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對沖基金用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
一、對沖基金概況
1、什麼是對沖基金(定義和特點)
能說出對沖基金的許多別名,如套頭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險基金,但要說清對沖基金是什麼並非易事。9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多種大型金融工具書,如《新國際金融辭海》(劉鴻儒主編,1994年)、《國際金融全書》(王傳綸等主編,1993年),選入了「對沖(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條目,卻沒有「對沖基金」的條目,說明直到90年代中期,雖然對沖基金的一些相關術語早已進入,對沖基金卻還聞所未聞。
國外對對沖基金的理解也頗為混亂不一,試列舉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獻對對沖基金的定義如下。IMF的定義是「對沖基金是私人投資組合,常離岸設立,以充分利用稅收和管制的好處」。美國第一家提供對沖基金商業數據的機構Mar/Hedge的定義是 「採取獎勵性的傭金(通常佔15—25%),並至少滿足以下各標准中的一個:基金投資於多種資產;只做多頭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桿效應;或者基金在其投資組合內運用各種套利技術。」美國另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HFR將對沖基金概括為:「採取私人投資合夥公司或離岸基金的形式,按業績提取傭金、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著名的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VHFA的定義是 「採取私人合夥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資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國國會就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問題作證時給出了一個對沖基金的間接定義。他說,LTCM是一家對沖基金,或者說是一家通過將客戶限定於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個體的組織安排以避開管制,並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資和交易運用下的高回報率的共同基金 。
根據以上定義,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間接定義,我們認為,對沖基金並非 「天外來客」,實質仍不外乎是一種共同基金,只不過組織安排較為特殊,投資者(包括私人和機構)較少,打個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資俱樂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眾投資俱樂部」。由於對沖基金特殊的組織安排,它得以鑽現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監管並可不受約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獲取高回報,從而衍化出與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諸多區別開來。
有人認為,對沖基金的關鍵是應用杠桿,並投資於衍生工具。但實際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資者也參與對沖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自營業務部門持倉、買賣衍生品並以與對沖基金相同的方式變動它們的資產組合。許多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大學捐款參與一些相同的操作並且名列對沖基金的最重要投資者。此外,從一個細分的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和債務是它們的資本的好幾倍這個意義上看,商業銀行也在運用杠桿。2、什麼是「對沖(hedging)」,為什麼要對沖?
「對沖」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對沖」、「套頭交易」等。早期的對沖是指「通過在期貨市場做一手與現貨市場商品種類、數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約交易來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所存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劉鴻儒主編,1995)。早期的對沖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於農產品市場和外匯市場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實際生產者和消費者,或擁有商品將來出售者,或將來需要購進商品者,或擁有債權將來要收款者,或負人債務將來要償還者,等等。這些人都面臨著因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對沖是為迴避風險而做的一種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風險用期貨或期權等形式迴避掉(轉嫁出去),從而使自己的資產組合中沒有敞口風險。比如,一家法國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個月後要出口一批汽車到美國,將收到100萬美元,但他不知道三個月以後美元對法郎的匯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將蒙受損失。為避免風險,可以採取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同等數額的美元(三個月以後交款),即鎖定匯率,從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對沖既可以賣空,又可以買空。如果你已經擁有一種資產並准備將來把它賣掉,你就可以用賣空這種資產來鎖定價格。如果你將來要買一種資產,並擔心這種資產漲價,你就可以現在就買這種資產的期貨。由於這里問題的實質是期貨價格與將來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所以誰也不會真正交割這種資產,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貨價格與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該資產的買賣是買空與賣空。
那麼什麼是對沖基金的「對沖「?不妨舉出對沖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對沖是一種市場中性的戰略,通過對低估證券做多頭和對其它做空頭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將投資資本放大倍數,並使得有限的資源可以進行大筆買賣。當時,市場上廣泛運用的兩種投資工具是賣空和杠桿效應。Jones將這兩種投資工具組合在一起,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體系。他將股票投資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來自個股選擇的風險和來自整個市場的風險,並試圖將這兩種風險分隔開。他將一部分資產用來維持一籃子的被賣空的股票,以此作為沖銷市場總體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將市場風險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杠桿效應來放大他從個股選擇中獲得的利潤,策略是,買進特定的股票作多頭,再賣空另外一些股票。通過買進那些「價值低估」的股票並賣空那些「價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論市場的行情如何,都可從中獲得利潤。因此,Jones基金的投資組合被分割成性質相反的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場看漲時獲利,另一部分則在市場下跌時獲利。這就是「對沖基金」的「對沖」手法。盡管Jones認為股票選擇比看準市場時機更為重要,他還是根據他對市場行情的預測增加或減少投資組合的凈敞口風險。由於股價的長期走勢是上漲的,Jones投資總的說來是「凈多頭」。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以後會怎麼樣?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現價為150元,估計月底可升值至170元。傳統的做法是投資該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獲利20元,則利潤與成本的比例為13.3%。但如果用期權,可以僅用每股5元(現股價)的保證金買入某公司本月市場價為150元的認購期權,如果月底該公司的股價升至170元,每股帳面可賺20元,減去保證金所付出的5元,凈賺15元(為簡便計,未算手續費),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獲利15元,利潤與成本的比率為300%,如果當初用150元去作期權投資,這時賺的就不是20元,而是驚人的4500元了。
可見,如果適當地運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較低成本就可以獲取較多利潤,就象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在遠離支點的作用點以較小的力舉起十分靠近支點的重物。金融學家將之稱為杠桿效應。這種情況下,假如說不是為了避險(也就是實際上不對沖),而純粹是作市場的方向,並且運用杠桿來進行賭注,一旦做對了,當然能獲暴利,不過風險也極大,一旦失手損失也呈杠桿效應放大。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資金22億美元作抵押,貸款1250億美元,其總資產1200多億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涉及的各種有價證券的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杠桿倍數達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風險就可遭滅頂之災。
3、對沖基金類別(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據基金經理的報告將對沖基金分為8類:
1、宏觀(Macro)基金:根據股價、外匯及利率所反映出來的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資於新興市場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區,雖然也像宏觀基金那樣根據某一特殊市場的走勢進行操作,但更偏向選擇單個市場上行情看漲的股票,也不像宏觀基金那樣對指數衍生品感興趣;
3、多頭(Long Only)基金:傳統的權益基金,其運作結構與對沖基金相類似,即採取獎勵性傭金及運用杠桿。
4、市場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過多頭和空頭的對沖操作來減少市場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投資哲學與早期對沖基金(如Jones基金)最為接近。這一類基金包括可轉換套利基金;對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據債券市場的收益曲線操作的基金等;
5、部門(Sectoral)對沖基金:投資於各種各樣的行業,主要包括:保健業、金融服務業、食品飲料業、媒體通訊業、自然資源業、石油天然氣業、房地產業、技術、運輸及公用事業等;
6、專事賣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從經紀人處借入他們判斷為「價值高估」的證券並在市場上拋售,以期在將來以更低的價格購回還給經紀人。投資者常為那些希望對傳統的只有多頭的投資組合進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時持有頭寸的投資者;
7、重大事件驅動(Event-driven)基金:投資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況的事件。包括不幸(distressed)證券基金,風險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個對沖基金分配投資組合,有時用杠桿效應。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研究公司(1998)則將對沖基金分為15類:
1、 可轉換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購買可轉換證券(通常是可轉換債券)的資產組合,並通過賣空標的普通股對股票的風險進行對沖操作。
2、 不幸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資於並可能賣空已經或預期會受不好環境影響的公司證券。包括重組、破產、蕭條的買賣和其它公司重構等。基金經理人運用標准普爾賣出期權(put Option)或賣出期權溢價(put option spread ) 進行市場對沖。
