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釘釘通訊錄能不能給使用者定位
你好
它安全系數很高 但是不能定位 所以沒有這個功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望採納 謝謝!
Ⅱ 關於CFA考試問題:為什麼要投債券
一、為什麼投資和投資什麼
生在一個信用貨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被金融綁架,一生積累的財富不再是金銀銅這些實物資產,而是貨幣當局的信用符號。因此,每一個活在當下的人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如何投資?因為,即使選擇不投資,也只是投在了各國央行印出來的數字上而已,可能更加危險。這恐怕是大多數客戶投資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個行業的人賴以養家糊口的飯碗。
無論是大眾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在清楚自己必須投資之後,都要面臨投什麼的問題。也就是選擇一個或幾個大類資產。每個大類資產能夠長期存在,大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個邏輯來告訴投資者為什麼投這類資產。股票、期貨、債券、(融資類)信託是國內最常見的幾個大類資產。單獨看某一個人或者某一類機構,由於專長的局限或者監管的規定,對大類資產選擇可能是相對穩定的,但是綜合看整個市場,幾大類資產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邏輯去吸引資金。這個邏輯主要就是風險和收益兩個要素的匹配。如果橫向比較這幾大類資產,投資邏輯的兩大要素大體是在動態中不斷追求著平衡,從而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風險偏好)。比如,債券一般只能滿足8%以下的客戶需求,融資類信託滿足了8%到12%需求的客戶,而12%以上的客戶一般會選擇股票和期貨。
大多數客戶對於投資的要求是確定性,避免賭博,除非貪欲被勾起,投資往往是被動接受風險(職業投資人的觀念則截然不同)。只有精明的投資人會進一步去不斷拷問每類資產背後的投資邏輯,優化自己的組合。
二、債權類產品
多數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是保守的投資者,債權類(固定收益類)資產會是其主要選擇。目前存量較大的債權投資品種包括銀行貸款、信託貸款、標准化債券和銀行存款(銀行理財不是基礎資產,不算在內)。債權類資產有著極為相似的特點,都只能取得固定的收益,都需要承擔信用風險,都有一定的流動性(包括信託、存款和銀行貸款)。因此,不僅在融資方看來,三種債權融資方式有著極強的相互替代性;在投資方看來,債權類資產也是可替代的,區別的根源在於業務模式上的差異。
有的客戶會主動接受「債券比信託安全,收益率低」的觀念,精明的客戶卻會詰問為什麼安全?銀行貸款、信託貸款和標准化債券的業務模式怎麼不同,關鍵點在哪裡?
(一)護城河裡的王者
銀行貸款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基礎業務模式和定價基礎。雖然銀行貸款是大多數機構投資者難以進入的領域,但是銀行貸款的存在卻切實地影響著每個債權類投資者的投資邏輯。
首先,銀行貸款體量最大,可以說銀行掌控著企業的資金命脈,一個企業一旦被銀行抽貸,其還款能力將岌岌可危,反之,則信用風險可控。
其次,銀行掌控著資金賬戶,對企業的了解程度是非銀行類機構無法企及的。
第三,銀行信貸經理每天生活在企業身邊,一旦企業有融資需求,銀行往往是吃第一口肉的人;同樣,一旦企業遭遇困難,銀行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優質資產的人。
如果再考慮到當地銀行與企業和地方權利機關可能存在的各種聯系,銀行與其他機構投資者之間相當於建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護城河。即使有信貸類ABS出現,銀行在打包過程中的信息優勢和可能存在的道德風險,也讓大多數投資者難以真正承擔購買銀行貸款的風險和收益。因此,銀行雖然充分競爭,但是它的競爭優勢來自於業務模式,來自於網點支撐,不是職業投資機構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平衡的。
(二)護城河外的山賊和小姑娘
無論是(融資類)信託投資者還是債券投資者,通常是被攔在這道護城河之外的人,既沒有遍布全國的網點,也沒有客戶的一手賬戶信息。
雖然信託產品定位於高收益率要求客戶,債券產品定位於低收益率要求客戶,但是債務主體卻往往是同一批債務人,有著一樣的信用評級,甚至公開信息。是什麼讓兩者的投資收益率可能相差巨大?
