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險的六大功能
保險功能
保險功能是指保險制度可以發揮的作用和功效,它直接決定了保險制度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性,也決定了保險業在一國的金融倚系、甚至是社會經濟制度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保險的功能可以分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1)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體現保險的機制,用收取保費的方法來分攤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以實現經濟補償的目的,分為分攤損失和經濟補償兩項功能。
①分攤損失功能:保險是分攤損失的方法,是建立在災害事故的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對立統一基礎之上的,保險機制能夠運轉的原因是被保險人願意以交付小額確定的保險費來換取對大額不確定的損失的補償。保險組織向大量的投保人收取保險費來分攤其中少數成員不幸遭受的大額損失。
②經濟補償功能:保險用分攤損失的方法來實現其經濟補償的目的,按照保險合同對遭受災害事故而受損的單位、個人進行經濟補償,保險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為了滿足補償災害損失的需要。
(2)派生功能保險的派生功能是投融資功能和防災防損功能
①投融資功能:一方面它是對保險人而言,因為保險費的收取與保險金的給付或賠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保險人此時可以對保險基金進行投資經營,使得保險基金能夠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它是對投保人而言,投保人可以選擇某些保險產品以獲取預期的保險金的給付,從而將保險作為一種投資。
②防災防損功能:一般說來,保險人可以通過提供損失管理服務來實現防災防損功能,即幫助被保險人對潛在的損失風險進行預測、分析與評估,提出合理的事前預防方案和損失管理措施。一、保險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是保險業的立業之基,最能體現保險業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保險保障功能具體表現為財產保險的補償功能和人身保險的給付功能。
(一)財產保險的補償
保險是在特定災害事故發生時,在保險的有效期和保險合同約定的責任范圍以及保險金額內,按其實際損失金額給予補償。通過補償使得已經存在的社會財富因災害事故所致的實際損失在價值上得到了補償,在使用價值上得以恢復,從而使社會再生產過程得以連續進行。
保險的這種補償既包括對被保險人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補償,也包括對被保險人依法應對第三者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的經濟補償,還包括對商業信用中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的補償。
(二)人身保險的給付
人身保險是與財產保險完全不同性質的兩種保險。人的生命價值很難用貨幣來計價,所以,人身保險的保險金額是由投保人根據被保險人對人身保險的需要程度和投保人的繳費能力,在法律允許的范圍與條件下,與保險人雙方協商約定後確定的。因此,在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或者約定的年齡到達或者約定的期限屆滿時,保險人按照約定進行保險金的給付。
二、資金融通功能
資金融通功能是指將保險資金中閑置的部分重新投入到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發揮的金融中介作用。保險人為了使保險經營穩定,必須保證保險資金的保值與增值,這也要求保險人對保險資金進行運用。保險資金的運用不僅有其必要性,而且也是可能的。
一方面,由於保險保費收入與賠付支出之間俘在有時間滯差,為保險人進行保險資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保險事故的發生也不都是同時的,保險人收取的保險費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賠償出去,也就是保險人收取的保險費與賠付支出之間有時也存在著數量滯差,電為保險人進行保險資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能。
但是,保險資金的融通應以保正保險的賠償或給付為前提,同時也要堅持合法性、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陛的原則。
隨著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進一步拓寬,資金融通功能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08年底,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約為3.01萬億元,毆資收益率為1.91%。相關的投資比例是銀行存款為26.47%、債券為;7.88%、權益類投資為13.33%。作為主要的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在促進舞本市場穩定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保險公司通過持有銀行次級債,為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推動商業銀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險公司投賢人股商業銀行,對改善銀行股權結構,優化銀行公司治理發揮了積極的阼用。
三、社會管理功能
一般來講,社會管理是指對整個社會及其各個環節進行調節和控制的過程,目的在於正常發揮各系統、各部門、各環節的功能,從而實現社會關系和諧,整個社會良性運行和有效管理。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不同於國家對社會的直接管理,而是通過保險內在的特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以及社會各領域的正常運轉和有序發展。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在保險業逐步發展成熟並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和增強之後衍生出來的一項功能。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社會保障管理
社會保障被譽為社會的「減震器」,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商業保險可.以為城鎮職工、個體工商戶、農民和機關事業單位等沒有參與社會基本保險制度的勞動者提供保險保障,有利於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具有產品靈活多樣、選擇范圍廣等特點,可以為社會提供多層次的保障服務,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減輕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壓力。2008年,我國保險從業人員達322.81萬人,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社會風險管理
風險無處不在,防範控制風險和減少風險損失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保險公司從開發產品、制定費率到承保、理賠的各個環節,都直接與災害事故打交道,不僅具有識別、衡量和分析風險的專業知識,而且積累了大量風險損失資料,為全社會風險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同時,保險公司能夠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防災防損,並通過採取差別費率等措施,鼓勵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主動做好各項預防工作,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實現對風險的控制和管理。
(三)社會關系管理
通過保險應對災害損失,不僅可以根據保險合同約定對損失進行合理補償,而且可以提高事故處理的效率,減少當事人可能出現的各種糾紛。由於保險介入災害處理的全過程,參與到社會關系的管理之中,逐步改變了社會主體的行為模式,為維護政府、企業和個人之間正常、有序的社會關系創造了有利條件,減少了社會摩擦,起到了社會「潤滑器」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社會運行的效率。
(四)社會信用管理
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最大誠信原則是保險經營的基本原則,保險公司經營的產品實際上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承諾,在培養和增強社會的誠信意識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保險在經營過程中可以收集企業和個人的履約行為記錄,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料來源,實現社會信用資源的共享。
