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金融保險行業處於增長期嗎

金融保險行業處於增長期嗎

發布時間:2021-12-06 01:17:07

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是怎樣的

引言:現如今,越來越多人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有所保障,而這也進一步促進人們對保險追求,用買保險來讓自己生活有所保障。正是因為大多數人有這種想法,所以才更好促進了保險行業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保險行業也受到很多人也吸引很多人進行加入。那麼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是怎樣,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三、保險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保險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利行業,所以在未來可能不僅只有現如今幾家大的保險公司,而會出現很多其他新興公司來加入保險這個行業。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得到發展,想必在未來,保險行業也會與互聯網技術緊密連接在一起,以此來幫助更多人進行保險購買,提高保險行業辦事效率。

② 科技對金融保險業的影響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的推動,金融和科技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與效率。國際實踐經驗表明,良好的金融環境和完善的金融體系是實現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當前正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升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探討如何發揮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路徑
(一)商業銀行實現自身的科技創新。從全球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信息技術已全面融入到現代商業銀行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之中,成為決定商業銀行客戶服務以及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國際上競爭能力強大的大銀行無不對信息系統建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以期取得領先同行的競爭優勢。
商業銀行自身的科技創新途徑體現在制定科技發展戰略、培養科技人才隊伍、搭建科技應用平台,從理念、軟體、硬體全方面貫徹科技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以工商銀行為例,堅定「科技引領」的發展戰略,加大科技投入,在自主應用創新、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自助設備投放等方面年均投入專項資金近50億元;持續加大科技方面的人力資源投入,建成一支規模達12000人的科技人才隊伍,強大的研發能力大大豐富了工商銀行的知識產權儲備,其擁有的專利數量同業佔比超過50%,是國內擁有專利數量最多、層次最高的商業銀行。目前,工商銀行的大型數據中心管理和維護著超過6億個賬戶的數據,信息系統的整體可用率始終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此外,著眼於國際化發展目標,工商銀行自主研發推出了境外統一的核心業務系統(FOVA),目前已經推廣至其大部分的境外分支機構,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強有力的IT支撐。
(二)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商業銀行向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無需中介,該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向企業或項目提供如結算、現金管理等中間業務以及存款服務等非融資性支持。二是向現金流較為穩定的創新主體貸款,個別項目的創新失敗不致影響企業的償還能力。三是支持已處於擴張期或成熟期的創新項目,鑒於其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已較小,銀行信貸風險相應較小。四是對於風險較大的創新企業(項目),銀行可以通過信貸資產組合、利率上浮、財產抵押等方式有效降低、化解、覆蓋風險。
商業銀行向風險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科技項目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提供金融支持。商業銀行通過支持風險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基金、科技項目孵化器等科技創新平台,提高其支持創新公司(項目)的資金實力和管理能力。該方式充分利用了平台對項目創新含金量的鑒別能力,使銀行避免了對大量企業或項目的評估、審查,只需對風險投資公司等機構的管理能力、還款能力加以監督檢查,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成本和風險。
商業銀行通過擔保機構向科技創新企業或項目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對於創業投資項目或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商業銀行可通過引進擔保機構有效化解信貸風險。擔保機構既可以是政府附屬的非盈利機構,也可以是商業性機構。銀行對創投項目或新興企業發放貸款,擔保機構提供政策性擔保並收取一定比例的乾股、期權。通過擔保比例的設定、擔保機制的創新,有效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發生。該方式在向科技創新提供資金的同時調動了擔保機構的積極性、確保了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疏通了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金融體制不完善。在我國,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遲緩,究其原因是缺少一個完善的科技金融體制。對於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還是金融工作的界定不明確,組織管理、執行機構主體定位含糊,缺乏推動科技金融的統一載體。具體而言,科技與金融分離成兩個相對封閉的運作系統,各自根據本系統的規則進行條條管理、塊塊運作,並未形成合力。科技和金融各行其是,並沒有被放到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重新綜合定位。可見阻礙科技金融發展的關鍵就在於力量分散,需要建立一個以專業性質的商業銀行為核心的新體制。
(二)商業銀行信息科技價值隱性化。目前多數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更多是從信貸、資金、中間業務等業務條線,對余額新增、佔比、增長率等傳統指標進行考核。信息科技雖然以各種形式為商業銀行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由於信息科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難以被直接反映到財務報表中,也就無法生成考核績效。這也反映出,企業對信息技術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偏差,信息科技部門創造的經濟效益往往被業務部門所掩蓋,多數商業銀行將其歸為後台保障線,而沒有列入更能反映信息科技本質的業務推動線。事實上,信息技術不僅推動著新產品的產生,而且即便是傳統概念的新產品,其背後支撐的IT系統對產品盈利的貢獻度,在某種意義上也超過了產品定價等業務要素。
