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有哪些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
中國的金融創新: 一、隨著中國加入WTO後金融開放進入程序化、規范化時期,外資銀行的進入與競爭將促進銀行業的制度建設。銀行業將從健全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出發,建立健全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謀發展的內在機制,把銀行辦成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將建立符合國際發展潮流的銀行控股公司,參股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其他商業銀行),實行業務綜合化、專業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業務競爭力,增強創新能力。 二、銀行內部機構設置創新 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創新的要求,在內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機構設置。銀行業工具創新要求銀行在機構管理上進行相應調整,根據潛在業務發展的需要,及時增加有利於促進金融創新的部門設置。未來銀行內部將成立金融創新或金融工程中心,專門負責金融市場監測,制定有關金融創新規劃。一般來說,銀行業金融創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種新的金融產品的出現,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機構模仿。不過,率先推行金融創新的金融機構往往可以在客戶資源上獲得比較優勢。因此,率先把握潛在金融工具需求趨勢,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銀行,不僅可以有效開發市場:而且能夠促進相關業務的開展。通過業務的綜合經營,使銀行業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來源。 三、銀行業產品創新 20世紀末中國銀行業已經在加強信貸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積極開展消費信貸、助學貸款,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加強銀證、銀保、銀企合作,推進金融業務電子化、網路化建設。21世紀,銀行業務創新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住房、汽車消費、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相關的銀行業務會有新的突破。銀行業傳統的存貸款利差將進一步縮小。存款來源會因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的發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銀行要適應直接融資不斷擴大的要求,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中間業務服務,外匯交易、衍生交易、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將會有較快發展。同時,銀行業將通過銀行控股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推進綜合業務開展,加強銀行與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聯系與合作。在拓展中間業務時,銀行業將適應客戶對中間業務的需要,注重業務的特色化、專業化,創造高效的金融服務品種。中國銀行業的產品創新也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除了銀行自身創新動力、技術支持等約束外,還受到國民經濟和客戶群體條件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銀行業務創新不能離開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現狀。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基礎,銀行業管理制度創新也離不開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國民經濟運行在銀行業的具體體現。比如,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引起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化,由此產生對金融資產保值和投資的要求,才出現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國內企業作為銀行業的主要客戶,其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和完善直接關繫到銀行業的經營,銀行業的產品創新最終要由客戶需求決定,而不在於銀行自身。事實上,銀行業務創新不過是銀行為客戶「量體裁衣」,為客戶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務。因此,滿足企業和居民的需求,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歸宿。 四、風險控制機制的創新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進行金融風險的重新配置。