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央行:構建房地產金融調控長效機制
央行:2021年上半年進一步完善了房地產金融調控機制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2021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公布了,央行在今年上半年所做的幾項工作和市場情況。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國內金融總量適度增長,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了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取得顯著成效;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
同時,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防範。阮健弘提到,一季度末,影子銀行類資管產品、非標債權、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的循環規模分別比歷史高峰下降五分之一、近四分之一、近五分之一。探索形成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模式,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
期內也進一步完善房地產金融調控機制,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構建房地產金融調控長效機制。
央行:6月末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9.5% 增速回落2.2%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阮健弘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中長期投資的投向結構看,金融對製造業、基礎設施業,除房地產以外的服務業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穩固,信貸投放結構持續優化。
根據最新數據,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是50.8萬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比上年末回落了2.2個百分點。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2.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18.9%,同比少增5699億元。
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是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年末回落了3.3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了3433億元,同比少增4012億元。
據介紹,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是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比上年末回落1.6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1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6.7%,同比少增1602億元。
央行:上半年住戶部門杠桿率下降0.4個百分點
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2021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談央行在今年上半年所做的幾項工作和市場情況時還表示,上半年國民經濟總體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為宏觀杠桿率穩定提供了基礎保障。
其中,2021年一季度國內宏觀杠桿率為276.8%,比上年末低2.6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政府部門和住戶部門的杠桿率分別下降0.9、1.3和0.4個百分點,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
上交所修訂特定品種公司債券指引 新增碳中和綠色公司債
7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了關於此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特定品種公司債券(2021年修訂)》的通知。
通知稱,上交所修訂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2號――特定品種公司債券》,新增了碳中和綠色公司債券、藍色債券、鄉村振興公司債券相關安排,現予以發布,並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綠色公司債券是指發行人公開或非公開發行的募集資金用於支持綠色產業的公司債券,綠色公司債券募集資金應用於綠色產業領域的業務發展,其中確定用於綠色產業項目(以下簡稱綠色項目)建設、運營、收購或償還綠色項目貸款等的募集資金金額應不低於募集資金總額的70%。
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支持海洋保護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關項目的綠色債券,發行人在申報或發行階段可以在綠色債券全稱中添加「藍色債券」標識。
鄉村振興公司債券,是指發行人公開或非公開發行的募集資金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用於鄉村振興領域相關項目的鄉村振興公司債券,確定用於相關項目的金額應不低於募集資金總額的70%。
溫州市住建局:堅持「房住不炒」 嚴禁炒作學區房
7月13日消息,溫州市住建局近日向溫州市房地產估價師與經紀人協會、各房地產經紀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下發了《關於嚴禁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行為的通知》。
通知共明確有4項要求:
第一、各房地產經紀機構應加強房源發布管理,落實房源核驗程序,不得在門店、線上以學區房為賣點發布房源信息。
第二、各房地產經紀機構規范業務承接管理,規范委託程序,不接受價格明顯高於市場價格的經紀委託。
第三、各房地產經紀機構強化從業人員管理,嚴格落實相關規定,房地產經紀從業人員不得參與炒作學區房的任何活動,嚴禁在網路平台發布、傳播炒作學區房、哄抬房價的信息。
第四、落實各房地產經紀機構主體責任,對於落實本通知不到位、不全面的企業和個人,行業管理部門將依法嚴肅處理,市政府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採取聯合懲戒。
溫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制定下發這一通知,是要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決制止以學區房等名義炒作房價,惡意哄抬房價等行為。
成都住房公積金政策調整 取消二手房樓齡超過10年首付提高10%規定
7月13日,成都住房公積金中心於官網發布《關於調整再交易房公積金貸款相關事項的通知》。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該文件自2021年7月15日起執行,以貸款受理時間為准。根據《通知》內容,購買再交易房辦理公積金貸款的,如所購再交易房由住建部門公布了成交參考價格,則住房價值按住建部門確認的網簽備案合同價、房屋評估價以及住建部門公布的成交參考價格三者中的最低值認定,計算可貸額度。
另悉,取消原「所購再交易房(二手房)樓齡超過10年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相應提高10%」的規定。
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資料後了解到,據成都公積金中心官網,目前公積金貸款利率5年(含)以下為2.75%,五年以上利率為3.25%。單職工繳存家庭最高貸款不超過40萬,雙職工繳存家庭貸款最高不超過70萬。首套房首付不低於三成,二套房首付不低於四成。
㈡ 異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具體是怎樣的
1、異地扶貧搬遷需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
(2)本人願意搬遷的;
(3)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2、遷出地區域劃定標准,劃定區域應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土地貧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資源匱乏等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通過就地就近幫扶促進生產或就業仍無法讓農戶脫貧的區域,重點是貧困程度相對較深的貧困村;
(2)生態環境脆弱,屬於石漠化重度或中度的地區;
(3)地震活躍帶、地質災害多發易發區;
(4)易漬易澇湖區低窪區;
(5)屬於縣域內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域等主體功能區的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不宜開發的區域;
(6)地理位置偏遠,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落後,嚴重製約區域發展,並且延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高於易地扶貧搬遷成本的區域;
