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股指期權波動率能夠反映恐慌情緒
我記得私募風雲網普及過:1987的全球股災後,為穩定股市與保護投資者,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於1990年引進了斷路器機制(Circuit-breakers),當股價發生異常變動時,暫時停止交易,試圖降低市場的波動性來恢復投資者的信心。但斷路器機制引進不久,對於如何衡量市場波動性市場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漸漸產生了動態顯示市場波動性的需求。因此,在NYSE採用斷路器來解決市場過度波動問題不久,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從1993年開始編制市場波動率指數(Market Volatility Index,VIX),以衡量市場的波動率。
CBOE 在1973年4月開始股票期權交易後,就一直有通過期權價格來構造波動率指數的設想,以反映市場對於的未來波動程度的預期。其間有學者陸續提出各種計算方法,Whaley(1993)[1] 提出了編制市場波動率指數作為衡量未來股票市場價格波動程度的方法。同年,CBOE開始編制VIX 指數,選擇S&P100 指數期權的隱含波動率為編制基礎,同時計算買權與賣權的隱含波動率,以考慮交易者使用買權或賣權的偏好。
VIX表達了期權投資者對未來股票市場波動性的預期,當指數越高時,顯示投資者預期未來股價指數的波動性越劇烈;當VIX指數越低時,代表投資者認為未來的股價波動將趨於緩和。由於該指數可反應投資者對未來股價波動的預期,並且可以觀察期權參與者的心理表現,也被稱為「投資者情緒指標」(The investor fear gauge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完善,VIX指數逐漸得到市場認同,CBOE於2001年推出以NASDAQ 100指數為標的的波動性指標 (NASDAQ Volatility Index ,VXN); CBOE2003年以S&P500指數為標的計算VIX指數,使指數更貼近市場實際。2004年推出了第一個波動性期貨(Volatility Index Futures)VIX Futures, 2004年推出第二個將波動性商品化的期貨,即方差期貨 (Variance Futures),標的為三個月期的S&P500指數的現實方差(Realized Variance)。2006年,VIX指數的期權開始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開始交易
計算波動率指數(VIX)需要的核心數據是隱含波動率,隱含波動率由期權市場上最新的交易價格算出,可以反映市場投資者對於未來行情的預期。其概念類似於債券的到期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隨著市場價格變動,利用適當的利率將債券的本金和票息貼現,當債券現值等於市場價格時的貼現率即為債券的到期收益率,也就是債券的隱含報酬率。在計算過程中利用債券評價模型,通過使用市場價格可反推出到期收益率,這一收益率即為隱含的到期收益率。
❷ 如何讀懂市場情緒
讀懂市場情緒!
今天早上我們簡單的說了一下投資者情緒鍾擺,這是霍華德馬克思的理論,他說投資者的情緒,總在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之間不斷的擺動,而在均衡的位置停留很久。
一個像樣的投資者心理周期應該有這么幾個過程。
1,市場上漲,投資者逐漸樂觀。
2,每次操作都在賺錢,得到市場的獎勵,刺激了信心,
3,偶爾失誤賠錢,等一段時間之後,都會證明,只要拿住了都會賺錢。這就是在懲罰做空,而獎勵做多。
4、試了幾把之後,發現確實可以賺到錢,於是信心膨脹,不斷的拿更多的錢進入市場。
5、所有人都看多,情緒相互裹挾,互相壯膽,市場越漲越快。投資者都在搶著上車。
6、當所有該買的買入了,不該買的也都買入了之後,市場就沒有上漲動力,早期買入的開始獲利離場,由於大家都買入了,場外的後援不多,所以價格出現了下跌,投資者信心開始被打擊。
7、快速下跌,跌破成本,投資者被套牢。心態開始沮喪,但仍然盼著市場回頭。
8、虧損超過10%,這時候猶豫到底要不要賣出,想通的割肉,開始反手做空,讓下跌更快,想不通的在猶豫之間,虧損就擴大到20%,這時候就很踏實了。
9、虧損達到30%,心態已經極度崩潰,已經連賬戶都懶得看了,而之前斷臂求生的投資者,則開始風險規避過度,把自己倖存的資金,買入債券等安全等級很高的資產。
10、市場觸底,沒人談論股票,都覺得未來經濟即將完蛋。
11、當該賣的都賣完了,市場最不堅定的投資者都被清洗一空,市場開始重新恢復上漲,投資者逐漸樂觀,返回了過程1的循環。
這個周期,在市場中永遠不停轉動,投資者對市場的認知,放大了股市的波動。總是從貪婪走到恐懼,從風險承受走向風險規避。
❸ 下列對於股票,債券和基金投資表述不正確的是
A股票、債券和基金投資都只能進入二級市場出售才能收回投資
----開放式基金和lof基金也可以場外交易;債券,特別是國債,有的企業債等都不一定在二級市場交易