(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不可控。高新技術企業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資金佔用期長,且多為新興產業的中小企業。而商業銀行放貸以流動性和安全性為本、以能夠保證收回貸款為前提,為了規避風險,銀行貸款進入科技型企業的時機大多在企業處於擴張期或成熟期。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既有一般企業的原因,如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財務信息不透明、銀行信貸管理模式僵化等原因,更有一些特殊原因:一是科技項目價值難評估,難轉讓。這樣不利於商業銀行實施知識產權質押,也不利於投資機構確定企業項目的投資價值並予以轉讓。二是企業信用難判斷。高科技中小企業一般處於初創期,商業銀行無法知曉企業的資信狀況。三是技術成果難保護。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個別科研人員手中,一旦科研人員跳槽或核心技術泄密,對企業發展影響很大。
(四)中介服務存在缺位、錯位現象。破解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必須引入第三方中介,通過擔保機制或信息媒介,實現資金供給方向資金需求方的資金轉移,實現商業銀行對科技創新的有效介入。但是,目前我國相關中介服務體系仍存在若干問題,一是針對科技創新的擔保體系不完備。缺乏全國性的科技創新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地方性機構實力不強,管理能力較弱,且動力機制不完善,部分擔保機構經營方向偏移。二是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和資產(尤其是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存在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三是部分中介機構出現品質不良現象,甚至行業整體缺乏公信力。如信用評估行業出現的惡性競爭、承諾級別、貶低他人等現象,擾亂了正常的評級市場環境,使市場出現誠信真空。
商業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幾點建議
(一)繼續加強商業銀行自身的科技創新。一是加強對信息系統經濟效益評價方法的研究,通過科學、量化的體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隱性價值顯性化,提升信息科技對商業銀行發展的自主推動力。二是加強數據應用,挖掘數據價值。充分利用數據挖掘等現代技術,服務於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和科學決策。三是加強信息資產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從整體提高資源效益的角度,將信息科技資源進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二)定製金融產品滿足高科技企業需求。科技企業對金融產品需求具有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商業銀行必須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量體裁衣,加強產品創新,滿足其全方位的金融需求。一是根據科技企業缺乏有形資產的特點加強擔保方式創新。例如開展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質押以及其他權益質押等擔保方式創新,對現金流持續穩定的企業設計收入質押貸款,對有訂單的企業設計訂單質押貸款。二是根據科技企業成長期經營管理不規范的特點開展中間業務創新。例如可以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信息資源、系統網路、金融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為企業提供支付結算、財務咨詢、現金管理、理財等全方位的服務。
(三)建立健全的風險控制與分散機制。商業銀行有效支持科技創新,必須要有一套健全的風險控制與分散機制。一是積極推動包括知識產權評估和交易、技術先進性鑒定和專門服務於科技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等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通過公正的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化解金融與科技產業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由於商業銀行對知識產權現狀和科技水平缺乏了解造成的價值難以評估問題。二是探索和創新分散風險的有效途徑,包括在既定市場定位下,為不同發展階段、風險程度、地域空間的科技項目融資,通過信貸資產組合的方式實現風險分散;充分發揮擔保公司、科技保險、高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企業網路聯保等分散風險的作用;開展聯合貸款以及推進科技企業貸款交易轉讓和資產證券化,及時進行風險轉移。三是實現有效的風險隔離。將科技金融業務與一般金融業務在資產負債表上分離開來,實施相對獨立的管理,保證一般業務安全。
(四)構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根據科技金融的特點,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構建一個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務為一體,由政府、企業、社會中介機構等各種主體集中參與,覆蓋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全過程的多功能、多層次的系統性、創新性體系安排。一是探索科技貸款的多種組織形式。既可以通過在大型商業銀行內部設立專門從事科技貸款的組織機構,實行單獨的內部管理模式,也可以探索大型商業銀行作為出資人發起設立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貸款組織。二是建立完善的中介機構信息分享機制。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對信貸中介機構的資質、信譽度等信息實現共享,實行中介機構造假一票否決制。這樣既保障了商業銀行的信貸安全,也保證了科技企業的有效資金來源,通過市場的監督機制維持中介機構健康的市場秩序。三是根據科技企業初創期、成長期財務不健全的特點,淡化財務指標在信貸決策中的比重,增加企業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軟指標的比重,提高員工主觀判斷在信貸決策中的權重。
(五)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協同效應。科技創新事關戰略得失,財政資金應當發揮關鍵的作用。一是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項目貸款風險補償獎勵制度,對1年期以上的新興戰略性科技項目貸款、科技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以上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資金,激發貸款投放的積極性。二是政府直接參與認購中小企業集合信託基金,既提高了經濟主體購買信託計劃的信心,又實現了財政資金循環使用和保值增值。三是財政出資專門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四是財政對支持科技創新企業的擔保機構給予資助,對擔保機構為創新型企業獨立擔保或聯合擔保的擔保費和因擔保發生代償的凈損失按一定比例予以補助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保險行業能幹嗎

