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

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

發布時間:2021-10-25 09:49:34

㈠ 從宏觀角度分析中國消費率低、投資率高、儲蓄高的原因

一、我國消費率低的原因



1.勞動力充分壓制工資。我國目前大約有1.5億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每年還有至少幾百萬農民工繼續進入城市。在經濟高速增長、人均GDP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的充分供給壓制了工資水平的上升,從而導致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進而擴大了收入差距,並壓抑了大眾消費的增長,導致最終消費增長滯後於GDP增長的情況。

2.收入差距致儲蓄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城鎮住戶收支調查數據,10%的城鎮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費率高達96%,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費率只有63%。而收入差距擴大意味著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長快於低收入居民,這會導致平均的居民儲蓄率上升而消費率下降。

3.相關制度需要健全。在改革進程中,我國工資水平從政府決定轉向了由勞動力的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保護勞工的立法和社會保障、公共福利等制度尚未健全。在勞動者收入單純由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沒有形成補充市場的保障制度的情況下,沒有自發機制來保證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正在發生明顯改善,但亟待進一步健全。

4.企業帶動儲蓄上升。企業儲蓄迅速上升,成為帶動總儲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我國目前缺乏一套合理的資源稅體系和國有企業紅利分配製度,諸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收益和國有企業利潤可以由企業支配,從而使企業未分配利潤越積越多,成為企業儲蓄的重要來源。

5.公共服務激勵不足。各級地方政府對擴大產出規模、加快經濟增長有強烈的沖動,而在完善公共服務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激勵不足,過多地鼓勵資本密集的大項目投資和大中型企業發展,而對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發展缺乏重視,這使要素配置發生傾斜,企業規模和產業的資本密集度不斷上升,因而減少了就業機會,擴大了收入差距,加速了消費率的下降。

6.公共資金存在漏洞。政府的公共資金和資源管理體系存在漏洞,制度規范不健全,透明度低,特別是對預算外資金的徵收和使用更缺乏監督,導致了公共資金使用不當、流失和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惡化了收入分配格局。



二、中國投資率高原因



  1. 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後,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福利分房逐步取消,使長期被壓抑的需求迅速釋放。因此,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的支柱性產業。從1998年到200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由3614億元增加到13158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2.0%,比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高7.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1998年的12.7%提高到2004年的18.8%。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消費有其雙重性,對個人而言,住房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投資品。既能促進裝修等消費,也會抑制其他消費。舊體制下,住房通常是福利性消費,不需個人直接支付消費成本,個人收入可以更多地用於其他消費;在新體制下,住房逐漸成為商品,個人消費時需要直接支付費用,這必然擠壓個人的其他日常消費。2004年個人購買商品房已佔商品房銷售的90%以上,這也是為何現階段投資率高、消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積極財政政策
    從1998年到2004年7年間,國家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由此形成了數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經過若干年不斷的追加投資,國債投資的累積效應逐步顯現出來,形成了較強烈的投資慣性,一些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表現尤為突出。如,總投資262億元的青藏鐵路,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總投資近5000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10多萬公里的縣際和農村公路改造工程。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危舊房屋改造投資也大幅度增加。
    3.重化工業加速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居民消費熱點向住、行轉變,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和基礎設施等產業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等重化工業產業的發展。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重工業占工業比重達到66.5%,比1998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2004年,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6.3%,其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98.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41.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6.9%,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43.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2.7%,均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8%的增速。
    4.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較低、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國際資本加速向中國投資,一些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7年(1998-2004)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402億美元,比前19年(1979-1997)的總和還多1201億美元。利用外資又主要集中在製造業,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中製造業的比重達到71%,比1998年提高14.7個百分點。與此相伴,一些高耗能產業也在向我國轉移,許多是通過加工貿易的形式進入我國的。2004年我國已成為鋼鐵、鋁錠凈出口國。



三、中國儲蓄率高原因



1.居民收入增加,為儲蓄猛增奠定基礎;


2.城鄉居民個人特別是農村居民個人的投資渠道狹窄,消費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將儲蓄作為最鍾情的投資方式;


3.消費領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費下降;


4.價格心理預期走低,延遲了居民即期消費行為;


5.高收入階層消費飽和,投資渠道不暢,貨幣沉澱於長期儲蓄 ;


6.非居民性資金的流入構成的「假性」存款占相當比重;


7.股市行情不盡如人意,投資者從股市撤資,部分資金流向儲蓄;


8.信貸消費沒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費水平處於升級儲備期;


9.社保體制不健全,資本市場效率低。

金融市場國際化會對一國國內金融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因市場規模擴大而造成監管失控的風險

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在增加金融市場深度、提高金融市場效率的同時,將導致金融資產的迅速擴張。如果缺乏足夠嚴格的金融監管,這種擴張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根源。

2、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的風險

從國際經驗看,對於規模狹小、流動性比較低的新興金融市場來說,與國際化相伴隨的外國資本大量流入和外國投資者的廣泛參與,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尤其是在一些機構投資者成為這類國家非居民投資的主體時,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表現得更為顯著。

(2)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擴展閱讀:

國內市場國際化是我國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

1、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國際化水平、監管水平、業務產品均還跟不上,這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經濟需求不符;

與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中產階級增加、財富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國內市場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2、在中國高杠桿率、高儲蓄率的背景下,在中國人均收入上升、服務業比重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結構性轉型過程中,金融業需要尋找如何服務經濟轉型和未來經濟結構的新路徑。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正是金融業實現自身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㈢ 國民儲蓄率過低,會帶來什麼影響!

國民儲蓄率過低的影響:

1、儲蓄率下降意味著房地產購買需求的減少,並對房價產生向下壓力。一方面,儲蓄率下降實際反映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15-64歲人口佔比下降會導致對住房的剛性需求減少;另一方面,儲蓄下降導致居民可用於購置新住宅的資金減少,也會減少對於住宅的需求。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住房購買需求下降會導致房地產價格持續下降。

2、儲蓄率持續下降會導致投資增速下滑,往往意味著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不再持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政府、居民以及企業的總消費和總投資構成一國的總需求,而總消費和總儲蓄構成一國的總收入,在不考慮國際收支的情況下,儲蓄的水平就決定了投資的水平。因此,當一國儲蓄率出現下降時,投資在GDP的比重也會下降,投資增速將明顯下滑。

(3)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擴展閱讀:

儲蓄率的高低是一國經濟情況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儲蓄率長期過低,說明經濟活動比較積極,老百姓生活的較為安逸,對未來可期,但是儲蓄率低也不是說完全是優點,一旦經濟預期出現拐點,長期的低儲蓄率往往會造成居民抗風險能力變差,加重社會負擔,對國家整體經濟帶來風險。

