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駁中國高儲蓄致金融危機說法

駁中國高儲蓄致金融危機說法

發布時間:2021-10-05 11:23:03

A. 中國的高儲蓄是如何推演到是經濟危機的根源的

其實是資產炒作的結果,與中國高儲蓄利率無關。

他們的理論是:中國高儲蓄--中國內需少--中國出口增加--美國進口增加且價格便宜--美國消費開支少--美國熱錢多--美國熱錢來中國投資--中國產品增多--中國出口增加(開始循環),鏈條一旦破壞了,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起完蛋。

B. 反駁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利大於弊

出現世界性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編輯本段特徵
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編輯本段類型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編輯本段產生
泰國的金融危機事發於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的動亂。首先是外匯市場的美元收縮沖擊,使得泰銖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貶值,進一步影響了泰國的股票市場和金融體系,東南亞的金融市場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捆綁經濟,而且各國的貨幣不統一,在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上美元最終成為交易單位。間接的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創造了助動力。
所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來自於外匯市場的沖擊,貨幣危機又成了金融危機的附屬。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世界范圍金融危機的烏雲正在聚集,未來兩年內,全世界將出現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機。這一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將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新的機遇。
資金流動逆轉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
為什麼未來世界將出現新型的金融危機呢?這要從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過去近十年來金融業發展的基本格局談起。
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過去近十年,受益於全球化的大趨勢,經濟不斷繁榮,但這種繁榮的基礎其實比較脆弱。這些經濟體自身的儲蓄相對不足,消費不斷增長,經濟的金融化趨勢不斷加強,其集中的表現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借款來支持其日益高漲的消費。這一格局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信貸鏈的破裂,集中的表現就是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次級房貸危機導致美國的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金融風險的成本,也使這些金融機構必須重新分配自己的資產,以降低風險。
反過來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發達國家的資金,以墨西哥、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為例,其證券市場上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國外。日益高漲的海外資金不僅推動了本地資產價格的高漲,也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本地貨幣實際匯率的不斷升值。這一系列過程為這些經濟體發生金融危機埋下了種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兩個地區:一是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不僅經常賬戶出現了佔GDP10%以上的赤字,同時財政赤字也日益加劇,國內價格上漲的趨勢愈演愈烈,而且,這些國家還實行了與歐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這無疑是寫下了導致金融危機最佳的化學反應公式。
另一個非常脆弱的經濟體,就是印度。雖然印度經濟在過去3年內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長率,但是其宏觀經濟的情況不容樂觀:長期以來,印度的經常賬戶處於赤字狀態,證券市場一半以上的資金來自於海外,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長期處於赤字狀態。
綜合考慮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一些經濟情況,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未來兩年之內,世界經濟很可能發生資金流動逆轉的情形,那就是幾年前從發達經濟體爭先恐後湧入新興市場國家、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在發達國家重估風險的情況下,紛紛逆轉涌回發達國家,加強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穩定度。這種趨勢的形成無疑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直接的影響,並最終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形成。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C. 徐滇慶:中國的高儲蓄率還能維持多久