(7)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特別重且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房戶和D級危房存量大的行政村;
(8)縣域內其他需要搬遷的區域。
(2)脫貧攻堅國債擴展閱讀
(一)資金籌措渠道
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來源5大塊,即中央預算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地方政府債券、長期信貸資金和貧困戶自籌資金,省按大約6萬元/人預算標准撥付給各縣。
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7000元/人,專項建設基金5000元/人,地方政府債券10000元/人,長期信貸資金人均不超過35000元。農戶自籌資金原則上人均不超過3000元,戶均不超過10000元,對於鰥寡孤獨等特殊困難群體,可免交。
(二)資金使用原則
縣級人民政府可統籌全縣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在充分保障貧困人口基本住房、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需求的前提下,項目資金如有結余,允許調劑用於易地扶貧搬遷貸款還本付息,支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後續產業發展和就業。
中央投資和地方政府統籌資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建設最低補助標准為800元/m2,各縣市區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安置住房建設的差異化補助標准。
(三)資金管理原則
易地扶貧搬遷業務應與其他業務物理隔離、獨立封閉運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征地拆遷費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自籌及整合其他資金解決,不得從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中列支。易地扶貧搬遷有關的工作經費由當地政府配套解決,嚴禁從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中列支。
對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長期政策性貸款資金和貸款貼息資金等應分別建立台賬,實行專戶專賬管理、專款專用。
㈢ 標題 2020年財政政策有何變化為什麼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大力提質增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有保有壓,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
有關特別國債,文章提出通過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多種渠道,增加政府投資,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
這也就意味著抗疫特別國債用來做政府投資,而非此前呼聲較高的發現金。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告訴記者,從劉昆的文章中可以看出,2020年財政目標還是保民生和守底線,就算沒有疫情的情況下,應對經濟下行也是財政政策的目標之一。其次,應對疫情和穩定經濟發展相互交織,讓財政政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而且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當前一個時期內,是擴大內需。所以財政政策手段的相互配合,既要兼顧疫情防控,又要促進經濟發展。
財政困難
劉昆指出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預計2020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將低於上年。
4月20日,財政部公布的第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顯示,1至3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984億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157億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24827億元,同比下降12.3%。全國稅收收入39029億元,同比下降16.4%;非稅收入6955億元,同比增長0.1%。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所有的支出都在削減,並將各個部門的財力集中在一起,看哪一個支出方向著急,有問題了,就支出一些。現在所有的財力都在保證「三保」。
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382億元,同比增長3.8%。那麼2020年財政收入增長的數據會有哪些變化?
東部一位地方財政預算人士表示:「5月收的是4月的稅,而從數據上看收入還不行,上個月的工資到現在還沒發,1-4月收入下降了30%多,支出同比下降近20%,雖然預計6月會好轉一些,但2020年的收入同比2019年的收入肯定會下降。」
「收入的下降,其一受疫情影響,其二則是減稅降費,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土地賣得少了,以前省里不找市裡要錢,現在省里也找市裡要錢了,整體來看,省市縣財政都遇到了困難。」上述東部財政預算人士告訴記者。
此次財政遇到困難,中央的收入也在下降,4月20日,財政部召開2020年一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中,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全國財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稅基減少,以及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和復工復產採取減免稅、緩稅等措施,拉低全國財政收入增幅約10個百分點;二是鞏固減稅降費成效,增值稅翹尾減收效果持續釋放,拉低全國財政收入增幅約5個百分點;三是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收入同比減少。
在劉昆的文章中也提到,中央財政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切實加大對地方的財力支持力度,有力保障基層運轉。積極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達民生領域。
積極框架
如何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劉昆的文章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通過適當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等,有助於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劉昆也用「加減乘除」來闡述了更加積極有為的含義,特別是在加法方面,劉昆提出,一是增加赤字規模,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緩解財政收支矛盾,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二是落實減稅降費,對沖企業經營困難。三是擴大政府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通過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多種渠道,增加政府投資,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需。四是加大轉移支付,對沖基層「六保」資金需求。進一步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在分配時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落實庫款資金提前調度制度及階段性提高財政資金留用比例等政策以增加地方留用的現金流。五是加強預算平衡,對沖疫情減收影響。全面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資產,增加調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有效對沖疫情帶來的減收影響。
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窮志認為,強調赤字政策效果在於預期,赤字率並不一定有專家建議的那麼高。刺激政策主要是針對企業,減稅降費,投資拉動。消費刺激政策是次要的。看到了地方財政困難,強調對地方的支援和轉移支付。
在更加細化方面,劉昆提出了六點,分別是保市場主體,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受疫情沖擊較大的產業紓困和發展。把保居民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支持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支持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7.930, 0.13, 1.67%)供應,確保糧食安全。做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財力保障,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力度,兜牢兜實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三保」底線,確保基層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