於是,客戶提出這樣的疑問:相同的借款人,信託和債券放在紙面上的區別僅在於發行程序和交易託管場所的不同。信託公司放款速度快、利率確定,債券發行審核繁瑣,借款人當然願意為時間和確定性付高價。此外,信託公司還有剛性兌付的潛在擔保和一批更有經驗的貸後管理人員。我為什麼要舍棄10%的信託,而去投7%的信用債券,債券到底安全在哪裡?流動性好在哪裡?資金緊張的時候,爆倉的不都是債券嗎?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
理論上,公開信息可以讓市場監督借款主體的行為,債務人的資質被市場認可,從而帶來流動性溢價。但實踐中,債券投資經理對於借款主體的監督能力十分有限,至少遠遜於做項目出身的信託經理。結果,債券投資機構遇到問題往往恐慌性地封殺一類機構或者盲目地拼爹,造成發行人再融資壓力。但這些壓力並不能改變債務人的行為,甚至會造成「虱子多了不咬」和「被迫挑爛蘋果」的結果。投資人之間的相互懲罰,又會反過來削弱債券的流動性優勢,讓資質差的信用債更加類似信託產品。如果比較安全性好的AAA級信託產品和同等資質的債券產品,由於信託產品本身收益率高,流動性也很好,它的流動性溢價甚至會低於債券。
在貸後處置上,債券投資者往往缺乏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專業機構可以多參加幾次實地調研,大多數機構只能依靠評級報告。真出現違約風險,專業投資機構往往難以迅速行動,多數時間只能站在個人投資者後面,到監管機構去尋求保護。反倒是信託公司的業務人員能發揮對項目熟悉的優勢和在銀行鍛煉出的業務能力,表現出更強的處置能力。
總之,投資者的疑問並不無道理,債券安全性高和流動性好的邏輯依據並不在業務模式本身,而是在監管保護、輿論監督(違約多了,效果會降低)和個人投資者盾牌(處置機構會區別對待機構和個人)這些比較隱晦的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是「債券是相對安全的資產,信託是風險較大的資產」的投資邏輯錯了,還是債券投資者應該去改變業務模式,建立自己的貸後管理機器來擺脫對監管保護的依賴?
這樣的問題難以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有兩點比較明確:標准化債券產品的投資者不應該去試圖做銀行已經做的事情,額外的保護(實踐中只能來自於監管和制度)是債券市場「安全、流動性強」定位的基礎。作為低風險資產的投資者,債券投資者購買的產品本就應是低風險的。這是基本的投資邏輯,也是被大眾投資者接受的心理預期,更是債券市場發展多年積累下來的無形財富。因此,債券市場的發展繞不過保護債券投資者這道坎,在公開信息監督力度不夠的環境(也就是失信成本不高的客觀環境)下,監管保護才是債券吸引力的基石。隨著信用事件的增多,本就模糊的監管保護勢必逐漸弱化。如何在讓市場承擔信用風險的同時,強化監管保護的制度性安排可能是促進債券市場良性發展的方向,也是考驗監管智慧的關鍵點。
(三)站在債券品牌形象的高度看,監管保護的重要性
信用風險上的「買者負責」理論上是正確的,但是實踐中連信託產品的剛性兌付都難以打破。凡是理論上正確而又在現實中屢屢碰壁的事情,通常需要格外小心。
換一個角度看,讓遠隔千里的投資者去放心地把錢交給一個只見過評級報告(最多每年調研一次)的借款人。在沒有強大的輿論監督環境下,這本身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任何金融產品的最終投資方一定是非專業投資者,是老百姓,專業投資機構不過是靠老百姓信任和專業自信謀生的中介機構。如果真按照買者負責的原則來處理債券市場的違約問題,大眾投資者對債券市場的信賴感一定會受到打擊,信用債券恐怕都會被殃及。這和信託不敢打破「剛兌」是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吃一次虧容易,回頭再融資就難了。
一旦債券市場低風險低收益的品牌形象被破壞,最終受損的一定是參與債券市場的機構和發債企業。貨幣當局也難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為低風險偏好資金(比如今後的海外人民幣投資信用債)提供投資品種。維護這一形象就需要正視「資產處置能力缺口」這條護城河,沒有跨越這條護城河的橋梁,就不會有信用債券的安全性優勢、流動性優勢、低融資成本優勢和對全世界投資者的吸引力。因此,對債券的保護不僅需要,而且需要制度化。
三、政策穩定
