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凈界法師沒出家是那裡人
真沒查到
只查到這個:
凈界法師於公元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役滿之後,進入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時有都市佛學院,因有好感,遂往參加,講課法師適為慧天老和尚,是為法師初入佛門之因緣。並於1993年起擔任凈律學佛院教務主任至2005年。
『貳』 凈界法師法華經講解依據哪個大德講的
凈界法師不是大德嗎?他要依著誰呢?依著佛經還不行嗎?是不是覺得今不如古呢?那麼佛門就只有退步沒有進步的可能了。好好讀經文,法師講的能幫你開竅,就是好法師。
『叄』 凈界法師:如何正確的消業障
【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地方大家就明了,所以古人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切極重的罪業,所有經咒都消不了,這一句佛號能夠消除。所以佛號是滅罪、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要懷疑,那就不行。你的障礙不能說是佛號沒有效果,殊不知障礙在自己這一邊。你疑惑,對於佛號不產生信心,那麼你念這句佛號當然也能消業障,所消業障很有限。
同修也許要問,我們怎樣念這句佛號才達到真實消業障的效果?我們在大乘經、在凈宗三經裡面知道了這個事實,得到了這個消息,原來效果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在《要解》上告訴我們的。我們對於這一句佛號有堅定的信心,有真實的願心,願見彌陀、願生極樂,隨著你信願力量的大小,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願力量是無比的強大,那你無始劫所造極重的罪業都消除了。如果對這個佛號沒有信心、沒有願心,人家念我也跟著念,這樣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效果就很小,就不大了。所以你要問為什麼別人念佛能消業障,我念佛念了很久,念了多少年了,業障也沒消除?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信願。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這里講的是『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肆』 凈界法師: 銷我億劫顛倒想,什麼叫顛倒想呢
銷我億劫顛倒想,什麼叫顛倒想呢? 凈界法師 我們這一科,主要是講到本經的修行篇。當我們從一個理論的學習,慢慢的提升到一個修行的時候,必須掌握兩個重點: 第一、這一部經它所對治的是什麼?每一部經典,都是在破除我們身心的障礙,但是它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實際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你的所觀境,你所要破除的障礙是什麼? 第二、你能對治的法門是什麼?你用什麼方式來破除這個障礙。本經所對治的,主要的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顛倒想---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什麼叫顛倒想呢?我們簡單的說明,就是:我們那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如果是善業起現行,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是罪業起現行,我們產生痛苦的感受。但是這感受,沒有什麼對錯的,只是個人的福報差別而已!感受再下一個階段,就變成想像,就是從這個感受,它就產生很多的相狀出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然後在這個相狀裡面開始分別,到這里也沒有太大的錯誤。 問題是:當我們在想像的時候,會啟動我們無明的煩惱,就是攀緣心。所以:當攀緣心跟想像結合的時候,問題就很復雜了;因為它會把這個想像,對於我們所想像的相狀,產生堅固的執取,就是心有所住。這個相狀本來是變化的,那怎麼會跑到我心中以後,變成是揮之不去呢?那就是開始起攀緣心了。 當攀緣心跟想像結合的時候,就變成一種顛倒想。 我們可以說:整個生命的痛苦,乃至於我們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都從這個地方開始。 經典常常形容我們凡夫,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就是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顛倒想。整個問題點不在外境,就是我們心中有很多的執取。所以古德一看到你起煩惱,他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否則你不可能起煩惱的,好端端的幹嘛起煩惱呢?你就是心中有一個相狀,你通不過去,你就執著那個相狀,然後在那個地方攀緣、分別,弄到最後自己障礙自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們都是自己障礙自己的,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障礙你,你自己創造一個相狀,然後在那個地方堅固的執取…起很多煩惱、造很多業…然後虛妄的,把你的來生創造出來。 《楞嚴經》的首楞嚴王三昧,它的根本思想,就是把那個顛倒想拔掉。應該怎麼辦呢?當然佛陀是有方法的,佛陀有方便力。 本經當中佛陀開出兩個方法,來消滅我們的顛倒想──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事修。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129-----------------------------------------------------------------------------------------------------------------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凈界法師佛教問答凈界法師佛教文章大全凈界法師佛學視頻在線觀看及下載凈界法師佛教講義下載-----------------------------------------------------------------------------------------------------------------
