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生於( )之時。 A、實際儲蓄等於實際投資; B、實際的消費加實際的投資等於產出值
計劃儲蓄等於計劃投資。
經濟要達到平衡時,計劃投資必須等於計劃儲蓄。國民收入核算中所指的實際投資和實際儲蓄的相等,是根據定義而得到的時候的狀態,所以其必然相等。
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
這種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s)和總需求(c+i)的恆等關系。
(1)兩部門均衡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擴展閱讀:
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事後實際發生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不管宏觀經濟是處於經濟蕭條還是通貨膨脹狀態,描述的是賬面上數字收入與支出的一致性;宏觀經濟均衡中的儲蓄等於投資是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相等,但現實生活中的總支出與總收入並非自然達到均衡;
如果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不相等,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它解釋的是現實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況。
② 在一個兩部門經濟中均衡收入水平發生在計劃出去等於計劃投資
理解計劃投資和實際投資的差異即可.
例如,企業生產了100萬的設備,結果只賣出90萬,計劃投資不足,供給過於求,非均衡.
但實際投資仍然為100萬,因為包括了非計劃存貨投資10萬.
③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生於()之時。 A.實際儲蓄等於實際投資B.實際消費加實際投資等於產出值C.
C均衡產出時,計劃的投資一定等於計劃儲蓄
④ 宏觀經濟學 1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產出條件為I=S,它是指經濟要達到均衡,計劃投資必須等於計劃儲蓄。
1、正確。
2、錯誤。GDP增長應該是50萬$,那10萬$以存貨的形式計入。
3、錯誤。2006年生產的小轎車已經以存貨的形式計入了2006年的GDP,因此10萬¥不能全部計入2007年的GDP,應該減去2006年已經計入的那部分。
4、錯誤。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乘數越大。
5、錯誤。三個動機是:交易動機、預防或謹慎動機、投機動機。
6、錯誤。財政政策效果好於貨幣政策效果。
7、正確。凱恩斯理論是基於總需求不足提出的。
8、錯誤。應降低再貼現率。
9、錯誤。是摩擦性實業和結構性失業。
10、錯誤。這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⑤ 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生於_之時 A實際儲蓄等於實際投資 B 實際的消費加實際的投資等於產出值 C
兩部門經濟中,經濟要達到均衡狀態,計劃投資要等於計劃儲蓄。即i=s
⑥ 微觀經濟學 1.在兩部門經濟中,均衡發生於(C )之時。 A.實際儲蓄等於實際投資;
AB是會計上的恆等式,是事後的統計量,所以一定相等。但不是均衡,均衡實際上是一個計劃數,所以C是正確的答案
⑦ 在兩部門經濟中的發生均衡是否意味著實際儲蓄等於計劃投資
.有政府參與的經濟收入恆等式三部門為C+I+G=C+S+T 其中G就是政府支出,T為政府稅收,T-G,實際上就等於政府儲蓄。這兩個量都與政府行為有關系。 例如: 政府採取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就會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稅收,表現為G增大,T減小 2.還有一個四部門的經濟收入恆等式,C+I+G+X=C+S+T+M 其中X為出口總額M為進口總額,這兩個也與政府行為有關。政府為了鼓勵出口抑制進口,那X和M就會相應的變化,當然,進出口還受政府採取的貨幣政策的影響,例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利率下降,大量本幣流出,造成本幣貶值,外匯匯率上升,本國商品在外國的價格相對降低,具有競爭力,所以出口增加,X就增加。 這樣回答您滿意嗎?
⑧ 在兩部門的國民收入核算中,儲蓄與投資是恆等式,這是否意味著計劃儲蓄總等於計劃投資
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這種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S)和總需求(C+I)的恆等關系。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既是否均衡。但這一恆等式並不意味著人們意願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有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使所講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投資總等於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恆等關系並不是一回事情。
⑨ 宏觀經濟學知識,均衡產出中,投資等於儲蓄,請高手幫幫忙啊。謝謝了
國民收入核算中是個事後核算。你看中國一般是年初核算上一年的GDP,是對上一年經濟發展的總結。國民收入核算中y=C+I是一個計算式,單純為了核算gdp,用的是支出法兩部門經濟核算,為了核算GDP即一年內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由於供求不等的存貨轉為了一種投資即存貨投資計入了i,因而使得國民收入核算中y=C+I。由於y=c+i和y=c+s,因而最終會計核算的必然結果是s=i。其原因在於居民的儲蓄漏出通過金融機構轉出進行投資。
而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是一年年初預計這一年應當如何確定國民收入以確保總供給等於總需求。而在凱恩斯假定條件下,國民收入僅僅與總需求有關,即 y=c+i,不同於上面,這是一個決定式,c、i均為意願消費和投資並且是實際消費和投資而非名義的。在這一決定式成立時即達到均衡即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此時 計劃這一年的需求量恰好等於計劃著一年的供給量,即非計劃存貨投資為零。此時i為計劃投資,又由於y=c+s依然成立,此時s也是預測儲蓄。所以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關鍵要分清一個是事前預測,一個是事後核算。
上面是自己的理解,開始這也有些迷惑,後來想通了。
在學經濟學吧,我也是 以後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