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萬新隆德系事件
❷ 外媒驚嘆:中國人究竟是怎樣暴富的
外媒驚嘆:中國人究竟是怎樣暴富的?
「印鈔票」時代正在到來
商業見地網5月7日發表文章稱,人類真正的歷史與其說是政治史,不如說是經濟史。如果放在歷史的維度看,以2013年為起點的10年,A股正在上演一個令人心潮澎湃的超級大牛市,這一力度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
未來,房地產市場將不再是全社會最大的資金池,中國人的財富配置將發生歷史性轉變:普通家庭的資產,將由房子佔80%到90%,金融資產只有10%到20%,逐步變成金融資產佔30%以上,甚至佔大頭。其實,這正是當前這波股市行情產生的一大原因。
「印股票的時代」正在到來,IPO注冊制方案已經從證監會報到了國務院,《證券法》的修改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種種跡象顯示,注冊制將在幾個月後「粉墨登場」,中國股市史無前例的大擴容時代到來了。
繼4月2日證監會核准了30家公司的新股發行之後,4月23日又核准了25家公司的新股發行。一個月發行55隻新股,創下史上最大的IPO紀錄。
為此,中國證監會方面表示,將在繼續保持按月均衡核准首發企業的基礎上,適度加大新股供給,由每月核發一批次增加到核發兩批次。
加快新股發行,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本輪牛市被稱為是「政策市」,政策呵護股市的目的也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即滿足企業上市融資的需要。如今指數已經挺進到4,400點,就管理層來說,完全可以考慮進一步加速新股發行了。
但是,投資理念不成熟導致很多A股市場的投資者追求暴富,而要暴富就必然會投機炒作。這個屬性被市場的主力所利用,表現在個股的炒作上,連續製造漲停板,連續大幅拉升。
最典型的如南北車,股價從每股4元、5元急劇拉升到40元左右。股價急劇拉升,股指又如何走得了慢牛。更何況目前股市裡的資金很多都是帶著杠桿而來,這些資金冒著巨大的風險進入,其動機就是為了賺快錢,為了追求暴富。
事實上,經濟發展關繫到老百姓生活水平能夠提高。時評人杜君立認為,在全球化的「大鍋飯」中,勤勞的中國通過供養西方迅速「暴富」:西方得到了享受,中國得到了鈔票或者債券。
植物時代和礦物時代
如果對人類歷史進行簡單歸納,大體可以分為植物時代和礦物時代。
在礦物時代之前的幾千年裡,人類始終掙扎在溫飽邊緣,有限的植物資源使戰爭和飢荒周而復始的出現,這就是所謂「馬爾薩斯陷阱」。但礦物時代顛覆了貧窮的傳統。
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一個前現代的貧窮中國就變成一個後現代的富裕中國,父輩們的奢侈品已經成為我們的必需品。這無疑是一場財富的革命。植物時代也可以說是農業時代,人類幾乎所有的財富和必需品都無一例外地來自植物。
從瓦特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率先走出了植物時代,但直到200年後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基本仍然停留在植物時代,一切物質幾乎都依賴土地上植物的生長:食物、木材、棉花、燃料……為了保證每個人的「糊口」問題,中國所有的土地都被種上了莊稼(「以糧為綱」),實在不能耕種的土地也種上了各種可用作建材或燃料的植物。
對一個將近10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極其有限的植物生產只能使貧窮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當中國融入全球化經濟大潮時,中國很快就走出了持續數千年的植物時代,全面進入礦物時代。這一過程僅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上一輩人還是以步行來移動,這一輩人就已經通過汽車和飛機來移動。
礦物時代最典型的物質就是石油、煤炭和鋼鐵。30年時間,中國的石油、煤炭和鋼鐵消耗翻了數十倍,徹底改寫了中國人的生活和中國的面貌。
對當代中國人來說,食物、衣物、建築、傢具、設備、燃料等各種生活必需品幾乎都來自礦物質,而不再是來自植物。
對一個當代人來說,他完全生活在一個礦石物質里:化肥催生的糧食、鋼筋水泥的房屋、鋼鐵海綿的汽車、塑鋼傢具、耐磨保暖的化纖衣物、方便的化石燃料……廉價的礦物時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物質過剩,自動化機器的普遍使用幾乎消滅了勞動與工作,人成為一種坐享其成的「消費動物」。
如果說植物時代人們只能得到大自然的利息,那麼進入礦物時代後,人們則拿到了大自然的本金。
「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祖輩的地球,而且借用了兒孫的地球。」經歷數百億年才形成的地礦資源被當代人一朝之間神奇地打開了。
改革30年:中國社會經濟大變遷
從歷史看,中國人當下的富裕是如此不可思議,甚至連古代帝王都不一定能享受到一般民眾視為平常的物質生活。更不可思議的是,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30年間。
30年前,人們最奢侈的理想還是吃上一口飽飯、穿上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有一間不漏雨的房子……30年後,人們將滿桌的飯菜倒進垃圾桶,衣櫃里堆滿從未穿過的新衣,無人居住的新房隨處可見……如果用數據來說,1979年,佔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群體人均存款不足10元,而安徽鳳陽縣每個農民平均存款只有0.5元;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儲蓄最高的國家,人均存款超萬元,而黑領雲集的北京人均存款將近10萬。
雖然有極其可怕的通貨膨脹和貧富差距,但30年增長了1,000倍,這是一個無可質疑的事實。從1979年到2009年,中國GDP增長了將近100倍,人民幣總量增加了700多倍。這種高達百倍的物質激增只能用「暴富」來形容。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化肥、鋼材、水泥的生產國和消費國。過去20年中,中國的鋼鐵、水泥、塑料和化學纖維產量分別提高了5倍、10倍、19倍和30倍。作為礦物時代的標志物,中國的汽車數量在不到30年裡增長了10,000倍。
1978年,中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名列世界倒數第一;198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不足2萬輛,如今汽車總數超過2億輛,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憑心而論,這種「暴富」是「技術」的結果,因為我們掘開了地球。位於黃土高原不毛之地的神木堪稱這種「暴富革命」的典型標本。僅僅幾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神木,因為地下埋藏的「黑金」,一夜之間成為「中國首富」。
混沌無序環境下的「小人乍富」
雖然比起西方國家來,中國仍然是一個「窮國」,但這和中國人的暴富並不矛盾。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的中國一樣有這么多一夜暴富的「暴發戶」和「敗家子」--野蠻、貪婪、粗鄙、無恥、惡俗、低智。
事實上,整個中國社會都彌漫著一種「小人乍富」的瘋狂與迷茫,如同一個突然中了頭彩的窮光蛋,一時之間手足無措忘乎所以。
不可忽略的是,在這一輪輪造富潮中,有很多人趁著混沌無序的社會環境,撐鼓了自己的腰包。
1980年代,當時暴發戶主要是「倒爺」,靠特權批出內部低價商品,轉手到市場高價賣出,小到肥皂,中到電視,大到鋼鐵汽車。其巔峰是1989年牟其中從俄羅斯倒來一架圖154飛機,轉手賣給了四川航空,這讓他成為中國最大的「倒爺」,原因在於信息的不對稱,因為他知道俄羅斯飛機賣不出去,卻急需輕工業產品。據他後來自稱從中賺了8,000萬到一億元。
「倒」爺倒得好可以互惠雙方。不過,在「倒」的過程中,經常會有些頗有爭議的做法。
牟其中便曾同時肩負中國「首富」和「首騙」兩個名號。
另外倒爺有公私之分,亦即官民之別。民間倒爺名為「私倒」,官家倒爺稱為「官倒」,後者神通當然是更為廣大。官倒手裡一般都有權有勢,通過「批條子」利用價格差行賄受賄、投機詐騙,是上個世紀80年代腐敗的主要形式。