3、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資於發展中或「新興」國家的公司證券或國家債券。主要是做多頭。
4、 權益對沖(Equity Hedge)基金:對一些股票做多頭,並隨時賣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權。
5、 權益市場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關的權益證券間的定價無效謀求利潤,通過多頭和空頭操作組合降低市場敞口風險(Exposure)。
6、 不對沖權益基金(Equity Non-Hedge):盡管基金有能力用短賣股票和/或股指期權進行對沖操作,但主要是對股票做多頭。這類基金被稱為「股票的采擷者」。
7、 重大事件驅動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稱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資。該基金投資於重大交易事件造成的機會,如並購、破產重組、資產重組和股票回購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資於固定收入證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轉換債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書基金等。
9、宏觀基金(Macro):指在宏觀和金融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直接對股市、利率、外匯和實物的預期價格移動進行大筆的方向性的不對沖的買賣。
10、市場時機基金(market timing):買入呈上升趨勢的投資品,賣出呈下滑趨勢的投資品。該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之間進行買賣。
11、合並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時也稱為風險套利,包括投資於事件驅動環境如杠桿性的收購,合並和敵意收購。
12、相對價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試圖利用各種投資品如股票、債券、期權和期貨之間的定價差異來獲利。
13、部門(Sector)基金:投資於各個行業的基金。
14、空頭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屬於賣主的證券,是一種用來利用預期價格下跌的技術。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個經理人或管理帳戶之間進行投資。該戰略涉及經理人的多元資產組合,目標是顯著降低單個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或風險波動。
盡管有以上許多種對沖基金的類別,但一般說來,主要是兩大類。
一是宏觀(Macro)對沖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為宏觀對沖基金是最凶惡的基金,風險最大,其實宏觀對沖基金的風險並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桿。雖然宏觀對沖基金追求投資戰略的多元化,但這類基金仍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A、利用各國宏觀的不穩定。尋找宏觀經濟變數偏離穩定值並當這些變數不穩定時,其資產價格以及相關的利潤會劇烈波動的國家。這類基金會承擔相當的風險,以期有可觀的回報。
B、經理人尤其願意進行那些損失大筆資本的風險顯著為零的投資。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投資者判斷泰銖將貶值,雖然無法准確預料具體貶值的日期,但可斷定不會升值,因此敢放膽投資。
C、當籌資的成本較低時,最有可能大量買入。便宜的籌資使它們即使對事件的時期不確定時也敢於大量買入並持倉。
D、經理人對流動性市場很感興趣。在流動市場上它們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筆的交易。而在新興市場,有限的流動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規模對宏觀對沖基金和其他試圖建倉的投資者造成一定的約束。新興市場對與離岸同行有業務往來的國內銀行進行資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對沖基金很難操縱市場。由於在較小的、缺乏流動性的市場,無法匿名投資,經理人還擔心會被當作政府或中央銀行交易的對立方。
另一類是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對密切相關的證券(如國庫券和債券)的相對價格進行投資,與宏觀對沖基金不一樣,一般不太冒市場波動的風險。但由於相關證券之間的價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桿效應的話就不能賺取高額利潤,因此相對價值基金比宏觀對沖基金更傾向於用高杠桿,因而風險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對價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總裁梅里韋瑟相信「各類債券間的差異自然生滅論」,即在市場作用下,債券間不合理的差異最終會消彌,因此如果洞察先機,就可利用其中的差異獲利。但債券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小,要賺錢就必須冒險用高杠桿。LTCM在歐洲債市一直賭「在歐元推出之前,歐盟各國間債券利息差額將逐漸縮小」,因為德國和義大利是第一批歐元國成員,希臘也於今年5月宣布加入單一歐幣聯盟,於是LTCM大量持有義大利、希臘國債以及丹麥按揭債券的多倉,同時也持有大量德國國債的空倉。與此同時,在美國債市,LTCM的套利組合是購入按揭債券和賣出美國國債。1998年8月14日俄羅斯政府下令停止國債交易,導致新興市場債券大跌,大量外資逃離並將德國和美國的優質債市視為安全島。於是德、美兩國國債在股市面臨回調的刺激下,價格屢創新高,同時新興市場債市則暴跌,德、美國債與其他債券的利息差額拉大。1998年年1至8月,義大利10年期債息較德國10年期債息高出值A1的波動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間;俄羅斯暫停國債交易後,A1值迅速變大,更在8月底創出0.57厘的11月來新高;進入9月,A1變化反復,但始終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報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著LTCM「買義大利和希臘國債,賣德國國債」的投資組合失敗了(希臘國債虧損同理於義大利國債);同時持有的大量俄國國債因為停止交易而成為廢紙;丹麥按揭債券自然也難逃跌勢。在美國,市債交易異常火爆,國債息減價增。自1998年8月1日後,市場利率較10年期美國國債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國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掉512點。同時,美國公司債券的拋壓同國債強勁的買盤形成鮮明對比,國債的利息被推到29年來低位,LTCM逃離持有的美國國債空倉被「逼空」。因此,LTCM在歐美債券市場上的債券投資組合上多空兩頭巨損,9月末,公司資產凈值下降78%,僅餘5億美元,瀕臨破產的邊緣。
3、 對沖基金的歷史與現狀
(1)創始階段:1949-1966年
對沖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瓊斯最初是一個社會學家,後來成為一個記者,再後來成為基金經理人。1949年Jones任職於《財富》雜志期間,受命調查市場分析的技術方法並撰寫文章。結果無師自通,幾乎在一夜之間從一個新手成為一個精通者,並在文章發表兩個月前,建立起一家合夥的投資公司。公司帶有後來的對沖基金的經典特徵,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對沖基金。存在一個獎勵傭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資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經理人員支付的薪水占所實現利潤的20%。此外,Jones在隨後的十年裡還創建了一套模擬指標。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夥公司,後來則改為有限合夥公司,其運作保持著秘密狀態,業績良好。
(2)初步發展和變化階段:1966-1968年
1966年《財富》的另一位記者Carol Loomis發現了業績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贊 「Jones是無人能比的」。該文詳細描述了Jones基金的結構和激勵方式,以及jones在後來幾年創建的模擬指標,並列出Jones基金的回報率-酬金凈額,發現大大超過了一些經營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過去五年的回報率比誠信趨勢(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過去10年的回報率則比Dreyfas基金高87%。這導致了對沖基金數目大增,雖然並不知道在隨後幾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確數字,但根據SEC的一項調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資合夥公司中有140家是對沖基金,其中大多數是在當年成立的。
雖然對沖基金的迅速成長與強勁的股票市場同步,但一些基金經理發現通過賣空來對沖投資組合不僅難度大、耗時,且成本高昂。結果,許多基金越來越求助於高額頭寸來放大股票多頭的戰略,從而對沖基金開始向多種類別發展,所謂「對沖」,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罷了。
(3)低潮階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給對沖基金業以災難性的打擊,據報道,SEC在1968年底所調查的28家最大的對沖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資產減少了70%(由於虧損和撤資),其中有5家關門大吉。規模較小的基金情況則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對沖基金急劇萎縮。
(4)緩慢發展階段:1974-1985年
從1974—1985年,對沖基金重新以相對秘密的姿態進行運作。雖然宏觀對沖基金在此期間嶄露頭角,但總的說來發展不是太快。
(5)大發展階段:90年代之後
對沖基金是隨著金融管制放鬆後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出現興盛起來的,特別是90年以後,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對沖基金迎來了大發展的年代。1990年,美國僅有各種對沖基金1500家,資本總額不過500多億美元。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高速增加,最近兩年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據美國《對沖基金》雜志調查,目前約有4000家基金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據基金顧問公司TASS的資料表明,目前全球約有4000多對沖基金,比兩年前的數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資產總值則由1996年15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億美元。而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的資料則認為,對沖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過5000個,管理資產在2500億美元以上。另據預測,今後5-10年間,美國的對沖基金還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其資本總額的增長將高於1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正在把退休資金以及各種基金會和投資經理人吸引過來,形成更強大的勢力。5年前,退休資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投資在對沖基金資本總額中僅佔5%,現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對沖基金組織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有對沖基金。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稱不叫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聲名顯赫,許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無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實大部分的對沖基金規模並不大。按資本總額來區分:5億美元以上的僅佔5%;5000萬-5億美元的約佔30%;5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65%。約有四分之一的對沖基金總資產不超過1000萬美元,有人說,「它們的運作像個小作坊,通常是在僅有一兩個人的辦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際對沖基金依次為:美洲豹基金(資產100億美元)、量子基金(資產60億美元)、量子工業基金(資產24億美元)、配額基金(資產17億美元)、奧馬加海外合夥人基金(資產三類17億美元)、馬弗立克基金(資產17億美元)、茲維格-迪美納國際公司(資產16億美元)、類星體國際基金(資產15億美元)、SBC貨幣有價證券基金(資產15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國際公司(資產13億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內對沖基金依次為:老虎基金(資產51億美元)、穆爾全球投資公司(資產40億美元)、高橋資本公司(資產14億美元)、帽際基金(INTERCAP,資產13億美元)、羅森堡市場中性基金(資產12億美元)、埃林頓綜合基金(資產11億美元)、套利稅收等量基金(資產10億美元)、定量長短賣資金(資產9億美元)、SR國際基金(資產9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公司(資產8億美元)。
