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民收入為什麼不能=投資+儲蓄+消費
問題的關鍵是 證明儲蓄就是投資 儲蓄恆等於投資
只要證明了這一點 相信樓主就沒有疑慮了
我們可以先找一個切入點 例如 和老百姓自己最息息相關的個人可支配收入Yd
Yd無外乎就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用來消費了 另一部分沒有消費掉的就儲蓄起來了 無論是存進銀行還是放在自己床底 都是一種儲蓄 所以Yd=C+S恆成立
1. 先從兩部門模型開始
兩部門模型中沒有政府 因此也沒有稅收和轉移支付 所以Y=Yd 恆等式如下
C+S=Yd=Y=C+I
顯然 等式兩邊抵消掉消費C 就得到S=I
2. 加入政府 擴展成三部門模型
三部門模型中 因為政府存在 所以有了稅收和轉移支付
則Y=Yd+T-Tr 其中T為稅收 Tr為轉移支付 恆等式如下
Yd+T-Tr=C+S+T-Tr=Y=C+I+G
移項合並之後得到 S+(T-Tr-G)=I
其中S就是老百姓的儲蓄 而稅收T是政府收入 轉移支付Tr和政府購買G都是政府支出 所以T-Tr-G實際上就是政府的儲蓄
所以 老百姓的儲蓄+政府的儲蓄=社會總儲蓄 依然等於投資
3. 加入國際貿易 擴展到四部門模型
收入核算恆等式為 Y=C+I+G+NX
NX為凈出口 等於出口減去進口 即NX=X-M 其中X為出口 M為進口 則恆等式如下
Yd+T-Tr=C+S+T-Tr=Y=C+I+G+NX=C+I+G+X-M
移項合並之後得到 S+(T-Tr-G)+(M-X)=I
S和(T-Tr-G)在上面已經解釋了 現在解釋M-X
進口M是外國人收本國人的錢 出口X是本國人收外國人的錢
M-X就是國際貿易中外國人的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差額 這個差額 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 這是外國人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余額 儲蓄起來了 (當然可以為負值 對應為負儲蓄)
於是就得到 老百姓儲蓄+政府儲蓄+外國外匯儲蓄=超級總儲蓄=投資
可見 無論是兩部門還是三部門還是四部門 儲蓄都恆等於投資
最後 不得不坦白一點
以上證明的邏輯首先假定了國民收入核算恆等式成立 在邏輯上無異於假定成立然後證明成立 就如同索洛增長模型的邏輯一樣 嚴格來說 是不對的 但是應該可以讓樓主明白為什麼儲蓄恆等於投資
2. 在四部門經濟中若投資,儲蓄,政府購買,稅收,出口和進口都增加,則均衡收入怎麼變化。
要看增加的多少 y=c+i+g+nx(凈出口) 一般情況下 投資與儲蓄是相等的
3.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中有"投資等於儲蓄",I=S
其實我也是不明白Y=C+I+G與S=Y-C-G.的C好像不一樣吧。前一個等式意思是私人消費+投資(企業消費)+政府消費 後一個等式來源於S私+S公 S私=Y-C-T 這個C已經包含了企業消費了。兩個C不應該是一樣的。我覺得應該是C1+I=C2+S
4. 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第六章,投資和儲蓄,消費和儲蓄的關系是怎樣的可
凱恩斯認為利率的自由變動可以確保儲蓄等於投資稅收政策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其一,稅收對人們的收入產生直接影響,進而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和儲蓄決策,其二,政府對企業征稅會影響到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進而影響企業的激勵機制和行為方向貨幣政策,它是通過政府藉助中央銀行對一國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能夠影響到許多金融變數和經濟變數,如利率、股價、房地產價格、匯率等等。參考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分冊吧
5. 關於GDP=消費+投資(支出法)與GDP=消費+儲蓄的有關問題
消費是同一概念的。
儲蓄到銀行的資金又被銀行貸出來,作了投資,如果,銀行存款准備金率較低,則儲蓄額接近於投資額。
我是這樣理解的。
6. 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總供給=消費+儲蓄+政府稅收+進口,題中的意思是總需求包括凈出口
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總產出等於總收入,即總產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總收入=消費+儲蓄+政府稅收+進口,二者恆等。不是總供給和總需求。
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是因為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最終產品包括了進口的部分,因此只是凈出口。
7. 宏觀經濟學中投資等於儲蓄怎麼理解
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會計學意義上的概念,它和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儲蓄等於投資是兩回事。
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事後實際發生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不管宏觀經濟是處於經濟蕭條還是通貨膨脹狀態,它描述的是賬面上數字收入與支出的一致性。
宏觀經濟均衡中的儲蓄等於投資是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相等,但現實生活中的總支出與總收入並非自然達到均衡,如果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不相等,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它解釋的是現實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況。
政府作用
宏觀經濟學指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
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8. 判斷正誤,在均衡公式S+T=I+G中,儲蓄一定等於投資,稅收一定等於政府支出
均衡公式,S + T等於L +寄出去一定等於投資其實就是一種支出。
9. 如果政府增加稅收100萬,會對公共儲蓄、私人儲蓄、國民儲蓄和投資產生什麼影響(帶解析)
公共儲蓄=T-G 在政府支出G不變的情況下,稅收T增加顯然會提高公共儲蓄;
私人儲蓄S=(1-MPC)(Y-T)-C0,所以T增加會導致S減少;
公共儲蓄增加△T,私人儲蓄減少(1-MPC)*△T 合計國民儲蓄 增加MPC*△T
增加稅收會減少私人投資,增加政府投資,總投資I=國民儲蓄,所以投資會增加M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