上個世紀開始的國企改制潮中,一大批國企員工下崗,而也有一批人因此富起來了。尤其是當年頗具爭議的民企入股和MBO模式,非常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導致國資賤賣。
最為著名的案例是顧雛軍,他的「格林柯爾系」瘋狂地擴張,收購虧損的國有企業,還曾將科龍電器扭虧為盈,一度被稱為「國企」救星。
而他的每一筆國企收購,都急促而突然,讓更多的質疑涌來,關於他藉助大量的關聯交易,以及利用地方政府急於改制的心理促成交易的評論屢見不鮮。造成輿論高潮的是,2004年8月,郎咸平一篇《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指責顧雛軍使用「七板斧」伎倆,在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侵佔國家財富,這場著名的郎顧之爭裹挾了很多經濟學家參與其中。
2005年9月顧雛軍正式被捕,2008年因虛假注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判有期徒刑十年。2012年9月6日出獄。
1990年A股開啟後,坐莊操縱盛行,大批億萬富豪涌現,以德隆系的唐氏兄弟最著名。「德隆系」表現為一種現象,即一個龐大的金融控股集團,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股價無一例外地巨幅上漲。有點評稱,德隆內外兼修全面控制「老三股」的手法,是一套集各種違規手法——內部交易、市場操縱等——於一身的模式,唐萬新做到了極致。
不過,在21世紀初股市低迷中,「德隆系」股票大多數被打回原形,唐氏兄弟也破產入獄。
如廈門遠華案的賴昌星,規模上百億,將大批高官拖下水,最後逃到加拿大也難躲牢獄之災。
據悉,上個世紀潮汕等沿海地區一直有一些「走私致富」的神話。譬如,當時,潮汕形成一個個采購、運輸、銷售、融資等職能分工明確的集團。湛江一些走私團伙也從家族式管理走向社會化,與汕頭、香港等地的走私分子勾結,規模化作業。在這些地區,最富的人大多是有走私嫌疑的人。
當年的金融市場違規操作,讓很多人渾水摸魚,成了富豪。據說,當年的「327國債」事件至少讓四個人完成了原始積累,或者發了大財:當時28歲的魏東,29歲的袁寶璟,34歲的周正毅以及30歲的劉漢。
在327國債事件中,有消息稱魏東個人賺了約2個億,隨後他的公司控股了九芝堂、千金葯業和國金證券等,成為資本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但在2008年,他突然在北京家中跳樓身亡,年僅41歲,身後留下了巨大的謎團。
進入新世紀,中國國內百億級、千億級富豪層出不窮,這來自於三個歷史性的機遇。
一是「世界工廠」。國際資本與中國廉價勞動力結合,西方市場向中國打開,很多民營製造業老闆抓住這個機遇,由此身家十倍增長,成為億萬富豪。
二是「房地產市場化和礦產私有化」。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創造了一種斂財模式,把原本屬於全民的土地,以招拍掛制度將價格推到了中國普通居民承受力的極限,這個超級泡沫背後的財富再分配造就了一個人類空前的富豪集群。如今中國億萬富豪中近一半是房產商,身家最高的如王健林如今已經超過1,000億元;
三是「人民幣升值引發國際熱錢投機中國」,助推了2007年的超級A股大泡沫頂峰、2011年創業板造富頂峰、2013年樓市頂峰。
❸ 德隆國際戰略投資有限公司的公司其他
德隆神話的華彩樂章,是所謂「產業整合」,其「黃金」時期是1998年至2000年。
雖然投資相當龐雜,被業內戲稱為「與國家計委相當」,德隆最主要的產業整合行動依託「老三股」展開,形成了以食品飲料加工、汽車配件、電動工具、水泥為四大支柱下轄子(分)公司逾百家的大型企業集團。
這是德隆作為「實業巨子」的金字招牌,也是德隆實業一翼從各大銀行借款170億元的憑借所在。
然而,所謂德隆的產業整合,並經不起推敲。早在2003年初,一家著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部門即對「德隆系」旗下四大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天山股份、湘火炬、合金投資)和三大控股集團(德隆集團、新疆德隆、屯河集團)做出系列財務風險分析報告,指出「德隆系」產業公司普遍存在重大財務問題,亦存在眾多業績疑點。
德隆所謂產業整合,是以連續的並購來實現資產規模、銷售規模的迅速膨脹,但企業的還債能力、盈利能力均極其薄弱,根本沒有體現出「整合」的價值。外界無從判斷並購的成本是否合適,而德隆龐雜的胃口也讓人懷疑它根本不可能逐次消化。 從專業財務分析上可以看出,整個德隆的產業體系脆弱不堪,完全是依靠銀行資金堆砌而成,經營風險極大。
第一,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借款依存度過高。2003年底,與凈資產相比,四家公司的借款依存度均大幅超過100%,其中新疆屯河的借款依存度高達184%。這表明「德隆系」企業對外部借款的依賴度極大,且主要為銀行短期借款,支撐結構性資產,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
第二,「德隆系」企業的銀行借款主要有三個用途:借新還舊(包括短期貸款和到期利息)、進行新的擴張(投資)、覆蓋新增的應收款和存貨,真正用於生產經營部分的貸款很少。
第三,所謂短貸長投,自有資金嚴重不足、以銀行短期借款支持長期投資現象嚴重,資產結構嚴重失衡。這里首先有詐騙銀行貸款的嫌疑,因為貸款投向與用途不符。其次即使在西方銀行里,銀行提供並購用的過橋貸款,也有嚴格的條件,其中買家必須有一定的自有資金和相應的抵押擔保。而德隆的並購則完全依賴貸款。
第四,在並購驅動下的資產規模擴張雖然帶來了銷售收入的明顯增加,但是盈利能力幾乎沒有改善,主營業務的償債能力與其巨額借款相比相差懸殊。從近三年的數據變化情況看,四家上市公司合計凈資產增加了54.3%,而長短期借款卻上升了75.2%;合計銷售收入是2001年底的3.4倍,而凈利潤卻僅增加了 121%。除湘火炬,其餘三家上市公司的借款規模達到或超過銷售收入規模;也就是說,有的上市公司如果把當期所有的銷售收入都用來還債都不夠。
相應地,這些上市公司能夠用於償債的折舊攤銷前利潤增加並不明顯,主業經營獲取利潤能力及以自身經營積累還債能力很差。主營業務經營所帶來的收益與借款壓力相比仍顯懸殊,除天山水泥償債期為6.4年,其他三家公司平均都在20年左右,德隆集團整體則達到了24年,遠遠高於一般意義上的可接受水平(五年)。
第五,短期借款償付壓力巨大。整個德隆集團的營運資金需求保持在37億元左右,營運資本卻經常捉襟見肘(常常為負數);現金支付能力缺口巨大,且缺口不斷擴大(由2001年底的-37.38億元擴大到2003年9月底的-51.46億元)。
第六,業績真實性存在疑點。僅以新疆屯河2003年的業績為例,凈利潤大幅增加。前三季度凈利潤0.59億元,四季度0.6億元。但分析現金流量表,同時發現前三季度的固定資產折舊為0.62億元,年報中卻又減少至0.13億元,即回吐了0.49億元,從而「貢獻」0.49億元凈利潤。難道四季度的16 億元銷售只產生了0.11億元的凈利潤?由此,應懷疑其業績銷售的真實性。
另外,幾家上市公司和集團還有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即大量對外提供資金。德隆集團的其他應收款竟高達20億元,顯示出該集團復雜的關聯交易資金往來關系,說明除了屯河集團及四大上市公司,還有巨額的隱性對外投資和資金運作情況。
現在看來很清楚,這些資金暗流實際的方向是二級市場,或者所謂的「海外收購」,等等。
2004年4月-5月間,德隆為了掩蓋從多家上市公司挪用的巨額資金,同時也防止各地委託理財客戶啟用司法程序凍結資產,把所投資的各個項目通過一系列資產轉移合同,轉回各個上市公司內部。但即使如此,各上市公司因德隆欠下的債務黑洞依然觸目驚心(見「德隆繫上市公司對外債務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從楊斌(歐亞農業)、張海(健力寶),到顧雛軍(格林柯爾)、唐萬新(德隆)的精彩故事,《財經》雜志都有過詳細報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年代的中國企業經營者們,有著超乎尋常的想像力和過於沖突的戲劇化性格。
我們更想探究的是,為什麼中國——不管是科技「海歸」還是域外「特首」,上述諸人的成長背景和行事風格是典型「中國式」的——新企業制度建設是如此的無奈、艱難、可笑?如此大面積、系列化的案發,是否昭示著一種宿命?企業制度創新在中國經濟總量不斷膨脹的背景下,難道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經營活動主體的企業不斷的失敗,是否隱含著法律環境的缺失?抑或政府功能的錯位和失效?
