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部門經濟中,投資–儲蓄恆等式與均衡收入條件的區別
儲蓄與投資恆等式
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於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I.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餘部分則當作儲蓄(S)。
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
由於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恆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在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總收入除了用於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恆等。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四部門經濟中,由於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
於是:C+I+G+(X-M)=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I+G+(X-M)=S+T+Kr.
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於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恆等。
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是否處於通貨膨脹,是否處於均衡狀態。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
歸納:
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② 關於投資=儲蓄恆等式的問題~~
在看這個等式之前你首先要明白幾個概念: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 消費(C)和投資(I)可以理解為一個簡單的兩部門經濟系統里的需求加和 即錢的去向 因為有對物品的需求 所以人們消費 因為有賺取利潤的需求 所以人們投資 這兩部分加在一起就是社會總需求(只限於兩部門模型中)
而另一方面 在你擔當了商品需求方的同時 你自然而然通過支付貨幣 而成為了貨幣的供給者 這就是第二個等式里所說的消費(C) 它是指你消費過程中貢獻出的貨幣 即貨幣供給 另一方面 如果你沒有消費 你會把部分貨幣用於儲蓄(S) 這些貨幣雖然看來是靜止於賬面上的 但實際上也是很重要的貨幣供給 因為它代表你手裡的通貨數量 再說通俗點 就是它代表了你的購買力
綜上所述 C+I = C+S 作為最簡單的社會生產模型等式 並不難理解
③ 什麼是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式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指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國民收入中的儲蓄是等於投資的,即 I=S 。
是指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儲蓄總等於投資的恆等關系。這個恆等式是完全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在兩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Y=c+I),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Y= c+S),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這樣就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S=I)的關系。在三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和政府購買(Y= C+I+ G),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又把T—G看作為政府部門的儲蓄,這樣就有了三部門經濟中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J)的關系。在四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即Y=C+7+G+U—M)。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 = 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由於從本國立場看,M(進口)代表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從而是這些國家獲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從而是這些國家的支出,因此(M—X)就等於是其他國家的收入減去支出的儲蓄,這樣就有了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M—的關系。可見,不管在幾部門經濟中,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者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是,這一恆等式並不代表人們意願的或者說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主體以及它們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儲蓄的不一致,引起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說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計劃投資和儲蓄。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關系不是一回事。
④ 宏觀經濟學!達人解決下這套卷子!尤其後面大題!!有追加!
1.一個國家經折舊調整經濟生產的年度指標。計算方法為國內生產總值減折舊。
2.預期可給僱主(企業)帶來最大利潤量的社會總需求,亦即與社會總供給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
3. 財政政策是指根據穩定經濟的需要,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4.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的消費和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的收入中用於增加的消費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5.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1.c 2.b 3.a 4.a 5.b 6.c 7.c 8.b 9.c 10.d 11.b 12.a 13.b 14.a 15.c負相關