㈣ 利率與金融市場的關系

利率是資金的時間價值,是資本這一特殊生產要素的價格。利率的高低對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都具有重要影響,利率的變化對金融參與者是一種風險。本文通過對金融市場利率的波動和因利率波動而帶來的利率風險進行分析,使人們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活動中能更好地預測、規避風險,減少損失,穩定和增加收益。
一、金融市場利率的構成要素
金融市場利率是資本使用權的價格,即借貸資本的價格,它實質上是金融資產價值的表現形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並逐漸完善的道路,但我國的金融市場不發達,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
(一)金融市場利率的影響因素
資本供求是影響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貸款利率與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變化關系密切。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調整與價格水平、經濟增長變化大體上一致,其中利率調整與CPI變化的同步性與GDP增速的同步性更為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利率調控更加關注通貨膨脹的變化。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對利率的變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國際關系、國家利率管制等對利率的變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過影響資本供求而影響利率的。
(二)金融市場利率的確定
由金融資產價值所決定,市場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利率=純利率+風險溢酬
風險溢酬=通貨膨脹溢酬+違約風險溢酬+變現力溢酬+到期風險溢酬
純利率(又稱真實利率)是指通貨膨脹為零時,無風險證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無通貨膨脹情況下的國庫券利率視為純利率。
二、風險管理的重要
1、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最後實際獲得的收益可能低於預期收益,有些投資根本沒有收益甚至血本無歸。對於賣方來說,實現的收益高於預期的收益也是一種風險。這里的偏離既可能是高於預期收益,也可能是低於預期收益。
2、風險是指預期回報的波動性或離散度,是一種決策方案的結果的潛在變化,可能結果的變化越大,與此決策方案相關聯的風險就會越大。
3、風險管理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中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我國經濟改革在不斷深化,經濟環境還處於轉型中,而我國的風險意識卻相對薄弱,加強風險管理是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國際形式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國與國際經濟聯系更為密切,經濟也更容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式和金融市場風險的影響,加強風險管理是適應國際競爭的需求。利率水平與國際稍有差距就可能引發大量國際游資的套利活動,從而誘發金融和沖擊人民幣的匯率體制,所以風險管理是尤為重要的。
三、市場利率的變化與風險
1、利率是資金的時間價值,是資本這一特殊生產要素的價格。利率的高低對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都具有重要影響,利率的變化對金融參與者是一種風險。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決定於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資本供大於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會減少消費和投資,利率下降會刺激消費和投資。
2、利率風險是綜合風險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資產與負債管理(ALM)、績效評估,甚至操作風險的本質。
3、一種利率風險策略可能是以一種方法構造從機構流出的現金流,這種方法就是銀行連續投資於3個月國債,投資每3個月累積增加,通過這樣為股東創造現金。
4、在金融管制放鬆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利率風險無時無刻不在,利率市場化的程度與利率風險成正比例關系,利率風險並非僅僅意味著損失和危機,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為賺錢的工具,也可以化減損失。利率風險應該是一種不確定性,類似商品價格隨市場情況而發生波動,也是市場經濟無法迴避的問題。
5、在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各類借款都能順利償債,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經營好的才能按時還款,而一部分將面臨還款的困境。隨著實際利率的提高,偏好風險的人將更多地成為銀行的客戶,而原來厭惡風險的客戶也傾向於改變自己項目的性質,使之具有高的風險和收入水平。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利率的轉變刺激客戶將資金用於高風險的活動,會導致拖欠貸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還款風險。
、從整體來說,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動會影響投資規模,不利於經濟增長。但我國的情況有些特殊,因為我國目前金融市場是分割的,雖然利率的波動對經濟活動有風險,但又是調節經濟的一種見效比較快的方法。
四、風險的測度與規避
(一)風險的測度
風險的測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著多種風險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論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應屬於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兩種主要的計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 Return;SVM)為基準來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標收益(Target Return;SVT)為基準來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為,下半方差與投資者對風險的客觀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資的收益率不是正態分布的話,下半方差對風險的度量更有利於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定;即使收益是正態分布的話,下半方差法也能夠得到與方差相同的風險度量結果。
(二)風險的規避
對於追求穩定回報的投資者來說,大多會選擇風險小、信用度高的理財產品,比如銀行存款和國債,不少投資者認為,銀行存款和國債絕對沒有風險,利率事先已經確定,到期連本帶息是少不了的。其實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無論是銀行存款還是國債,相關風險都會隨之而產生,這里指的是利率風險。
1.利率風險的預測。
利率風險源於未來利率的變化,如能通過某種技術方法較為准確地預測未來的利率,再通過金融工具加以應用,則可以完全規避利率風險,所以利率的預測是利率風險管理的基礎。
2.定期存款的風險規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過的理財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個月,最長5年),到期按存入時公布的固定利率計息,一次性還本付息。想來這是沒有什麼風險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調高,因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計息的,不會按已經調高的利率來計算利息,那些存期較長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對較低的利率來計息,相比已調高的利率就顯得劃不來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風險規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長,一年期比較合適,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轉存,再一方面是化整為零,每一筆的金額盡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這樣也可以降低利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3.憑證式國債的風險規避。
憑證式國債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投資理財產品之一,因其免稅和利率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發行時根本買不到,於是不少人購買國債時就選擇長期的,如5年期的。卻不知一旦市場利率上升,國債的利率肯定也會水漲船高,所以購買國債時,為了靈活,可以買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調整,經過計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後,如果劃得來的話,可以提前支取轉買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國債。短期、長期進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變動帶來的收益減少的風險。
4.住房貸款的風險規避。
商業銀行基本貸款利率變動,購房付款就會隨之改變,所以在利率不斷上調的情況下固定利率房貸是一種規避利率風險的方法,因為在貸款期限內,不論銀行利率如何變動,借款人都將按合同約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動收益人民幣理財產品。
可以購買浮動收益人民幣理財產品以規避利率風險。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渠道中一般都組合了部分國債、金融債券等,因此收益是會隨著加息而向上浮動的。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類型也與存款相類似,屬於期限、收益都比較穩定,風險不高的投資方式。這類產品的收益一般會高於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為固定收益與浮動收益兩種。在加息的預期下,可以選擇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來規避利率風險。

㈤ 分析我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800字左右

在目前儲蓄存款利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居民儲蓄何以居高不下並持續增長呢?

高儲蓄的四大成因

筆者認為,收入增長、消費不足、投資渠道狹窄、人口和文化背景因素是導致我國居民儲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首先,收入是影響儲蓄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儲蓄隨收入增加而增加。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宏觀經濟政策穩定,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最新修訂結果,1993—2004年,我國年均GDP的實際增速要高於原核算數0.8個百分點;而經濟普查發現的2.13萬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漏統,意味著有同等數量的城鎮居民收入和企業盈餘的增加(因為按收入法核算,GDP等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之和,在稅收收入數字完整准確的情況下,主要體現為勞動者報酬和企業盈餘的增加)。這些數據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要高於以前的估計。可以預見,在提高個稅起征點、全面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利於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政策的影響下,居民收入水平會得到進一步提高,進而支持居民儲蓄走高。

其次,居民消費信心不足、即期消費能力不足,預防性儲蓄增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老百姓承擔了經濟社會改革的巨大成本,住房、教育、醫療更被媒體戲稱為新的「三座大山」。目前,我國有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加上子女教育開支龐大,養老制度不明朗,就業形勢不樂觀,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因此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用於即期的消費不足,預防性儲蓄明顯增加。

再次,居民投資渠道狹窄也是造成儲蓄猛增的原因之一。股市持續低迷,樓市正在經歷調控,國債雖受追捧但發售量受限,紅火一時的人民幣理財和貨幣市場基金因收益難以令人滿意和其他原因而陷於停頓,信託產品因門檻過高而曲高和寡。因此,將錢存入銀行便成為普通老百姓的首要和唯一選擇。