保險行業能幹。
展望未來,保險行業發展前景誘人,其主要動力包括:龐大的人口規模、較快的老齡化趨勢與較高的儲蓄率;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政策法規大力支持;風險保障意識得到根本性加強;終身福利系統的瓦解;投資環境大大改善。
中國保險業正進入上升周期,中國是全球最具可持續增長潛力的保險市場。從靜態角度來看,中國保險公司估值明顯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從動態角度來看,這一估值水平與中國保險行業上升周期的高增長相匹配;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三大保險公司在過去18 年中也曾有過較高的估值,中國公司目前估值處於其歷史估值水平的上軌。

④ 金融改革 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觀念,在黨和國家制定的發展戰略中得到了突出和強化,並正在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共識。保險作為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對於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充分認識保險對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有利於拓寬保險發展空間,使保險業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參與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工作中,提升保險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
一、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保險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與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保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保險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促進經濟發展
保險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要受到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它的健康穩定發展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由其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的功能實現的:
其一是通過風險集散和經濟補償,為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保駕護航。表現在:一是幫助受災企業及時恢復生產,保障社會再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為商業貿易活動轉移風險,推動商品的消費和流通;三是為先進生產力提供可靠的風險保障,推動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減少因風險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促進經濟發展。
其二是通過對收取保費積聚起來的龐大保險基金進行科學高效的運用,可以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為經濟建設提供長期資金的融通渠道,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可以為資本市場培育穩健的機構投資者,改善資本市場的結構,而保險資金所具有的長期性、穩定性和規模性的特點,也使其成為促進資本市場繁榮的最穩健的力量,從而推動金融市場的高效、穩健運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此外,保險業本身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在就業、稅收等方面都對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健康穩定發展就是經濟金融健康穩定運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從保險的基本保障職能看,保險通過幫助受災家庭恢復原有的生活條件;減輕傷、殘、病、老、死等事件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對民事賠償責任造成的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保障受害人的經濟利益,減少經濟糾紛等方面,能夠滿足人民多樣化的保險保障需求,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高度關聯性和不確定性對保險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廣的要求,要求保險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更高層次、更廣層面分擔社會管理的職能,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就現階段而言,保險在社會發展領域中的作用,應當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分擔政府社會保障職能,補充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伴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等趨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在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政府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只能定位在分階段推進的廣覆蓋、社會化和可持續的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較低水平上。因此,要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構築強有力的社會保障網,就必須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加以補充。商業保險作為我國多支柱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本社會保障尚未覆蓋的人口群體,如農村人口及大量沒有社會保險的城鎮人口中,甚至可以作為社會保險的替代工具發揮主導性的保障作用。大力發展商業性養老、健康保險有利於減輕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負擔,解除廣大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保險業由於自身所具有的產品開發、投資管理、客戶服務以及精算、銷售等方面的優勢,有責任也有能力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分擔社會風險管理的職責,提高社會防災防損和應對公共危機的有效性。其一,在日常的防災防損中,保險人作為專業風險管理者,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經驗,而且可以通過承保時的危險調查分析、承保期內的危險檢查督促、以保險費率這一價格杠桿調動企業防災防損積極性等措施,增強整個社會防災減損的能力,盡可能減少保險賠款的支出和社會財富的損失,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二,則是構建突發性巨災危機的防範體系和保障機制。以非典、9.11恐怖襲擊、美加大停電等為代表的國家公共安全事件表明,緣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變異,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災害事故將呈日益復雜與巨型多樣化趨勢,已經對人類社會應對突發性巨災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雖然政府應承擔並負責提供有關公眾安全的基本保障供給,但政府限於財力,同時又受制於諸多宏觀經濟目標的約束,投入總是有限。因而,強化現代保險業在這其中的功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考慮到各種巨災等危機事件所造成的綜合影響,在涉及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公眾責任、第三者責任以及針對意外或突發事件導致的營業中斷和利潤損失等方面,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可以提供產品豐富的多種可能的保險保障,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正是由於保險兼具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保險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研究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還必須認識兩個問題:
