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用來調節經濟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⑵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產生的影響有什麼不同嗎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工具。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政策、緊縮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貨幣政策是說一國的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控制、調節和穩定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措施總和。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 通常一個國家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實施何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縱觀我國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歷程,從建國後一直奉行的「雙松」政策到1998年底起開始施行的歷時近七年之久的「一積極,一穩健」的宏觀政策,再到2005年我國政府開始奉行的「雙穩健」政策,我國政府正是從實際出發,結合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形勢和國際經濟動態的轉變,審時度勢,成功地完成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當前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出現的逆轉以及已經出台的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我國經濟增長率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調,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將有所緩和。同時,出口增長將回調,但幅度有限,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持續作用下,銀行的流動性雖然比去年有所緩解,但仍然比較充裕,貨幣信貸仍然處於比較寬松的環境。在此背景下,繼續實行「雙穩健」組合似乎是我國2007年繼續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科學選擇。 然而,就當前經濟形勢來看,影響我國政府做出宏觀經濟決策、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三大矛盾需要高度關注。首先,社會過度儲蓄引起的過度投資問題。從2000年到 2006年11月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由123804.4億元增加到334361.4億元,增長了1.7倍,增長幅度平均每年達到18%,存差也由24433.3億元擴大到111219.8億元,存差擴大了3.55倍。在儲蓄增加額中,有45.3%來自於城鄉居民增加的儲蓄,另有31.1% 來自於企業增加的儲蓄。就是說,當前我國儲蓄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由居民和企業兩大主體的行為產生的。居民將過多的收入用於儲蓄,一方面是與我國社會保障福利制度不健全有關,另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儲蓄主要來自於高收入者而中低收入者所佔比重不高相關。企業將過多的資金用於儲蓄而不是投資於創新活動,一方面是與我國的產業政策相關,另一方面是這些儲蓄大部分是大中型企業增加的存款,而中小企業依然缺乏資金。在社會儲蓄持續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的壓力不斷增加。隨著存差規模的不斷擴大,金融機構要千方百計將這些剩餘資金「消化」掉。由此,大量信貸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又投向了建設領域,新一輪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由此產生。還有,儲蓄過度增長引起過度投資,實際還對消費形成了擠出效應,因為在資金一定情況下,投資過多佔有份額,必然排擠和抑制了消費。 其次,工業的過快增長引起的產能過剩問題。當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向金融機構流入,另一方面是社會消費增長速度又遠遠慢於工業品的生產增長速度。由此,我國經濟發展中又遇到另一個矛盾,工業品產能的過剩。按道理,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消費增長並不慢,而且從2004 年以後還有加快增長的趨勢。比如從2004年到2006年社會消費平均增長幅度都在13%以上。但是,我國工業在投資的不斷刺激下產品生產量增長更快,例如2000年到2005年,全國家用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空調器、微型計算機、移動電話、汽車產量分別增長了1.05倍、1.33倍、1.11倍、 2.7倍、11倍、5.78倍和1.76倍。2006年,上述工業品還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當工業品持續以快於國內消費增長速度增加時,便被迫形成大量出口,大量出口既造成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又形成巨額貿易順差,由此導致外匯儲備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反過來又要求M供給規模不斷增加。 再次,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引起的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當前,我國收入差距呈現全面擴大的趨勢,既存在城鄉居民、地區間收入差距擴大問題,也存在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不同群體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從2000年到2005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79倍擴大到3.22倍,2006年擴大到3.4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公共醫療、養老、教育補貼、住房公積金等社會福利項目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更大;在地區之間,西部地區居民最低收入省份與東部地區居民最高收入省份差距也呈擴大的趨勢,比如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公務員收入是貴州的3至4倍。在城鎮內部,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城鎮居民最低收入與最高收入比由1∶3.6擴大到1∶5.7,而困難戶收入與最高戶收入差距達到11倍。行業差距更大,全國事業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約1.5萬,一般企業1萬左右,而大企業5至6萬,能源、電信、金融企業可超過10萬。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也如此,從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農民最低收入與最高收入比已由1∶6.47擴大到1∶7.26。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達到相當懸殊的程度,基尼系數已超過0.4。2005年,我國城鎮有近2000萬人月收入在 200元,有近4000萬農民年收入在800元以下,他們經常入不敷出,要靠借債維持生存。