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互聯網理財以低門檻、便捷操作和可觀收益迅速占據了市場,但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也十分重要。比如可通過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等維度對理財方式有個大致的了解。互聯網理財平台最容易遇到要屬弱化風險和利用高收益來迷惑投資人,比如一個產品說收益率能達到15%,實際上這個產品與股票、期貨等「非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掛鉤,完全憑運氣,當滬深指數上漲15%時,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15%,當滬深指數下跌10%時,年化收益率為10%,即使損失了本金也不負責任,可是平台卻把這個稱之為小幅波動,這就很容易導致理財變騙局。
一般來說,互聯網理財包括傳統金融機構線上化產品銷售、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保險、P2P網貸、眾籌、互聯網一站式理財等業務。因此投資互聯網理財平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抵抗住高息的誘惑
一個平台如果不是合法的模式運營,不可能長久能以如此高的收益率保證平台的正常運轉,只有健康合理的盈利模式支撐才能穩健發展,不然高息背後就是各種「龐氏騙局」在等著你了。投資人要抵抗住高息的誘惑
2、遠離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理財平台
有些理財產品到期信息涉及到理財產品能否實現預期收益率,從而影響投資者對理財能力的判斷,因此部分理財平台在理財到期收益率的披露上更為不透明。尤其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產品的結構、投向都看不清楚。
3、標的與高風險掛鉤的不考慮
如果碰到背後實際上是和黃金、原油、股票等價格掛鉤的產品,基本上都屬於浮動收益類產品,收益率也隨股指漲跌變動,屬於高風險產品,並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投資者在購買此類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真閱讀相關合同,明晰資金投向、產品類型和收益約定,避免陷入誤區。
4、學會自主分析
現在如果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在大廳里會有理財師會對你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提示,也能看到詳細的產品介紹。但很多互聯網理財產品往往缺少能代替人工分析的手段,這樣也會影響到投資人的判斷,因此學會自主分析理財產品的利弊,綜合考慮投資效益很重要。
『貳』 投資理財要注意哪些坑
這個還真不好說明怎麼去避免,如果有鐵定的規則說明,就不會那麼多平台擂了,坑了投資人那麼多錢,只能說自己萬事多留個心眼,多關心政策與投的平台的動態。
『叄』 合理規避投資理財風險,這三類人要注意了!
這世上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也沒有萬無一失的理財,如果有,那不是誇大其詞就是弄虛作假,但是利益當前,誰又能抵得住金錢的誘惑?面對當下越來越流行的投資理財風潮,各類渠道、各類平台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有一些不規范甚至是不合法的投資平台、機構,他們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煞費苦心地設計了種種「甜蜜陷阱」,只為讓人乖乖就範,以下三類人群可謂是他們重點「照顧」的對象,讀者們可需要特別注意哦!
