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行債券屬於什麼財政政策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簡單呢。
發行公債不能具體說是擴張的財政政策或是緊縮的財政政策,這是不確定的,因為公債作為一個穩定經濟的工具,在不同的經濟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具體來說:(1)公債發行在經濟不景氣時可以擴大消費支出,在經濟景氣時可以抑制消費支出。公債的利息支付總是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蕭條時期,公債利息支付會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繁榮時期,公債的利息支付可以抑制通貨膨脹。(2)公債發行可能導致勞動意願和投資意願下降以及資本積累減少。(當然,這也是理論上的)
再者,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公債中性理論,意思就是公債的發行不會引起投資和儲蓄的變化,作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不能刺激經濟的擴張,且政府以債券和稅收籌集資金效果是等價的。當然這個理論是有一定假設的,在此就不細說了。
此外,發行公債除此之外,也有貨幣效應(是指公債的信用擴張效應和貨幣擴張效應)。
總之,公債是宏觀經濟中一個頗具爭議和復雜性的問題,「政府債務是一個多大的問題」這是宏觀經濟學未解決的難題之一。
我覺得我們國家在實際運作中,看成擴張的財政政策成分多一點,用此來維持赤字財政,增加財政收入,這樣才可以承受不斷增加的政府投資。但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很復雜的。
Ⅱ 發生債的法律事實有哪四種
債可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而消滅。但下列情況中哪一種法律事實出現債卻不能消滅(債務人失蹤)。
a.債權人死亡
b.債務人死亡
c.債務人失蹤
d.債權人與債務人合並混同
債務人和債權人死亡都是債的一方滅失,債權人與債務人合並一般不設計第三人,一般只有債務人失蹤可能沒有滅失,所以此題答案應該為c。
Ⅲ 債券屬於資產還是負債
企業發行的就是負債,企業持有的就是資產。
債券包含了以下四層含義:
1.債券的發行人(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機構)是資金的借入者;
2.購買債券的投資者是資金的借出者;
3.發行人(借入者)需要在一定時期還本付息;
4.債券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
公司債券不管對發行公司債券的公司而言,還是對政府監管部門而言,都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對於發行人而言,發行公司債券屬於向社會投資者出售信用、增加負債的重大社會融資行為,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司法都規定,發行公司債券需要公司決策機構,如董事會、股東大會等批准,公司經營管理層不得擅自決定發行公司債券,募集的資金不可以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對於政府監管機構而言,由於發行公司債券涉及到社會重大信用,對穩定社會經濟秩序、維護投資者權益都有重大影響,因此幾乎所有國家的公司法都規定,發行公司債券必須報經政府有關監管機構批准或核准,或者到政府監管機構登記、注冊,否則,就屬於違法行為。因此,「依照法定程序」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1)需經公司決策層,如董事會、股東大會等批准;
(2)需經政府監管部門同意。政府監管部門在同意發行公司債券的審查過程中,還通過有關法律法規在信用評級、財務審計、法律認證、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嚴格要求。
Ⅳ 擅自發行股票 債券罪屬於什麼罪
擅自發行股票,公司債券的行為,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涉嫌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的規定: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擅自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募集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51次會議通過,自1997年12月16日公布起施行。法釋〔1997〕9號)
為正確理解、執行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統一認定罪名,現根據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刑法分則中罪名規定如下:
刑法 第179條罪名為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Ⅳ 下列各項中,屬於法律事實中的相對事件的是()。
法律事實分為行為和事件。行為:意志轉移+行為,發行公司債券和承攬加工勞務是以主體意志支配下的行為,可以導致法律後果的發生,故排除AC。事件分為絕對事件和相對事件,絕對事件是自然現象故排除D;相對事件是社會現象,即雖有人的行為但不以人的意志轉移,戰爭一旦發生就不再以人的意志轉移了,故答案為C。
Ⅵ 發行債券為什麼屬於負債
因為發行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Ⅶ 引起債的產生的法律事實主要有哪些
一、債的發生原因
債的發生原因是指引起債的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
民法通則第84條規定,債是按照合同約定或者依照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據此,債的發生原因可分為兩類:一是合同,一是法律規定。債的發生原因依其是否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可劃分為法律行為和法律規定兩大類,前者稱為意定之債,後者稱為法定之債。
二、引發債產生的法律事實
1、合同
合同依法成立後,即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因此合同是債的發生根據。基於合同所產生的債,稱為合同之債。
2、單方允諾
在社會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單方允諾有懸賞廣告、設立幸運獎和遺贈等。
3、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發生後,加害人負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等義務,受害人享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等權利。這種特定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即侵權行為之債。
4、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一經成立,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間即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管理人有權請求本人償還其因管理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本人有義務償還,此即無因管理之債。
5、不當得利
依法律規定,取得不當利益的一方應將所獲利益返還於受損失的一方,雙方因此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即不當得利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