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嚴謹高效的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體系
作為保險監管機構必須把握「三性」的統一與平衡,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模式。在放寬保險投資方式的同時,保監會應審慎控制保險資金運用比例。建立健全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指標體系,對保險公司定期進行資產檢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要逐漸把對業務范圍的限制和投資渠道的限額管理轉化為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建立並採用資產負債匹配管理、風險資本要求、投資精算師制度等。加強資金運用監管信息的基礎建設,完善保險資金運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實行資金運用的分類監管。加強保險人協會、保險經紀人協會對保險市場的宏觀管理。建立科學的投資績效評估機制以及保險資金非現場檢查監督系統。
(二)健全風險管控體系,提高資產管理水平
保險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控制的決策基點應當立足於我國保險產業長期發展戰略,重構保險資金運用的決策思維,控制交易人員的道德風險,逐步建立起政府依法監管、企業自律內控、社會有效監督相結合的三位一體風險管控體系。保監會應引入分賬管理和匹配管理制度,採用按照產品設立賬戶、按賬戶資產選擇投資組合的方式,實現保險資金運用的精細管理。保險公司層次上的風險管理主要依賴於建立和貫徹有效的總體風險管理制度和實施有力的各投資品種風險控制措施,強調獨立託管制度和保險投資體系的前後台分開原則。規范保險資產管理運作流程,完善保險資金運用信息管理系統,構建涵蓋識別、測量、控制等環節的完整的信用風險管理框架。
(三)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的運用范圍,加大保險產品創新力度
未來,保險公司可以從投資方式控制轉為比例控制,逐漸減少銀行協議存款的比例,調高企業債券投資比例,豐富債券投資品種,增加股票持有。在准備金充足、資產負債保持平衡的情況下謹慎選擇配置一些相對高風險的產品以提高投資收益,比如地產等基礎設施,也可以進入實業投資、期貨、甚至權證等領域。保險公司應當加大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實現從負債主導型向負債與資產互動型的保險產品實際機制轉變。在目前市場利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設計出具有較強保險保障功能、能夠反映市場利率變動、投資預期收益合理、投資和保障靈活可變、在市場中有較強競爭力的新產品;在產品設計中體現風險管理的基本思想,運用創新方法提高產品本身防範各種風險的能力,有利於緩解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的高額外匯儲備的巨大壓力。
(四)不斷提高投資水平和員工素質
針對目前狀況,在引入資產負債管理的觀念時,要按資金成本確定投資渠道和投資比例,構造規范、靈活的投資體系。適當集中,分級定權,加強對非主業投資的管理。要加強證券投資的管理,擁有自身投資管理平台和團隊的保險機構,培養投資優質資產的投資理念,並逐步形成保險機構投資大盤藍籌和績優股票的市場預期。另外,嚴格規定保險資金運用從業人員的准入資格,建立起資格認證和審查制度必須建立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並存的勞動用工體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准確合理地評價幹部員工的工作業績,並根據評價結果落實獎懲措施。積極鼓勵和組織員工參加各類研討、交流、考察和培訓,不斷更新員工的知識,開闊員工的視野,拓寬員工的思維。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培養更加專業化的人才。
⑵ 平安保險公司的投資連結究竟是贏是虧請高手解答!
http://www.law-bridge.net/bbs/printpage.asp?BoardID=41&ID=10769
平安保險公司的投資連結保險《世紀理財》設陷坑害我們;我是一位平安保險公司投資連結保險的受害者,我要向哭訴,平安保險公司<<世紀理財保險>>設陷坑害我.