二、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
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行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其表現引人矚目,而90年代也是國際金融動盪不安,風險日增的年代,從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債券市場危機機墨西哥危機,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世界似乎越來越不得安寧。許多人指責對沖基金是金融風險之源,特別是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於這一流行的說法,我們先作一般性的討論,然後再引證資料,介紹一些對對沖基金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實證分析。
1、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一般性討論
一般來說,對沖基金並不具有較其他機構投資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對較小的規模。到1997年底,對沖基金全球資產僅3000億美金,而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產超過20萬億美金,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資金高達11萬億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則在1996年就已有7萬億美元之多。
(2)大部分對沖基金不用杠桿或所用的杠桿比例小。有人或許會說,對沖基金雖然規模小,但使用杠桿作用大。事實並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對沖基金整體上運用的杠桿比較適度。約30%的對沖基金不運用杠桿,約54%的對沖基金運用小於2:1的杠桿(1美元當作2美元投資),只有16%的對沖基金運用大於2:1的杠桿(即借貸額超過了其資本額)。極少數的對沖基金的杠桿大於10:1。並且大多數運用高杠桿的對沖基金進行各種各樣的套利戰略,因此其杠桿的量不一定是其實際市場風險的一個准確尺度。與此同時,銀行、公司及機構投資者也運用杠桿,考慮到它們管理的資產加起來數倍於對沖基金,誰的作用更大不難想像。
(3)對沖基金信息匱乏。有人認為,對沖基金還可利用「羊群效應」,自己作領頭羊。如果這是真的話,將取決於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際上,對沖基金的管理費用較低,人員很少,同時
『貳』 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和聯邦基金利率的區別
010年11月4日實行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資6000億美元。下面是復制的
美國政府在次貸危機中的干預措施
2007年3月份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以來,從信用危機到市場震盪,從金融體系而實體經濟,從美國本土波及歐洲乃至亞洲,至今仍未出現整體向好的形勢。為應對次貸危機這一重大挑戰,美聯儲、財政部等美國政府部門相繼採取了眼花繚亂的應對措施,包括傳統的政策手段、創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經濟刺激方案、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出台《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等。9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宣布接管美國兩大房屋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並將由美國國會新創建的機構聯邦住房金融署負責管理這兩家機構。下一步的行動預計將包括注資、收購優先股、債券擔保等具體救助措施。次貸危機給全世界上了生動的一課。盡管這一課仍未結束,但其中美國政府部門廣泛出動,全面干預的實踐,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各國認真研究的鮮活案例。
從2007年3月份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以來,到現在已一年半的時間。次貸危機從信用危機到市場震盪,從金融體系而實體經濟,從美國本土波及歐洲乃至亞洲,至今仍未出現整體向好的形勢。為應對次貸危機這一重大挑戰,美聯儲、財政部等美國政府部門相繼採取了眼花繚亂的應對措施。研判政府在次貸危機中的不同階段所相應採取的各類政府幹預措施的經驗和做法,具有重要意義。
危機之初的政府幹預:傳統政策手段
盡管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有關部門和機構已注意到次級抵押貸款寬松的貸款標准、掠奪性貸款等蘊含的市場風險,但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直到2007年3月份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次貸危機問題開始引發廣泛關注。
在2007年7月份之後,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急劇惡化,大批房屋所有者難以支付購房款,面臨著喪失房屋贖回權的風險。為了幫助屋主應對喪失房屋贖回權問題,總統布希等行政部門相繼推出了多項措施。2007年8月FHA推出的再貸款計劃(FHA?Secure Program),為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FHA擔保的融資。2007年10月份重組了由貸款公司、投資者等機構參與的希望聯盟(HOPE NOW Alliance),尋求通過各方的協調、條款修正等方式增加抵押貸款融資。盡管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未能根本上扭轉次貸市場日益惡化的局勢。
隨著次貸風險加速暴露和違約率的上升,直接沖擊到發放次級貸款的金融機構,波及持有次貸債券的對沖基金、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市場恐慌快速蔓延,並引發資本市場、外匯市場等劇烈波動。金融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大量投資者拋出高風險債券,轉向低風險國債市場進行避險,造成債市和股市資金供應緊張,次級債券市場更是大幅下跌。
這一時期,美聯儲悉數使用了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以及相應的政策手段,對金融市場進行了全面的干預。
(一)公開市場操作,注入流動性。從8月9日開始的整個8月份,美聯儲頻繁使用了公開市場操作,注入和回收流動性。除通常採用的隔夜回購交易外,根據需要,還多次使用14日回購交易等滿足市場持續流動性需求。8月10日當日注入流動性更高達350億美元,遠遠數十億美元日均交易規模。
(二)降低聯邦基金基準利率。盡管面臨著通脹的壓力,2007年9月18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基準利率由5.25%降為4.75%,是2003年6月以來首次降息。此後,聯邦基金利率多次下調,最近已經下調至2%。
(三)降低貼現率。2007年8月17日,美聯儲決定下調貼現率0.5個百分點,從6.25%降至5.75%,並將貼現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暫時延長到30天,還可以根據需要展期。同時,貼現貸款的抵押品包括房屋抵押債券等多種資產。至2008年8月30日已經先後十餘次降低貼現率,貼現貸款余額大幅上升,為銀行業提供了大量流動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為應對次貸危機的蔓延,各國央行在此次危機處理中都深度介入,形成了對美聯儲流動性操作的「配合」。歐洲央行連續數日大規模公開市場操作,8月9日、10日、13日分別向銀行系統注資948億、610億、476億歐元,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央行也紛紛注資。
美聯儲創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
由於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暫時性地緩解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張。但進入2007年底來,陸續披露的主要金融機構的損失超過人們預期,顯示金融機構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利率政策效應並不明顯,經濟走向衰退的風險進一步就加大。隨著次貸危機又向債券保險領域的擴散,市場信心再度受挫,金融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
隨著危機的擴散和升級,美聯儲在2007年12月之後,相繼推出了三種新的流動性管理工具。
(一)期限拍賣融資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是一種通過招標拍賣方式向合格的存款類金融機構提供貸款融資的政策工具。它融資額度固定,利率由拍賣過程決定,資金期限可長達28天,從而可為金融機構提供較長期限的資金(見表1)。從2007年12月至今,美聯儲每個月都操作2-3次,每次額度約300-800億美元。
(二)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 ,PDCF),是一種針對投資銀行等市場交易商的隔夜融資機制,旨在緊急狀況下為市場交易商提供援助來拯救瀕臨倒閉的公司。
(三)定期證券借貸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TSLF),是一種通過招標方式向市場交易商賣出高流動性國債而買入其他抵押資產的融資方式,交易商可以提供聯邦機構債、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聯邦機構債券資產。它期限一般為28天,可用於改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迄今仍被廣泛使用。
此外,美聯儲還加強與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等合作,緩解各地貨幣市場資金需求,如分別和歐洲中央銀行、瑞士央行合作建立20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機制,平抑離岸市場的美元拆借利率。
美聯儲這些非傳統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延長了流動性管理的期限,改變了以往美聯儲主要採用隔夜等短期政策工具的慣例,增強了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流動性的操作大量通過國債、機構債、資產抵押債券等交易進行,增強了對市場利率的管理。但與此同時,美聯儲將監管和援助范圍從商業銀行擴展到了投資銀行,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
國會與總統的共識:經濟刺激方案
針對2007年底次貸危機的加深,在美聯儲之外,美國政府各部門又陸續推出抵押貸款市場若干救助措施,並最終促成了總規模15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台。
2007年12月,美國財政部牽頭提出了市場救援計劃並經總統批准,該計劃通過與貸款公司、投資者等談判,凍結兩年以內發放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以減輕房屋貸款的還貸壓力。12月20日,總統簽署了《抵押貸款債務減免的稅收豁免法案》(Mortgage Forgiveness Debt Relief Act)對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貸款減免的同時進行稅收豁免援助,增強他們的債務償付能力。