金融創新也會產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風險,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經營風險進行動態監測和評估,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適應金融市場變化的要求,在推進金融創新過程中,建立穩健的風險控制機制。如在利率、匯率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險工具,保證銀行資產的增值與保值。21世紀,中國銀行業將參照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CAMEL體系」、「ROCA標准」以及銀行控股公司的「BOPEC標准」,建立動態的風險預警系統,及時跟蹤各種新的金融工具的風險和收益情況,加強銀行管理,在保證銀行業穩健經營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銀行的創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銀行業在金融創新中得到穩健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創新對銀行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有哪些貢獻:1.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金融創新通過提高市場組織與設備的現代化程度,使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能夠對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靈敏的反應,提高了金融市場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使價格快速及時對所獲信息作出反應,從而提高價格的合理性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現代創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使金融市場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種類繁多,投資者選擇性增大。面對各具特色的眾多金融商品,各類投資者很容易實現他們自己滿意的效率組合。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通過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資方式、交易技術,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投資者能進行多元化的資產組合,還能夠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組合的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通過分散或轉移法,把個別風險減到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交易的活躍程度。2.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計算機引入支付清算系統後,使金融機構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個新台階,提高了資金周轉速度和使用效率,節約大量流通費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現代金融創新涌現出來的大量新工具、新技術、新交易、新服務,使金融機構積聚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信用創造的功能得到發揮,使金融機構擁有的資金流量的資產存量急速增長,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規模報酬,降低成本,加之經營管理上的創新,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增強。3.金融作用力大為加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於整體經濟運作的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再配置效率。現代金融創新使發達國家從經濟貨幣化推進到金融化的高級階段和大幅度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導致金融總量的快速增長,擴大了金融資源的可利用程度並優化了配置資源效果;第二,社會融資和投資的滿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現為:一是融資成本降低,有力地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二是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投資和融資安排,從總體上滿足不同的投資者的籌資者的各種需求,使全社會的資金融通更為便利;三是各種投資與融資的限制逐漸被消除,金融創新後各類投資融資者實際上都進入市場參與活動,金融業對社會投資和融資需求的滿足力大為增強;第三,金融業產值的迅速增長,直接增加了經濟總量,加大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第四,增加了貨幣作用效率。創新後用較少的貨幣就可以實現較多的經濟總量,意味著貨幣作用對經濟的推動力增大。
② 如何建立健全我國房地產金融保險產品體系
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的建議:
(一)總體思路
以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研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運行有序、監管有度、調控有效、一二級市場聯動、風險共擔、各司其職、兼顧各方、協調發展"的房地產金融體系。
