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炒股配資 > 日軍侵華發行債券

日軍侵華發行債券

發布時間:2021-03-27 17:07:52

❶ 我有兩張日本戰爭時發行的債券請問價值幾何

首先,這種債券在日本許多老年人都有。說不值錢。
這債券本身是日本政府為了侵略中國,征服亞洲而呼籲民眾發行的。

❷ 日本以戰養戰是什麼

上世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當時日本已經是世界一流發達國家,中國仍然是四分五裂的積貧積弱之國,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瘠,而中國地大物博,所以日本無力支撐一場長期的對華戰爭。鑒此,日本人在中國戰場上,實行「以戰養戰」「現地存活」的戰略,盡可能減少侵華戰爭對日本本土的經濟消耗。
也就是說,日本在中國戰場上,拿淪陷區的資源,供養戰爭的費用。1931年日本佔領了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在很短的時間內佔領了中國東部最繁榮富庶的省市,國民政府被迫遷移到重慶,有效管轄的地方只有西北、西南的一些落後貧窮地區。日本佔領中國東部地區後,掠奪東部地區的資源,用於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原打算在數月之內滅亡中國,但計劃落空後,也認識到戰爭難以速勝,須作長久打算。日本國民經濟從1939年開始下滑,日本國內驚呼「歷年所積貯的資源,尤其軍需原料已快用盡罄,經常產品,又不夠供應需要」。
尤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與美英中多國作戰,財力壓力空前增加,單憑日本國內經濟力量根本無法支撐長期戰爭,這種形勢更加促使日本「以戰養戰」指導思想的形成。以戰養戰,最簡單的就是控制淪陷區物資和資源,為戰爭服務。1937年12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的《處理中國事變綱要》說,對於「舊中國官方機關和土地、建築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加以適當利用」。這樣,日本人每佔領一個地方,就將所有與中國政府有關的資產,一概視作敵產予以查封和凍結,當作戰利品沒收。
1939年8月,日本正式設立了由日本駐華中軍、政、財三方參加的主要由軍方控制的「軍配組合」,控制華中地區的物資和流通,其分支機構遍布華中十多個城市,涉及行業有棉花、棉紗、棉布、人造絲、毛絲及毛絲製品、工業葯品、染料、紙張、谷肥、砂糖等眾多領域,直接控制這些行業的原料和產品。
1940年11月,又成立「輸配對被沒收的「官產」中尚有生產能力的工廠企業,日軍實行「軍管理」,對於中國私人企業則暫為「保管」,實際上仍然是「軍管理」。所謂「軍管理」,要麼是日軍自行經營,要麼是委託給日本會社代為經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上海租界,不僅沒收接管了近百家英商和美商的工廠企業,還宣布華商工廠企業為「敵產」,全部予以接管,實行「軍管理」。除了實行「軍管理」外,日本還在淪陷區以「委任經營」「中日合辦」「租賃」「收買」等形式佔有、操縱華商工廠企業。為了更方便地壟斷、控制淪陷區的工礦交通等多項產業和公共事業的經營和運作,日本在華設立國策公司,如華北開發會社和華中振興會社。這兩大國策會社隸屬於日本「興亞院」,而「興亞院」是由首相任總裁、專門負責侵華事務、直接從事經濟掠奪的骨幹機構,在它們下面又成立了許多深入中國各行各業的子公司。形形色色的公司、銀行和協會,成為密布淪陷區的吸血管,淪陷區源源不斷的資源尤其如糧食、煤炭和棉花等戰略物資,通過這樣的吸血管流入日本人之手。
除了控制物資生產和銷售,日軍也通過在淪陷區發行公債的辦法,籌集戰爭經費。抗戰期間日偽在淪陷區既發行日本公債也發行偽政權公債。「七七事變」後,僅1939年,日軍在華北就發行過七、八次「中國事變」公債。在偽蒙疆地區,日軍推行「中國事變愛國公債」,發行福利獎券,用日本公債換取蒙疆現鈔,再以之收買各種生產資料,購買土地,開辦工廠。
日本的一些機構或民間組織、企業也在中國淪陷區發行金融債、企業債,如華北開發株式會社在華北發行華北開發債券,為在華北活動的日本企業提供資金,總共發行日元券55次。抗戰期間,日本也在台灣大肆發行國債,為日本的侵華戰爭籌備軍費。日本各銀行成為日本公債的吸納機構,到1945年末,台灣各銀行持有的日本國債總額達到8.8億元,占同期銀行資產總額的35%。同樣,日偽統治下的滿洲偽政權、汪精衛偽政權、蒙疆偽政權也大量發行公債,至日本投降前,偽滿、汪偽以及偽蒙疆政權發行的公債超過100種,華北偽政權還發行「華北食糧債券」。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在淪陷區發行債券34.4億元,如果加上戰時在台灣的30億元,則發行量達到60億元之多。
7這些公債大部分是長期債券,在抗戰勝利之前絕大多數未得到兌付。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曾組織專家設立專門機構,對尚未兌付的日偽公債進行調查統計,准備向日本索賠,但最終因國內形勢變化,未能實現。日軍在偽滿洲國、台灣和大陸淪陷區發行的債券,基本上是強制性的。它強迫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購買債券,如1943年偽滿中央銀行公布「普通銀行資金特定用途制度」,規定私營各銀行工企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機關,須保有相當於存款額30%的公債。它還向社會強行攤派債券,如1942年偽滿《資金統製法》規定 ,買賣3000元以上不動產時,需強制購買相當於販賣價格一半的公債,政府或機構發放津貼時需附一定數量的公債,後來更規定對職工一律按收入攤派相當比例的公債。
