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大量發行的國債,從使用方向來看屬於什麼是建設國債還是特種國債啊
特種國債吧
❷ 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八年祭
1997年7月2日,泰銖貶值,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東南亞經濟由「奇跡」落入「危機」,至本月,剛好八周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特徵告訴人們,在經濟活動全球化背景下,鄰國和地區經濟的變動並不是別人家的「門前雪」,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也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忽略的舊事。
反思:「雙錯位」拖垮多國經濟
一般認為東南亞金融危機首先表現為貨幣危機。也就是東南亞各國貨幣暴跌引發了大規模的銀行信用危機,在波及和傳染效果下,進一步演變為整體經濟危機。作為其前提,1995年夏季以後的日元對美元貶值,導致東南亞各國出口競爭力下降,使貿易收支表現赤字,直接投資魅力銳減。這種狀況持續到危機爆發前夕仍沒有改變。
同時,1997年中期,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相繼實行了匯兌制度改革,搞浮動匯率制,並允許資本自由進出,導致外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主導的短期資金大量流入。如1995年東南亞危機各國經常收支出現410億美元赤字,而資本收支則表現了815億美元的順差,1996年資本收支順差進一步超過1000億美元,而直接投資只有58億美元,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資本為短期游資。短期資本具有較強的移動性,帶有急劇動盪的風險。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的金融系統尚缺乏「金融變壓器」功能的前提下,短期外資大多經本地銀行直接被應用於國內長期實業投資,如房地產投資,並沒有經過金融資本市場進行「變壓」。這些「高能」資金直接應用於國內實業項目,好比「高壓電源」未經變壓器直接插入「低壓電器」,其危險性可想而知。在外資源源不斷流入時,這種「錯位」融資尚能持續,但是,當外資集中撤離時,因資金被壓在長期項目上,無法立即償還,結果導致銀行信用危機。另一方面,短期游資多為美元資金,外資集中撤離東南亞市場,導致外匯市場上集中搶購美元,拋售本地貨幣,直接誘發了本地貨幣貶值,又形成了幣種上的「錯位」。這種「雙錯位」被認為是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的元兇。
預警:經濟結構隱現新風險
八年後的今天,雖然東南亞各國經濟全面復甦,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外匯儲備余額全面上升。但東南亞經濟在結構上又表現了新的風險。首先,當前的東南亞,在貿易結構上,形成了日本、中國和東南亞四小龍之間的三角貿易關系;在產業分工上,重新確立了先日本,後「四小龍」,再中國的產業梯度。日本主要生產高附加價值的核心部件、中間產品,向東南亞四小龍和中國提供生產設備、原材料以及核心部件;「東南亞四小龍」作為次級生產基地,進行相對高級的製造生產;而中國則提供組裝加工車間,並再將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和日本市場。在產業上,日本為「頭雁」,在貿易上,中國則表現為「龍頭」。在這種結構下,中國成為日本、東南亞的出口「中轉站」,直面美國的貿易制裁風險。
其次,在匯兌制度上,自2001年前後,東南亞出現了事實上的對美元聯動關系,重新表現了新形勢下的匯兌風險。再次,為了保持與美元的聯動關系,在前一階段美元貶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大量買進美元,平衡匯率,結果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截至2004年底,包括日本在內的東南亞外匯儲備總額已超過2萬億美元。中央銀行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運用方向成為各國的難題。迄今為止,各國央行主要將儲備的美元資產運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導致美國國債價格急劇上漲。但是鑒於以下三個因素的變化,東南亞各國的外匯儲備充滿了匯兌風險。第一,美國經常收支和財政收支的雙赤字不斷膨脹,美元頹勢難改,一旦美元貶值,將給東南亞各國央行帶來巨額損失;第二,近年,日本積極推動亞洲貿易「脫美元化」,與東南亞的貿易結算中,日元比例急劇提高,2004年日元結算比例首次超過美元,但東南亞各國外匯儲備中的日元比例平均仍僅在5%左右,貿易與外匯儲備出現新形式的幣種錯位;第三,在伊拉克戰爭和歐元升值背景下,東南亞各國央行增加了歐元儲備,而近期,在美國提高利率、歐盟憲法投票遭遇挫折,歐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面臨挑戰的形勢下,增儲的歐元如何調整又成為東南亞各國央行的新難題。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美國國會對中國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壓力增強,一旦人民幣匯兌制度改革倉促落實,不僅將影響國內金融系統穩定,同時因東南亞各國對我國貿易依存加深,將直接影響東南亞各國的實際對外出口,從而導致各國國際收支惡化。在東南亞金融系統依然脆弱的環境下,又將帶來新的匯兌風險。
經濟的相互依存客觀上要求各國政策的相互協調。在東南亞危機爆發後的第八個年頭,不僅需要東南亞各國彼此協調經濟政策,同樣也需要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動與東南亞協調政策,共同控制潛在的經濟風險。
❸ 金融危機中國買了美國的國債是對是錯
恩。有一定道理的 總過的美金持有量很大 美金的價值直接影響到我們外匯價值 是縮水不少 但是其他國家也受到了美國的影響。 不單單是我們國家!