服務於"租售並舉、以售為主;商業性為主、政策性為輔"的住房改革目標,研究建立與我國住房制度相適應的、符合國情的房地產金融一級市場。以收入為標准,構建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商業性房地產金融制度和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性房地產金融制度,並兼顧貧困人群、新參加工作者等特定人群的住房問題。研究建立住房貸款二級市場和保險(擔保)機構,實現各司其職、分散分險、改善銀行資金錯配的目標。
(二)深入研究房地產金融制度
房地產金融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影響巨大,需要設立跨部門、跨專業的房地產金融體系建設研究小組,通盤考慮未來一段時間的房地產金融發展戰略,為建立我國的住房金融體系提供政策依據。
(三)實行差異性房地產金融政策
利用多種形式擴展住房開發建設的融資渠道,完善預售資金管理。加強金融創新,滿足多層次住房融資需求。開展二手房市場、租賃市場的金融產品和制度體系創新。力促住房金融一級市場的標准化,推動二級市場穩步發展。
採用差異性金融政策對待房屋開發。在土地購買及前期開發階段,要根據房屋建設目的的不同,實行不同的土地供給政策,比如為特困人群建設的廉租房的土地宜由政府劃撥;而對於中小戶型的普通商品房用地,則採取積極穩妥的金融手段予以支持,比如完善開發股權融資渠道,引導各種基金參與其中;對於高檔住房或別墅的用地,嚴格規定開發企業只能使用自有資金購置土地,完成前期開發。在房屋建設階段,積極探索利用各種融資工具為中小戶型普通商品房建設提供資金,並給予適度的資金成本、期限等方面的支持。對於高檔住房或別墅項目,則適當提高融資條件和成本。
利用差異性金融政策引導住房消費。利用金融政策引導居民住房購買力的合理、有序釋放,不但要防止長期積聚的購買力在短期內集中釋放,也要抑制社會大量透支未來購買力。要保護正常、合理的住房消費需求,抑制投機需求。要維護住房需求合理、均衡增長,避免房地產市場出現大起大落,促進住房市場的平穩、持續、健康發展。要進一步細分住房信貸市場,研究開發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收入群體,滿足不同需要的住房信貸產品,形成適合各類貸款人需要的信貸產品系列。同時,努力促進一級市場標准化,為二級市場的發展奠定基礎。對於特定人群,則需要以抵押貸款保險、低首付比、低利息等手段增加其購買住房的機會,幫助其實現購房夢想。
(四)加快研究建立住房貸款風險分擔制度
針對目前住房貸款風險不斷顯現的形勢,有必要加快研究建立旨在分擔住房抵押貸款風險的保險(擔保)體系,不但要開發相關產品,也要研究建立相關機構。不僅要服務於提高特定人群房屋購買力、實現購房願望的政策目標,也要能分散銀行住房貸款風險,規范住房信貸市場,為推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規范發展奠定基礎。
(五)擴展住房融資渠道是當務之急
根據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為了增加房屋供給,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分散房地產金融風險,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減少房屋投機需求考慮,當前尤其需要拓寬房地產融資渠道:一是盡快推出標准化的房地產投資信託產品(REIT),投資於成熟物業;二是利用已經推出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思路,探索不動產證券化試點;三是探索以發行項目債來解決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階段性資金需求。
③ 中國房地產企業融資現狀及融資模式研究報告(2007)有誰能找到免費的下載嗎或者免費的電子書。
〖 目 錄 〗
第1篇 導言
第1章 房地產業融資的特點
第2章 中長期發展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
第1節 信託模式
第2節 封閉式產業基金管理模式
第3節 房地產公司上市模式
第4節 我國房地產投資基金發展路徑
第2篇 發展分析
第1章 中國房地產業和房地產融資發展情況
第1節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情況
第2節 中國房地產房地產融資發展情況
第2章 中國房地產企業融資的現狀
第1節 房地產企業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其他融資渠道作用有限
第2節 房地產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通資金的難度加大
第3節 房地產企業融資方式多樣化初露端倪
第4節 房地產信託業務活躍
第3章 我國房地產業主要融資方式
第1節 內源融資
第2節 外源融資
第3節 其他融資
第3篇 動因分析
第1章 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必要性
第2章 創新的多元化融資方式建立的必要性
第1節 有利於降低房地產融資中的金融風險
第2節 有利於資本市場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種的創新
第3節 有利於降低房地產企業借入資金的成本
第4節 房地產融資工具的創新將是商業銀行中介業務的一大亮點
第4篇 問題分析
第1章 過於依賴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巨大
第1節 局部市場過熱的系統風險
第2節 房地產開發企業高負債經營的財務風險
第3節 「假按揭」等騙貸行為出現
第2章 定金預售款比例過高,出現不確定風險
第1節 市場條件惡化造成的風險
第2節 開發商操作水平不高造成的風險
第3節 開發進度的拖後加劇社會矛盾
第3章 上市、發行債券難度大
第1節 上市融資的難度大
第2節 債券融資的監管手續多
第4章 發展直接融資的另一個障礙是制度、法規的不完善