另外,日軍強制淪陷區人民將錢存入偽銀行,轉而購買日偽公債。日偽公債發行還與偽幣發行結合起來,通過公債和貨幣發行兩手,隱蔽掠奪淪陷區的民資民財。日偽發行公債的辦法,主要是讓銀行先購買債券,然後銀行再用這些債券作為准備金發行紙幣,如偽滿洲中央銀行自1937年宣布日本公債可以充作現金准備金,第二年又規定偽滿洲國公債也可以充作準備金,且所佔比例逐年提高,到1944年時,允許日本公債可以無限制地充作準備金。日偽可以無限制地發行債券,偽政權的銀行因此也可以無限制地向社會發行鈔票,其必然結果是通貨膨脹,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數千倍。
日本侵華之始,發行軍票作為軍費使用,強制規定與中國貨幣的比值,強制在黃河以南淪陷區使用。軍票既無准備金,又不與日元掛鉤,想發行多少就可以發行多少,完全是「空手套白狼」。
1942年日本和汪偽簽訂中央儲備銀行與正金銀行(日本)往來存款契約(日稱為「對存存款」),根據契約日本可以自由調撥汪偽的中儲券。這樣,汪偽政府就成為日本軍費及其他所需資金的承擔者,中央儲備銀行成為日本的提款機。此後汪偽發行的90%中儲券被日本正金銀行獲得,用以支付日本戰費及在華日本機構的費用。中儲券的發行源源不斷,日軍從中掠奪的中國人的財富也就源源不斷,造成淪陷區嚴重的通貨膨脹。通過這種隱蔽手段,日軍於無形之中實現了財富的大轉移。對稅收的直接劫奪是日本實現「以戰養戰」戰略的又一種做法。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就控制了東北的稅收。為了給戰爭提供費用,日本人在東北進行了四次大幅度的戰時大增稅。
1941年12月第一次增稅,增加8 個新稅目,原計劃增收3000萬元,由於搜刮苛細,實際增收13.2億元。當年稅收總額達到日本入侵前的11倍。1942年10月第二次大增稅,帶來1.6億元的增收,當年稅收總額達到日本入侵前的18倍。1943年第三次大增稅,主要是提高原有稅種的稅率,增加了2.46億元的稅收,使當年稅收總額達到日本入侵前的24倍。1944年12月第四次大增稅,增加了稅率,調整了稅種,增加了「不動產所得稅」,帶來4.29億元的增收,使當年稅收總額達到日本入侵前的30倍。
四次戰時大增稅, 使東北的稅種由原來二十多種增加到六十多種,稅率也大幅度提高,稅收總額比增稅前增加一倍以上。戰時大增稅帶來的收入,主要用於侵華的戰爭費用。抗戰開始前中國最重要的稅收是關稅、鹽稅和統稅,這三大稅種都集中在東部。中國東部地區淪陷後,關稅、鹽稅和統稅都落入日本人之手。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後,東北海關全部淪於日本人之手。
1937年10月,華北最重要的海關津海關也落入日軍手中,收入占所有海關一半的江海關,於1938年淪陷。截至1939年底,全國22處海關被日軍佔領。1938年5月,日本通過外交談判,與英國簽訂了關稅協定,從英國手中取得了中國海關及關稅控制權。日英協定規定,凡在中國的日本佔領區內各口岸海關徵收的關稅,一律存入位於日本橫濱的正金銀行。日本佔領下各口岸英國匯豐銀行的關稅項下的所有餘額,概交日本正金銀行。這樣,日本就完全控制了中國的海關和關稅收入。
汪偽政權建立後,日軍名義上將征稅權交由汪偽政權,但實際上仍然由日本人控制。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6月至1939年3月,日本扣留的江海關稅收超過1億元,從抗戰爆發到1939年,日軍劫奪的關稅收入至少有1.5億元。日軍將一些關稅收入充作軍費,或用作日本特務機關經費,如1939年7月至1940年4月,日本特工組織「梅機關」就先後提取4500萬元法幣作為活動經費。鹽稅方面,
1938年3月日本佔領華中地區主要產鹽區後,立即接收當地鹽場和鹽務機關,僅1938年年度華中地區徵收鹽稅8520萬元,被日軍提用5600萬元。統稅方面,當日軍佔領一些地區後,尤其佔領一些富庶地區、交通比較發達地區或與中國軍隊交界的地區後,就立即設卡直接征稅。日本佔領上海後,於1938年4月由日本華中派遣隊特務部策劃成立了偽上海統稅局徵收統稅。偽維新政府成立後,偽上海統稅局改組為蘇浙皖稅務總局,仍然直接隸屬於日本華中派遣軍特務部。
在戰爭早期,中國最重要的稅收關、鹽、統都被日本人直接拿走。汪偽政府成立後,日本把淪陷區的稅收逐漸劃歸汪偽政府。但是稅收歸汪偽政權使用後,也有相當大的部分開支用於配合日本人的清鄉等行動,以維護日本人統治服務,幫助日本人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淪陷區的財政也成為「以戰養戰」的一部分。
日本在控制、劫奪淪陷區稅收的同時,還在察哈爾等地大肆種植鴉片,實行鴉片專賣,據統計,侵華期間日本通過鴉片專賣可能獲得摺合當時3億美元的收入。這些收入當然被用於侵華戰費。日本到底攫取了淪陷區多少資財用於侵華戰費,目前並無詳實的統計;日本從淪陷區搜刮的資財佔到日本侵華戰費的比例是多少,目前也無數量上的精確統計;日偽攫取的有些資財也用於當地經濟建設和其他事業,並非全部用於戰爭,所以,對於日本實行「以戰養戰」「現地存活」「自給自足」所耗費的中國人資財,目前只有描述性的估計。但無論如何,日本通過攫取中國淪陷區的資源,企圖實現侵華戰爭的「自給自足」及「現地存活」,用中國人的錢財攻打中國人,大大減輕了日本本土的經濟壓力和資源耗費,也加重了淪陷區人民的苦難,更使英勇抗戰的中國軍民承受了更大的犧牲。

