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保險股票的投資邏輯

保險股票的投資邏輯

發布時間:2021-11-14 14:37:19

Ⅰ 保監會監管保險資金股票投資 對A股市場有什麼影響

第一招:對股票投資進行分類監管
近年來,保監會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後端」總體思路,持續推進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資產規模快速增長,投資收益穩步改善。但同時,近期的一些投資行為也暴露出個別保險機構成為大股東的「一致行動人」,盲目投資到一些毫不相乾的行業,偏離了審慎穩健的投資理念。《通知》的出台,正是源於這樣一個大背景。
為此,《通知》提出了「分類監管」的核心。即保監會按照一般股票投資、重大股票投資和上市公司收購等三種情形,對保險機構或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投資上市公司股票實施層層遞進的差別監管。
對不涉及舉牌的一般股票投資行為,不增加限制性措施;開展一般股票投資涉及舉牌的,應在信息披露要求基礎上進行事後報告;達到重大股票投資標準的,應向監管部門事後備案;涉及上市公司收購的,實行事前核准。
上述所稱的一般股票投資,是指保險機構或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比例低於上市公司總股本20%,且未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股票投資行為;重大股票投資,是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比例達到或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20%,且未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股票投資行為;上市公司收購,包括通過取得股份的方式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或通過投資關系、協議、其他安排的途徑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同時採取上述方式和途徑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
第二招:禁止險企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收購上市公司
從《通知》內容來看,重點強化了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的舉牌或收購行為監管,並明確禁止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
同時,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如共同開展重大股票投資,新增投資部分應使用自有資金;共同開展一般股票投資發生舉牌時,保監會可採取暫停保險機構資金最終流向非保險一致行動人的直接或間接投資等監管措施。
此外,保險機構獨立收購上市公司也有行業禁區。保險機構收購上市公司的行業限於保險類企業、非保險金融企業和與保險業務相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備穩定現金流回報預期的行業,不得開展高污染、高能耗、未達到國家節能和環保標准、技術附加值較低的上市公司收購。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也是切實落實「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的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原則的體現,再次明確了對股票投資行為的規范和回歸,既符合一貫的監管導向和規定,也符合國際慣例。
第三招:險資救市政策恢復常態
《通知》同時明確,保險機構投資單一股票的賬面余額不得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投資權益類資產的賬面余額合計不得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30%。這意味著「保險資金救市政策」將退出。
所謂的「保險資金救市政策」,指的是2015年7月8日,針對資本市場的特殊情況,保監會出台了提高保險機構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的政策。「投資單一藍籌股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比例可升至40%」。
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上述政策出台後,的確有少數保險公司運用該政策投資股票,涉及資金約占保險資金運用總額的1%。
業內專家對此表示,適時退出臨時性救市政策,有助於上述保險機構防範股票投資集中度風險,並保持相關調控手段的有效性。「並且,政策上給予足夠的寬限期,保險機構可在兩年或更長時間,將相關資產比例調整至監管比例之內,而隨著保險機構自身資產規模的增長,其投資比例呈現自然下降,不會對資本市場形成資金壓力。因此,寬限期的設置將大幅降低對資本市場的擾動。」
其實,「保險資金救市政策」這一階段性政策恢復常態,早在市場預期之內。「現在市場已基本穩定,並且大家普遍看好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在這種情況下,臨時性的救市措施可以也應當及時撤出。」中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協會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從國際成熟市場看,特殊時期採取的救市措施都會根據市場發展變化情況逐步撤出。
監管加強之後,有市場人士擔憂:保險資金是否會減少在A股市場的投資力度?
對此,多位受訪的保險投資圈專家表示,保監會加強監管意在推動保險資金進行分散投資、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在保費收入穩健增長、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比例上限遠未用足的背景下,保險資金投資A股的規模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會增加。
但投資方式或會發生變化,未來保險機構將以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舉牌並介入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等激進行為將減少,更多是對低估值、高分紅等優質上市公司進行分散、價值投資。
這一論斷的邏輯在於,當前保險資金股票投資余額約1.2萬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總額的比例不到10%,距離調整後的監管上限(30%)尚有較大空間。記者在梳理過往數年的數據後發現,即使是在牛市時期,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的實際比例也從未達到「頂格」過,基本都在25%以內。