1.保險業務員在推銷這項產品時,故意誇大其投資平安保險基金收益,而不強調其風險,沒有告知我們第一年和第二年交進去的錢,他們玩文字游戲,擅自買了他們平安的人身保險,而不是當初業務員推銷的平安基金,這筆錢要等到交滿二拾年後才能部分還給我們,如果中途退出一分也拿不到的實情;在我們簽合同前,保險公司代理人人連產品說明書都沒給我們看,等到後來弄不明白了,向保險推銷員詢問時才拿給你產品說明書,(而且他們擅自塗改客戶的簽字日期),等你看明白了後,已過了10天的反悔期.交進去的錢就拿不回來了。(事後才知道中國保監會要求這種投資理財保險在簽訂合同前必須請客戶看後簽字確認的),如果一開始象說明書那樣明確的給消費者說了,一般有正常頭腦的人是不會買這樣坑人的保險的.這是不是說明了公司和業務員有意隱瞞事實真象,誤導消費者;我更覺得自已是受騙了,平安保險公司的這種行為是一種詐騙行為。我是從2002年4月份開始與平安保險公司杭州分公司交涉到現在,整個過程是:平安保險分杭州公司一直否認其上述事實,從只能部分退保;我投了兩萬多元(保單號:P120100001053826)只能拿到二千多元錢現金價值,還要扣除高額的手續費,所剩無幾了.他們欺騙投資客戶,騙一個是一個,全國各地都有。
我向市長投訴,他們只是要求工商局調解了一下,不成功就結了,我向省保監會投訴,保監會也沒有認真的替我調查只是聽了平安保險公司一面之詞,答復我投訴不成立,當我去保監會詢問如何調查得出的結果時,他們的調查保險檢察人員以一句「沒時間」把我給回絕了。「為民辦事」這句話我都開始懷疑是不是真的了!我向下城區人民法院起訴,法官也不關注這份合同當初簽訂是有失誠信的,不是我的真實意願的事實,聽任平安保險的律師一面之詞,勸我放棄上訴,我被逼無奈,只有撤訴,我辛辛苦苦幾年攢下的錢,難道就這樣被平安保險公司騙了而沒有說公道的地方了嗎?
-- 作者:daniel-wx
-- 發布時間:2006-11-6 14:58:09
--
當公共權力不能提供救濟時,私力救濟粉墨登場!!
⑶ 信誠人壽保險公司的"信誠[運籌]慧選投資連結保險"不想交了怎麼辦
不交不等於退保,只要賬戶中有足夠成本費夠扣除就可以,由於經濟問題可以申請緩繳,讓業務員為你辦理相關手續!
⑷ 有了存款保險公司,銀行發生恐慌的可能性已經消除,因而貼現率也就不再需要了,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明顯是錯了,有了存款保險公司並不能就消除了銀行發生恐慌的可能,發生恐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能說是一旦發生恐慌將會有一定的保障而已,就好比如說買了車險就不會發生車禍了,哪有這種邏輯的;再說了,貼現率是指持票人需要現金而以沒有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要求兌現,銀行將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又不跟銀行發生恐慌扯上關系,更沒有什麼因果關系。
⑸ 論平安保險公司的戰略管理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一、前言
保險投資在保險公司的經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作現狀並不盡如人意,保險公司作為一個商業企業,其根本目的在於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保險公司利潤已不能單純依靠收取的保險費與一定概率下的保險賠付差額,而是越來越倚重於保險投資的有效運營。因為保險與給付之差,其利潤率是一定的,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而保險投資的運營,其預期的利潤率卻是無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進行各種投資運營才能使保險資金獲得長期穩定的增長,使保險公司獲得較高的利潤。可見有效的資本運營是現代保險業的支柱,是保險經營發展的生命線。
二、我國保險投資的歷史和現狀
(一)我國保險投資的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我國保險企業的資金按規定只能存入銀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繳國家財政,無任何保險投資可言。經過20年的停辦以後,我國保險業隨著改革開放而獲得新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80年開始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並積極發展國外保險業務。
1984年11月,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於加快發展我國保險事業的報告》中指出:「總、分公司收入的保險費扣除賠款、賠償准備金、費用開支和納稅金後,餘下的可以自己運用」。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又從法規的角度明確了保險企業可以自主運用保險資金。這不僅是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強我國保險業活力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對加快我國保險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保險企業投資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步發展階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取得投資權後,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總公司在北京、江蘇等地嘗試性地開展投資(包括貸款)業務,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繼開展保險投資業務。
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對保險企業的投資活動實行嚴格管理,一是對資金運用規模實行計劃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對人保下達2億元投資額度。二是對資金運用的方式與方向作了嚴格規定。1986年人保的資金運用被限定為投資地方自籌的固定資產項目。1987年批准試辦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和購買金融債券。這一階段的經營效益不大理想,資產運用率和投資收益水平都比較低。以1986年為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國內業務匯總的資產運用率只有9.23%,投資收益率僅為0.83%。
2、調整整頓階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於面臨治理整頓的經濟環境和緊縮信貸規模的局面,加之保險業本身經營效益不佳,我國保險投資業務於1988年底進入調整整頓階段。其內容和措施有:總結前幾年資金運用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嚴格執行信貸計劃,嚴肅利率政策,把資金轉投到流動資金貸款方面,堅持「十不貸」和注意「重點傾斜」並採取了擔保和銀行承兌匯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資金運用的安全性與收益性。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工作除辦理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對原有投資貸款項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資金運用的范圍被限定為流動資金貸款、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購買金融債券和銀行同業拆借。
3、進一步發展階段:1991年至1995年
