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允許外國政府在中國發人民幣債券
從正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有五方面的作用。 第一,對國際經濟金融結構失衡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近十幾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呈一種怪圈,即資本從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流向發展中國家,通過持有美元資產和購買美國國債等渠道,資金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回發達國家,這種現象在亞洲地區尤其明顯。歸根結底,是因為亞洲缺乏足夠的金融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產品供投資者購買。在區域債券市場上,主權債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美國有8.4萬億美元主權債,歐元區有9.7萬億美元,基本都是在發達國家市場發行的。不僅亞洲國家(除日本)發行主權債規模較小,而且亞洲債券市場整體落後,也很少有外國主權債券在此發行。我國推進這一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整體上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為亞洲金融資產匱乏提供新的應對思路。 第二,避免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家利益損失。現有格局下,我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地位有些得不償失,也就是以較高回報引入境外過剩資本(直接投資),最終又以買美國國債等低回報形式把過剩資本(金融投資)流回美國。允許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如果規定籌集資金用於國內直接投資,則可適度對沖上述怪圈影響。 第三,可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意味著對人民幣地位的認可,以及願意用人民幣配置資產,這也是人民幣走向強勢貨幣的前提條件。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將有條件扮演"國際貨幣"的角色,對於與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來說,可以直接利用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的資金,用來彌補貿易逆差,為其國際收支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對人民幣債券的熟悉增加,我國亦可擴大在外發行人民幣主權債,以高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依託,為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好准備。 第四,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將成為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交易品種,交易規則需更符合國際慣例,也促使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被納入國際主權債分析的視野,從而逐步走向統一和規范。另外,也能一定程度促進利率市場化與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增強與海外債券產品的接軌。 第五,可以適當緩解外匯儲備管理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吸引下,許多國外政府背景的資金通過合法或非法方式已經進入我國,投資於人民幣資產,間接造成外匯儲備壓力。長遠看,如果允許某些國家政府發行人民幣債,或許可以繞過結匯環節,使其直接獲得人民幣資金,用於投資需求,從而減少外匯對沖和管理成本。 從負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也有三方面問題需注意。 第一,從外國主權債籌集資金使用來看,如果不加以合理規定,可能會加劇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例如,如果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由於國內的供不應求,可能會加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如果投資於房地產,則可能會加劇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 第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使發行規模受限。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情況下,外國政府發債後,未來如需要賣出美元等貨幣,買入人民幣來支付本息,則發債意願就會下降,除非發債國本來就打算把籌集資金在國內投資獲利。 第三,主權債券並非全無風險,在國內債券評級水平還普遍落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自己的評級標准,還是全盤接受國際評級機構的判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是一件大事,從長遠來看符合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大趨勢,但也要充分考慮其各種影響,做到未雨綢繆。
⑵ 誰知道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各國債券市場規模如何
債券市場作為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債券市場的主要部分是公債或政府債券,而且,各國的債券市場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發行政府債券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
中世紀歐洲的政府債券市場僅具有雛形。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都不很發達,17世紀下半期,荷蘭聯省共和國公開發行了一批政府債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後來,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將本國政府債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歐洲最主要的債券市場。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和法國憑借其資本主義生產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荷蘭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歐洲公債市場的重心向倫敦和巴黎轉移,英國和法國的債券市場逐漸發展了起來。
在美國,早在獨立戰爭期間,政府就發行了各種臨時債券和中朗債券,以支付巨大的戰爭經費開支,1770年,費城成立了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債券交易。獨立戰爭勝利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開始著手重建國家財政,特別是解決聯邦政府發行的紙幣——「大陸市」的急劇貶值問題,1790年,美國政府按面值贖回「大陸市」,同時發行了新的「公共債券\以籌集贖買資金。此後,國債交易日漸發達。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工商企業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以支持其長期發展,企業債券開始誕生:同「屯國家機構也日益龐大,政府開支膨脹,政府債券規模進一步擴人。在這種情況下,債券中場開始制匿化、組織化和規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國證券交易所開設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專業化債券交易中心。美國在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後,債券的發行與交易也逐漸地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