第一類:易小恩小惠打動的老年人
雖說當下投資理財的主力軍還是青年、中年居多,但是這並不代表著理財平台會放棄「老年人」這塊市場,尤其對於那些「心懷叵測」的平台來說,缺乏警惕性的老年人正好是他們下手的對象,他們殷勤地將理財產品的宣傳單塞進老人們的手上,簡單直接的指出他們的收益如何如何的高,比存銀行劃算多了,甚至還會以「大禮包」的方式打動那些初次投資的老人,而這些「大禮包」一般都是一些米、油之類家常用品,一旦貪圖小便宜的老人被這些小恩小惠所打動,他們積攢了一輩子的積蓄可能就要進入別人家的口袋了。
其實對於這種線上金融平台線下攬客的行為,相關監管部門是明文規定禁止的,但因為流動性太大,也就難以監控,何況很多老人缺乏相關金融知識、很容易在推銷員的甜言蜜語下降低警惕,被騙的風險自然很高。
第二類:一心只為寶寶的孕婦
常言道「一孕傻三年」,再精明干練的女性,也會在懷孕期間變得不那麼「理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准媽媽將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寶寶上,所謂關心則亂,當一切行為都打上「寶寶」的幌子之後,孕婦們就不那麼淡定了,一些平台也是針對這點不斷圍繞媽媽們推出「親子福利」這類活動,形式大多是「現金加實物」,讓媽媽們投資後免費獲得一些母嬰用品,一個萌萌的奶嘴,一塊可愛的肚兜……常常就能令媽媽們不能自持,口袋裡的奶粉錢自然也就不翼而飛了。
第三類:虛榮驅使下的大學生
這最後一類其實是最普遍也是最令人擔心的人群,他們是天之驕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這類人正是大學生,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並非沒有識別是非的能力,然而缺乏社會經驗又盲目自信的他們往往卻成為最容易踩雷的人群,最明顯的例子無過於前段時間的「裸條」事件。其實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一些大學生遠超消費能力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消費慾念的驅使下很容易產生過剩的虛榮心,但是注重自尊、好面子的他們又不好意思向親朋好友借錢,這時投資門檻低的互聯網理財平台自然進入了他們的眼簾,於是乎這些想掙錢卻又沒有耐心學習理財的學生就這樣入坑了,其實投資理財無可厚非,但那些急著要短期賺取收益的大學生一心只想賺錢往往忽視平台的安全性,一味追求高收益高回報,至於風險他們只當視而不見,心存極大的僥幸心理,這種心態正是投資理財的大忌,你說他們不中招誰中呢?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想合理規避理財風險,最核心的方法,還是要做好自己,潔身自好,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多多了解相關理財知識,常去知名的網貸論壇、網站看看,了解各類平台的動向,認真研究平台的安全風控舉措,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肆』 常見的理財之坑——看了就別再掉進去了
咱們有時候,踩過坑,踏過雷,在投資理財這個事情上,一不小心就進坑裡,出不來了,之後就變得非常謹慎,然後不相信理財投資,乖乖把錢只存銀行。
今天總結下,咱們在理財過程中,容易遇到的一些坑。
存款變保單
前幾天,爸媽打電話過來,說存了一萬塊錢,然後告訴我們需要存5年,最後簽字的時候發現是保險,不過最後還是簽了,說就當存錢了,這就是典型的存款變保險的過程,現在這樣情況比之前好,之前好多櫃員都不直接告訴是保險,現在因為保監會和銀監會要求更加嚴格了,所以最後必須得說是保險。
但往往因為大家還是不太懂,覺得5年,然後宣傳的利率一般在3-4%左右,所以覺得錢也不用,就簽了。
PS:一一媽媽並不是說銀行銷售的保險不可以買,而是需要結合咱們當下的需求,如果是老人,每年存1萬,就當給自己存錢攢錢了,如果是年輕人,建議不要提早鎖定到這么穩的產品中去,而是適當嘗試一些可以波動也好,收益更高的產品上,資金的使用效率更高。
銀行人員的私單
這類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的,如何避免呢,確認自己銀行卡、存摺里確實有自己存入的錢。不要相信和銀行從業人員私下簽的「理財協議」。
PS:為什麼會有這類情況發生呢,現在有很多理財產品外部渠道傭金高,銀行客戶經理和客戶關系好,取得了客戶的信任,然後有時候客戶也希望有更高的收益率的產品,然後一拍即合也有可能,利用的就是咱們追求高收益的心理,所以確認產品的出口和主題,如果是私單,風險很高,如果有收益,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虧損,本身又沒有相應風險承受能力,那這個雷,踩了損傷面積就大了。