經過兩年多的調整整頓,加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保險投資業務於1991年開始進行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保險投資在保險界得到了普遍認同和重視。兩家新成立的全國性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先後加入了保險資金運用的行列。保險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余額達109.46億元。保險投資的范圍有所拓寬,證券投資得到較大發展,保險投資收益得到提高。
4、規范發展階段:1995年至今
隨著1995年《保險法》的出台和實施,各保險公司遵照《保險法》調整業務,以符合《保險法》的要求。《保險法》的實施,為我國保險投資業務的規范與健康發展奠定的基礎。
(二)我國保險公司保險投資現狀
1、決策機制薄弱
目前許多保險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規范有效的決策機制,人保財險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專門的保險投資公司。決策的盲目性、被動性、隨意性十分突出,在僅能投資債券的時期,這類決策機制不會體現任何危機,對於資產規模迅速壯大的保險公司來說,更是掩蓋了其決策的弊端:決策機制落後,決策反饋機制尚未建立,在保險公司進入基金市場後會充分暴露出來。
2、保險投資渠道狹窄
1998年以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渠道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實行的《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中國保監會指定的中央企業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而西方國家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法定渠道則較廣泛。如美國、日本就規定保險公司可進行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抵押貸款、不動產、保單放貸等業務。
3、保險資金利用率低
保險資金的利用率,在國外基本上達到90%,而在我國還不到50%。有限的保險資金主要用於銀行存款。據統計,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險公司保險資金的40%—60%局限於現金和銀行存款,保險資金基本上無「運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率還不到20%。為了保證保險資金的安全,保險公司將大量資金存於銀行,由銀行進行專業的資金運用,而保險公司只能獲得固定的較低的存款利息,銀行存款的利息已經遠遠不能使保險資金保值、增值了,保險公司必須開拓出投資新領域來保證其資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險投資缺乏相應人才
保險投資涉及到存款、國債、證券等多個領域,因此保險投資人才必須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遠見,對各行業發展有底數,才能有膽略,有靈活性,善於捕獲商機,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豐厚的回報。而我國保險公司由於歷史原因,現有員工基本上由軍轉幹部、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調入和正規大學畢業生三部分組成,且前兩部分約占公司員工的70%,年齡大都在40周歲以上。這樣的人力資源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弊端,即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創造力。保險公司要想從保險投資中獲益,就必須引進相應人才,同時注重公司內部年輕人才的培養。免費公文網版權所有
5、保險公司管理水平落後,影響保險投資收益
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管理體制落後,投資缺乏科學決策,許多公司在科學決策、內部約束機制方面比較薄弱。由此出現了許多領導項目貸款、人情貸款等。這些項目貸款很多無法收回投資本息,甚至成為呆賬、壞賬。管理水平的落後,影響了投資收益。
中國的保險公司要生存,保險事業要發展,客觀上要求保險資金實現有效運用,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馬上就完全放開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限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還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建立我國保險投資體制的構想
(一)保險投資客觀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資體制
所謂保險投資體制是指保險投資活動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的總稱。保險投資機制建立的目的在於提高保險投資的收益,降低投資風險。
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與投資業務是現代保險業的兩個重要特徵,其中保險投資業務已經成為現代保險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險投資業務的發展,將擴大保險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經營和穩定性。同時,保險公司收入的增加,將使保險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險費率,減輕被保險人的負擔,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我國保險業如果沒有投資收益作為基礎,加入WTO後,在承保業務上很難與國外保險公司進行價格(費率)競爭。另一方面,保險投資業務的發展和獲利可以彌補業務上虧損,維持保險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如1987年英國兩大保險公司保險業務虧損分別為0.64億英鎊和1.08億英鎊,而投資利潤為2.04億英鎊和2.49英鎊,盈虧相抵後,還有不小的綜合盈利。從近期國際保險業的發展特點來看,保險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經從傳統的承保收益逐步轉移為投資收益,如美國產險業務自1978年以來連續21年出現承保虧損,主要收益來自於投資收益。
由於保險經營是一種負債經營,因而保險資金的運用除了考慮投資的收益外,還必須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因此,市場的開放,投資工具的增加和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觀上需要保險公司進一步加強投資機制的建設,提高化解風險的能力,保證保險資金實現安全性和投資收益的協調。
(二)保險業應盡快建立、健全保險企業的制度和規范
建立和完善中國保險投資體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保險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經營管理,才可能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險投資提供根本制度保證。如何加強經營管理,我個人認為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加大公司運作的透明度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運用法律武器,嚴懲那些損害股東權益的行為,有效地維護股東的權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對經理層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徹底改變舊的用人機制,讓市場和競爭來決定經理的選拔,使經理的報酬與公司的業績直接掛鉤。