在歐美各國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亞洲一些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醞釀、形成和發展。日本在明冶維新初期就開始發行債券、後來在修建大販鐵路則,首次發行廠公司債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亞、新加坡、韓國等其他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19世紀末和刀世紀初先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債券中場發展十分迅猛,成為與股票中場相並列的資本市場兩大支往。債券品種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如中央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政府保證債券、國庫券、其他政府部門債券、普通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抵押債券、金融債券、境外債券、外國債券、歐洲債券等。債券的期限結構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各種短期、中期、汪期債券。
同時,各國債券市場規模空前擴大。在發行中場方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金融中場趨勢》統計.1996年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國內公司債券、外國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12 644億美元.與美國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7%;法國債券發行總額為4 752 億法郎,與GDP的比率為6.1 %;英國債券發行總額為386億英鎊,與GDP的比率為5.4%。
在市場交易額方面,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資料統計, 1996年,法國債券交易額達到了115 723.96億美元,與法國GDP的比率為752.8%;德國為21 727.29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91.8%;英國為16 218.70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146.2%;美國為58588.5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78.9%。
⑶ 中國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截至2018年末,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達8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投資者持債規模近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6%。中國債券正式納入國際主要債券指數,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的體現,將有利於更好地滿足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
陳湛勻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國債恢復發行,中國債券市場開始,截至2018年的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了80萬億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的余額排名第三,公司信用債券也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的債券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⑷ 亞洲金融危機。
李昌鏞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本人今天進行的討論更適用於亞洲中等收入國家的情況,如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或韓國,而非低收入國家。
我的講話主要包括兩個重點。
第一,金融業的薄弱是亞洲實現長期增長的主要障礙。
第二,第二,資本市場的發展並非易事,甚至可能比製造業更難於發展,但其收益卻要更高。亞洲的政策制定者必須面對的根本挑戰是如何在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的環境下發展資本市場。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進行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創立有關金融市場的新原則。
全球金融危機前的亞洲金融市場
過去,金融業在亞洲一直都被視為經濟增長工具,而非一個獨立行業。金融市場中的「冒險行為」就等同於「投機」。金融業的利潤也被視為不正當的非勞動所得,而不是因敢於冒險而收獲的回報。
在上述文化的影響下,資本市場的發展普遍遭到質疑。無怪乎除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之外,當前亞洲金融市場均由受政府嚴格監管的商業銀行所主導。
但是,亞洲經濟得益於過去數十年的快速增長,而變得日益開放和成熟。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將對未來經濟的增長至關重要。如不進行適當的冒險和風險管理,亞洲政府將難以向高附加值行業調動金融資源,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綠色增長等領域,因為從本質上而言,這些行業都具有更高的風險和諸多不確定因素。商業銀行是否能夠獨擋一面將成為亞洲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
同樣,我認為無論亞洲政府是否情願,在開始面對財政行業風險集中問題時,將被迫發展資本市場。政府如果繼續分攤風險和資金,道德風險問題勢必也將加劇。如果我們繼續保持由銀行主導和政府控制的金融結構,這就意味著亞洲國家必須有心理准備,金融機構及其他行業的錯誤將完全由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買單」。
此外,在經濟結構變得更為復雜的時候,政府如何能夠確保自己比私營部門在分攤風險方面做得更好?
起初在私營部門尚不發達的時候,政府能夠吸引最出類拔萃的人才就職於公共部門。就此而論,政府更有能力招賢納士,實施產業政策的可信度也更高,對此社會已經達成了廣泛的共識。然而,私營部門日後的發展壯大將吸引更多的精英遠離政府機構。雖然社會並沒有對政府是否比私營部門更具信息或技術優勢這一問題達成共識,但從多方面來看,亞洲的經濟結構更有可能仍由政府控制。由此,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在私營部門擁有更多發展機遇時,如果政府希望日後繼續保持由政府領導、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市場結構,它將如何招募到最優秀或者比較優秀的人才?對於我來說,這絕非易事。
全球金融危機後的亞洲金融市場
次貸危機後,全球經濟局勢日漸衰敗。資本市場發展——包括投行業、衍生品以及證劵化——竟淪為貶義詞!這就是亞洲從全球金融危機中汲取的有益經驗嗎?亞洲是否應重振商業銀行業,從而使政府在分攤風險方面負起更多責任,因而承擔巨大的風險嗎?抑或這只是從危機中汲取的錯誤經驗,所以我們應繼續擴大金融和資本市場自由化呢?
