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我國金融改革盡管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現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難以有效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要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大的氣力推進金融改革,從根本上破除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強金融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形成有利於金融穩健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持經濟增長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
一是繼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繼續完善已上市銀行的公司治理,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職責邊界,提高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的履職能力,真正建成決策科學、執行有力、監督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切實推進業務發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轉變。強化內部控制,建立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加大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探索商業銀行薪酬體系和激勵機制改革。加大上市銀行信息披露力度。大力加強基層分支機構改革。繼續推進中國農業銀行的改革和上市准備工作,著力推進「三農」事業部制建設。繼續深化國家開發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不斷推進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一批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效益良好、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強的現代化銀行。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金融不斷發展,但是由於多方面原因,農村金融仍然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為此,要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全面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提高農村金融運行質量和效率,顯著改善「三農」金融服務,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力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改革。通過改革增加小企業金融服務供給。進一步鼓勵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不同形式的小企業信貸專營服務機構或小企業服務中心。增加網點數量,擴大小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強信貸機制創新,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採取動產、應收賬款、倉單、股權和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緩解中小企業貸款抵質押不足的矛盾。落實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貼息等扶持政策,設立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提高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貸款比重,確保全年小企業信貸投放的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增速,信貸投放的增量高於上年。對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實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
四是繼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穩妥推進融資融券業務試點,根據試點情況及時完善業務規則,逐步有序擴大試點范圍。抓緊做好股指期貨推出前的各項准備工作,適時推出股指期貨。推動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體上市,消除改制上市遺留的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問題。穩步推進創業板建設、新股發行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的改革步伐,有序推出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證券期貨新品種,不斷提高市場運行的活力和效率。大力推進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積極發展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規范發展信用評級機構,促使我國債券市場逐步向健康、成熟、完善和開放的方向邁進。
五是繼續深化保險業改革,促進保險業又好又快發展。鞏固發展保險公司改制上市成果,推動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整體改制、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在香港上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穩步推進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股權試點。完善保險公司治理監管。積極穩妥地推進保險營銷體制改革試點,鼓勵保險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完善營銷模式,維護營銷隊伍穩定,提高營銷隊伍素質。提升服務能力,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鼓勵各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保險試點,探索創新「三農」保險經營組織形式,推動農村相互保險和村鎮保險試點。逐步擴大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的試點區域。推動養老保險業務創新。引導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發展和業務轉型。在試點的基礎上,擴大責任保險的覆蓋范圍。建立並完善巨災保險制度。促進內控制度建設,以內控監管為抓手,堵塞保險公司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通過培育市場,完善行業自主發展的內生機制;通過公司改革,理順行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完善制度,營造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六是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進出口收付匯核銷制度改革,簡化貿易信貸登記管理。允許企業出口收匯存放境外,進一步便利企業靈活運用外匯資金。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繼續以拓寬資本流出渠道為重點,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中資企業外債試點,統一中外資企業外債管理政策。完善全面的外匯債權債務制度。
七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加強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機構間的協調合作,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與管控能力。加強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探索逆周期監管,不斷完善具有前瞻性的監管機制。強化資本監管和流動性風險監管。推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積極推動基金組織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討論制訂。加強對國際金融形勢的跟蹤和評估,預防跨境金融風險傳染。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努力防範各種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穩健和安全。
Ⅱ 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現狀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但是陰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一直存在。我國正致力於建立顯性的存款保險制度。
Ⅲ 存款保險制度為什麼可以防範金融風險
存款保險制度對我國的金融安全有何意義?廣大儲戶的存款又會受到什麼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部長魏加寧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存款保險是現代金融制度的關鍵要素之一,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將進一步完善我國金融安全網,為存款人提供公開透明、安全可靠的法律保障。」
問:金融安全網包括什麼內容?存款保險制度如何完善金融安全網,發揮穩定金融秩序的功能?
答:金融安全網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包括監管部門的審慎監管職能、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和存款保險機構的存款保險職能。而中國現在的金融安全網是「二缺一」,存款保險制度一直遲遲沒有建立起來。
存款保險是現代金融制度的關鍵要素之一,是金融安全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旦銀行出現問題,限額內的存款受到有效保護,存款保險機構介入處理,可以控制金融恐慌引發的擠兌,減輕銀行破產清算帶來的震盪。
問:在接下來的金融改革中,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有哪些?存款保險制度如何防控這些風險?