第三、加強管理創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摒棄舊的、傳統的管理模式及其相應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創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應的方式和方法。
(三)進一步拓寬資金運用渠道
保險資金運用是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基礎,是關繫到保險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因素。
由於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加之其它種種原因,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存在的問題是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太小;保險公司無法控制入市資金的風險;在目前封閉式基金占據主流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只能被動的分紅,其變現很難實現;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過窄;保險資金中短期性行為嚴重。
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加快資金入市步伐,使我國保險業能夠持續快速發展。
1、保險資金入市
(1)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運用得當,還可有效解決保險公司所面臨的「利差損」問題。在《保險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投資,僅每年的利差損就有3至6個百分點,這為保險公司的長期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在銀行存款的利率為2.25%,國債的買賣收益最多不過6%-7%,在同業拆借市場上,因資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基金的平均收益達12%。因此,保險資金入市,從長遠來看,對保險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決「利差損」具有重要的意義。
(2)保險資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險公司資產結構。如果允許保險資金按嚴格的比例進入證券市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閑置的壓力。因為保險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是進行股權的交易,在證券市場機製作用下,根據保險資金運用原則,保險公司必然將資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長性的企業中去,這樣客觀上就使保險資產得到了相應的改善。
(3)從長期來看,保險資金入市對於啟動保險消費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保險資金入市無疑使國家找到一種對資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從而使部分社會資金與證券市場之間形成紐帶。在這個紐帶的連接過程中,不但可以改變整個社
資金的結構,還可以使經濟發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國家、企業、個人以及保險公司更好的發展。
(4)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我國保險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隨著我國加入WTO,保險業面臨著更大的沖擊,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保險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務質量來爭取保單,擴大客戶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費收入如何獲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關鍵問題。在發達國家,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較我國暢通的多,除了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外,還可涉足證券市場甚至房地產業。所以,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我國保險公司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實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後的經濟基礎。
(5)保險資金入市可有效緩解證券市場中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有助於穩定證券市場。隨著保險業的不斷發展,可入市的保險資金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必將會改善證券市場的資金結構,它對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2、保險資金進入短期拆借市場。
盡管保險公司都有較高的信譽,但上前還不能以信用方式進入短期拆借市場,而須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進入短期拆借市場,可以為保險公司提高資金運用效率提供方便。
3、擴大可投資的企業債券范圍。
目前保險資金只可購買鐵路債券、電力債券和三峽債券,應擴大到其他的企業債券。盡管企業債券質地有好有壞,或者說存在風險,但應相信保險公司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4、進行資產委託管理。免費公文網版權所有
資產委託就是保險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資金委託給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運作。它的最大好處是保險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親,同時由專業公司進行操作,也可確保較高回報。
(四)培育專門資金運用人才
我國加入WTO將使保險業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保險公司如何作好准備,採取措施,搞好投資收益,上面已經從體制和機制創新、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但要確保這些對策措施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決策的參考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關鍵在人,關鍵取決於目前保險公司幹部職工隊伍的素質。因此,首先要改變幹部隊伍年齡老化問題,採取買斷工齡、提前內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齡老化的人員,以保證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其次,要從管理入手,通過秘訣革,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一流現代化商業保險公司的高效精簡的機關管理體制,盡快與國際經濟接軌;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以及後備幹部和後備人才的儲備。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圍繞加快效率的長遠目標,建立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以及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幹部,建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後備幹部隊伍,構建既有長期培養對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崗的人才儲備庫《保險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論保險公司保險投資(1)》來源於免費範文網