近幾年來,我國消費不足實質是結構性消費不足,主要表現為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當前,我們面臨的矛盾是,一方面,城鎮的收入分配在向高收入群體集中,而高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在不斷下降,他們將越來越多收入存在金融機構;另一方面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邊際消費傾向高,但他們卻無錢消費。如何將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公平地分配到不同收入群體,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身上,讓他們提高收入水平並增加消費,這是當前我國宏觀政策的關鍵所在。 從經濟運行角度看,如何避免或消除經濟運行中儲蓄過剩、產能過剩和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不僅是近期宏觀調控需要面對的,而且也是國家長期政策和制度安排需要考慮的。就當前而言,我國的貨幣金融政策尚顯偏松,財政政策相對偏緊,這種政策組合不利於控制工業產能的進一步過剩,也不利於擴大國內的消費,因此考慮到情況的變化,我們應該奉行「總體穩健、適度微調」的思路,在目前政策姿態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在力度上調整當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組合具體調整建議: 一是調整貨幣政策。首先,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調控仍有空間,適當時機還可進一步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並相應提高貸款利率;其次,金融機構應盡快調整資金使用結構,不斷調低投資貸款比例,相應提高消費貸款比例,出台相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住房抵押貸款、汽車、家電消費貸款、教育貸款、婚喪貸款等,鼓勵居民貸款消費;再次,為了緩解資金流動性過剩的矛盾,一方面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減少銀行存差不斷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比如擴大企業中長期和短期債券發行規模,創新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渠道,積極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探索和支持民間金融機構的發展等;另外,要鼓勵企業走出去,在支持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的同時,商業銀行還可以以代客境外理財的形式加大投資國際金融市場,以此緩解流動性過剩和因貿易盈餘及FDI流入給央行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壓力。二是調整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應從目前的偏緊(壓縮國債發行規模、壓縮赤字規模)狀態向靈活狀態調整,適當擴大政府的投資和消費。一方面,各級財政應進一步增加用於城鎮低收入人群的貧困救濟支出,進一步擴大救濟覆蓋面,繼續提高他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政府職員工資水平,並繼續向有利於消費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項基金,推動農民消費。專項基金從三方面籌措:其一,從每年財政增收部分中劃出一定比例(比如財政增收的10%)的資金;其二,每年發行一筆新農村建設專項國債(比如每年500億元);其三,從每年土地出讓金中切出一塊資金來。將這三塊資金捆成一起,組成新農村建設專項基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並支持農業、農村生產能力建設,降低農民生存和發展成本,增加他們的收入,以刺激消費。 三是國有及控股企業每年要從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上交財政。近幾年,在企業儲蓄存款中,有很大比例是國有企業存款,這些存款絕大部分來自利潤。目前,在現有體制條件下,許多國有企業的贏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原有財政投資和行業壟斷形成的,這些贏利全部歸企業,明顯地形成了過多的企業儲蓄,為進一步投資創造了源泉。因此,無論是從財政投資回報還是公平性原則看,國有及控股企業每年都應該向財政上交一部分利潤,國家拿這部分利潤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以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降低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成本,提高他們的相對購買能力。 四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降低城鄉居民預期支出。當前,城鎮居民消費傾向偏低,儲蓄傾向偏高,與我國教育、醫療、養老、失業扶助、貧困救濟以及住房制度改革都有密切關系,人們緊縮即期消費,為未來儲蓄,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後造成的結果。必須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消除現有各類社會保障制度規定的沖突與掣肘,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框架,該市場化的要繼續堅持市場取向改革,不該市場化的一定要根據公共服務原則進行制度設計,對於影響居民消費的諸多社會保障制度政策,要及時清理,當前關鍵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教育、公共衛生醫療、就業扶助、貧困救濟和養老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提高政府對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擴大城鄉居民的受益范圍,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五是必須著手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長期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是由長期問題引起的,僅僅靠短期調控是不夠的,還必須著手解決長期問題。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以來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和出口導向實現的,過去我們實行這種戰略是正確的。但是根據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教訓,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如不及時改變這種戰略,必然會給經濟運行帶來許多難以處理的矛盾。因此,要解決投資過熱、產能過剩、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還必須從長期制度安排方面入手。比如一方面,改革現行財稅制度,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與事權關系,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將目前一部分事權向上移交由中央承擔,比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資源管理與環境治理等,同時將一部分財權向下移交地方政府支配,以此降低各級地方政府抓投資、上項目的沖動;另一方面,改變鼓勵出口的政策安排,統一內外資企業的稅收政策,分步驟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安排,適度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步伐,適當提高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同時,在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要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高度警惕和監管國際投機資本流入國內,防止惡意炒作人民幣,干擾我國匯率改革的進程。 還有,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既要規范初次分配政策和制度安排,又要進一步利用稅收、財政轉移支付、捐贈、補貼等再分配手段,調節初次分配階段形成的過大收入差距,最終實現「調高、擴中、提低」的目標。