下面請徐教授發言。 徐滇慶:高儲蓄率是中國的一個典型特徵。從這個圖表上(略)可以看到,紅的是中國,中國一直在適時振動,然後下邊這個藍的和粉的是韓國和台灣,韓國和台灣是在 20% 多和 30% 多,現在處在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然後下面一組是富國,世界上的工業國,如美國和英國,大概是在 20% 上下。 2001 年全球儲蓄率平均是 19.7% ,這些富國的儲蓄率在 20% 左右,比平均水平高一點。但是各個國家不完全一樣,美國 16.5% ,英國 16.7%, 德國 19.6%, 加拿大 23.2% 。而西方各國的儲蓄率在最近幾年都呈下降趨勢,窮國連飯都吃不上,儲蓄率也很低,我們把全世界的儲蓄率數字都收集起來,什麼國家有高儲蓄率呢?只有這個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具體來說高儲蓄率就出現在亞洲: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及隨後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 亞洲四小龍,韓國的儲蓄率在 1995 年是 36% ,台灣是 37% ,香港 32% ,新加坡高達 50.8%, 新加坡主要是公積金的儲蓄,另一方面是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一樣,因為它是強制性地把住房公積金拿出來,所以它的儲蓄率特別高,實際上大概也和韓國,台灣的水平差不多,如果把這部分去掉。在 80 年代,亞洲的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也都出現了高增長率。 1992 年泰國的儲蓄率是 36.2%, 馬來西亞 37% ,也都很高。可惜亞洲這些國家在 97 年遭遇金融危機,所以它們的高增長趨勢受挫,儲蓄率也低了,因為整個經濟崩潰了,也談不上儲蓄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呢?實際上這個問題的針對性是非常強的,中國金融穩定是有三道防火牆,第一道,對內壟斷;第二道,對外隔離;第三道,高儲蓄率。有這三道防火牆,咱們什麼問題都不怕,所有人存錢都存到四大商業銀行,四大商業銀行也沒有什麼區別,所有每年的存差都特別高,第二,對外隔離,人民幣不可兌換,這是個很有效的防火牆。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這道防火牆就保證著我們能夠比較准確地知道外國人手裡有多少人民幣,因為銀行不能通過 inter-bank law 來拆借,那麼就沒多少人民幣,我們怕就怕你經營人民幣業務,那這中間每天變化很快的,因為我經營人民幣業務,我手裡需要人民幣,我也可能今天放一張單子去我今天需要錢向你拆借,完全正常,而現在你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撐死能夠拿到的人民幣,包括在香港,東南亞地區不完全合法流出去的人民幣現鈔,包括外資的企業的利潤,能夠持有的人民幣總量摺合成美金,不超過 300 億,但是我們的外匯儲備有 1500 億, 300 億來攻擊我們的匯率系統,通過大量操作人民幣來搞垮我們的匯率體系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一開放銀行業務就完全不同了,你就不知道它手裡有多少人民幣,它只有人民幣才能做人民幣業務。 泰國在金融危機襲擊來的時候它就懵了,它連數字都找不到,它不知道它有多少泰銖,而它的泰銖並不是長期流出去的而是短期拆借。韓國也是到最後都搞不清對方有多少彈葯,隨時它給你補充彈葯,所以那本書專門有幾節提到這個問題,而且是韓國的經濟學家,泰國的經濟學家自己說的。那麼這兩條都有實現性,第一條對內的壟斷局面將隨著對外開放而取消,因為我們已經明確地講了在中國加入 WTO 五年之後要開放銀行業,最近我從他們的報告上學到了他們有關方面的共識,我們難道一定要走泰國,馬來西亞的覆轍嗎? 開放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比如說,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渥太華沒有一家公司。加拿大有沒有違背 WTO ?沒有,你挑不出毛病來,但是花旗銀行為什麼不到加拿大去,加拿大是一線的經濟大國,這么大的市場它為什麼不要?所以我們寫了一份報告,有 80 多頁。總之,你要有個危機意識,你要知道你的狀態是什麼,你該做什麼,什麼東西是你不該做的,你沒本事做到的東西就不要做,連加拿大都不敢做的事情你都敢做,你最後遭遇危機的時候只能夠痛定思痛地回顧這是現在我們沒有危機意識,有危機意識絕對不能那麼做,那麼到了 2006 年的 11 月份,這就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挑戰。最近我和幾位經濟學家一起寫了一個報告,為什麼最近金融大案要案層出不窮?從北到南,而且一出就是十幾個億,這中間哈爾濱的高山,小小的一個銀行支行,偷走十幾個億,咱們壓根不知道,現在這些案犯逃得無影無蹤,十幾個億,那個東西要拿人民幣現鈔,一個小麵包車都裝不下,他個小支行,怎麼有這么大的能耐呢?他不是一天偷的,是今天偷一百萬,明天偷一百萬,就這么著在偷也得很長時間才能偷出個 10 幾億啊!從黑龍江到吉林再到大連,太原一偷就是 12 個億,廣東詐騙 14 個億,從上到下出問題,而且一出就是大問題,我們要思考,為什麼現在這些金融大案一個一個出來,真實情況比想像的更糟糕,為什麼現在出這么多問題?我們用兩句話,第一句:地震沒到,老鼠搬家。第二句:世界上最精明的就是隱藏在銀行裡面的賊。這兩句話不知有沒有人能駁倒我。 隱藏在銀行裡面的賊他已經偷竊了幾千萬幾個億,給暴露了抓住了殺 10 次頭都不夠。貪污犯貪污 100 萬就殺頭了,他幾千萬上億,已經拿走了,已經轉移出國了,他最敏感,他為什麼不走呢?因為他還能再偷一把。那麼現在為什麼暴露出來呢?這是因為 2006 年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必然導致資金分流,無論什麼人如果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在北京開一個點,你會不會把你存款當中的一部分存到花旗或匯豐去?會。咱們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有 20 萬個網點,那比什麼重啊?咱們中國的精細數,官方數字是 0.4627 ,實際上超過 0.5 。這是什麼意思啊?傳統的計算方法是在 0.3 的時候是 20% 的人擁有 80% 的銀行存款,那麼實際上是 10% 的人可能就擁有 80% 的存款,貧富差距就這么大,只要 10% 的人都住在那,全住在大城市裡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哪有窮人住到鄉下去的?