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有哪些變化
變化1、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提速
投資建議:定期關注資產配置和凈值變化情況
「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變化2、結構化存款或替代保本理財
投資建議:關注相關產品過往業績表現
由於資管新規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在此情況下,保本型理財可能會逐漸退出市場。
變化3、預期收益型產品期限或明顯增長
投資建議:「非標」資產仍是理財產品重要配置方向
隨著「剛性兌付」機制逐漸被打破,2018年將有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達不到此前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水平。另一方面,資管新規明確,「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隨著監管對於期限錯配風險管理的日益提升,預期收益型產品的期限也被認為將明顯增長。
❷ 銀行理財新規是什麼內
起點降低: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
2. 明確非標監管:公募產品可投資非標,非標管理延續資管新規,增加集中度考核
3. 投資范圍拓寬:公募理財產品投資范圍新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
4. 老產品可投新資產
5. 計量范圍延展:銀行半年以上定開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實行攤余成本計量
6. 政策支持非標回表: 合理調整MPA考核有關參數,並通過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
7. 自主整改:監管不對整改計劃設置硬性指標
8. 結構性存款管理:保本類理財納入結構性存款進行規范化管理
❸ 理財新規可以直接投資權益類產品嗎
銀行理財更嚴新規將出台 或設限權益類投資
資管業務監管趨嚴大氣候下,時隔近兩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文件意見徵求重啟,或將在近期正式面世。
2014年12月,銀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徵求稿)》,對銀行理財業務做出了史上最為全面和詳細的規定。化解銀行理財業務潛在風險,真正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直接服務實體經濟,和推動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可以說是該意見徵求稿的核心思路。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個獨立信源獲悉,銀監會於本月在2014年意見徵求稿基礎上,已初步形成了新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意見徵求稿,並召集部分銀行進行討論。
目前來看,新版本調整較多,且更為嚴厲,尤其是對銀行理財實現分類管理和禁止分級理財產品,與舊版意見徵求稿差別較大。
銀行資管業內多名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兩年來,資管行業發生了較大變化,金融混業趨勢下,資金通道叢生,邊界模糊,而監管層的共識逐漸明朗,去影子銀行、去通道,加強表外監管,是為愈發明確的大方向;而此前銀行理財的熱門話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和推進,則明顯退出核心問題圈。
綜合多名消息人士,新版意見徵求稿中,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和方向;不過最終版本仍可能存在變數。
擬對銀行理財分綜合類和基礎類
第一,在2014年意見徵求稿上新增一點,擬對銀行理財業務資質進行分類,分綜合類和基礎類兩大類。基礎類的銀行,理財業務將不能投資非標和權益類資產。銀行資本金將是劃分的重要標准之一。這也就意味著,很多體量很小的銀行,其理財業務開展將受到很大限制。不過,由於劃分標准究竟有多嚴格,未解,因此中小銀行將在多大程度受到影響,無法預測和評估。
另外,有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監管層也在考慮對銀行理財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和「非標」投資相類似的投資比例限制。
根據現有的管理辦法,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其額度上限取「銀行上一年度經審計後總資本的4%」和「銀行理財總投資35%」的孰低者。如果要落實權益類投資的比例限制,則監管層需要像對「非標」一樣,對權益類投資做出明確定義。
「非標」投資擬不得對接資管計劃
第二,就非標資產投資方面,新版意見徵求稿中,銀行理財投資非標資產,只能對接信託計劃,而不能對接資管計劃。不允許多層通道嵌套。鼓勵銀行理財發行一對一非標產品(無期限錯配)。