一是要正確認識保險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保險對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則是商業保險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保險業的發展不可能長期脫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一枝獨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能為保險業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如果二者發展不協調,在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的同時,也會抑制有效的保險需求,影響保險業的正常運營和穩健發展。因此,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與保險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相一致的。保險業的經營目標只有順應時代、社會發展需要,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在有效發揮保險功能作用中得到提高和加強,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二是保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雖然主要靠保險業自身的努力,但也受到一些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其中政府決策支持是一個關鍵因素,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政府能否理順政策、法制、制度框架,影響到保險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基本社會保障的深度、廣度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以及社會、文化、制度沿革相適宜,關繫到商業保險發揮作用的空間。由於市場失靈(比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帶有外部性),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無法完全憑借市場力量自動形成,政府必須在社會發展領域承擔更多的責任,通過完善政策、法制和制度環境、加大對公共領域的投入等措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政府介入要有明確清晰的「度」的界定。這是因為政府進行的社會管理具有效率低下的固有缺陷,並且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基本社會保障,由於是和個人對社會貢獻無直接關聯的「均值化」服務,具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特點,提供不足固然影響社會穩定,但過度提供則一是增加財政負擔,二是挫傷就業積極性,三是對商業保險等市場力量產生擠出效應。因此,政府職能定位是否明確,決策支持是否到位,影響到保險業發揮作用的外部環境和運作空間,最終也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快保險業發展,充分發揮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我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保險業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責任等保險產品還不能滿足廣泛的社會需求,保險還沒有滲透到各行各業、社會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不足是制約保險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的主要因素。因而,必須從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高度加快保險業發展,盡快做大做強,才能充分發揮保險業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提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
(一)樹立正確發展觀。保險業必須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己任,改變多年來走的重規模、輕效益,重保費、輕管理的粗放型發展道路,以及片面追求保費增長速度的指導思想,樹立和貫徹「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統一的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切實擔負起「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
(二)深化改革,實施進取性戰略。在我國保險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條件下,加快國內保險業的改革調整,解決我國保險業體制與結構矛盾;分多層次——國際保險(金融)集團、「專、精、特、新」的專業性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以及兼業代理機構等——豐富保險市場主體結構,鼓勵公平有序競爭,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開展兼並收購等形式的國際化資本運營,快速增強實力;將市場領域開放、市場體系建設、保險公司制度創新、保險企業國際化競爭能力增強統一起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加快創新,為保險作用的充分發揮注入活力。認真研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積極進行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如:探索保險投融資體制創新,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探索保險風險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的可行性,在更廣范的范圍內尋求建立安全基金聚集與危險損失分散化的融資與轉移機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技術,實現經營方式的差異化與管理方式的精細化,推動保險經營與管理升級;密切關注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問題,開發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保險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滿足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提高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豐富保險服務的內涵,把服務滲透到保險消費的各個環節,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防範風險,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標,穩定則是改革與發展的前提。作為轉軌過程中的新興幼稚產業,我國的保險業必須加快發展,才能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應對入世挑戰,才能夠解決保險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需要。而要加快發展,就必須改革現有保險市場的宏觀制度安排和微觀運行機制中的落後因素,為保險業發展掃清障礙。與此同時,保險業長期發展中埋藏了不少風險隱患,並且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新的不確定因素不斷涌現,因而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必須密切防範和化解風險、維護保險體系的安全和穩定,促進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需要指出的是,維護保險體系的穩定不能以犧牲保險市場的效率和被保險人的利益為代價,也並不意味著不讓經營失敗的機構退出市場。
為兼顧保險市場的效率與穩定,當前亟需確立兩個制度安排:一是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實現科學監管,從最終意義上維護被保險人利益,增強投保人的信心。二是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市場退出機制著眼於暢通市場退出渠道、減輕機構退出帶來的社會震盪和處置成本、從整體上維護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既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公司穩健經營,促使投保人審慎選擇;又有利於維護保險體系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防止因個別機構經營失敗引發區域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五)尋找利益與責任的最佳契合點。利益與責任並不總是一致,有時甚至是矛盾的。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保險業無可推卸的責任,但由於現階段經營管理基礎和風險管控能力薄弱,外部體制、政策、法制、信用環境尚未理順,以及市場競爭不規范,在某些社會管理功能強、群眾迫切需要的險種,如責任險、健康險、汽車貸款履約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經營中,必然面臨經營風險加大甚至無利可圖等難題,出現了保險公司不敢開展或業務量萎縮甚至退出市場等現象,不利於保險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拓展新業務空間。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有客觀因素,但保險公司必須充分認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不能消極等待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好轉才經營,而要積極作為,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要加強和有關部門、其他市場經營主體的溝通、協調、合作,共同尋找利益與責任的最佳契合點,在符合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拓市場、發展業務;另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通過科學設計產品、加強風險管控和提供優質服務出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六)爭取政策扶持,理順外部環境。目前,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作用的發揮,受到諸多政策和制度瓶頸的制約,如醫療、養老等體制改革尚不到位,商業保險機構與社保經辦機構的利益沖突沒有消除;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缺失;法制、信用環境不完善等。從國外經驗看,商業保險要在社會保障體系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事業中發揮作用,離不開政策扶持。政府要通過加快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和主體資格;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推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等措施,為保險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⑤ 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