這些人如果要轉移的話,我們有一個估計,只要這些人把他們的存款轉移一點點,就是超過了 !0% ,只要有 10% 的存款從現在的銀行體系分流到外資銀行,我們的存差就沒了。 現在大家心情很平靜,主要問題是我們有巨大的存差,每年存進銀行的錢比貸出去的多,而總資產一年一年喪生,銀行在逐漸的增大,越來越富有,如果銀行的資產在下降,那麼這印證了四個字叫水落石出,這個時候再想像現在這樣拆東牆補西壁,你就面臨著資金來源的枯竭,資金鏈就斷了,現在為什麼這些蛀蟲不逃呢?因為有大量的錢進來,他進來的多出去的少就能補,等到進來的不夠這案犯就要暴了,如果這個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麼現在到 2006 年 11 月將是金融大案的高發期,該逃的必須要逃,而他一逃,這個賬面上的窟窿就出來了,並不是說現在錢還在,現在錢早已不在了,是個窟窿,不過窟窿得在,這個分析有待檢驗,但是我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我敢說有相當多的金融案犯弄虛作假,我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作防範。 那麼我們的第三道防火牆就是高儲蓄率。金融案件之所以不暴露是因為大量的資金流入了銀行,只要有錢進來,銀行的資金鏈就不會斷竭,所以拆東牆補西壁就有條件了。那麼我們現在的第三道防火牆高儲蓄率還能持續多久?所以這個就是本人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們知道中國儲蓄率確實很高,但是我們要研究它是否會一直高下去,一直 40% 。而出現高儲蓄率的基本原因是什麼?具體的是消費習慣( consumption behavior ),這里有個概念叫第一代效應 (first generation effect) ,今天我們就是圍繞 first generation effect 來解釋,來預測和計算中國的高儲蓄率有持續多久。這是中國的儲蓄率,高儲蓄率的重要性:因為高儲蓄,人們可以投資,高儲蓄率還能保證金融系統穩定。只要有源源不斷的錢進來,我不管有多少不良貸款,有多少窟窿都不怕,那麼下面就會有很多問題。中國能不能持續地保證高儲蓄率?如果不是這個情況,那麼什麼時候中國的儲蓄率要開始下降?下面我們要比較准確的估算一下,對於大家提高危機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整個研究就是我這本書《危機意識與金融危機》,還有這 本書《徘徊在大門口的金融危機——把脈中國經濟體制》。 我們並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嚇唬誰,你要有個危機意識,就像你要告訴你小孩,出門過馬路要注意,弄得不好撞上軋死你。你的目的是讓他不要軋死。有的意識他不重視,你現在說沒事你隨便過馬路時,它是沒法生什麼效的,唱頌歌有的時候是需要唱的,所以我有的時候在新聞媒體前沒少給中國唱頌歌。唱的頌歌唱多了人家還在網上罵我說徐滇慶替中共講話,目的是假期的時候回國免費旅遊。這並不是這么回事,我們作為學者,作為研究人員,我們要提供的是各種可能出現危機的信息,並且呼喚危機意識,使大家注意到過馬路不小心要被車軋死。 現在我就來談 Rostow ,實際上我們這個理論最好規范化的途徑就是 Rostow 的發展理論的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傳統社會( traditional society ),傳統社會當然就是農業社會了,比較封閉的。第二個階段是起飛前階段,必須要有一些變革,產生起飛的動因,咱們中國的動因是文化大革命,導致咱們國民經濟崩潰。第三個是起飛階段,就是一下子就上去了。第四個是趨於成熟。第五個是 high mass consumption ,叫做大眾高消費階段。 Rostow 把經濟增長分成 5 個大的階段,實際上我們從橫向來看世界各國,有很多國家,窮國在非洲,亞洲,這些窮國是處於傳統社會,儲蓄率非常低。這些富國處於大眾高消費階段,儲蓄率就維持在 15% 到 22% 之間,也就那麼多了,而且相當的穩定,稍有下降的趨勢。中間就是起飛,起飛很遺憾的是今天能夠從低收入國家進入到高收入國家的無非是亞洲四小龍,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們叫 new consumption country ,但是他們金融危機發生了,還有一個大傢伙,中國,所以我們就不希望它重復泰國的例子。 現在Rostow 沒有給出定量,這五個階段是理論上闡述了一下,那麼我們就試圖通過這份研究,給出這五個階段確切的定義,特別是第三和第四階段,第四階段叫做趨於成熟,什麼叫做趨於成熟?能夠持續多久?它和儲蓄率之間有沒有一定的聯系?人們都知道在儲蓄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統一對立的矛盾,高速增長若干年之後儲蓄率必然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國民收入的提高使人們能儲蓄得更多,另外一方面人們多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儲蓄率,一正一反兩方面的影響。經濟發展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了激勵生產積極性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而民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必然降低儲蓄率,所以我們做了一些 review ,很多人就這個問題做了研究,現在從這個數字,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四小龍從窮到富起飛,四小龍保持高儲蓄率多少年? 20 到 30 年。這個還不能比較准確地來告訴我們,但是當大眾高消費社會的時候消費會增加的比較快,而儲蓄率就開始逐步下降,那麼這是給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暗示,即大眾高消費階段儲蓄率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起飛就是儲蓄率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趨於成熟就是人均收入和儲蓄率不相關,人均收入增加,儲蓄率始終在 30% 到 40% 之間徘徊,高儲蓄率。剛才中國那條曲線就表明中國處在這個階段,這樣我們就可以檢驗了。