❸ 為什麼拋售日本國債

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受欺負的民族一點都不誇張。環顧全球,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在世界各國非但是犯罪分子摧殘戕害的首選目標,也是政府官員(如海關、移民、警察等部門)刁難騷擾的主要受害者,而且還是服務業(如航空公司、旅館飯店等)肆無忌憚加以歧視的對象。中國漁民在公海甚至在本國領海內都常遭鄰國海軍的緝捕羈押甚至殺害,而東南亞國家的華僑則屢屢成為大規模排外種族暴行的犧牲。不錯,各國犯罪和歧視的受害者中也有其他族裔的人,但如此集中而且頻繁地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就不是偶然的了。況且中國人受欺負還有兩個特點堪稱舉世無雙:一是大國受小國欺負,如在南海欺負中國漁民的都是周邊的小國。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大國欺負小國原是國際關系的正常秩序,這樣的事幾乎天天都在上演,但象中國這么大的國家,不但常受大國如美國的打壓,還不斷遭受象菲律賓這等小國的欺侮,而且還總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可謂世界一絕。二是在本國土
地上受外國人欺負,見諸於媒體上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的有關外國流氓公然在中國大街上侮辱婦女、行凶打人(甚至在派出所里還敢打警察)卻總能逍遙法外的報道。中國人在外國是少數,所以受欺負;中國人在中國是絕對多數,也還照樣受欺負。這樣的現象難道還不發人深省:中國這個民族究竟出了什麼毛病?

中國人到底招誰惹誰了,竟遭此厄運?答案是,不是因為中國人招誰惹誰了,而是因為中國人誰都不招不惹,連欺負自己、虐待自己的惡人都不敢招不敢惹,結果就招來天下人都來欺負中國人。

數年前,美國舊金山警方破獲了一個專門入戶搶劫、強奸、殺人的犯罪團伙。該團伙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即其受害人無一例外地全都是華人。在種族關系高度敏感的美國,人們立刻懷疑罪犯是否有種族主義的動機。調查的結果卻發現,這批罪犯根本與種族主義無涉,他們之所以鎖定華人作案,其原因只有一個,而且特別簡單,那就是:沒有反抗、沒有後果。據罪犯供述,華人在遇襲時反應最溫順:乖乖就縛、忍痛交出錢財、默默忍受侵犯;而且事後不報警,警方調查時也不提供證詞,更不用說出庭作證了。其結果就是罪犯得以逍遙法外,繼續為害。據報載,類似的悲劇在美國其他地方、在法國、俄國、日本、澳大利亞…都在不斷重演。

沒有後果!這就是全部答案!沒有後果就意味著歹徒和罪犯不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任何代價,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能鼓勵犯罪呢?要保衛自己不受侵犯就必須讓侵犯者付出巨大的代價,只有當這代價大到超過了侵犯者從侵犯行為中得到的好處時,才能有效地消除侵犯動機。這一簡單的生存之道是自然的法則,連許多低等動物都本能地深明此道。蜜蜂對侵犯蜂巢者必定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為此犧牲自己的生命(工蜂蜇刺後即亡)。對於每個工蜂而言,這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行為,但對於整個蜂群的生存乃至蜜蜂這一物種的延續,卻體現出自保的最高理性。