第5章 我國房地產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第1節 房地產企業規模不經濟和信用差現象嚴重
第2節 房地產企業間接融資比例過高
第3節 房地產金融市場結構不健全
第4節 房地產企業融資水平差異較大
第5篇 發展對策
第1章 多元融資模式的風險控制
第1節 調控道德風險
第2節 完善監管體系
第6篇 國際借鑒
第1章 可借鑒的新融資方式
第1節 房地產投資基金
第2節 國際銀團貸款
第3節 過橋貸款
第4節 房地產資產證券化
第2章 新融資方式的國外應用經驗
第1節 房地產投資基金在國外成熟市場的應用經驗
第2節 國際銀團貸款在美國的經驗
第3節 資產證券化在美國的經驗
第4節 過橋貸款的運行經驗
第3章 證券化為主導的融資模式
第1節 房地產證券化的功能
第2節 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
第3節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第4章 銀行為主導的融資模式
第1節 德國住房儲蓄銀行融資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2節 德國住房儲蓄銀行融資模式優點分析
第3節 德國住房儲蓄銀行運行機制分析
第5章 政府為主導的融資模式
第1節 以新加坡為代表的住房公積金制度興起分析
第2節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優點分析
第3節 新加坡住房公積金運行機制分析
第7篇 比較分析
第1章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優缺點分析
第2章 國際銀團貸款優缺點分析
第3章 過橋貸款優缺點分析
第4章 資產證券化優缺點分析
第5章 國外房地產企業融資模式的比較與借鑒
第1節 國外房地產企業融資模式的共性
第2節 國外房地產企業融資模式的差異性
第8篇 經營方略
第1章 房地產企業融資組合設計原則
第2章 影響房地產企業融資組合的若干因素
第3章 我國房地產企業融資組合具體方案設計
第1節 房地產開發各環節合理的融資組合方案
第2節 不同房地產開發項目融資組合方案
第3節 不同規模房地產企業融資組合方案
第9篇 模式與機制
第1章 現階段我國房地產企業主要融資模式
第1節 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相結合
第2節 自有資金和房地產預售相結合
第2章 融資模式選擇分析
第1節 融資模式選擇的原則
第2節 融資模式選擇因素
第3章 多元化融資模式的構建
第1節 選擇多元化融資模式的意義
第2節 以房地產信託為核心的多元融資模式的構建
第3節 建立以房地產信託為核心的融資模式的對策
第10篇 政策與制度
第1章 國家對於發展直接融資的重視
第2章 完善融資的制度環境
第1節 完善房地產融資法律法規
第2節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體系
第3節 著力解決金融信用缺失的問題
第4節 健全金融監管的專門機構
第11篇 環境分析
第1章 宏觀調控信貸政策的影響
第1節 加大規范房地產信貸業務的力度
第2節 提高了信貸門檻
第2章 房地產高財務杠桿產生的「暴利」是阻礙直接融資的最主要因素
第3章 我國房地產企業融資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1節 歷史較短
第2節 法制不健全
第3節 融資渠道過於集中
第4節 市場不健全
第5節 信息不對稱
第12篇 戰略與策略
第1章 遠期大力發展房地產資產證券化
第1節 選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模式要適應本國國情,循序漸進穩步推行
第2節 政府要積極參與和促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的發展
第3節 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要按照市場化原則運作
第4節 必須建立抵押貸款一、二級市場互相促進發展的機制
④ 住房儲蓄貸款年內有望推廣 中低收入者購房福音
住房儲蓄貸款的作用在於幫助老百姓積累住房消費資金的同時,也獲得提升自身信用的機會,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目前,國內獨家試點運營住房儲蓄業務的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已被納入國家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進而獲准在全國開展業務,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百姓受益於這一政策。
一提到貸款購房,不少人會想到商業性住房貸款、住房公積金貸款。事實上,還有一種既古老又新鮮的住房貸款方式,即「先存款後貸款」的住房儲蓄貸款。這種模式源於英國伯明翰,目前在歐洲運用甚廣,但在我國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據了解,這一制度今年有望在天津、重慶試點基礎上向全國推廣。
住房儲蓄貸款有什麼特點,與其他貸款方式有怎樣的區別?如何申請?目前在國內發展情況如何?對我國住房金融體系建設有何影響?就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銀行業人士和專家。
3.3%恆定利率——
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
目前,我國居民對住房儲蓄貸款還比較陌生,但在歐洲已成為普通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德國,大約每3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已經履行了住房儲蓄貸款合同;66%的奧地利人是住房儲蓄貸款的客戶;45%的捷克人擁有住房儲蓄合同;在斯洛伐克,每4個人中有一人通過住房儲蓄改善了居住條件。
住房儲蓄貸款到底什麼樣?簡單地說,就是居民為獲得銀行貸款,需要以預先向銀行儲蓄為前提的一種貸款品種,與商業性住房貸款、住房公積金貸款,共同構成三大個人住房融資模式。