希望採納
⑶ 為什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用來調節經濟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從價值上來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以實現宏觀調控。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杠桿,主要包括稅收、預算、國債、購買性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
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求和控制信貸規模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方針和策略的總稱,是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實施貨幣政策所採取的各項措施、手段和方法,以實現其對貨幣量和信用量的調控作用。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再貸款等。
現代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隨著不同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不斷調整的。但這種調整在一定時期內又保持相對穩定性。主要的調節方式有:
1、動態調節。即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規定相應的財政政策。
2、總體調節。即從全局上組織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與社會事業之間平衡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
3、主動調節。即基於對經濟發展狀況的認識而制定的有針對性的政策。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有膨脹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平衡性財政政策、總量調節政策和結構調節政策等。
⑷ 經濟學 問題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儲蓄,投資和利率
政府政策控制儲蓄、投資、利率主要手段是貨幣政策。包含五種工具。
一、公開市場業務
在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中國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人民幣操作和外匯操作兩部分。
二、存款准備金政策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制度是在中央銀行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世界上美國最早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准備金。
三、中央銀行貸款
中央銀行貸款(習慣上稱作再貸款),是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是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和進行金融調控的傳統政策工具。
四、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五、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為達到一定的目的,通過金融法令的頒布、政策的規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確定或控制在適度的水平而採取的政策手段。匯率政策主要包括匯率政策目標和匯率政策工具。
(4)財政政策調節儲蓄和投資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從制定到獲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即稱為時滯。
時滯由兩部分組成: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
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形勢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它認識到這種需要的時間距離,稱為認識時滯;
(2)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行動到實際採取行動這段時間,稱為行動時滯。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制定對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等。
⑸ 財政政策中,政府債券如何對經濟進行調節
政府主要通過債券來調節經濟市場中的貨幣存量,如果覺得貨幣有貶值的危險,那就通過發行債券來收回一部分流通的錢。
當政府為債券進行支付時,更多的資金流入了市場,人們手中的錢也就多了,這時人們有兩種選擇——存儲或者消費,如果選擇消費,那麼市場的總需求就增加了,這樣會促進就業,降低失業率;如果選擇存進銀行,那麼由於資金總供給的增加,會導致銀行利率降低,這樣就鼓勵人們貸款,人們貸款是為了購買資本存量或者買房,因而同樣促進了總需求,也降低了失業率;如果人們選擇購買股票或者基金(注意,購買股票和基金也屬於儲蓄),那麼進入股票市場的資金增加,自然也就提高了股價
⑹ 什麼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為什麼 可以用來調節經濟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⑺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方面有哪些不同
這是個大問題---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摘要]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來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二者既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必須准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協調而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一、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是調整貨幣供應的重要渠道
在當今社會,一國貨幣總量指的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社會貨幣購買力總額,主要包括現金(或現鈔)和銀行存款(「存款貨幣」),其中,銀行存款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現金所佔比重則很小。因此,所謂貨幣投放,絕不僅指現鈔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貨幣的投放。目前一國貨幣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銀行購入發鈔儲備黃金(或其它儲備物資);2、央行購買儲備外匯;3、央行購買國債或給予政府(財政)透支;4、央行向各類貸款銀行發放貸款,或者買入貸款銀行持有的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券等,並通過貸款銀行向社會發放貸款;5、貸款銀行吸收存款後,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證金或保持一定的備付金存款外,向社會發放貸款,並形成貸款投放的乘數效應;6、央行外的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企業債券以及外匯等。另外,從整個國家貨幣購買力總額看,境外資金流入和本國貨幣流出境內也會影響社會貨幣總量(這要進行凈流入或凈流出量的具體分析)。