保險的三項功能是一個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經濟補償是保險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險區別於其他行業的最根本的特徵。資金融通功能是在經濟補償功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保險金融屬性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社會管理功能的重要手段。正是由於具有資金融通功能,才使保險業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資產管理者,特別是通過管理養老基金,使保險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力量。現代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並深入到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之後產生的一項重要功能。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在許多方面都離不開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實現。同時,隨著保險社會管理功能逐步得到發揮,將為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發揮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保險的三大功能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統一、開放的現代保險功能體系。
Ⅱ 保險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在經濟生活中的基本功能是
內容提要:現代保險具有保障、資金融通、社會治理三大功能。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分散風險、經濟補償或給付、促進社會安定等方面;資金融內容提要:現代保險具有保障、資金融通、社會治理三大功能。保障功能主要體現在分散風險、經濟補償或給付、促進社會安定等方面;資金融通功能主要體現在資金積聚和資金運用方面;社會治理功能主要體現在社會穩定器作用、參與社會風險治理、保障交易啟動消費、優化金融配置、減少社會成員之間的經濟糾紛、補充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保障功能是與保險相伴而生的,它是保險的本質和核心,也是區別於銀行、證券的顯著特徵;資金融通和社會治理功能則是保險隨著經濟發展,在其保障功能基礎上產生的衍生功能。現階段,我國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功能。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十分有利,保險功能的發揮有較大的機遇和潛力。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人們風險意識的提高,保險,作為一種經濟保障制度,在保障經濟、促進改革、穩定社會、造福人民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被譽為社會的「安全網」和「精巧的穩定器」。隨著現代保險在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中發揮功能的不斷延伸,客觀上要求對其功能的熟悉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對於正確把握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方向,將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融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代保險的三大功能及其之間的關系
現代保險的三大功能
隨著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保險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保險的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現代保險至少具有保障、資金融通、社會治理等三大功能。
1.保障功能。這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由保險的本質特徵所決定的,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分散風險。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種種風險,而風險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轉移機制。人們之所以購買保險,並不是因為保險本身具有消除各種風險的特質,而是通過保險這一制度能將人們面臨的各種風險轉嫁出去,交由專門經營風險的保險組織承擔,並且在既定的風險事件發生後,人們能夠從保險組織那裡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擺脫因風險事件造成的困境,解除人們在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的後顧之憂。經濟補償或給付。即在風險發生時,保險人在約定的責任范圍內,按照保險財產實際損失數額或者約定金額給予賠付,從而保障社會再生產過程得以連續進行,或者避免被保險人及其家屬在生活上陷於困境。促進社會安定。美國聞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要五個層次理論,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質上的勞動安全和職業安全、經濟上的生活安定和未來保障、心理上的免於災難威脅和安全感。保險作為一種經濟保障制度,通過分散人們面臨的各種風險,並對因風險事故造成的意外損失給予經濟上的補償,能夠彌補人們所遭受的不幸損失,消除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憂慮和懼怕心理,從而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
無數事實證實,每次災難與風險的爆發尤其是重大災難與風險的爆發,往往是保險的保障功能發揮最充分的重要契機,因為災難能夠喚醒人們的風險意識,而這正是保險業賴以發展的客觀基礎。我國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的自然災難,每次大災的爆發均帶來過一個保險業發展的高峰。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推動了保險業的迅速發展,因為「非典」疫情的蔓延,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和風險保障需求,人們對保險保障功能的熟悉也就更為深刻。如2003年1-4月份,各壽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就達55.3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的4.78%,較去年同期增長69.67%,增速遠遠超過養老金保險和人壽保險業務。可見,保險作為一種經濟保障制度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2.資金融通功能。這是保險的衍生功能,是在保險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該功能隨著現代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的迅速發展和金融環境的不斷完善而越來越突出。所謂資金融通,是指資金的積聚、流通和分配過程,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主要指保險資金的積聚和運用功能。具體來說:資金的積聚。保險公司主要通過銷售保險產品等渠道,吸引、積聚社會閑散資金,促使社會資金從各個行業流向保險公司。保險資金的積聚功能,對社會儲蓄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有利於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資金的運用。保險經營的長期性,使得保險公司進行資金運用成為可能。為了確保未來償付能力的充足性和保證經營的穩定性,保險公司必須進行資金運用以提高保險資金的收益率,這主要通過保險資金從保險公司流向資本市場而實現,保險公司則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
資金融通功能與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在「銀行主導型」的傳統金融市場中,金融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來完成的,保險對金融資源配置的功能受到極大的抑制。隨著經濟的發展,非凡是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發揮的空間非常廣闊,保險業已在金融市場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資產治理和股市的重要參與者,持有很大比例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很高。如1998年全球40%的投資資產由保險公司治理,保險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整個股票市值的比重,美國為25%,歐洲為40%,日本為50%。
由於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的特點,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可以積聚大量社會資金,增加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分散居民儲蓄過於集中銀行所形成的金融風險,有利於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長期的、穩定的資金支持,改善資本市場結構;同時,也能夠為保險資金提供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滿足保險資金對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從而實現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正是由於保險具有資金融通功能,進而具備了金融屬性,因此保險業便與銀行業、證券業一起成為金融業的三大支柱。
