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淺談理財投資中的錯誤認知和行為

淺談理財投資中的錯誤認知和行為

發布時間:2021-10-06 08:45:05

Ⅰ 談談對投資理財的認識

年之計在於春,投資理財也一樣,如果年初"春播"布局得當,年終的收成應會不錯。2008年一開年,A股行情便起起落落,投資者再想輕易從股票中謀得高額收益恐怕不會再像去年那般容易了。 如今,財產生利的觀念漸漸深入市民心中,大家都開始盤算買哪種基金好,什麼時候買最合適。農行上海分行的業務專家認為,選擇基金定投業務可有效降低風險,享受到較高的收益。眼下,幾乎所有滬上銀行均有基金定投的代銷業務,投資者到銀行選購一款中意的定投產品十分便利。以農行為例,該行聯手大成、景順、富國等17家基金公司推出基金定投業務,可供選擇的基金品種逾百隻。其中,開放式基金定投,是一種長期穩定進行基金持續投資的重要手段,預約時間寬泛、起點金額低,最低每月只需投資100元。 目前,市場主流觀點認為2008年A股牛市仍將延續,而偏股型基金收益仍將領先於其他類型的基金,因而,年初起如果保持偏股型基金的較高投資比可能為年終賺取一個大紅包。對於保守型投資者,可以選擇以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為代表的低風險基金。此外,由於2008年將迎來中國移動等紅籌股的回歸,因此有"打新"收益的債券型基金可重點配置。 QDII難言否極泰來 從供不應求到跌破凈值,QDII(代客境外理財)可謂是當下最具爭議的理財產品。2008年QDII市場擴容將是必然,保險、券商的QDII將相繼"出海",似乎跌落谷底的QDII能否在2008年否極泰來?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總監梁大偉針對2008年投資理財機遇給出建設性意見,他指出,2008年在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下,貸款違約率上升和消費支出下滑的經濟結構性問題難獲解決,預計美國經濟將持續疲軟,而新興市場股市有著與美元指數走勢負相關的規律。因此,投資新興市場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梁大偉認為,盡管新興市場過去三年不斷上升,但就市盈率,仍保持在15到16倍,相對1994年和1998年的30多倍高峰,仍屬健康狀態。 因此,專家建議,手上外匯較多的投資者,今年可適當投資針對新興市場的QDII,分散投資風險。專家表示,QDII具有高門檻、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適合不同層次投資者的口味。 下半年看好黃金投資 梁大偉指出,今年美元將持續疲軟,而與美元負相關的黃金將凸顯對沖的投資特徵,2008年下半年有望迎來黃金投資的最佳時期。交行理財專家指出,黃金投資在2008年將會有更多機會,尤其在黃金期貨產品正式上市後,個人投資門檻僅2萬元,可利用保證金的杠桿效應搏取高收益。目前,交行、工行等均聯手期貨公司推出了黃金期貨業務,銀行客戶參與黃金期市買賣更加便利。 此外,中行的"黃金寶"紙黃金業務、工行的"金行家"實物黃金業務都值得投資者一試,且風險相對黃金期貨更低。滬中行黃金分析師徐明指出,目前普通投資者最關心紙黃金在當前高點位是否還有投資價值,從黃金上漲的動因看,美元貶值以及地緣政治局勢趨於緊張等因素長期猶在,國際金價中長期走勢依然看漲。樂觀的預期指出,2008年內黃金摸至1000美元的天價也並非不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黃金市場中已存在大量空頭頭寸,短期內金價可能出現高幅波動,投資者應警惕高位入市的風險。 人民幣理財短期長期並重 去年,打新股人民幣理財風光一時,有的產品收益率高達20%以上。進入2008年,打新股產品呈短期化趨勢,針對單個新股申購的產品漸成主流。如深發展新推的"聚財寶"新股隨"新"打全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以每隻新股為一個投資周期,投資者可隨時選擇資金進出。有新股時,保證可連續循環投資;沒有新股時資金就留在投資者活期賬戶上,且可以隨意支配,預期年收益率8%--25%。 此外,興業銀行的"新股理財"收益增強型產品,設計上獨辟蹊徑:在申購新股間隙,閑置的理財資金被投資於保本型產品,大大增加了產品收益率;招行"新股月月贏"理財計劃更顯靈活性,每隻產品都是月初起息,月末到期,專門申購當月內發行的新股,新股空白期,資金投向於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基金。 與打新股產品短期化相比,掛鉤類型理財產品則採取長期化的投資策略。目前中外資銀行都在掛鉤型產品的設計上狠下功夫。這類產品收益較高,可在2008年繼續予以關注。交行最近推出的"得利寶·天藍3號--精選指數基金"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流動性好、交易成本低和具有成長性的指數基金優化組合及新股申購,分享國內經濟發展成果和指數上漲帶來的收益,預期收益6%--35%。理財專家認為,指數基金是震盪上漲的市場行情中非常理想的投資品種。此外,上海銀行新推的慧財人民幣98%保本型產品,與恆生H股ETF掛鉤,投資期12個月,預期年收益27%。