『伍』 凈界法師:他怎麼好端端的,就墮三惡道呢
他怎麼好端端的,就墮三惡道呢? 凈界法師 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提問,表達贊許之意: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陀聽完阿難尊者的請法以後,就說:快哉此問!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的好,時機很恰當。整個重點都已經講完了,為了使令修學大乘真如三昧的人,不落入這種偏空的邪見當中,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這以下的破邪見、顛倒,蕅益大師說:是有點《涅槃經》─扶律談常的效果。一方面暢談清凈的佛性,一方面強調持戒斷惡修善的重要,所以就偏重在因果的道理,使令大家注意緣起。 戊二、正說(分三:己一、約迷真雙標。己二、依情想別示。己三、明情墮因果) 佛陀正式的宣說─六道輪回因果的法則: 己一、約迷真雙標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約迷真雙標是站在凡夫迷真起妄的心中,來標出內分、外分;這是針對凡夫來說的,只有顛倒凡夫才有這種情況。 說:一切眾生他的本性是清凈的,但是一念的顛倒想以後,就產生很多的煩惱─貪嗔痴煩惱的習氣,依此習氣的輕重開出:內分、外分;所以內分、外分,是約著眾生顛倒想安立的。 己二、依情想別示墜落之本 貪愛為本: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舉例驗證: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結示立名: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什麼是內分呢?內分就是眾生分內,這是眾生平常的本分事,不用經過教育、學習,它就會產生的。什麼叫做內分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愛染跟妄情。其實愛染跟妄情是同一個東西,只是約著輕、重而有所差別。 愛染是說:你很喜歡這個東西叫愛染,那我一定要這個東西,就變成妄執了,就是愛跟取了。這樣的情執相續不間斷,就產生愛水。我們的愛水── 說:清凈本然,一個人怎麼就會產生墜落呢?他怎麼好端端的,就墮三惡道呢?因為他內心當中有水。這個水不是一個相狀,是一個表法,就是一種墜落的意思,因為水往低處流。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產生貪愛之水,是不需要教育的,分內!你看一個人生長在深山,他也沒有人教他,他自然就會貪愛。以下講出四個比方: 一、心憶珍羞,口中水出─看到美味的食物,你嘴巴自然就出口水; 二、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想到過去的親人,心中想到他的好處,又是憐愛;想到他不能再次的生起,心中又是恨,愛恨交集就流出了眼淚,這也是一種水。 三、貪求財寶的人,看到財寶,內心當中產生貪愛之水,因為水氣的滋潤,使令他看起來精神特別好;你看貪愛財寶的人,他每天很累,回去把它的財寶打開來看一看,精神就好了。為什麼?因為他有愛水滋潤。 四、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貪著男女淫慾,自然二根就會出水來。 以上諸愛雖別,流結是同。雖然所愛著的不同,有的貪財、貪色、貪人、貪飲食…但是能貪的水是相同的,而水是下墜而不升的,叫做內分。水所表達的是─水往低處流,所以一個人會墜落就是有水。 【楞嚴經修學法要】---精選篇180--------------------------------------------------------------------------------------------------------------更多凈界法師佛學內容推薦-----------------------------------------------------------------------------------------------------------------
『陸』 請問凈界法師:對照看看,業障減輕了以後幾種身心的變化
凈界法師:對照看看,業障減輕了以後幾種身心的變化
選自:凈界法師懺悔法門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也。
我們加以解釋。
這以下有八種情況。你只要具足了一種就表示你的懺悔達到了效果。
第一個,或覺心神恬曠;你在修懺之前你的內心是悶悶不樂的,經過你的修懺以後,你覺得你的心情突然開朗,輕鬆了,這就是判定你的罪已經消除了。看你的心情從沉悶而變成恬曠。
第四個,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這個人本來是你的怨家了,但是因為你的懺悔,他看到你不但不生氣,反而對你產生歡喜了。
第五個,或夢吐黑物;你在夢中夢到你吐出臟東西,或者你在夢中看見你在洗澡。這個都是罪滅之相。
第六個,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你在夢中能夠看到這些古德聖賢,這個都是罪滅之相。你能看到古德,那表示你跟古德心心相應那,感應道交了,如果你的心是罪狀,古德的心是清凈,你根本不可能夢到他的。你能夠夢到他,表示你們兩個的心的水平是很接近了。所以說,這都是好事情。
第七個,或夢飛步太虛;就是感到輕飄。我們前面說過,善業的體性是輕飄的,所以你在夢中是往上跳是好事情,如果你在夢中夢到從石頭上掉下來,這個就不是好事情。
第八個,或夢幢幡寶蓋,看到三寶清凈的庄嚴,那麼種種勝事,皆過消滅之象。說是相由心生,那麼你可以從你的身心世界的相貌來判定你的罪業是不是消滅了,總之,這個罪消失相就是安樂的,就是輕飄。跟前面的苦惱躁動是有所不同的。
『柒』 凈界法師:為何什麼做不好
為什麼無分別智要跟凈土宗結合?