目前,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嵌套2到3個計劃類通道,屬於普遍現象;而非標資產配置在資產池中以拉高理財產品收益,更是普遍做法,因此該條規定雖不至於大大出乎業界意料,但也可預見引發不小變化。
其實,在2014年的意見徵求稿中,就已經有相關內容引導銀行理財關於非標的投資。其中規定,預期收益率型產品中的「非標」資產需回表核算,但無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產品的「非標」無須回表,允許凈值型產品的30%投資於非標債權資產,且無須回表核算。
擬禁止銀行分級理財產品
第三,新版意見徵求稿中禁止銀行發行分級理財產品,而2014年版本對分級產品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和相關的詳細規定。
根據2014年的意見徵求稿,分級產品指的是根據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對理財產品受益權進行分層配置,按照分層配置中的優先與劣後安排進行收益分配,使具有不同風險承擔能力和意願的投資者通過投資不同層級的受益權來獲取不同的收益並承擔相應風險的理財產品。
彼時,舊版意見徵求稿中,對分級產品做出了包括產品設計原則、優先劣後比例、募資對象和投資標的等詳細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銀行理財資金作為優先順序資金投資其他分級資管產品並不在銀行理財分級產品之列。
另外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結構化理財產品,根據2014年版本的定義,是指本金投資於存款、國債等固定收益類資產,同時以不高於以上投資的預期收益與剩餘本金投資於金融衍生工具,並以投資交易的收益為限向客戶兌付理財產品收益的理財產品。
簡言之,分級產品主要是從資金端來看,結構化產品主要是從資產投資端的角度來看。
5月初,21世紀經濟報道就曾報道,銀監會窗口指導城商行和農商行停止新發分級理財產品,對於已經發行的,到期後不能再發。有銀行資管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分級理財產品通過分層設計,容易為劣後資金輸送利益。在反腐大背景下,近年來,多數銀行對發行該類產品已經非常謹慎。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是此次調整的可能方向,正式文件定稿仍存在變數。
❹ AAA非標是啥意思
「標」,是指標准化的債權類資產;
「非標」,表示不是標准化的債權類資產。
其中有個bug:標與非標並非互補。
也就是說,兩者合集不是債權資產的全集。
2020年7月3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管局聯合發布《標准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對「標」和「非標」的認定給出一定規則。
我們下面就來看看,
《認定規則》是按照什麼樣的標准,對債權類資產進行分類的:
/標/
「標」的界定,擬明確了三種:
一是固定收益證券;
二是符合5大認定要求的;
三是提出申請並認定了的。
依法公開發行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以及固定收益類公募基金,
屬於標准債權類資產,就是我們所說的「標」。
1、等分化,可交易;
2、信息披露充分;
3、集中登記,獨立託管;
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
5、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同時滿足以上5個條件的債權類資產,被納入「標」這一類。
符合相關要求的機構,可以作為申請主體,向央行提出標准化債權類資產認定申請,比如北金所、銀登、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中證報價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機構都可以作為申請主體。
央行收到申請後,會同金融監管部門進行認定。
/非標/
2013年之前,企業從市場上進行借錢的方式非常簡單透明,一通過銀行信貸(間接融資),二通過債券這種標准化的資本市場工具(直接融資)。兩者均有各自明確的服務對象和門檻規則,但是隨著市場資金端和資產端同時快速增長,既定規則框定下的這兩種方式無法覆蓋到所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創新,於是市場自發出現了大規模的中間業務形態,即非標。
所謂非標,就是不符合上述「標」的要求的債權類資產,
比如說,以下債權類資產就被明確定義為非標:
此外,在資管產品中,只有投資固定收益類的公募基金被視為「標」;其它固定收益類公募資管產品屬於「非標」。
資管新規對於機構開展「非標」資產投資是有限制的,比如,銀行理財和券商資管投資非標規模不能超過35%,信託不能超過50%;
又比如,投資非標資產不得進行期限錯配。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投資,需要滿足期限匹配、限額管理、集中度管理、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監管要求。
既然投資「非標「有這么多限制,成為「標「不是更香嗎?
因而,債權類資產自然希望自己屬於——標。
/非非標/
非標成為要被大力約束的「壞孩子」,確定了監管紅線,「非非標」的概念就誕生了。
很多小夥伴蒙圈了:負負得正,非非標不就是標么?