答: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民營銀行的發展,在提高銀行服務質量和效率的同時,也會使銀行業競爭加劇。因此就有可能出現經營失敗的商業銀行,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作保障,經營失敗的商業銀行就退不出去,這將導致金融風險不斷積累,系統性風險越來越大。
問:有人說,目前存在著所謂的「隱性擔保」,為什麼還要建立一套「顯性的存款保險」?
答:所謂的「隱性擔保」,實際上恐怕是一種最差的制度安排。由於缺少明確的法律規定,存款人方面的權益並不能真正得到可靠保障,依然會出現存款擠提現象。
「隱性」的處理只是一種應急措施,無法提供製度性的防範,而且在銀行經營者方面會產生很大的道德風險。此外,如果沒有「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作保障,中央銀行和銀行監管部門就不得不採取大量的金融管制措施來防範風險
如利率管制、存貸比管理、貸款規模控制等等,從而嚴重地束縛了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導致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低下,以及競爭的同質化和行為的同步化。
問: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後,存款保險基金及管理機構的設置對存款人會產生哪些影響?
答:以往的所謂「隱性擔保」屬於人治,而非法治,隨意性較大。以國家頒布《存款保險條例》的形式來建立起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為廣大存款人提供公開透明、安全可靠的法律保障。
以設立存款保險基金的形式來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為存款人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由商業銀行日常交保費的方式來積累資金,以切實保護廣大存款人利益。而以往,救助問題銀行和處置不良資產的成本主要是由央行出資,實際上是由所有人民幣持有者負擔。
如果明確存款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則可以為廣大存款人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從機構上明確負責對存款人進行理賠的專門機構。而以往,負責理賠的機構並不十分明確,也無專人負責。此外,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以後,銀行間競爭進一步加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都會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使百姓間接受益。
Ⅳ 存款保險制度將對互聯網金融產生什麼影響
首先,存款保險制度中「最高償付限額50萬元」的說法,勢必會造成存款分流。這種分流一是體現在銀行體系內部,令銀行間存款分布相對平衡;二是體現在跨行業之間,銀行可能會倒閉,這就會促使儲戶做出多元化的投資決策,引導一部分資金流入到互聯網金額領域中來。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或將再度造就一波互聯網金融的繁榮。
第二,銀行可能會破產,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銀行都能給你帶來十足的安全感了。因此大行資金將更加安全,有望降低社會無風險利率水平,促進信用利差分化,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定價,從而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從長遠來看,利率市場化將被加速,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將繼續回落。
第三,存款保險制度若實施,將徹底改變大眾關於「政府隱性擔保、存款無風險」的固有意識,敦促投資人關注銀行的經營情況和風險狀況,加速打破「剛性兌付」慣性思維方式。沒錯,銀行都可以破產了,更何況余額寶和P2P呢?投資人將重新認知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中國投資者教育將得以提升。與此同時,深陷「剛性兌付怪圈」無法自拔的P2P們終於可以松一口氣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膽地獨吞風險,未來的網路借貸平台將逐漸回歸信息中介的角色。
第四,銀行通過引入存款保險,來保障投資人收益,這就為P2P行業大規模引入第三方保險打開了敞口。保險公司有著出色的精算能力和風險定價水平,這使得現階段很多平台想與保險公司合作來分散風險,但是由於制度制約,目前與保險機構達成深度合作的平台寥寥無幾。存款保險正式推出後,P2P行業和保險公司合作或將成為常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P2P平台的運營成本有望繼續下降。
第五,銀行失去了「政府無條件保護」的屏障,就會重新審慎對待自己的資產,更加精準地進行風險定價,減少過去一味追尋高風險高收益的激進行為。銀行相較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差距有所拉進,加上存款分流,這將加劇銀行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與此同時,可以預見雙方的合作也會上升到史無前例的地步,刺激銀行加速互聯網化。未來,投資人將看到更大規模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產品爆發。
Ⅳ 什麼是存款保險制度,利弊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金融保障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准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優點:
給儲戶信心保證 防止銀行擠兌和金融風險蔓延。
存款保險的優勢在於能給儲戶信心保證,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在防止銀行擠兌和金融風險蔓延上作用顯著。
缺點:
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存款保險制度也有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Ⅵ 作為金融保障制度,想不到它的作用這么大!什麼是存款保險制度
為了穩定我國的金融市場秩序,並且讓人們把錢存在銀行里,真的足夠放心,我國就出台了一個叫做存款保險制度,這個保險制度你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它是一種本息保障制度,只要你的錢是在50萬以下存在同一家銀行,那麼即使銀行倒閉了,會有保險公司全額賠付你的存款。
按照我國現在銀行的這種發展趨勢,在銀行存錢是最穩妥放心的一種方式,我國國內比較大的幾家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都可以放心大膽的存,正好存他個50萬,一家銀行存50萬,4家銀行200萬,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些銀行是絕對不可能倒閉的,因為工商銀行被譽為宇宙第一大行,他本身的資金就很穩定,而且他還有所有銀行的母親中國人民銀行的支持,也就是央行。
Ⅶ 什麼是金融機構的脆弱性,脆弱性的表現有哪些啊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從銀行角度解讀金融脆弱性。