⑹ 為什麼中國實體經濟對中國保險公司極度不歡迎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虛實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放在今天,這種理念仍有其現實意義。比如,觀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否達到優化匹配,便有很大學問,值得深入研究。——亞夫我國實體經濟過去主要面臨的是發達國家技術和市場壁壘。現在,來自發達國家的金融博弈壓力加大,我國實體經濟需要面對復雜隱形的金融侵入,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金融業應當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目標,並與實體經濟形成協同發展格局。但目前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自身發展扭曲和與實體經濟關系扭曲的雙重扭曲。房地產的過度繁榮,抑制了內需的有效增長,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嚴重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有諸多表現,而內生動力的不足是制約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另外,社會關注不夠,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較大,也制約了我國企業向中高端躍升。劉興國國際金融博弈升級,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壓力加大改革開放以前,因為歷史和意識形態原因,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長期遭受歐美國家的圍堵封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政治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基於意識形態的封鎖已基本解除。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更是加快了實體經的繁榮發展。然而,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壯大,一些發達國家對來自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敏感,以至於明裡暗裡採取措施來壓制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以美國為例,盡管美國宣稱樂見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但美國力圖藉助金融戰略調整來維持強勢美元地位,維系二戰以來建立起來的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權,並通過美元周期性的貶值或升值來影響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侵蝕競爭對手的實體經濟利益,這一點是不變的。從上世紀的情況看,美國這一金融戰略的運作,先後遭遇了來自日元與歐元的抵制,但基於日美之間的特殊關系與歐元區的鬆散性,美國在金融博弈中先後都取得了完勝。從我國的情況看,由於早期實施的金融管制政策,美國的金融戰略對我國的影響並不顯著,我國甚至較為平穩地化解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如今,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美國金融政策的調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我國不得不以新博弈者的身份,加入全球金融博弈中。而全球金融博弈更趨復雜,博弈後果更加難以預料,尤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以預測。此前,在金融管制階段,我國實體經濟面對的只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與貿易封鎖。如今,我們還需面對更加復雜和隱形化的金融侵入,這就使得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來自金融博弈的壓力顯著加大。比如,在2008年,美國為轉移其國內次貸危機,引爆國際金融危機,將其國內的次貸危機擴散為全球金融危機,迫使全球金融機構、政府與私人投資者來被動分擔美國金融機構的危機損失。此後,美國推出巨額量化寬松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在增加本國流動性、扶持本國企業發展的同時,通過美元貶值來減輕美國政府、企業或公眾的對外負債壓力。同時通過吹大證券市場資產泡沫,惡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破壞了全球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在美國經濟逐步好轉的情況下,美國又推出量化寬松退出策略,以刺破泡沫的方式誘發其他國實體經濟的全面崩潰。美國主導的金融博弈正在影響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遭遇了重重困難,這是當下的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金融體系扭曲,偏離服務實體經濟軌道一國的金融體系承擔著為實體經濟輸血造血、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金融發展應當以更好服務本國實體經濟為目標,並形成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格局。但目前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兩方面扭曲問題:自身發展扭曲、與實體經濟關系扭曲。具體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現象。一是金融服務價格扭曲。銀行利率管制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不對稱,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二是需求與供給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刺激金融產品需求蓬勃增長,但金融產品供應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三是金融資源分布扭曲。