在感嘆故事的同時,分析其背後存在的邏輯更有價值。由於顧雛軍、唐萬新的情形更具代表性,我們以下以「顧-唐」來指稱此種模式。 在分析「顧-唐」故事背後的邏輯前,我們先來看看其故事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顧-唐」的公司股權關系極其錯綜復雜,復雜到除案件調查人員、相關律師,恐怕沒有人能了解清楚;他們的身份搖曳多變,或科技狂人,或金融梟雄,或異域特首,或足壇大佬;涉及的產業領域更是跨度甚廣,從蕃茄醬到火花塞,從製冷劑到大客車,從種大棚到蓋別墅,不一而足。但這些都僅是故事的表象,至多是供人閑談消遣的花絮,並不是其核心要素。
「顧-唐」故事的核心要素,至少可概括為這樣幾點: 如上所述,「顧-唐」的投資在產業領域和空間布局上跨度都很大。雖然他們或標榜「以創造中國傳統產業新價值為己任」、「以產業整合手段來改善產業結構,增強產業競爭力以獲取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或宣稱「以技術為紐帶整合中國家電產業」、「做全球白色家電第一人」等等,這些僅是故事的噱頭,當不得真。
「顧-唐」的產業構造在產業鏈、資源共享、協調管理等方面比較難整合,實際上,他們也未採取過真正有效的舉措。這種撒豆成兵、零散馬鈴薯式的投資,幾乎理不出主線來;唐萬新的「准混業金融」不是,顧雛軍的白色家電也不是。
但是,貫穿於這些零散馬鈴薯之間的,還是有一條「顧-唐」收發自如的紅線,這是他們故事的主題;如果這也能稱之為主營業務的話,那麼「顧-唐」的主營業務就是——實際操控更多的資產。 一是求量不求質,否則,便無法理解一些ST乃至停牌的虧損上市公司(如襄陽軸承、揚州客車等),在毫無產業背景的顧雛軍手中有那樣的投資價質,而且求量就不能求質,不求質是為了求量;
二是不求完備但求控制,法律手續是否完備、完成對「顧-唐」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際控制,健力寶到張海東窗事發尚有收購款未付清,理論上交易並未完成,但張海已控制健力寶兩年有餘,德隆的所謂「垂直管理」也有此種含義。類似情況在唐萬新之於巨田證券差點發生了,在顧雛軍之於襄陽軸承部分發生了,實際控制被收購主體是「顧-唐」的目的。至於法律是否完備、完成,已不重要;甚或為了更好地控制,有意造成法律上的不完備、狀態上的不完成的情形。 細細分析「顧-唐」的故事文本,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展開這些翻雲復雨的情節時,與其演對手戲的配角大多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和監管者。雖然表面上看,各家國有企業都有其所有者(各類集團公司、國資公司等),實際上是其真正的所有者和監管者——各級地方政府在台上演出,配合故事的展開。
唐萬新的「三駕馬車」是如此,其旗下的眾多金融機構(南昌市商業銀行、昆明市商業銀行、株洲市商業銀行、南京國投、重慶證券、伊斯蘭信託……)大多如此;顧雛軍的廣東科龍、合肥美菱、揚州亞星、襄陽軸承全都如此;在張海的故事裡,雖然有股東之間的恩怨,但是健力寶所在地政府也扮演了不輕的戲份;楊斌的故事亦如此。
其中,江西省南昌市短時內先後在南昌市商業銀行的股權轉讓中失手於唐萬新,又在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轉讓中失手於顧雛軍最為典型,可發一嘆!正是這些「配角」們毫不遜色的演出(贊許?期待?默認?無奈?憎恨?),「顧-唐」作為主角成就了故事的精彩,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配角」。 圍繞上述所說的膨脹資產這一主題,「顧-唐」在展開收購行動中,多選擇一些融資性強的資產作為平台、道具。這主要包括:
第一,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本身就是具有融資性,理當成為「顧-唐」的首選。鑒於各種政策法規的限制,「顧-唐」進入金融機構並不順利,但仍有斬獲,其中德隆以各種方式進入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金融性租賃公司最為典型。所謂混業經營、金融創新都是幌子,要害就是融資,正如人們事後總結所言,德隆的金融創新「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就是一個巨大的『老鼠會』」。
第二,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本身就有直接融資的功能,即使由於各種原因參與不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其在中國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及擔保認可較為便利,且上市公司的股權抵押也是方便的融資措施。這些因素使得各類上市公司成為「顧-唐」使用最為頻繁的道具,其中以德隆「三駕馬車」、顧雛軍「四大金剛」最為人們熟知。
第三,各種用途的土地(尤其是政府批租土地)。土地的天然稀缺性造成了必然升值的趨勢,土地的原始獲得價值和評估價值間的巨大差異(政府批租土地更如此)在賬面上的體現,以及土地在商業銀行具有極強的抵押性,使得「顧-唐」們將土地也納入其表演道具中。楊斌整個故事的基礎就是土地,顧雛軍費盡心思,獲得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龍工業園2000餘畝土地,透過合肥美菱、美菱集團之間多次復雜的交易,獲得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共計逾166萬平方米的土地,都是明顯的例證。 「顧-唐」的故事有鮮明的主題,有精心挑選的配角,有屢試不爽的道具。這些現實的存在,按照所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表述,故事背後必有其自身的邏輯。
「顧-唐」不是等閑之輩。他們在擴張企業版圖時有著良好的直覺,永不停歇的沖動,超強的勇氣和心理承受能力。他們精心編排的故事服膺於怎樣的邏輯呢?
第一,在中國,起點太低、積累時間太短的私有資產與龐大甚或低效的國有資產共存。自上世紀50年代初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以來,私有資產於理論上和現實上都無存在的可能,實際上是切斷了自晚清「洋務運動」百餘年以來中國近現代意義上私有資本工商化積累的歷史。
因此,當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大幕拉開時,中國的私有資產實際上是從一個幾乎為零的狀態開始的;其積累時間過於短暫,且理論上的合法性和實踐中的可行性一直在搖擺中前行,至今也未完全解決。而他們面對的則是恐龍般巨大的國有資產存量,這些存量除一些壟斷行業和個別特例,大都效率不高。
資產量級上的巨大差異和適者生存的商業叢林法則,使得私有資產無法按一個自然積累、逐步發育的狀態成長。他們一定會跳躍性地膨脹,突出「大者為王」,數量和規模成為其所有者的第一考量,且一定會把兼並收購的目標指向國有資產——這是必然的甚或惟一的選擇,也是給定約束條件下的一個理性選擇。
明乎此,就可理解「顧-唐」故事的主題確定和配角選擇的現實基礎了。
第二,中國是一個法治精神、法律文本和法律的程序性都相對缺失的國度。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從事企業活動,完備的合同、守法的行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等未必會帶來高回報,甚至成為高回報的包袱。「顧-唐」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投資上的低能兒;他們不計成本擴張規模,是因為他們深知,無論質量好壞,只要規模大就有騰挪轉移的空間;無論法律上是否完備,只要能夠實際控制,就可以以拖待變,以時間換空間或以空間換時間,就能攫取豐厚的操作利潤。
這些特徵往往深深地體現在「顧-唐」第一桶金的獲得過程中,並形成了他們思維的路徑依賴,並指向第二桶金、第三桶金的挖掘中,且大都奏效。但所謂「成敗蕭何」,這種過程是非收斂的。隨著往復環節的增多,涉及資源幾何位數的增加,內部機理和外部環境稍有擾動,崩潰是可以想見的。
唐萬新曾抱怨有些國有企業也在做與德隆同樣的事情,但因他們有政府背景,所以並沒有像他一樣困難重重。誠然,企業擴張中的信用、心理因素相當重要,「真」和「假」 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認識,並沒有客觀判據。但他不應該忘了,首先,國有企業經營者沒有他們那種對擴張的路徑依賴的思維;再則,國有企業經營者在現有制度安排下,相當程度上既無動力也無可能去追求操作利潤。這里有質的不同。
第三,中國是一個大政府社會,各級政府都相當強勢,在提供公共產品的同時強力地介入到社會各個方面,經濟領域也不例外。除了以政策法規的制定者、執行者的角色介入經濟活動,政府往往還直接控制著主要的企業和資源。對地方政府而言,當地的上市公司、地方性金融機構、中心城市的土地資源等成為其直接掌握的主要經營性資源。
政府功能自身的「越位」,為「顧-唐」選擇他們作為交易對手提供了必然性。但是,必然性重復地成為現實性且都以政府作為輸家收場,就耐人尋味了。這不僅僅是經驗缺乏可以解釋的。
公眾首先聯想的肯定是腐敗問題。不能說此類問題不存在,但從已公開的信息看,「權錢交易」不是主流——假如其成為主流,分析起來反而相對簡單了。最近 20多年,中國經濟處於粗放的高速增長期,各級地方政府也自然處在經濟總量增長競賽的亢奮之中;尤其是所謂某地因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出了多少位高官的「故事版本」,極大地刺激了各級地方政府的神經,使他們陷入莫名其妙的「GDP崇拜」、「五百強招商崇拜」中,不能自拔。
「顧-唐」不是泛泛之輩,「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道理他們是深知的;他們編織了一系列說辭,從GDP、稅收、就業等方面來打動各級地方政府。在這種情形下,患有「GDP崇拜招商綜合症」的各級地方政府要想不成為「顧-唐」故事的配角都難;而這種「GDP崇拜招商綜合症」本身是不健康的,最後成為輸家可以想見。
