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保險業的影響應該來說還是非常大的,首先人們本來就薄弱的保險意識,現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讓原本潛在的想買保險的人打了退堂鼓,而且保險公司的萬能險也都降到了5%以下了,所以現在對保險來說既是低谷也是非常不錯的機會!
❷ 金融危機給保險行業帶來什麼影響
應對金融危機的辦法就是向市場注資,但國家的財力有限,因此就採取了降息的方法。讓老百姓不往銀行存錢,直接去消費,拉動內需,活躍市場。
然而保險產品如果是在高利率下制定的,在市場利息較低的情況下,就顯出產品優勢了。這種情況下,保險產品是很好賣的。但是保險公司卻承擔了利差損,這也是保險公司停售險種的原因。
再有,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有一大部分是存在銀行里的。降低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也使得保險公司不得不停售高預定利率產品,出台與市場利率相適應的產品。
❸ 關於金融危機下的保險行業
保險行業現在主要是競爭的問題,又不像電信就那麼幾家。所以市場趨於完全競爭了,於是盈利越來越少了,不過這個很正常。中國很多企業和金融危機沒什麼關系的,字要他不是干出口的,這個危險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❹ 金融危機對保險行業有影響嗎
從保險業的產生來看,它是屬於一個歷史范疇的概念,由於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應運而生。保險業誕生於市場經濟,因此必然與市場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市場的略微變化都可能對它產生重大的影響。
首先,金融危機已經向實體經濟蔓延,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三大汽車製造公司,他們都已陷入危機,緊急需要政府救援或進行重組。原因就在於金融危機使得全球需求降低,而奢侈品行業如汽車,房產等更是首當其沖。
在聯想到商業保險中有個很重要的險種叫財產保險,財產保險保什麼?就是保汽車,房產等價值較高的奢侈品,現今,在金融危機肆虐下,奢侈品銷量急降,因此僅從這點就是對保險業的一重大打擊。
其次,正像樓上所說的,金融危機造成人們手中資產價格下跌,對經濟缺乏信心,於是縮減消費開支,對某些非必要的保險險種必然不會過多的介入,這也是一點。
再次,試想想,美國的次貸危機裡面有一環節是有保險公司擔當主角的,其交易產品好像是叫CDS的東西,交易對象則是各大投身次級債券的投行或投資基金。危機爆發前,保險公司可謂利潤豐盛,然而當次貸危機使得各大投行、基金虧損倒閉時,保險公司也是付出慘重代價的,典型的便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當然,次貸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主要是國外的一些大型保險公司,而對國內保險業則影響不大。
❺ 金融危機對保險業的影響
說的不是很准確,在金融危機下,各行各業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保險卻在此時充分體現了它的保障功能,保險作為以小博大,"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愛精髓,在經融危機背景下,它的保值增值功能卻爆發出勃勃生機.如98年香港經濟危機時,唯一增長的產業是保險業!美國的AIG受到影響,是因為它的次級債擔保業務而不是人壽保險業務;平安巨虧200多億,也是肓目投資失誤,並非保險業務.相反,美國今年的固定年金保險業務同比平長了168%!
因此,保險作為我國的朝陽產業,相對於國外100多年的現代保險發展史來說,才剛剛起步,朋友不必有過多的疑慮,堅定信心去做保險吧!
❻ 金融危機對保險行業的影響是好是壞
嚴格地說,金融危機與保險,其實關系不大,因為本質上而言,保險保的是自然風險,金融危機是經濟與社會風險。不過因為畢竟要繳納保費,保費也需要投資以升值,所以還是有關系的。
1,由於金融危機使物價上升,人們的實際收入有降低趨勢,願意投入到保險上的錢相對就少了--這方面影響,是壞的
2,由於金融危機,使得資本市場投資收益波動劇烈,而保險資金的運用以安全性為第一考慮的,收益性為第二考慮的,金融危機使得保險資金運用的安全性受到影響--這方面的影響也是--壞;
3,但是,由於金融危機,或可影響人們的心理,心理上求安全的需求,或許會促進保險需求的提升--這個影響,說不定就是好的。
總體上講,我的判斷是:金融危機,對保險行業的影響,更多趨於負面,壞影響居多。
❼ 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各國金融監管的新變革
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
2001-12-29 【大 中 小】【列印】
20世紀80年代,不少國家對金融市場放鬆管制,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允許國外銀行到國內開設分支機構,並大幅度放寬業務范圍,允許非居民到國內金融市場籌資,實行國民待遇,加強國內外機構的融合和競爭;開放國內證券市場,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自由進入國內證券市場;放鬆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在80年代以後金融市場的發展史上頻繁出現的金融危機,嚴重地破壞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凸現出的投機破壞性問題,促使我們認真思考金融危機與金融監管的問題,並對貨幣政策在防範金融危機中的作用作出新的思考。