3.社會治理功能。現代保險對於社會的治理,不同於以國家為主體的「他我治理」,也不同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部門治理,而在於通過其各項功能的發揮,能夠促進、協調社會各領域的正常運轉和有序發展,即起到「社會潤滑劑」的作用。社會治理功能是保險的又一衍生功能,隨著保險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鞏固和增強,該功能日益突現。主要表現在:保險通過發揮經濟補償或給付功能,一方面使得保險基金在廣大被保險人之間實現了社會再分配,另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熨平社會發展中的不安定因素,客觀上起到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參與社會風險治理。保險的經營對象是風險,保險進行風險治理,主要體現在防災防損工作上,其最大特點就在於積極主動地參與、配合社會防災防損部門開展防災防損工作。一方面能夠有效承擔風險治理的社會責任,有利於增強償付能力,降低投保人支付成本,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積累大量的損失統計資料,可以為社會防災防損部門進行風險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能夠培養投保人的風險防範意識,盡可能地減少社會財富的滅失。保障交易,啟動消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雙方往往會面臨各種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而風險的存在會阻礙商貿交易活動的/頃利進行。由於保險的介入,可以將交易過程中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承擔,不但能夠提高交易雙方的信用度,減少交易雙方的糾紛或分歧,促成交易的成功,而且還能夠啟動社會潛在消費,擴大內需,如出口信用保險、住房按揭保險、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等等。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例如,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的發揮,一方面通過積聚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化零為整,起到分流社會儲蓄、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以及分散金融風險的作用,一方面又通過資金運用,參與資本市場運作,對於推動資本流動、實現金融資源在全社會中的合理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減少社會成員之間的經濟糾紛。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責任保險得到了迅速發展,如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能使受害人得到及時救治和經濟補償,減少致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的經濟糾紛,從而起到安定社會的作用。補充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被譽為「社會的減震器」,它為社會提供諸如養老、醫療、失業、救助等方面的基本的經濟保障。而商業保險則為社會提供較高水平、多層次的保障服務,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保障需求,是對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正確熟悉三大功能之間的關系
在現代保險的三大功能中,保障功能是與保險相伴而生的,它是保險的本質和核心內容,也是保險區別於銀行、證券的顯著特徵;資金融通和社會治理功能則是保險隨著經濟發展,在其保障功能基礎上產生的衍生功能。三者之間是一種本質與衍生的關系。簡言之,前者是基礎和前提,處於主導地位,後兩者產生於前者並服務於前者,處於從屬地位,並以不斷完善前者的作用內容和擴大其影響范圍為主要職責。隨著保險衍生功能的逐漸發達,如投資型保險產品的推陳出新,在實踐中有人不斷將保險的最本質功能——保障功能加以弱化甚至忽略,過分強調保險的投資功能、誇大保險產品的投資回率,恰恰漠視了廣大剛剛擺脫溫飽的消費者對於保障型險種的巨大需求,輕易誘使保險消費者形成「輕保障、重收益」的非理性消費理念,表現在:消費者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不是根據自身風險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而是熱衷於與投資型險種進行片面的比較。這對我國壽險業長遠發展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二、現階段我國保險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自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保險業在黨中心、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非凡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給保險業帶來了極為難得的發展機遇,保險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主要表現在:保障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資保險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保障功能日益突出。2002年,國內保險深度3%,保險密度237.6元,承保風險總金額533406億元,保險業共支付保險金700多億元。非凡是在特大自然災難和突發社會事件中,如1998年特大洪水、2002年兩次空難事件以及2003年抗擊「非典」斗爭中,保險公司及時組織賠付或者適時推出滿足人們需要的保險產品、服務項目,切實發揮了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資金融通功能進一步加強。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保險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國內保費收入為3053.1億元,占居民儲蓄余額的3.5%,保險業可運用資金余額達5799億元,保險已對社會儲蓄形成一定的分流作用,且在國債、證券投資基金等資本市場上逐漸佔有一席之地。社會治理功能日益突出。隨著國內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人們對於養老、醫療、健康、失業等方面的保障需求日益迫切,現代保險在穩定社會方面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
現階段促進保險業功能充分發揮的有利因素
1.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把發展作為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鄧小平「發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深化和拓展,對於加快我國保險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十六大確立了我國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新目標包含著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體制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多項綜合指標,蘊含著全民共享、全面進步的深刻內涵,需要各行各業共同奮斗,加快發展,作為充當社會穩定器的保險業也概莫能外。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保險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服務,對保險業提出了新的歷史要求,同時也為保險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空間。
2.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保險業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家庭結構小型化,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目前社會保障體制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原來依靠國家和單位養老、醫療保健的想法也得加以轉變,因而商業保險的發展潛力非常大,需要商業性養老、醫療保險等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治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將會把保險作為防範風險、保障經營的重要手段,對保險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3.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擴大內需、擴大出口和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措施的實施,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和進出口貿易等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這些都要求保險業提供相應的風險保障。
4.隨著國民收入提高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風險因素明顯增加,居民的風險意識逐漸增強,保險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同時,由於法制建設的不斷健全,各項責任保險也將成為企業和個人轉嫁責任風險的保障需求。