在人類社會中,特別在國際政治的叢林世界裡,生物界的這一生存自保之道被弱小者借來作為抵禦強大者的威懾武器。美國開國之初,面對實力懸殊的強敵英國,不是俯首稱臣、乞求和平,而是以「不自由毋寧死」的誓死決心對英國的非分之想加以阻嚇。當時南方一些州的州旗上鑲有一幅圖案,畫的是一條昂首吐信、隨時准備攻擊的響尾蛇(尾部畫有13個響環以喻美國十三州),下面還有一行字「別踩我」(Don』tTreadonMe.)。如今時過境遷,美國在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國家可害怕了,可是這一圖案卻成了流行的招貼畫,因為它表達了美國人普遍接受的一種社會價值觀。二百多年來,讓侵害者付出難以承受之代價這一信條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有效護身符,使美國成為遭受侵犯最少的國家之一。

中國人向以中華文明中的聖賢之道自傲於世,但中國的先賢聖哲卻從未把這一生死存亡之道教會國人,這也是近代以來中國國運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傳統價值觀把「和」作為追求的最高境界:「萬事和為貴」,而為了「和」,就必須遵循「溫良恭儉讓」的行為准則,不獨不能主動爭斗,即使被動地反抗侵害也在禁忌之列,而須代之以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的恕道。這種處世哲學和行為准則在大家都信奉同樣理念的文化圈內倒未必行不通,但當它一旦遭遇信奉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以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規范的近代國際社會,便立即顯出其軟弱無能的劣勢敗下陣來。中國人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徹底屏棄軟弱無能的處世哲學—體現在外交上就是外交哲學。否則,如果繼續一味以「和道」、「恕道」同異族打交道,中華民族恐怕無法改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

讓侵害者承擔後果、付出代價的前提是清算罪行、追究責任。然而這正是「對日新思維」論者竭力反對的。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受欺負的民族,恐怕同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這樣的思想家、戰略家不無關系。中國人要改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必須改弦更張,揚棄傳統思維方式,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效法成功民族的榜樣。

這個榜樣不是別人,就是與中華民族同為二戰中受害最烈者的猶太民族。日本對自己的戰爭罪行究竟要怎樣做才能讓中國人滿意?許多中國人都舉出德國作為真誠悔罪的例子。但多數中國人並不知道或沒有意識到,德國的真誠悔罪並非全出自自發,而主要是通過全世界猶太人全力以赴、不屈不撓的斗爭才爭來的。從二戰結束迄今,猶太人一刻都未曾停止過對納粹罪行的揭露、控訴、索賠以及對納粹罪犯的追緝。這一努力波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久、力度之大、成效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猶太人決心讓全世界都知道納粹犯下的種族滅絕罪行:知道得越詳細、越具體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為此,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所有文化載體上,從小說詩歌到電影戲劇,從報章雜志到教科書,對納粹罪行的揭露控訴已經到了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地步,其效果則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任何為納粹翻案的企圖都會激起公憤。幾年前一個否認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holocaust)曾經發生的英國歷史學家應邀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演講,卻終因學生團體的強烈抗議和示威警戒而未能進入校園。伯克利是美國言論自由運動的發祥地,素以包容各種異端言論著稱,親納粹言論在言論自由聖地尚且成為禁忌,可見猶太人反納粹宣傳的威力之大。直到今天,二戰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猶太人還在不斷推出「辛德勒名單」這樣的電影而讓全世界繼續為猶太人流淚,他們還在把漏網逃亡的納粹罪犯捉拿歸案、交付審判,他們還在世界各國的法庭上控告德國政府或公司以獲得巨額賠款。他們從未厭倦過,也從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這事關猶太民族的生死存亡。

對比之下,中華民族在清算日本戰爭罪行方面的作為或者更准確地說是無所作為當使每一個中國人汗顏。中國在二戰中的傷亡人數約3,500萬,是猶太人被害人數約600萬的六倍,可是中國人對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和控訴卻不及猶太人努力的百分之一。中國從來沒有對日本在華戰爭罪行進行過系統、全面、徹底的調查,以致時至今日還有許多日軍暴行未被曝光,許多暴行雖有記載也不夠詳盡確鑿。更嚴重的是,中國人從未象猶太人對納粹那樣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將中國受害者的悲慘遭遇和日本獸行的殘暴有效地曝露於世人面前,以致世界上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相當一部分中國年輕一代,對此都不甚了了。隨著親身經歷那場災難的一代人逐漸逝去,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將在大白於天下之前就被湮沒、被淡忘了。在這種情況下,怎麼還能指望日人認罪、服罪?因此,我呼籲一切曾經身受日本暴行殘害的中國人和他們的親屬後人,用你們力所能及的方式說出你們的痛苦絕望;我呼籲一切良知尚存的史學工作者、文學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用你們各自擅長的方式,再現那獸性吞噬人性的悲劇;我呼籲一切有民族認同感的教育工作者,告訴你的學生們為什麼日本的認罪問題還沒解決、為什麼歷史問題不能「擱置」;我還呼籲一切有正義感的法律工作者都以王選、蘇向祥為榜樣,不畏艱難地為受害同胞討回公道。三千五百萬中國人不能白死,我們決不能忘記,要讓全世界都知道!