我國目前貨幣投放最具有調節餘地的渠道,一是銀行貸款,這也是貨幣投放最主要的一條渠道;二是各類銀行購買國債並通過財政開支向社會投放貨幣。其它渠道投放貨幣的伸縮餘地都是有限的。這里,財政增加向銀行發放國債,就意味著銀行增加貨幣投放(因而也會形成財政投放的乘數效應);財政兌付向銀行發放的國債,就意味著銀行減少貨幣投放(增加貨幣回籠)。也就是說,財政收支不僅也體現為社會貨幣的收付,體現為社會貨幣的再分配,而且財政向銀行發放國債規模的大小就是調整貨幣供應總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緊密相關的重要表現。
二、運用兩種渠道,有效調節貨幣供應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
一般來講,社會貨幣總量就是以貨幣表示的社會購買力總額,即社會總需求,但從某一時間段看,社會貨幣總額中總會有一部分脫離社會生產流通領域而沉澱下來,並不形成當期實際的購買力。因此,社會貨幣總量又可以劃分為「流通貨幣量」和「沉澱貨幣量」兩部分。真正影響一定時期社會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會貨幣總量,而主要是流通貨幣量。當然,流通貨幣量的變動與貨幣總量的變動是有密切關系的。
從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社會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調節作用看,二者又有明顯的差別,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從貨幣政策調控的基本對象----銀行貸款投放貨幣的情況看,貸款投放形成的資金屬於債務資金,一般有規定的貸款期限,到期要還本付息,貸款利息就是貸款資金的價格或成本。因此,貸款投放更像是資金的買賣行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實際投放多少,取決於買賣雙方的意願和銀行信貸資金的規模,而並非是無條件的。其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貸款利率和貸款條件來增加貸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對貸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一個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識和約束的社會更是如此;而不計成本、不顧風險地濫放貸款也是不符合銀行經營原則和監管要求的,是要嚴格控制的。銀行貸款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決定於借款人對未來收入或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信心。在面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貨緊縮壓力的情況下,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貨幣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會貸款需求旺盛,流通貨幣量增大,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銀行作為貨幣供應者,在控制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卻會遠遠大於其在擴大貨幣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社會存款意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調整沉澱貨幣量和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但社會存款意向同樣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還受到未來收支預期變動的影響,單純的利率調整對存款的調節作用也是有限的。
從財政政策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來看,在社會存款意願強烈,投資和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發行國債吸收一部分社會沉澱貨幣(包括銀行沉澱資金),並通過財政開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調節當期沉澱貨幣量與流通貨幣量的比例,並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帶動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收支預期,增強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從而刺激社會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但發行國債是國家對社會的負債,是要歸還的,因此,必須保證國債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並要避免因增加財政投資而產生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國債發放的總量必須控制在財政可以承受的范圍以內,避免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必須看到,財政投資是一種權益性投資,它代表著對被投資企業或項目的所有權,因而享有對被投資企業和項目的管理、分紅和處置的權力,但卻沒有要求其歸還投資的權力。這就意味著財政擴大投資後,一旦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需要控制貨幣投放時,要收回投資是相當困難的,對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項目,如果匆忙停止後續投資,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不僅在不同情況下對調節貨幣總量,特別是流通貨幣量的影響不同,而且銀行貸款與財政投資的性質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確認識和准確把握二者的本質特徵和根本區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而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我國曾實行過「撥改貸」,將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撥款(投資)改為統一由銀行貸款解決,這盡管為解決一定時期的特殊問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卻帶來了新的影響深遠的問題:企業資本金嚴重缺乏,財務負擔沉重;將由財政解決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解決,使銀行失去了貸款控制的標准和自主性,銀行成為財政和計委的出納;銀行貸款代替撥款,使企業獲得貸款不還的理由(投資是不存在歸還問題的),因而造成對國有銀行嚴重的貸款不還的企業誠信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吸取教訓的。
