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管理辦法》屬於()層級的規定。 A.法律 B.行政法規C.部門規章
是:部門規章
部門規章:
其制定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些規章僅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有效。
中國人民銀行令 〔2000〕 第 2 號
為推動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規范債券交易行為,防範市場風險,保護交易各方合法權益,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管理辦法》,現予發布施行。
行長戴相龍
二○○○年四月三十日
『貳』 在我國證券交易所成交債券必須遵循哪些原則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你好,股票成交的基本原則:
1、證券競價交易按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撮合成交。
價格優先的原則為:較高價格買入申報優先於較低價格買入申報,較低價格賣出申報優先於較高價格賣出申報。
時間優先的原則為:買賣方向、價格相同的,先申報者優先於後申報者。先後順序按交易主機接受申報的時間確定。
2、集合競價時,成交價的確定原則為:
(1)可實現最大成交量;
(2)高於該價格的買入申報與低於該價格的賣出申報全部成交;
(3)與該價格相同的買方或賣方至少有一方全部成交。
兩個以上價格符合上述條件的,取在該價格以上的買入申報累計數量與在該價格以下的賣出申報累計數量之差最小的價格為成交價;買賣申報累計數量之差仍存在相等情況的,開盤集合競價時取最接近即時行情顯示的前收盤價為成交價,盤中、收盤集合競價時取最接近最近成交價的價格為成交價。
集合競價的所有交易以同一價格成交。
3、連續競價時,成交價的確定原則為:
(1)最高買入申報與最低賣出申報價格相同,以該價格為成交價;
(2)買入申報價格高於集中申報簿當時最低賣出申報價格時,以集中申報簿當時的最低賣出申報價格為成交價;
(3)賣出申報價格低於集中申報簿當時最高買入申報價格時,以集中申報簿當時的最高買入申報價格為成交價。
『叄』 債券通試點及規范有哪些
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2日發布聯合公告,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共同發展,決定批准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上線。其中,「北向通」將於2017年7月3日上線試運行。
6月27日,據報道,債券通首批做市商總計20家,其中包括14家中資機構和6家國際金融機構。中資金融機構包括中國最重要的幾家大行和券商,國際機構做市商則包括了所有具備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結算代理人資格的在華外資機構,包括渣打、匯豐、德銀、星展、法國巴黎銀行,還有新近獲得該資格的美國花旗銀行。
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發布了《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
6月12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發布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債券通」交易規則(試行)》(公開徵求意見稿)。
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6月26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債券通」北向通登記託管結算業務規則》,規范「債券通」的登記託管結算業務。
6月28日,上海清算所發布《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債券通」北向通業務指南(試行)》,進一步明確登記託管、清算結算業務操作流程。
『肆』 債券交易二級市場有哪些概述及分類
根據市場組織形式,債券流通市場又可進一步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是專門進行證券買賣的場所,如我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證券交易所內買賣債券所形成的市場,就是場內交易市場,這種市場組織形式是債券流通市場的較為規范的形式,交易所作為債券交易的組織者,本身不參加債券的買賣和價格的決定,只是為債券買賣雙方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並進行監管。場外交易市場是在證券交易所以外進行證券交易的市場。
為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許多證券經營機構都設有專門的證券櫃台,通過櫃台進行債券買賣。在櫃台交易市場中,證券經營機構既是交易的組織者,又是交易的參與者,此外,場外交易市場還包括銀行間交易市場,以及一些機構投資者通過電話、電腦等通訊手段形成的市場等。目前,我國債券流通市場由三部分組成,即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銀行間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台交易市場。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債券交易市場從1981年國家恢復發行國債開始起步,歷經20年的發展,經歷了實物券櫃台市場為代表的不成熟的場外債券市場主導、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場內債券市場主導到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代表的成熟場外債券市場主導的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中國1981年恢復發行國債之後,經歷了長達7年的有債無市的歷史過程。而債券市場的起步,還要從1988年,財政部在全國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的試點開始算起。這是銀行櫃台現券的場外交易,是中國國債二級市場的正式開端。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開始接受實物債券的託管,並在交易所開戶後進行記賬式債券交易,形成了場內和場外交易並存的市場格局。但1994年前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很小。當時債券市場的主要特點是不記名的實物券沒有統一的託管機構,而是發行後再分散託管在代保管機構,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機構所在地進行,不能跨地區交易。