有人會說,日本侵華罪行是個老傷疤了,何苦再去揭它?這個比方打得好。要知道,正是因為這個傷口從未得到有效清理,所以盡管老傷疤的表面可能已經結痂,但裡面卻還在發炎化膿。這樣的傷口永遠無法真正癒合。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是徹底清創,也就是徹底清算日本的歷史罪行,迫使日本認罪服罪、道歉賠償。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徹底清算而不是「新思維」所主張的綏靖退讓,才是真正從根本上維護中日關系大局,才是真正從長遠出發,著眼於未來的明智之舉。

可以肯定,那些貌似公允、假裝崇高的民族虛無主義者們決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來攻擊被他們冠以「狹隘」、「極端」、「非理性」的「民族主義」。事實上,中國人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來未能徹底清算日本的歷史罪行,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這些「理想主義」的「世界公民」們對中國人中本來就很微弱的民族主義的無情圍剿。現在該是為民族主義正名的時候了。其實說白了,民族主義無非兩層含義,一是民族認同,例如中國人自認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不是想當「一夜美國人」—或日本人;一是愛我同胞,而不是對內狠對外親。從民族主義的本義中是絕對推不出那些強加於它的罪名的,如「排外」、「仇外」、「閉關自守」或「擴張侵略」等等。用極端民族主義的罪惡來抹黑民族主義是拙劣而又幼稚的偷換概念把戲:世界上有什麼好事的前面加上「極端」二字能不變壞的呢?

❹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損失具體有哪些

人員傷亡:日軍侵佔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地區以後,決定以軍用手票支付不包括華北在內的侵華日軍軍費。此票不編號,發行量全由日本臨時軍事會計來確定,要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1937年末,發行額為137萬日元;一年後猛增到3680萬日元,1942年12月,發行額已達5億日元;到1943年4月,軍票才停止發行。

日軍憑暴力強制規定軍票與法幣的比價,不斷使軍票升值。1939年8月規定法幣與軍票等價,1940年5月成為100:77,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票價值扶搖直上,1942年5月法幣與軍票的比價降為100:8。日本侵佔香港後也發行了大量的軍票。

日本為了支付其巨額軍費開支,在中國淪陷區發行了大量公債,僅以日元計值的就有大東亞戰爭國庫債券、大東亞特別國庫債券、大東亞割引國庫債券、中國事變國庫債券、戰時報國債券、日本國庫債券、日本債券等45種之多,計為當時的日幣26億日元,加上以偽滿幣、中儲券、中聯券、舊台幣計值的,按當時的外匯兌換比值計算,日本戰後殘留在中國的公債約為471億日元,這還不包括日本在抗日根據地周邊和偽蒙疆地區發行的公債、日偽發行的變相公債、在台灣發行的郵政儲蓄券等。

日本對關內淪陷區經濟的掠奪,僅據全國金銀幣、金銀條、船舶、工礦、道路、交通、港口、農村水利、住房私產、資源減損、軍費損失等各項公私財產直接損失的不完全統計,即達559.43844億美元。例如湖南全省78縣市,被敵淪陷者44縣市,被敵侵擾者11縣,被轟炸者9縣。總計全省人口傷亡262.2383萬人,財產損失達當時國幣12.19221027萬億元(以1945年9月物價為准),損失之巨冠於各省。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巧取豪奪和劫掠子中國大量文物。查明有據統計有書籍、字畫、碑帖、古物、儀器、標本、地圖、藝術品、雜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跡741處。