2007年以來發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保險業通過承保次級抵押貸款保險、次級債券擔保保險等業務和購買大量的次級債券成為此次金融危機形成的一個重要推波助瀾者,並因此在危機中遭受重創。國際保險業巨頭——美國保險集團(AIG)甚至頻臨破產。那麼,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產生了哪些影響?在未來的改革與發展中,我國保險業如何防範風險健康成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保險研究室主任郭金龍博士今天做客《首席觀點》,就上述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郭金龍認為,我國保險業應當充分認識對外開放、投資渠道拓寬的機遇和挑戰,創新和多元化的利與弊,在做好風險防控、保障市場穩定的根本前提下,繼續穩步推進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 全球金融危機與AIG財務危機記者:繼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之後,2008年9月,全美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美國第四大券商雷曼兄弟申請破產;擁有94年歷史的美林公司也在壓力下匆忙把自己賣給了美國銀行;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不得已斥資850億美元,美國政府緊急宣布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以避免其陷於破產。至此,標志著本輪金融風暴在橫掃投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同時,也將觸角伸向了保險行業。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家如此龐大的保險公司瀕臨破產呢?郭金龍:我認為,導致美國國際集團(AIG)瀕臨破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四個方面:1。資產管理業務損失。復雜的金融衍生品是AIG危機的一大源頭,流動性危機則是AIG陷於困境的直接推手。公開信息顯示,AIG的主體保險業務相對正常,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一系列信用違約交換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流動性缺乏導致的額外信貸成本。2。抵押貸款證券化和信用違約掉期帶來的巨額損失。AIG在多份財報中指出,公司業績虧損主要是因為住宅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市場價格下跌、信用違約上升以及資本市場疲弱。特別是旗下的AIGFP(AIG金融產品公司)出售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產品(CDS)給公司帶來了巨額虧損。只要購買了AIGFP的CDS,AIG就承諾,當承保的證券出現違約時,向買家進行賠償。即如果有違約,AIG賠錢;反之則坐收合約保費收入。截至2008年6月30日,AIG的CDS為高達4410億美元的債券提供了信用違約掉期(CDS)。AIG的年報顯示,在2008年CDS造成280億美元的損失。2009年6月30日,美國國際集團召開股東大會,到會的股東發現,他們面臨的虧損可能遠遠超過此前的預期。此前一天,AIG在向監管機構上交的常規文件中,指出了CDS投資組合將因信貸市場繼續下滑,可能面臨合約價值的巨大損失。其名義價值為1926億美元的CDS投資組合,截至2009年3月31日的公允價值僅3.93億美元。3。過多涉足房地產金融市場。AIG全面涉足了房地產金融的各個領域,一旦房地產價格下滑,按揭違約率上升,一個領域的風險會迅速蔓延到另一個領域,導致損失呈幾何級數增長。4。監管的缺位。AIG前高管表示,相比於其他總部在美國的金融機構(例如投資銀行、商業借貸公司)的類似子公司,總部位於倫敦的AIGFP受到的監管力度要更松一些。而且,AIGFP進行的CDS等衍生品交易是不受監管的。OTS對AIGFP只是進行「有針對性地審查」,而不像它通常對銀行那般仔細地審查。保險業在金融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分析記者:在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際保險業處於什麼位置,又起到了什麼作用?郭金龍:在金融危機形成利益關系鏈中,國際保險業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主要包括: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資金供給者和投資者,保險業購買了大量的次級抵押債券,成為次級債券的重要投資者之一。作為傳統的抵押貸款保險提供者,保險公司在放貸機構放鬆貸款條件的前提下,仍然為信用程度和收入水平較低的貸款者提供按揭貸款保險,從而更加增強了放貸機構的信心。作為重要的信用擔保機構,保險公司忽視潛在的巨大風險,為次級債券提供保險,主要包括單一風險保險(Monoline Insurance)和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從而在ABS和CDO等次級債衍生品華麗的包裝上又貼上了「安全」的標志,這不僅大幅提高了次級債券的信用等級,而且大大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總之,在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和利益關系鏈中,保險公司不僅充當了次級債券的重要投資者,成為次貸市場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通過其提供的按揭貸款保險、單一風險保險和信用違約掉期等產品,大大增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信心,成為金融危機形成機制中的重要一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記者: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產生了哪些影響?