B股票、債券和基金投資都有較高投資風險,其投資收益主要取決於股票、債券和基金發行公司的經營收益
----債券(非二級市場交易)風險很小,到期連本帶利支付;股票收益主要取決於上市公司經營好壞以及投資市場情緒等;債券收益主要是約定利息;基金收益主要是股票市場好壞以及基金公司管理基金水平決定
C股票、債券和基金都是投資工具,也都是融資工具,都屬於直接投資方式
-----基金屬於間接投資工具
D股票反映所有權關系,債券反映債權債務關系,基金反映信託投資關系
------股票,股權,也就是合夥關系,風險收益共擔;債券,債務關系,即借錢還錢付利息;基金,信託契約關系,支付管理勞務費
❹ 2月外資加倉中國債券超千億,為何中國債券如此受歡迎
我覺得這跟中國債券的穩定性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債券市場本來就是一個穩定的投資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避險市場,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股市的收益和風險進一步加大的時候,很多資金都會流入到所謂的債券市場。
關於股票和債券的關系,我想講一下,當股票的收益和風險降低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願意投資到股票當中,但是情況反過來的時候,很多人就會通過把自己的資金轉移到債券裡面避險,這是一個所謂的股債再平衡現象,而這個現象也是很多投資的堅信的一個邏輯。
這個新聞是怎麼回事?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證券的消息,在這個消息裡面,我們可以看到2月份的時候,外資已經持續加倉中國債券,同時規模已經超過了千億元,可以說這個數字是非常誇張的,這也進一步顯示出了目前外資的投資態度和投資情緒。很多人這個時候會非常好奇,為什麼外資這么青睞中國的債券?這樣做是有什麼目的嗎?
❺ 債券大牛市如何反映社會對經濟的悲觀預期
1. 債券收益率與經濟基本面現明顯落差
但就在債市「一年牛、一年熊、一年平」的老經驗逐漸被人淡忘之時,債券收益率從今年年初以來已進入了相當糾結的狀態,在今年1季度走出了一波窄幅震盪的行情。一方面,收益率沒有再像過去兩年那樣持續快速下滑。但另一方面,也沒有因為近期不利於債市的基本面變化而明顯上揚。
2. 未被充分注意的經濟大拐點
事實上,觀察前面介紹的這個計量模型,確實能發現統計規律失效的情況。這個模型在2004-05年、以及2013-14年兩段時間里出現了較大的擬合誤差(實際觀測到的收益率長期明顯高於模型的擬合值)。這兩個擬合誤差的產生有其充分的理由。我國在2003年從長達5年的通縮中走了出來,並在2004年一步進入了通脹時期。通縮與通脹之間的快速切換讓債市緊張情緒蔓延,債券收益率大幅沖高至恐慌水平。而2013-14年債券收益率的高企則直接歸因於2013年6月的「錢荒」及其後遺症。如果能夠在今年找到類似走出通縮和錢荒這樣的事件,那麼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擬合誤差是可以被解釋,並可能長期存在的。
3. 此貨幣寬松非彼貨幣寬松
「經濟基本面就算是這樣也不要緊,我們還有『央媽』呢,」相信不少債券投資者心裡會浮現這樣的聲音。不錯,如果說2014年的債牛是債券收益率從高位向基本面回歸的話,那麼2015年的債牛就主要是人民銀行寬松貨幣政策給的。在2015年2季度,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利率在人民銀行的引導下大幅下降超過1.5個百分點,並在不足2.5%的低位上保持到現在。享受到充足流動性支持的債券投資者們無不把人民銀行親切地稱為「央媽」,在母愛的溫暖中擁抱越來越低的債券收益率。
但人民銀行的任務是維護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穩定,而不是給債券投資者「發糖吃」。今年2月CPI同比數字已經上升到了2.3%,並帶動宏觀分析師紛紛上修其對今年通脹的預期。就算CPI數字在幾個月會後下來,今年通縮的風險也已經大為減輕了。而與此同時,當前1年期定存基準利率已經下調到了1.5%,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就算考慮到商業銀行利率上浮的因素,現在的利率水平也絕對是很低的。在這樣的低利率水平上,又面臨著CPI上揚,PPI跌幅收窄的物價走勢,人民銀行進一步降息的概率微乎其微。至於降准,相信在今年2季度還會至少有一次。但這只是對資本外流的對沖,並不足以帶動利率水平下降。
❻ 債券通開通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2日發布聯合公告,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共同發展,決定批准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上線。其中,「北向通」將於2017年7月3日上線試運行。
那麼債券通開通的意義有哪些呢?