隨著亞洲地區逐步躋身高收入地區的行列,全球競爭勢必加速,產業結構將更為復雜,分散風險的任務也會愈發重要。金融業以商業銀行為中心是正確的出路嗎?
或許,從次貸危機中我們得到的教訓是應該「更好地」加強金融監管,而非「更多更嚴格地」監管。如果我們盲目加強對以從事商業銀行活動為重點的亞洲銀行的監管,亞洲金融市場可能會更安全,但也會變得僵化,而且會損失很多發展機遇。
然而,發展資本市場絕非易事。金融業是一個旨在實現規模收益遞增的網路產業,但是居於後來者的地位使其難以獲得市場份額。今天我來舉一個主要瓶頸的例子。近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亞洲資本市場升級的主要瓶頸並非缺乏資本供給。我們很快意識到真正的瓶頸是缺乏國內金融機構的跟蹤記錄和金融知識,而非缺乏風險資本的供給。由於高速發展和儲蓄率的迅速上升,一些亞洲國家已經成為資本的凈出口國。
為了建立資本市場,我們應該樂於繳納學費,不必為可能出現的錯誤而介懷。上世紀,我們正是以這種心態發展了製造業。在學習證券化、並購和企業重組等先進財務技能的時候,亞洲不應畏懼犯錯。資本市場的法律框架也應該制度化,例如制定資產支持證券法、綜合破產法、企業重組促進法等。製造業為我們通過向國外借貸和學習技能實現起飛奠定了基礎,對此,我們同樣需要建立必要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即便有時金融和企業重組之路將挫折重重。
亞洲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比如,亞洲地區的巨額儲蓄和養老金能為金融機構創造機會,支援亞洲的老年人口。此外,亞洲政府近期的私有化行動可通過企業並購重組為投資銀行創造更多機遇。亞洲日益增長的海外投資也為國際企業提供了無限商機。我們為什麼要為他人創造商機?答案是因為亞洲地區較為發達的資本市場可讓投資在區域內得到重復利用,促進亞洲金融市場的發展。
自1997~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金融體系掀起了一股重大改革和重組浪潮。後危機時代的改革深化和拓展了亞洲金融業,金融資產尤其是非銀行業增長顯著,股市和債券市場也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00年至2009年間,按佔GDP比例計算,亞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平均金融業資產[1]從44.2%增至92.0%,股票市值從95.2%躍至223.7%,未償付債券總額從38.8%升至65.5%。
然而,最近這場全球危機則凸顯了未竟的改革議程及亞洲金融體系結構的潛在薄弱環節。盡管亞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資本市場基礎依舊薄弱。比如,許多區域經濟體的本幣債券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無法為銀行貸款提供可靠的備選方案。我之前提到過,2009年亞洲未償付債券總額僅為GDP的65.5%,而歐元區這一比例達到了114.4%,日本為189.6%,美國為175.8%。同樣,國內投資群體的局限性使市場極易出現劇烈波動。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推進改革。監管需與創新、金融業結構轉變和金融全球化齊頭並進。雖然監管不能千篇一律,但我們有必要依據全球標准建立相關機制,在慮及不同發展階段的同時制定國內和地區性標准和引導方案。
亞洲開發銀行致力於幫助發展中成員國應對金融市場重組的挑戰。例如,通過技術援助和研究為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ABMI)提供專家意見和支持。該倡議旨在開發高效、流動性強的亞洲債券市場,從而更好地利用亞洲儲蓄進行投資。令人鼓舞的是,在近期召開的河內會議上,東盟與中日韓(10+3)表示,它們願意將當前的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擴展成亞洲資本市場發展倡議,為實現區域金融合作邁出了關鍵一步。
結論
總而言之,各種危機已基本結束,最近一次在亞洲爆發的金融危機也已「溫和」落幕。亞洲的確出現了強勁反彈,並在尋求各種途徑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從長期來看,亞洲必須尋找到新的增長源以過渡到高收入的行列。
但是,亞洲欠發達的金融市場可能無法調動所需的金融資源用於發展高附加值、高風險的行業,合理地分配風險。目前,亞洲金融市場似乎成為了亞洲經濟結構最薄弱的環節。
逐步實現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的多元化和擴大化,分散財政行業的風險,符合亞洲各國政府的利益,但同時必須對金融市場上的重大創新進行適當監管。我們應鼓勵和管理好金融市場的發展,避免阻礙創新。亞洲決策者應意識到當務之急是「更好地」加強金融監管,而不必「更多地」監管。
⑸ 什麼是歐洲市場債券 日本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是什麼
中行的題吧?