不過,相比其他兩種貸款方式,住房儲蓄貸款公益性更強,同時具有合同儲蓄性質,更多依據儲戶的住房需求和儲蓄能力來確定貸款額度。以我國為例,目前國內獨家試點運營住房儲蓄業務的專業性銀行——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在天津、重慶地區提供該項業務。從定位上來看,主要面向政府需要保障的人群、中低收入者和社會夾心層,重點滿足居民中遠期住房金融需求。
正是基於這樣的定位,決定了我國目前住房儲蓄貸款3.3%恆定利率的制度設計。「目前,商業住房貸款利率5年以上為5.15%,公積金貸款利率5年以上為3.25%,相比而言,住房儲蓄貸款利率處於偏低水平,且恆定的利率有利於規避市場波動等帶來的貸款風險。」中德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不過,這種貸款方式也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在期限上,不同於其他兩種貸款30年的最高年限,住房儲蓄貸款年限最短為2年,最長為16年。再如,這一貸款方式是先存後貸,需要提前簽署合同,並進行存款,達到一定條件後才可以申請貸款。不過,住房儲蓄作為商業按揭和公積金的補充,可以與商業按揭或公積金進行組合貸款,有助於規避利率風險。
試點10年——
700億元合同惠及14萬居民
這一貸款方式又是如何運作的?舉例來說,小王打算在兩年後購買200萬元的自住房,需要提前與銀行簽訂合約性儲蓄計劃。他可以一次性存儲100萬元,也可每月規律性地存入一定數額,當存款達到100萬元,即合同額的50%,且滿足相關評價條件後,就可向銀行申請100萬元的購房貸款,同時,還可以將存儲的100萬元取出自用。
住房儲蓄可幫助中低收入老百姓節約綜合購房成本,這也是這一業務最明顯的特點。據了解,從2004年起,天津、重慶相繼開展這一業務試點,申請該種貸款的老百姓不斷增加。數據顯示,從中德銀行2004年建立,經過10年,該行的注冊資本金從最初的1.5億元逐步增加到20億元,累計與市民簽訂了700多億元住房儲蓄合同,惠及14萬居民。
住房儲蓄貸款的突出作用在於幫助老百姓積累住房消費資金的同時,獲得提升自身信用的機會,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住房儲蓄的業務規則是公開的,讓老百姓在辦理住房儲蓄的同時,對自己何時能夠享受到住房、享受到怎樣的利率優惠都很清楚。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這一住房貸款方式為何在我國尚沒有「形成氣候」?
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國住房儲蓄貸款起步較晚且經歷了較長的探索期。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住房儲蓄制度進行探索實踐。1987年,在住房制度改革初期,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在山東煙台、安徽蚌埠兩市試辦城市住房儲蓄銀行,專門辦理房改配套的住房基金籌集、住房信貸及結算等政策性業務。但由於住房儲蓄銀行是商業銀行還是政策性銀行,並沒有定位清楚,因而當住房公積金制度出現時,不成熟的住房儲蓄就被取代。這兩家銀行住房融資的基本職能交予當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2000年前後開始轉向商業銀行發展道路。直到2004年,中國建設銀行與德國施威比豪爾住房儲蓄銀行共同組建中德銀行,並在天津開啟試點,我國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住房儲蓄銀行。2012年,該銀行在重慶開設分支機構,這項貸款業務才逐步成型並得以發展。
10年間,中德銀行只進行了兩個試點,卻實現從零到模式初現的探索。據了解,中德銀行已獲得國務院批准,被納入國家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進而獲准在全國開展業務。該行正在逐步探索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推動政府將提供專項資金及扶持政策等做法固化下來,奠定逐步向全國推廣住房儲蓄及相關業務的基礎。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5-09-15,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⑤ 比較我國銀行與國際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差距以及所帶來的啟示
一、西方金融創新回顧
熊彼德是西方第一位系統研究創新理論的經濟學家,很遺憾
的是他未研究金融創新,結合他對創新的定義和金融創新的發展
歷史,我們可以對金融創新做出如下定義: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
利用新的觀念、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或組織形式,來改變金融
體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機構、新的市
場,提高金融資產的流動效率,使規避風險和追逐盈利達到高度
的統一。
從這層意思上來看,金融創新的發展史亦即整個金融業的發
展史,從貨幣的出現到商業銀行的產生、從第一隻股票的上市到
目前人人熟知的證券市場,每一次金融業的重大革命,無一不含
有創新的觀念,都應納入該范疇。但是為了對現實更有借鑒意
義$ 我們還是從大家公認的%& 世紀』& 年代末作為研究時間跨度
的起點,依其發生的突發性和密集性,將其分為這樣幾段:第一階
段:%& 世紀』& 年代末至%& 世紀(& 年代末$ 創新金融工具主要
有:外幣掉期、歐洲債券市場、歐洲美元市場、銀團貸款、平行貸
款、可轉換債券、自動轉賬、可贖回債券、可轉讓存款單、負債管
理、混合賬戶、出售應收賬款、第二階段:%& 世紀)& 年代,這時期
的金融創新有:浮動利率票據、特別提款權(*+,)、聯邦住宅抵押