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沒有輝煌的金融史。自乾隆時代有外國人記錄中國的商業信息以來,興也高利率,衰也高利率,這種不正常狀態不是用經濟本身的興衰能解釋的。縱看數百年,長期未有改變的只有不穩定的「政策」和從未建立起來的制度信用。如果後面一個文件永遠比前面一個文件大,發一個文件就可以造成投資者的損失,那麼未來的損失就沒人能預見,資金使用者就只能靠支付高利率去彌補借款人可能的損失,信用借貸體系會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壓垮實體經濟。很難說這個問題在乾隆末期國家經濟的衰落過程中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但類似的循環真實存在。
希望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我們能穩定政策,打下一個信用經濟的基礎,在此之上才可能有被人尊重的商業文明,甚至一個可以與盛唐並稱的偉大時代。
Ⅲ 舉例說明市場定位的方法有哪些
目標市場定位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如下幾種:
(1) 以特定的產品特性來定位。特別是新產品,產品的某些特性往往是競爭對手無暇顧及的。這種定位往往容易收效。
(2) 根據特定的產品用來定位。如果使老產品找到一種新用途,也是為該產品創造定位的好方法。
(3) 根據特定的產品使用者定位。企業常常試圖把某些產品指引給適當的使用者或者某個細分市場,以便根據那個細分市場的特點建立起恰當的形象。
(4) 根據特定的產品檔次定位。產品可以定位為與其相似的另一種類的產品檔次,或者強調與其同檔次產品並具有某些方面的差異特點。
(5) 對抗另一產品的定位。可以在暗示另一產品的不利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定位。如一家飲料廠生產無色飲料來定位;以暗示有色飲料的色素對人體健康不利。
Ⅳ 用戶定位怎麼寫
1.屬性分析
屬性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
(1)外在屬性。像客戶的地域分布,客戶的產品擁有,客戶的組織歸屬(如企業用戶、個人用戶、政府用戶)等。這種方式數據易得,但比較粗放,不易明晰客戶層面誰是「好」客戶,誰是「差」客戶,可能知道的只是某一類客戶(如大企業客戶)較之另一類客戶(如政府客戶)可能消費能力更強。
(2)內在屬性。內在屬性指客戶的內在因素所決定的屬性,如性別、年齡、信仰、愛好、收入、家庭成員、信用度、性格、價值取向等。通過客戶的內在屬性亦可將客戶定位,如VIP客戶等。
(3)消費屬性。即所謂的RFM:最近消費、消費頻率與消費額,這些指標需在財務系統中得到。但並不是每個行業都能適用。比如說,在通信行業,對客戶定位主要依據這樣一些變數:話費量使用行為特徵,付款記錄,信用記錄等。
根據消費行為來定位只能適用於現有客戶,對於潛在客戶,由於消費行為還沒有開始,當然無從談起。即使對於現有客戶,消費行為定位也只能滿足企業客戶細分的特定目的,如獎勵貢獻多的客戶。至於找出客戶中的特點為市場營銷活動找到確定對策,則要做更多的數據分析工作。
2.統計分析
如果按照上述定位方式進行客戶定位的話,基本上不需要進行數據分析。但隨著營銷的統計方法日益精確化,服務的日益個性化,客戶定位在不同情況下常常精確到能適用多種統計方法。如要知道什麼樣的客戶為優質客戶,就要用消費行為數據為應變數,找出在內在屬性,外在屬性各變數中影響應變數的自變數。這個自變數可能是一個或幾個前文中我們所列的數據,也可能是由這些數據所導出的一些抽象的因子,只有這樣營銷策略才能有針對性。否則,若僅僅盯住那些高消費,高價值客戶不斷促銷,結果並不一定表明客戶仍然會有良好的響應。
除了一般描述型,比如Cross-tab報表的方法外,數據發現與數據挖掘用得最多的有兩類:傳統統計方法,這包括聚類分析、因素分析和CHAID方法。非傳統統計方法,其中包括神經網路方法、回歸樹方法等。
Ⅳ 寶潔的哪個產品使用者定位
提問的人語文不太好啊~~
Ⅵ 海南航空的使用者定位
這個一般來說是使用者定位的,你需要手動去定位你的一些東西也可以用系統來自動定位的
Ⅶ 如何正確定位產品的目標用戶和潛在用戶
關鍵是你的產品是做什麼用的,滿足什麼需求,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有這些問題又希望得到解決的人應該算是目標用戶。比如說手機,幾乎所有人都會有通訊的需求,那麼最初有購買能力的人很容易就成為目標用戶,而其他同樣希望互相通訊的人們算是潛在用戶,在合適的時機他們就加入了。核心功能是第一位的。
Ⅷ 產品的市場定位的方法有哪些
特色定位法成分
利益定位法
用途定位法
使用者定位法
競爭定位法
檔次定位法
利益定位法
形狀定位法
消費者定位法
.類別定位法
感情定位法
比附定位法
情景定位法
文化定位法
附加定位法
Ⅸ 多項選擇題:市場定位的主要依據有:1.產品特色定位2.顧客利益定位3.使用者定位4.使用場合定位5.競爭定位
我老師剛講完滴 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