凈界法師
好,我們再看第二個,空觀的第二個主題。
前面是講如何修空觀,第二個是講空觀的智慧跟凈土的結合。
為什麼無分別智要跟凈土宗結合?
其實我剛剛也講過了,因為無分別智就是關住生死業力的大門。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縱第六意識到處攀緣,你招惹了很多生死業力,你到臨終的時候你這個門關不起來了,問題在這里。你平常都不收心,你臨終的時候心就收不回來。所以一個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內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為你攀緣的越廣,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這個道理就這么回事。
所以凈土宗跟無分別智,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有些人說:欸,我不要修無分別智,我人生的經驗……有些人人生經驗當中吃了很多痛苦,對不對?他就用這種痛苦的感受,來激發自己往生。這樣子可不可以?
這樣子會有問題,因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緣裡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沒有痛苦。所以你不能從事相的體會,來激發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從道理上的理解,因為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而且你的體會也僅限於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經驗的痛苦來激發你的往生,那對不起,諸天的感受你沒有感受過,至少你今生沒有感受過,你這個就是一個空隙了,就是一個漏洞了,你厭離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厭離的是痛苦的這一塊,娑婆世界快樂的這一塊,你就沒辦法厭離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經驗來厭離娑婆,諸位,因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為道理是涵蓋整個三界的。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我們的空觀的智慧怎麼修?如何跟凈土宗結合,到這里有沒有問題?欸,請說。
學員:師父,弟子請教一下,剛才師父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說禪坐的時候腿疼那個問題,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能也會遭遇一些身體不如意的狀況,可能這邊疼痛,那邊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話馬上就放下,然後佛號就念不起來,這個是不是……
師父:其實臨終的時候痛苦……請坐,唯識的意思它是這樣,臨終的時候,他諸根會先敗壞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他的阿賴耶識才會離開。它這個離開是前六識先破壞,當然六識要破壞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六識破壞以後他第八識才能離開。那麼你的六識一旦破壞了,你的感覺、疼痛的感覺,就幾乎沒有感覺了,所以臨終的痛苦是心苦多於身苦。我們常常用生龜脫殼來比喻臨終,其實臨終的痛苦,因為他的根已經敗壞了,他那個感官功能幾乎都破壞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實他沒什麼感覺了。他那個識,因為你真正了別的是那個識,他那個明了的識已經都喪失了,所以他就是一個血肉的那個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聽不到聲音了、身體也感覺不出疼痛的感覺了,但這個時候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呢?
是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對死亡完全沒有規劃的,沒有宗教信仰的,這糟了。他把死亡當做毀滅,人死如燈滅,所以他恐懼,而且他不甘心哪。你看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走的?說:欸,我真的該走了,很多人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怎麼可以走呢?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對不對?所以他臨終的時候痛苦,都是心苦多於身苦,是心裡的掛礙,這種痛苦最多了。
我們一個人很奇怪,我們看到別人在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時候:哦,原來我也會死!那麼他本身沒有做好來生規劃的人,他就會恐懼,這個痛苦就在這里,他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因為我們一般人的規劃,都規劃到今生嘛,是吧?小時候讀書,立志讀書、慢慢長大、找個好工作、然後退休,你大概就規劃到這樣子。但是你的生活規劃只到今生,到死亡後半段是一片黑暗,這個就是你的問題點。你的規劃沒有規劃到來生去,所以死亡會給你很大的恐怖、不安,這種痛苦在這里。當然凈土宗的人他臨終的時候,他是充滿期待,因為我早就做這樣的布局了,對不對?凈土宗的人本來就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他把娑婆世界當客人,你想一個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麼心情?你想,是吧?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說求生凈土不能用人生的經驗來發願求生凈土,可是弟子經常都覺得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人生的經驗太痛苦了,令到他們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這樣子就可以……
師父:他可能只能夠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資訊來自於人生的體會,你能夠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為諸天你放不下,因為你沒有體驗過嘛!沒有體驗過你怎麼放下呢?