最後,人口和文化背景因素也是高儲蓄的一個成因。就人口年齡結構看,一般而言,低齡及老齡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儲蓄的貢獻小於中青年齡段,因為除了收入上具有優勢以外,中青年還要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壓力,儲蓄動機強。而我國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齡水平正處在對儲蓄貢獻最高的時段。從文化背景看,高儲蓄可解釋為東亞文化的特質,不僅中國如此,日本、韓國、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國家都有高儲蓄的歷史和傳統。

硬幣的兩面

從正面看,儲蓄作為投資來源對經濟發展影響很大。以二戰後的日本為例,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主要靠國內的高儲蓄率,從而由「儲蓄大國」變成「經濟大國」。日本為趕超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從1951年到1978年,全國總儲蓄率平均在30%以上,其中1961年高達42%。這種高儲蓄率支持了大規模的投資,促進了經濟的迅猛發展。

中國也是典型的高儲蓄國家,目前的儲蓄率已超過40%。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2000-2004年,中國投資率分別為36.4%、38%、39.2%、42.3%和43.9%,投資成為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引擎。高儲蓄率不僅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資金來源,而且還保證了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

然而,高儲蓄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樣不可低估。國內的高儲蓄加上吸引的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導致中國經濟外部失衡、資源配置失調以及放棄消費。若李嘉圖定律在當今的中國仍然有效,即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以犧牲某些階級或階層的利益為代價,那麼需要指出的是,犧牲當今一代低收入群體的福利並不意味著將來的一代會更富有。其次,儲蓄的高增長還加大了銀行的壓力,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由於目前我國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金融市場規模偏小,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貸款給企業,很少有其他渠道來消化存款。儲蓄轉化投資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

中國的高儲蓄還會持續7-10年?

究竟高儲蓄率能夠保持多長時間?由於世界上實現了由窮變富的經濟體為數不多,目前尚且缺乏足夠的樣本來進行計量分析。並且各經濟體的文化傳統背景各不相同,維持高儲蓄率的時間必然會有一定的差異。然而有一點結論是相當清晰的:維持高儲蓄率的時間很難超過一代人。因為,在第一代人依然是社會勞動力主體的時候,收入和消費幾乎等比例增長。儲蓄率在高水平上波動。歲月推移,越來越多的第二代年輕人參加工作。隨著第二代人在16-60歲年齡段中所佔的比例逐年增加,整個社會的消費行為也會逐漸發生變化。最終,消費的增長速度必然會超過收入增長速度,從而使得儲蓄率呈下降態勢。

韓國和台灣地區保持高儲蓄率25年左右,考慮到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儲蓄依然保持著較大的份額,中國大陸的高儲蓄率可能維持25-30年。如果我們以1987年作為「趨於成熟階段」的起點,那末,大約在2012-2017年期間,中國大陸的儲蓄率將明顯出現下滑趨勢。由於儲蓄率下降有可能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的穩定產生重大的沖擊,因此必須在儲蓄率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的時期抓緊推進金融體制改革。

㈥ 利率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國有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改革蘊藏著風險,也孕育著機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留給中資銀行的過渡期已為數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桿,能否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銀行資金,也是中資銀行能否在未來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金融企業來說,利率市場化可能產生多方面的風險,它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對國有銀行經營的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有利於促進完善的金融市場的形成,為國有銀行創造比較規范的經營環境。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培育金融市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的過程,最終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場:融資工具品種齊全、結構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賦有法律和經濟手段監管體制;金融市場主體充分而賦有競爭意識。這些都將為國有銀行的經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二)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變革。有利於落實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自主權,進一步確立銀行的自主經營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同時,利率市場化會使銀行間、乃至金融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只有銀行的預算約束強,內部風險、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價科學合理才能適應利率市場化,這將迫使銀行的經營機制發生根本性變革。
(三)銀行利率風險和利率管理的難度加大。利率市場化將引起銀行利率風險的擴大。利率變化對銀行是有利還是不利主要是看資產和負債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還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隨著利率風險。進一步說,利率變動的風險要求銀行能夠對其進行控制,而銀行控制風險能力的強弱又產生了對利率的控制風險。利率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一種,是指由於利率的波動,致使資產收益與價值相對於負債成本和價值發生不對稱變化而造成銀行損失收入和資產的風險。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眾多,利率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結構也更復雜,與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場利率的波動對於銀行經營的影響更大,利率風險的識別和控制更難。
(四)加大了銀行的競爭壓力和經營壓力,利差縮小。利率市場化將加大銀行的競爭壓力,將導致市場份額的重新分割。銀行間的競爭不再局限於對客戶資源的簡單爭奪,而是擴展到與存款與貸款以及相關的中間業務領域。銀行的實力、信譽、存貸款利率報價水平、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將成為銀行競爭的關鍵。最近這幾年,國內銀行間的競爭加劇,地方性銀行和國有銀行已經展開了「貸款營銷」,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來爭奪客戶成為最重要的一種競爭手段,許多大企業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焦點,銀行的傳統信貸業務的利差持續下降,經營收入減少。
(五)有利於商業銀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產品和服務,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將導致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萎縮和非利差型業務的發展。利率市場化以後,銀行為爭奪存款,存款利率肯定會有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為了爭奪優質客戶,其貸款利率又會趨於下降,銀行傳統主導業務的比重將會逐漸下降。與此同時,必然會有大量的新型金融產品出現,那些不受利率波動影響和不佔用銀行自身資金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將獲得較快的發展。利率市場化的主要意義在於促進金融創新,所有的經濟主體都會得到創新帶來的好處。利率市場化後,一方面商業銀行的金融產品定價權加大,商業銀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定價自主權,這在客觀上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大大上升,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這在客觀上對商業銀行從事金融創新產生了強大的動力和壓力。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持續有效的金融創新行為才能規避利率風險,為資產提供增值、保值的機會。
(六)有利於商業銀行優化客戶結構。利率市場化促使國有銀行經營管理部門自覺關注貸款市場的運行趨勢,根據客戶與銀行所有業務往來可能帶來的盈利、客戶的經營狀況、銀行提供貸款所需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用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點優質客戶的同時對風險較大的客戶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為風險補償,推動銀行客戶結構的優化。
我國國有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對策
雖然從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給予國有銀行的機遇是主要的,但國有銀行要對由此所帶來的挑戰,特別是惡性價格競爭引起的收益下滑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要有針對性地採取以下措施,做好充分准備,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轉化。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充分挖掘客戶的各種業務資源。二是通過為客戶提供稀缺業務或優勢業務而獲得附加收益。三是通過加強業務主管、客戶經理與客戶的聯系紐帶,培養客戶對銀行的誠信度。實現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轉化,應從調整部門設置、業務流程二個方面著手。業務管理部門的設置應從條式向塊式轉變,按照以客戶為中心業務模式的要求,在部門設置上,應從原來按各業務品種不同設置部門的條形模式,向按營銷、操作、管理、監督等職能不同設置部門的塊式模式轉變,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業務市場情況和業務操作技術不同進行管理細分。隨著計算機在銀行業務操作上的廣泛應用,銀行內部的業務分工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平台基礎上的計算機系統完成。各種不同的業務應盡量通過同一計算機平台提供服務,根據客戶的不同規模、不同性質、不同的服務要求分別提供相應的服務終端。在以客戶為中心服務操作模式下,不論客戶大小,都應盡可能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加強利率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場化意味著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將越來越明顯。因此,對國有銀行而言,已到了從單純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轉移到既關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同時又關注利率風險的時候了。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在銀行內部建立資金中心,制定資金價格,分析資金來源的利率水平與期限,確定貸款利率和轉移資金利率。通過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導向,降低總體風險水平。將銀行多餘的資金運用在資本市場中,獲取短期收益,彌補資金來源與運用中的期限缺口。通過金融市場調整負債結構,增加主動型負債比重,使資金中心成為利率調節的閥門,控制綜合成本,轉嫁銀行內部不能消化的現實及潛在風險。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設立決策機構,確立利率風險管理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指定專門部門負責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其他業務部門按照該部門確定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將各項金融產品的風險轉移至該部門,由該部門將風險轉移至市場上。
2.建立完善的兼顧風險控制和經營效率的金融產品定價機制。在貸款定價決策機制上,可以由總行公布或規定適合於全行的基準利率,總行通過授權分別規定不同分行在總行公布或規定的基準利率基礎上的浮動許可權。在確定本行的基準利率水平時,通常以中央銀行利率,同業拆借利率等為基準,與這些利率間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在決定對各分行利率浮動幅度時,應主要考慮各所在地區經濟發展差別和當地競爭差別等因素。各分支機構在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時,應在總行確定的利率基準和浮動幅度內,根據本行的成本情況,不同客戶的資信差別、同業競爭程度以及目標利潤水平確定。
3.加強對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建立利率預測模型,強化對利率走勢的分析。商業銀行應建立市場利率信息收集、反饋和分析系統,建立並利用利率預測模型,對利率的走向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當前國內的商業銀行是在沒有經驗的條件下參與到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由於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影響利率的因素眾多,把握和預測市場利率水平的難度更大。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於利率走勢的預測和分析,這是進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前提條件。
4.開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等新產品規避利率風險。提高銀行利用金融市場化解利率風險的能力。解決利率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商業銀行要更多地參與到金融市場中去,利用利率期貨、期權、調期等手段的不僅能控制和抵補風險,甚至還能從中獲益。
識別了利率風險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縮小風險缺口或者通過金融衍生工具對沖利率風險。由於直接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所以管理利率風險的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如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和期權、互換和互換期權等。
(三)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在貸款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一是貸款證券化,進行資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二是貸款出售,調整資產結構,增強流動性,控制風險,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三是大力發展銀團貸款。四是並購貸款。由於企業融資市場的進一步拓展,發展並購貸款的前景十分廣闊。五是應收帳款抵押貸款。在投資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擇優購買企業債券和投資於資產支持的證券。隨著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的廣泛開展,以貸款和其他資產支持的證券將不斷推出。在資金來源方面的創新包括:發行大額可轉讓存單、股份化等。
(四)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銀行中間業務產品開發的能力,積極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縮減利率波動對銀行的影響范圍。吸收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積極開拓適合中資銀行業務特點的金融新產品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目前,我國銀行90%的業務仍然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其經營收入主要依賴資產負債業務,其弊端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及之後,銀行所承受的利率風險將很大。由於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不發達,也使銀行缺乏規避利率風險的有效手段。外資銀行特別注重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間業務,從已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實踐來看,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間業務上。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是從90年代以來才得到了發展,但與國外銀行相比,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差距十分明顯:一是實際經營范圍窄,品種少。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經營品種普遍在60種以上,多的有上百種;范圍涉及管理、擔保、融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眾多領域。我國銀行的主要中間業務是利潤低的結算和一般性代理業務。二是業務規模小,收入水平比較低。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已普遍佔到總收入的60%左右,多的達80%。而我國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業務收入不足10%。 表外業務的發展為銀行提供了更大的利潤空間,由於表外業務如為企業提供咨詢、投資決策、基金託管、委託投資、債券承銷等可游離於大資金量運作之外,從而使銀行由單純的依靠大資金量獲取貸款利息收入,發展到同時可依靠提供金融服務來收取傭金收入,銀行的經營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從而具備了更強的競爭力。
(五)向大型化、全球化、集團化發展。以美國為例,就金融總資產角度來看,雖然銀行業占金融市場總體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由於金融業總體的高速發展遠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銀行業相對於經濟總體的作用反而有所增強。種種數據表明,美國的銀行通過合理的兼並收購實現了向機構大型化發展的目標,與傳統的單純依靠簡單粗放、短平快式增加貸款發放來擴大資產規模相比,消化了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體現了規模效益,同時,又減緩了規模擴張對資本金的壓力和風險的快速積累,既提高了效益,又控制了風險。
總之,利率市場化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它一方面給商業銀行間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但另一方面它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重新配置資金、調整資本結構、重組資產的廣闊天地。因此,在進入利率市場化前的「過渡期」,應充分認識和考慮到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真正做到未雨綢繆。