D. 中國的儲蓄率過高和美國高消費低儲蓄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天在「馬來西亞央行高層研討會」上表示,美國低儲蓄、高消費的狀況與中國的高儲蓄率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此前,美國多名政府高官曾公開指責稱,中國的高儲蓄率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 OyUcDi)
PZ}'XricNL
周小川承認,近期國際上有部分觀點認為,亞洲和產油國儲蓄率過高是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他強調指出,從儲蓄率波動的時間分布看,美國本輪的低儲蓄、高消費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而東亞國家的儲蓄率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開始有所提高,中國儲蓄率的上升更是在2002年以後。因此,就時間分布上的差異而言,兩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U>)Hi_
NcRE%7"
「某些經濟體的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其對增長模式的反思勢在必行。」周小川指出,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狀況的一大原因是其對經濟「過度樂觀」的態度。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呈現很強的靈活性和良好恢復力,致使市場「過度樂觀」,這種觀點也顯著影響了美國居民的儲蓄行為。他預計,在本次金融危機後,美國的這種狀況將會出現較大的調整。 `]a} fiR
a=` R`6_
此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把美國房地產泡沫歸咎於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的高儲蓄率,美國新任財政部長蓋特納則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周小川表示,從統計上看,匯率與儲蓄率的相關系數不高,且統計檢驗也不夠顯著,似乎不能僅靠調整匯率來調整儲蓄率。 Y9 -[0}
K 1UAw:9
周小川分析稱,東亞國家儲蓄率偏高存在多種客觀原因,包括民族傳統、文化習慣、家庭結構、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階段等。因此,全球儲蓄率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希望在短期內得到改變是不切實際的。中國政府降低儲蓄率的意圖是明確的。自2005年以來,中國已將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作為基本的國家政策,這些政策的綜合結果必然會降低儲蓄率。(北京晨報) [BHlv;
SgW=.U`{\8