5.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在於加快經濟發展。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要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防範金融風險。保險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保險業在金融業中的地位將不斷增強,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的空間會很大。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02年國內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7萬億元,儲蓄率高達39%,而在保險業發達國家,居民儲蓄率普遍低於10%。根據央行所作的居民儲蓄存款動機問卷調查,在銀行儲蓄中,以養老、教育、防病、失業等為儲蓄動機的比例達44.5%,且這一比例有逐步上升趨勢。上述動機的儲蓄都是長期資金,在發達國家,通常用於購買保險而不是銀行存款。這說明,8.7萬億元居民儲蓄中約有4萬億元與保險業具有較大的相關性和可替代性,相當於我國保險業現有總資產的6.6倍。
6.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保險作為支持國際競爭不可或缺的手段,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與此同時,我國保險市場將全面對外開放,這不僅帶來了挑戰,也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7.由於受到國際經濟形勢和9.11恐怖事件的影響,全球保險業正面臨重大調整和變革,這是國內保險業加快自身發展、盡快做大做強、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利時機。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都十分有利,保險功能的充分發揮理應有較大的機遇和潛力,因此加快發展是必然趨勢。
制約保險業功能充分發揮的消極因素
1.發展不足是主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經營主體不斷增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加快,保險監管體系初步形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我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很低,無論在質的方面還是在量的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盡管保險業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速,但這是在較低水平上形成的高速度。當前,保險業整體規模小,體制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不足,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遠遠落後於銀行業和證券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適應,人們的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還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保險還沒有滲透到經濟的各行各業、社會的各個領域、生活的各個方面,保險的各項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可見,發展不足是當前制約我國保險業功能充分發揮的最大實際。
2.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不夠是直接因素。產品和服務是保險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保險業功能的發揮最終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上。從表面看,制約我國保險業功能充分發揮的原因在於人們對保險的熟悉不夠,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薄弱,但其根本原因在於保險業自身。一是保險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品種不夠豐富,與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一些產品發展緩慢,無法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階層對保險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二是服務創新力度不夠。由於保險產品是非凡的無形商品,專業性強,加之保險條款表述的非通俗性,使得許多人對保險不甚了解,因此保險產品不像實物商品那樣一看就知道該不該購買,而必須通過營銷和服務才能讓人們了解和熟悉,但是目前保險業的營銷和服務水平已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保險服務意識不強、服務不到位的現象比較突出,人們普遍對保險業缺乏信任。
3.保險業的快速發展與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之間的矛盾,抑制了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的有效發揮。承保和資金運用並稱為保險公司兩大業務支柱,其中資金運用業務已經取代承保業務而成為保險業的主要收益來源。大量的保險基金只有通過資金運用才能保值增值,才能確保未來的償付能力充足,這是由保險經營的非凡性決定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截至2002年底,我國保費收入增速達44.7%,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5799億元,預計到「十五」期末,保險業可運用資金將超過1萬億元,不充分發揮這部分金融資源支持經濟發展將是巨大的浪費。由於種種原因,出於資金安全性的考慮,目前國家在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上採取了過多的限制性規定。但隨著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費收入的高速增長與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之間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保險償付能力和經營的穩健性。據統計,在現有資金運用政策的作用下,我國保險業的資金運用組合中,銀行存款佔51%,國債及回購業務佔33%,公司債券佔7%,投資基金佔6%,其他佔3%;而在歐洲,現金和銀行存款僅佔1%,股票佔37.1%,債券佔35%,貸款佔12.1%,不動產佔5%,其他佔9.8%;在美國,現金和銀行存款佔3%,債券佔53%,股票佔30%,貸款佔9%,不動產佔1%,其他佔4%。由此可見,我國保險業可運用資金大量投向銀行存款,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的發揮:一是弱化了保險對儲蓄的分流作用,使得保險從居民儲蓄中分流出來的大部分資金又重新迴流到銀行,需要通過銀行進行「二次交易」後再融資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於引導儲蓄向投資的轉化,降低了保險業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二是增加了資金在銀行過於集中所形成的金融風險,降低了資金運用收益率;三是阻隔了保險資金與資本市場的有機聯系,保險資金不能有效利用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以滿足其對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追求,同時資本市場也會因缺乏保險資金的強力支持而不利於資本結構的優化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現階段保險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不佳。一是事關保險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和健全,滯後於當前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實際;二是現有的部分宏觀政策、稅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三是部分地方政府沒有把保險業當作一個產業來對待,少數地區職能部門強制干預保險公司正常經營活動以及多頭執法、重復監管的問題比較突出;四是人們對保險的認可度不高,存在片面的熟悉,而保險誤導、欺詐宣傳又增加了人們對保險的不信任感。
以上這些不利因素說明,目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滿足不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不相適應。假如不盡快扭轉這種局面,保險業就難以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擔負起應有的歷史責任。
三、充分發揮保險業務項功能的建議
加強保險宣傳力度。隨著保險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廣大消費者的保險意識和對保險業的認知程度雖然在不斷提高,但熟悉有一個過程,因而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保險的功能,持續提升保險業的社會影響力,讓人們逐步接受它,並且自願地為自己的未來買保險。