㈦ 中國儲蓄率數據在哪找

分部門儲蓄占總儲蓄的比重

年度 國民..率 居民..率 政府..率 居民 政府 非金融業 金融業

1992 40.3 31.1 31.0 52.3 14.6 30.5 2.5

1993 41.7 29.9 32.4 46.3 15.0 36.0 2.8

1994 42.7 32.6 29.0 50.3 12.2 35.4 2.1

1995 41.6 30.0 29.6 48.2 11.7 38.3 1.8

1996 40.3 30.8 31.7 52.9 13.5 31.4 2.2

1997 40.8 30.5 32.3 50.9 13.8 34.3 1.0

1998 40.0 29.9 30.0 51.0 13.2 34.3 1.5

1999 38.6 27.6 31.0 48.0 14.9 35.6 1.4

2000 38.5 25.5 32.5 42.8 16.5 39.1 1.5

2001 38.9 25.4 35.9 41.6 19.5 38.2 0.8

資料來源:1999-2004 年《中國統計年鑒》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

要求:

試根據上述資料,分析儲蓄結構的變化,並指出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5-22 17:01:05編輯過]
--------------------------------------------------------------------------------

-- 作者:sz-kzg
-- 發布時間:2006-5-20 23:06:02

-- 中國儲蓄率過高原因(康治國 答題)
儲蓄=可支配收入-消費支出

國民儲蓄=國民可支配收入-總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按四部分劃分,儲蓄為居民儲蓄、政府儲蓄、非金融業和金融業儲蓄。

居民儲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支出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費支出

其中,非金融業和金融業的儲蓄分別等於他們的可支配收入。

國民儲蓄(總儲蓄)是上述四部分儲蓄之和。

一、 從表中可以看出,10年來,中國國民儲蓄率維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上。

10年來,居民儲蓄占國民儲蓄(總儲蓄)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從1992年的52.3%下降到2001年的41.6%,同時期非金融業和政府儲蓄占國民儲蓄的比重不斷上升,分別比初期增加7.7和4.9個百分點。因此,中國國民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的原因不完全因為居民儲蓄率過高,而要歸結到非金融業和政府儲蓄的不斷增長。

政府儲蓄增長的原因:政府可支配收入隨著稅收增強、國庫收入提高而增加,同時由於政府機構改革,政府的日常支出有一定程度縮減。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來,隨著機構改革不斷深入,政府儲蓄率由30%增長到2001年的35.9%,政府儲蓄率上升使得政府儲蓄占國民儲蓄的比重由1998年13.2%增長到2001年的19.5%。

由於非金融業的可支配收入全部納入國民儲蓄(總儲蓄),因此其占國民儲蓄比重增長也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主要是中國總體經濟環境的改善,企業的整體效益提升。

