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台灣當局金融安定基金退場

台灣當局金融安定基金退場

發布時間:2021-10-28 03:43:04

❶ 上一次金融危機的時間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港股歷經一年從16673點最低跌至6660點。中國股市歷經兩個月從1510點狂瀉到1060點,但調整時間長達2年。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❷ 台灣 上世紀80 年代 貨幣政策 的 評價

20世紀80年代,台灣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一方面,使得台灣的貨幣政策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而"中央銀行"進行對沖操作雖然有效地抑制了通貨膨脹,但其負面效果是銀行貸款能力的削弱,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貿易順差擴大推動新台幣的持續升值,造成直接投資的外移和熱錢的大量流入,至而導致產業投資的萎縮,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80年代中後期台灣當局調整了經濟發展方向,適時地放鬆其外匯管制,變"寬進限出"為"限進寬出";開放島內市場,實現貿易自由化;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等。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緩解貨幣升值的壓力。

❸ 金融危機事件時間始末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概況】
·概況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觀看了關於亞洲金融風暴的一系列報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後,我找到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一: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只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范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里,因為它有自己的游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游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二: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者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他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三: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太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盪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只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只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2007年金融市場中的大事件莫過於是捲起驚濤駭浪的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危機。次按危機,源於美聯儲加息政策導致的房地產市場蕭條;追究其擴大的原因,資產證券化難辭其咎。
一、次按危機產生的原因
1990年代末,美國經濟繁榮漸進尾聲。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從2001年到2004年連續17次降息,最低曾到1%,低利率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房價上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之膨脹。次級抵押貸款就是在優質貸款市場趨於飽和時擴張起來的。次按危機,與次級按揭貸款和資產證券化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
(一)次級按揭貸款市場