記得採納啊

Ⅱ 你的投資行為和自身風險認知有一定偏離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或機構在投資理財過程中,都會有對應的風險偏好。有人願意承擔較高的本金損失風險去爭取高收益,有人不願意承擔更多風險,投資就比較穩健。如果有人自身的風險偏好是低風險穩健收益的,但是進行了高風險投資,就是一種投資行為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偏離的狀況。

Ⅲ 理財錯誤有哪些

猶太人認為最常見的錯誤就是人們認為只有在富有之後才談得上理財,實際上剛好相反:理財是致富的前奏,你不事先理財就永遠不會富有。

理財規劃常常被認為是必須要累積很多錢之後才去做的事,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一些理財計劃,不論是自己定還是請人幫你准備。下面為你列出了33種常犯的理財錯誤,可以幫助你避免重蹈覆轍。

有些人不進行理財規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找尋理財顧問幫忙,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去貨比三家,多拜訪一些理財專家,直到你認為找到了可勝任、誠實、有經驗和讓你放心的人。很多理財顧問的初次咨詢是免費的,如果投緣,你通常可以在電話上交談。

當然最有效的是從現在就開始學習理財知識。

人們常犯的理財錯誤包括:

(1)沒有目標與計劃;

(2)太晚規劃長期的目標;

(3)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理財目標;

(4)不正確或不實際地估計生活費用或各項理財目標的期望值過高;

(5)不知道錢是怎麼花掉的;

(6)緊急預備金不夠甚或沒有;

(7)粗劣的記賬內容;

(8)沒有去追蹤儲蓄或投資的表現如何;

(9)不知道所有的存款和投資將會有哪些風險;

(10)將錢放在跟不上稅賦和通貨膨脹率的低利率存款中;

(11)不適當的資產分散;

(12)進行不了解或不符合自己風險承擔程度的投資;

(13)對投資過於感性或情緒化,而未能考慮所有的事實情況;

(14)從不運用借貸的錢於投資上;

(15)太過依賴理財專家;

(16)當有需要時卻不尋求理財建議;

(17)揮霍一筆意外之財;

(18)對房屋或其他貴重物品投保不足;

(19)不適當或不適合的保險;

(20)沒有貸款、房貸、信用卡和買保險、買股票的概念;

(21)沒有建立個人的信用;

(22)花錢混亂,有一點兒花一點兒,從不循環使用;

(23)所得收入必須用來償還大量債務;

(24)未能合法地節省所得稅;

(25)未能充分利用節稅的投資;

(26)不正確地預繳所得稅;

(27)沒有為子女存錢;

(28)不正確地與人共同持有財產;

(29)有關錢的事情與家人缺乏溝通;

(30)空想有人將來會照顧你(例如家人或政府);

(31)忽略了金錢的時間價值;

(32)未能在理財規劃的專題上吸收新理念;

(33)有拖延的習性。

在這些問題中,拖延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當沒有財務危機發生,不需立刻採取行動時,一般人就會很容易地拖延,並且忽視理財規劃的需要,等到要用錢時,就感到生活的重壓幾乎讓人難以承受。

大部分人寧願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也不願意去應付一個遙遠而未知的將來。況且,理財計劃也不都是好玩兒的,有時候它包括買輛新車或一次加勒比海旅遊,但同時它也包括死亡、失蹤和緊急事故在內的財務計劃。