E. 以往金融危機的過程與解決辦法

最早的金融危機是在18世紀的荷蘭,由於鬱金香市場的泡沫嚴重導致整個鬱金香花市和相關產業和金融產品(比如股票)價格崩潰,那個時候也沒現在這么豐富和成熟的經濟理論支持,就等價格崩潰到一定程度後市場自然形成新的均衡點。(現在有了理論其實也是這么搞,等市場築底)

19世紀中從美國開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范圍(主要是美歐)的經濟危機,主要也是由於工業革命後產量爆炸性增長和一段時期內經濟特別繁榮導致的通貨膨脹和市場泡沫,這次危機的最嚴重影響是發生了歐洲各地的工人運動,包括社會主義在歐洲的流行,但各國通過嚴厲打擊給鎮壓下去,然後紛紛調整勞資關系等緩解了矛盾,另外新市場的開發,尤其是打開了中國市場,給這些國家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g點,此外由於改善了工人條件,國內消費市場開始興旺也帶動了資本主義在19世紀後半期的奔騰年代。

最著名的「大蕭條」(the depression)就是奔騰年代後發生的,准確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起點是美國華爾街。爆發原因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美國有嚴重的經濟泡沫,歐洲在戰後為了尋求經濟恢復紛紛採取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對外國商品徵收重額關稅,導致國際市場大蕭條,最終反過來損害了各國經濟實體(所以貿易保護主義絕對是弊大於利的)。這次危機最終的解決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美國式的羅斯福新政,國家開始加強干預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大力推進基建措施,成立美聯儲控制金融界,打擊投機倒把,恢復工業保證就業等等。另一種就是德國式道路,開始整軍備戰。於是二戰就爆發了。