2008年2月美國政府聯合美國銀行、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6家房貸公司推出了「生命線工程」(Project Lifeline),主要針對每月抵押貸款還款逾期90天以上的屋主,規定房主可以向房貸機構申請獲得30天的緩沖期。
經過總統和國會數月的醞釀和討論,應對危機的經濟刺激方案終於達成一致共識。2008年2月14日,總統布希簽署了總額約為1680億美元的法案,擬通過大幅退稅刺激消費和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以避免經濟衰退。
法案主要內容包括:年收入在7.5萬美元以下的納稅人將得到600美元的一次性退稅;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納稅的,如果家庭年收入不超過15萬美元,每個家庭將得到1200美元的退稅;有兒童的家庭每個兒童將得到300美元的額外退稅。此外,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的納稅人或年收入超過15萬美元的家庭,也將獲得部分退稅。同時,大量中小企業還可獲得總額為50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此外,方案提高了政府支持企業(GSE)抵押貸款持有的最高限額。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刺激方案將對美國經濟增長將發揮積極效果。美國政府近期頒布的財政經濟刺激方案對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將在今年第三季度明顯顯現。如果沒有總額1,52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美國經濟第三季度將可能僅僅增長2.5%左右;預計經濟刺激方案將在第三季度產生近三個百分點的影響,在相關政策支持下,經濟增長可能達5.25%的增長率。但同時,刺激方案也可能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負面作用。
兩房危機與《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的最終出台
2008年7月份以來,美國住房市場持續低迷的形勢仍未有好轉,由於市場對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ie Mac)兩家房貸機構面臨嚴重資金短缺的擔憂,兩家公司股票出現暴跌並觸發股市的大跌,標志著次貸危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當月13日,美國財政部緊急宣布救助計劃,包括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用額度,買進兩家公司股票以及改進監管等內容。美聯儲行同日宣布,接受兩家公司的債券為抵押品,以保障公司的充足流動性。
在不容樂觀的形勢面前,歷經波折的《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The Housing and Economic Recovery Act of 2008)最終終獲通過。並於7月30日經總統簽署發布。法案一方面宣布撥款3000億美元在聯邦住宅管理局(FHA)管理下建立專項基金,為40萬個逾期未還按揭貸款的家庭提供擔保;另一方面授權美國財政部可以「無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貸款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刻美國政府將出資購買這兩家機構的股票。此外,還計劃向地方政府提供應急基金,用於購買空置、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房產,出租或低價出售給低收入家庭。
《住房和經濟恢復法案》的最終通過,在提供住房抵押貸款直接救助措施的同時,對解決次貸危機中的一些深層因素也提供了解決方案,因而對於穩定市場信心將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機構長期積累下的諸多問題的處理,又涉及諸多結構性問題,勢必會是一個長期和艱難的改革和調整過程。
次貸危機:政府仍在行動
目前,美國政府針對次貸危機的干預措施仍在陸續推出。9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宣布接管美國兩大房屋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並將由美國國會新創建的機構聯邦住房金融署負責管理這兩家機構。下一步的行動預計將包括注資、收購優先股、債券擔保等具體救助措施。
盡管各界普遍認為,次貸危機尚未過去,危機進一步可能發展仍有待觀察,美國之外也陸續出現危機新的發展。但最近一段時間公布的美國經濟數據,則開始出現經濟回調的跡象。美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觸底跡象,6月新屋開工止跌回升0.9%,美國可口可樂、花旗集團、美國銀行一批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了第二季業績,普遍優於預期,或許危機已經度過了最嚴重之時。
次貸危機給全世界上了生動的一課。盡管這一課仍未結束,但其中美國政府部門廣泛出動,全面干預的實踐,已經成為包括美國在內各國認真研究的鮮活案例。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任職單位:全國人大財經委)
『叄』 請幫忙解釋一下對沖基金。
一、對沖基金概況
1、什麼是對沖基金(定義和特點)
能說出對沖基金的許多別名,如套頭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險基金,但要說清對沖基金是什麼並非易事。90年代以來國內出版的多種大型金融工具書,如《新國際金融辭海》(劉鴻儒主編,1994年)、《國際金融全書》(王傳綸等主編,1993年),選入了「對沖(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條目,卻沒有「對沖基金」的條目,說明直到90年代中期,雖然對沖基金的一些相關術語早已進入,對沖基金卻還聞所未聞。
國外對對沖基金的理解也頗為混亂不一,試列舉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獻對對沖基金的定義如下。IMF的定義是「對沖基金是私人投資組合,常離岸設立,以充分利用稅收和管制的好處」。美國第一家提供對沖基金商業數據的機構Mar/Hedge的定義是 「採取獎勵性的傭金(通常佔15—25%),並至少滿足以下各標准中的一個:基金投資於多種資產;只做多頭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桿效應;或者基金在其投資組合內運用各種套利技術。」美國另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HFR將對沖基金概括為:「採取私人投資合夥公司或離岸基金的形式,按業績提取傭金、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著名的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VHFA的定義是 「採取私人合夥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資於公開發行的證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國國會就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問題作證時給出了一個對沖基金的間接定義。他說,LTCM是一家對沖基金,或者說是一家通過將客戶限定於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個體的組織安排以避開管制,並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資和交易運用下的高回報率的共同基金 。
根據以上定義,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間接定義,我們認為,對沖基金並非 「天外來客」,實質仍不外乎是一種共同基金,只不過組織安排較為特殊,投資者(包括私人和機構)較少,打個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資俱樂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眾投資俱樂部」。由於對沖基金特殊的組織安排,它得以鑽現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監管並可不受約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獲取高回報,從而衍化出與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諸多區別開來。
有人認為,對沖基金的關鍵是應用杠桿,並投資於衍生工具。但實際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資者也參與對沖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自營業務部門持倉、買賣衍生品並以與對沖基金相同的方式變動它們的資產組合。許多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大學捐款參與一些相同的操作並且名列對沖基金的最重要投資者。此外,從一個細分的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和債務是它們的資本的好幾倍這個意義上看,商業銀行也在運用杠桿。
通過對文獻的解讀,試將對沖基金與一般共同基金作如下對比(表1),從中可清楚地看出對沖基金的特點,進而確切把握究竟什麼是對沖基金。
表1 對沖基金與共同基金的特徵比較
對沖基金 共同基金
投資者人數 嚴格限制 美國證券法規定:以個人名義參加,最近兩年裡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義參加,夫婦倆最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如以機構名義參加,凈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規定:參與者由100人擴大到了500人。參與者的條件是個人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證券。 無限制
操作 不限制 投資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夥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賣空、衍生證券的交易和杠桿 限制
監管 不監管 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曾規定不足100投資者的機構在成立時不需要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登記,並可免於管制的規定。因為投資者對象主要是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強。 嚴格監管 因為投資者是普通大眾,許多人缺乏對市場的必要了解,出於避免大眾風險、保護弱小者以及保證社會安全的考慮,實行嚴格監管。
籌資方式 私募 證券法規定它在吸引顧客時不得利用任何傳媒做廣告,投資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參與:依據在上流社會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消息」;直接認識某個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通過別的基金轉入;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咨詢公司的特別介紹。 公募 公開大做廣告以招徠客戶
能否離岸設立 通常設立離岸基金 好處:避開美國法律的投資人數限制和避稅。通常設在稅收避難所如處女島(Virgin Island)、巴哈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鱷魚島(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盧森堡(Luxembourg),這些地方的稅收微乎其微。MAR於1996年11月統計的對沖基金管理的680億美元中,有317億美元投資於離岸對沖基金。這表明離岸對沖基金是對沖基金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HFA統計,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計算在內,離岸基金管理的資產幾乎是在岸基金的兩倍。 不能離岸設立
信息披露程度 信息不公開,不用披露財務及資產狀況 信息公開
經理人員報酬 傭金+提成 獲得所管理資產的1%-2%的固定管理費,加上年利潤的5%-25%的獎勵。 一般為固定工資
經理能否參股 可以參股 不參股
投資者抽資有無規定 有限制 大多基金要求股東若抽資必須提前告知:提前通知的時間從30天之前到3年之前不定。 無限制或限制少
可否貸款交易 可以自有資產作抵押貸款交易 不可以貸款交易
規模大小 規模小 全球資產大約為3000億。 規模大 全球資產超過7萬億
業績 較優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間年平均回報率為17%,遠高於一般的股票投資或在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的投資(同期內華爾街標准-普爾500家股票的年平均增長率僅12%)。據透露,一些經營較好的對沖基金每年的投資回報率高達30-50%。 相比要遜色
2、什麼是「對沖(hedging)」,為什麼要對沖?
