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家庭保險中應該包括 家財保險 人身保險 子女保險 以及意外保險 等
㈡ 最基礎保險是什麼比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將收入的一部分拿出來,做保險規劃,在將來你會發現,這將會是一筆很客觀的存款。那麼,購買商業保險的費用控制在多少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同時還可以擁有較好的保障呢?
有媒體發表文章稱,有保險專家提醒大家,要盡可能地將家庭資產金融化,從而減少災害造成實物資產毀壞而帶來家庭財富的損失。專家建議:「將收入的30%用於購買保險,這是一個最科學的額度,用三成的錢保障所有資產的平安。其次在保證自用住宅、教育基金、養老都合理准備的情況下,再將剩餘的錢用於投資股票、基金、債券等高風險投資項目」。
這種「一刀切」的建議,不免讓人覺得太過片面。
有的家庭非常年輕,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用於家庭建設,比如買房、買車、生兒育女,需要積極地參與投資,冒些風險以賺取收益、擴充資產,而保險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只需要選擇高保額、低保費的基礎產品就行了,花上30%的收入用於保險,反而會拖累家庭成長,影響生活品質。
而有些家庭已經相當成熟,資產上億元,這樣的家庭又何需保險呢?要知道,保險並不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它不是靈丹妙葯,也不是金剛護體衣。保險的意義在於能夠讓你本人及家人在經濟上好過一些,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經濟支持。這對於一般收入的家庭來說是很必要的,但對富裕家庭來說,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其實,對於每個家庭來說,保費支出的比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應該根據各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可將每個家庭所交的保費分為兩塊:1、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2、投資理財類型的保險產品。
1、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一般來說保障類型保險產品所佔家庭年收入的比例應該以10%為參考標准。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增減。因為這個保費支出比例有太大的講究。
比如一個年收入500萬元的家庭,我們能建議他們用家庭年收入的10%購買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嗎?這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即便是他們用家庭年收入的5%購買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那風險保額也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況且,客戶也不可能願意購買,即便是客戶願意購買保險公司核保也不可能通過。
再舉一個案例,一個有穩定工作但年收入只有3萬元的三口之家,請問如果用他們家庭年收入的10%規劃一家的保險保障真的能解決保障問題嗎?這個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或許他們用他們家庭年收入的15%用作購買保障型保險產品更好,更能讓人安心。
2、理財類型的保險產品。理財類型的保險產品一定要建立在家庭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充足的情況下考慮。
由於當今市場上熱銷的保險產品很多都是理財保障兼顧型的,受這些因素影響,有關保費開支的比例業內人士之間同樣也會有一些爭議。
總體來說,即便是高收入家庭,即便兼顧了全家人的人身保障和家人多方位的家庭財務規劃,家庭保費的開支都應該以25%以內為宜,最多也不應該超過家庭年收入的30%
㈢ 每年保險費用和家庭年收入比例多少比較合適
依據《中國保監會關於合理購買人生保險產品的公告》保監會公告【2102】6號
購買保費支出應與自身條件相適應,一般在年收入的5%~15%
這是保險的基礎風險包含意外,醫療,重疾,壽險
若考慮子女的教育基金,自己的養老規劃,則可適當提高比例
若是風險厭惡性,用保險理財也是可以的
拓展資料
個人占年收入的10%左右比較合適。如果是家庭的話,是家庭年收入的20%左右比較合適。
㈣ 家庭理財的比例如何分配
家庭理財的比例可以按照「4321」定律分配,4321定律主要將資金分為四部分,按照所佔金額的比例大小可以分為保本的錢、生錢的錢、保命的錢和要花的錢。㈤ 中國金融保險資產佔比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㈥ 如何合理配置家庭理財比例
第一個賬戶是日常開銷賬戶,也就是要花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10%,為家庭3-6個月的生活費。
第二個賬戶是杠桿賬戶,也就是保命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20%,為的是以小博大。
第三個賬戶是投資收益賬戶,也就是生錢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30%,為家庭創造收益。
第四個賬戶是長期收益賬戶,也就是保本升值的錢。一般占家庭資產的40%,主要是保障家庭成員的養老金、子女教育金、留給子女的錢等。
㈦ 保險預算在家庭資產配置中占家庭收入比例多少
我們在進行家庭保險規劃時,在選擇適宜的保險產品前,應先規劃保險所需的費用。
一般來講,家庭保險配置所花費的總費用最好在家庭年收入的1/10,在為各個家庭成員配置時,保險花費的保費應從收入較高的家庭成員到收入比例較少的家庭成員逐漸遞減。
所以,家庭在配置保險時,要先給大人配置完善後,再完善孩子的保險,順序與保費比例都應合理規劃。
㈧ 該怎麼配置家庭資產保險的比例佔多少
其實關於家庭資產配置,很簡單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應合理分配,把錢分為要花的錢、保命的錢、生錢的錢、保值升值的錢。
根據標准普爾家庭配置圖,家庭資產中要花的錢(即短期消費)佔10%,保命的錢佔20%,生錢的錢佔30%,保本升值的錢(養老金、子女教育等)佔40%。
根據各個家庭的具體條件不同,也可以適當調整比率,達到最好的資產配置效果。
㈨ 家庭理財占家庭收入的多少比例最合適
家庭理財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每個家庭不一樣,需根據您家庭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平安銀行有推出多種理財產品以滿足投資者需求,不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投資方向和風險會有所不同,按是否保本分為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您可以登錄平安口袋銀行APP-首頁-理財,搜索理財產品名稱或代碼查看詳細的產品說明書進行了解及購買。
溫馨提示:建議您在購買前詳細了解理財產品的資金投資方向、風險類型等基本情況,自行決定購買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資產管理需求匹配的理財產品。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