二、雖然,國民儲蓄占總儲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居民儲蓄率還是保持較高水平。

這符合我國的國情。

1、國內由於養老、醫療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斷提高,使得居民必須保持較高預防性的儲蓄,以維持基本生活和解決子女及將來的養老問題。

2、國內投資渠道狹窄也限制了居民的投資。

3、中國銀行中80%的儲蓄集中在20%的富裕階層手中,而富裕階層的消費已經飽和,目前政策無法刺激消費的繼續增長。

因此,政府應調節國民收入向居民傾斜,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增加轉移支付,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

--------------------------------------------------------------------------------

-- 作者:sz-jiangweimin
-- 發布時間:2006-5-23 21:13:10

--
宏觀經濟案例分析
【摘錄】

基本概念:

儲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費的部分; 儲蓄=可支配收入-消費

國民儲蓄指國民可支配收入與總消費之差; 國民儲蓄= 國民可支配收入-總消費

政府儲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費

居民儲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 居民儲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

國民儲蓄為居民儲蓄、政府儲蓄、非金融企業和金融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各自儲蓄之和

儲蓄率=(1 - 消費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分析】

根據所給資料,分析儲蓄結構的變化,並指出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儲蓄結構的變化

由上述資料可知,近十年,由於我國城鎮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居民儲蓄率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 ,而居民儲蓄

在國民儲蓄中所佔的比重已從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過十個百分點;同時,國民儲蓄中政府

儲蓄所佔的比重卻在上升,大致從1992年的14.6%非持續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應政府儲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達4.9個百分點,期間1994與1995年略有所偏軟約為29%;非金融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也從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個百分點。由此可見,1992年至2001年十年時間雖然居民儲蓄在下降,

但是由於政府及企業儲蓄的迅速增長,導致國民儲蓄率整體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2) 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高儲蓄率與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現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導致居民不敢花錢,

出現大量的「預防性儲蓄」。

2. 當前中國維持在高儲蓄率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大量資金來源;而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流

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

3. 中國資本產出彈性、對工資的預期形式、中國居民的高主觀貼現率和高風險規避性以及高經濟增長率是導致中國儲

蓄率維持在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江偉軍 2006年5月23日

--------------------------------------------------------------------------------

-- 作者:sz-glj
-- 發布時間:2006-5-24 9:31:22

--

宏觀經濟案例分析

【基本概念】

國民儲蓄=國民可支配收入-總消費支出=居民儲蓄 + 政府儲蓄 + 金融業儲蓄 + 非金融業儲蓄

居民儲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支出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金融業儲蓄=金融業可支配收入

非金融業儲蓄=非金融業可支配收入(即企業存款、留存收益等)

【儲蓄結構變化】

從以上資料可知,從1992~2001的近10年中,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維持近40%的高儲蓄率,其中居民儲蓄占國民儲蓄的總體比重從1992年的52.3%下降到41.6%。與此對應,政府儲蓄所佔比重則由1992年的14.6%提高到2001年的19.5,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的儲蓄也佔到國民儲蓄的比重的38.2%,比1992時大幅上升。由此可見,在1992~2001的10年中,居民儲蓄率不斷下降,而政府儲蓄和非金融業儲蓄則不斷上升,導致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維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原因分析】

(1)社保體系不健全。養老、醫保和教育消費支出增加了居民大量的預期消費支出,導致「預期儲蓄」和「被動性儲 蓄」,這是造成我國居民儲蓄偏高的主要原因。

(2)投資渠道不足。直接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的低迷導致居民對投資缺乏熱情,直接融資市場無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儲蓄資金。

(3)政府在稅收大幅增加的情況下,財政性公共支出嚴重不足。大量基建支出擠佔了教育、衛生等領域的支出,導致公共領域只能尋求民間集資。

(4)中產階層遲遲不能形成,社會財富被少數人掌握。富裕階層消費飽和。

高良驥 2006-5-24

--------------------------------------------------------------------------------

-- 作者:sz-lhaifeng
-- 發布時間:2006-5-24 16:01:50

--
宏觀經濟學案例(劉海鳳)

一、 國民儲蓄=政府儲蓄+私人儲蓄

私人儲蓄=企業儲蓄+個人儲蓄(居民儲蓄)

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支出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1) 從以上算式及題中表1所給資料,可以看出政府儲蓄率平均為14.49%,私人儲蓄率為85.51%;私人儲蓄率中個人儲蓄率平均為48.44%,企業儲蓄率為37.07%。

(2) 國民儲蓄率從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趨勢,最高與最低差額為4.2%;居民儲蓄率從1992年到2001年呈下降趨勢,最高與最低差額為7.2%;政府儲蓄率從1992年到2001年呈上升趨勢,最高與最低差額為7.8%;企業儲蓄率從1992年到2001年整體呈上升趨勢,非金融企業最高與最低差額7.6%,而金融企業呈下降趨勢,最高與最低差額為2%。

--------------------------------------------------------------------------------

-- 作者:sz-lhaifeng
-- 發布時間:2006-5-24 16:03:35

--
宏觀經濟學案例(劉海鳳)

(3) 從國民整體來看,整體儲蓄仍然維持在40%的較高水平上。主要是由於私人儲蓄佔85%導致。雖然居民儲蓄呈下降趨勢,但在儲蓄中平均仍為48%的較高水平,企業儲蓄率平均在37.07%呈上升趨勢,這些都導致國民儲蓄居高不下。

一、 儲蓄居高不下的具體原因

(1) 當政府出現預算盈餘時,政府就要進行儲蓄。由於多年來政府機關的整頓,人員精減,支出緊縮,所以就出現了政府儲蓄呈上升趨勢。

(2) 居民儲蓄雖然呈下降趨勢,但在整體儲蓄中仍然較高,這與中國本身的國情相關。中國經濟增長率在世界排名居前列,但人口多,13億人口8億在農村,這部分居民的社會保障仍然沒有解決。其次,中國人一向做事比較謹慎,所以收入的大部分用來儲蓄。

(3) 按宏觀經濟理論分析,利率越低儲蓄越少,但中國儲蓄仍然較高,主要是近幾年股市低迷,與之相關的政策還在進一步完善。其他的金融投資收益較低,這也是國民儲蓄居高不下的原因。

(4) 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教育支出越來越高,住房商品化的房價越來越高等,不可預測的市場風險,迫使儲蓄增加,這也是國民儲蓄居高部下的原因。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國家應該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盡快控制房價過高,提高居民收入,控制失業率,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

--------------------------------------------------------------------------------

-- 作者:sz-liuhb
-- 發布時間:2006-5-25 15:55:35

--

宏觀經濟學案例分析

【基本經濟學概念】
國民儲蓄=國民可支配收入-總消費支出

居民儲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支出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

儲蓄率=(1 - 消費支出/可支配收入)*100%

【數據結構變化】
從表中數據可看出,我國的國民儲蓄率雖然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保持一個較高的比率,基本上保持40%左右。居民儲蓄比率呈略微下降,從92年的31.1%下降到01年的25.4%, 但政府儲蓄率從31%上升到35.9%。從儲蓄的比重來看,居民儲蓄、金融業儲蓄呈下降趨勢,政府儲蓄和非金融類儲蓄比例逐漸上升。

【具體原因分析】
我國儲蓄率持續維持高水平的原因如下:
1)節儉持家的傳統消費習慣;貧富差距增大,大部分儲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居民醫療、養老等預期支出壓力較大;教育,住房等當前生活支出壓力巨大,居民儲蓄防備意識較強,居民儲蓄率維持高水平。