「對沖」又被譯作「套期保值」、「護盤」、「扶盤」、「頂險」、「對沖」、「套頭交易」等。早期的對沖是指「通過在期貨市場做一手與現貨市場商品種類、數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約交易來抵消現貨市場交易中所存價格風險的交易方式」(劉鴻儒主編,1995)。早期的對沖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於農產品市場和外匯市場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實際生產者和消費者,或擁有商品將來出售者,或將來需要購進商品者,或擁有債權將來要收款者,或負人債務將來要償還者,等等。這些人都面臨著因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變動而遭受損失的風險,對沖是為迴避風險而做的一種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風險用期貨或期權等形式迴避掉(轉嫁出去),從而使自己的資產組合中沒有敞口風險。比如,一家法國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個月後要出口一批汽車到美國,將收到100萬美元,但他不知道三個月以後美元對法郎的匯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將蒙受損失。為避免風險,可以採取在期貨市場上賣空同等數額的美元(三個月以後交款),即鎖定匯率,從而避免匯率不確定帶來的風險。對沖既可以賣空,又可以買空。如果你已經擁有一種資產並准備將來把它賣掉,你就可以用賣空這種資產來鎖定價格。如果你將來要買一種資產,並擔心這種資產漲價,你就可以現在就買這種資產的期貨。由於這里問題的實質是期貨價格與將來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所以誰也不會真正交割這種資產,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貨價格與到期時現貨價格之差。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該資產的買賣是買空與賣空。
那麼什麼是對沖基金的「對沖「?不妨舉出對沖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對沖是一種市場中性的戰略,通過對低估證券做多頭和對其它做空頭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將投資資本放大倍數,並使得有限的資源可以進行大筆買賣。當時,市場上廣泛運用的兩種投資工具是賣空和杠桿效應。Jones將這兩種投資工具組合在一起,創立了一個新的投資體系。他將股票投資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來自個股選擇的風險和來自整個市場的風險,並試圖將這兩種風險分隔開。他將一部分資產用來維持一籃子的被賣空的股票,以此作為沖銷市場總體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將市場風險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時利用杠桿效應來放大他從個股選擇中獲得的利潤,策略是,買進特定的股票作多頭,再賣空另外一些股票。通過買進那些「價值低估」的股票並賣空那些「價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論市場的行情如何,都可從中獲得利潤。因此,Jones基金的投資組合被分割成性質相反的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場看漲時獲利,另一部分則在市場下跌時獲利。這就是「對沖基金」的「對沖」手法。盡管Jones認為股票選擇比看準市場時機更為重要,他還是根據他對市場行情的預測增加或減少投資組合的凈敞口風險。由於股價的長期走勢是上漲的,Jones投資總的說來是「凈多頭」。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權以後會怎麼樣?不妨再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現價為150元,估計月底可升值至170元。傳統的做法是投資該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獲利20元,則利潤與成本的比例為13.3%。但如果用期權,可以僅用每股5元(現股價)的保證金買入某公司本月市場價為150元的認購期權,如果月底該公司的股價升至170元,每股帳面可賺20元,減去保證金所付出的5元,凈賺15元(為簡便計,未算手續費),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獲利15元,利潤與成本的比率為300%,如果當初用150元去作期權投資,這時賺的就不是20元,而是驚人的4500元了。
可見,如果適當地運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較低成本就可以獲取較多利潤,就象物理學中的杠桿原理,在遠離支點的作用點以較小的力舉起十分靠近支點的重物。金融學家將之稱為杠桿效應。這種情況下,假如說不是為了避險(也就是實際上不對沖),而純粹是作市場的方向,並且運用杠桿來進行賭注,一旦做對了,當然能獲暴利,不過風險也極大,一旦失手損失也呈杠桿效應放大。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資金22億美元作抵押,貸款1250億美元,其總資產1200多億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產品涉及的各種有價證券的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杠桿倍數達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風險就可遭滅頂之災。
3、對沖基金類別(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據基金經理的報告將對沖基金分為8類:
1、宏觀(Macro)基金:根據股價、外匯及利率所反映出來的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資於新興市場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區,雖然也像宏觀基金那樣根據某一特殊市場的走勢進行操作,但更偏向選擇單個市場上行情看漲的股票,也不像宏觀基金那樣對指數衍生品感興趣;
3、多頭(Long Only)基金:傳統的權益基金,其運作結構與對沖基金相類似,即採取獎勵性傭金及運用杠桿。
4、市場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過多頭和空頭的對沖操作來減少市場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投資哲學與早期對沖基金(如Jones基金)最為接近。這一類基金包括可轉換套利基金;對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據債券市場的收益曲線操作的基金等;
5、部門(Sectoral)對沖基金:投資於各種各樣的行業,主要包括:保健業、金融服務業、食品飲料業、媒體通訊業、自然資源業、石油天然氣業、房地產業、技術、運輸及公用事業等;
6、專事賣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從經紀人處借入他們判斷為「價值高估」的證券並在市場上拋售,以期在將來以更低的價格購回還給經紀人。投資者常為那些希望對傳統的只有多頭的投資組合進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時持有頭寸的投資者;
7、重大事件驅動(Event-driven)基金:投資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況的事件。包括不幸(distressed)證券基金,風險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個對沖基金分配投資組合,有時用杠桿效應。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研究公司(1998)則將對沖基金分為15類:
1、 可轉換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購買可轉換證券(通常是可轉換債券)的資產組合,並通過賣空標的普通股對股票的風險進行對沖操作。
2、 不幸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資於並可能賣空已經或預期會受不好環境影響的公司證券。包括重組、破產、蕭條的買賣和其它公司重構等。基金經理人運用標准普爾賣出期權(put Option)或賣出期權溢價(put option spread ) 進行市場對沖。
3、 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資於發展中或「新興」國家的公司證券或國家債券。主要是做多頭。
4、 權益對沖(Equity Hedge)基金:對一些股票做多頭,並隨時賣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權。
5、 權益市場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關的權益證券間的定價無效謀求利潤,通過多頭和空頭操作組合降低市場敞口風險(Exposure)。
6、 不對沖權益基金(Equity Non-Hedge):盡管基金有能力用短賣股票和/或股指期權進行對沖操作,但主要是對股票做多頭。這類基金被稱為「股票的采擷者」。
7、 重大事件驅動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稱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資。該基金投資於重大交易事件造成的機會,如並購、破產重組、資產重組和股票回購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資於固定收入證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轉換債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書基金等。
9、宏觀基金(Macro):指在宏觀和金融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直接對股市、利率、外匯和實物的預期價格移動進行大筆的方向性的不對沖的買賣。
10、市場時機基金(market timing):買入呈上升趨勢的投資品,賣出呈下滑趨勢的投資品。該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貨幣市場之間進行買賣。
11、合並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時也稱為風險套利,包括投資於事件驅動環境如杠桿性的收購,合並和敵意收購。
12、相對價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試圖利用各種投資品如股票、債券、期權和期貨之間的定價差異來獲利。
13、部門(Sector)基金:投資於各個行業的基金。
14、空頭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屬於賣主的證券,是一種用來利用預期價格下跌的技術。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個經理人或管理帳戶之間進行投資。該戰略涉及經理人的多元資產組合,目標是顯著降低單個經理人投資的風險或風險波動。
盡管有以上許多種對沖基金的類別,但一般說來,主要是兩大類。
一是宏觀(Macro)對沖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為宏觀對沖基金是最凶惡的基金,風險最大,其實宏觀對沖基金的風險並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桿。雖然宏觀對沖基金追求投資戰略的多元化,但這類基金仍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A、利用各國宏觀的不穩定。尋找宏觀經濟變數偏離穩定值並當這些變數不穩定時,其資產價格以及相關的利潤會劇烈波動的國家。這類基金會承擔相當的風險,以期有可觀的回報。
B、經理人尤其願意進行那些損失大筆資本的風險顯著為零的投資。如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投資者判斷泰銖將貶值,雖然無法准確預料具體貶值的日期,但可斷定不會升值,因此敢放膽投資。
C、當籌資的成本較低時,最有可能大量買入。便宜的籌資使它們即使對事件的時期不確定時也敢於大量買入並持倉。
D、經理人對流動性市場很感興趣。在流動市場上它們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筆的交易。而在新興市場,有限的流動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規模對宏觀對沖基金和其他試圖建倉的投資者造成一定的約束。新興市場對與離岸同行有業務往來的國內銀行進行資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對沖基金很難操縱市場。由於在較小的、缺乏流動性的市場,無法匿名投資,經理人還擔心會被當作政府或中央銀行交易的對立方。