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因素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論引入到對金融市場的研究領域。Gertler(1998)、Bernanke和Gilehrist(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與產品和要素市場相比,金融市場更是一個信息不完全的市場。在金融市場上,信息在借貸雙方的分布是不對稱的,最終借款人對其借款用於投資項目的風險和收益擁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資者對影響投資收益的所有變數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信息的不完全性影響了金融活動參與者行為均衡的性質以至金融資產價格均衡的性質,造成了金融活動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信息不完全性影響了金融活動的合理性,使金融市場的完善性大打折扣。「逆向選擇」降低了金融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效率,「道德風險」削弱了金融市場的資金動員能力。當遇到大的金融災難時,如墨西哥、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金融資產的價格跌到低於其基礎價值以下的水平。外國直接投資往往在這樣的時機大舉入侵,趁火打劫大量的購買廉價資產,許多重要的國內公司被外國公司控制。這是當代世界資本跨國流動快速增長導致金融危機後的一個新的特徵。
金融機構在信貸市場上發放貸款時關注的是貸款利率的高低和風險大小,但是,金融機構獲取的利息高低本身也會影響貸款風險。利率的逆向選擇效應使潛在進行資產投資的借款人產生分化。既然借款人具有不同還款能力的概念,金融機構就必須搞清楚哪些資產投資者是最有可能還款的借款人。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有關信息無法全面了解,所以在鑒別借款時,利率便成為一種檢測機制或信號。但貸款利率的提高(平等地適用於所有的借款人)又將把「好的」借款人擠走,而留下「壞的」借款人,這就是所謂的逆向選擇的例子。那些從事風險最大的投資項目的個人和公司願意支付最高的利息率。如果市場利率因信貸需求增加或貨幣供應量減少而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信貸風險低的借款人就不太想去借款,而信貸風險高的借款人卻仍然願意借款。逆向選擇的風險因此而增加,貸款人將不再提供貸款或提供較少的貸款。貸款的大幅縮減將導致投資和總體經濟活動水平縮減。
企業過度利用債務融資是造成金融市場運行不穩定的根本性原因。一旦市場對流動性的預期產生變化,低流動性資產便大幅度跌價,使投資者對高負債經營的企業產生懷疑,繼而債務流動的鏈條斷裂,靠借入流動性維持經營的企業難以為繼,產生普遍的金融恐慌。美國經濟學家阿羅(KennethArrow)在修正一般均衡理論時認為,經濟決策環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信息的增加,只能意味著不確定性的一定程度的減少。阿羅分析了不完全市場和經濟行為人信息非對稱問題,認為只要經濟存在著不穩定性,就會有通過獲取信息減少不確定性的可能,在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中,信息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不確定性有經濟成本,所以減少不確定性就是一種經濟收益,信息的價值就體現於這一收益之中。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出現,導致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由此而產生了市場的有效運作。當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積累到致使市場不能有效地在儲蓄者和有生產投資機會的人們之間融通資金的嚴重程度,金融危機便產生了。解決金融市場信息不完全問題的辦法包括:由私人部門生產並銷售信息,政府增強管理的透明度以增加金融市場的信息等。銀行是專門從事信息收集的金融機構,便利了經濟社會中的生產性投資。金融危機中一些銀行的倒閉減少了通過銀行進行的金融中介活動,並導致投資縮減和總經濟活動水平下降,因而使社會信息總量大幅下降和不確定性急劇增大,危機進一步深化。
非金融部門資產負債表狀況惡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資產市場價格急劇下瀉能加劇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引發金融危機。由於證券市場上股票價格計量的是公司的凈值,股票市場的下瀉便意味著公司凈值的下降。公司凈值有與抵押品相類似的作用,股票市價下瀉引致公司凈值的下降使貸款人不願意提供貸款。另外,由股市下瀉引致公司凈值下降,刺激了借款人從事風險投資。因為一旦投資出了問題,借款人承受的損失是比較小的,這會導致道德風險增大。道德風險的放大使得貸款人沒有積極性發放貸款。這就是為什麼股市下跌,公司凈值下降導致貸款減少和經濟活動水平下降的另一個原因。
審慎監管是金融體系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1 金融監管機構必須正確迅速地採取行動是非常重要的。監管人必須承擔監管工作中容忍遷就而引發問題的責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監管銀行經營的工作十分有效,因為有一項重要的規定:如果銀行破產使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遭受損失,它必須向國會提交報告說明其監管責任是否得到履行,國會的會計部門須對其報告內容進行審計,國會議員和普通老百姓都有權要求獲得這些報告,以便對其監管責任提出質疑。
2 加快金融業會計標準的國際化,使會計信息能夠全面准確地反映金融企業的資產負債、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業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金融企業的特點是高負債,資金來源於社會公眾和各經濟實體,經營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福利。因此,金融業的會計制度必須堅持客觀、嚴謹、審慎、保持的原則,必須能真實、全面地反映經營的潛在風險。