此外,中國的政府構造是自上而下的,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勵、升遷等,並不是或主要不是來自其轄區的民眾意願,而是來自更高層部門。針對這種構造, 「顧-唐」通過公關說服較高層的部門,就可輕易地在各級政府展開他們的故事。簡言之,各級地方政府功能的「越位」、經驗的缺乏,中國宏觀經濟粗放型增長模式背景下形成的各級地方政府「GDP崇拜招商綜合症」,以及政府考核機制上的特徵,把各級地方政府推上了故事的舞台,扮演起「顧-唐」故事的配角,且以輸家收場,這不是個人意志所能左右的。
第四,「顧-唐」故事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他們引起的巨大反響和蘊含的樣本意義,對此進行分析,可以從另一方面來認知其隱含邏輯的脈絡。「顧-唐」故事在大眾層面引起的基本上是一邊倒的批評聲音,這不奇怪,值得探究的是學者層面毀譽參半且互為表裡的微妙態度。
我們不認同那種泛道德化的看法,即在學者中,對「顧-唐」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全是一種狹義的利益關系;果如此,這些學者的爭論豈不等同於「顧-唐」案件中控辯雙方律師的法律陳詞?這顯然不是事實的全部。
「顧-唐」的贊許者在相當程度上是「借酒消愁」,所要消的「愁」,就是曾經在中國大陸絕對存在、今天還有較大影響的僵化的計劃經濟和低效的國有資產體制。他們對其弊端有切膚之痛,只要能夠達到改革這種體制的目的,手段已然不重要。不幸的是,「顧-唐」這杯酒並非佳釀,不能解他們的「愁」。沒有證據證明 「顧-唐」收購後的國有企業在效率上有明顯提高,在社會資源配置上有明顯改善,在技術上有明顯進步,當然上述幾方面也未見明顯下降。
至於「顧-唐」的反對者,則是從「顧-唐」故事中相當程度上揭示私有制度在運作過程中的種種弊端(「顧-唐」身上大都確實存在),期望「明君」,期望一種「好的國有資產制度」安排。但是,現有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法律制度狀況恐怕難遂他們心願。
「顧-唐」的贊成者和反對者都得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在給定的現實環境下,「好的私有企業制度」不能很快地普遍發育出來;同樣,「好的國有企業制度」也無法很快地普遍建立起來,
「顧-唐」的故事和改革開放前的狀態分別說明了這些。贊成者和反對者雖然觀點如此對立,但面臨的尷尬甚至於悲劇意義可能是相同的——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
有人可能會質疑,「好的私有企業制度」也是可以發育出來的,如聯想集團、TCL集團等等。確實,「柳-李」(其中以柳傳志、李東生最具代表性)故事的效果強於絕大多數國有企業,當然也強於「顧-唐」。
但是,我們想指出的是,這種成功僅具個體意義;從樣本意義上說,「顧-唐」比「柳-李」更具典型性。「柳-李」故事的成功有很多前提條件,如選擇的是一個規模較小但已進入臨界狀態、隨後會爆發增長的行業,否則,增量式產權改革毫無作用;處在社會環境和法律環境相對寬松的年代,白手起家,創業致富是社會歌頌的精神,法律法規上也沒有任何對MBO或類似MBO的限制;具體的國有資產所有者通達、寬松,從事改制的管理者則理性、節制,雙方良性互動,達到雙贏。 *德隆往事:一個400元起家的金融神話的破滅
人們說,德隆的發家和衰敗,都具有異乎尋常的象徵意義。
從投資400元沖洗膠卷的彩擴社,到涉足大半個中國的龐大產業、金融「帝國」,「德隆靈魂」唐萬新從西部邊陲的烏魯木齊起家,到如今在江城武漢面臨受審,20年彈指一揮間,有多少令人嘆息和深思的故事? 在1986年的邊城烏魯木齊,大學剛畢業的唐萬新和他的5個朋友,投資400元創辦他們的第一個實體「朋友」彩擴部,代人沖洗1元錢一張的照片。但據稱就是這個小本生意,讓他們在當年的烏魯木齊掙了約60萬元。
1988~1990年間,有著新奇思想和大把現金的年輕唐萬新們開始四處出手:辦廠生產自行車鎖、衛星接收器,經銷飼料添加劑,承包了帕米爾高原上塔什庫爾干縣的一家賓館,他們甚至還組建過航空俱樂部。但是,這些嘗試基本以失敗告終,不僅將此前的贏利虧盡,他們還一度拖欠銀行及客戶資金180萬余元。直到 1991年,唐萬新在烏魯木齊的科海開發公司一度成為新疆最大的電腦散件供應商,才基本挽回此前虧損。
敏銳的唐萬新們在1992年嗅到資本市場牛市氣息,在當時人們購買股票尚需動員時,他們大量收購原始股和內部職工股。在西安,他們包銷黃河機器廠3000萬新股中的1000萬股、國棉五廠800萬股。然後,再在新疆等地以1倍或2倍的價格出手。
在靠排隊領取認購證購買股票的年代,甚至在烏魯木齊一次性雇請過1500名民工排隊領取認購證。這些人一排就是兩天,每天領取勞務費50元。而這些認購證很快被換成原始股,再為唐萬新們變成大把的真金白銀。
1992年,新疆德隆實業公司、新疆德隆房地產公司注冊成立,德隆進入娛樂、餐飲和房地產投資領域。1994年8月,北京JJ迪斯科舞廳破土動工。而坐落在烏魯木齊市中心的宏源大廈1995年竣工時,曾號稱是新疆當時最高檔的寫字樓。
與此同時,德隆進入農業產業化領域。1994年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的新疆德隆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這樣,德隆一方面開始了他們的產業之旅,另一方面,因農業產業化惠及百萬農戶,由此獲得了地方政府的認可和支持。
然而,德隆真正意義上的高速擴張是在進入金融機構之後。它首先進入的是1993年設立的「新疆金新租賃有限公司」(新疆金融租賃前身)。1994年,在武漢國債場外交易所,唐萬新用金新租賃的交易席位,通過國債回購業務,先後向海南華銀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融資總計3億元。
正是在這3億元資金之上,唐萬新的產業整合、戰略投資的理念,得以生根、發芽。 德隆國際戰略投資公司的回答是:通過行業研究確定目標,制定行業戰略;選擇目標企業並長期跟蹤,伺機收購;通過兼並、收購,形成產業經營平台,取得行業領先地位;最後進行產業整合,發揮協同效應,拓展業務規模和范圍,強化核心競爭能力以取得優勢地位。
1997年至2002年間,德隆進行了一些堪稱「大手筆」的產業整合戰役。其中,對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和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天山股份)兩家公司的整合,堪稱經典之作。
1996年10月,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受讓昌吉州屯河建材工貿總公司、新疆八一鋼鐵總廠的新疆屯河股權後,成為新疆屯河第四大股東,至1998年控股屯河集團。此時的新疆屯河年產水泥40萬噸,在新疆僅次於年產水泥100萬噸的天山股份。
另一方面,脫胎於老牌國企新疆水泥廠的天山股份,擁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水泥生產線,但債務負擔卻十分沉重。1998年11月,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德隆以旗下新疆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作為其發起人之一,持有其股份1.16%
同處烏魯木齊———昌吉地區的兩強相爭,導致雙方成本大幅升高。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後,因與新疆屯河競爭,天山股份每年約要多付出成本3000萬元。
德隆利用自己在兩家企業的控制影響力,最終完成了對新疆水泥產業的整合:新疆屯河將所有水泥資源轉讓給天山股份,同時獲得天山股份控股權。新疆屯河本身,則一心一意做自己的「紅色產業」番茄醬項目,並在此後成為世界主要番茄醬生產廠家之一。而天山股份,也自此奠定了全國第三、西北最大水泥企業的地位。
正是按照這種整合思路,德隆1996、1997年入主新疆屯河、沈陽合金、湘火炬之後,恣肆描繪它的產業整合地圖。
德隆的願景是,在戰略投資行業成為龍頭,3~5年內成為全球500強企業之一,建立一個世界級的「企業精英俱樂部」,匯集最多領袖級經營人才,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主流的橋梁。
然而,德隆產業整合、做大做強企業的另一面是操縱股價。武漢市人民檢察院2005年12月6日的起訴書稱,從1997年3月以來,新疆德隆、德隆國際先後以金新信託、德恆證券、中企東方為操作平台,使用24705個股東賬號,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採取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的手法,長期大量買賣「老三股」,嚴重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在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實現銀行存貸款、票據金融、信用卡、票據、保險、證券、期貨和共同基金等交易活動,效率會大大提高。滿足這種現實需求,就是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理由。金融控股公司,正是唐萬新和德隆追求的夢想。
然而,在當前政策法規限制之下,德隆的金融控股公司之路註定隱諱而曲折。德隆通過2001年成立的上海友聯經濟戰略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02年更名為上海友聯戰略管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即上海友聯),打造出類似金融控股公司的平台。
2005年12月27日終審宣判的「德隆系刑事第一案」德恆證券案、2005年9月在烏魯木齊開審的德隆系金新信託案、11月在銀川宣判的伊斯蘭信託案,揭出的幕後操控者均是上海友聯。
通過上海友聯,德隆實現了對金新信託、新疆金融租賃、新世紀金融租賃、德恆證券、大江信託、伊斯蘭信託、恆信證券、中富證券、昆明商行、南昌商行、株洲商行等各家金融機構的操控。
