少說明什麼
在中國市場上債券主要指國債,而國債是由央行控制的,它是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債券發行量減少時,說明市場上流動性較弱,資金不足,不需要央行回收貨幣。如果發行的主體是公司,則發行的減少則說明發行的成本大,市場利率高位,市場上資金緊缺。綜上所述,債券發行量的減少意味著市場資本緊缺,流動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