❺ 什麼是戰爭公債

戰爭公債也叫戰爭債券
戰爭債券是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一種儲蓄債券。在面臨戰爭、出現資金短缺的時候,美國政府就會利用儲蓄債券向企業和個人籌集資金。為了鼓勵國民購買,它被冠以戰爭債券、愛國債券、自由債券、勝利債券等各種既響亮又「崇高」的名稱。
「9·11」事件發生後,在國會的大力推動下,美國財政部決定把EE類儲蓄債券更名為「愛國債券」。由於這種債券與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發行的戰爭債券相似,美國人通常將其稱為「戰爭債券」。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首次發行戰爭債券。
美國財政部長奧尼爾在談到債券更名的原因時說,「9·11」事件後,無論他走到哪裡,總會有許多不同年齡的美國人對他說,他們都希望能給國家做點貢獻。不過,財政部的官員說得很清楚,戰爭債券籌集的資金並不完全用於反恐戰,而被歸入政府的「大金庫」,用於經濟重建、國內安全等各種項目。
戰爭債券是為提升美國人的愛國情緒而「設計」的,主要購買者也是美國公民。購買債券者必須提供社會安全號。債券的第一持有人必須是美國公民和在美國長期居住、工作的外國人。不在美國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只能成為合夥持有者。
戰爭債券的購買十分方便,既可以通過銀行,也可以在網上直接購買。債券的面值分為50美元、75美元、100美元、20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5000美元和10000美元等數種。戰爭債券是保值的,而且每個月都會增值。購買時只需支付面值的一半,假如你花50美元購買一張面值100美元的戰爭債券,按規定於17年後兌現,屆時你就可以拿到100美元。不過你要想在此前兌現,也可以拿到實際付出的本金加利息。
羅斯福購買了第一份國防債券
1941年年中,法西斯德國已經席捲歐洲大陸,並准備向蘇聯發動閃電式攻擊;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後,正在謀劃襲擊珍珠港的美軍艦隊。當時的美國雖然置身事外,但也感受到了大戰日益逼近的氣息。5月1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發行國防債券,總統羅斯福從財政部長摩根索那裡購買了第一份國防債券。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向日本宣戰。美財政部發行的國防債券也隨即更名為戰爭債券。
從1942年11月到1945年12月,美國政府共發行了8期戰爭債券,每次銷售額都超過了預定計劃。第一期戰爭債券預計發售90億美元,實際售出130億美元;第二期計劃發售130億美元,實際售出185億美元;第三期售出190億美元,比預計高出40億美元。1944年11月,隨著歐洲戰場捷報頻傳,第六期戰爭債券實際售出216億美元。1945年5月發售第七期債券時,歐洲勝利的消息已經傳遍大街小巷,有人擔心這一次140億美元的計劃可能完不成,然而最終銷出260億美元。1945年10月,最後一期戰爭債券被稱為勝利債券,銷售結果是210億美元,完成預定110億美元計劃的191%。
1946年1月3日,隨著最後一筆勝利債券存入國庫,美國在二戰期間的戰爭債券史也落下了帷幕。在這段時間里,美國戰爭金融委員會總共售出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超過8500萬的美國民眾購買了總值約500億美元的戰爭債券,而當時美國的總人口才1.3億,也就是說,超過65%的美國人都購買過戰爭債券。
關鍵在於百姓是否支持戰爭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由於美國在戰時實行消費品定量供應制度,而且增大了稅收,老百姓即使有錢也無處消費,於是購買戰爭債券成為惟一的投資選擇。同時,戰爭債券也有利於擴大政府投資,帶動軍工產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形成所謂的「戰爭景氣」。但在歷史上,戰爭債券的熱銷是以公民的愛國熱情為基礎的,它為老百姓提供了表達愛國熱情的渠道。當前線戰士用鮮血和生命奮戰時,後方的百姓就通過戰爭債券貢獻自己的力量。戰爭債券就以這種方式把前線和後方連成一體。有學者指出,雖然戰爭債券本來的目的是為戰爭籌集資金,但它最大的收獲是這種血肉相連的真摯感情。
換句話說,戰爭債券能否順利售出,關鍵在於百姓是否支持戰爭。美國在二戰期間能夠發售數量如此巨大的戰爭公債,關鍵就在於這是一場得到舉國上下全力支持的正義戰爭。此後半個多世紀里,美國再也沒有發售過戰爭債券,這並不是因為美國沒有再打仗,或者美國政府很有錢。20世紀60年代的侵越戰爭一度將美國經濟拖入泥潭,但美國政府並沒有發售戰爭債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百姓的反戰情緒。
債券所籌款項只是杯水車薪
「9·11」恐怖襲擊事件被認為是美國遭受的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國政府隨即發出了反恐戰爭的宣誓。美國總統布希在多次演講中都反復強調說,反恐是一場戰爭,而且是一場漫長的、艱苦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布希把反恐作為一場戰爭來看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得到了美國大多數民眾的支持。美國財政部在國會的支持下於2001年12月發售戰爭債券,到今年7月實際售出15.7億美元,超出計劃4.2億美元。這同小布希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一樣,反映了美國民眾在遭受外來打擊後激發出的愛國熱情。
然而,在熱情之餘,很多經濟學家對戰爭債券提出了質疑。「9·11」事件後,美國國會緊急撥款400億美元,其中128億用於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和加強本土安全。2002年7月,美國參議院又追加了56億美元的國防開支,從而使2001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達到3156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提交的2002年度國防開支預算是3289億美元,比上年提交的預算增加了133億美元。對於增長如此迅速的開支而言,區區1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無疑只是杯水車薪。
布希面臨經濟困境
如今,布希政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打擊伊拉克的戰爭。據估計,這場戰爭將耗費1000億—2000億美元。鑒於目前國際社會的態度,這筆錢恐怕還得美國人自己掏。奧尼爾放話說,如果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美國可以承擔這項財政支出。根據這番表態,美國既然不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源,那又何必發行戰爭債券呢?
事實上,經濟衰退已經對美國政府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今年7月,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經濟發展報告顯示,第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大幅下降,僅為1.1%,遠遠低於最新修正後的第一季度5%的增長率。該報告還大大調低了2001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由原先估計的1.2%調到0.3%。這表明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遠比原先估計的嚴重。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2002年與2003年聯邦財政預算將重新出現赤字,分別為210億美元與140億美元。
柯林頓執政8年中,美國聯邦財政從2904億美元的赤字轉為2364億美元的盈餘。可以說,柯林頓為布希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政遺產,但這筆巨額遺產很快就要被揮霍殆盡。雖然客觀上存在恐怖襲擊的原因,但布希的經濟政策也確實令人費解。他將減稅作為其主要的經濟政策,2001年減稅400億美元,2002年減稅700億美元。這一減稅政策無疑加劇了美國財政緊張的狀況。
實際上,美國財政部對戰爭債券的態度也極為尷尬。美國政府發行的一般儲蓄債券利率都在1%左右,而這種債券的利率高達4.07%。在經濟衰退、股市不穩的情況下,高利率、低風險的戰爭債券自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但這就意味著將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因為政府遲早要還這筆債的。如今,聯邦政府不僅財政盈餘沒了,政府債務恐怕還得增加。高利率的戰爭債券只會使政府債務問題雪上加霜。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目前發行戰爭債券是一個「不僅愚蠢,而且有害」的餿主意。他指出,美國經濟正陷入衰退和恐怖襲擊的雙重打擊之中,為了刺激經濟、恢復信心,政府應該鼓勵消費和投資。從聯邦政府到地方政府,從總統到市長都應該鼓勵人們花錢,鼓勵人們像往常一樣逛商店、下館子……紐約時代廣場上的一些商店還貼出標語:「讓紐約重新站起來———去商店購物!下館子吃飯!」如果美國人不是大膽花錢,而是省吃省穿存錢,這對經濟復甦並非是件好事。克魯格曼進一步分析說,布希一邊把本來可以分配給窮人或者投入反恐戰爭和本土防禦的錢還給大公司,一邊打著愛國的旗號向老百姓借錢。一進一出,戰爭債券就相當於老百姓給資本家貼錢。因此,克魯格曼呼籲:「抵制戰爭債券!」▲