重塑保險業的社會信用。社會信用是保險業的生命線。發揮保險業的各項功能,必須保證保險業具有良好的社會信用。為此,要加強輿論宣傳,積極倡導誠信經營的理念,通過引導保險公司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以贏得良好的社會信譽;要加強保險監管,真正維護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的保險市場秩序,保證整個保險業的償付能力,與銀行業、證券業一起共同維護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保險業要樹立全新的發展觀。一是既要看到當前保險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提高對加快發展必然性的熟悉,又要看到我國保險業存在的巨大差距,增強對加快發展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熟悉;二是當前我國保險業發展初級階段的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指導思想,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一切問題都應圍繞發展主題來考慮和解決,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應果斷改變;三是發展的概念不僅是指業務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結構的優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只有結構優化了,質量和效益提高了,保險業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發展才有後勁,才是健康的發展;四是我國保險業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決定了發揮保險業的各項功能必須循序漸進,既要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又要緊密結合我國國情,不斷探索,穩步推進,正確處理好加快發展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
積極為加快保險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一是保險經營者要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密切關注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問題,大力開發新產品,尤其注重開發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保險產品,同時努力創新服務方式,豐富保險服務的內涵,將服務滲透到保險消費的各個環節。二是保險消費者要不斷增強保險意識和維權意識,善於利用保險作為轉移自身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三是保險監管者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力轉變監管方式,提高監管透明度,積極推進各項市場取向改革,減少對保險經營的不必要干預,同時加大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積極探索保險資金運作機制和治理體制的改革,不斷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並支持有條件的保險公司設立保險資產治理公司,不斷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完善保險市場供給主體;逐漸轉變監管的重點,實行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切實防範和化解保險經營風險;金融業內部要加強協調和溝通,做到三者之間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防範金融風險。四是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保險業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認真研究制定保險業發展規劃,賦予稅收優惠政策,以支持保險業的長遠發展,如個人購買長期商業養老保險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對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免徵營業稅政策、對強制性和政策性保險的減免稅收政策,等等。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Ⅲ 保險產品主要功能包括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定富說,除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功能之外,當前在我國還要努力發揮商業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吳定富在這兩天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保險業發展改革論壇暨現代保險功能研討會」上介紹,保險業作為經營與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提供經濟補償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我國保險業恢復國內業務後的主要功能表現。在經濟補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金融通功能,是保險金融屬性的具體體現。
保險業積累的大量資金,通過投資國債、證券投資基金和同業拆借等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年年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將達到9000億元。隨著保險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並深入到社會生活諸多層面,保險實際具有的社會保障管理、社會風險管理、社會關系管理和社會信用管理功能,已經開始被認識。
他說,正確認識現代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關繫到保險的性質、地位以及保險業的發展方向。當前經濟改革對我國保險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保險業將主要從以下三大方向出發,發揮好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
一是要為優化經濟運行環境服務。充分發揮保險的防災防損作用,在提供預防信息、識別和控制風險、督促安全檢查等方面,指導被保險人加強風險管理。積極發展信用保證保險,提高企業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改善經濟發展的信用環境,同時,建立保險業的失信懲戒機制,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服務。要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拓寬保險服務領域,推出針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保險產品,大力發展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保險業。
要利用保險資金的特點和優勢,進一步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發揮保險在維護金融市場的整體穩定和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是要為政府宏觀調控和社會公共管理服務。建立健全保險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積極與有關部門配合,減少社會公共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大力發展責任保險,實現風險責任的分散,降低侵權糾紛的法律成本。配合住房、教育等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提供保險服務,積極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建立人口和人群健康檔案庫,為社會公共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及信息服務,逐步提高全社會的風險與保險意識。
三是要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務。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積極參與企業年金市場,豐富企業年金的產品種類,逐步提高覆蓋面。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把目前僅提供費用補償的醫療保險轉變為提供全面健康管理和服務的商業健康保險,滿足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要在今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農村和農民特點,積極開發廣覆蓋、低費率、低保障的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險產品,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保險金融服務是什麼
人保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簡稱「人保金服」),成立於2016年10月20日,由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全資控股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是保監會首家批復的金融服務公司。[1]
作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布局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業化平台,人保金服將扎實推動集團互聯網金融落地實施,服務整體價值創造;探索「+互聯網」手段,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利用「互聯網+」手段,開展跨界經營和產業鏈整合,提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對保險金融資源的覆蓋能力。[2]