郭金龍:雖然由於我國保險市場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2007年以來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在美國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金融危機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我國的保險業也無法完全「獨善其身」,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保險業的直接消極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市場信心下降。美國金融危機可能造成消費者對保險業償付能力的擔憂和市場信心的下降。由於保險產品的特殊性,消費者對保險業或保險公司的信心對保險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此次危機中,AIG遭受重創,瑞士再、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英國英傑華(Aviva)等世界知名保險公司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美國保險業集體受創,許多公司甚至陷入危機,這無疑給國內消費者造成了「保險公司不保險」的印象,並將進一步打擊公眾對保險業的市場信心。利率風險。央行宣布從2008年9月16日起降低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2008年9月25日起調低除工、農、中、建、交、郵政儲蓄銀行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這是我國四年內首次同時下調「雙率」。隨後又於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9日、11月26日、12月22日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而作為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主要風險之一的「利率風險」,在2007年利率上調和2008年下半年之後利率下調的情況下,必然面臨利率風險甚至利差損的問題。境內外投資損失。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雖然我國保險公司直接持有次級債券和破產或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的股票和債券等相對有限,但影響不容忽視。同時,由於我國的部分金融機構通過QDII或其他形式參與境外金融資產投資,一旦所投資的境外金融資產發生風險,不僅直接影響參與投資的境內金融機構,還將間接影響參股或購買這些境內金融機構及其資產的保險公司。此外,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投資的一個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股市持續低迷,我國保險業投資收益和各保險公司凈利潤大幅下降。根據保險公司2008年年報,A股三大保險巨頭凈利潤較2007年出現大幅縮水,平均減幅高達73%。2008年,中國人壽(24.75,0.73,3.04%)實現凈利潤100.68億元,同比下降64.19%。對於利潤的大幅下降,中國人壽認為原因主要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資本市場的深度下調,使得2008年投資收益出現了大幅下滑。經濟金融環境惡化影響業務增長。由於保險需求與經濟和金融市場環境息息相關,此次金融危機可能導致我國的經濟和金融環境惡化,從而影響保險業的增長速度。就目前來說,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金融環境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但有兩點是確定的:一是消極影響肯定存在;二是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其主要表現是:一是美國、西歐、日本等國家經濟的衰退或停滯將極大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和外商投資,並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加大,惡化我國的出口貿易;二是這些國家的金融危機或動盪將引發我國金融市場動盪、股市下跌、資產貶值,影響我國金融業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並可能由此拖累經濟增長;三是受此次金融危機影響,我國近年來一直從緊的貨幣政策開始放鬆,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由此加劇我國經濟和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由於保險業的發展與經濟和金融環境直接相關,其中任何一種潛在可能的發生,都將惡化我國保險市場的經濟和金融環境,影響我國保險業務的增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的啟示記者:金融危機不僅給發達國家的保險業帶來慘痛的教訓,也給我國保險業改革發展帶來深刻的啟示。