銀行業資產占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滯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四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部分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實入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缺乏,形式創新卻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發展。受嚴格的金融管制約束,我國金融體系不能藉助外部競爭機制來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與動力不足;盡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企,但實體經濟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資源。受金融扭曲影響,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也日益被扭曲。盡管社會融資余額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22.86萬億元,是2002年末的8.27倍,年均增長19.3%,已經相當於2014年我國GDP的近兩倍,其中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已經高達81.68萬億元;但融資難與銀企關系緊張卻是實體企業的普遍感受。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扭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體外循環。盡管社會融資余額高企,2014年全年增加9.78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但企業資金緊張狀況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大量信貸資金在實體經濟體外循環,已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末社會融資余額中約有2/3進入了實體經濟,比2013年末有所下降。二是融資成本高於基準利率。目前我國企業綜合加權貸款成本遠高於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除了部分大型國有企業能夠獲取優惠貸款外,廣大中小企業為了取得貸款,往往只能被動接受銀行的苛刻條件,並支付利息以外的額外成本,大量中小企業的綜合貸款成本已經超過15%,甚至20%。那些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支持的中小企業,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資成本向非銀行金融機構籌措發展所需資金。三是創新目標異化。金融機構過度強調對利潤的追逐,而忽視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創新成為牟利手段,而不是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近年來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沒有一個是以降低融資成本為目標的,也沒有在客觀上帶來融資成本事實上的下降。相反,金融機構套利業務和理財、信託等通道業務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企業融資成本。房地產發展過度阻礙了實體經濟發展1978年,我國房地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只有2.2%;20世紀的90年代,這一比重基本上都維持在4%以下。21世紀初房地產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4%以上,2008年以後這一比例進一步躍升至5%以上。2014年我國房地產業GDP絕對額38167億,已經相當於GDP的6.0%。房地產雖然從來都沒有被政府正式列作支柱產業,但卻在事實上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二級產業。加上與之相關的服務業、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房地產對我國GDP的貢獻已經超過10%。與之相對應的是,房地產業投資與貸款余額以更快速度持續增長。2000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4984.1億元,201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已經達到9.5萬億元,年均增速為23.5%。2014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年增加2.8萬億元,同比多增4055億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8.1%。無論是投資增速,還是新增貸款或貸款余額增速,房地產業均高於實體經濟部門。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嚴重損害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些損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抑制了內需的有效增長。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高達15倍,遠高於一般認為的3-6倍的合理區間。畸高的房價收入比迫使居民將收入用於支付所謂剛性需求的住房購置成本,同時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費需求。我國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可能並不在於收入偏低,而是由於房價和被動儲蓄傾向過高。消費需求的不足,向上傳導的結果則是實體經濟部門的產能過剩加劇,持續發展動能被進一步削弱。二是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房地產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了明顯的投資擠出效應;這一方面是由於投資總量的有限,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投資羊群效應作用的結果。由於大量信貸資金被投放給受益於行業整體繁榮的、低風險的房地產業,需要信貸支持的實體經濟部門融資難度與融資成本持續上升,實體企業發展明顯受阻。三是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相應帶來了房地產開發商財富的快速積累。2014年胡潤中國百富榜中,有20%的富豪們的財富積累來自地產。房地產業的高盈利能力與財富積累能力,誘導著資本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110多家中央企業中,有多達94家企業涉足房地產投資;民營大企業中,也鮮有不涉足地產投資的。當資本關注焦點都轉向房地產的時候,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無疑會被人們所忽視。四是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顯然已經綁架了地方政府。一方面,由於高房價有利於推高土地出讓金從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誘導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另一方面,大量貸款的存在和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貢獻率的現實,決定了地方政府難以也不願意承擔房地產發展減速帶來的風險。房地產業的持續繁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地方政府產業發展政策的剛性需求,房地產業已經成為當前市場化領域中政府幹預程度最深的產業。