Ⅱ 保險投資收益率到底意味著什麼

【摘要】保險投資收益率,到底多少才好,這是一個有趣的課題。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投資回報越高越好,但每個人心裡也明白,長期維持超高的投資回報率,其背後必然伴隨著超過正常水平的風險。假設一個國家的GDP長期在8%左右,而其保險行業投資回報率卻長期在10%以上,這很可能是壞事而不是好事。 2011年官方公布的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是3.6%。不過這個數字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投資收益率,沒有包括浮動盈虧等因素,所以牛市裡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低估的,而熊市裡公布的收益率可能是高估的。對於3.6%這個回報率,很多圈外人覺得太低。其實過去七、八年的投資回報率大概平均在5%左右,累計起來,估計比相當一部分股民的成績好多了。更何況要考慮到保險投資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負債匹配、流動性要求等。 2012年的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現在還不好說,因為股指其實和年初差不多,只是在一波近20%的上下「電梯行情」中,哪些公司及時獲利了結,哪些公司高位增倉追漲套牢,情況差別很大。另外今年上半年的債券大牛市,對保險整體肯定是利好,但每個公司具體配置的品種如何、會計上對利潤如何處理,也是千差萬別。精確預測每個保險公司對外發布的投資收益率,要比我們圈內人了解這個公司的實際投資水平難得多。所以筆者的一貫態度是敬券商的保險分析員而遠之。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說,保險公司投資太穩健、完全以資產負債匹配為宗旨、以絕對不出事為目標,也是撐不下去的。因為沒有一個公司敢說自己的精算師設計產品奇思妙想無人能及,也沒有一個公司敢說自己的營銷手段天下第一。金融產品的同質化肯定遠比工業產品厲害,所以這需要一個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營銷、投資、內控等各個環節都努力做得比同行稍微好一點,才有可能在競爭中取得領先。 另外,在牛熊循環周期的一個短暫時期,比如一到兩年時間,去判斷一個保險公司投資水平的高低,是不合宜的。合資保險一般謹慎,不大碰權益類投資,而內資保險的股票和股票基金投資比例比合資保險的平均水平高得多。2005年後沒有及時跟上制度變化去買股票的穩健保險公司,在那幾年承受了很大的投資壓力。但是到了近兩年熊市,又輪到激進型保險公司愁眉苦臉了。 甚至,長期的投資收益率的幾何累計,也未必能說明這個保險公司究竟是不是好公司。這還要看在投資收益率高的時候,保險公司的銷量是上升還是下降的?而較高的投資收益,是被迫去滿足客戶的回報需求,還是留存在自己內部?對自己有利的利潤分配政策,是否危害了未來的客戶市場?為了促銷而實行對自己不利的利潤分配,又是否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財務健康? 【慧擇提示】這些復雜的問題,我不認為保險行業研究員們真的能理清邏輯,取得可靠的數據,推斷出有實踐意義的投資結論。所以對於運作機制復雜的上市保險公司,我倒覺得草根的市盈率市凈率判斷、技術分析,要比一本正經的基本面分析勝算高。

Ⅲ A股市場的投資與股票的炒作邏輯怎麼看

A股:用人民幣交易,供境內投資者投資。
B股:用美元或港元交易,供境外投資者投資。
炒作股票:股市中的一些熱點板塊,大家都買,股價飆升就叫炒作。
莊家會掛出大買單,在低位買完後就逐步提高成交價格,最後他不買了,全給散戶買,散戶再把股價抬高一段莊家就會賣掉,完成了一輪上漲

Ⅳ 解密股神巴菲特的投資邏輯

1.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成為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投資人,所以我成為優秀的企業經營者。2.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更重要。3.一生追求消費壟斷企業。4.最終決定公司股價的是公司的實質價值。5.沒有任何時間適合將最優秀的企業脫手。

Ⅳ 買入股票的邏輯是什麼

炒股是有技術含量的,並非完全碰運氣的,最簡單是為什麼要炒股?炒股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買什麼樣的股?買入股票的邏輯是什麼?

現實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有因有果,有始有終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大事的人,炒股也是一番事業,要想把炒股這份事業做好必然也會有一定的邏輯。

根據我個人炒股實盤經驗來分析,我買入股票的邏輯只有兩個,其一是有庄;其二股票基本面良好,只要符合這兩點我才會考慮買入。

當然每個股民投資買入股票的邏輯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股民炒股風格不同,分為短中長線投資者。