再之後是70年代由於海灣戰爭導致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受此影響美歐經濟陷入二戰後黃金發展後第一次衰退,而新興亞洲國家和地區如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則抓住機會以低成本吸引外資發展製造業崛起。這次危機的另一影響是經濟學界又放棄了原來羅斯福新政那套凱恩斯主義,開始採取新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次衰退以柯林頓上台後的大增長結束。

之後是亞洲金融危機,原因是亞洲在70年代發展後累積的泡沫,由頭是索羅斯投機做空泰銖,解決是嚴酷的等待市場到達均衡點。

然後是2001年網路泡沫,原因是網路概念股在美國暴漲引發泡沫,911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採取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令美國經濟沒有太大衰退,但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給今天的次貸危機打下伏筆。

F. 中國的高儲蓄率還能維持多久

到2012 到 2015年,我們的高儲蓄率就結束了。因此必須趕在此之前加速金融體制改革。否則金融危機突然爆發的話,其結果不堪設想 中國的金融穩定,實際上有三道防火牆:第一道,對內壟斷;第二道,對外隔離;第三道就是高儲蓄率。有這三道防火牆,咱們什麼問題都不怕。 金融業開放帶來的危機 現在,所有人存錢都存到四大商業銀行,四大商業銀行也沒有什麼區別,所有銀行每年的存差都特別高。對外隔離,人民幣不可兌換,這也是個很有效的防火牆。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這道防火牆就保證著我們能夠比較准確地知道外國人手裡有多少人民幣。 當年,泰國在金融危機襲擊來的時候就懵了,政府連數字都找不到,它不知道外國人手裡有多少泰銖,而它的泰銖並不是長期流出去的而是短期拆借。韓國也是到最後都搞不清對方有多少彈葯。中國加入 WTO 五年之後要開放銀行業,對內壟斷局面將隨著對外開放而取消,我們的前兩道防火牆將不存在。難道我們一定要走泰國、馬來西亞的覆轍嗎? 開放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比如說,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渥太華沒有一家公司。加拿大有沒有違背 WTO? 沒有,你挑不出毛病來。但是花旗銀行為什麼不到加拿大去?加拿大是一線的經濟大國,這么大的市場它為什麼不要?因為它進不去。總之,要有個危機意識,要知道自己的狀態是什麼,該做什麼,什麼東西是不該做的,沒本事做到的東西就不要做。連加拿大都不敢做的事情你都敢做,最後遭遇危機的時候只能夠痛定思痛了。到了 2006 年 11 月份全面開放的時候,我們就面臨著一個全新的挑戰。 為什麼金融大案層出不窮? 最近金融大案要案層出不窮。從北到南,而且一出就是十幾個億。哈爾濱的高山,小小的一個銀行支行,偷走十幾個億,咱們壓根不知道。十幾個億,那個東西要拿人民幣現鈔,一個小麵包車都裝不下,他一個小支行,怎麼有這么大的能耐呢?他不是一天偷的,是今天偷一百萬,明天偷一百萬,就這么著偷也得偷很長時間才能偷出個 10 幾億啊!從上到下出問題,而且一出就是大問題,我們要思考,為什麼現在這些金融大案一個一個出來,真實情況比想像的更糟糕,為什麼現在出這么多問題?我們用兩句話,第一句:地震沒到,老鼠搬家。第二句:世界上最精明的就是隱藏在銀行裡面的賊。這兩句話不知有沒有人能駁倒我。 隱藏在銀行裡面的賊他已經偷竊了幾千萬幾個億,給暴露了抓住了殺 10 次頭都不夠。貪污犯貪污 100 萬就殺頭了,他幾千萬上億,已經拿走了,已經轉移出國了,他最敏感,他為什麼不走呢? 因為他還能再偷一把。那麼現在為什麼暴露出來呢?這是因為 2006 年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必然導致資金分流,無論什麼人如果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在北京開一個點,你會不會把你存款當中的一部分存到花旗或匯豐去?會。中國實際上 10% 的人可能就擁有 80% 的存款,貧富差距就這么大! 這10% 的人全都住在大城市裡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只要這些人把他們的存款轉移一點點,就是超過了 10% ,只要有 10% 的存款從現在的銀行體系分流到外資銀行,我們的存差就沒了。 現在大家心情很平靜,主要問題是我們有巨大的存差,每年存進銀行的錢比貸出去的多。如果銀行的資產在下降,那麼就印證了四個字叫「水落石出」,這個時候再想像現在這樣拆東牆補西壁,你就面臨著資金來源的枯竭,資金鏈就斷了。現在,為什麼這些蛀蟲不逃呢?因為有大量的錢進來,他進來的多出去的少就能補,等到進來的不夠這案子就要暴露了。如果這個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麼從現在到 2006 年 11 月將是金融大案的高發期,該逃的必須要逃,而他一逃,這個賬面上的窟窿就出來了。並不是說現在錢還在,現在錢早已不在了,是個窟窿,不過窟窿還沒戳破。這個分析有待檢驗,我並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我們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作防範。 當前的高儲蓄率能維持多久? 金融案件之所以不暴露是因為大量的資金流入了銀行,只要有錢進來,銀行的資金鏈就不會斷竭,所以拆東牆補西壁就有條件了。那麼現在的問題是,第三道防火牆高儲蓄率還能持續多久? 首先,我們知道中國儲蓄率確實很高,但是我們要研究它是否會一直高下去,一直都維持 40% 。 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來談羅斯托的發展五個階段理論。第一個階段是傳統社會,第二個階段是起飛前階段,第三個是起飛階段,第四個是趨於成熟階段,第五個是大眾高消費階段。羅斯托沒有給出定量分析,我們就試圖通過研究,給出這五個階段確切的定義,特別是第三和第四階段,第四階段叫做趨於成熟,什麼叫做趨於成熟?能夠持續多久?它和儲蓄率之間有沒有一定的聯系?人們都知道在儲蓄和消費之間存在著統一對立的矛盾,高速增長若干年之後儲蓄率必然面臨著來自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國民收入的提高使人們能儲蓄得更多,另外一方面人們多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儲蓄率,一正一反兩方面的影響。我們發現,起飛階段,儲蓄率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趨於成熟階段,人均收入和儲蓄率不相關,人均收入增加,儲蓄率始終在 30% 到 40% 之間徘徊,高儲蓄率,我們中國現在就處於這個階段;但是當大眾高消費社會的時候,消費會增加比較快,而儲蓄率就開始逐步下降。 事實上,一個人的價值觀形成於他的青少年時期,社會因素和價值環境和家庭環境造就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性,包括消費習慣。出身於貧窮家庭的人很可能終生保持節儉的消費習慣。而富家子弟從小花慣了錢,除非在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他們將傾向於維持較高的消費。 在剛剛開始經濟起飛的國家中,服務業欠缺發達,尚且不能提供高檔次,多元化的消費選擇,有助於在社會上保持簡朴的風氣,可是人們並不願意讓他們的子女重復他們當年的艱苦日子,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人們有能力為下一代提供比較舒適的生活,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習慣與長輩迥然不同,這我相信大家沒有異議,誰家的孩子比父母都會花錢。這是因為人的心理,自己吃苦不願讓下一代吃苦,所以年輕人可支配的資金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開放,大量外國商品和消費方式傳入境內,迅速發展起來的服務業為年輕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消費攀比促使新一代存在著高消費傾向。它並不是突然之間變,而是一年一年逐漸在變,等到 20 年之後你就發現,爹跟兒子的差距,爹是儲蓄 40% ,兒子是儲蓄 20% 。 我們用台灣和韓國的數據做的實證分析發現,人均收入和儲蓄率不相關的時間(趨於成熟階段)是 20 到 25 年。根據我們對中國大陸 81 年到 2001 年數據分析,1987 年以前人均收入和儲蓄率是正相關,到了 87 年以後就不相關了,如果中國大陸像台灣和韓國一樣,高儲蓄率能維持 20 到 25 年,那麼到了 2012-2015 年之後我們可就要一定出現負相關了,到時我們的高儲蓄率就結束了。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必須要趕在2012 到 2015 之前加速金融體制改革。如果改革好,即使儲蓄率下降,進入銀行的資金流減少,有健康的健全的金融體系,我們還能太平地過下去;否則的話,水落石出,那些大窟窿就會暴露出來。這個東西是突然爆發的,一旦出現,其結果是不堪設想的。

G. 關於金融危機時中國採取的政策說法不正確的是:()

答案:C
2008年底,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緊縮的貨幣政策是不對的,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H. 中國採取哪些措施應對金融危機,這些措施有什麼作用