人保金服將圍繞「五大平台」戰略定位,著力重點打造「四個生態圈」,即:消費生活生態圈、車主生態圈、健康養老生態圈、服務三農生態圈。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Ⅳ 保險保障功能具體體現為
保險保障功能就是風險保障的功能,想買保險不想被保險公司套路?今天為您送上一份防坑秘籍,讓您輕輕鬆鬆買保險《保險產品這么多?到底該買哪款好?趕緊躲開這些坑!》
一、保險可以保障哪些風險呢
(1)不能預期的風險
一方面是意外,疾病甚至身故,想一想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些風險,需要往外掏錢。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沒辦法再往裡賺的錢,比如得了大病無法工作,此時不僅要花錢,而且收入還停了,沒有任何進賬,是不是很可怕?
這層風險是我們每個人都首要去面對的,可以用「醫療險、重疾險、壽險、意外險」這四類保障型保險來對抗它們。
(2)能預計到的風險
就是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花的錢。比如子女的教育費用,老人的贍養費用,
應對這些風險,教育金、養老金、增額終身壽險等理財型保險就是我們很好的資產規劃工具。
(3)所有性風險
俗稱有錢人的煩惱,包括政策、稅務、婚姻、債務、爭產等可能會對錢的歸屬造成影響的一系列風險,好羨慕有錢人的煩惱啊。
這類風險通常會通過年金、終身壽險等保險配合信託工具,以及調整保單的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第二投保人、受益人份額等保單結構來做整體規劃。
二、保險的功能
保險最最核心的功能就是風險保障的功能,也就是用來上述所說的這些風險。
這個核心保障功能是一種跨狀態的資源配置,比如我們買了純保障類的保險後,對應的就是兩個狀態——要麼發生風險事故得到理賠款,要麼沒有發生風險,這筆保費也就花掉了。
舉個栗子,假設我今天花100元買了意外險,未來如果出現事故就能獲賠100萬,沒有出現就損失了100元。100元只是很小的損失,但100萬卻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狀態。
而其他儲蓄投資等偏金融屬性的理財功能只是保險的衍生功能,它更多是跨周期的資源配置,也就是我現在有錢,不需要用,給你做投資,未來你再把錢還給我。
比如說年金、教育金就是一種偏金融屬性的理財型保險。
望採納,給小編加雞腿呀~
Ⅵ 保險專業研究壽險需求問題,用到國內最新的模型都有哪些,比如羅傑斯特還是什麼,求助
我國壽險業應確立以「風險保障加適度理財」為主流的產品發展戰略。 對我國保險業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 利差損和償付能力不足是壽險業當前的主要風險。 保險監管作為上層建築,應該適應並服務於經濟基礎,不能超越行業發展階段。 關於保險業幾個問題的思考 ◎ 撰文 陳文輝 由於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業保險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但經過多年增長,保險業出現了業務增速放緩、盈利能力不強、社會形象較差等問題。這些問題,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影響所致,更是行業近年來粗放經營所積累矛盾的集中反映,制約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要解決社會要求與行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需要認清保險的本質和功能,推動行業大力創新,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改進和完善保險監管。 關於保險業的本質和功能 保險業存在的種種問題,根源在於行業發展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破解困局的關鍵,就是要准確把握保險的本質和功能,正本清源,選擇科學的發展道路。 保險是一種風險轉移工具和財務穩定器。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通過購買保險,消費者可以獲得損失補償,或是實現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平衡。比如,消費者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在罹患約定的疾病後,可以得到相關費用的補償或賠付;消費者購買養老保險,可以在財務狀況較好時積累資金,達到一定年齡後轉換為終身年金,獲得養老資金保障。 從發展歷史來看,保險從提供風險保障起家,逐步產生了金融屬性。現代保險源於海上貿易的興起,最早出現的是為貨物等提供風險保障的財產保險。這類保險以財產為標的,保額固定,保障期限較短。後來,出現了以人作為標的的保險,保險的表現形式逐漸復雜起來。在保險金額上,財產的保險金額不能超過其實際價值,而對於人來說,由於生命無價,健康無價,保險金額沒有價值上限;在保險期限上,財產保險多為1年期,而人身保險特別是壽險往往長達10年期以上。壽險產品會形成很大的資金沉澱,這部分資金是有成本的,應向保單持有人提供相應的投資回報。因此,壽險產品具備了一定金融屬性。 保險業與金融業既緊密聯系,又存在本質區別。隨著壽險業快速發展,保險資金沉澱的規模越來越大,行業資金積聚、資金運用等金融功能越來越強。保險公司逐漸成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麥肯錫研究指出,保險可以通過聚合的方式將投保人的短期資金轉化為可集中使用的長期投資,支持國家的長期經濟建設。同時,保險業與銀行業在監管理念上也存在一定趨同。隨著行業發展,現代保險的金融屬性將日益凸顯。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保險業與一般金融業仍存在著本質差別。從業務特點來看,銀行主要為儲戶提供儲蓄產品和理財類產品,儲戶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同時,獲得一定增值;證券類機構主要為投資者提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產品;保險公司應主要為保險消費者提供風險保障類產品。從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來看,以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業損失巨大,而保險業特別是嚴格意義上的保險公司、保險業務受到的沖擊較小。比如,AIG、ING等國際保險集團陷入困境,主要是受累於類銀行業務。究其原因,並不是保險業的風險管控能力強,或是經營水平高,主要還是由於保險業務與金融業務在客戶群、流動性、杠桿率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有鑒於此,此次金融危機後,從保險監管到業界都有很強的區隔保險業與一般金融業的呼聲。 保險業要集中精力做好主業,不應盲目開展綜合經營。保險業的風險特徵顯著區別於其它金融行業,不顧自身發展實際,貿然開展綜合經營,將給機構個體及整個行業的發展埋下隱患。金融危機中,多家開展綜合經營的國際保險集團,因對非保險業務特別是類銀行業務的風險管控不力而陷入困境。反觀國內,不少保險公司仍然以綜合經營為發展目標。保險業已出現了投資銀行,甚至開辦銀行的案例。部分公司以資本為紐帶涉入銀行業務,並將做大規模、獲取利潤的目標寄予其中,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國保險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保險機構應把經營重點應該放在主業上,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對風險保障的需求,不應盲目追求混業經營。同時,監管部門不能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對綜合經營津津樂道;要清醒認識到,開展綜合經營,個別公司可以嘗試,但對於一個行業是不行的;在日常監管中,要始終把握准行業發展的方向。 我國壽險業應確立以「風險保障加適度理財」為主流的產品發展戰略。當前,我國壽險業發展存在著過於偏重投資理財的問題,多數壽險產品風險保障弱化,投資回報不高,產品競爭力嚴重不足,造成銷售誤導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的科學發展。充分發揮保險本質功能,確定合理的產品發展戰略,已成為破解困局的關鍵。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保險業已初步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的市場,盡管各公司的發展模式各異,但不外發揮風險保障和投資理財兩個基本功能。從行業實踐來看,個別公司根據自身的經營優勢,可以通過只發展純保障型或投資理財型產品取得成功,但卻無法將其作為行業產品發展戰略的主流,原因在於:一是如果壽險業只提供純風險保障型產品,無論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行業發展水平還是國民消費習慣,都難以實現。二是將投資理財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則更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一方面,拋棄風險保障功能,行業就失去了在整個社會分工中立足的根本;另一方面,行業投資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的投資回報與客戶預期差距較大,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也缺少優勢。例如2011年壽險業投資收益率為4.07%,而當期固定收益信託收益率約7.79%-8.95%。並且,投資能力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持續的人才培養。因此,壽險產品發展戰略應該以「風險保障加適度理財」為主流,即在產品設計中,以風險保障為本,充分發揮行業的本質功能,並適應國民消費習慣,輔之以適當的投資理財功能。 