內生發展動能不足,制約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內生發展動力的不足,是制約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具體而言,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動力的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偏弱。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進策略。早期我們模仿的主要是那些相對先進但已解除專利保護的技術,但隨著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模仿開始向處於專利保護期的技術擴散。基於保護民族產業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有意無意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知識產權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創新成果不能得到有效保護,重新投入回收風險加大,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原創性研發,而是指望繼續依靠模仿維持生存。二是技術差距依然存在,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雖然我們已經在部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高鐵、現代通訊、航空航天等領域甚至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總體上我國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依然存在。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國際領先企業為了繼續保有領先優勢,往往將銷售收入的5%以上作為研發投入,而我國企業在這方面做得明顯不如國外企業。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的研發強度不及2%,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企業投入水平。技術基礎原本就差,後期投入又不足,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明顯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力自然會受到影響。除技術創新之外,我國企業在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經營業態等方面的創新能力也有待提高。發展我國實體經濟,需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的推動。三是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受限。實體經濟對外提供產品或服務,如果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不能正常實現銷售,資金不能順利周轉,實體經濟的生產經營活動受阻,發展必然就此中斷。有研究顯示,美國人工資總額佔美國GDP的58%,而中國這一比例只為16%,這是影響我國居民購買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9,自2008年以來已經連續五年回落。但據抽樣調查,這一系數可能被低估,有研究估計2010年中國家庭基尼系數為0.61,遠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0.481。相對偏高的基尼系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阻礙了內需的增長。而房價的高企、未來預期的走弱、社會保障替代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抑制了內需的增長。據估計中國內需只佔GDP的36%,遠低於美國的72%。2010年,消費支出對美國GDP的貢獻率為79.4%,而我國目前這一比率在50%左右。內需疲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內需比率偏低嚴重製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四是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整體上都缺乏企業家精神。嚴格上說,在國有企業中,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是稀缺的;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都是抱著從政的心態在管理企業,其目標是藉助企業這一工具來實現地位提升與職位晉升,因而關注企業的短期業績與規模擴張,對長期的持續發展關注較少。而且由於科學激勵機制的缺乏,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也欠缺引領企業做大做強的動力。民營企業家中,真正擁有企業家精神的也不多見,不少民營企業家都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家的發展動力逐漸弱化;有少數民營企業家把運營企業當作了從政工具,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走上了棄商從政的道路。同時,由於創業接班人的缺乏,我國家族企業的傳承普遍遭遇難題。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內部動力,阻礙了我國實體企業的做強做大。社會氛圍欠缺,實體經濟未受應有重視盡管我國現代企業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總體上看,我國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依然沒有真正形成,在許多方面還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改進。社會投機情緒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總體上顯得比較浮躁,不願意腳踏實地經營實體企業,而夢想藉助投機一夜暴富。雙軌制的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但其對我國社會與經濟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雙規制改革帶來的最重要的不良後果就是助漲了全社會的投機情緒,並且對改革以來規范社會、經濟秩序的建立產生了長期不良影響。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情緒。在較高的社會投機情緒推動下,實體經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全社會幾乎整體陷入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在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加速發展,部分虛擬經濟環節甚至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這一必要基礎。溫州經濟是研究這一問題的典型樣本。溫州從來不缺少資本,但溫州企業卻一直都深陷融資困境,難以得到資金支持。溫州資本先後被投資於股票、房地產和大宗商品,一些溫州投資者都冀圖從投機性交易環節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是腳踏實地的把資金投入到實體企業,以推進實體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富有效率的外部營商環境尚未形成。