❹ 請問為什麼我們中國要在金融危機中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幫助美國度過危機,對於我們中國有什麼好處
事實上是政治問題!現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就是中國手中的金融原子彈。。一旦大規模減持 美國金融業乃至經濟就會崩潰。這就是新時代中國所擁有的與熱核武器同樣具有殺傷力的新武器 當然美國崩潰了 作為債主和主要貿易夥伴的中國也會遭重創。。所以這是個雙刃劍,將中國和美國捆在了一起
而且這把雙刃劍的成本也很高,,就是中國為了維持這把雙刃劍,每年都要源源不斷的向美國輸入大量的外匯。。
現在美國經濟危機,,經濟赤字擴大,,的確 如果這時中國大規模減持 美國就會崩潰,,,好多國人認為這樣既可保護中國的外匯財產又能痛打落水狗。。這很短視,如第一段所述,美國玩完了 中國也活不長了,,因為我們被我們自己創造的 金融武器綁架了
❺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損失大嗎
危機確實很難預測的,尤其是金融危機。因為它有一種社會心理的傳播,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發生以後,不知道傳播速度有多快,危機面有多廣,對中國來說,包括香港,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基本面的工作,就是要從匯率制度方面,宏觀政策基本面比較健康合理,尤其金融體系一定要穩定,有效率,健康有效率,這個時候我們最大程度上,就是預防避免危機的發生,既使由於外部沖擊,比如美國次級債也好,類似泰銖沖擊波的擴散也好,中國受到沖擊的話,我們也處於最好的位置應對這些危機,而且使危機殺傷力破壞程度能夠達到最小。
恰恰也證明,這是美國那些次級債的風險,風暴沖擊為什麼對中國這么小?返過來,我們在開放問題上還是比較謹慎的,進一步補充的是,剛剛錢院長在一開始說的,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風險,東南亞的國家,為了防範風險吸取的教訓,積累這么多外匯儲備,積累這么多外匯儲備引起國際收支失衡,應該是這個邏輯。但是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我看美聯儲好像弄來弄去亞洲國家你們拿了太多外匯來買我們的國債,我們赤字才能撤,因此引起全球經濟不平衡。反過來說,美國打伊拉克少開點開支,美國經濟再下來一些,我出口不了這么多東西,我外匯也不會有這么多。我講的是從極端角度講,我的本意不要誤解,我的本意是講中美之間確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一定要共同解決現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問題,美國要經濟結構調整,我也要經濟結構調整,中美之間,一定要在緊密合作中間,戰略對話中間,才能真正的共贏,全世界經濟才能持續的增長。這是我的本意,我剛剛講的是極端,他從極端理解,我從極端來說。
❻ 為什麼金融危機對印度一點影響都沒有,對中國影響這么大呢還有為什麼中國現在還在不斷的購買美國的國債
誰說對印度沒有影響了
印度又不是什麼世外桃源
這次金融危機首先沖擊的是信貸業務比較發達的國家
你要說印度受到的波及小
可能是他的金融業不夠發達造成的(O(∩_∩)O 本人超不喜歡阿三)
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可能是出於經濟和外交兩方面的原因
畢竟成為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大國的債權國,從總的方面來說不是一件壞事,不僅可以緩和中美貿易順差帶來的摩擦,在政治上還能促進兩國的合作
但是問題也是有的,就比如這次的金融危機,正是由於中國持有美國過多的國債所以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就在美國(雖然他不承認)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在這個問題上專家也爭論的很多
有興趣你可以去找找看
❼ 金融危機時期買國債有好處嗎 為什麼
國債說白了,就是國家向社會的企業和老百姓借錢,並約定還款期限,到期後返還本金,並且每年支付利息。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發行的債券,反正不會賠的;就跟存銀行一樣。現在可以買儲蓄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買國債跟存銀行是一樣,也不會受什麼危機的影響。例如美國金融危機,也是銀行先垮,小銀行被大銀行收購,或者被政府收購,到最後,政府會出面擔保儲戶的存款。國債安全性高,所以收益低但穩定;可以替代銀行存款。
關於國債的漲和跌,主要是記賬式國債的市場價格,它的價格是隨市場因素而浮動,但到期後仍然是按面值贖回。通常個人投資者一般買儲蓄式國債,中途也可以提前贖回,支付本金0.1%的手續費,按持有時間分段計算利息,如果你存銀行定期,中途取現,是按活期利率計算。
❽ 為什麼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堅持人民幣堅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國又強調人民幣沒有被低估,不願升值