3)政府財政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年年遞增,而另一面,政府對社會保障、教育等投入比例偏。一般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收入的35%以上,而我國政府僅佔12%左右。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部分支出偏低使得政府儲蓄保持高水平。

4)私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結構中比例越來越大,但是其融資渠道狹窄,銀行支持不夠,申請貸款相對困難,使得更多以在經營中以積累利潤留存的方式,儲備未來用於擴大生產的投資,導致非金融業儲蓄增加。

5)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較,國內金融市場投資產品不足,使得投資渠道狹窄,儲蓄率偏高。

儲蓄過大,必然導致國內資金流向投資變小,會導致社會總需求不足,總產出下降。我們在努力吸收國外的投資時,卻有大量國內資本閑置,造成投資率低下。要改變當前儲蓄過大的狀況,政府應該抑止教育、住房等價格的過分增長,增加居民平均收入,減少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創新,吸引投資,給予私營企業足夠支持。

劉斐 2006-5-25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5-25 16:05:36編輯過]
--------------------------------------------------------------------------------

-- 作者:sz-lipin
-- 發布時間:2006-5-25 16:27:07

--

深圳市區班: 李平

一、儲蓄結構的變化情況:

由上述資料可知,近十年,我國居民儲蓄率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 ,在國民儲蓄中所佔的比重已從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大幅下降超過十個百分點;同時,國民儲蓄中政府儲蓄所佔的比重卻在上升,大致從1992年的14.6%非持續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應政府儲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達4.9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也從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個百分點。由此可見,1992年至2001年十年時間雖然居民儲蓄在下降, 但是由於政府及企業儲蓄的迅速增長,導致國民儲蓄率整體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高儲蓄率與中國消費習慣以及特殊的國情等諸多因素有關,

1、我們的文化傳統或者說是我們的消費習慣促進了儲蓄行為,「有錢要存起來」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居民已經習慣了儲蓄這樣的理財方式。

2、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甚至可以說是比較落後,導致居民不敢花錢, 存在存錢養老,存錢防生病,存錢供孩子上大學等普遍性的行為,即大量出現「預防性儲蓄」。

3、投資渠道不足也是導致儲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我們的金融市場還處於發展階段,股市已經起步但情況非常慘淡導致居民缺乏投資熱情,期貨等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無法進行投資,導致直接融資市場無法有效分流大量的儲蓄資金。

4、大量的財務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錢人的消費已基本飽和,出現了「想消費的人沒錢多消費,有富裕錢的人也不會增加消費的」現象,導致儲蓄維持在一個較高的穩定的水平。

--------------------------------------------------------------------------------

-- 作者:sz-hzh
-- 發布時間:2006-5-26 11:03:03

--
市區班 何振華

儲蓄結構的變化

由上述資料可知,近十年,而居民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的比重已從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同時,國民儲蓄中政府儲蓄所佔的比重卻在上升,大致從1992年的14.6%非持續上升到2001年的19.5%,相應政府儲蓄率上升到2001年的35.9%, 比1992年的31%上升達4.9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也從 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7.7 個百分點。由此可見,1992年至2001年十年時間雖然居民儲蓄在下降,但是由於政府及企業儲蓄的迅速增長,導致國民儲蓄率整體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 現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醫療等制度的不完善,教育支出的不斷提高, 下崗失業人員增多, 導致居民不敢花錢, 出現大量的「預防性儲蓄」 。

2. 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家庭觀念等諸多因素有關。

3. 雖然居民儲蓄率高,實際上80%的財富掌握在少量的人手中,少量有錢人的消費已基本飽和,大部分手中並不是很寬裕,不敢消費。

4. 投資渠道不足,市場動作不規范, 也導致儲蓄率偏高。

--------------------------------------------------------------------------------

-- 作者:sz-wjh
-- 發布時間:2006-5-26 17:29:58

-- 宏觀經濟學案例作業提交
市區班 吳建華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原理(見聯合國,1995;趙彥雲,2000;邱東等,2002),儲蓄系指

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費的部分。在國民收入的使用核算中,將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之後的部

分稱之為儲蓄。因而,從國家的角度看,國民可支配收入與總消費之差為國民儲蓄。其中總

消費又細分為住戶(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國民可支配收入等於國內生產總值與來自國外

的凈經常轉移之和,當按住戶、政府、非金融企業、金融企業進行部門劃分時,住戶的可支

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為住戶的儲蓄;政府的支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為政府的儲蓄;非金融企

業和金融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分別為各自的儲蓄,國民儲蓄等於上述四項儲蓄之和。

從上述定義可知,國民儲蓄是經濟學意義上一個國家的儲蓄;居民儲蓄僅是住戶部門的儲蓄;

而居民儲蓄存款則僅指居民儲蓄中存入銀行的部分。因而國內通常所談論的居民儲蓄過高系

因個人投資渠道狹窄或缺少多元化投資方式的論點,其實僅適用於討論居民儲蓄的構成,而

不適於對中國的高儲蓄進行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在過去十年中,居民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已從1992 年的52.3%下降至2001 年的41.6%,降幅達到了10.7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非金融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卻從1992 年的30.5%上升至2001 年的38.2%,增幅達7.7 個百分點。另外政府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1992-2001 年也增加了4.9 個百分點。因此,中國過去十年來國民儲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通常所認為的居民儲蓄率過高,而在於企業及政府儲蓄的迅速增長。

從可支配收入的部門分布可以看出,從1996 年開始,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出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降幅達5.5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則不斷上升,升幅近4 個百分點。另外,非金融企業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也有所上升(2.2 個百分點)。

1998 年以來,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公務員隊伍得到精簡,作為政府消費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開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同時,由於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強,增加了國庫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儲蓄率迅速上升。表 中的數據表明,1998 年政府儲蓄率為30%,而2001 年政府儲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儲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儲蓄在國民總儲蓄中所佔比重從1998 年的13.2%上升至2001 年的19.5,增幅高達6.3 個百分點。

非金融企業可支配收入盡管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於其全部歸入國民總儲蓄,所以從其占國民總儲蓄的比重看,增長幅度也很可觀。1998-2001 年,增幅也達到了3.9 個百分點。Kuijs(2005)認為,企業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但是,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只是原因之一.1998 年以來,所有工業企業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類工業企業效益增長最為明顯,同時股份有限公司類工業企業在全部工業企業中所佔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業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的加大,企業整體效益的改善而非僅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應是主要原因。

綜合上述,從儲蓄結構的變化來看,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以及政府消費率的降低是過去十年間我國國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5-26 17:48:55編輯過]
--------------------------------------------------------------------------------

-- 作者:sz-lshengyan
-- 發布時間:2006-5-27 8:39:32

--
深圳市區班(劉申艷)

一、圖表數據分析

從長期看,國民儲蓄(總儲蓄)按四部分劃分為:居民儲蓄、政府儲蓄、非金融業和金融業儲蓄,並為這四個部分的總和。

由上表可見,從1992年到2001年,在我國國民儲蓄率下降了1.4%的情況下我國居民儲蓄率卻下降了5.7%,政府儲蓄率則上升了4.9%。在我國國民儲蓄中,居民儲蓄下降了10.7%和金融業儲蓄下降了1.7%;而非金融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卻呈現上升趨勢,非金融業儲蓄上升了7.7%,政府儲蓄上升了4.9%。