另一類是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對密切相關的證券(如國庫券和債券)的相對價格進行投資,與宏觀對沖基金不一樣,一般不太冒市場波動的風險。但由於相關證券之間的價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桿效應的話就不能賺取高額利潤,因此相對價值基金比宏觀對沖基金更傾向於用高杠桿,因而風險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對價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總裁梅里韋瑟相信「各類債券間的差異自然生滅論」,即在市場作用下,債券間不合理的差異最終會消彌,因此如果洞察先機,就可利用其中的差異獲利。但債券間的差異是如此之小,要賺錢就必須冒險用高杠桿。LTCM在歐洲債市一直賭「在歐元推出之前,歐盟各國間債券利息差額將逐漸縮小」,因為德國和義大利是第一批歐元國成員,希臘也於今年5月宣布加入單一歐幣聯盟,於是LTCM大量持有義大利、希臘國債以及丹麥按揭債券的多倉,同時也持有大量德國國債的空倉。與此同時,在美國債市,LTCM的套利組合是購入按揭債券和賣出美國國債。1998年8月14日俄羅斯政府下令停止國債交易,導致新興市場債券大跌,大量外資逃離並將德國和美國的優質債市視為安全島。於是德、美兩國國債在股市面臨回調的刺激下,價格屢創新高,同時新興市場債市則暴跌,德、美國債與其他債券的利息差額拉大。1998年年1至8月,義大利10年期債息較德國10年期債息高出值A1的波動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間;俄羅斯暫停國債交易後,A1值迅速變大,更在8月底創出0.57厘的11月來新高;進入9月,A1變化反復,但始終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報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著LTCM「買義大利和希臘國債,賣德國國債」的投資組合失敗了(希臘國債虧損同理於義大利國債);同時持有的大量俄國國債因為停止交易而成為廢紙;丹麥按揭債券自然也難逃跌勢。在美國,市債交易異常火爆,國債息減價增。自1998年8月1日後,市場利率較10年期美國國債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國股市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掉512點。同時,美國公司債券的拋壓同國債強勁的買盤形成鮮明對比,國債的利息被推到29年來低位,LTCM逃離持有的美國國債空倉被「逼空」。因此,LTCM在歐美債券市場上的債券投資組合上多空兩頭巨損,9月末,公司資產凈值下降78%,僅餘5億美元,瀕臨破產的邊緣。
3、 對沖基金的歷史與現狀
(1)創始階段:1949-1966年
對沖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瓊斯最初是一個社會學家,後來成為一個記者,再後來成為基金經理人。1949年Jones任職於《財富》雜志期間,受命調查市場分析的技術方法並撰寫文章。結果無師自通,幾乎在一夜之間從一個新手成為一個精通者,並在文章發表兩個月前,建立起一家合夥的投資公司。公司帶有後來的對沖基金的經典特徵,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家對沖基金。存在一個獎勵傭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資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經理人員支付的薪水占所實現利潤的20%。此外,Jones在隨後的十年裡還創建了一套模擬指標。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夥公司,後來則改為有限合夥公司,其運作保持著秘密狀態,業績良好。
(2)初步發展和變化階段:1966-1968年
1966年《財富》的另一位記者Carol Loomis發現了業績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贊 「Jones是無人能比的」。該文詳細描述了Jones基金的結構和激勵方式,以及jones在後來幾年創建的模擬指標,並列出Jones基金的回報率-酬金凈額,發現大大超過了一些經營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過去五年的回報率比誠信趨勢(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過去10年的回報率則比Dreyfas基金高87%。這導致了對沖基金數目大增,雖然並不知道在隨後幾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確數字,但根據SEC的一項調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資合夥公司中有140家是對沖基金,其中大多數是在當年成立的。
雖然對沖基金的迅速成長與強勁的股票市場同步,但一些基金經理發現通過賣空來對沖投資組合不僅難度大、耗時,且成本高昂。結果,許多基金越來越求助於高額頭寸來放大股票多頭的戰略,從而對沖基金開始向多種類別發展,所謂「對沖」,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罷了。
(3)低潮階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給對沖基金業以災難性的打擊,據報道,SEC在1968年底所調查的28家最大的對沖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資產減少了70%(由於虧損和撤資),其中有5家關門大吉。規模較小的基金情況則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對沖基金急劇萎縮。
(4)緩慢發展階段:1974-1985年
從1974—1985年,對沖基金重新以相對秘密的姿態進行運作。雖然宏觀對沖基金在此期間嶄露頭角,但總的說來發展不是太快。
(5)大發展階段:90年代之後
對沖基金是隨著金融管制放鬆後金融創新工具的大量出現興盛起來的,特別是90年以後,經濟和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劇,對沖基金迎來了大發展的年代。1990年,美國僅有各種對沖基金1500家,資本總額不過500多億美元。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高速增加,最近兩年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據美國《對沖基金》雜志調查,目前約有4000家基金資產超過4000億美元。據基金顧問公司TASS的資料表明,目前全球約有4000多對沖基金,比兩年前的數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資產總值則由1996年15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億美元。而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的資料則認為,對沖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過5000個,管理資產在2500億美元以上。另據預測,今後5-10年間,美國的對沖基金還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其資本總額的增長將高於15%。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對沖基金正在把退休資金以及各種基金會和投資經理人吸引過來,形成更強大的勢力。5年前,退休資金和各種基金會的投資在對沖基金資本總額中僅佔5%,現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國際上主要的對沖基金組織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有對沖基金。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稱不叫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聲名顯赫,許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無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實大部分的對沖基金規模並不大。按資本總額來區分:5億美元以上的僅佔5%;5000萬-5億美元的約佔30%;5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65%。約有四分之一的對沖基金總資產不超過1000萬美元,有人說,「它們的運作像個小作坊,通常是在僅有一兩個人的辦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際對沖基金依次為:美洲豹基金(資產100億美元)、量子基金(資產60億美元)、量子工業基金(資產24億美元)、配額基金(資產17億美元)、奧馬加海外合夥人基金(資產三類17億美元)、馬弗立克基金(資產17億美元)、茲維格-迪美納國際公司(資產16億美元)、類星體國際基金(資產15億美元)、SBC貨幣有價證券基金(資產15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國際公司(資產13億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國國內對沖基金依次為:老虎基金(資產51億美元)、穆爾全球投資公司(資產40億美元)、高橋資本公司(資產14億美元)、帽際基金(INTERCAP,資產13億美元)、羅森堡市場中性基金(資產12億美元)、埃林頓綜合基金(資產11億美元)、套利稅收等量基金(資產10億美元)、定量長短賣資金(資產9億美元)、SR國際基金(資產9億美元)、佩里合夥人公司(資產8億美元)。
二、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
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行業獲得極大的發展,其表現引人矚目,而90年代也是國際金融動盪不安,風險日增的年代,從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4年債券市場危機機墨西哥危機,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世界似乎越來越不得安寧。許多人指責對沖基金是金融風險之源,特別是導致了亞洲金融危機。對於這一流行的說法,我們先作一般性的討論,然後再引證資料,介紹一些對對沖基金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實證分析。
1、對沖基金與金融風險:一般性討論
一般來說,對沖基金並不具有較其他機構投資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對較小的規模。到1997年底,對沖基金全球資產僅3000億美金,而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產超過20萬億美金,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資金高達11萬億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則在1996年就已有7萬億美元之多。
(2)大部分對沖基金不用杠桿或所用的杠桿比例小。有人或許會說,對沖基金雖然規模小,但使用杠桿作用大。事實並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對沖基金整體上運用的杠桿比較適度。約30%的對沖基金不運用杠桿,約54%的對沖基金運用小於2:1的杠桿(1美元當作2美元投資),只有16%的對沖基金運用大於2:1的杠桿(即借貸額超過了其資本額)。極少數的對沖基金的杠桿大於10:1。並且大多數運用高杠桿的對沖基金進行各種各樣的套利戰略,因此其杠桿的量不一定是其實際市場風險的一個准確尺度。與此同時,銀行、公司及機構投資者也運用杠桿,考慮到它們管理的資產加起來數倍於對沖基金,誰的作用更大不難想像。
(3)對沖基金信息匱乏。有人認為,對沖基金還可利用「羊群效應」,自己作領頭羊。如果這是真的話,將取決於信息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肆』 為什麼中國一定要購買美國國債
【我們為什麼要買美國國債】
第一,美元是世界貨幣,對外貿易結算是用美元來結算的!
第二,美國印出美元,貨幣是有一定總量的,多了就是通貨膨脹,少了就是通貨緊縮,但是這些美元付給中國以後,就會造成美國國內貨幣量的減少,所以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機制將美元再送回美國,
才能保證貨幣總量的平衡,不然的話美國就得開印鈔機印鈔票了!
讓美元回到美國,有兩種機制,一種是花錢,購買美國的產品,但是美國可以賣給我們的只有農產品和波音飛機,這錢花不出去!
另外一種是存錢,這種機制就是美國國債!再說黃金,世界上的黃金,基本上都在各國的中央銀行手裡,在市場上流通的並不多,大部分的黃金都在美國和英法手裡,你想買也買不到!況且,黃金和
貨幣目前已經脫釣,不能代表貨幣總量,貨幣總量遠遠超過黃金儲備量,一個國家的幣值穩定於否,不再取決於黃金儲量,而是取決於國家信用!