1、對於任何國家來說,貨幣就是國家的信用,如果一國貨幣幣值大起大落,會給該國家經濟帶來很大風險。幣值穩定是任何國家和政府追求的目標,幣值大跌,會導致物價上漲,誘發通貨膨脹;反之會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引來游資進入,通貨緊縮。
2、98年金融危機時,東南亞、東亞國家貨幣普遍大跌,如果人民幣也應聲下跌雖然短期內會保證中國出口穩定,但是會加劇其它國家國內經濟的復甦,也會導到人民幣信用下跌,誘發國內通貨膨脹。從另一方面,由於當時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所以沒有必要通過貶值來保證國際收入平衡。
3、當前的中國經濟地位與98年時完全不同,當時的中國僅僅是一個地區經濟強國,而現在中國卻是一個擁有世界影響力的世界性經濟大國,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大的國家和美國國債的最大債主。很顯然中國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中國完全有能力保證本國幣值的穩定,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因為中美兩國之間存在巨額貿易順差,因此美國要求人幣升值只是出於一己私利,目的是在於打擊中國的對美國出口,轉嫁本國的經濟窘境,這與八十年要求日元升值是同一個道理。其實這只是美國的一廂情願,因為目前的中國與當年日本的情況並不相同,中國的產品對美國的相關產品的沖擊很小,因為中國主要生產中低端產品,與當年日本的情況完全不同。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中國絕不會輕易遷就美國的要求。
❾ 美國金融危機與國債負擔率之間關系和中國國債負擔率發展趨勢,求詳細點的,謝謝
5厘米的扇形的周長怎麼做
您的回答被採納後將獲得系
❿ 亞洲金融危機後,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救四大行,如何理解這一時期化解和防範金融風險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是進行財務重組。1998年,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資本金,使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按1996年標准達到4%;1999年,將1.4萬億元資產(其中9800億元為四家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改善內部管理。四家銀行進一步強化統一法人體制,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國家正式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將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納入對四家銀行管理者的考核,實現了由行政評價向經濟評價的轉變。同時,較大規模地精簡了機構和人員。
三是強化外部監管。適應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分離了人民銀行對證券和保險業的監管職能,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的監管,集中精力監管銀行風險。
通過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銀行內部也進行了多項改革,許多先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銀行經營績效考核和風險內控機製得以初步建立。粗放的發展模式,使中國銀行業走過了一條「大發展-大不良-大剝離」的道路。
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注資和剝離不良貸款並未根本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國有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截至2002年底,四大銀行賬面不良貸款仍然高達2.1萬億元,不良貸款率達25%,遠高於5%的國際風險水平,加上透明度不夠,一時猜疑四起,一些境外媒體和國際評級機構再次紛紛做出四大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判斷。
2002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是這一時期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提出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這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終於指向通過產權改造、重塑體制機制的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中央確定股份制改造作為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