學員:那對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說如果他臨終的時候有天人……
師父:因為你不能靠事修來建立你的知見,你要用道理來建立你的知見,用道!不能用人生體會,人生體會只能夠當做一時的激勵。
學員:這兩個是不是有互相的……
師父:當然不一樣,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說無常那是全盤性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盤性的,是不是?什麼都是無常,什麼都是無分別,對不對?但是你人生的體會只是其中你的一個小黑點,一個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經驗來當做你厭離娑婆的一個全部,它只能夠當做你一時的激勵。你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個人沒有把道理參透,他能夠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絕對不相信。他為什麼來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緣,他有這種習慣嘛!那麼你有這個病你也不吃,你怎麼會好呢?
學員:我的意思就是說他人生的經驗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師父:那他一定要結合道理,他一定有聽到什麼無常的道理。他可能一開始是人生的經歷,但是他後來聽到無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無常道理結合,這樣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結合。
學員: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我們凈土宗的有一個十六觀,觀境嘛,我想請問師父我們凈土宗那個概念,觀這個十六觀,跟那個唯識有沒有關系?不是唯識所變的……
師父:你說十六觀也是唯識所變?
學員:我問的意思是是還不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觀,觀這十六觀。
師父:那觀他是用第六意識來修觀嘛,他是熏習一個……比方說蓮花觀,熏習一個蓮花的種子,是不是?那蓮花的種子這個是跟凈土有關系,他臨終就容易感應道交,對往生有幫助吧。
學員:那是唯識跟這個我們的凈土宗,有點關系對不對?
師父:有關系,有關系。
學員:阿彌陀佛。
師父:當然我們主要是持名,持名。總而言之它這個無分別智,其實它不能夠說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說,大乘佛法是這樣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緣,這個門先關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識毀滅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它把第六意識的能量,把它引導到就剛剛你說的修觀,觀照菩提心、觀照凈土的功德,它是這樣子。它是背水一戰,把攀緣的這方面的門關掉,它要你這塊無住,但是後面還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須把你的分別的功能,用在這一塊,它是這個意思,並沒有要你毀滅它的分別功能。就是說該你分別的,好分別,不該你分別的,你就不能分別。
『捌』 凈界法師的簡介
法師 於西元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機械工程系,役滿之後,進入中國鋼鐵公司擔任機械工程師,時有都市佛學院因有好感遂往參加,講課法師適為慧天老和尚,是為法師初入佛門之因緣。1987年出家受戒,並就讀凈律學佛院(第一屆),為期3年,受教於達理老法師、性梵老法師、懺公上人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師、果清律師、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識座下,並兼任教務工作之推行,得以親受老和尚之教導,於解門、行門、事務門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並於1993年起擔任凈律學佛院教務主任至2005年。
『玖』 凈界法師怎麼樣
將法條理清晰,容易分清理路,他的凈土教觀學苑課程絕不容錯過!
『拾』 凈界法師:同樣是布施,為什麼果報不一樣
1、今天大家都想發財,能發嗎?不能。要怎樣才能發?佛告訴我們,你想發財,你就要修財布施,慷慨布施,毫無吝嗇地布施。
2、你修布施,出於自己的誠意,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將來你的財富源源而來——不要操心,錢自自然然就來了。
3、如果你這一世布施,修得很勉強,來生能不能得福報?能得,但是不容易得到,要經過很多周折,很辛苦才能得到。
4、如果你布施了很多錢,之後又後悔了,想盡方法再把它拿回來,好了,你這一生雖然發大財,但是財發了沒幾天,它就丟掉了——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5、中國諺語裡面所謂是「量大福大」,這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話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心量大修小福,你得的福報也大,為什麼?跟你心量平等。
6、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誠,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報也大;出錢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報,他得的果報還是小。
7、像我們現在印善書,出錢很少的,如果他的心量大,修福不為自己、不為一家,為眾生、為佛法,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本善書LIU通,他得的福報反而大。什麼原因?他發的是大心。
8、所以修布施,不是說哪個人出錢多,他就得大福,出錢少他就得小福,沒這個道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自己要怎樣修。
9、就是修供養也是如此,譬如說你要供養法師,請法師到外面菜館去吃飯。不錯,法師接受你供養,你是修了福,但是法師從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個地方去吃一餐飯,將來你得的福報,很辛苦才會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