理財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慎重對待理財的人必不能慎重地對待生活。

最後一個抑制理財規劃的態度是:縱使因為通貨膨脹而逐漸喪失購買力,也不願意把錢放在保障最低利息以外的投資工具上。有些人害怕犯錯,他們拒絕學習有關個人理財的知識,寧願繼續以不懂為托辭,或乾脆以不行動來避免做決定的壓力。這是錯誤的,生活將教育他們必須學會理財。

Ⅳ 哪些投資理財行為是錯誤的

行為一:無獨立思維
投資者在做理財策略時,難免因周圍環境而受到影響,使你的投資思維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往往造成選錯方向。對此,小編建議,進行投資理財要堅持自己的主見,有獨立的思維,制定好理財計劃,避免人雲亦雲。
行為二:習慣做「苦工」
所謂的「苦工」,這里指的是投資者經過多年的重復性收集金融財經資料,進行判斷性投資,並參照自己的經驗,再定好理財計劃。倘若把這當成了習慣,那麼這些人的財富會很小,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投資者要懂得適時參與和休息,把握投資的時間點,趁機購買。
行為三:情緒波動大
任何理財都伴有一些風險,故而投資者在選擇理財方式前,要綜合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合適更重要。當然,若投資失敗,你的情緒也要把控好,不可貪心,特別是還想投資更多把虧損賺回來的這種錯誤決定。此時,小編認為你應總結此次投資失敗的問題所在,經過分析再做出正確的判斷,切不可參與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投資,投資需謹慎。

Ⅳ P2P理財錯誤認知有哪些

承諾保本保息的平台是安全平台;
平台成交量越大越安全;
能夠在短期內靈活取現的平台是安全的平台

Ⅵ 理財過程中一些常見的不當行為有哪些

理財的最終目的是使個人和家庭資產得到保值升值,但是若在錯誤的理財觀念影響下採取了不當的理財行為,就可能會導致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是損失嚴重。因此,為了幫助廣大理財愛好者有效避免錯誤的理財行為,這里對理財過程中一些常見的不當行為進行了盤點。

1、不重視記賬

很多人都認為記賬過於繁瑣,對於理財的影響也並不大,因此往往會忽略這個環節。事實上,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錯誤的,清晰記錄個人的收入開支情況,不僅利於掌握自己的財務現狀,從而制定正確的理財策略,還利於控制個人不必要的開支,加快財富積累速度。

2、花錢沒有規劃

很多人花錢都是沒有規劃的,從來不知道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提前列出購物清單和設置開支上限,只會完全按照心意,不管該花的還是不該花的,只要自己願意,就會毫不在乎地花出去,往往等到沒錢的時候才來後悔。這樣的錯誤消費觀念和行為,無規劃消費只會加速個人財富的流失,要想攢到更多的錢,一定要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

3、不關注市場的信息和變化

市場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投資收益,不關注掌握市場的信息和變化,不僅不能投資獲益,反而會招致相反的結果。因此,投資者一定要養成收看經濟新聞、閱讀財經報紙、關注金融資訊等好習慣,以便隨時掌握市場的信息與變化。

4、過於害怕風險

過於害怕風險而不敢進行投資活動,或者在投資過程中,因為害怕風險而過度分散投資,這樣的風險恐懼心理都是不可取的。投資有風險,但如果投資者能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資策略和選擇投資工具,就能使資產得到穩定的保值升值。

5、投資盲目追求高收益

在投資過程中,如果不關注個人的實際資金狀況,盲目追求投資高回報,就會將資金置於高風險當中。對此,投資一定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而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投資策略。比如普通上班族,在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情況下,不可過多投資高風險股票,而應多配置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穩利精選基金等穩健的理財產品。

6、盲目套用理財法則

人們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那就是盲目套用專家們總結出來的理財法則。比如說,在家庭理財上,很多人將「4321法則」奉為金科玉律。而事實上,家庭情況不同,適合的投資方式也不一樣,如果一味相信和盲目套用理財法則,不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財務狀況靈活變通,不僅不能實現理財目標,還可能會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6個不當的理財行為了,如果想得到滿意的理財結果,千萬不要這樣做!