中國政府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經濟的擴張性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有(1)增發國債,增加政府支出。自1998到2002年,中國政府連續幾年每年增發了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長期國債,累計增發規模達6600億元,直接帶動投資在32000億元以上。(2)放鬆銀根,包括下調利率和准備金率,放寬貸款政策等。
中國目前正處在國民經濟的重型化階段,資本品的生產即重工業的生產大大地快於消費品的生產即輕工業生產。自2000年以來,中國重工業生產速度持續高於輕工業生產3~5個百分點,重工業在工業中比重由1998年的50.7%,上升到2004年的66.5%。經濟的資本密集化程度大大提高。
初步判斷,未來幾年內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進入較大幅度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1.變化中的三大長期因素
應該看到目前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長期因素正在發生變化:
低成本的勞動力因素。隨著國民經濟的資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資本替代勞動的趨勢十分明顯。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正在逐步弱化。同時,勞動力市場價格趨於上升。近兩年在局部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就反映了這種情況。另外,目前國家積極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如勞動保障制度,也會提升勞動力的實際價格。
制度變遷或體制轉軌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在遞減。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中國的市場經濟運行的體制框架已經基本建立。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要形成一個「好」的市場經濟制度的運行基礎。這是一個自然成長的發育成熟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今後可能很難再有由於體制性約束的放鬆,而突然爆發出來的對經濟增長刺激的勢能。
高儲蓄。儲蓄傾向高是中國人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新加坡也曾經出現過這種類似現象。中國目前的國民儲蓄率高達46%,日本人儲蓄率最高的也不到40%。2004年,中國人的平均邊際儲蓄率高達80%。高儲蓄結果支持高投資,高投資帶動高增長。應該說,高儲蓄目前仍然是支持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儲蓄傾向的代際變化十分明顯。有學者研究日本、台灣都經歷由於收入主體的代際變化,而產生的儲蓄傾向大幅度地降低。有專家預測,2010年以後,中國將進入老齡社會,老齡人口理性行為是負儲蓄或零儲蓄。因此,隨著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未來10年內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很可能將從目前的高位急速掉下來。
生產方式變化使經濟波動不可避免
前面講過,目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資本密集化或者說是資本深化的過程。資本密集化帶動經濟增長的好處十分明顯,但是,其結果是資本結構更加復雜,由最終投入到最終銷售的生產過程更加延長(現代化經濟特點就是「用商品生產商品」)。也就是說生產過程更加「迂迴」了,即所謂的「迂迴生產」,更加間接了,更加跨期了,當前的生產決定於未來的消費。這樣就使得經濟波動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一種常態特徵,是必不可免的。其原因有:
第一,由於資本結構的復雜化和生產過程的延長化,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異常復雜。實現生產與消費平衡、供給與需求平衡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即使市場信號沒有由於人為的干預而失真,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狀況會是一種常態特徵。這是因為當前的市場信號也不可能完全反映未來的市場供求關系。期貨市場只能起到一定的平抑和調節當前供需與未來供需的作用。
第二,企業家的有限理性,也決定了經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說,無論企業家有多麼精明,也不可能預知未來,存在著哈耶克所說的「不可救葯的無知」。企業家的失算,特別是「集體失算」,也使經濟波動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
第三,目前中國要素市場的價格信號扭曲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主要是資金市場和土地市場的發育不完善,利率、地價不能真正反映其供求狀況,這就更增加了經濟波動的可能性。
問題是我們如何對待不可避免的經濟波動。首先,要承認和適應經濟波動。經濟波動與現代市場經濟與生俱來。要想搞市場經濟就要接受或者說要承受經濟波動。其次,要看到經濟波動的正面作用。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優勝劣汰」,而「優勝劣汰」作用只能在經濟波動中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這就是經濟波動自動清除機制。
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是經濟波動(Fluctuation)演變成為經濟周期(cycle),不能接受繁榮後的蕭條,不能接受80年前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在什麼條件下,經濟波動就會演變成為經濟周期?按照米塞斯—哈耶克商業周期理論就是,當出現了信用擴張過度的情況,經濟波動就會演變成為經濟周期。
貨幣信用擴張因素
當前中國政策界、學術界普遍都接受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現代貨幣主義的說法,即通貨膨脹即信用膨脹,等於普遍的物價上漲,通貨緊縮即信用緊縮,等於普遍的物價下降。但是,近年來美國現代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提出,貨幣信用擴張與收縮不一定反映在物價水平上,特別是消費品價格上,如CPI、RPI。因為貨幣信用擴張還可以表現為:
第一,資產價格的上漲。如股市、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80年前的美國經濟就是如此。當今的中國也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這種情況,目前主要是表現在房地產市場上。
第二,使社會資源更多地流入資本品生產部門(重工業)。因為資金更加廉價了,但是資本品的價格上漲不一定能夠傳遞到最終消費品上,有可能發生消費品價格與資本品價格倒掛的情況。近兩年中國的資本品價格上漲很快,2003年平均上漲了2.2%,2004年平均上漲了5.6%,而同期商品零售價格增長幅度很小,2003年還是下降的,2004年只上漲了1.3個百分點。
第三,要考慮「囤積貨幣」。在貨幣作為交易手段的情況下,貨幣與價格的確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貨幣不僅是交易手段。在中國目前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貨幣還是個人財富的存在形式。如果貨幣流出銀行系統,成為人們的手持現金,就不會影響物價,如果囤積的貨幣存在銀行,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還會進一步放大信用擴張程度,貨幣在銀行系統自我循環。
總之,判斷目前中國經濟是否出現通貨膨脹抑或通貨緊縮,不能只看CPI,還要看貨幣量。具體地說是實際貨幣余額(實際貨幣余額是扣除了價格因素的貨幣)。如果實際貨幣余額增長長時期地超過了實際經濟增長,就要十分警惕了,說明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信用擴張。
以此標准判斷,中國目前是否存在著信用膨脹的情況?長期以來,中國的實際貨幣余額持續大幅度地超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超過的幅度在3%~10%之間,M2比GDP超過了1∶1.8。這一比值可能是世界各經濟大國中最高的了。如果單從這一指標看,目前中國經濟中確實存在著信用膨脹。由於目前中國經濟的貨幣化過程尚未完成(如征地實際上就是一種貨幣化的過程),部分貨幣存量被這一因素所抵消,但即使如此,實際貨幣余額存量也是太大了。特別是其中一部分貨幣存量實際上是用於稀釋銀行系統的呆壞賬。中國的金系統存在著系統風險。
中國經濟「患了高增長病」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從1978到2004年27年間,只有3年經濟增長速度低於7%,平均增長速度在9%以上。這里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未來10到20年中國經濟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這樣的高增長。日本保持9%的高增長只有19年(1955~1973),在當時已經算奇跡了。以後10年的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最高只有6.1%。美國經濟自南北戰爭後到大蕭條前的平均增長速度不到5%。這一階段美國完成了「超英」轉折,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無論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經驗看,還是根據康德拉耶夫長波理論,未來10到20年中國經濟還繼續保持8%~9%的高增長可能性是不大的。
第二個問題:中國經濟能否承受中速增長,也就是說年均增長率在4%-7%之間。如果中國經濟不能承受中速增長,只要經濟增長速度低於8%,方方面面的問題就暴露出來,矛盾就尖銳化了,政府就不得不再用盡各種辦法刺激經濟,這樣中國經濟實際上就是患了「高增長病」。大繁榮後就是大蕭條,經濟波動就會演化為經濟周期。
三、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經過了25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已經到了高風險期,控制風險和及時化解風險,應該成為中國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主旨。
第一,逐步降低對經濟增長速度目標的控制底線,要允許經濟增長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第一步將經濟增長的「靶向」目標下調到7%,最終下調到5%。要讓中國的企業及金融系統逐漸適應中速增長。同時,通過下調經濟增長的「靶向」目標,使中國經濟系統中各種結構性的矛盾逐步得到釋放,避免出現在高經濟增長的掩蓋下,使各種結構性的矛盾逐步積累,最終演變成為類似於1929年的大蕭條。
第二,要特別防範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的風險,盡快建立起健康、運行穩定的金融體系。
第三,按中國銀行系統的資產比例如20%~30%,保持一定量的外匯儲備。國際經驗證明,中央銀行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在發生金融危機時,能夠履行最後貸款人責任的重要保證。