五.2.自然失業率就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影響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發揮作用時應有的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也就是充分就業情況下的失業率。包括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暫時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導致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不一致造成的失業,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循環帶來 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
3.公開市場操作(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通過中央銀行與指定交易商進行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第一,中央銀行能及時運用公開市場操作,買賣任意規模的有價證券,從而精確地控制銀行體系的准備金和基礎貨幣,使之達到合理的水平。雖然其發生作用的途徑同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這兩種政策更為准確,並且不受銀行體系反應程度的影響。在公開市場操作中,中央銀行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實施貨幣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銀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是「主動出擊」,而非「被動等待」。第二,公開市場操作沒有「告示效應」,不會引起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意向的誤解,因而,也不會造成經濟的不必要紊亂。這就可以使中央銀行連續、靈活、不受時間數量方向限制地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而不會因為經濟主體的適應性調整,造成經濟運行的紊亂,即使中央銀行出現政策失誤也可以及時進行修正。這是具有強烈「告示效應」的再貼現率政策和准備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其它證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另外,公開市場操作可以普遍運用,廣泛地影響社會經濟活動。
4.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波動的根源是實際因素,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沖擊,至於傳播機制則不唯一。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聲稱貨幣存量的變動和產量的變動沒有關系,產量和就業的波動是各種各樣的實際沖擊攪動經濟的結果,它們使得市場迅速調整且總是處於均衡狀態。盡管有相當數量的實際經驗表明貨幣存量的變動和產量的變動相關聯,實際經濟周期經濟學家把這種相關性解釋為貨幣變化適應產量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產量變化的原因。他們的依據是當產量上升時,銀行系統擴張貨幣以便為更高水平的支出融資。因此貨幣數量的變動並沒有導致經濟周期,雖然它們與此是相聯系的。實際經濟周期在排除了經濟周期的貨幣原因之後,還需要解釋打擊經濟而導致波動的沖擊或者攪動,以及這種攪動是如何傳遞的。
實際經濟周期模型也有嚴重的缺陷,它們既沒有考慮政府部門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貨幣對經濟的影響。這兩點都脫離了實際情形。盡管存在這些問題,西方學者一般認為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工具。它提醒人們,波動可能是由不可避免的實際經濟沖擊引起的,而不是像過去許多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源於政府的政策。
這題真夠難的 我學得不算好
⑤ 經濟學:儲蓄投資恆等式如何理解
我覺得,總的支出是用來買東西,也就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啊,反之,提供了總的供給便會得到收入,所以總收入也即總供給吧~~
⑥ 這一題,按照四部門的投資儲蓄恆等式,投資等於私人部門儲蓄加政府部門儲蓄加外國對本國儲蓄
凈資本流入指的是凈出口(凈出口>0所以是流入)
而你說的外國對本國儲蓄不應該是外國把錢存入中國銀行么?
⑦ 宏觀經濟學 為什麼投資和儲蓄是恆等的 不是只有二者相等時國民收入達到均衡嗎難道國民收入總是均衡
1. 當然不可能總是平衡的。
2. 兩者之間保持的是一種動態平衡。
3. 當投資大於儲蓄的時候,因為投資過剩,所以銀行需要錢,利率會降低,會重新吸引到更多的儲蓄,從而達到平衡。
4. 或者當儲蓄大於投資的時候,因為投資不足,利率也會降低,儲蓄會降低,從而和投資平衡。
⑧ 西方經濟學中有關「儲蓄=投資」恆等式的問題
公司利潤是資本所有者或者企業家才能生產要素提供者所獲得的要素收入,是按收入法核算的GDP中的一部分.應該暗含於等式右邊「C+I+G+NX=C+S+T」即(C+S+T)中。
儲蓄是指國民收入扣除消費後餘下的部分(假設考慮兩部門經濟的情況),理應包括私人儲蓄與公司留利。書上454頁第四段第一句話也證實了這一點「社會消費函數並不是家戶消費函數的簡單加總,還要考慮一系列限制條件....公司未分配利潤無形中是一種儲蓄...公司未分配利潤在利潤中所佔比例大,消費就少,儲蓄就多"充分證明了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儲蓄S是包含了公司留利的。
所以,應該說儲蓄S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個人儲蓄,一部分是公司留利,也就是公司利潤減去紅利等。
書上的題目應該假設公司留利為0..只能這樣理解了(其實書上有很多不嚴密的地方,要學會自己推敲,不能盲目信書)
2,3樓兩位同學沒有把經濟學吃透就跑出來混淆視聽,誤導小學弟小學妹....善哉善哉....
順便..3樓的同學C+I+G+NX是從支出的角度核算國民收入,C+S+T是從收入的角度核算國民收入...請不要犯這種低級錯誤
⑨ 宏觀經濟學中儲蓄投資恆等式怎麼理解
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會計學意義上的概念,它和國民收入均衡的條件儲蓄等於投資是兩回事。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事後實際發生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不管宏觀經濟是處於經濟蕭條還是通貨膨脹狀態,它描述的是賬面上數字收入與支出的一致性;宏觀經濟均衡中的儲蓄等於投資是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相等,但現實生活中的總支出與總收入並非自然達到均衡,如果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不相等,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它解釋的是現實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況。
應答時間:2020-11-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