由此可見,1992年至2001年十年時間雖然居民儲蓄在下降, 但是由於政府及企業儲蓄的迅速增長,導致國民儲蓄率整體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

二. 儲蓄率維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

1、私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的結構中比例越來越大,但是其融資渠道狹窄,銀行支持不夠,申請貸款相對困難,使得更多以在經營中以積累利潤留存的方式,儲備未來用於擴大生產的投資,導致非金融業儲蓄增加。

2、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居民醫療、養老等預期支出壓力較大;教育,住房等當期支出壓力巨大;個人收入增加,金融投資渠道少,導致居民儲蓄維持高水平,另外人口老齡化會明顯地影響居民儲蓄率。

3、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公務員隊伍得到精簡,作為政府消費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開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同時,由於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強,增加了國庫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儲蓄率迅速上升。

--------------------------------------------------------------------------------

-- 作者:sz-lshengyan
-- 發布時間:2006-5-27 8:40:56

--
深圳市區班(黃志堅)

根據資金流量表中提供的數據,在過去十年中,居民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已從1992年的52.3%下降至2001年的41.6%,降幅達到了10.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非金融企業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卻從1992年的30.5%上升至2001年的38.2%,增幅達7.7個百分點。另外政府儲蓄在國民儲蓄中所佔比重1992—2001年也增加了4.9個百分點。因此,中國過去十年來國民儲蓄率之所以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通常所認為的居民儲蓄率過高,而在於企業及政府儲蓄的迅速增長。

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公務員隊伍得到精簡,作為政府消費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日常開支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同時,由於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強,增加了國庫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加大,因而使政府儲蓄率迅速上升。1998年政府儲蓄率為30%,而2001年政府儲蓄率已上升至35.9%。政府儲蓄率的上升使政府儲蓄在國民總儲蓄中所佔比重從1998年的13.2%上升至2001年的19.5%,增幅高達6.3個百分點。

非金融企業可支配收入盡管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上升幅度有限,但由於其全部歸入國民總儲蓄,所以從其占國民總儲蓄的比重看,增長幅度也很可觀。1992—2001年,增幅也達到了 7.7個百分點。現在所有工業企業的效益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類工業企業效益增長最為明顯,同時股份有限公司類工業企業在全部工業企業中所佔的比重上升幅度也是最大的。因而企業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所佔比重的加大,企業整體效益的改善而非僅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應是主要原因。
綜合上述,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以及政府消費率的降低是過去十年間中國國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 作者:sz-ywenfa
-- 發布時間:2006-5-28 11:02:27

--
【摘錄】基本概念: (姚文法 市區班)

儲蓄指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消費的部分; 儲蓄=可支配收入-消費

國民儲蓄指國民可支配收入與總消費之差; 國民儲蓄= 國民可支配收入-總消費

政府儲蓄指政府的支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 政府儲蓄=政府可支配收入-政府消費

居民儲蓄指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其消費之差; 居民儲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

㈧ 中國高儲蓄率的利弊分析

利:高儲蓄是當前我國保持經濟高增長的必要保障。根據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高路易的觀點,中國年均10%的GDP增長率中,除了2-4%的主要素生產率貢獻外,其餘的6-8%的增長率幾乎都是來自於資本積累的貢獻。

弊端:限制消費需求的擴大,居民儲蓄保持高位一定會限制和減弱即期的消費需求,同時出現了目前高儲蓄率和低消費率的情況,在高儲蓄率的背景下,國內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降低,消費期望不斷下降,國家一直希望將拉動消費作為經濟改革的重點,但是較高的居民儲蓄願望會成為抑制消費拉動的重要影響。

(8)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高儲蓄率會導致投資在GDP中的比重較大,儲蓄率水平高,意味著當前以投資品需求較高,例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而消費品需求相對較低,相應的投資品生產能力也要高於消費品生產能力。居民的消費意願降低也會帶來產品積壓、滯銷等問題,儲蓄率高的國家一般都是貿易順差。

高儲蓄率意味著銀行資金盈餘較多,提高了銀行的資金流動性。居民資金存入銀行後,通過銀行的中介作用,可以滿足企業長期貸款的需求。但銀行放貸的增加也會產生負面作用,例如很多炒房炒地炒各種金融產品的投資者都是通過銀行借貸進行高杠桿投資的,這也是誘發泡沫經濟的主要原因之一。

㈨ 中國儲蓄率為何居高不下

中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

1.新三座大山的壓制:子女教育,個人住房,醫療保障。

具體內涵大致相同:從過去的政府大包大攬,到現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個人未來的預期支出是個未知數,很可能是個無底洞。許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費。只有存起一定數額的貨幣資金,似乎才能對未來稍有一點信心。

2.投資渠道太少,只有房產和股市。但政府對房市採取較為嚴厲的措施時,由於2006年股市賺錢的示範效應,相當部分的資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識到單一地將儲蓄資金往股市疏導的風險時,流入股市的資金同樣只有兩個選擇: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銀行儲蓄。

3私人資本多數都是艱苦創業累計的,有著強烈的增殖動機.但是受自身專業素質的局限和時間的制約,以及投資環境的限制,中國的民間資本投資進程緩慢.民間資本在創業投資領域遠遠沒有發揮作用