貸款、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外匯期貨、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
(-#!)、貨幣市場互助基金(.../)、遠期外匯交易、浮動利率債
券、保值貼補公債、利率期貨、智能卡、國債期貨、貨幣市場存款賬
戶,自動轉賬服務,歐洲貨幣體系。這時期,布雷頓
森林體系的瓦解、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紛爭、世界經濟的一
體化趨勢使國際金融形勢變得極為復雜和多變:匯率失去控制、
利率扶搖直上、極不穩定的通脹率,這一切都使國內外金融機構
的經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而與此同時,各國金融管制的程度依然非常高。如何在現有金融管制下,更好地規避利率、匯率、通賬
率的風險,就是這個時期金融創新的主題。第三階段:%& 世紀1&
年代至2& 年代末,這一階段的金融創新有:債務保證債券、貨幣
互換、零息債券、利率互換、票據發行便利、國債期貨期權、股指期
貨、貨幣期權、可調整的優先股、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
抵押債務、標准普爾指數期貨、遠期利率協議、歐洲貨幣期貨期
權、自動取款憑證、免損債券、免損權證、橋貸票據、指數定期存
單、股票彈性期權、恆生指數期權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金融
創新是創新史上最輝煌的年代,如:表外業務的四大發明、金融衍
生工具的涌現等等,雖然金融創新仍是處於轉嫁利率、匯率及信
用風險,但較前一階段而言,這些工具更為靈活便捷,同時創新的
類型更為多樣化,除轉嫁風險的創新外,還有創造信用和產生股
權的創新,並且創新市場的規模迅速擴大,這種繁榮的局面得益
於這一階段的金融自由化,各國競相放鬆金融管制,金融工具的
創新更多地集中在資本市場、保險市場和傳統金融中介體的對接
上。
二、生成創新的經濟機理
以上對金融創新的歷史做了極為詳細的介紹,並介紹了每種
金融創新的產生的動機,可以看到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金融創新
中,有些共同因素在每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作用,為了更好地把握
金融創新的生成機理,我們擬從主體的角度分析分析金融創新產
生的宏微觀因素,把握在不同歷史階段更多共性的東西。!宏觀
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催生「新物種」的最適宜的土壤。首先,規避金
融管制是金融創新的起因。我們都知道金融中介體內生於經濟
發展,從新經濟學的觀點看來,它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它能降低交
易成本,當金融管制給金融機構的經營地位和目標帶來極為不利
的影響時,金融機構就會想方設法的通過合理合法的創新活動繞
開管制,當該種創新活動的收益大於其機會成本時,一項金融創
新就應運而生了;其次,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發展給傳統的金
融機構帶來了新的競爭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發展到
一定程度以後,整個社會潛在的儲蓄資源被挖掘殆盡,此時,儲蓄
資源就在傳統的金融中介體、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之間移動,中介體和金融市場之間是一種替代效應而非互補效應,
從而形成了金融「脫媒」現象,也就是資金大量從受管制的金融中
介體流向直接融資市場,迫使金融體系產生了這樣兩類創新以適
應金融自由化和全球金融一體化的新形勢:一類是新的金融工具
的創新;另一類就是新的金融機構的誕生,如風險投資機構、投資
銀行機構等等。最後,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推廣
和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必備的技術條件。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
尤其是近幾年來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使金融信息處理速度加
快,交易成本降低,進一步加快了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速度。!金
融創新的微觀動因。從金融創新的歷史看來,微觀的金融機構始
終是金融創新的主體,作為一種經營性的機構,任何的經營活動
的目的皆是為了追逐利潤,金融創新活動也不例外,規避風險、占
領市場、降低成本、滿足市場需求、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當中佔領先
機等等多種說法歸根結底逃不開「盈利」二字,只不過競爭的激
烈、市場需求的刺激能夠最大程度的誘發金融機構創新的內在動
力,從而影響某一段時期金融創新的活躍程度,我們可以看到上
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創新的輝煌季節,涌現出了很多新的金融
工具、業務和金融機構。因此,西方的金融創新主要來源於其微觀
金融機構的內在動力,其創新的特點是「由下至上」,而且多以工
具創新和機構創新為主。通過上述對金融創新形成的經濟機理的
分析,有助於我們掌握對金融創新的研究方法。在這個問題上,理
論界普遍認為有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需求追隨型」! 它強調的
是金融服務的需求方,隨著經濟的增長或發展,經濟主體會產生
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作為對這種需求的反應,金融體系會不斷地
創新。也就是說,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導致了金融機構、
金融資產與負債和相關金融創新的產生;另一種是「供給領先」!