短線投資者買入股票的邏輯就是強者恆強,抓漲停板,追漲停板的,一定要技術面好,有超大資金炒作的等等,短線投資者買入股票的邏輯要符合這幾點。

我是一個穩健型投資者,追求的是中長期利益,買入股票的邏輯簡單,但非常重要,股票基本面好,而且還要有庄就行了,這是我炒股13年買入股票的真正邏輯。

Ⅵ 什麼是正確的投資邏輯

投資最忌諱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會害死人。 比如,巴菲特或其他投資大師都講過類似的話:「當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當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教條主義者會簡單地把這句話理解為:大家在賣出的時候,你要買入;大家在買入的時候,你要賣出。有的人再加上自己的演繹:投資就是要逆向思維;與大多數人做相同的事情,肯定不會成功。 無論以上說法或理解是否正確,在股市中均可找到正反兩面的例子佐證。所以,股市太復雜,用教條主義進行指導,總會失敗。 比如,別人在賣出的時候,你能買入嗎?或者別人在買入的時候,你必須賣出嗎?事實上,買與不買,標准只有一個:這個股票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而不是別人的買與賣。有的人說,大家賣出導致股價大幅下跌後,投資價值就自然而然顯現了。難道股價下跌,股票就變成有投資價值?換句話說,這種判斷邏輯就是:跌多了,看起來便宜的股票,就比沒有下跌、貴的股票更有投資價值?這是正確的投資邏輯嗎?很多資產下跌到足夠便宜,在實業投資者看來就具有一定價值;但是,從股票投資者的角度看,並不是所有資產都有價值,哪怕跌到足夠便宜,也不能投資。比如,一台100萬元購入的設備,如果企業願意以50萬元賣給投資者,你會要嗎?只有一種情況要:你可以高於50萬的價格很快轉讓出去或者你剛好需要這台設備。股票投資者不會買這種資產,否則自己開公司做實業了,為何來股市?股票投資的原則是只購買股票資產在未來會產生不斷增加的現金流。所以,所謂用實業投資的眼光看股票投資,基本是漏洞百出。 以銀行股為例。銀行股從2009年開始下跌時,市盈率跌到20倍的時候,就有人認為已經具備巨大的投資價值了,因為我們的銀行不會破產,所以合理估值應該30倍市盈率;當市盈率跌到15倍的時候,很多人都高呼銀行股被嚴重低估了;當市盈率跌到10倍時,買銀行股的人都一致認定是市場出錯了,絕對應該越跌越買;當市盈率跌到5倍、跌破凈資產的時候,終於有人醒悟或疑問:我們的銀行是否存在風險?然而,仍然有許多投資者經不住其超低市盈率的誘惑,加入購買銀行股的行列。結局會是什麼樣?沒有人清楚,卻有很多人賭銀行股會大幅上漲。他們無一例外的想法是:如果市盈率回到30倍,銀行股就可以上漲5倍,這是暴利的機會,他們認定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沒有問題,因此銀行股的盈利能力也沒問題;即使漲不到30倍市盈率,至少可以恢復到15倍市盈率,那也是上漲2倍。我的理解:銀行股也許會回到15倍市盈率估值,但那是N年以後的事情了,而且N年後的15倍市盈率,那時的業績會如何呢?業績也許大幅滑坡了。道理很簡單:現在銀行股利潤占股市的50%,市值佔三分之一;如果股價上漲一倍,假設其他股票不漲,其市值將佔到50%?你認為可能嗎?你認為銀行股市值佔多少比例比較合適?個人理解佔20%—25%也許是合理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大量發行新股,增加總市值,或者股市上漲,但銀行股小漲;二是銀行股繼續下跌25%—40%,但大盤還要穩住,或者大盤一起下跌後上漲,但銀行股小漲。 我沒有投資銀行股,因為我搞不懂銀行股。我只是認為,當別人恐懼賣出銀行股或銀行股下跌到足夠便宜的時候,並不是我們要買入銀行股的理由;價格無論下跌多少,都不是我們買或不買的依據。正確的投資邏輯是:研究透一個股票,判斷其未來內在價值增長的確定性;然後,再尋找合適的價位買入。此時,我們可以越跌越買,遵循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的理念。離開未來現金流的確定性,講市盈率、市凈率、分紅率,這種邏輯無異於緣木求魚。

Ⅶ 假如你將投資一隻股票,請闡明分析步驟和投資邏輯

首先投資的是一家家企業股票,只不過是你擁有企業的股份的一個證明,類似小票一樣它並不是主要。所以我要投資,我更多的是說投資企業,而不是投資股票。就像買債券一樣,你。你是把你的錢借給了企業,企業到時候還你錢。這才是本質,所以投資一家企業的話,那肯定要了解這個公司,你不了解怎麼能投呢?就像你買一家公司,你買什麼東西你不了解,你就能下結論嗎?所以你一定要了解的,然後這個公司要能夠長期穩定的盈利才可以。投資更多的時候不是投資一個公司,而是幾個公司,或者是一批公司一個行業。這樣風險大大降低了,因為行業內的公司自然是互補效應,這個公司壞那個公司就必然會好,所以它有互補,這樣我們就會獲得平均收益,風險就很低了,所以我更多的是買一個行業里的所有的好公司或者直接買入行業基金。

閱讀全文

與保險股票的投資邏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