美國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分為最優貸款、次級貸款和超A(Alt-A)貸款三類。相對於優質貸款而言,次級貸款是設計給低收入者的房屋抵押貸款。它有兩個特點:一是門檻低,即借款人的信用評級分數不高;二是浮動利率,大部分次級貸款在頭兩年只需要償還固定利率的利息,兩年之後利率跟著市場利率浮動。由於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信用級別較低,所以次級貸款比優質貸款利率高大約2%~3%。在次按危機前,只見升不見跌的房價使貸款機構相信即使借款人不能及時償還貸款,也能通過處置抵押房屋來彌補貸款。放貸機構對貸款審批極寬松,借款人不管自己實際還款能力如何,只要申報借款金額和收入多少,甚至不用提供收入證明就可以貸到款。次級貸款市場似乎變成了掘金桶。為了爭到一份利益,不僅是專業的國家貸款金融機構,專營次級貸款的金融機構也紛紛成立。而且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公司出於迅速進入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考慮,通過大舉收購中小銀行或按揭公司獲得市場份額。例如2003年匯豐控股收購House hold International(後改名為匯豐融資)、2006年7月德意志銀行收購MortgageIT。[1]
2001年至2005年,美國次級按揭貸款額逐年大幅增加,2005年達到6250億美元之多,比2001年擴大了5倍。[2]尤其2005年至2006年,是次級按揭貸款的興旺時期,2006年次級債市場占整個按揭貸款市場20%的份額,比2001年的規模翻了一番。
(二)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就是以未來能產生穩定的現金流的某項在當前沒有流動性的資產為基礎,將該資產打包成某種形式的債券,通過向資本市場出售債券而收迴流動性資金。
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大,放貸機構當然希望減少持有量。對次級貸款發放機構而言,通過出售持有資產來變現增加流動性,使迴流資金更多的用來發放新貸款,提高了資產的盈利,實現了風險轉嫁。
投資銀行把從次級貸款發放機構購買的資產,組合成資產池,然後按次級貸款利息收入的高低和違約率大小,把貸款分為不同級別資產打包出售。投行對次級按揭貸款的第一輪證券化設計為住房抵押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erities,MBS),分為優先順序、中間級和股權級三類,風險級別逐次增加。對於風險級別較高、缺乏市場的中間級以上的MBS,投行對其的第二輪證券化設計為抵押債權憑證(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CDO)。為使這些高風險債券有所「保障」,投行們創造性的利用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果有人願意承擔CDO的違約風險,那麼投資者在承擔風險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資金負擔,只需要承擔CDO的潛在風險便可以得到由投行分期支付的違約保險金。
通過風險評級機構的精緻包裝,次級按揭貸款證券成功取得了投資者的信賴。有時基於同一抵押品的證券化資產可以得到比抵押品更高的風險評級,甚至還可能高於後者。精心包裝、身份高貴的次級債券吸引了大批基金投資者和對沖基金來購買。
資產證券化,把次級按揭貸款的借款人、貸款發放機構、投資銀行、風險評級機構和全球的各大投資者串連成為利益相關聯的多米諾骨牌,一發動全身。
二、次按危機的開演與落幕
(一)次按危機序曲
自2004年6月美聯儲開始小幅頻繁加息,到2006年6月,美聯儲共加息17次,基準利率由1%上升至5.25%。[3]利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違約率不斷攀升,大量借款人喪失房屋抵押權,以房地產市場為首的利益鏈條開始斷裂。根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家協會發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房貸市場報告,次級房貸違約率為13.77%,達到四年的最高水平,新增喪失抵押權率比率達到了2.43%。[4]
(二)次按危機正式開演
從次貸借款人違約開始的次級債風波,首先遭殃的是房地產市場,然後由點到面波及銀行、全球投資者,最後在金融衍生品的杠桿效應下,擴張到全球。次按危機以2007年4月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正式拉開序幕。此後,次按危機愈演愈烈,全世界金融市場被攪得一片愁雲慘淡。
在美國,次按危機首先表現為房地產市場的蕭條。緊接著殃及到的是次級貸款發放機構。今年4月2日,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8月初,房地產信託投資公司——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申請破產保護。8月15日,最大的抵押貸款公司——全國金融公司股價暴跌13%,公司面臨破產的危險。8月16日,美國大牌私人股本KKR集團旗下的公司聲稱在次按危機中的潛在損失可能達到2.5億美元。此後便是如對沖基金、投資銀行以及進行再貸款融資的金融機構。8月5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思登從事次級房貸的兩只對沖基金出現巨額虧損,此項業務的負責人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次按危機對歐洲的影響更多的表現在金融市場。2007年8月9日,法國最大的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3隻資產型證券投資基金的申購和贖回。接著危機輾轉到英國,巴萊克公司最先宣布捲入風波。9月14號英國諾森羅克銀行(Northen Rock)也宣布捲入次級債危機,遭受了擠兌風波,堪稱次按危機在歐洲高潮。截至9月18號,諾森羅克銀行遭受擠兌至少約20萬英鎊,大約在40億美元左右,約占該行個人存款總額的8%。[5]六天以後,英國央行以「最後貸款人」的身份單獨注資給諾森羅克銀行化解危機。