I. 國家對待金融危機採取了哪些措施

1、股權重組,增資擴股。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

2、壞賬打包,切割剝離。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

3、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9)駁中國高儲蓄致金融危機說法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次級債券衍生合約的市場規模被放大至近40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體報道這次危機將導致全球金融資產縮水27萬億美元。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們回首今日,可能會把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評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現已顯現,世界經濟下滑幾成定局。

中國是這次危機中受損最小的發展中國家,直接損失較小,但是間接影響也不可小視。出口將減少,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其作用開始消弱;投資者的信心有所動搖,投資積極性不高;銀行「惜貸」,國內流動性不足。


J. 98年金融危機為什麼中國減息反而儲蓄增加

儲蓄的增加不但與利率有關,也和通脹預期和投資替代工具有關。通脹預期,指的是人們對將來的通貨膨脹率的預期。如果預期高通脹在儲蓄意願降低,反之升高。投資替代工具包括債券,股市,樓市,外匯,黃金等等。如果替代工具吸引力增加則儲蓄意願下降,反之增加。98年的時候雖然利率下調,但是當時是通縮的,人們的儲蓄意願增加了,同時由於各替代工具的風險比較大,人們減少了對替代工具的投資,資金轉入了儲蓄。這就是原因。

閱讀全文

與駁中國高儲蓄致金融危機說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