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和結構性理財產品有什麼關系
結構性存款可以理解為:普通存款+高風險投資;投資范圍包括股票、外匯、黃金、利率等金融衍生品。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參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 銀保監辦發〔2019〕204號》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2092.htm
理財產品從種類劃可以分為三類,保本固定收益型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而從發型機構劃分可以分為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保險和第三方理財。
結構性存款可以包含在銀行理財的范圍內。
❷ 什麼叫結構性 比如存款 理財…
存款和理財都是屬於商業金融的結構特徵。
❸ 金融結構的經濟學分析
交易成本的問題倒是相對比較好解決,主要是利用規模經濟原理,利用規模達到一定廣度後,平攤到每單位的成本會降低,金融中介就在這個過程中應運而生,其主要的作用之一:降低交易成本,這相當給投資者提供了流動性,直接促進了市場的運作,提高市場效率。
對於風險,主要指的是交易對手風險,即交易對手的信用資質和投資選擇風險,借款者為了盡可能的降低這類風險,所以必須謹慎選擇,但是由於逆向選擇的存在,導致的結果就是投資者挑選借貸對象的范圍本身就是那個違約風險較大的范圍,這就直接導致了投資者的投資興趣不高。這個是在交易前存在的風險,而在交易後又會存在道德風險,就是貸款者由於必須獲得比其支付給借款者利息更高的回報才能不至於虧損,而且本身承擔的風險不大的情況下,其有較大的動機將借款投資於風險較大的項目上,而這不是借款者想看到的結果。
由於逆向選擇的問題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所以最直接的解決方式就是使信息對稱,但是在收集成本的過程中需要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而且在股票市場上,由於交易都是公開的,就不可避免會出現搭便車的新問題,這就信息收集者付出了成本,但是卻和其他人共享了收益,這將直接導致其積極性下降,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人要去收集信息,這導致市場上的投資資金不足,不利於市場的發展,所以如果可以較好的解決搭便車問題就可以間接解決逆向選擇問題。
❹ 請詳細描述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4)金融理財結構擴展閱讀: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
❺ 銀行理財結構型產品和非結構性產品有什麼區別
1、結構性理財產品是指通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衍生產品結構,將理財收益與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各類參數掛鉤,例如匯率、利率、債券、一攬子股票、基金、指數等。從而使投資者在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保本的同時,有機會獲得比傳統存款更高的收益。
2、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根據客戶獲取本金和收益方式不同進行分類,一般分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三類。
3、區分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主要看其投資方向和投資標的,其產品結構書中只要表明有掛鉤國際投資品,如黃金、石油、農產品等和與其相關的股票,基金的投資類型的均屬結構性理財產品,一般營銷人員會有明確說明,除此之外的均屬非結構性理財產品。
❻ 金融產品的分類結構圖,誰能准確梳理一下
主要可以分為:基礎產品、衍生產品、資產管理類產品。
1、基礎產品包括:股權類、債權類、商品類、外匯及貨幣市場類。
股權類:按是否上市流通,可分為: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按清償順序,可分為:普通股、優先股等。
債權類(固定收益類):債券(還可以繼續細分)、貸款、商業票據、可轉債等等。
商品類:包括石油、貴金屬(黃金等貴金屬有時會被歸到外匯類)等等。
外匯及貨幣市場類:各類外匯交易和貨幣市場交易。
2、衍生產品:就是與基礎產品的價格或指數掛鉤形成的金融產品,可以理解成基礎產品價格的函數。分類一般可以分為:遠期forward(期貨future)、期權(option)、掉期(swap)及混合產品(hybrid)。這裡面,期貨和遠期其實是同一種類型的東西,只不過期貨是交易所場內交易的,遠期是otc市場場外交易的。混合產品是由遠期、期權和掉期組合而成的各種復雜衍生品。
資產支持證券也是一種衍生產品,或者說是藉助衍生工具製造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常見的是各類CDO,國內一般叫做ABS、MBS。
3、資產管理類產品。基金是資產管理產品,不屬於基礎產品也不屬於衍生產品。其他的資產管理產品還有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產管理計劃等。
此外,還有另類投資(alternative),主要是指一些比較特殊的金融產品,比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藝術品投資、對沖基金等。
金融產品還可以按市場來分,即交易所市場和場外(OTC)市場,不同於一般投資者的認識,場外市場其實是最大的金融市場,規模遠遠大於交易所市場。
❼ 什麼是結構性理財投資產品
結構型理財產品是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如遠期、期權、掉期等)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產品。
結構型理財產品的回報率通常取決於掛鉤資產(掛鉤標的)的表現。根據掛鉤資產的屬性,結構型理財產品大致可以細分為外匯掛鉤類、指數掛鉤類、股票掛鉤類和商品掛鉤類等
❽ 什麼是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