有觀點認為,國內消費者喜歡儲蓄,不願意談論生老病死殘,尊重國民消費習慣,就是要發展理財型產品。這種思想是不對的。應該看到,消費習慣既存在慣性,但又會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通過適當的宣傳引導,可以逐漸加以改變。從國外經驗來看,100多年前,美國居民的儲蓄率也很高,但隨著收入增長,社保體系逐漸完善,人們對未來預期發生了變化,消費逐漸替代儲蓄成為人們主要生活方式。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居民消費習慣也將逐漸改變,年輕人中的「月光族」就是典型例證。保險消費者已將車險、企財險等純保障型保險作為消費品,並不會因為購買這類保險而要求投資回報。因此,壽險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可以通過培養教育而逐步改變的。以保定的保險村為例,當地村民全部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超過80%的人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充分體現了將壽險產品作為消費品,發揮其保障功能的消費觀念。 讓消費者逐步樹立保險消費理念,就是要大力貫徹以「保險保障加適度理財」為主流的壽險產品發展戰略,使壽險產品具備較強的保障功能,使消費者真正體驗到保險保障的作用,逐漸降低對投資回報的預期和依賴。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使保險切實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一種消費習慣,甚至是一種消費時尚。 關於保險業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行業成功的靈魂,保險業也不例外。回顧過往,保險業曾通過創新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契機,但是,目前行業卻在創新問題上躑躅不前。有人認為,保險產品是用來賣的產品,不是用來買的產品,只有通過推銷才能銷售出去的,也有人說,保險產品類型屈指可數,很難突破創新。這些錯誤觀念,集中反映了當前行業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的矛盾。市場主體和監管機構應積極對待創新,認真反思總結行業創新的經驗教訓,將創新作為推動行業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保險業近2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歸功於創新。從行業發展歷史來看,保險業既是創新的實踐者,也是創新受益者。從1996年產、壽險機構分設開始,壽險業所經歷的幾次大創新,都帶動了整個行業的迅速壯大,創新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一是個人營銷模式的引入,將營銷人員的潛力激發出來,帶動了銷售的快速增長;二是通過產品形態創新,引入了分紅、投連、萬能等新型產品,既控制了保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也滿足了當時消費者的需求。2012年前4個月,新型產品合計保費收入3456億元,占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的84%;三是通過引入銀郵代理渠道,有效拓寬了保險銷售渠道,推動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2012年前4個月,銀保保費為1880億元,占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5.8%。 對我國保險業來說,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此次金融危機的產生,並不是因為金融機構創新過度,而是由於部分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偏離了正確方向,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國內保險行業創新的主要矛盾集中於創新不足,而不是創新過度,或者說以前有過創新,但現在面對新形勢、新局面,創新的思路不寬、動力不足。我們應該積極看待創新,創新本身就是不斷突破既有約束的過程,絕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同時,從廣義上講,創新既包括產品形態、服務、渠道、營銷體制等方面改進和探索,也包括新技術的引進,客戶、銷售等要素的匹配,以及政策制度的完善和健全等內容。 監管部門要以最大的寬容對待創新。監管部門要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創新,並以最大的寬容度對待創新,以及創新所產生的問題。創新是有風險的,是可能失敗的。監管部門要認清創新行為的本質,對創新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保持寬容,並積極予以化解;對於假借創新之名惡意違規或規避監管的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監管部門要緊跟市場創新的步伐,及時調整政策規定,不留監管空白。 保險公司要充分發揮創新主體的主動性。保險公司應廣開思路,走在市場發展的前沿,對於監管法規沒有明確限制的都可以嘗試,不能存有「等、靠、要」的消極思想,被動等待監管推動創新。創新要充分關注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要充分關注消費者真實的保險需求,特別是在意外保障、醫療、養老等方面的需求。保險公司不能為創新而創新,當前一些保險產品創新,說不出目的,講不清價值,算不出收益,成了一筆糊塗賬,必然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只有與需求相結合的創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創新,才是能夠為消費者、為公司、為行業、為社會帶來價值的創新。此外,保險公司在創新過程中,要時刻關注、深入研究潛在的風險,做好風險防範和化解。 關於保險業的風險 保險業界的權威組織——日內瓦協會認為,典型的保險業務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本次金融危機中,保險業不是風險的製造者,而是風險的承擔者,起到了穩定金融系統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對行業的風險問題放鬆警惕,一方面,利差損等既有風險因素將長期存在;一方面,行業粗放的發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利差損和償付能力不足是壽險業當前的主要風險。利差損風險源自壽險業務的長期性。如果保險機構脫離實際資金運用能力,盲目提高預定利率,很有可能在保單存續期間形成重大損失,對此,我國壽險業的教訓是十分慘痛和深刻的。上世紀末,在銀行利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部分壽險公司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繼續銷售高利率保單,雖經監管機構採取措施,但前期銷售保單已經形成了巨額利差損,造成了我國壽險業曾經歷過的最大風險。近年來,監管部門和市場主體積極採取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化解既有風險,並已初見成效。我們應繼續堅持「化解存量,防止增量」的理念,一方面,將化解利差損風險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常抓不懈,不因一時的成果而放鬆警惕;一方面,當前資本市場持續走低,影響了行業投資收益水平,要加強風險管控,避免在業務發展中出現新的利差損風險。 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是保險公司沒有足夠資金履行對保單持有人賠付義務的風險。對於我國當前快速發展的保險市場而言,償付能力趨緊甚至不足的風險,具有一定的長期性。一是保險業務規模持續增長,對於資本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從長遠來看,社會經濟發展為保險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業務規模擴張帶來的償付能力壓力將長期存在。二是行業成本高企,業務價值增長緩慢的粗放發展模式仍將持續一定時間。發展方式的變化是細微而緩慢的,從粗放經營轉換到集約化經營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是行業投資能力有待提高。近年來資本市場低迷,投資收益不容樂觀,難以對公司改善償付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要積極應對償付能力不足風險,一是要堅持「疏堵並舉」,不斷強化償付能力監管的剛性,並積極拓寬保險公司籌資渠道;二是要推動公司扭轉經營理念,堅持走集約式發展道路,通過改進業務品質帶動規模增長,促進公司強化內部償付能力管理,鼓勵公司創新資本運作方式,加強資本管理。 行業發展偏離正確的方向和信譽問題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傳統的保險業務不會產生系統性風險,但從行業角度來看,我國保險業仍然存在系統性風險隱患,也就是可能動搖行業發展基礎的問題。這類風險並不會突然爆發,但是一旦積重難返,就會給整個行業造成巨大的破壞。 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就是放棄了風險保障的基本功能,以投資理財作為行業的發展重點,這一問題在當前的保險公司中並不鮮見。弱化風險保障功能,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對行業的基本要求;以投資理財作為發展方向,卻沒有相應的投資能力,投資收益缺乏比較優勢和吸引力。長此以往,壽險產品、壽險業在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將越來越差,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失去發展的根本動力。 行業信譽出現問題也會形成系統性風險。保險公司向消費者出售的是一張契約、一份承諾,因此,信用和聲譽是保險業生存發展的基石。