3 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體系是金融體系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法律不健全是信息不安全、金融無序的重要根源。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各種金融交易必須嚴格地以法律為依據,對違反法律法規的金融交易活動按照法律規定嚴加懲處。尤其需要制定《反欺詐法》,對編造虛假財務報表,提供虛假信息謀利的交易者必須予以嚴懲,以凈化市場環境,理順市場秩序。另外,發展中國家的破產法律程度不健全,或破產根本無法執行,延誤了對應破產企業的及時處理。通過公布破產企業的會計財務報表,對其財產進行重新分配,可以部分地解決信息不對稱性問題。只有企業的破產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金融體系才能夠健康地運行。
4 盡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業的信息公開披露制度。金融企業的資金來源和運用涉及到千家萬戶,影響面廣,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眾性,對金融企業的風險必須格外關注。信息公開披露制度能為市場提供信息,以促進對金融機構的監督。一些國家實施的信用評級制度規定,所有的金融機構必須參加信用評級,信用評定機構必須在監管部門登記注冊,資產達到一定規模金融機構必須由兩個以上的信用評級機構評定信用等級,被評定的信用等級必須公告。信用評級制度起到了約束金融機構過度涉險的行為,因為信用等級的下降會使金融機構失去客戶。建立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兼有成本低和保障債權人利益的作用,可以對金融企業的經營產生強有力的外部監督作用,促使金融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對流動性、安全性給予充分的重視。
結論
當前我國金融運行中信息不完全問題十分嚴重,防範金融風險的任務也十分繁重,加強金融監管,降低信息不完全的風險,避免信息不完全對金融市場健康運行的干擾是防範金融危機的重要措施。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大量中介機構的組織和協調,金融業的平穩發展尤其離不開中介機構的降低信息不完全方面的活動。如何規范中介機構如會計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的運作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防範金融危機和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環節。
❽ 金融危機對保險行業有何影響
保險公司投資收益降低,與之相伴隨的是帶給客戶的回報也會隨著下調,但一般來說總體回報仍會高於傳統儲蓄;另外,從上一次的美國次貸危機來看,當發生金融危機時,雷曼兄弟破產,AIG獲救,保險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信譽顯著提高,而且從市場的廣義來講,在這個時候,保險公司的資產擴張是低成本的擴張,因此還是有正有反的,總體而言,金融危機對保險公司弊大於利
❾ 在08年的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內保險市場是否會萎縮。為什麼
個人觀點:
核心業務不會受到大的影響,影響較大的會是銀保渠道銷售和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及收益。
股市不好的時候,老百姓手裡的錢會流向銀行儲蓄,而在銀行降息的大背景之下,壽險產品2.5%的預定利率就會體現出優勢。
我國保險業持續10幾年的增長表明,現在的保險業正處在黃金十年。
❿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大趨勢是什麼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主要任務是修復引發危機的「斷層線」,增強全球金融體系的安全穩健性,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金融需求。金融穩定體系包括: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穩健經營的金融機構、有深度廣度的金融市場、有效的金融安全網及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金融監管有三個層面:一是微觀審慎層面,主要是增強單個銀行機構的穩健性,具體包括資本充足性、流動性、杠桿率、大額風險集中度、公司治理、風險文化等方面。二是宏觀審慎層面,主要是防止系統性風險傳導、緩解順周期問題,包括解決「大而不倒」、化解影子銀行風險和加強逆周期資本補充。三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是完善會計、審計、外部評級、危機處置、OTC、中央交易對手、基準利率等。
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呈現五個趨勢。第一,以巴塞爾協議Ⅲ資本監管為核心,覆蓋各類風險,對模型計量的態度更加謹慎,引入簡單的杠桿率作為兜底。第二,識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提高監管強度,制定恢復和處置計劃。第三,從關注銀行到關注非銀行,包括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G-SII)、全球系統重要性非銀行非保險金融公司(G-NBNI)和影子銀行。影子銀行包括5種經濟功能:基金、信託等集合類投資,財務公司、租賃、保理等批發融資發放貸款,券商、貨幣經紀等融資融券,融資性擔保、信用保證等信用擔保,SIV、ABCP等資產證券化實體功能。第四,強調標准實施的國際一致性,標准要有統一的適用范圍、統一的時間表,評估要同步實施、規則一致、實施一致。第五,尋求多元目標,平衡簡單性,提高可比性和風險敏感性。
建議我國金融監管要時刻把握風險的動態變化,指導機構建立良好的風險文化、合理的公司治理架構工具和適當的激勵。要提高宏觀視野,注重監管措施的先後順序和內在邏輯一致性。關注政策的疊加效應,境外加強監管協調,境內加強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其他宏觀政策的配合,整體提高宏觀經濟穩定性。在加強監管規則建設的同時,提高有效監管能力,避免因規則過於復雜而誘發監管套利行為、加重監管負擔。重視傳統監管手段的作用,通過有效監管施壓於銀行董事會和高管層。應進一步發揮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