1994年以後,機構以代保管單的形式超發和賣空國庫券的現象相當普遍,市場風險巨大。以各級財政部門的國債服務部、信託和證券公司為主的無記名實物券國債櫃台轉讓市場,因濫發假國債代保管單而被關閉。以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等為代表的區域性國債回購市場,由於虛假的國債抵押,而市場回購資金又有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或股市,導致它們在1995年的最終關閉。
作為場外債券市場的實物券交易櫃台失敗了,盡管其原因很多,但關鍵在於沒有記賬式債券作為市場的基礎。由於實物券難以搬運,必然導致託管的分散,其結果是託管的真實性很難監管。事實證明,不論債券交易採取何種形式,前提都需要記賬式債券和統一的託管。
1994年財政部發行國債1028億元,比上年增加近兩倍,從而也促進了交易所債券交易的活躍。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年,交易所開辟了國債期貨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債券現貨交易開始明顯放大。這種狀況一直維繫到1995年5月,之後因國債「327」事件,國債期貨市場關閉,交易陡然萎縮。
當時,財政部和市場管理部門將實物券流通中所發生的問題,歸因於場外市場的存在,並認為記賬式債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擁有的特性。隨即,1995年8月,國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場外債券市場,證券交易所變成了中國惟一合法的債券市場。
1995年財政部僅試點發行了117億元的記賬式國債,到了1996年,記賬式國債開始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大量發行。這一年,證券交易所發行了六期共1 116.7億元的記賬式國債,占當年國債發行量的52.5%。同時,二級市場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債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長了近10倍,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佔成交總量的95%以上。同時,隨著債券回購交易的展開,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債券市場體系。
1997年,金融體制改革的需求和偶然外部事件的推動,使得中國的場外債券市場獲得了歷史契機,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形式出現,並得以快速發展。
從當時的情況看,全社會對建立場外債券市場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央銀行要進行直接貨幣政策向間接貨幣政策的轉軌,沒有成熟的場外債券市場制約了間接調控體制的建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必須依託於規模大、流動性好的場外債券市場來進行,1996年人民銀行開始進行債券的公開市場操作,由於沒有中國場外債券市場的支持,1997年初就停滯了;二是國家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有以機構為主的場外債券市場才能支持大規模的國債發行;三是商業銀行需要通過債券回購市場解決銀行間的融資問題,同時需要增加債券資產比重以改善自身的資產結構,這些都必須有場外債券市場作為基礎。
『伍』 債券交易手續費如何收取
『陸』 <債券交易實施細則>主要適用於哪些債券品種的交易
《債券交易實施細則》適用於深交所上市債券的現券、回購交易,包括當前深交所上市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及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等。創業板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債券、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的交易由深交所的其他業務規則進行規范,不適用該細則。
『柒』 什麼是標准債券
標准債券和非標債在交易所內所的債券期貨的交易標的稱為「標准債券」,標准債券實際上是虛擬的債券,本身並不一定存在。例如,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IM)T)的10年期美國中期債券期貨的交易標的是「面額10萬美元,票面利率6%.10年期國債」.這種標准債券在現實中可能不存在.即使存在這種標准債券,在實際交易中,標准債券如果只允許按標准債券進行交易.
標准債券存在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債券期貨交易規模大於標准債券的發行規模,容易引發價格操縱現象。其二,對於債券期貨到期時還沒有平倉的交易者,需要用標准債券現貨進行結算,標准債券而市場上可能找不到足夠的標准質券.為此人們想到是否可以用其他種類的債券來抵用.那麼,如何抵用,如何折算?這就導致了「轉換因子」的出現。標准債券採取標准債券折算的方法,不僅擴大債券期貨的可交易漬券.而且可以保待交易品種的連續性。折算是通過計算每一種真實債券的「轉換因子」來進行的。
『捌』 債券買賣的傭金如何收取
滬市:交易傭金不超過成交金額的0.02%,起點1元,買賣雙向收費
深市:國債、企業債、公司債交易傭金不超過成交金額的0.02%,可轉換公司債券交易傭金不超過成交金額的0.1%,買賣雙向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