Ⅶ 錯誤的理財觀念有哪些

保險理財誤區,基金理財誤區,信用卡理財誤區,還有一個是關於投資渠道的誤區。

投資渠道誤區

這些年的房地產熱驅使我身邊很多人為了炒房而假離婚,又讓很多人感慨,中國的投資者缺乏投資的渠道。其實,我反而覺得他們的選擇太多,以至於經常三心二意。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投資者:昨天聽說房地產很賺錢,後悔沒多買;今天聽說股市好,就跟風把錢投入股市;明天如果聽到關於黃金行情還不錯的消息,估計又會想著買點黃金;後天萬一聽到說美元資產比較靠譜,一定又會想著怎麼弄點美元資產了。

既然做投資是為了賺錢,那麼,是否應該沉下心來,好好研究一款最適合自己、最能幫自己賺錢的理財產品呢?

比如,對於很多人來說,基金賺錢又少又慢,但是對於我這個資深基金投資者來說,基金就是這樣一款既靠譜,又賺錢的理財產品,我可以用基金賺一輩子的財富。

信用卡理財誤區

信用卡在理財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很多人對信用卡有誤解。

這些年,每次講到信用卡理財的話題,總能在收到很多好評的同時聽到不少反駁的聲音。

比如,我建議大學生利用在校生的優勢辦理信用卡,有人就說,現在的大學生控制能力這么差,就應該先學會賺錢,體驗生活的艱辛,而不是過早使用信用卡來滿足各種不切實際的慾望。他們把信用卡當做是滿足消費慾望的幫手,好像一旦沾上信用卡,就會成為「卡奴」。

其實信用卡除了用於購物消費,它還有更多的功能,比如提升個人的信用形象。擁有一張信用卡,也就表明持卡人有一定的信用。大學生在校期間申請信用卡,可以更早的開始累積個人信用,以便在日後讓生活更順暢。如果擁有良好的信用形象和信用分值,日後還能提高在銀行的貸款額度。

基金理財誤區

做基金投資賺不到錢,可以總結為:第一,懶;第二,貪;第三,對市場沒信心。

以懶為例,很多人以為,基金投資只要放的時間足夠長就一定能賺錢,結果投了五六年,甚至十幾年後發現基金並沒有獲得期望中的高回報,他們就覺得基金賺不到錢。

基金雖然是相對中長期的投資工具,但不是說放的時間長就一定能賺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比如選擇合適的退出點落袋為安。

假設某個投資者在2013年股市2500點左右一次性買進大量份額的華安A股指數基金,買進去了就不管不顧,想著基金投資的期限越長越好,結果就只能白白錯過2015年的小牛市。如果該投資者能在2015年股市4500-5000點之間贖回,也許能獲得100%的回報。

建議做基金投資之前設定退出點,並且養成時常觀看市場行情的習慣,特別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兩點半左右。

保險理財誤區

有人說很不喜歡保險業務員,這些人張口閉口都說一些意外、重疾、死亡等負能量詞彙,讓人反感。

事實上,懂得利用保險轉嫁風險是理財成功的第一步。

對於很多沒有重疾險保單,又沒有儲蓄的人來說,遇到重大疾病,常見的做法是賣房,或者找親戚朋友湊錢,湊不夠就向社會募捐。

購買意外險,在意外醫療的時候還能獲得相應的補償,不會在財務危機四伏的時候雪上加霜;購買重疾保險,在突發重大疾病的時候才不會讓自己輸掉所有積蓄;購買壽險,當你不在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債務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其它還有一些誤區。

人家幹嘛我就幹嘛

最近幾年炒房熱驅使我身邊很多人為了炒房而假離婚,又為了炒房去搖號。

殊不知買房必然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也只是政府解決地方債務的一種手段而已。

前幾天有朋友還在跟我講,說在深圳已經沒法買房了,想投資老家的房地產,沒想到老家縣城房價已經漲到1萬塊,問我還要不要借錢在老家買房。

在我看來,如果是剛需買房那還好,但如果是投資的話,現在把錢送進去就相當去給地方政府還債,純粹為家鄉做貢獻。

另外,還有很多這樣的投資者:今天聽說股市好,就跟風把錢投入股市;明天聽到黃金行情還不錯的消息,又想著買點黃金;後天聽說獨角獸基金可以賺一波,就跟著買了獨角獸基金。

說到底,就是投資人不懂宏觀經濟,沒有分析問題的邏輯框架。只有了解宏觀經濟,才能知道經濟形勢的走向,才能區分投資機會。

理財沒風險,有風險的不能投

在這里我先說一種理財騙局:

市面上有很多類似於傳銷式的理財產品,說發展多少下線就可以拿到收益,鼓吹無風險、高收益。

這種基本上很接近騙局了,但很多投資人聽到高返佣、高收益、無風險就紛紛入坑。

大家必須具備一個意識:現在國債利率大概在5%左右,這個數字屬於無風險利率,如果是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利率超過5%肯定有風險的。

學會科學理財無非就是衡量收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做到在更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相對高的收益。

我很機靈,懂投機

很多人總覺得投資是奇淫技巧,倒騰倒騰就能賺錢。

很多人在投資過程中,總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是低估投資風險;二是頻繁操作。

無論是投資基金、股票,還是虛擬貨幣,都喜歡一漲就賣,想著抓住回調時機再買回來。

以投資股市為例,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基於對政策和宏觀經濟、對股票有足夠研究才去投資的。但是仔細看看自己的交易記錄,有幾個股票不是因為它在漲而買的?最關心的還是熱門板塊、龍虎榜之類東西。

同時,過度自信的人也特別喜歡孤注一擲,懶得分散投資。他們常常會追求熱門基金,把所有的錢都放進去,等待有所上漲的時候趕緊贖回。

更可笑的是,明知一些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卻自以為有「內幕」消息,總覺得自己不會是接盤俠,於是就投入更多的錢,想大賺一筆後跑出來,但結局往往都很凄涼。

人,首先要腳踏實地,企圖用自身經歷來推測世界的模樣,太愚蠢了。

投資理財不僅要求投資者有足夠多的金融知識,更需要實戰經驗。總之一句話,能力不夠,老老實實學知識,別賭運氣事。

基金定投不賺錢

基金定投賺不到錢,可以總結為3個原因:第一,懶;第二,貪;第三,對市場沒信心。

很多人以為,定投基金時間只要長就能賺錢,結果放了幾年,發現基金並沒有達到期望中的高回報,就覺得基金賺不到錢。

基金定投屬於相對中長期的投資產品,但不是說放的時間長就一定能賺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比如選擇合適的退出點落袋為安。

建議做基金定投之前設定退出點,並且養成時常觀看市場行情的習慣,特別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兩點半左右。

保險理財誤區

全世界最讓人討厭的職業人恐怕就是保險業務員了,因為這些人張口閉口就是意外、重疾、死亡等負能量詞彙。

但,懂得通過保險轉嫁風險是理財的第一步。

對於很多沒有重疾險保單又沒有儲蓄的人來說,遇到重大疾病的時候,最常見的做法是賣房、找親戚朋友湊錢、向社會募捐。

我們買保險,就是為了防止未來某一天自己遭遇不幸,還有保險公司給兜底。保險就是一種保障工具,所以我不推薦大家去購買返還型保險,要買就買消費型保險。

Ⅷ 常見的幾點錯誤理財思維有哪些

1、理財時只想著收益
投資理財,讓錢為你賺錢。但是投資就會有風險,所以需要謹慎投資。假如你只購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只會讓你以失敗告終。所以要學習相關的理財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不盲目的跟風投資。
2、沒有太多的錢,不需要理財
在很多人看來,理財只是有錢人的專利。一般的工薪階層只要保證家庭的收支平衡,還多一點就好了。都覺得沒有太多的積蓄而覺得理財無關緊要,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財觀念,省錢,節約消費也是一種理財方式,家庭的消費要量入為出,合理管理現金。做到合理的消費,做到健康的消費。
3、錢不夠用,才去理財
這一部分人剛好與上一部分人相反,這類人由於錢不夠用了,才來重視理財。據了解「收入低」、「消費高」等成為了主要原因,其實越是收入低,錢不夠用,就越需要做好理財,要合理控制消費,並建議每月進行強制儲蓄;或者通過做一些兼職增加自己額外的收入等等。
4、節流
由於資金緊張,有些人會以省錢的方式度過,可這樣一來生活的水平就會降低,這種用減低生活水平的方式來省錢,是不可取的。所謂的理財並不是讓自己的收益減少外流,而是應該採取更多有效的方法、渠道來賺錢,可謂是「開源」積累財富,可以選擇開展一些副業,增加自己的收入。
【幾何金融】