在上海友聯的操控下,德隆旗下的金融產品,一度推出客戶全面金融服務,包括「委託理財」「戰略並購」「戰略退出」「MBO」「借殼上市」「杠桿收購」等一系列金融新產品。
但這些金融產品在德隆資金鏈綳緊的壓力下逐漸萎縮,最後,各家金融機構開始了瘋狂的委託理財斂財活動,承諾12%甚至更高的年回報率。至此,德隆的綜合金融服務名存實亡,其金融控股公司的夢想終於落空。
2005年12月27日,重慶高法對德恆案的終審判決對德隆的「金融控股」給出了說法:
德恆證券公司以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為名,採取承諾到期後歸還委託資產本金並支付固定收益的方式,變相吸收公眾存款208億余元供上海友聯公司統一調撥、使用,數額特別巨大,且造成案發後尚有68億余元資金無法兌付的嚴重後果,嚴重擾亂了國家金融管理秩序,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2004年4月14日,德隆系股票湘火炬、合金投資和屯河股份首度全面跌停,德隆危機全面爆發。
其實,業內人士認為,早在2000年12月「中科系事件」和2001年4月郎咸平「炮轟德隆」時,德隆就已埋下了危機的種子。只不過後來德隆通過委託理財的「拆東牆補西缺」辦法,才得以勉力維持。至2004年春,德隆系已身陷十面埋伏、大廈將傾。
2004年4月14日後,德隆「三駕馬車」連續多日跌停,市值蒸發過百億元。此後不久,德隆出售天一實業、羅布泊鉀鹽股權,湘火炬更是將德隆告上法庭。
4月上旬到5月下旬,德隆幾乎將所持有的「三駕馬車」質押殆盡。
5月30日,德隆國際召開了董事會暨危機處理工作會議,首度承認「德隆全系統危機最深重、困難最嚴重的時期」。
6月8日,德隆危機進一步升級,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同時開庭審理了兩起有關德隆的案件,各地債權人紛紛動用法律途徑向德隆索債,德隆在各地的資產大部分被凍結。
8月26日,新疆德隆、德隆國際、屯河集團與華融公司簽訂了《資產託管協議》,三公司將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不可撤回地全權託管給了華融公司,由華融公司行使全部資產的管理和處置權利;9月4日,華融接受中國證監會委託對德恆證券、恆信證券、中富證券進行託管經營。
至此,德隆已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悄然謝幕。
❹ 國進民退是什麼原因
1998年,中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國有企業大量出現虧損、倒閉和職工下崗的情況,由於國有經濟當時所佔比重還比較高,所以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隨後,中央提出了國企三年改革脫困的計劃,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抓大放小」,國有經濟收縮到壟斷行業和更具優勢的競爭領域,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的話說,當時是「國退民進」的格局。這種在經濟布局上順勢而為的調整構成了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一個重要體制基礎。
2003年國資委成立後,要求央企進入行業前三名才能避免被淘汰,這使得央企必須要不斷擴張、收購、兼並,這就表現出「國進民退」。
(4)唐萬新與國債擴展閱讀:
「國進民退」的說法站不住腳:
1、「國進民退」本身就是很不靠譜的說法,它錯誤地把國企與民企置於對立面,錯誤地認為國企與民企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簡單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可知,國企民企共進局面屢見不鮮,而且一些壟斷性國有行業中民企的身影越來越多,民企唯一尚未進入的就剩下部分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領域了。
2、十九大在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均明確強調了「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其實,深化國企改革,本質上是要促進我國結構轉型、提升增長效能,重要手段就是逐步削弱國企壟斷程度,並引入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混改。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環保督查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後淘汰的是過剩產能,擠壓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
短期來看,由於原材價格上漲,國企利潤改善幅度的確好於民企;但從中長期看,最終能存活發展下來的肯定是有競爭力、有責任感的企業,這點無關國企還是民企。
❺ 唐萬新的德隆建立
一切新鮮的機會,唐萬新都樂於嘗試。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唐萬新還是在20多歲時就顯露了非常人的一面。但據德隆的人透露,真正開始構建其德隆帝國的「福地」是陝西西安和湖北武漢。正是在西安的三年時間。唐萬新通過「一級半市場」倒賣精密合金、陝西五棉、西安民生、西安金花的法人股開始了新疆德隆發達之路,也正式走進了資本市場。而1994年的武漢國債交易中心,唐萬新向海南華銀信託投資公司、中國農村信託投資公司融資3億元,這筆錢在德隆迅速起家的過程中曾發揮重要作用。
1992年,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烏魯木齊德隆房地產公司相繼成立。這是後來被稱為「德隆系」的唐氏事業的起點。德隆誕生以後從事的項目,與過去一樣種類繁多———房地產、農業種植業,乃至歌舞廳。這些項目依然成敗參半。
1993年5月,新疆金融租賃有限公司開始籌建,德隆隨後參股。1994年間,德隆承包了新疆金融租賃在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的席位,唐萬新由此獲得第一個金融管道。在後來的一年多時間里,唐以新疆金融租賃的名義,在武漢、北京等地融資3億多元,賬外循環,全部由德隆直接使用。
1996年底,德隆的危機關頭,唐萬新獲得機會收購金新信託30%股權。由於以德隆名義出資收購獲批的可能性很小,唐萬新繞道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春天,德隆建倉湘火炬,1996年7月,唐萬新已將湘火炬70%的流通股握在手中,該股也從2.3元上漲到4元左右。1997年6月,德隆入主合金投資,半年後入主湘火炬,並分步完成了對新疆屯河及其母公司屯河集團的收購。
從此,唐萬新開始駕駛德隆這艘「帝國航母」巡行在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邊緣上。
❻ 歷來是埋葬梟雄的地方 只是這一次死的會不會是潮汕
從汕頭市領導帶潮汕商幫集體為姚振華造勢的時候,萬科股權大戰就從撕破臉走向了不可控。
潮汕人以前從不會做這種事。送錢用不著這樣。這是明目張膽、敲鑼打鼓地站台亮肌肉。
恆大、融創這兩天也來了。但焦點其實沒變,還是寶萬華三雄爭霸。
許家印除非腦子燒糊塗了,才會這時候想來當大股東。大概率是其中某方的利益相關方。還有轉移視線的作用。
不摻立場客觀地說:這時候希望大資本進場的,只有姚振華。先把二級市場的險情解了,場外對價,好說。
但是啊但是,戲飆到這個程度,哪還有完美收場的可能。捅出去的刀子,收回來也是流血的。
所以下個斷語,既然都已破了底線,唯一的方向就是繼續突破底線。各方都在磨刀,准備捅向更致命的部位。
反正這個監管空窗期不出刀,秋後也會被算賬。
中國股市,從來是埋葬梟雄的地方。
埋骨何須桑梓地,A股處處是青山。
在土地、交通、基建市場上,很多東西可以私底下解決。股市不太可能。即使一級市場留下案底,都會彪炳史冊,抹之不去,G點永存,隨時會被別人捅。洗不白,擦不去。
但是股市是流動性最強的地方,資本變現能力也強。其它出口不暢的時候,資本總會被誘引到二級市場。
一旦來到這個市場,不理性的不止是股民,也包括各個資本族系。再強大,總有機會被捅刀。沒上萬科的時候,誰關心姚振華的錢怎麼來的。
其實中國資本市場25年歷史里的折戟梟雄,大多的路數都是如此。成也資本運作,敗也物壯則老。大多都離不開亂花迷眼的高杠桿和關聯交易。
最具參考價值的,還是唐萬新。
「德隆系」的創始人,中國第一代產融結合的拓荒者,唐萬新曾導演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最大神話:一個資產一度超過1200億元,橫跨數十個行業、下屬二百多家企業。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財技」,曾與時髦的「產業整合」、「混業經營」理念一起為人所津津樂道。但這種「杠桿」式資本運作模式,成為放大產業、金融風險的禍首。
德隆正式控股的上市公司一度達到6家,與其密切合作的上市公司有40餘家。這些上市公司被德隆佔用的資金總額共計超過40億元。與此同時,德隆還將相當多的流通股進行質押以獲得資金。
德隆獲得銀行貸款的方式是:先由上市公司貸出用於下一步並購所需資金,並購完成後,再由下一級被並購企業向銀行貸款,反過來由上市公司擔保。德隆通過層層控股,對這些資金擁有絕對的支配權。這種「以小搏大」的資金運作手法,固然發揮了資本的最大效應,但給整個集團帶來了極大的風險——一旦資金鏈斷裂,整個系統就會迅速崩潰。
另一方面,相對於德隆這種資本利用率極高的運作手法,其自身的管理資源和管理能力有限,融資成本高昂,不可能管好無限放大的資源。因此,不僅集團外部經濟泡沫壓縮對系統造成威脅,即使內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如高管人員挪用資金),也很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危機。
2004年5月,唐萬新出走海外,1個多月後回國自首。