所以,你要和美國做生意,賺美國人的錢,就必須買美國國債,這是沒有選擇的,因為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換句話來說,就叫美元霸權!游戲規則是美國人定的,你要不就別玩!要不就等到你有能
力,改變這個游戲規則!
還有,中國也不敢把這兩萬億美元花出去!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國家為什麼抵抗不過對沖基金,就是因為他們手裡的美元儲備太少,如果你手裡美元多,就可以放出美元,買回本幣,這樣就
可以阻止本幣大幅下跌!如果你手裡美元不夠,不足以吃進對方拋售的本幣,那這個國家的本幣就得大幅貶值!而香港因為有中央國庫的美元儲備充足,所以才沒倒霉!美國的這一手叫剪羊毛,就是
買進一個國家的貨幣和證券,然後誘使這個國家的貨幣快速升值,等到升值到一定程度,就會突然清空手裡的存貨換回美元,隨之這個國家的貨幣就大幅貶值,幾十年的辛苦錢就這樣被美國拿走!中
國手裡的兩萬億,就是怕美國玩這手!所以,中國一方面不允許貨幣大幅升值,另一方面手裡有這兩萬億可以玩對沖!美國這么多年用這種辦法把世界全收割了一遍,南美,日本,韓國,歐盟,最後
只剩中國沒割了!(韓國也沒割著,當初九八年也是這么玩韓國的,他們老百姓很愛國,把家裡的金子全捐給Z府,抵抗對沖基金,也算是韓國可怕的地方),由於以上兩種原因,沒割成!反而要聯合
亞洲和歐洲國家要終結美元霸權,這下美國就慌了,他這么多年憑啥日子過得這么好,就是因為美元霸權,可以剝削其他國家,一遍一遍得收割,甚至認為這日子可以永遠這么滋潤,連製造業也不要
了,除了軍火產全部轉移出了國內,完全靠第三產業和金融業過活!而美元霸權就是美國的命根子!這次美國航母來,就是因為中國在積極推進亞洲一體化,拋棄美元,搞人民幣亞洲結算!美國在亞
洲製造事端,造成亞洲國家和中國的不信任,從而讓亞洲一體化搞不下去,維護美元地位!如果中國繼續推行亞洲一體化,美國的航母就會一直呆著不走,繼續找事!
為什麼不用幾萬億的美元改善民生?是那兩萬億美元的所有者不是中國Z府,而是屬於出口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國有企業,私企和一些投資中國市場的外國資本!打個比方來說,你是一個私企老闆,
你生產了產品出口,外國人付給你美元!但是美元你不能在國內消費啊,中行把你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發給你,如果中國進來一塊錢美元,假如當時的匯率是一比七,那中央銀行就印七塊錢人民幣給
你!這樣才能保證貨幣總量的平衡!如果你以後要去交易,你把你l手裡的人民幣交給中行,中央銀行按照你提供的人民幣幣值,支付相應的美元給國外公司!美元出去了,你所付給銀行的人民幣就停
止在市場上流通!這么說你該明白了吧,中行手裡的錢根本不屬於中國Z府,只是中行代管而已,如果把這些錢隨意花出去,外幣賬戶所有者想動用外匯的錢從哪裡來?
美國失去了美元霸權,也就失去了特權,他是可能重新建起自己的工業,重新生產他需要的東西,但是沒有美元,他也就不會象現在這樣用美元剝削世界,讓其他國家為其承擔通貨膨脹,自己卻享受
廉價工業品!樓上你說美元霸權對美國重要不重要?以美國目前的人工成本,如果他自己生產生活必需品,他承受得了嗎?沒有美元霸權,我們的日子會很好過!不必維持那麼龐大的外匯儲備來抵抗
美國的金融侵略!維持這么龐大的外儲是很累的,自己賺的錢,卻不能花!如果我們可以用人民幣就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也不必那麼辛苦的為國外生產廉價工業品,掙血汗錢
!我們也可以讓非洲人給我們生產廉價工業品供我們使用!我們也可以玩玩金融,剪剪別人的羊毛,享受高品質的生活!為什麼中國人要出賣自己,還不是因為美元霸權?知道自己苦在什麼地方了嗎
?知道為什麼美國人日子過得好了嗎?
其實你只要抓住最基本的,所有的關於美元債券的問題就都可以理解了!為什麼要選美債,其他的為什麼不合適?僅僅就一條就夠解釋全部了,因為其他任何外匯儲備替代品,美國都可以操縱他的價
格!唯獨美債,他不會對自己下手,因為這是美國的命根子!
打個比方來說,你想用石油及其他資源類產品做為儲備方式,可原油交易市場和資源類交易市場都被美國所控制,他可以操縱價格!這就有一個現象,中國買什麼?什麼就貴!賣什麼,什麼就便宜
!定價權在美國人手裡!
作者:冶河夕照
『伍』 為什麼俄羅斯不買美國國債,中國買,俄羅斯不怕對沖基金
俄羅斯根本沒錢買 沒有多餘的外匯來投資 它手裡的美元跟中國比少的可憐!
『陸』 什麼是1998年9月美國對沖基金事件
1998年9月13日聲名顯赫的美國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長資)出現巨額虧損而面臨倒閉的消息不脛而走。長資凈資產從年初的48億美元跌到5億美元。
這家國際性大型對沖基金被譽為"夢幻組合",其管理人是八十年代債券套利之父,被譽為"宇宙大師","金融奇才"的梅里韋瑟,其合夥人包括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穆林斯;被譽為衍生工具之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默頓和斯克爾斯。斯科爾斯與默頓以其"期權定價"理論被認為奠定了現代金融市場及其衍生工具和對沖基金的理論基礎。炒手、學者和官員的絕妙組合,使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創造過"神話"般的業績。1994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時便籌集到12.5億美元,該基金的投資者最低投資額為一千萬美元.在公司成立的前幾年,基金管理人梅里韋瑟的套利投機幾近狂瘋.它依仗其合夥人的種種有利條件,採用所謂的火箭戰術,在國際金融市場神出鬼沒、四處出擊,大搞買空賣空的投機交易,屢屢得手。其年均投資回報率高達40%,業績令同行刮目相看,各銀行對其融資貸款條件有求必應。97年底.長資利用"杠桿比率"向銀行貸款借入了1000億美元,一度買進賣出各種證券和股票市值高達1.25萬億美元,杠桿比率達百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創了最高紀錄.從1994年3月成立到1997年底,"長資'已將投資者每一美元的投資變成了三美元。
進人1998年,長資依據復雜的定量模型,認為新興市場利率將降低,而發達國家的利率走向相反,於是"長資"大量買入新興市場債券,同時拋空美國國債.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8年8月份.俄羅斯宣布盧布貶值延遲三個月償還外債,俄羅斯國債大幅貶值並完全喪失了流動性,這使長資在俄投資血本無歸,損失25億美元,相當於其凈資產的52%,從銀行貸款損失慘重,也受重創。"長資"陷人困境,瀕臨破產,美國政府大為震驚.為防止危機蔓延,美聯儲不得不出面干預.同16家該基金的大債主進行協商,最後達成籌集35億美元資金收購長資90%股票的協議以平息事態。
若長資破產,將留給這些大銀行800億美元的壞帳,可能會使一些國際頂級大銀行破產,從而引發更大的金融災難,其後果不堪設想。
聚資產管理公司是第二個陷人困境的對沖基金.它的股本不足5億美元,但是利用15倍的杠桿比率投資,獲利遠高於其他對沖基金.可是其資產值在98年8月卻暴跌15-20% ,形成年內30%的大跌幅.
據華爾街的一家金融市場研究機構統計,98年8月美國約有100家對沖基金嚴重虧損,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亞洲和俄羅斯等地的投機炒作而受慘敗.
98年美國多數對沖基金蒙受沉重打擊,分析它們失利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投機,風險變現.一些對沖基金利用杠桿比率,進行大規模投機交易。其對象遍及世界各地,投機范圍涉及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嗜血如命,投機達到瘋狂的地步.結果一旦失敗,敗局難收,杠桿比率的負效應立即將高風險變為現實的慘敗.長期資產管理公司最為典型.
(2)市場走向預測錯誤.由於對沖基金過份依賴數學模型,一些小概率事件的風險不能得到有效防範,而正是這些小事件使許多對沖基金遭受失敗
(3)貪得無厭,盲目擴大投機范圍.象長期資產管理公司善做證券交易收益頗豐,而在股票方面缺乏經驗,多次判斷失誤.比較典型的是在購買和拋售美國並購公司的股票時損失慘重.
