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假如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大量購買政府債券,會出現哪種情況( )
B、D
中央銀行大量買進政府債券,必然導致債券價格漲,那麼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存的錢取出來,投入債券,那麼儲蓄相應的肯定就減少了。
債券是一種融資方式,中央銀行帶頭購買政府債券,也就是為政府融資,政府拿這些錢干什麼?肯定是投資,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因此投資增加
中央銀行購買國債與利息率的升降沒有必然聯系,雖然降低利率和購買國債都是中央銀行刺激經濟的一種手段,但是不一定同時使用,並且也沒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中央銀行購買國債不一定會直接使人民的收入增加,當然購買國債投機套利的人收入會增加,但是不是普遍現象。
B.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中央銀行不就是代表政府么,怎麼還要買
中央銀行買賣政府債券是中央銀行實行的一種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購買債券的人用商業銀行的支票來進行支付,中央銀行根據支票向商業銀行提款這就減少了商業銀行的儲備金,減少了市場上流通的基礎貨幣,所以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反之則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再貼現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運用此些貨幣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C. 如果中央銀行在公市場上買進國債,則導致的結果 為什麼是商業銀行准備金增加
起初,是國債在發行的時候,商業銀行由於資金閑置,就買進國債了,目的是持有獲利。
然後,但出於貨幣政策的目的,中央銀行要通過市場來買進國債,這時候商業銀行由於資金短缺,就會將手裡的國債賣給央行,使得自己的准備金增加,從而可以放更多的貸款!
D. 中央銀行的錢難道不是國家政府的錢嗎,怎麼中央銀行也會買國債
政府理論上可以更迭,但是央行只有一個。
E.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的結果將使
選C、公眾手裡的貨幣增加。具體分析如下: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政府債券屬於公開市場操作,是調節貨幣共供給的一種貨幣政策。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即會將貨幣流入公開市場,增加了貨幣的供給,使公眾手裡的貨幣增加。
公開市場操作已成為中央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5)假定中央銀行購入國債擴展閱讀:
公開市場操作的目標:
目標是央行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必須服從於國家經濟政策的最終目標。當今西方各國普遍以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四大宏觀經濟目標」。
而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無法直接作用於最終目標,因此,可在其政策工具和最終目標間,插進兩組金融變數,即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二者合稱營運目標,它們是央行政策工具和最終目標之間的橋梁。
其中,操作目標是接近央行政策工具的金融變數,包括准備金、基礎貨幣和短期利率等直接受貨幣政策工具影響的變數,相應地,中介目標則是貨幣供應量和長期利率。
F. 為什麼當中央銀行在國債市場上買進國債時,貨幣供給量
中央銀行買進國債
賣出國債的人(百姓 企業)得到 貨幣
市場上的 貨幣供給量增加
G. 假定中國人民銀行從中國工商銀行買入100元政府債券
國債只能由財政部出售,央行只能出售央票(中央銀行票據)。如果央行手上有國債,只能轉手。 央行向商業銀行出售票據,原意應該是通過收緊商業銀行流動性,影響貸款規模,減少了流通中基礎貨幣。但是對於15.4億元資產規模的工商銀行
H. 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國債對貨幣供給量有什麼影響
中央銀行在二級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國債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量。是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貨幣量的政策工具。
買進國債,現金貨幣發放。
賣出國債,貨幣回籠。
I. 中央銀行購買國債從而發行的基礎貨幣本質上不是歸國家所有了嗎這樣公平嗎
貨幣發行權一定要歸國家所有,有的國家的所謂中央銀行其實質是私有的,這意味著國家沒有貨幣發行權,國家需要貨幣時需要向私人借錢,然後私人獲得利息收益。而利息來自於納稅人,這樣,導致人民的稅收進了私人的腰包。但是我們國家的中央銀行是國有的,實質是國傢具有貨幣發行權,當中央銀行購買了國債,國家才能更好的進行財政支出,納稅人的稅收將償還利息,利息收益屬於中央銀行,也就是國家本身。所以這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