Ⅸ 金融投資中認知與行為偏差有哪些類型,在實際的投資中有什麼意義

投資者的認知與行為偏差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過度自信的認知偏差過分自信如何影響投資者的決策?
投資股票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並在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決策。然而,過分自信會導致我們高估信息的准確性和我們分析信息的能力。這樣就會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經常表現為過分頻繁交易、冒風險和最終的投資損失。
A、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頻繁交易。他們的過分自信會使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加了他們交易的數量。投資者的觀點來自於他們對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的確信程度,以及他們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資者會高估他們所獲得的信息的准確性,而且對信息的分析判斷也會存在偏見。,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更加強烈地相信他們自己對一種股票的價值的判斷,而不太在乎別人的想法。
心理學家發現,在較男性化的任務范疇(比如財務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會有更高程度的過分自信。』在做投資決策時,男性會比女性表現得更加過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資者要比女性投資者交易得更頻繁一些。
過分自信不僅導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錢浪費在傭金上,而且還會導致你賣出好股票而買入差股票。
1、 B、過分自信還會影響投資者的冒險行為。理性的投資者會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時最小化所承擔的風險。然而,過分自信的投資者會錯誤判斷他們所承擔的風險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個投資者深信自己所挑選的股票會有很高的回報率,哪裡還會意識到風險呢?
過分自信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會有較高的風險,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傾向於買入高風險的股票,高風險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們沒有充分地進行分散化投資。

過度自信是投資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過度自信在牛市的頂峰達到它的最高點,而在熊市的底端達到最低點。牛市往往導致了更多的過度自信。
人們在獲得收益之後傾向於接受他們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賭博,而遭受損失之後,他們會拒絕以前通常接受的賭博,這種現象稱為「賭場資金效應」(house money effect)。過長的牛市可能會引起賭場資金效應,即獲得收益者會提高賭注的願望。因為巨大收益使投資者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更大的投資活動,這時變得不再迴避風險。

2、信息反應的認知偏差
①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
股市中對信息存在「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和「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兩種現象。反應不足是指人們對信息反應不準確的另一種形式,也可稱為保守主義,就是指人們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願意改變個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來了,人們的反應仍是不足的。反應過度是指人們對於信息的理解會產生偏差,對於某些信息產生過激的反應。特別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們過分關注,在投資決策中給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權重,而忽視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轉變,投資者會錯誤的相信公司是處於均值回歸狀態,並且會對近期的消息反應不足。如果投資者得到收益增長的信息,那麼他們會傾向於得出結論:公司正處於一種增長的狀態,並且會過度地導致過度反應的推理趨勢。這些投資者在市場上升時變得過於樂觀而在市場下降時變得過於悲觀。當預測一再失誤時,會對重要的信息反應不足,從而使市場暴漲或暴跌。
過度交易並過度反應會使長期業績受到損害。投資者對難以處理或難以獲取的信息反應不足。總之,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自我歸因偏差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息。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都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持續性和長期反轉。
②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
動量效應(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較短時間內表現好的股票將會持續其好的表現,而表現不好的股票也將持續其不好的表現。

反轉效應(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仍然在於投資者對於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例如,當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後,股票價格首先在短期內表現出持續的走勢,隨後在長期又出現反轉走勢。顯然,這是由於前期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過於保守,後期是由於投資者對新信息估價過高,出現過度反應。
③隔離效應
隔離效應(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們願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決策的傾向,即使信息對決策並不重要,或即使他們在不考慮所披露的信息時也能做出同樣的決策。隔離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在重要的公告發布之前,出現價格窄幅波動和交易量萎縮,而在公告發布之後會出現更大的波動或交易量的上升現象。
3、損失厭惡的認知與行為偏差
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人們並非厭惡風險,而是厭惡損失。損失總顯得比收獲更突出,感受更強烈。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指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令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人們發現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損失厭惡與稟賦效應:許多決策是在兩種方案中選擇:維持原狀,或者接受一個新的方案。現狀為參考水平,因為損失比盈利顯得更讓人難以忍受,所以決策者偏愛維持原狀。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叫擁有效應,這是指人們不願意放棄現狀下的資產,這是因為放棄一項資產的痛苦程度大於得到一項資產的喜悅程度。稟賦效應告訴我們,同樣一個東西如果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那麼賣價會較高;如果我們本來就沒有,那麼我們願意支付的價錢會較低。
4、後悔厭惡
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是指當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為了避免後悔,人們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如投資者趨向於等待一定的信息到來後,才做出決策,即便是這些信息對決策來講並不重要,沒有它們也能做出決策。人們對錯誤決定而自責的情緒就是後悔。後悔比受到損失更加痛苦,要為損失承擔責任。
避免後悔和尋求自豪會影響人們的行為,但是它會怎麼樣影響投資決策呢?兩位金融經濟學家赫什?謝夫林(Hersh Shefrin)和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為來分析投資者的行為。』他們發現害怕後悔和尋求自豪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傾向於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而長時間持有虧損的股票,他們稱這種狀況為「傾向性效應」。