它強調的是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創新的供給方! 在創新的供給上可
以能動地先於需求。但是後一種方法被極大地忽視,實際上這兩
種方法應該結合起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需求追隨型和供給領先
型之間存在著一個最優順序問題。縱觀金融發展史,思考在金融
創新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供
給領先型居於主導地位;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要素的逐步活
躍,需求追隨型逐漸居於主導地位。這個思路的確定對於我國的
金融創新是極有啟發意義的。
三、對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啟示
金融機構逐步恢復其金融職能也是近二十幾年的事情,由於
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我國近幾年來的金融創新多呈
現出這樣的特點:"金融創新以制度創新為主,如金融機構信貸
管理制度的變遷———四個階段,最終落實在「資產負債比例管理
上」;為數不多的工具創新也是以存款工具創新為主,資產工具創
新較少,造成這種現象有其深層的體制因素。!原創型的創新較
少,吸納性的較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新的金融工具有"#$
的是屬於「拿來」的,同時創新更多的是「由上至下」———從人行以
下行文的方式到各商業銀行再到各支行或從總行到下級行,很少由下至上的,這一特徵與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水平落後、金融機
構獨立性較小及相對嚴格的金融管制是相吻合的。#在金融創新
的生成機理上,與西方有很大的區別,金融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
於體制改革的外部力量的推動,金融機構的內在創新沖動不夠。
應該說在初期階段,這種由外部發起的金融創新效果非常明顯,
金融制度、金融市場、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創新使金融體系在最短
的時間里完善起來,有利地配合和支持了經濟體制改革。但隨著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作用的深度和廣度都將進一
步提高,對金融服務的范圍、質量都會有新的要求,金融創新的需
求就會增加,原有的金融創新效率不高、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的
弊端逐步顯現出來,以至於金融體系發展的滯後成為了制約經濟
發展的瓶頸了。
我國金融創新的未來發展趨勢到底該如何走?應該遵循一個
什麼樣的思路,既能夠適應國情又能應對加入%&』 後的新形
勢?通過對西方金融創新的分析,在這里可以確定一個這樣的基
本思路:"我們國家現在還處於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微觀經濟
個體的職能還尚未健全,需求亦不旺盛,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應
遵循「供給領先型」,而不應該被動地「需求追隨」,這個最優順序
的選擇決定我國金融創新過程的邏輯思路。!隨著競爭的有序化
和金融監管制度的完善,要激活微觀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恢復
金融機構為創新的主體,放棄使金融機構陷入僵化的嚴格管制,
待銀行的經營水平提高到真正能自負盈虧、自我約束時,逐步打
破分業經營,實現混業經營,這個過程最好能在五年內實現,以增
強加入世貿後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提高金融創新的技術含
量,在管制逐步放鬆和監管日趨完善的前提下,金融創新最好能
「由下至上」,面向市場需求,有利於提高金融創新的效率;$由於
直接融資市場的迅猛發展,我國的金融中介體也即將面臨著金融
脫媒現象,因此金融機構、金融工具的創新都要注重與資本市場
的對接,開拓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 世紀初,展望未來,可以預見我國的金融創新是有極大
的發展空間的,即將出現的金融創新有:一是推出各種形式的債
券,如浮動利率債券、保底利率債券、可贖回債券、可轉換債券等;
二是成立各種形式的基金。如開放式基金、各類投資基金等等;三
是開展各類期貨、期權、掉期業務,如股票期權、利率掉期、股票指
數期貨、外匯期貨等等;四是銀行要推出新的服務形式,如設計與
股票市場、保險市場對接的金融工具(貸款的證券化),並要著手
參與投資銀行業務,這是大勢所趨;五是類似風險投資機構這樣
的新型金融機構將會層出不窮。相信我們在充分吸收發達國家金
融創新經驗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謹慎監管,我國的金融創新將會
得到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