所有制差異一直都是我國企業難以跨越的鴻溝,無論是對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企業發展的掣肘。基於所有制的差異,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不能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協同發展,各自優勢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更談不上優勢互補。政府對企業經營的干預依然過多,創業和經營效率受行政干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盡管近年來國務院各部門取消下放了2400多項審批事項,尤其是近2年內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733項,提前完成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本屆政府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審批事項(當時為大約1700項)的任務目標,但與企業預期相差甚遠,實質性的松綁放權需求沒有得到應有滿足,行政審批效率也急需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相對更直接,因為行政尋租而額外增加企業負擔的現象普遍存在;除必須依法繳納的18種不同稅收外,企業還需額外承擔諸多其他費用,綜合稅費負擔遠高於歐美國家。社會文化氛圍沒能對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演進過程中,從來沒有哪個時期特別突出和尊重過創業行為和經商活動及其相關個體。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我們獨尊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以來知識分子地位起起伏伏但總體尚可。商業行為在中國從來沒有被突出重視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拒絕承認市場經濟,商業行為更是被視作資本主義尾巴,成為要被割掉的東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創業與企業經營雖然帶來了令人羨慕的財富效應,但創業者和企業家還沒有真正成為社會令人尊敬的對象。中國有將近5000萬家市場經營主體,2014年更是創歷史紀錄地新注冊了1293萬戶市場主體,但至今我們卻並沒有出現一個真正被社會所認可的企業家階層。總體上可以說,中國的私人資本,是在社會整體上並不尊重創業行為與企業家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在歐美國家,優秀人才都願意去創業、去企業,而我國優秀人才更願意報考公務員,而創業往往是被迫行為,只是這些行為最後都成為推進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實體經濟與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存在當今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體系,中國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加快了追趕的步伐,中國實體經濟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仍明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要讓中國實體經濟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向中高端躍升發展,尚需做出巨大努力。缺乏話語權。競爭力的大小不在於其規模,而是在於其在競爭體系中話語權。當今世界經濟體系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實體經濟並沒有在現有世界經濟秩序中享有與其經濟規模相匹配的話語權。中國是鐵礦石、黃金、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交易的最大買主,卻沒有能夠在購買交易中獲得過話語權,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國際賣家的價格。在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首的國際金融體系中,我國雖然有全球市值最高的商業銀行,有全球管理貨幣總額最大的央行,有自認為競爭力僅次於美元的人民幣,但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卻微乎其微。國際話語權的缺失,阻礙了我國實體經濟的對外擴張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制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已經在爭取國際話語權方面採取了大量有效舉措,並取得了初步成效。開放的中國實體經濟,在國際競爭中遭受雙向擠壓。以低端產業和來料加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實體經濟,或者是技術受制於人,或者是原材料和市場受制於人,而其結局則均是在競爭中遭受來自國外競爭者的雙向擠壓。技術受制於人的低端產業,既在技術上處於不利地位,也在產業鏈上被鎖定於低端,承受來自國際市場中高端產品的競爭壓力。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業,其原材料來源與價格受制於國際市場,產成品的對外銷售也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中國實體經濟的現狀是,大量領域被長期抑制在產業鏈低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端鎖定陷阱。在雙向競爭擠壓中,中國實體經濟以廉價勞動力與生產要素的大量消耗與環境污染,只是換取了微薄的經營利潤。基於低消費能力的國內巨量低層次消費需求使得中國實體經濟能夠不斷做大,但國際競爭擠壓卻決定了中國實體經濟短時間內難以在做強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⑺ 在保險公司買保險後如果保險公司倒閉了怎麼辦
這位朋友你好,「保險公司會不會倒閉?」大家的憂慮,奶爸非常理解。今天奶爸再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很多人說,保險公司不會倒閉,那不完全是對的。作為一個公司,都有可能倒閉,只是保險公司倒閉的概率很低!我們國家已有相對完善的保障機制來防止保險公司倒閉。
1、保險公司不是想開就能隨便開的,需要股東有雄厚的資本實力(比如華貴人壽背後是貴州茅台,眾安保險背後是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
2、開保險公司要真金白銀的拿很多錢作為注冊資本;
3、還要提取各種保證金、公積金等專門用於准備履行保險責任;
4、有牛逼的再保險公司來分散保險公司的風險;
5、有強大的保險保障基金應對可能的風險;
6、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賠付能力、資金用途等實施嚴格的監管;
⑻ 緩解保險公司櫃面壓力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您好,這位客戶:不知道您是因為什麼原因想退保啊?是覺得不劃算還是繳費有壓力呢?您辦理的保險是繳費10年,15年後到期的分紅險,如果您是繳費壓力大的話,您可以拿您的保險合同和您本人的身份證去保險公司領取2年的生存金(您的基本保險金額的10%),來緩解繳費壓力。退保的話,也是拿保險合同和您本人的身份證去保險公司辦理,具體幾個工作日,保險公司會給您答復的!希望您考慮清楚,現在退的話您的損失會很大,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