然而,當前保險市場頻發的銷售誤導和理賠難嚴重影響了保險業的聲譽。比如,被銷售人員誤導,而購買了並不需要且可能產生退保損失的保險產品,或者,出險卻不能如約得到及時合理的賠付,這些問題將嚴重損害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打擊其對保險產品的興趣,並影響其再次進行保險消費的意願。應該說,除了法定強制保險,普通商業保險並不是生活必需品,消費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或是購買替代產品滿足自身需求。比如,對於重大疾病風險,消費者完全可以選擇風險自擔,通過儲蓄方式應對。如果任由這些問題繼續,消費者就會遠離保險,行業發展自然難以為繼。 當前要高度關注非正常集中退保風險。壽險產品(特別是銀保產品)的非正常集中退保是今年的風險焦點。近年來,銀保業務快速增長,相當數量的銀保產品為躉繳的短期分紅類產品,銀郵代理機構在銷售時,多以同期銀行存款利息為對比,將投資收益作為賣點。受到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率普遍不理想,無力支撐較高的分紅利率,加之銀行同期利率高企,使銀保產品失去了比較優勢,難以滿足消費者預期。特別是在個別地方,銀保產品分紅不理想,與銷售誤導交織在一起,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不滿,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監管部門與保險公司要認真分析研判非正常集中退保的形勢,提前做出應對預案,及早捕捉風險苗頭,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於保險業的監管 當前,國際保險監管處於變革之中,各方利益格局不斷調整,監管理念和手段正在發生變化。我國保險監管應牢牢把握難得的機遇,認真總結反思既往監管工作的經驗教訓,堅持將本國實際與國際經驗有機結合,提升我國監管的國際話語權,促進行業的科學發展。 國際金融監管從機構和理念上都發生了較大改革和調整。從機構變化來看,美國設立了聯邦保險辦公室,歐盟也將原來負責金融監管的三個監管委員會相應改制為具有法人地位的監管局,並賦予了一定的監管職權。從監管規則來看,銀行業出台了巴塞爾資本協議III,保險業正計劃出台包括歐盟償付能力II、美國RBC現代化工程等一系列新的監管規定。從監管趨同來看,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理念與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監管理念正在加快趨同,特別是在風險管理、償付能力管理等方面。從國際保險監管格局來看,IAIS充分抓住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為監管改革帶來的契機,通過推出新的核心監管原則,加快推進監管規則的國際趨同,其在保險監管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大大提升。 關於保險監管與國際接軌。當前,國際保險監管格局正處於調整和重塑的關鍵時期。受到監管體系和監管傳統的影響,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的監管規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正在爭搶引領國際監管規則發展的主動權。我國應順應監管改革潮流,加快推進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不斷提高我國保險監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方面,我國保險監管具備較好的與國際接軌基礎。我國已初步搭建起以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為目標,以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場行為為支柱的保險監管體系,在監管基本理念上實現了國際趨同。特別是,我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採取了與歐盟償付能力II、巴塞爾III等金融監管規則趨同的「三支柱」框架。另一方面,與銀行監管統一遵守巴塞爾III不同,保險監管並無統一的國際標准。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接軌過程中,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機會。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代表,我國理應在國際監管規則制定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們要注重在與國際接軌工作中,充分發揮主動性,既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經驗,更要不斷將我國保險監管的成功做法介紹給國際社會,影響國際規則的制定,形成有利於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監管環境。 關於保險監管與本國實際相結合。保險監管必須服務於保險業的發展實際,正如金融業的發展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與其相適應一樣。脫離了行業實際的監管要求,不論過高還是過低,都不利於行業的科學發展。比如,在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建設中,對於風險識別、資本覆蓋水平等問題,一定要注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實際,監管標准過低無法有效防範風險,監管標准過高將造成資本浪費,降低資本使用效率,削弱行業的競爭力。同時,要對監管進行成本與效益的經濟學分析,既不能留下監管空白,又不要過度監管,重復監管,監管規則應簡單易行、便於問責。 關於保險監管與保險業發展。從歷史來看,市場主體總是首先出現,隨著市場的發展才會逐漸產生監管者,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保險監管作為上層建築,應該適應並服務於經濟基礎,不能超越行業發展階段。從監管規則的發展來看,監管規定往往產生於對市場運行規律的總結,一些監管技術甚至來源於市場主體內部管理工具,比如,巴塞爾資本管理協定就是脫胎於商業銀行內部的風險管理工具,後逐步被銀行監管機構使用和推廣。因此,保險監管可以適當滯後於市場發展,但應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同時,監管者要重視市場主體的意見和建議,與其加強溝通和交流。 關於保險監管與風險防範。保險業是管理風險的行業,其自身的風險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保險監管者來說,就是要始終抓住風險這一核心要素,客觀審慎辯證地看待發展形勢,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一方面,隨著風險管理工具的不斷升級,現有風險將得到更好的控制;另一方面,行業風險也在發展變化,潛在的風險將逐漸暴露,新的風險將不斷出現。面對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保險監管者要准確把握並堅決守住風險底線,從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處置等方面,著力完善保險監管體系,使保險監管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具體來看,宏觀審慎監管,防範系統性風險,就是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防範信譽風險;微觀審慎監管,就是保持個體機構的財務健康,將償付能力監管作為核心。 關於保險監管與消費者保護。保險產品本身比較復雜,消費者受到專業知識水平、信息不對稱等影響,往往處於劣勢,需要監管機構加以保護。監管機構要主動承擔責任,不能寄希望於消費者主動了解保險,掌握保險知識。金融危機後,各主要金融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加強了金融消費者保護,美國成立了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英國啟動了公平對待消費者項目,我國香港地區設立了投資者教育局和金融糾紛調解中心。 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首先引導保險公司逐步樹立消費者觀念,建立對公司的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公司積極性,使其承擔起消費者保護的職責。要把消費者保護作為一項貫穿保險經營全過程的系統工程來對待:在產品上,要引導保險公司貼近市場,開發切實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的保險產品;在銷售上,要著力打擊各類銷售誤導;在服務上,要狠抓有關服務規范的落實,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在理賠上,要重點解決「門難進,臉難看」的問題。 關於保險監管與市場化。保險業作為我國最先對外開放的金融行業,整個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保險監管要堅定不移地深化保險市場改革,堅持以完善市場運行機制、維護市場秩序作為監管思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更加註重創新監管方法,逐步放鬆市場管制,探索更多市場化的監管手段。 總體來看,這些年的保險監管是富有成效的,現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較為健全的監管體系。但在實際中,還存在著重行政手段,輕市場機制的問題,最終的監管效果也常常是差強人意,甚至出現市場主體、消費者都不滿意的局面。監管者應認真思考市場與監管的邊界在何處,釐清監管職責與市場主體的經營許可權,管好該管的,尊重市場主體的經營自主權,對應該並且可以由市場機制發揮調節作用的事項,要堅決放鬆管制。 (註:本文根據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中共中國保監會黨校2012年幹部進修一班授課內容整理)
希望可以幫助你展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