看定義 歐洲市場債券是票面金額貨幣不是本國的
日本,以美元而不是日元計價 符合定義 是歐洲市場債券~
⑹ 日本債券市場的類型
企業債券(Corporate Bond)
根據發行人不同,企業債券分金融債和事業債兩大類。 金融債是長期信用銀行、東京銀行、農林中央金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等為籌措資金而發行的債券。分付息金融債和折價金融債兩種。
付息金融債期限一般5 年,東京銀行還發行期限為3 年的金融債,面額在1 萬日元以上。機構投資者是主要購買者; 1981 年,長期信用銀行、農林中央金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又推出新型付息金融債,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購買限額每人不能超過300 萬日元,利息可享受免稅優惠。
折價金融債期限1 年,面額1 萬日元以上,個人是主要的購買者。 民間股份公司發行的債券中,除去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以外都叫事業債。事業債又分電力債和一般事業債。電力債是由9 家電力公司發行的債券,以公募方式發行。一般事業債是由其他股份公司發行的債券,有公募發行的,也有50 人以下認購的私募債,事業債面額為10 萬日元,期限為6 年、7 年、10 年、12 年、15 年5 種。發行條件根據評級狀況決定。一般事業債的發行通常採取有擔保原則,即以工廠或設備等公司財產擔保本息的支付,但從70 年代開始,企業開始要求發行無擔保債券。1979 年,兩家電力公司發行了無擔保債券。之後企業和證券公司要求降低可以發行元擔保債券的標准。 1988 年11 月,大藏省最終降低了標准,要求發行人必須凈資產達到330 億日元,且評級為A 以上。
企業債券也可以按所含條款不同劃分為普通公司債( Straight Bonds),可轉股公司債(Converiible Bonds)和附認股證公司債(Warrant Bonds)。普通公司債是傳統的債券形式,可轉股公司債是其條款中規定可以由持有人選擇將債券轉成發行公司的股票。工商企業和銀行分別於1970 年和1937 年首次發行可轉股債券。這種債券在股價上揚時尤其受歡迎,對其發行的限制也比普通公司債要少。根據大藏省規定,只要公司凈資產達到330 億日元以上,評級為BBB 以上,即可發行可轉股公司債。附認股證公司債是發行的債券附有認股證,認股證可以轉讓,持有人可以要求向發行公司按債券持有額的一定比例購買公司股票。1981 年,一些企業首次發行附認股證公司債。
由於債券市場對發行人的要求較嚴,小公司一般不能在國內市場上發行債券,而是轉向外國資本市場,主要是瑞士市場;而大公司也因國內市場要求過多而轉向歐洲貨幣市場發行債券。為此,證券公司呼籲大藏省放寬國內債券市場的發行限制。據報道,大藏省已經計劃從1996 年4 月開始放鬆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其中一條就是取消私募債券每次發行限額和每年舉債次數限制。目前私募債券每次發行限額為200 億日元,每年發行不得超過6 次。
⑺ 日本的中央銀行和日本銀行有什麼區別啊日本國債日本的什麼銀行都能買么
日本銀行就是日本的中央銀行,在日本經常被簡稱為日銀(にちぎん;Nichigin)。
日本國債是由日本銀行發行的,
日本市中銀行? 你指的是:一部(主に都市部)では直営店(市中銀行の,這個上面的市中銀行嗎?這不是一個銀行的名字,只是對於銀行的稱呼,例如上海市農業銀行的市中銀行,
⑻ 日本債券市場的介紹
日本債券市場的債券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公共債券,企業債券和外債三大類,每一類中又包括許多具體的債券。
⑼ 日本債券市場的公共債券
公共債券(Public Bond)
公共債券包括日本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和政府保證債券等。 也稱國債,是由中央政府發行的債券,是所有債券中信譽最高的。 1975 年以後,國債發行量急劇增加,加上大藏省放鬆了銀行轉售國債的限制,使得國債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債市場。國債根據發行目的不同可分為建設國債、特別國債(赤字國債)、替換國債。根據國債的期限不同。國債可以細分為5 類,即長期付息國債、中期折價國債、中期付息國債、短期國債和政府短期債券。