2006年,唐萬新等人在武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涉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被提起公訴。檢察機關認為,唐萬新及其屬下高管利用下屬金融機構,採取承諾保底和固定收益率,與不特定社會公眾簽訂委託投資協議的方式,實施變相吸收公眾存款450億元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國家金融管理秩序,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採取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等手段長期操縱股票交易價格非法獲利98.61億元的行為,嚴重擾亂了證券市場交易秩序,涉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
最終唐萬新因操縱證券交易價格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罪並罰被判8年。此前,德隆參股或控股的金融機構德恆證券、金新信託、中富證券和恆信證券等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
當時業界即分析金控公司模式導致內部盤根錯節並且隱秘的關系,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大挑戰。希望盡快對混業經營和民間集資等模糊地帶明確法律邊界,底線列明,釋放長久的創造力。
還有一長串被A股消滅的名單,都曾是名震一時的梟雄。
●管金生
1995年,管金生因「3.27」國債期貨事件從萬國證券辭職,1997年因行賄、濫用公共資金獲刑17年。2003年,管金生保外就醫。
2015年,在一次論壇上,管金生說「二十年前的327事件,我並不口服心服,但是在行動上絕對尊重和遵守了法律的判決。」
「我個人也有自我檢查和自我反省,由於當時市場管理者在我提出合理化的停牌建議之後,採取了不作為的做法,照當時那天情況繼續交易的結果,一定是空方券商全部破產,沒有任何一家的空方可以倖免於難,幾十家的券商破產,一定會發生大規模的股民投資者上街擠兌,到證券公司擠兌,在上海這個地方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絕對是一場金融風暴。
如果當時我有足夠的智慧,完全應當綜合採用外交和政治的手段,管理者不作為就向管理者的上級再反映……比起那些始終堅持改革不動搖又能安全交易的那些企業家,我跟他們差的很遠,差在智慧上。」
●張海
健力寶原總裁,2005年3月被佛山警方拘捕,後因職務侵佔罪與挪用資金罪獲刑10年,後相繼兩次減刑,最終於2011年年初提前出獄。被查實減刑系弄虛作假之後和女友出逃境外。
受此案牽連者24人被查辦。其中司法行政、監獄系統11人,看守所系統3人,法院系統1人,律師2人,社會人員7人。
●周正毅
前上海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原農凱集團公司董事長,曾被封為「上海首富」。
2007年,因操縱證券交易、行賄、挪用資金等獲刑16年
●劉漢
原四川漢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5家(其中國內1家,海外4家),擁有全資及控股企業30多家。
在上世紀80、90年代市場經濟初起、價格雙軌時,從木材運輸和建材等貿易中賺得第一桶金,1994年在期貨市場中一戰成功,躋身億元富豪之列。
2014年,因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
●呂梁
證券記者出身,采訪了近百位股民,在數十家財經媒體發表了影響深遠的《百萬股民「炒」深圳》的長篇紀實報道。
後先後操盤康達爾(000048)、中科創業,通過上市公司互保、上市公司通過銀行質押貸款、券商融資和個人鎖倉等復雜的資金關系,編織成一條耗盡54億元之巨的資金鏈。造就了「牛股神話」,吸引大量炒家入場,最終崩盤。
2001年,被公安機關監視居住後「人間蒸發」,至今不知所蹤。
●羅成
1982年因「投機倒把罪」被判入獄。出獄之後,將東大集團銷售收入做到比TCL、格力還高。然而羅成沒有在東大拿到一點股份,憤而二次創業,並最終造就當年的天下第一股——億安科技。
億安科技從1999年10月25日到2000年2月17日,股價由26元左右不停歇地上漲到突破百元大關,成為自滬深股票實施拆細後首隻市價超過百元的股票。2001年1月10日,證監會宣布查處億安科技股價操縱案,此後億安科技連續6個跌停板,莊家在融資人手中的股票被強行斬倉,億安科技徹底崩盤。
羅成抽資出逃,他曾經發回一份傳真,裡面只有簡短的兩句:「關於這次股市操縱的事情,都由我一人負責,和其他人沒有關系。另外,我拿走了8000萬元,以後由我負責。」
2001年,操縱股價,出逃
●仰融
一手締造了一個資產規模達200億元、旗下掌控六家上市公司的華晨帝國。央視將其評為2001年經濟界的十大風雲人物。他是第一個讓社會主義國家的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的人,也曾是300億資產的「主人」。
2002年3月11日,財政部下發了(2002)第五號函,認定華晨所有資產歸國家所有,並直接撥給遼寧省政府。基本依據是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屬國有(由於海外上市條件制約,華晨汽車上市文件所披露的最終控股股東名單是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該基金會當時由仰融掌握。此後,該基金會被認定為完全國有),這也成為仰融與華晨的產權糾紛之重要因素。
此後,他陸續經歷了資產清查、職務解除、出走美國……直至被中國遼寧省政府刑事批捕。
2002年,因涉嫌經濟犯罪被批捕後,仰融出走美國。
●朱耀民
網路葯業莊家,從券商、銀行以1:4甚至更高杠桿融資操盤獲利。最終爆倉。
2003年,因金融詐騙判刑14年。出逃兩個月後被抓。
●張少鴻
2004年,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獲刑10年
●魏東
2008年,自殺
●顧雛軍
2008年,因虛報注冊資本、挪用資金等罪名獲刑12年
●張榮坤
2008年,因操縱證券市場罪獲刑19年
●劉軍
2009,因行賄官員判刑14年
●嚴曉群
2010年,因銀根收緊債務黑洞被刑拘
●黃光裕
2010年,因內幕交易、單位行賄獲刑14年
●宋如華
2013年,因挪用資金獲刑9年
●成清波
2014年,因涉非法集資被批捕
●徐翔
2015年,因涉內幕交易、操縱股價被判刑事強制措施。
近期曝出徐翔在東方金鈺(600086)的暗倉(找人代持),市場猜測之前徐翔通過「暗倉」操盤了多隻股票。
寶萬華三方都已難全身而退,只看誰傷得輕,誰傷得重,誰倒在台上。
今天一起回顧下那些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梟雄,對比一下今天的戰場。體會一下什麼叫退一步海闊天空。
以及,不管一個商幫多麼強大,它也要意識到自己姓商,但另兩家姓罩。
人的悲劇在於:慾望無止境,能力終歸有邊界。
二級市場是檢驗慾望和能力的最好地方。
(作者:悅濤 來源:深圳經濟觀察)
❼ 唐萬新的夢想破滅
唐萬新祖籍重慶萬州,他出生在一個充滿溫馨的家庭。唐萬新的父母善良、謙和,他們養育了在中國證券市場重組之風盛行時,橫空出世的「德隆系」五兄妹:原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唐萬里、北京友誼醫院眼科醫生唐萬華(女)、德隆帝國的「老戰士」唐萬平、唐萬川和「舵手」唐萬新,簡稱「萬里平川一片新」。唐家是以母親主政的,在這個重視教育的家庭里,父母與孩子親密無間,造就了孩子們優於常人的組織能力。唐萬新更是長著一張靈氣的臉,他的剛毅和直率,贏得家人和他人的尊重,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威信。唐萬新還是有名的孝子。二十世紀90年代初,時任烏魯木齊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的其父突然去世,唐萬新悲痛欲絕,幾乎中斷工作20餘天料理後事。2003年7月其母病逝,他前後2個月工作不在狀態。
唐萬新小時候身材矮小,剛從 重慶萬州轉學至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時,他時常被同學們「忽略」。但是唐萬新的熱情、豪爽、重義氣,很快就讓他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當年年底,極富號召力的唐萬新就被推選為班長。
1981年9月,唐萬新考入位於山東的原華東石油學院的石油地質系,對於唐萬新來說,這與「理論物理科學家」和「發明家」理想實在是相去甚遠,入校一年半後,唐萬新就電話通知家人後即主動退學。他義無返顧回到烏魯木齊重考大學,這次,他的成績達到了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分數線,但按當時的規定,在讀大學生參加高考只能由原在讀大學錄取,此時,華東石油學院已錄取完畢,與華東石油學院相隔數千里的新疆石油學院接納了唐萬新,他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
從新疆出去又回到新疆,不能不說是一種機緣。從唐萬新後來的經歷看來,「好地方」新疆註定就是他夢開始的地方。唐萬新21歲時即首度涉足企業管理。這一年,高校紛紛興辦校辦工廠和農場,新疆石油學院也在吉木薩爾縣創辦了一個農場,但因管理混亂,虧損嚴重。21歲的唐萬新滿懷憧憬和冒險精神,積極自薦「打理」農場,但因為缺乏經驗,農場的經營被「打理」得更加混亂。1985年2月底,唐離開新疆石油學院,要續他的「理論物理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夢想。
❽ 曾經轟動的德隆系是怎麼個樣的事情
想知道德隆,必須要了解掌舵人唐萬新
唐萬新的故事是從整整20年前開始的。1986年,唐萬新承包一家名叫「朋友」的彩擴部,並從此開始他的商人生涯。唐出身新疆烏魯木齊市一個幹部家庭,父母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支邊的知識分子。唐萬新是個天性不安分的人——兩次考上大學又兩次主動退學,他對經商的興趣比讀書要大,這與他父母對兒子的期望相差甚遠。