❻ 請問,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經濟損失情況

日本在對東北14年的統治中,僅1932~1944年,就從東北掠奪了2.23多億噸煤、1100多萬噸生鐵、580多萬噸鋼。1942~1944年的3年間,徵收的糧食970萬噸被直接運往日本。據統計,1944年末,日本開拓移民佔地共達152.1萬公頃,占東北全部耕地的1/10。

日軍侵佔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地區以後,決定以軍用手票支付不包括華北在內的侵華日軍軍費。此票不編號,發行量全由日本臨時軍事會計來確定,要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1937年末,發行額為137萬日元;一年後猛增到3680萬日元,1942年12月,發行額已達5億日元;到1943年4月,軍票才停止發行。

日軍憑暴力強制規定軍票與法幣的比價,不斷使軍票升值。1939年8月規定法幣與軍票等價,1940年5月成為100:77,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軍票價值扶搖直上,1942年5月法幣與軍票的比價降為100:8。日本侵佔香港後也發行了大量的軍票。

日本為了支付其巨額軍費開支,在中國淪陷區發行了大量公債,僅以日元計值的就有大東亞戰爭國庫債券、大東亞特別國庫債券、大東亞割引國庫債券、中國事變國庫債券、戰時報國債券、日本國庫債券、日本債券等45種之多,計為當時的日幣26億日元,加上以偽滿幣、中儲券、中聯券、舊台幣計值的,按當時的外匯兌換比值計算,日本戰後殘留在中國的公債約為471億日元,這還不包括日本在抗日根據地周邊和偽蒙疆地區發行的公債、日偽發行的變相公債、在台灣發行的郵政儲蓄券等。

日本對關內淪陷區經濟的掠奪,僅據全國金銀幣、金銀條、船舶、工礦、道路、交通、港口、農村水利、住房私產、資源減損、軍費損失等各項公私財產直接損失的不完全統計,即達559.43844億美元。例如湖南全省78縣市,被敵淪陷者44縣市,被敵侵擾者11縣,被轟炸者9縣。總計全省人口傷亡262.2383萬人,財產損失達當時國幣12.19221027萬億元(以1945年9月物價為准),損失之巨冠於各省。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巧取豪奪和劫掠子中國大量文物。查明有據統計有書籍、字畫、碑帖、古物、儀器、標本、地圖、藝術品、雜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跡741處。(一定要要回來)

日本侵華戰爭和亞洲、太平洋戰爭期間對海外華僑大肆掠奪,造成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南洋華僑所受財產損失6億多美元。菲律賓受損失的達1.2萬家,新加坡7300餘家。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前夕,中國軍隊和地方研究機構與政府調查統計部門共同就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造成的損害進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結論:「據近年調查研究的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財產損失600餘億美元(按1937年美元計算),戰爭消耗4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至於日本侵華戰爭造成中國工業化遲滯所產生的損失更是數額巨大。