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定富最近指出,保險業發展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保險創新不能脫離經濟金融發展的階段;保險經營不能背離穩健經營的規律;保險監管不能偏離防風險、促發展和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目標。作為金融保險與經濟發展問題專家,請談談您的看法。郭金龍:面對危機,中國保險業所要做的是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採取有效措施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防止災難的再次發生。保險行業要始終將穩健、安全放在首位。保險業作為「謹慎性金融」行業,生存與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穩定經營基本業務、有效控制未來風險的基礎上,才能追求金融的創新和收益的最大化。金融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效率對國家的繁榮與昌盛至關重要,對於保險、銀行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金融行業,國家及相關監管部門有必要進行較為嚴格而密切的監管,對市場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以保證其穩健發展,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安全。保險業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研究和投資的風險控制。眾多老牌金融機構在危機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其實不是他們不會投資,不懂風險控制,而是低估了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雷曼兄弟的破產告訴我們,資本市場上沒有不可能發生的事,對風險防範,要始終採取更為審慎的態度。這也適時給保險業敲了一個警鍾:在看到資本市場對保險業的積極影響時,更應居安思危,了解其對保險市場消極影響的一面;資本市場充滿風險,但不能因此就望而卻步,更要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理論研究,掌握其運行規律並為我所用。保險經營要理性回歸,保險的本質在於「保障」。全球保險巨頭AIG身陷次貸危機,頃刻間出現巨額資金缺口而走到破產邊緣,究其危機源頭,不是保險業務自身出了問題,而是系列的金融投資衍生產品出了問題。可以看到,在資本市場火暴的情況下,許多保險公司在營銷策略上,把保險當基金賣,熱衷於投資型險種的銷售,再加上市場營銷員銷售傳達環節的誤導,一段時間,甚至整個行業都在向外傳達「投連就是保險」的錯誤信息,以至大多數購買投資型產品的客戶是將保險視為投資工具,而且抱有相當高的投資預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退的情況下,我們更應深刻認識到:保險經營與消費要回歸理性,保障才是保險最基本的功能,這種功能是其他任何金融工具都無法代替的,這是保險行業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保險公司應專注保險主業。越來越多的國家高調步入金融市場完全自由化之列,金融混業經營的國際發展趨勢也愈演愈烈,然而,中國的保險業發展有自己的特殊國情,應堅持自己的發展步調和特色,此次AIG因非傳統保險業務陷入破產邊緣,國內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更要深刻意識到:現階段還需專注保險主業,我們本身經營時間還太短,對保險經營的規律認識還不夠,從業人員也缺乏經驗,現在不是盲目擴張領域的時候,而是需要大力推進保險專業化經營,加強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和能力的提升。完善監管措施,防止保險業風險的傳遞和擴散。目前,保險資金已經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作用也將進一步提高,對金融市場和金融穩定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目前,我國保險業存在著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運營風險、誠信風險、投資風險等。尤其投資風險對整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和沖擊必須密切關注,加強防範。防範保險業所面臨的風險,還要構築金融風險傳播的防火牆。既要防止保險風險向其他金融領域傳遞,影響國家金融穩定和安全,又要避免和降低其他金融領域的風險對保險業發展造成的影響。例如:加強監管部門的協同合作,防止風險在金融集團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傳遞等。郭金龍 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保險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保險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險與經濟發展。擔任課題負責人和執行負責人承擔的省部級以上課題十多項,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的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出版專著、合著和譯著十多部,在《管理世界》、《國際金融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財貿經濟》、《保險研究》、《中國證券報》等發表論文100多篇。