那正是「十億人民九億商」的經商熱年代。唐萬新很快適應了新的「個體戶」角色。新疆當時還沒有彩照沖印機,唐萬新就親自坐飛機帶著客戶的膠卷到廣州沖洗,或者托去廣州的乘客代為沖洗膠卷。
唐萬新還展現無師自通的「借雞生蛋」的融資才能:彩擴部對外招工,唐萬新要求前來報名的在家待業的女青年先交押金,這些押金為彩擴生意提供了寶貴的啟動資金。
此外,唐萬新出手闊綽,當時能乘坐飛機的大多數是新疆本地經濟領域的實力人物,唐就此在當地銀行圈結交了廣泛的人脈。
據稱唐萬新在彩擴生意上賺了60萬人民幣,這在上世紀80年代並不是個小數目。後來唐又嘗試過自行車鎖、衛星接收器、魔芋掛面等諸多生意,但均遭到失敗,他一度還欠下銀行180萬債務,差點被送進監獄。
「對一個魔法師來說,死只是生命的另一次冒險。」然而,對於唐萬新來說,破產只是一個賭徒的另一次冒險的開始。僥幸逃脫牢獄之災的唐萬新又分別在海南熱、新疆石油開發熱中尋找機遇,但都不很成功。1990年代初中國股市創立,「楊百萬」、「孫百萬」等股市一夜暴富的故事鼓舞了唐萬新,他開始打算到股市上尋找機會。
按照唐萬新在公安局的供述,1992年,唐從朋友趙世平那裡借了5萬元一個人來到西安,在西安先後做了精密合金、西安民生、陝解放等十幾家企業的法人股認購權買賣,然後再倒賣給新疆和深圳兩地的下家。
這是很賺錢的交易。唐萬新從中可以賺取每股0.5元到1.5元的差價。唐在供述里承認:「到1993年3月份,我就賺到了5000萬元至7000萬元。」唐萬新以前在飛機上結交的金融圈的人脈此時發揮了作用,新疆一些金融機構為唐從事此種交易提供資金,使唐完成了大規模的法人股收購。
1992年,唐萬新成立新疆德隆國際實業總公司,此時,他已經完成了從屢敗屢戰的個體戶到股市暴發戶的蛻變。
這是個需要資金高速運轉以及大量融資的行當。唐萬新渴望得到一家金融機構作為自己的融資平台。新疆金融租賃有限公司進入唐的視野。唐打通各種關節,終於得以參股新疆金融租賃(德隆在2000年公開控股),並在1994年承包了新疆金融租賃在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的席位。
在武漢,唐萬新窺得金融機構的門徑之後,精明地發現其中的漏洞和訣竅,他開始膽大包天地進行國債回購交易,分別向海南華銀信託、中農信融得3億元的巨資進行國債回購。這是唐第一次大手筆豪賭,後來的事實表明,這種豪賭成為日後引爆德隆的定時炸彈之一。巧合的是,武漢也成了唐日後身陷囹圄之地,這是後話。
新疆金融租賃成了唐萬新的第一個融資平台,藉助於此,唐萬新開始了「點石成金」的魔術游戲。唐萬新繼續在一級半市場上淘金,他總是搶在第一時間飛到准備發行新股的公司的所在地,然後僱傭大量民工認購新股中簽表,等新股上市後轉手賣掉。唐在西安、上海從事的一級半市場業務一直持續到2001年。
「(我)做一級半市場,前後一共賺了7億至8億元。」唐在供述中稱。
「融資老鼠會」成形
「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
———古諺
1995年,唐萬新遭遇證券市場上的第一次大潰敗。
在當年的「327事件」中,唐在國債期貨市場上被強行平倉,巨虧1億元。事實上,根據有關案卷,自1994年起,唐萬新便糾集以前的朋友同學,即所謂的「德隆老戰士」,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大舉進入二級市場和國債期貨市場。
這是一場中國早期證券市場的莊家對決。以中經開為代表的多方,與萬國的管金生以及遼國發的高原、高嶺兄弟為代表的空方,發生慘烈對決。在中經開的惡劣手段之下,管金生鋌而走險、巨量拋空砸盤,最終導致萬國爆倉虧空,高氏兄弟在穿倉後則遠走高飛。中經開在6年之後因為在銀廣夏和東方電子事件扮演了不光彩角色,被勒令清盤,也在2002年黯然退場。
此時的唐萬新與這些中國股市早期教父相比,只是一個跟庄的大戶而已,不僅如此,由於在國債期貨中站錯位置及跟錯庄,還蒙受了1億元巨虧。
好在還有一級半市場支撐德隆半壁江山。不過,在國債上傷筋動骨的唐萬新並未放棄二級市場,他仍在如飢似渴地學習各種操縱手法。股市牛人馬曉全盤操控界龍股份的操作手法給唐萬新留下深刻印象。
馬曉炒作界龍股票時,開創了與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進行資金合作的新手法,他用手中的流通籌碼抵押融資,同時繼續大量收集流通股票,以至於幾乎壟斷界龍的流通盤。不過,馬曉在通化東寶上肆無忌憚地採用此炒作模式,卻最終慘遭阻擊。
股市的韭菜永遠都割不完,雖然馬曉在通化東寶出局,但呂梁、唐萬新等股市新莊家仍奉之為圭臬,紛紛效仿馬曉的手法。「德隆後來在二級市場炒作老三股並沒有什麼翻新之處,基本模仿界龍在1994年的炒作模式,只不過把時間拉長而已。」一位操盤手如此評價。
新疆屯河1996年上市,彼時德隆持有其9%的股權,這個時候德隆在二級市場上開始悄悄吸納屯河的流通籌碼;此外,到1996年7月湘火炬也有70%的流通股籌碼被唐萬新吸納。唐萬新此時主要是以個人名義炒股,採用了以手中股票抵押融資、然後再次買入股票的循環抵押買入方式,這種股票質押融資成了日後引爆德隆的又一枚定時炸彈。
但是,到了1996年底,股市形勢突變,股價暴跌,在這種情況下唐萬新如不追加保證金將有被強行平倉之虞。更嚴重的是,中央開始整頓金融秩序,清查金融租賃公司在各證券交易中心的資金業務,那些租賃牌照到期的則需要重新領證。
屋漏偏逢連夜雨,新疆金融租賃此時還面臨人事更迭,這意味著唐萬新挪用新疆金融租賃3億多元資金的違規行為將很可能曝光。德隆另一高層人士王宏在供述材料聲稱:1996年底,德隆資不抵債1億元;德隆負債總額4.2億元左右,其中欠新疆金融租賃的即有3.2億元;而德隆資產總值僅3億多元。
唐萬新面臨第二次破產危機,迫切需要融入巨資填補在新疆金融租賃的黑洞。唐萬新在庭審中承認,他解決危機的辦法是「以毒葯解毒葯」。
金新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成為唐萬新的狩獵目標。在中央清理金融秩序的風暴下,金新信託的原大股東欲轉手金新信託股權。出手闊綽的唐萬新再次打通各種關節,通過新疆屯河曲線收購金新信託的30%股權。在股權尚未交割完畢之際,唐就迫不及待地率領王宏等德隆老戰士進駐金新信託。
類似的故事接著在金新信託上演:唐萬新繼續施展騰挪大法,利用金新信託違規融資。德隆通過挪用資金、債券、債券保管單等違規方式在短短9個月的時間里融到5億到7億元資金。唐萬新終於以更大的毒葯化解了德隆1996年底的危機。王宏在供述中承認,作為經手人,他為此害怕,「我感到恐懼,後怕,無奈」。
金新信託逐漸取代新疆金融租賃,成為唐萬新的第二個重要的融資平台,唐萬新通過金新信託在全國設立了20多家辦事處,建立委託理財業務融資網路,至此,一個全國性的「融資老鼠會」已然成形。
此外,金新信託還成了唐萬新的炒股通道。武漢檢察院的起訴書聲稱,「1997年3月,唐萬新組織洪強、唐萬川、張業光等人利用金新信託上海寧武部營業部作為操作平台集中買賣『新疆屯河』股票。」
長庄下的產業整合神話
唐萬新能很快領悟並學會莊家的各種操縱手法。不過,他性格中有太多狂想成分,這讓他始終沒有學會最重要的風險控制能力———抑制內心的貪婪。 ———一位操盤手
在利用金新信託炒股的過程中,唐萬新漸漸感到馬曉模式的弊端。新疆屯河、湘火炬被高度套牢,相形之下,君安證券重倉持有的四川長虹通過數年的大比例送股,股價累計漲幅驚人,高達400%。君安證券藉以從高位從容出貨,獲利超過40億人民幣。
君安的成功讓「炒股炒成股東」的唐萬新艷羨不已,他意識到:莊家需要控制上市公司,然後操縱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股,才能在二級市場賺錢。
1997年5月,新疆德隆董事局會議在北京達園飯店召開。唐氏兄弟一直把所謂「達園會議」吹捧為「德隆發展史上的遵義會議」,認為這次會議確立了「產業整合的戰略路線」。
真相卻是灰色的。根據記者拿到的武漢檢察院起訴書,這次會議上德隆實際上確定了集中持有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票的操作方案。此後,新疆德隆逐步完成了對新疆屯河、合金投資、湘火炬等三家上市公司法人股的收購,並繼續組織洪強、董公元、張龍、唐萬川、張業光等人在二級市場集中買賣新疆屯河、合金投資、湘火炬的流通股票。
唐萬新開始在兩個世界跳舞:其一是通過金新信託繼續委託理財以獲取資金,同時在股市上通吃流通籌碼、炒股獲利;其二是通過上市公司完成產業整合,成為所謂的「成功實業家」,以報自己當年在實業領域屢戰屢敗之辱。
這是危險的舞步,1997年以後德隆規模膨脹,金新信託的賬外債務持續擴大,這仍然是一個「以一個更大的黑洞來填補前一個黑洞」的飲鴆止渴的游戲。「沒有利潤來源,完全是凈消耗」,王宏在供述中感到茫然無助。
然而,唐萬新仍樂觀不已,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在他眼裡,只要能在股市上迅速賺錢,就能夠使用這些利潤大大方方填補這些資金黑洞,兌付危機迎刃而解。
1998年8月,唐萬新在上海召開新疆德隆董事局擴大會議。根據起訴書,唐萬新進一步明確了「集中持股」方案。之後,操作「老三股」的地點轉移至上海大廈16樓。唐萬新因為要到北京去組建德隆總部,操盤工作交給唐萬川和王恩奎(兩人分別為唐萬新的三哥和姐夫),兩人都直接向唐萬新匯報。唐萬川具體負責買賣「老三股」,王恩奎負責老三股的統計。
2000年3月,德隆收購重慶證券並將之更名為「德恆證券」,老三股的操作平台也由金新信託轉移到德恆證券。起訴書顯示:由王恩奎根據統計數據以及唐萬川的指令來協調金新信託和德恆證券買賣老三股的先後次序。
在德隆向老三股派駐高管後,老三股在數年時間里連年推出高送股方案,股價也是節節上漲,賬面利潤豐厚。唐萬新在德隆出事後在一封長信中稱:「至2000年,累計為客戶賺取了30多億元利潤。」
然而,這成了無法兌現的賬面利潤。在2000年的大牛市中,當唐萬新看著股市越來越瘋狂時,他隱隱感到不安。有圈子裡朋友建議他趁高位出貨、了結利潤,但唐萬新固執地認為股市能漲到10000點,「不愁出不了貨」。
這一時間,據唐萬新的供述書,除了操作老三股外,「我還買了祁連山、三峽水利、秦豐農業、亞華種業、人福科技、青島雙星、華北制葯等(股票)。」
因此,老三股只能屹立不倒,這是德隆在資金市場上構建「老鼠會」和基地股票做莊的標桿和品牌。做莊規模鋪得太大的唐萬新在這場危險游戲里已經欲罷不能,一位熟悉他的操盤手則稱「唐對內心的貪欲失去控制」。
此外,唐萬新甚至相信了自己編造的「產業整合」的神話,德隆實業體系大概能帶來6億元的利潤,然而,唐在股市的護盤成本一年就要10個億。