不,資管江湖從來不是這黑白分明,非非標的意思是:不是非標。僅此而已。
有一些債權類資產,既不符合標債資產認定標准,但也不符合非標資產特徵,不能簡單列為"標"或者"非標"。
比如——
這類資產雖然不能算是標,但已經有較為系統、嚴格的監管規定,因此不受非標相關監管要求的限制,這就是「非非標」。
/內容延伸/
01
《標准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最簡潔的理解:
1、標債=普遍債券;
2、非標=類信貸,只有一個投資者的私募債是非標,同業借款、債券借貸、票據逆回購等是非標;
3、非標除外=線上或各種存款資產;
4、永續債、轉債看會計處理,如果算作債權是標債,否則是股權,就不在文件范圍內(討論的是債權);
5、固收類公募基金當做廣義債券產品,算標債。其他公募產品一律都是非標;
6、基金專戶等不是「債權」,是資管產品,不在本文件討論范圍,監管文件是資產新規;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除公募資金均應該穿透執行,但謹防實踐中風控或託管行一刀切按照非標執行。
7、標准化票據等仍是模糊地帶,有待後續確認,但大概率是標債。整體看與之前的徵求意見稿差別不大,市場影響有限。反倒是資管新規過渡期(預計今明兩年老賬戶各壓縮50%)如何執行等更值得關注。這個大行一直在和監管博弈。
02
票據
普通的票據目前肯定是非標無疑,當然票交所可以申請,那估計是幾年以後的事情。當下最關注的是標准化票據,根據央行最新發布的《標准化票據管理辦法》,這個產品高度標准化,或者說從承銷、信息披露、登記等方面基本實現了債券屬性,筆者認為大概率屬於標准化資產。
但是這里有個細節,因為標准化票據交易場所可以是在銀行間也可以是在票交所,如果是在票交所交易,可能需要走個流程,票交所向央行做一個申請。
❺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都有哪些影響
對於我國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資管新規從醞釀到徵求意見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特別是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向標准化、凈值化轉型的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2017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
資管新規落地後對銀行理財沖擊有多大?周之行分析稱,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依然會持續發展新產品,即便是採用表外轉表內的方法,也會試圖將資管資金存留在銀行體系內,但這部分一定會外溢,初步估算大概七成規模依然在銀行體系之內。部分資金體量會慢慢往外部資管公司流轉,包括公募基金,甚至包括私募基金都有可能吸收銀行外溢的存量資金。
奧緯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銀行客戶行為正在加速市場化,其中個人金融資產投資配置中,銀行理財、股票、公募基金、信託、私募、保險的佔比顯著增加。而居民儲蓄卻從2007年的69%下降至50%。
在資管新規的新導向下,將嚴格區分合格投資者和非合格投資者,這從本質上有利於銀行。「未來非標投資者會部分回到銀行存款體系,尤其是降低債權類合格投資者的標准以後,他們可能進入債權的非標投資,成為合格投資者。」
此外,他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後,資管市場將出現底層資產替換。首先,債權資產從影子銀行資產替換成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資產,資產特性變得更分散了;其次,資管新規後,底層資產將向二級市場轉向,實際上變成二級市場公開的資產;最後,期限拉長後,底層資產將向PE類資產轉變。銀行做不了二級市場和PE市場,某種程度對銀行是挑戰。
❻ 史上最嚴的銀行理財新規是什麼和舊版有什麼區別
1.7月27日,《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已下發至銀行,這意味著自2014年12月以來擱置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新規徵求意見有望於近日重啟。而這份《徵求意見稿》號稱史上「最嚴銀行理財監管新規」,而它的下發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2.具體的內容比較多,建議直接搜索就能看到具體內容
3.區別
(1)分類管理方向確定:新版徵求意見稿根據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分為基礎類理財業務和綜合類理財業務。這也是較2014年版的徵求意見稿新增的內容。
(2)非標投資不得對接資管計劃:在舊版《徵求意見稿》中,銀監會就對非標資產回表、非標資產不允許錯配等理財業務做出了詳盡規定。只是如今兩年多過去了,舊版《徵求意見稿》一直沒有下文。新版文件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特殊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於非標准化債權資產,符合銀監會關於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規定監管規定信託公司發行的信託投資計劃除外」。也就是說,未來銀行理財資金進行非標投資,或將不能對接資管計劃產品。
(3)分級理財產品將遭「封殺」:《徵求意見稿》明文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發行分級理財產品。分級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本金和收益受償順序的不同,將理財產品劃分為不同等級的份額,不同等級份額的收益分配不按份額比例計算,而是由合同另行約定、按照優先與劣後份額安排進行收益分配的理財產品。
❼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❽ 銀行理財監管新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影響可能對銀行來說並不大,但對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的沖擊則頗為強烈。一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表示,整體看,銀行理財(尤其是大型銀行)還是以通過對接信託投資計劃來投資非標資產為主。「走信託通道一直是傳統主力,銀行也都用慣了,只是後來資管計劃等通道費用更低,才陸陸續續有銀行通過資管計劃投資非標資產」。
對於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禁止非標資產對接資產計劃就意味著將失去一大筆業務收入。北京一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公司管理的資管計劃規模上千億,賺錢的資產基本全是非標。「雖然我們也和銀行理財合作,做投資標准化資產的資管計劃,但基本就賺萬分之五的通道費;但如果是非標資產,管理費就可以達到千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