㈩ 用西方經濟學原理解釋中國儲蓄率為什麼很高

一、我國儲蓄屢創新高近10年間,中國人民銀行已連續數次調整儲蓄利率。盡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卻節節攀升,每年以0.5個百分點的速度一路高漲。200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達到141050.99億元。數據顯示,05年12月末,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28.72萬億元,同比增長18.95%。這是05年一年內,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連續跨越的第三個萬億元大關。05年1月,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2萬億元,5月份即突破13萬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儲蓄存款持續增長階段(1978年到1988年)。這一階段儲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2.儲蓄存款高速增長階段(1989年到1996年)。這一階段在基數已經較大的情況下,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這一時期儲蓄存款余額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1.6%。3.儲蓄存款減速增長階段(1997年到2000年)。這一階段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增長,但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增長率從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時,新增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開始出現負值。4.儲蓄存款恢復性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這一階段居民儲蓄資金經過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顯分流之後,01年居民儲蓄分流明顯減緩,儲蓄存款增長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儲蓄佔比提高,存款的穩定性有所增強。二、儲蓄存款余額屢創新高伴隨著消費率的持續走低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儲蓄存款的不斷增多,對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總體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多了。而在儲蓄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居民最終消費率卻在連年下降。數字顯示,近5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分別為61.1%、59.8%、58.2%、55.5%、53.9%。十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從儲蓄反映出來的越來越富裕的中國人卻與最終消費率的連年下降相伴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消費信心缺乏消費信心用來概括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因素的總合,這些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情況、居民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結構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費信心是致使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未來收入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強。近年來,我國體制改革向縱深進展,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醫療等制度的改革。雖然這些改革措施從長遠看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從短期看,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消費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預防意識明顯增強。其次,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特徵使得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社會總體消費信心不高。一般來說,低齡及高齡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儲蓄的貢獻小於中青年齡段,因為除了收入上具有優勢以外,中青年還要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壓力,因而消費信心減弱,儲蓄動機增強。我國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齡水平正處在對儲蓄貢獻最高的時段。最後,消費環境的不夠透明、不夠規范也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儲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費支出卻沒有同比增長。除了提高收入,讓老百姓手中有的錢外,排除非收入制約因素對刺激消費同樣重要。非收入制約因素包括行業壟斷、商業欺詐、信息不對稱、流通存在問題、產品不對路、供給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等。2.住房、教育、醫療負擔沉重眾多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在住房、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比較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養老、住房排在居民總消費的前三位;而人民銀行04年第四季度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也顯示,居民儲蓄的目的依次是「攢教育費」、「養老」、「買房裝修」。住房、教育、醫療方面的負擔使得我國居民以支付這些支出為目的的儲蓄意願很高。首先,近年來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願望,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的消費傾向。例如,據常州市城調隊05年的抽樣資料,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19年共需投入基礎教育費用約13.1萬元,比1999年的測算增加了5.1萬元。其次,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寧波和溫州的市區,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價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過了國際認定的發展中國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標准。最後,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在群眾看病貴、葯品價格高等體制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居民消費意願必然受到抑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凡是有後顧之憂的人,薪水無論多少,都不敢亂花,因為父母妻兒不一定都有穩定的收入,醫療費用上、子女教育開支龐大以及養老制度不明朗。3.消費主力軍掌握的財富和儲蓄存款余額相對較少一方面,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相對於我國13億人口來說,人均擁有的存款超過了1萬元;但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0.447,已明顯高於國際上收入貧富差距0.4的警戒線。這表明,不斷遞增的財富儲蓄存款余額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百姓。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郭國慶受城鄉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響,中國儲戶結構與收入不對稱。人數最多的中小儲戶,擁有的存款並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而真正有錢的人,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使用現有資本使財富增長,而不是先把手中的這桶金消費掉。據分析,貧富差距過大是導致銀行儲蓄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據經濟學的普遍規律,當個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而投資、儲蓄在個人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將大幅增長。具體來說,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個階層對儲蓄、消費、投資的行為有較大差別。對高收入階層來說,收入中用於日常消費的開支比例很小,的錢是用來投資的。在我國,由於投資渠道狹窄,一些人就只能選擇將錢存在銀行里。對於中等收入階層,日常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加之高房價高教育費用等壓力,這部分人的存款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於許多方面都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即使有錢也盡量節約消費。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儲蓄率,單純從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方面著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會的總體收入水平,並且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降低貧富差距。4.投資機會,特別是金融投資渠道缺乏從全球經濟角度而言,我國居民儲蓄率明顯偏高,長期以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遠遠高於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這其中除了我國所具有的儲蓄傳統外,把僅有的一點閑錢存到銀行成為許多居民不得已而為之的理財方式。中國人民銀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也印證了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面臨的儲蓄「兩難境地」:一方面大多數居民對利率水平的認可度降低,認為存錢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由於其他投資渠道不暢通,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不得不選擇繼續把的錢存入銀行。調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認為存款利率低,較上季提高2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佔比為39.5%,較上季提高1.6個百分點,這一比例達到近兩年的次高水平。可以想像,在對利率水平認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儲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目前投資渠道匱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臨調控,以上兩渠道分流儲蓄能力減弱,又進一步帶來居民儲蓄保持較快增長、十餘萬億元資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銀行的結果。首先,股市長期低迷已使越來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資渠道和投資熱情。我國資本市場形成資本的質量不高,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回報少得可憐,這使得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無法有效分流居民龐大的儲蓄資金。統計顯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間,上市公司分紅比例最低的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僅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沒有給予投資者任何回報。截至03年,連續三年派發現金紅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稅後股息率超過國內1年期的定期存款稅後利率。投資股票收益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根本無從分享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成果,更令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喪失殆盡。央行05年四季度的調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認為「投資股票最合算」。其次,投資房地產在面臨宏觀調控的情況下,持幣觀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投資房地產一度是近年來部分居民認為「更為安全」的主要投資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來,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影響,我國部分地區住宅價格增幅開始放緩,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購房意願的部分居民和投資者開始持幣觀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稱,在房地產價格波動劇烈的上海,「未來三個月准備購房」的居民人數比例僅為7.3%,較上季下降3.7個百分點,創歷史最低,居民購房觀望氣氛濃厚。與之相對應的,05年三季度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增加。央行數據顯示,05年三季度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達到18.1%,增幅月環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個百分點翻番至三季度的0.6個百分點。據分析,三季度居民儲蓄意願被再次激發,除了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2%令居民對人民幣信心增強這一因素外,與房地產宏觀調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資性需求,當前居民消費意願和購房意願回落關系密切。最後,近年來新興的理財投資由於缺乏誠信制度和相應的規范,始終未能成為居民重要投資渠道。雖然理財熱在各城市興起,部分居民也開始嘗試以購買保險等理財產品作為投資方式,但由於這一新興市場缺乏規范,產品過分宣傳投資效應,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銷中的違規行為,導致這一市場正在面臨誠信危機,讓消費者和投資者望而卻步。綜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資渠道的不景氣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閑置資金集中湧向了銀行,形成了儲蓄存款。三、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貢獻與危害近20多年中,我國儲蓄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儲蓄率大體維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儲蓄率同樣較高的日本、韓國,其儲蓄率則處於31%至32%左右。高儲蓄率帶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好處也有危害,這都與中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有關。1.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高儲蓄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資金來源,是支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次,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從銀行角度而言,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背負大量不良資產的同時還能正常運轉,其原因也在於儲蓄率居高不下,銀行有源源不斷的社會資金流入。當前銀行已有和已剝離尚未處理的不良資產、證券和非證券資產損失、保險業的投資損失和利差損失等積累的數額巨大,很難消化,如果不是高儲蓄率的支撐,金融的運行和平衡就將被打破。最後,高儲蓄率伴隨著高投資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最近10年間,中國以遠高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最根本原因在於高投資是以充分的國內儲蓄為保障。儲蓄是投資的來源,有了充足的資金供給,加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存在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在外部條件上形成了投資率上漲的壓力。而投資正是我國經濟近幾年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14萬億的居民儲蓄余額,意味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有能力儲蓄,這是看得到的財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從長期增長因素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以及比較旺盛的市場需求,還有充裕的勞動力,仍可以保持我國經濟繼續較快增長。2.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危害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最近幾年,在宏觀經濟總體形勢的影響下,高儲蓄率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我國過高的儲蓄率值得擔憂,不希望這種現象再繼續下去。首先,儲蓄的高增長加大了銀行的壓力,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由於目前我國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金融市場規模偏小,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貸款給企業,很少有其他渠道來消化存款。儲蓄轉化投資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其次,儲蓄的高增長使我國形成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而債券和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卻發展總體滯後,導致間接融資比例過大。結果企業融資高度依賴於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最後,我國經濟中存在的投資率過高、較多依賴出口、消費率偏低等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我國的儲蓄率過高。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投資增長27.8%,依然保持高位。而過去幾年,我國的儲蓄率一直佔到GDP的45%左右,這就意味著還有很大的資金等待投資。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而我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能又不能被國內消費吸納,這就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四、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任務和重要手段之一綜合上文論述,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既有貢獻,也有危害。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時間上來看,貢獻地來自於過去,危害影響到未來;從性質上來看,貢獻地指向我們應該竭力避免和改變的方面,危害主要針對我們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說,我們經濟發脹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讓這種貢獻無的放矢。這樣,就目前的時間點和經濟形勢來講,高儲蓄率的危害成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在未來長期穩定的增長,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不僅是重要任務,也是重要的手段.

閱讀全文

與金融市場對中國儲蓄率影響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