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收入Y 消費C 儲蓄S 投資I
在只考慮兩部門經濟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為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即Y=C+S
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而國內生產總值又等於總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同時可以推得I=S,即儲蓄等於投資
三, 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國的公司給那些信用評級不高的居民貸款(次級貸款),使他們能順利買房,並將此以證券的形式發放,但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利率的不斷下調,很多居民無力還貸,而購買了大量次級債券的公司蒙受了巨大損失。由於美國的金融工具相當復雜,受牽涉的公司越來越多,虧損越來越嚴重。貝爾斯登,雷曼相繼倒閉,美林被收購,高盛和JP摩根也轉向了存貸業務,美國真正意義的投資銀行不復存在。金融危機實際已轉化為金融海嘯,因為它已波及到實體經濟的諸多行業。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人的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大爆發,美國人不再願意多消費,寧願將貨幣放在自己身邊,投機動機大大減少,這樣造成的結果當然是實體經濟遭受巨大損失,人們不願買奢侈品,不願買車,不願...可以看到,美國的汽車也已經瀕臨破產,三巨頭——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已是熱鍋上的螞蟻。美國政府已採取7000億美元的就市措施,給銀行注入資金。並且採取降低利率等措施,但由於危機過於嚴重,效果並不顯著。
❷ 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第六章,投資和儲蓄,消費和儲蓄的關系是怎樣的可
凱恩斯認為利率的自由變動可以確保儲蓄等於投資稅收政策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其一,稅收對人們的收入產生直接影響,進而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和儲蓄決策,其二,政府對企業征稅會影響到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進而影響企業的激勵機制和行為方向貨幣政策,它是通過政府藉助中央銀行對一國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中央銀行通過改變貨幣供給量能夠影響到許多金融變數和經濟變數,如利率、股價、房地產價格、匯率等等。參考高鴻業的宏觀經濟學分冊吧
❸ 儲蓄為什麼等於投資(宏觀經濟學)
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它衍生出三大國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與AD-AS模型,成為傳統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基石。
1、作為國民收入的核算式,是會計恆等式。即從事後的核算看,該等式是由國民收入的定義決定的,無條件成立。
2、作為宏觀經濟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總產出(總供給),C是計劃消費,I是計劃投資,G是計劃的政府購買。而C+I+G就是總需求。由於企業有非意願的存貨投資,使得計劃投資往往不等於實際投資。
假設企業產出Y=100,打算賣出90,留下10作為計劃存貨。但是實際上C=50,G=10,那麼就有40未賣出,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扣除10的計劃存貨,還有30是企業的非意願存貨。
從會計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從考慮宏觀經濟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宏觀經濟不均衡。
因此,儲蓄等於投資指的是宏觀經濟均衡條件,而非實際的會計核算等式。也就是說,只要該條件成立,經濟將處於均衡穩態。
(3)收入儲蓄和投資的關系擴展閱讀
凱恩斯的C = α + βY消費函數中的 α並非常量。因為它要麼是自己以前的儲蓄存量,要麼是祖上遺產,而祖上遺產也屬儲蓄存量。
由於儲蓄來自收入,即與收入正相關,不存在一個能適應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應該是關於收入的變數,於是,就可以寫成C = αY + βY=(α + β)Y=KY。此即對庫茲涅茨經驗公式的理論證明。
對比中美兩國的收入水平與儲蓄率,中國收入低,但儲蓄率高;美國則相反,這是事實上對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論斷的否定。
C = α + βY消費函數存在的另一大問題是缺乏貸款方,即儲蓄是如何轉化為投資的。如果是存入銀行,那麼是間接投資;購買股票或債劵,則是直接投資,它們都需要貨幣回報,而非不斷增長的存貨。
因為貨幣性質變化了,從挖掘出的金銀等非債務貨幣轉為央行借貸出的債務貨幣,盡管央行印製貨幣成本低廉,但它需要還本付息,這是系統無法完成的,最後求諸於央行量寬購買與負利率。
❹ 論述居民收入、消費、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
居民收入Y 消費C 儲蓄S 投資I
在只考慮兩部門經濟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為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即Y=C+S
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而國內生產總值又等於總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同時可以推得I=S,即儲蓄等於投資
❺ 宏觀經濟學中,儲蓄和收入的關系是怎樣的
最簡單理解吧,在經濟學中你儲蓄的錢不是埋在地下的,而是放在銀行的(當然銀行會把錢投資於企業),這樣會有利息所以是投資,因此你的收入不是用來消費就是用來投資(儲蓄)了,儲蓄增加,消費減少,但你的利息增加了,因此最終你的收入肯定是增加的。
但從全社會來看,如果消費減少大部分投資了,則供過於求,企業會產品積壓,為了不破產只好減少生產,造成失業增加,所以從宏觀上社會的收入會減少(因為有人失業了)。
所以你的儲蓄利息增加了,收入增加,但如果倒霉失業了,你當然收入減少了,增加的那點利息彌補不了沒有工資的減少。
當然上面都是通俗解釋,投資(儲蓄)達到多少是合理的,是很復雜的問題,需要政府進行引導通過利息等調節,以便失業保持在合理范圍內。
❻ 什麼是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式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指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國民收入中的儲蓄是等於投資的,即 I=S 。
是指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儲蓄總等於投資的恆等關系。這個恆等式是完全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在兩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Y=c+I),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Y= c+S),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這樣就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S=I)的關系。在三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和政府購買(Y= C+I+ G),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又把T—G看作為政府部門的儲蓄,這樣就有了三部門經濟中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J)的關系。在四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即Y=C+7+G+U—M)。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 = 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由於從本國立場看,M(進口)代表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從而是這些國家獲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從而是這些國家的支出,因此(M—X)就等於是其他國家的收入減去支出的儲蓄,這樣就有了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M—的關系。可見,不管在幾部門經濟中,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者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是,這一恆等式並不代表人們意願的或者說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主體以及它們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儲蓄的不一致,引起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說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計劃投資和儲蓄。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關系不是一回事。
❼ 論述居民收入、消費、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
居民收入Y,消費C,儲蓄S,投資I(兩部門模型,不考慮政府)。
居民收入一部分用於消費,另一部分用於儲蓄,所以,Y=C+S。
通過銀行,儲蓄被轉化為投資,我們認為I=S。
當居民總消費=投資總產出時是理想的狀態。
Y增加時,C和S隨之增加,I也增加,投資增加後,同時也帶動就業增加以及居民收入Y增加,這樣形成一個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增長模型。
❽ 投資等於儲蓄在國民收入核算中和國民收入決定中的區別
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這種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s)和總需求(c+i)的恆等關系。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既是否均衡。但這一恆等式並不意味著人們意願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有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使所講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投資總等於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恆等關系並不是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