Ⅹ 投資理財的六個認知誤區,你錯了嗎

理財」,「投資」,總有人傻傻分不清,或者籠統地將二者等同。想要真正學習理財,大家首先應該明白一個觀點:投資只是理財的一部分。

投資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理財則是管理財富,積累財富,最後享受財富的過程。這就包括了資產配置,存錢,讓錢生錢,合理且自由地花錢,降低風險保障安全等多個方面。

錢夠花不用理財 & 有錢人才理財?

這幾乎是所有「月光族」普遍產生的錯誤心理。初出社會的年輕人,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根本不存在理財的概念。

還有人認為自己手中的閑錢本來就不多,所謂理財只是富人的游戲,錢少的人需要開源節流,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如果你還停留在這種意識上,那隻能毫不客氣地說:「活該你窮!」因為這樣的話,有錢的人將會更有錢,沒錢的人將會繼續在水深火熱中步履維艱。

每個人都恨自己不是有錢人,如果想要改變,就應該趁早將有限的閑余資金利用起來。只要日積月累,也會成為一筆可觀的收益不是嗎?

無債一身輕?

理財本身就包含了合理處理和使用債務,越有債務問題,就越需要理財。通過理財,盡快擺脫債務問題的負擔,讓自己的財富由負變正。

理論上來講,負債是否合理有一個標准,即資產負債率,就是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

資產負債率 =負債總額 ÷ 資產總額 × 100%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的資產負債率應該控制在50%以內為宜。但是,如果嚴重小於50%,甚至沒有任何負債,也說明你沒有動用信用杠桿,這樣反而會影響家庭理財收益的提高。

適度負債可以在經濟安全的情況下,加快財富積累,因此要學會借雞生蛋,借錢生錢,適當增加一些優質負債,如合理使用信用卡,或在能力范圍內貸款購房,以提高自有資金產生的理財收益。

沒時間 & 數學不行?

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很多人忙著吃飯睡覺打農葯,這些事情已經似乎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或許你也應該嘗試著將理財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讓自己從日漸增長的收益中得到一份正向的生活樂趣。

至於說數學不行的那些人,老實講,小學的數學知識,已經足夠應付個人理財的普通計算了。找各種借口搪塞,永遠跨不出第一步,也就永遠體會不了別人賺到盆滿缽滿的快樂!

悶聲發大財 & 隨大流?

當下社會,「錢」這個話題對於很多人來說,尚屬於隱私。很多人還停留在「悶聲發大財」的階段,默默地把錢藏在家裡。如果遭遇通貨膨脹,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打水漂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很多人崇尚拿來主義,經常從身邊的人那裡直接獲得想要的信息,比如投資哪家平台,股票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

但別人的,終究是是別人的。伸手黨做久了,會逐漸失去學習動力和判斷能力,最終淪落為「磚家」的小白鼠,被抓去湊人頭。

更何況,一個人所能接觸到新生事物的下限,是自己內在的認知水平;而他所能接觸到新生事物的上限,是最頻繁密切接觸的群體提供的最大價值觀。

也就是你所接觸的人和事都是與你認知水平相當的群體,想要達到「更上一層樓」的水平,就應該避免隨大流,跳出現有的圈子,才能盡早達到預期的理財目標。

暴富心理?

極度厭惡風險和極度無視風險是兩個極端,理財是交換資金的時間價值,有不確定性,是要考慮風險的。快速、高收益不符合規律,一定會虧損或者被騙。我們前面也提到過,靠譜的做法是慢慢積累,通過時間復利獲得更多收益。

理財,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沒有人可以一蹴而就,也沒有人可以一夜暴富。今天給大家指出了理財道路上的部分誤區,但更多的還需要大家自己在實踐中探索和發現!

閱讀全文

與淺談理財投資中的錯誤認知和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