應該強調,財政政策是國家意圖的體現,盡管政策制定的內部時滯可能比較長,但一經確定,其實施帶有強制性,外部時滯卻非常短。而貨幣政策則主要依靠調整存貸款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票據再貼現利率和再貸款利率等,間接地調整民間存貸款意向和銀行貸款意向等,經過多道環節的傳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時滯是比較長的。為推動市場機制不斷健全,國家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應盡可能避免行政干預,而應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在這種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時,財政政策就應該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同時,保持一定規模的國債,不僅是財政政策調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為中央銀行發展債券市場開展貨幣公開市場操作提供必要條件,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可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必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脫。
三、對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調控的把握標准
貨幣總量或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非常復雜的事情,要准確把握調節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難的,但又是必須加以明確的關鍵問題。
我們知道,調節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國民經濟適度穩定增長,保持物價的相對穩定,從而保證最大程度的勞動就業、社會穩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等。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貨幣總量和流通貨幣量增長率的確定主要取決於國民經濟(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的增長目標和居民消費物價總指數的變動目標。保持多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或浮動范圍,消費物價總指數的波動控制在多大的范圍之內,需要作為重要的國民經濟計劃指標予以研究並報全國人大核定。這兩大指標確定後,即可據以確定貨幣供應量的控制目標。
由於貨幣投放或回籠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後性,所以貨幣量目標增長率還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相關函數(簡稱「關系函數」)的影響。這一關系函數的准確確定,對准確把握貨幣供應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為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避免貨幣流通量的大起大落,「關系函數」可按照前三年(或適當時段)貨幣總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貨幣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長率與同期GDP增長率比值的平均數來分別確定M2和M1的關系函數。在此基礎上,再將目標實施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項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作為「調整項」考慮進去,即可確定M2和M1的目標增長率。計算公式為:M2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2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M1目標增長率=GDP目標增長率×M1關系函數±物價目標變動率±調整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如果M2和M1實際增長率與目標增長率發生較大偏差(如相差3個百分點以上),GDP或物價總指數的實際變動率與目標發生較大偏離(如低於最低目標值或高於最高目標值0.5個百分點以上),就應該適當進行反向調整。這樣,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就比較明確了。
確定了貨幣增長的調節方向和目標後,就要相應調整和協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確保貨幣增長調控目標的實現。
總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調節重點和手段,有著不同的調節影響和作用范圍,又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必須正確認識和准確處理二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二者應有的積極作用
⑻ 看到您關於國民儲蓄和投資的一個回答,覺得很好,想向您請教一問 GDP中,為何增加政府購買會降低國民儲蓄
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花的是國民的錢。政府購買增加了。自然要想方設法從國民身上取得。比如增加稅收。國民收入減少。國民儲蓄就減少了。
⑼ 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導致其儲蓄,投資,凈出口和資本凈流出發生什麼變化
積極的財政政策,簡單地說就是刺激消費,擴大投資,結果必然會導致貨幣貶值。結果會導致儲蓄減少,投資增加。貨幣貶值會導致出口增加,資本流入加大。這些都是理論常識。實際的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掏老百姓的腰包,抽空假中產階級的血。真正的中產階級會有一整套避險工具,假中產是那些有點錢,又沒有什麼保值方法的人。有點國家劫富濟貧的味道,但劫的是一部分人的,真正的富人是不會受傷的。這就是為什麼房地產這么大的泡沫,還有人進入,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貴金屬都下降,中國卻需求旺盛的原因。政府以為大家是蠢貨,實際上老百姓都明白。
⑽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原則是什麼
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為了增進社會經濟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它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對經濟活動有意識的干預。因此任何一項經濟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據一定的經濟目標而進行的。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解釋,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約有四種:充分就業、價格穩定、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政策之一。財政政策的一般含義是:為促進就業水平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進行的選擇,或對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決策。
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同財政政策一樣,也可以調節國民收入以達到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的目標,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而這不同之處在於,財政政策直接影響總需求的規模,這種直接作用是沒有任何中間變數的,而貨幣政策則還要通過利率是變動來對總需求發生影響,因而是間接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