⑥ 為什麼"應該"選擇金融三駕馬車的保險業,保險業未來的增長趨勢

銀行涉足保險是金融業的一大退步。銀行本來就是一個渠道,如果自己開了保險公司,那可能就會自閉,拒絕外來保險公司與之合作。國外都是保險公司控股銀行,而中國恰恰相反,也許這也算中國特色。
銀行涉足保險和證券也是銀行業自身業務發展的需求吧。金融業就目前來看還是高度壟斷。未來發展來看應該是本地化,區域化的小型金融機構做深做透,但這個不符合中國人做大做強的特點!

⑦ 金融保險行業的發展前景

保險行業的發展非常好,我要有錢,也弄個保險公司去。
不過行業發展好,不等於員工掙的多。
這個行業的發展,是以犧牲成千上萬保險代理員為基礎的。
第一、無成本運營。
保險公司運營幾乎沒有成本。
房屋租賃成本:保險業務員共擔。一般保險公司選定一個地方租下後,把自己的財務、人力辦公室安頓好後,就會召集做得好的、下線多的保險代理人(所謂的經理),讓他們以高價租下剩餘空間。如果租,費用很高,高到不僅可以擔掉保險公司財務人力的辦公室費用,還能掙錢;如果不租,找個理由開除你,你以前的業績就是O了。
人工成本:賣出保險,有錢掙,沒賣出,一分沒有。而且培訓、考試、辦公設備、包括復印,都得員工自己掏錢。沒有社保,沒有電話費,沒有車馬費。
內需利潤:保險公司有著很大的內需。因為保險業務員太多了,所以保險公司不怕沒錢掙,真的沒錢掙了,掙業務員的錢都夠了。
如每個業務員入職得先交500塊大洋,而且為了不退這些錢,保險公司將500塊與招聘人員(上線)共分,上線不簽字,錢久退不出,上線簽字了,保險公司就扣上線的錢。這個是潛規則。
保險公司刊物,業務員得自己花錢買,買少了還不行,有任務。
保險公司禮品,送客戶的禮品是業務員自己買的,保險公司賣給業務員的。如果保險業務員否認,你可以問問做信用卡的呀。
合同、電話、傳真、坐車、復印及相關辦公費用:我朋友做過保險,他告訴我,如果為客戶復印一張身份證,保險公司收復印費5毛。靠,給你掙錢,你還收費。搞笑。而且看復印機的保安都看不起他們。
你認為這樣的一個行業,對個人而言有發展嗎?

⑧ 保險業是否屬於金融行業

保險屬於金融行業。

⑨ 中國保險業前景如何

中國保險業前景:總體來看,我國保險業仍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勢頭有所放緩,但由於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風險保障意識的日益增強,為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國保險業是我國金融業「開飯時間」最早、開放力度最大、發展步伐最快的行業。雖然我國的保險業在近幾年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國外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目前國內保險業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史角度入手,闡述我國保險業的現狀並對其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保險,本意是穩妥可靠;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保險 ,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閱讀全文

與金融保險行業處於增長期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