長期付息國債期限多為10 年,此外還有可隨時發行的6 年期、15 年期和20 年期長期國債。利率固定,面額有5 萬日元、10 萬日元、100 萬日元、1 千萬日元、1 億日元、10 億日元6 種。
中期折價國債於1977 年開始發行,期限5 年。發行面值最低為5 萬日元,最高可達1 億日元,一般在奇數月發行,每年發行6 次。中期付息國債於1978年開始發行,期限2—4 年,利率固定,面值為5 萬—10 億日元,分2 年、3年、4 年3 種。其最大特點是採用公募方式發行。
短期國債和政府短期債券實際就是前面提到的國庫券和融資券,由於期限較短,因而將其劃人貨幣市場工具。這里不再詳細介紹。
此外國債中還有農業土地證券、遺族國庫債券、特別酬金國庫債券、特別喪事國庫債券等。但這些都是記名式交付國債,不能在市場上買賣。 指以公開募集的形式向不特定的投資者發行債券。但在日本,許多時候,公募並不是針對不特定的眾多投資者進行。公募發行又可以分為間接公募、投標公募、定率公募和售出等多種形式。
1.間接公募。國債中有長期付息國債和中期貼現國債採用這一發行方式。具體做法是由都市銀行、長期信用銀行、地方銀行、信託銀行、各種金庫、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組成國債承購團,然後日本銀行代表政府與國債承購團簽訂承購合同,再根據合同以公開招標方式發售。如果公開招標推銷後尚有未售出的國債,則由國債承購團全部承購。
2.投標公募。中期付息國債、短期國債(國庫券)等債券採用這一方式。投標公募可分為競爭投標和定率投標兩種。競爭投標又分為價格投標和收益投標兩種,這與美國政府債券發行中的拍賣發行相同。定率投標即以競爭投標中中標價格的平均價作為債券的發行利率,這是為了方便中小金融機構的認購而於1982 年開始採用的發行方式。
3.定率公募,定率公募是發行政府短期證券(融資券)的特有方式。政府短期證券以貼現方式發行,但貼現率不是由投標者競爭決定,而是預先確定的,而且低於短期金融市場利率。可以參與定率公募的機構也有限定,主要是各類金融機構,企業要認購只能通過證券公司進行。如果認購額少於預定發行額,則由日本銀行承購其餘額。事實上,由於貼現率低於市場利率,因而定率公募發行的政府短期證券基本上由日本銀行承購。政府保證債也採用這一方式發行。
4.售出。即預先不確定發行總額,由發行者在確定的期限內直接向一般公眾出售債券。這一時期內售出的債券總額即為發行總額。因商法上沒有此類規定,因此只有金融債可以採用。
⑽ 日本為什麼不能買中國國債
對不能購買中國國債「感到奇怪」野田佳彥當日在日本國會經濟聽證會上表示:「中國能夠購買日本國債,但是日本不能購買中國國債,我對這點感到奇怪。」他說,日本政府存在著與(中國)探討該問題的空間。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人民銀行已於8月17日發布「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香港、澳門地區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以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外參加銀行將成為試點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的三類境外機構。而上述三類境外機構在進入銀行間債市時應向中國人民銀行遞交書面申請,並經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後,才可在核準的額度內從事債券投資業務。另外,境外機構的開戶銀行應當按照規定履行相關外債統計監測的義務,及時、准確地向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報送境外機構資金匯出入等情況的報表。中國社科院金研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要國外當局願意將官方儲備或者資產配置延伸到人民幣資產,並且按照中國相關規定進行投資,中國應是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