亞洲雖然有不少金融機構捲入到次按危機遭受了損失,但是並未出現類似的銀行危機。因為亞洲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為了抑制或減緩本幣升值以保護出口,亞洲各國央行紛紛出手干預外匯市場。《華爾街日報》披露,韓國央行在31日分三次用本幣買入約7億美元;菲律賓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了約1.5億美元;香港金管局賣出了約78億港元以保持港元對美元匯價在一定區間內波動。此外,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央行都採取了類似措施以減緩本幣升值速度。[6]
(三)次按危機落幕
次級債危機,並未由市場本身的自發性調整來平復,而是在各國的央行主動入市干預下得到舒緩。
救援第一步是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由於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上升,投資者贖回,銀行緊縮信貸,整個市場流動性趨緊,信心下降。為了穩定市場情緒,從8月9日開始,歐、美、日三大經濟體聯手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截止到8月31日,美聯儲注資1452.5億美元,歐洲央行注資6441.55億美元,日本央行注資467.37億美元,澳大利亞央行注資151.39億美元,加拿大央行注資43.68億元。[7]
救援第二步是美聯儲降息行動。8月17日,美聯儲降低了窗口貼現率50個基點至5.75%,但是這一模糊行為只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市場信心。在美聯儲真正行動之前,市場對降息的呼聲是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市場的呼聲在9月18日得到回應,美聯儲宣布降低聯邦基準利率50個基點,由5.25%降到4.75%,同時再將貼現率下調50個基點,由5.75%降到5.25%。效應馬上體現:股市上揚,市場信心增強。由於次按引發的潛在風險隨後逐漸發揮威力,時隔42天,美聯儲在10月31日又再一次將基準利率降低25個基點至4.5%,同時再次將貼現率降低了25個基點至5%。[8]
三、關於次按危機的三個爭議
次級債危機,在各國央行主動注入流動性和美聯儲降息的干預之下回暖。回顧在危機的整個過程中,市場對央行是否該注入流動性、美聯儲是否應該降息、次按危機危害程度到底多大這三方面存在爭議。
(一)對各國央行是否應該注入流動性的爭議
一方面觀點認為,全球各大央行注入流動性只是暫時緩解了目前的狀況。但是從長期來看,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可能為市場投機帶來道德風險,無疑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雪上加霜。次按危機不過是市場自發性調整的結果,理因由市場自行調整來解決,不應該用一個泡沫來掩蓋另一個泡沫。
反方認為,考慮到次按危機導致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緊縮以及未來可能潛在的風險。央行應該在必要時注資以維持市場流動性,保證市場順利運轉。不管是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考慮,這都是不二的選擇。
(二)對美聯儲是否應該降息的爭議
2001年到2004年的低利率政策的確使得美國經濟反彈,在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還出現月度CPI漲幅略高的情況,甚至在2005年9月達到了4.7%。但是17次加息引發了次按危機,使國內的經濟受挫,流動性緊縮。最重要的是,市場強烈預期美聯儲降息。對現代金融市場而言,有時市場預期對市場的影響甚至會超過市場運轉的實際情況。
面對如此的經濟環境,美聯儲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中。降息,首先能重振市場信心,其次能緩解借款人的負擔,降低次級貸款的違約率,減少損失。若是加息以抑制通脹,又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那麼,保持利率水平不變呢?支持者認為,目前看來美聯儲最好是保持利率不變。加息,次按危機毫無疑問將進一步惡化;減息,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將變大,且會加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無論採取哪個方案都會以損害經濟的利益為代價,都不可取。況且,近期發布的各種數據表明,美聯儲有足夠的理由繼續對通脹保持擔憂。
最終,美聯儲先後在9月18日、10月31日將聯邦基準利率分別降低了50個和25個基點,順應市場風向標所指。盡管美聯儲的降息行為被認為是迫於華爾街金融界的壓力,且尚不能定論是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在目前看來,流動性緊縮並未繼續惡化,市場信心也開始恢復,該方案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❹ 關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❺ 第一次金融危機和第二次金融危機