擊鼓傳花戛然而止
這是一場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多米諾骨牌的游戲,終於進入了它最後也最具觀賞性的階段。 ———袁劍《中國證券市場批判》
2000年底長庄股中科創業崩盤。長庄先行者「K先生」呂梁倉皇出逃。呂梁與唐萬新淵源甚深。呂梁的名片上身份眾多,其中赫然寫著他是德隆系兩只股票的策劃人。
中科創業崩盤無疑是這場危險游戲倒下去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不少呂梁的委託理財客戶同時也是德隆的客戶。在中科創業崩盤後,這些客戶也要求德隆還錢,這是唐萬新碰到的又一場兌付危機。
2001年初,金新信託有41億元委託理財資金要求兌付。在不少地區甚至出現群情激憤的客戶打砸營業部的行為。唐萬新從這時起的三年時間里一直處於被追債的境地,以至於唐在供述書里哀嘆:「自己也成了融資員。」
此時,唐萬新發現在老三股上根本無法出貨,股市已經走熊,老三股一旦出貨就意味著崩盤。唐的一位朋友回憶,「我對唐萬新說:『你應該放鬆下來!』可是他做不到,因為他知道,一旦放鬆下來,他和德隆就會崩潰。」
2001年,德隆先後在杭州西湖數度召開會議,幾次會議的內容都是如何拯救危機。唐萬新與其他7名董事在兩項內容上出現嚴重分歧:一是唐萬新認為要挽救金新信託,其他董事則建議讓金新信託破產、斷腕自救;二是唐萬新主張從老三股出貨,但其他董事堅決反對,因為德隆體系的龐大「老鼠倉」隱藏其中,利潤豐厚超乎想像,出貨計劃顯然與這些董事的利益相悖。
會議的最後結果就是把這場危險游戲玩大:保留金新信託和暫緩老三股出貨。唐萬新知道自己已經套上「停不了的紅舞鞋」。在2001年的寒冷冬天,不可一世的唐萬新深感恐懼,他草莽性格中顯現脆弱的一面,他對身邊人哭道:「德隆有救嗎,我能挺過去嗎?」
但是哭過之後牞唐萬新繼續選擇鋌而走險。此時金新信託已經失去客戶的信任,唐萬新在供述書中承認:「只要說是德隆的機構,就立刻出現擠兌風波,以德隆的名義再無法做下去。」唐萬新需要打造一個新的融資核心平台。2001年10月,在唐萬新部署下,上海友聯替代金新信託成為處於核心地位的新平台。
唐萬新把貪婪之手伸向城市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收購金融機構的目的無他,就是為了更方便融資,擴大融資老鼠會。友聯逐漸成了整合德隆旗下林林總總金融機構的「司令部」。德隆體系控股及參股的金融機構達到21家,收購了南京大江國投、德恆證券、恆信證券、中富證券、健橋證券等數家證券信託公司,以及昆明市商業銀行、株洲市商業銀行、南昌市商業銀行等商業銀行。
唐萬新還創造性地謀劃出「委託控股」的隱蔽收購模式以躲避監管,即:用客戶的委託理財資金收購金融機構股權,股東名冊上則仍顯示為客戶,但實際由德隆持有。唐萬新出手闊綽和金錢開道的作風,是其進軍金融機構屢屢得手的關鍵因素。
收購或參股之後,德隆很快露出崢嶸面目:這些金融機構的大量資金很快通過挪用、抵押、擔保等手段流失於德隆龐雜的體系中。德隆旗下金融機構以委託理財方式融資450億元,其中未兌付金額172億。此外,德隆系企業前後從多個地方的商業銀行挪走資金數十億。甚至德隆系的實業企業和上市公司也淪為唐萬新的提款機。重慶實業被德隆令人發指地提走將近10億人民幣。
德隆違規融資的資金大多數投入股市。根據起訴書,從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唐萬新將老三股的操作平台再次由德恆證券統一到金新信託;從2003年10月起,德隆國際安排中企東方統一操作老三股,唐萬川負責總操盤。
公訴人還對德隆的操縱進行一次總清算。按照起訴書,自1997年到2004年4月14日止,唐萬新等人利用自有資金和部分委託理財資金,使用24705個股東賬號,集中資金優勢、持股優勢,採取連續買賣、自買自賣等手法,長期大量買賣老三股,造成三隻股票價格異常波動,嚴重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這段時間內,新疆德隆、德隆國際買入「老三股」金額678.36億元,余股市值為113.14億元,按移動平均法的計算原理,計算余股成本為162.30億元,共獲累計既得盈利為98.61億元。
這是一個「挖東牆補西牆」的游戲。只要不斷有新的客戶資金被騙進來,償還舊客戶的資金,這場擊鼓傳花的騙局就能維持下去。事實上,通過每年資金的不斷借舊還新,德隆早期進入「老三股」的成本早就回收,並非業內人事所宣稱的「善庄」、「傻庄」。
唐萬新瘋狂地把游戲玩大,德隆一高層人士頗有意味地對英國《經濟學家》稱:「德隆大而不死。」
不過,勒在德隆脖子上的繩索已經收緊。2003年底,新疆啤酒花董事長捲款潛逃,新疆上市公司擔保圈由此岌岌可危,各大商業銀行開始自查關聯方貸款。
唐萬新此刻感到大難臨頭。2004年1月4日,德隆董事局在海口召開擴大會議,唐萬新終於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做出縱有損失也要將老三股拋出的秘密決定。「大不了18年白幹了。」唐說。
可是為時已晚。2004年4月3日,這是唐萬新40歲生日。10天後,合金投資遭遇跌停,德隆帝國徹底崩塌前第一塊巨石滑落的聲音已經清晰可聞。次日,老三股全線連續跌停,老三股全面崩盤。
轉瞬間,德隆帝國分崩離析。
德隆大事記
1992年,新疆德隆實業公司成立,注冊資本人民幣800萬元,這是德隆帝國的開始。
1993年,德隆參股新疆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後來新疆金融租賃成為德隆一個重要的融資平台。
1996-1997年,德隆相繼入主新疆屯河、沈陽合金及湘火炬,並陸續在三隻股票上建倉,開始了瘋狂操縱股票的歷史。其間,德隆還收購新疆金新信託,填補挪用新疆金融租賃公司3億元巨資留下的窟窿。
1997年5月,德隆在北京召開達園會議,這次會議被德隆自己認為是「德隆發展史上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所謂的「產業整合」戰略,實則是確定德隆在二級市場上的股票炒作方案。
1997年-2001年間,金新信託在全國設立30餘家辦事處,開始大規模展開委託理財業務。
1999年,德隆將總部從新疆遷往上海。德隆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初,受中科創業崩盤影響,金新信託有41億元委託理財資金需要兌付,這是德隆又一次兌付危機。
2001年6月,上海友聯成立,友聯逐漸發展成為整合德隆旗下各種金融機構的「司令部」。
2002年,德隆相繼控股昆明市商業銀行、株洲市商業銀行和南昌市商業銀行,開始把手伸向銀行體系。
2004年4月14日,德隆系股票湘火炬、合金投資和屯河股份首度全面跌停,德隆危機全面爆發。
2004年5月30日,德隆國際召開了董事會暨危機處理工作會議,首度承認「德隆全系統處於危機最深重、困難最嚴重的時期」。
2004年6月8日,德隆危機進一步升級,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同時開庭審理了兩起有關德隆的案件,各地債權人紛紛通過法律途徑向德隆索債,德隆在各地的資產大部分被凍結。
2004年8月26日,新疆德隆、德隆國際、屯河集團與華融公司簽訂了《資產託管協議》,三公司將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不可撤回地全權託管給了華融公司,由華融公司行使全部資產的管理和處置權利;9月4日,華融接受中國證監會委託對德恆證券、恆信證券、中富證券進行託管經營。
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唐萬新沒有選擇逃避,最後還是回國受審。
❾ 請列舉一些中國金融事件,如3.27國債事件
唐萬新隆德系事件
❿ 中國股市真相 中國股市17年怎麼樣
中國股市17年--對了解中國證券市場的本質很有幫助
如果靜下心來想想,會覺得有件事情很奇怪,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了這么多年,居然書店裡是沒有一本書是完整的回憶以及敘述中 國證券發展歷程的。校內上充斥著各種如何進入頂尖投行基金公司的心得,卻沒有人跳出來說這行到底乾的是什麼玩意兒,賺的是誰的錢。我覺得下面這篇文章很 好,張志雄寫的,描述了中國股市自開張以來一直到2006年的若乾重大事件。更多的背景介紹就不多說了,但我問了伴隨著中國股市成長的幾位元老級人物,他 們說裡面的內容沒有誇張和失實。
《中國股市真相(中國股市17年)》是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雄 高田勝巳。
張志雄:《科學與財富》(value)雜志主編。1966年生,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任《上海證券報》編委和專題部主任。1998年後,歷任華夏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有線電視台財經頻道總監、《財經時報》副總編,並在《財經》雜志開設專欄,寫有《基金黑幕》《股市憂思錄》等文章。2002年創辦《科學與財富》(value),專注讀書與投資。著有和主編《學習學習再學習》《遊走在時空邊緣》《放量》《中國股市十七年》等幾十部書籍和報告。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概要和變遷
第二章 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與操作者
第一節 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及證券服務機構
第二節 證券公司、基金和機構投資者
第三節 個人投資者和玩家
第四節 外資動向
第三章 中國上市公司之局面
第一節 中國股市中的民營企業
第二節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整體上市與MBOO
第三節 迷失的上市公司CEO
第四章 已經發生的未來
第一節 瘋狂的權證「賭博」
第二節 新加坡上市和中航油慘敗
第三節 令人啼笑皆非的海外收購
第四節 形形色色的大股東圈錢游戲
第五節 上市公司做假何時休
第六節 監管部門的舞弊與不作為
網路參考:http://ke..com/view/11318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