擔保公司吸收存款
有些擔保公司非法發行一些「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類似於一年收益12%之類的。因為是擔保公司,很多人覺得很安全。但這兩年以來,已經有很多擔保公司跑路了。
有擔保,不意味著絕對無風險。大多數擔保公司,是不允許發行產品吸收資金的。
原始股、傳銷等欺詐行為
常見口吻有:「我這里有XX公司的原始股,我已經拿到內部消息,它很快就上市」。
相信我,上市是一個嚴肅的過程。即將上市的這種公司的股份,除了一些Level比較高的官員外,普通人基本是沒有買入的機會的。
常見口吻有:「一次性投入XX元,每天返多少元XX,過多少天就回本了,之後就是凈賺了!」
世界上沒有一種理財產品,可以穩定地、高收益地、無風險的每天回款。如果有這種情況,那不科學。
白銀、外匯之類
常見口吻:「來炒白銀外匯吧,一個月300%的收益。擔心虧損?別怕,我們有老師帶,肯定不會虧損的!」
如果真能做到這么高,那這些老師就自己去操作了,何必拿你的錢賺些手續費。白銀、外匯投資里,欺詐倒是不少。
即使是正規平台,正規投資渠道,也不建議普通人大量參與,畢竟這是高風險性的理財行為。
買錯保險
一些保險人員在推銷保險時,經常許下高收益。
有時候這些保險銷售人員是你的朋友、親戚、或同事,為了賣個面子,你就買了這些保險。
其實建議做個簡單地選擇,如果銷售人員只是一味說保單的收益很高,而你又是對收益動了心,這種情況下,就絕不要買這款保險。保險的投資收益普遍超不過銀行定存,購買保險,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範風險。
一一媽媽建議,買保險的順序:大病意外保障先行,然後再考慮分紅類的養老和教育金
P2P網貸平台
高收益,平台擔保,無風險,高利率,相信還是有很多投資人不小心踩雷,P2P網貸平台需要謹慎選擇,從管理團隊,市場口碑,媒體報道,合作夥伴,是否有風投公司資金融資幾個緯度去考察,謹慎投資,避免踩雷。
今天就簡單總結以上幾點。
網路問咖入駐大咖:汪凡
金融狗,兩個熊孩子的媽媽,和寶寶一塊萌翻生活,理財理生活,等你和我分享你的心情理財故事
堅持原創的一一媽媽,金牛座,金融狗,若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轉載請聯系作者本人獲得授權。
『伍』 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變保險呢
購買理財產品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對理財產品的發行、運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卻會藉助這些專業技術欺騙投資者,網上經常看到理財變保險,銀行理財變非法集資的案例,所以理財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那麼如何避免理財被騙,防止存款變保險,理財變非法集資呢?結合我自己的一些認知和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聽途說的信息
根據監管要求,正規的理財產品是不允許在公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的,更不允許通過小道消息進行私下傳播,因此,只要是道聽途說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騙局。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不會在銀行以外的地方銷售的,所以理財還是到正規金融機構。
我身邊一個同學就是這樣被騙的,通過一個朋友的微信介紹,可以投資某個數字科技公司的股權,不但能分紅,可能還要上市,現在投資1000元,幾年後會變成上百萬。這種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資,還不遺餘力的向別人介紹,認為被騙也就是1000元,萬一是真的呢?簡直太可笑了。
理財產品就不一樣了,理財產品是沒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諾也是非法的,理財公司一旦倒閉,理財資金就會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銀行理財,也無法保證資金安全。在最終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資產規模大、成立時間長、口碑比較好的大型銀行或資管公司,這對規避風險也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