第一次金融危機,即為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857年在美國發生的,原因是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重要工業部門發展,影響是導致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

第二次金融危機,即為第二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性經濟危機是1929年在美國發生的,原因是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影響是導致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很多人瀕於破產。

(5)台灣當局金融安定基金退場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

1、是經濟結構單一,「雙赤字」持續惡化。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過於依賴初級產品出口,以致國家收支極易失衡。

2、貨幣超發,通貨膨脹,經濟本身陷入衰退。

3、過度依賴外貿、外債,但儲蓄不足,匯率自由,以致債務危機如影隨形。大多新興經濟體本身底子薄,靠吸引外資,大舉借債支撐經濟高增長,卻也積累了大量外國資產和外債。這些國家長期貿易赤字,外儲薄弱,根本不足以償還債務,再加上資本開放,匯率自由根本擋不住資本的大進大出。

❻ 上一次金融危機是什麼發生的

上一次 並不嚴重
上次是90年代末美國的信息產業危機
上次危機在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下很快就穩定了,而且當時的信息產業整體情況並未改變,未來發展很好。
就幾個月吧
希望採納

❼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❽ 如果發生大自然的災難比如是洪水,地震了等等有哪些基金和股票漲,金融會發生怎樣

自然災害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不會改變其經濟運行的基本方向,因而也不會改變股市運行的基本方向。

汶川大地震對2008年的股市運行雖然只是帶來短期影響,但它引發了我們對實施巨災金融工程的重視,從這種意義上講,它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又將是深遠的。

2008年5月12日,令人刻骨銘心。下午14時28分,我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大廈辦公室中。突然,文化大廈晃動起來,持續了大約十幾秒鍾。過後,從網路信息中得知——四川地震、上海地震、北京通州地震。再後來,我們都知道,是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震動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類型多、發生頻繁且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地震、洪水、暴風等自然災害幾乎年年發生,2008年年初的雪災、5月的大地震更是觸目驚心,損失慘重。

一、即時影響:66家公司停牌

汶川8級大地震發生後的次日,川渝66家上市公司停牌,這是中國證券史上首次因災集體停牌。之後,有超過半數的川渝上市公司公告未受地震影響,旭光股份、水井坊、四川長虹、廣安愛眾、金路集團等5家公司表示有損失但損失不會太大。

四川省內共有上市公司61家,當時A股總市值為5 012.23億元,在震源200公里以內的有45家,其中31家上市公司距離汶川在100公里以內,可能受地震影響較大,而離震源較遠的上市公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二、阪神之鑒

1995年1月17日凌晨5點46分,日本大阪、神戶一帶發生了里氏7.2級地震,這是自1923年以來在日本城市發生的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造成了6 400餘人死亡,30 000多人受傷,超過30萬人無家可歸。地震給日本造成的全部損失達數萬億日元。從日經225指數K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發生的當日,日本東京股票市場只是輕微下跌,建築等行業還出現了上漲。

不過,1月23日日經指數大幅下跌達5.6%。在地震發生後的第10天,東京股票市場蒸發市值高達10%。不過,與建築、建材等相關的股票也漲了一陣子,其他包括公用事業和礦物相關類股票的走勢也相對抗跌。接下來,日經225指數開始了一波大幅殺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指數下跌超過了5 000點,見下圖。

地震意外導致新加坡巴林銀行倒閉。此前1月,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貨經理看好日本股市,買進大量期貨合同,巴林銀行因此損失14億美元,不得不宣布破產,最終以1美元的象徵性價格賣給荷蘭國際集團。


歷史不會重演:

一、權重不同。大阪、神戶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區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其製造業產值占整個日本的13%,鋼鐵產量佔24%,機械製造業佔19%。另外,其汽車零部件、化學製品、造紙、造船業等也十分發達。

在地震發生後,該地區停水斷電、交通癱瘓,神戶市很多中小企業房屋倒塌,而且還影響到了周邊其他工業區和一些港口,對日本的整個經濟都有很大的拖累,對連續三年不景氣的日本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有專家認為,日經225指數暴跌5 000點也是對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汶川地處中國較邊遠地區,在中國經濟中的權重較小,其影響是局部的和結構性的。

二、日本正處於經濟衰退周期,阪神地震只不過是導火索;中國經濟雖然2008年會放緩,但仍然處於上升期。

採用同樣的理由可以解釋1998年的長江洪澇災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初的南方雪災等,它們雖然導致一些地方經濟的發展暫時停滯,但只是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局部和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

其實,中國台灣地區的一個案例也同樣印證了這一判斷。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中國台灣地區發生里氏7.3級大地震。三周後,台灣當局公布死亡(含失蹤)人數為2 378人,死亡人數最多的是台中縣,為1 138人;另外,南投縣死亡人數也達到了928人,一共有40 845棟房屋全倒,有41 373棟房屋損失嚴重。

閱讀全文

與台灣當局金融安定基金退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