❼ 日本二戰時的經費主要來自哪裡

主要是這么幾部分
1、政府預算,主要來自稅收
2、公債購買,老百姓買公債作為政府預算的補充
3、獻金,老百姓的捐贈
4、掠奪,在東北、華北、華東都這么干過
5、發行軍票,在佔領區發行軍票,掠奪被佔領區人民

❽ 侵華十四年,日本共從中國掠奪了多少財富

第一,從中國掠奪了21000噸黃金。據統計整個抗戰期間,日本從中國掠奪的黃金高達21000噸,僅在南京這一個城市鬼子就搜颳了6000噸。日軍佔領南京後,憲兵特別行動小隊就四處搜查,他們炸開銀行的庫房、搶劫富家及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其他人士的黃金和珠寶等物品,甚至連屍體上鑲的金牙也被敲下,在南京,秘密憲兵至少收集了6000噸黃金。這些搶劫得來的財寶由上海直接船運日本,或由火車、汽車運往中國東北處理,將稀有金屬進行分等,其他的首飾被融化後,重新澆鑄為統一尺寸的金錠,然後再運回日本。

第二,通過濫發偽鈔,對佔領區的人民進行瘋狂的金融壓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通過偽「滿洲中央銀行」大量發行偽「滿元」;於張家口設立偽「蒙疆銀行」,發行偽「蒙疆券」。1938年3月又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偽「聯銀券」;在上海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偽「華興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偽「中儲券」。除了濫發偽鈔之外,這些偽金融機構還還用鴉片掠奪中國財富,單是偽「蒙疆銀行」鴉片收益就超過了4億日元。

第三,從中國掠奪的糧食高達8億噸。抗戰期間,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幾乎全部淪陷,所以日本掠奪的糧食數量非常驚人。這里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日本在戰爭期間,掠奪並運送回本土和太平洋各個戰場的糧食總計約3億噸。另一部分更巨大,就是日本在中國境內的移民、駐軍、行政機構、偽軍直接消耗的糧食約5億噸。

第四,從中國掠奪了數量驚人的礦產資源。其中煤炭約6.4億噸,樹木約7億方,稀土約2億噸,高嶺土約1.5噸,銅礦約4.9億噸。

第五,從中國掠奪了數不清的機器設備和工廠物資,僅以無錫為例,日軍侵入無錫後,對全城進行了有組織的洗劫,將各商店、機關搶掠一空,紗廠、鐵廠的設備及產品全部搶走封存,運回日本。

第六,日軍還從中國掠奪了無數價值連城的字畫、珍寶和碑帖等文物。據統計戰爭期間被鬼子掠奪的文物共1879箱360萬件。時至今日,絕大多數被掠走的文物,還靜靜躺在日本的博物館里。有學者估計,在目前日本擁有的1000餘座大小博物館里,光來自中國的歷代文物就有200萬件之多。

日本鬼子從中國掠奪了數量驚人的財富,但戰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迫於美國的壓力,被迫放棄了向日索賠。而日本正是依靠從中國搶奪的巨額財富,戰後短短幾年就恢復了元氣,並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跡

❾ 二戰時期,日軍兵力有900萬,為啥只在中國投入了280萬

二戰時期,日本兵力有900萬,但它在東南亞還投入了很多兵力,所以,投入到中國戰場的約有280萬。但累計在華投入兵力是450萬

一、二戰中,日本角色

總結:

當時中國是亞洲的主戰場,拖住了日本的大本分兵力,也消滅了很多日本的有生力量。日本雖然在華兵力一直沒超過300萬,但累計在華投入兵力是四百五十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英國等也對日宣戰,讓日本不得不抽調大部分兵力到太平洋戰場上。戰線拉得太長,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財政支出、後勤補給,這也是日軍最後全面敗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❿ 大滿洲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到什麼時候結束他的錢幣是什麼時候發行的

滿洲國建立於「九一八」事變以後,是受命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傀儡政權,存在於1932年3月15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總共13年零5個月。

偽滿洲國圓是偽滿洲國的流通貨幣。1932年6月開始使用,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抗戰勝利後廢止,國民政府將其兌換為「東北流通券」而不是「法幣」或是「金圓券」,東北解放後人民政府發行「東北幣」,直至1951年作廢為止。1932-1951年這近20年間,東北與內地並不使用統一的貨幣。

偽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與日元等值。另外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

在偽滿洲國存續的近十四年中,共發行有改造券、甲號券、乙號券、丙號券、丙改券、丁號券等紙幣6套,25種,面額分為5分、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1000元等8個券種,發行總額136億元。圓可以細分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釐,硬幣面額的發行則是從五釐到十分。

閱讀全文

與日軍侵華發行債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