總之,理財是有風險的,風險不只是來自產品本身,也有可能來自外部,外部的風險主要是防止被騙,防止被「飛單」辦理保險或者高風險理財,防止因為理財單位經營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通過上述五個步驟,相信您能夠對理財詐騙有了一定的識別能力,在投資的時候能夠避免陷入理財陷阱。
『陸』 理財路很難一帆風順,你曾踩過哪些理財的坑呢
^在貨幣超發、資產價格飛漲的時代,投資理財對一個人的財富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資理財的致富之路上,陷阱和餡餅一樣多,如果沒有專業理財人士指導、沒有基本的風險識別能力和資金管理能力,落入投資陷阱的可能性也許更大。
作為在投資市場侵淫多年的老司機,大師兄深知市場的水之深、坑之多,只有加強認識,把風險之坑一一填上,才能為真正實現財務自由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個坑:不懂投資理財的重要性,落入消費主義陷阱。
當年張子強綁架了李嘉誠的兒子,後來李嘉誠遵守承諾,用了10億多港元贖回自己的兒子,並且讓他去買長江實業的股票,但是這個悍匪不聽,認為錢不能用於消費,就沒有價值。結果,錢很快就敗光了,最終踏入不歸之路。
第二個坑:迷信理財的所謂金科玉律,落入教條主義陷阱。
在理財方面有8個傳播很廣的定律:1)墨菲定律;2)72法則;3)4321定律;4)雙十定律;5)31定律;6)80定律;7)30定律;8)1:1定律。
很多投資小白將這些定律奉為金科玉律,其實大可不必。投資理財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是絕不能過於教條。
比如從房貸收入比不能超過30%的30定律來講,如果房子本身用來投資,租金收益覆蓋了還貸壓力,自然不用受30定律的限制;如果個人未來現金流能夠穩定增長,還完房貸後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而且房價正處於初期上漲周期,這個時候更不應該局限於30定律而錯失買房的良機。
第三個坑:輕信理財承諾,落入高收益陷阱。
e租寶當年的急速擴張,正是利用了投資者對高收益的極度渴求,對外承諾的年化收益高達9%-14.6%,幾乎是行業平均水平7%-8%的2倍。眼見有利可圖,全國各地投資者蜂擁而至。更有瘋狂的「大爺大媽」,提著現金直接殺往e租寶當地分公司。
事實上,金融公司在對外推銷自己理財產品時,可能只談收益避談風險,而高收益背後的高風險,成為普通投資者難以識別的陷阱。
第四個坑:缺乏獨立思考,盲目效仿他人,落入從眾心理的陷阱。
投資市場上,看到別人投資賺錢,盲目跟風者何其多。每到牛市末期爆棚的成交量,就是韭菜們交給市場的巨額學費。
2007年10月上證6000點上方、2015年6月上證5000點上方,在巨大的賺錢示範效應下,無數對市場一無所知的新股民沖進市場,期望分到一杯羹。但是,除了貢獻出全球第一的巨額成交量、獲得浮盈帶來的短暫快感之外,面臨的是長期難言的痛楚。
第五個坑:追求一夜暴富,落入頻繁買賣的流動性陷阱。
比如投資股票,很多人追求動輒每年翻倍的收益,殊不知過高的預期收益,必定導致過於頻繁的交易,最終陷入流動性帶來的虧損陷阱。事實上,股票市場的長期走勢是向上的,正是過高的收益預期和頻繁交易,才是導致大部分人虧損的根源。
▲美林投資時鍾,是全球公認的資產配置重要參考指標
從當前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來講,顯然是不夠合理的。房價大漲的時代背景下,國民絕大部分資產都配置在房產上,甚至出現了住著1000萬的房子、月供超過收入80%、家庭日常開支捉襟見肘、流動資產幾乎為零的極端案例。
今年年初,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在網上瘋傳。主人公迷信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沒考慮個人未來財務變化,把幾乎所有的錢都用在了買房和還房貸上,然而,一旦出現房價下跌或者個人財務危機,家庭生活悲劇就難以避免。
第九個坑:過於尊重親朋好友的意見,落入身邊人的陷阱。
比如,你現在30歲,單身,有50萬元。對於這50萬元該怎麼辦?你的家庭成員肯定會根據傳統觀念這么建議你:拿這50萬元做首付,買套房子,然後找個對象結婚。但是專業的理財師會根據你的真實想法和財務狀況、更多地從各個資產的風險收益角度上來建議你做資產配置。
說了這么多,大師兄只想告訴各位,投資理財是專業度極高的行業,對於缺乏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普通投資者來講,尋求專業理財師的幫助,避免盲目入市,才是實現投資目標、防範投資風險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