為了更好的解釋Minsky的金融內在脆弱性理論,Kregel引用了「安全邊界說」(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認為,利息承諾的收益保障是安全邊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邊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保護,以防不測事件使得未來不能有良好記錄。對於貸款人和借款人來說,認真的研究預期現金收入說明書和計劃投資項目承諾書,是確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邊界的關鍵一環。與借款企業比較,商業銀行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潛在競爭對手更為熟悉。雖然商業銀行不缺乏理性,但對未來市場狀況的把握仍是不確定的,貸款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商業銀行的信貸決定還主要是遵守所謂的摩根規則(JP Morgan Rule),即是否貸款主要看借款人過去的信貸記錄,而不用太關注未來預期。但Keynes認為人們極其缺乏決定長期投資項目收益的知識,因此借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沒有太大意義。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貸與不貸偏好依照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參照其他銀行正在貸什麼項目。經濟擴張、安全邊界與信用記錄權重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都變得很自信,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於是產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經歷類似,只是有個假設條件,即企業所投資的項目將會產生足夠的利潤用來還本付息。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的這個假設條件並沒有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驗證甚至超過預期,使借款人對自己當初的投資充滿信心。但這種實際情況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正如Keynes指出的,這種繁榮並非是企業的真實能力,僅僅是由於投資在一個擴張的環境中而已。Minsky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當前對未來的看法影響著資本性資產的價格,所以融資條件的形成機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饋所控制。由於擴張期的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現,借款人和銀行都變得非常有信心,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對於這種自信心,Keynes認為是非理性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非理性亢奮」。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邊界的變化上,即那些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行為對安全邊界進行侵蝕,由此產生金融脆弱性。當安全邊界減弱到最低程度時,即使經濟現實略微偏離預期時,借款企業為了兌現固定現金收入流量承諾,也不得不改變已經計劃好了的投資行為。這意味著企業將拖延支付,或另找貸款,若不能實現,就只能推遲投資計劃,或變賣投資資產。隨之,將開始經歷Fisher提出的債務——緊縮過程。Keynes認為在不能准確預測未來的情形下,假定未來會重復過去,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注重以前信貸記錄的摩根規則有其合理性,也可認為金融脆弱性具有內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銀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這種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對於金融脆弱性也無能為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並論述在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們指出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部門穩定性的源泉,銀行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源於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礎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於生產回報不確定性帶來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明確提出了可能引起擠兌的因素,並認為擠兌是由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引起的「系統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體系是實質經濟體系穩定的必要條件,而銀行儲備資產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供應有著重要的影響。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需要國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險以減少擠兌的發生,但這又會惡化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因此,對於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關鍵是要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定性。這些分析表明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對銀行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強調了對外借款尤其是外幣面值的短期債務,對測量通貨膨脹和貨幣風險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保羅·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道德風險和過度投資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銀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的隱形擔保和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導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強調了過度借債的作用,特別是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則認為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與公司債務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引發金融危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本身蘊藏著的引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徵。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構造的銀行信貸市場結構與風險關系的模型表明,通過貸款市場的競爭來降低貸款利率,不但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增加企業的破產風險,而且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社會凈福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