債券通南向交易關注價值窪地挖掘。
債券通南向交易開通帶來的潛在交易機會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國內投資者可以直接投資美元或者港元債券,獲取美元升值的收益;二是投資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挖掘利差收益。
❼ 什麼是量化投資
量化投資指的是一種投資方法,它是指通過數量化方式或計算機程序化發出買賣指令,以得到穩定收益為目標的交易方式。量化投資是一種定性思想的量化應用,它對大量的指標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說服力的數據結論,然後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學建模,並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契合實際的投資策略。
量化投資是指通過數量化方式及計算機程序化發出買賣指令,以獲取穩定收益為目的的交易方式。在海外的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投資業績穩定,市場規模和份額不斷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可。從全球市場的參與主體來看,按照管理資產的規模,全球排名前四以及前六位中的五家資管機構,都是依靠計算機技術來開展投資決策,由量化及程序化交易所管理的資金規模在不斷擴大。
❽ 為什麼債券市場如此重要
馬丁·謝克 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券市場為滿足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發揮著重大作用。作為一種靈活、有效而又安全的市場機制,債券市場可以通過推動儲蓄轉化為投資,為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提供多元化的投資產品,為資本的流動與定價創造便利條件。 債券市場是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支柱。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債券市場達到資本監管要求,政府通過債券市場滿足日益增長的財政預算。多元化的固定收益產品(大部分存量都在銀行間市場)能為社會財富的穩定增值提供良好的「蓄水池」。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發展有助於刺激民間投資,降低經濟發展對政府債務的依賴。債市需要豐富的層次與廣闊的空間 債券市場的層次越豐富,空間越廣闊,對經濟的益處就越大。按照地域范圍不同,債券市場可以分為國內債券市場和國際債券市場。國內市場適合小規模、增長型的公司和國內投資者以及承受外匯風險的公司債務發行人。創業公司和小型企業可以先利用國內債券市場成長為行業龍頭,再通過國際債券市場完成投融資體系的國際化,以獲得進一步發展。相較於國內市場資金池的有限規模,國際市場更能滿足有著較大項目融資需求的大型公司和跨國企業。 按照發行人不同,債券市場可分為企業債券市場和政府債券市場。政府能夠通過債券市場應對老齡化趨勢帶來的公共政策挑戰、推動經濟發展、修復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結構性失衡。企業債券市場的存在和發展與政府債券市場形成了競爭,有助於限制政府債務水平。 按照投資者不同,債券市場可分為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在歐洲,批發市場因參與者專業程度較高,整體上一直運行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經驗,未來發展的要點就是要防止被過多不必要的監管政策所限制。而零售市場作為歐洲債券市場未來最有潛力的區域,目前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雖然當下採取的監管措施都是很有必要的,然而若要充分滿足中小投資者市場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還需要採取更大力度的促進措施。 行之有效的自律管理模式在國際債券市場,自律管理被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發展管理模式。例如,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制定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行為規范標准,就為推動國際債券市場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以債券發行為例,目前債券發行通常由銀行組成的辛迪加承銷團主導,所有客戶的報價將會被統一匯總到一本報價書。報價完成後,項目負責人將與發行人協商具體發行細節,既要最好地完成發行人的目標,又要確保債券的有序分配和發行後的穩定交易。這種機制和十餘年前的保留制度(retentionsystem)相比更加透明和公平。這種發行機制的轉變並非在官方推動下強制完成,而是市場成員依據ICMA一級市場操作指引通過自覺合作實現的。 規則無論由誰制定,都可能產生正反兩方面的效果。監管當局如果對市場做出錯誤的預料,就可能使規則產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例如,目前歐洲市場對歐盟新推行的一些舉措普遍存在擔憂情緒,認為巴塞爾協議III的實施、金融交易稅的引入、對賣空交易的監管以及對MiFID的修訂等會損害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進而破壞一級市場。 在政策制定的早期階段,讓包括立法者、監管機構,市場中介組織和投資者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加強對話、攜手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利於監管當局了解市場以及政策對市場的影響,也能讓市場了解監管機構的政策意圖,並為如何最佳地實現這些意圖提出建議。 在發展中前進全球監管變革帶來的各項新政將對債券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債券市場應該通過新一輪改革變得更加完善,更好地實現為實體經濟融資、為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帶來穩定收益的核心功能。政府不應對債券市場施加更多管制,而應著力於促進投資人和發行人之間的互動。 隨著情況的發展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政策也可能阻礙市場發展。當前,因發行成本較高,債券市場多為大型企業參與。但隨著市場的擴容,發行人群體也迅速擴張。長期來看,發行成本需要不斷下降才能吸引更多發行人進行債券融資。因此相關監管政策應支持發行人在合理的成本水平上發行債券,從而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 在關注新規具體效用的同時,也需要對整體的市場格局和監管框架進行透徹地審視。以中國為例,在金融危機後的宏觀調控背景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中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並形成了目前銀行間市場占據企業債務融資主導地位的現實局面。這充分體現了債券市場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未來的政策應當允許發行人和投資人參與國際市場,為市場成員帶來更大發展機遇。 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有利於經濟全局,抑制債券市場發展的政策最終將給社會帶來負面沖擊。債券市場的發展和監管應該沿著市場化方向繼續前進,在發展中解決遇到的問題。(作者系國際資本市場協會首席執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