(4)投機者同行競爭對手增多,競爭趨於激烈.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歐美投資發展迅速,在一些主要戰場上機遇多,競爭更加激烈。對手之間都使盡手段,明爭暗鬥.這無形中加大了投機風險.
(5)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對對沖基金的防範與反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對沖基金把東南亞國家當成了它們的"自動提款機",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維護本國家或地區利益,紛紛為對付對沖基金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嚴加防範.例如,98年8月份台灣下令禁止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進人;9月份馬來西亞開始實行外匯管理,以防止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日本則通過修改證券交易法禁止投機者進行股票的賣空交易;而香港政府更是敢為天下先,在外匯市場和股市主動出擊,與對沖基金針鋒相對,使得對沖基金大敗而歸.
對沖基金的分類
以交易手段區分,主要可分為低風險對沖基金、高風險對沖基金和瘋狂對沖基金。
①低風險對沖基金。主要是在美國和國外的股市投資,一般很少以高於本身資本兩倍的借貸款進行投機交易。交易方式以長買短賣為主,也就是說購買可能會上升的股票,借用和出售可能會下跌的股票;待市場出現好轉後,再買回這些股票;
②高風險對沖基金。經常以高於資本25倍的借貸款進行投機交易,而且既在全球股票市場上進行長買短賣,也在全球債券、貨幣和商品期貨等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投機交易,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由索羅斯經營的量子基金;
③瘋狂對沖基金。以高於本身資本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借貸款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進行炒作。這種對沖基金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基金,該公司曾以40多億美元的資產向銀行貸款100多億美元,其買進賣出的各種證券和股票市面價值一度高達1.25萬億美元,結果導致了1998年9月美國對沖基金事件的爆發。
『柒』 《對沖基金到底是什麼》:阿爾法和貝塔
阿爾法和貝塔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錢。我們把一些錢放在一起管理和運作,基金(fund)一般就是指這筆用於特定目的的錢,有時候也可以指管理和運作這筆錢的組織。 如果這筆錢的目的是為了錢生錢,可以稱為投資基金(Investment Fund)。 錢怎麼生錢呢?如果錢用來購買實物商品,然後再賣了變成錢,這是貿易,不是我們說的錢生錢。當然錢也不能直接就變成更多的錢。在錢生錢的過程中,錢要先變成一些虛擬的但是又值錢的東西。這些虛擬的東西是各類財產所有權或債權的憑證,也就是證券(securities)。 在投資完成以後,錢的變化就是回報,或者叫收益率(return)。我們希望收益率是正的,但有時候它也可能是負的。在投資之前,我們無法知道會賺錢還是會賠錢。這種不確定的損失叫做風險(risk)。 最安全的投資是購買國債(或者存銀行)。我們基本把它們視為無風險投資,它們的回報率也就是無風險收益率(Risk Free Return)。投資就是為了獲得比無風險收益率更高的回報。接下來我們考慮的收益率都是超出無風險回報率之上的那一部分,可以稱為額外收益(Excess Return)。 風險和回報一般成正比,風險越高,回報越大。 我們通常同時投資多個證券產品,這些產品的集合就叫做投資組合(portfolio)。 到這里需要暫停一下,我們要引入兩個希臘字母,阿爾法(α,alpha)和貝塔(β,beta)。這兩個拗口的名字是希臘語的前兩個字母,相當於英語的A和B或者中文的甲和乙。 現代金融理論認為,證券投資的額外收益率可以看做兩部分之和。第一部分是和整個市場無關的,叫阿爾法;第二部分是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一個貝塔系數。貝塔可以稱為這個投資組合的系統風險。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行駛中的火車上走的時候,他的速度等於他對於火車的相對速度加上火車的速度。證券投資組合的額外收益率等於它的相對收益率加上整個市場的漲跌所提供的那一部分。但區別在於,火車速度對於在同一輛火車上的每個人而言都是一樣的,而整個市場的漲跌對各個投資組合提供的收益率卻可能不同。這就是貝塔系數,它取決於這個投資組合和市場的相關性以及投資組合相比市場的風險大小。 一般的投資組合的貝塔系數通常是正的。這樣,如果整個市場漲了,整個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乘以貝塔系數就是正的,對投資組合的貢獻也是正的。但如果整個市場跌了,這一部分對投資組合的貢獻也就是負的了。股票指數基金的貝塔系數一般在1左右。 在把收益率分解成阿爾法和貝塔兩部分以後,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是,這兩部分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說,阿爾法很難得,貝塔很容易。只要通過調節投資組合中的現金和股票指數基金(或者股指期貨)的比率,就可以很容易地改變貝塔系數,即投資組合中來自整個市場部分的收益。而阿爾法是如此難得,以致許多金融教授們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 因此阿爾法會很貴,而貝塔很便宜。 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是購買純貝塔的工具。因為只有貝塔,所以它們一般只收取很低的基於資本總量的管理費(Management Fee)。沒有阿爾法,所以它們一定不會收取基於利潤的分成費(Incentive Fee)。 我們常見的公募基金,即共同基金(Mutual Fund),除了指數基金以外有許多是主動型的,基金經理試圖獲得更好的績效,也就是除貝塔以外還想得到些阿爾法。但美國的學術研究發現,一般來說共同基金其實是沒有阿爾法的,所以共同基金一般都只收取比較低的管理費。 想獲得阿爾法靠的是真本領。貝塔只是隨大勢,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國內的許多基金都只有貝塔,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金融工具的選擇,比如在融資融券出台之前不可以沽空。當大盤開始暴跌的時候,也就是「股神」神話破滅的時候。 業內的朋友劉震有個比喻:阿爾法是肉,貝塔是面。指數基金全是貝塔,賣的是饅頭;主動型公募基金賣的有肉有面,是包子;而對沖基金賣的就是純肉。肉比包子貴,包子比饅頭貴。 多年以前學術界不相信阿爾法的存在。沒有肉,只吃饅頭。業界因此催生了指數基金等產品,目的就是為了給公眾提供便宜的貝塔。近年來,許多人漸漸相信阿爾法是存在的。專攻阿爾法的投資開始興起,它們被稱為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或者替代投資、非主流投資。主流投資是購買貝塔,非主流投資是購買阿爾法。 另類投資有許多種。如果投資於非上市股權,或者上市公司非公開交易股權,就叫做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廣義的私募股權投資涵蓋了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前各階段的權益投資,包括大家可能熟悉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創投)等。 那我們最關心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投資什麼呢?現在的對沖基金基本上投資所有的有價證券。只要證券有價格,有可能在買進賣出的過程中賺錢,就可能有對沖基金去做。為了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區別開來,如果基金主要做的是上述的私募股權投資,它就算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不然就可以算做對沖基金。現在對沖基金也可能做私募股權投資,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也可能做對沖基金做的事情,界限越來越模糊。 現在我們漸漸清楚了,試圖獲得純阿爾法的,又不像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那樣投資於非公開上市交易股權的基金,就是對沖基金。 因為對沖基金獲得的是純阿爾法,阿爾法又很難得,所以它們才有資格收取很高的管理費(一般是每年收取資產的2%左右)和分成費(一般是利潤的20%左右)。因為它們一般沒有什麼貝塔,所以它們的收益率基本不受整個市場走向的影響。不論市場大盤漲了或者跌了,成功的對沖基金都應該賺錢,基本沒有市場系統風險,這也就是「對沖」這兩個字的意義。 正因為阿爾法難得,對沖基金行業中濫竽充數者也比比皆是。有些號稱對沖基金,其實提供的都是貝塔。說賣的是肉,其實只是饅頭,或者是包子里搭了那麼一絲肉。要甄別阿爾法和貝塔,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為了最大限度獲取難得的阿爾法,對沖基金往往運用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復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產品,承擔風險,追求高收益。因為它們需要操作靈活,所以政府對它們的監管很少,也正因此往往限制它們允許接納的投資者的類型。現在一般局限於機構投資者和被認為可以承擔高風險的富有人群,不可以對普通公眾開放。 豬就是肉吃起來味道不錯的動物。
『捌』 為什麼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對沖基金投機石油
這是因為美國國債的收益率與國債價格相反。收益率上升意味著國債價格下跌,即有人在拋售國債。
國債是無風險投資品種,有人拋售國債即意味著經濟向好無需守著國債這種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那麼就會投資商品或者股票,因此對沖基金就會加碼主要的大宗商品,那就是跟經濟聯系緊密的——石油。
『玖』 什麼是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hedgefund),也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貨(financialfutures)和金融期權(financial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derivatives)與金融組織結合後以高風險投機為手段並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它是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屬於免責市場(exemptmarket)產品。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對沖基金名為基金,實際與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資理念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