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中存在的問題
①政策實施需多方協商一致,工作推進存在一定難度。置換債券政策實施,需要地方財政部門、存量債務債權人、債務人、有關主管部門等多方進行協商,推進有難度。
②置換債券額度超當年到期債務,超額置換較難推進。
③置換程序較復雜,部分債權人存在抵觸情緒。置換債務必須由地方政府與債權人談判並簽訂合同後,再根據合同金額轉貸相應置換債資金。該置換程序不僅增加了地方政府與債權人的談判成本,而且影響到置換協議的及時簽訂,導致到期債務無法正常置換。
④置換債券分類發行使用管理與債務統計存在差異。
⑤增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有限,項目建設資金保障困難。部分地方政府債券僅能滿足少部分項目的資金需求,仍有相當部分項目因資金缺口而進展緩慢。
B. 地方政府債券置換 對銀行影響有多大
目前,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占銀行貸款的比重為12%—13%;未來,銀行資金將逐步抽離出來,更多投向中小企業和個人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日前下達了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允許地方政府對今年到期的部分存量債務,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短期、高息的銀行貸款等債務。
不良貸款風險釋放,銀行股重拾漲勢
不少地方政府的債務,是前些年通過融資平台從銀行貸款的。到期後如果貸款還不上,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就會增加。債務置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債違約的風險,打消了人們的擔憂。
只是債務形式變化,不會增加今年財政赤字
「債券置換只是債務形式變化,不增加債務余額,因此,不會增加今年財政赤字。」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以一定規模的政府債券置換部分債務,有利於保障在建項目融資和資金鏈不斷裂,處理好化解債務與穩增長的關系,還有利於優化債務結構,降低利息負擔,緩解部分地方支出壓力,也為地方騰出一部分資金用於加大其他支出創造了條件。
地方政府舉債只能發行債券,銀行將失去政府這一「大客戶」
新預演算法規定,地方政府舉借債務應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而在原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為保障性住房、公路、水利等舉債。
C. 置換債券能根本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嗎
債務 就是你應償付的資產(包括物資和資金)。債券 是一種有價證券,是社會各類經濟主體為籌措資金而向債券投資者出具的,並且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券債務憑證。債務抵押債券就是有一系列抵押品作擔保的債券 來抵押你的債務
D. 為什麼計算債券置換收益時加入稅率是沒有影響的
首先你要把影響因素搞清楚!
債券的投資收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來自債券固定的利息收入,二是來自市場買賣中賺取的差價。在這兩部分的收入中,利息收入是固定的,而買賣差價則受到市場較大的影響,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債券的票面利率
債券的票面利率,由於發行者信用度、剩餘期限不同等原因而各有差異。通常,債券票面利率越高,債券利息收入就越高,券收益也就越高,反之,投資者的收益就會越低,因此,債券的票面利率是影響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銀行利率與債券價格
對於債券的收益率,有一個計算公式,即債券收益率=(到期本息和-發行價格/發行價格x償還期限)x100%。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銀行利率的變動與債券價格的變動呈反向關系,換而言之,就是當銀行利率升高時,債券價格反而會下降,面當銀行利率降低時,債券價格才能上升。
債券的投資成本
根據成本與收益原理,只要成本增高了,投資者的收益自然就會降低,而在債券投資中,成本大致有購買成本、交易成本和稅負成本三部分。購買成本是投資人買入債券所支付的金額;交易成本包括經紀人傭金、成交手續費和過戶手續費,所以,要想收益高,我們就要注意降低相關成本。
市場供求、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微觀的市場供求關系、國家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會對債券價格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投資者購買債券的成本,因此,這三個因素也是投資者在考慮投資收益時不可忽略的因素。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率越高,債券的收益就越低,資金也就會被無形地損耗,而當通貨膨脹率降低時,債券的收益就會相對高些,從這一點來看,通貨膨脹率也是投資者應該關注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E. 債券與金融危機的關系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 。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
F. 地方債務置換來了 銀行想怎麼做
「考慮到地方政府定向債券發行即將啟動,我們正在評估其所帶來的影響。」某大行相關負責人5月26日向記者表示。
日前,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2015年採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102號文」),規定對於擬發行置換債券的到期債務中的銀行貸款,由地方政府向原債權人(即有貸款到期的銀行)定向發行債券,其他債券仍採取公開發行的方式。
5月18日,江蘇省完成今年首次地方債公開發行。對此,一些銀行人士判斷,定向債券發行預計也將很快啟動。「首批地方債發行規模應僅為2015年銀行平台貸款到期的一部分,因此在債務置換過程中,銀行與地方財政及同業間存在博弈。」有業內人士表示。
102號文帶來哪些變化
「與此前相比,102號文帶來的變化有很多,我們也在逐條分析中。」上述大行負責人說,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地方債發行的方式。
從102號文來看,地方債發行方式由此前的公開發行轉變為公開和定向發行相結合的方式。對此,財政部明確表示,對於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要償還置換的部分,發行方式採取地方政府向原債權人定向發行的模式。其中,對於到期債務中的銀行貸款,由地方政府向原債權人(即有貸款到期的銀行)定向發行債券;對於到期債務中的非銀行貸款,經地方政府與原債權人協商同意,也可以通過定向發行債券的方式進行償還。
「定向發行債券並不涉及資金的實際劃付,僅為『置換』。」相關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定向發行地方債用以償還銀行到期貸款,確實不涉及資金的劃付。這也得到一些銀行機構的證實。
對此,財政部的解釋是,在定向債券成功招標發行後,將由地方財政廳、原債務人以及承銷團成員簽訂三方核銷協議,核銷銀行的原貸款債權,並結清利息,該過程可能不涉及實際資金劃付。
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目前部分銀行已在研究銀行間債券市場質押業務。某業內人士透露,相關機構已經發布債務質押交易細則,這也為銀行開展這項業務提供了可能。
根據相關規定,地方政府定向債券可作為中央及地方國庫現金定存招標的質押券,同時也可作為央行進行PSL(補充抵押貸款)等操作的質押券,並可根據相關約定在交易所進行回購業務。但定向債暫不可通過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交易,但可在商業銀行櫃台買賣。
銀行如何應對
「首批置換數額有限,我們必須制定本行的置換方案,以便爭取到更有利的政策。」某大行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在國家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甄別認定的同時,一些銀行機構也啟動了「甄別」工作。「我們的側重點在於梳理本行地方平台貸款納入政府預算的情況。」上述負責人說,各地債務情況不同,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置換債務細則或許也存在差異,所以需要加強與地方財政部門的溝通工作。
「從地區來看,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此前地方政府債務的產生多集中在地縣一級。」山東某地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而記者也了解到,從地方政府角度來看,由於置換的債務多涉及省、市、縣及以下,因此,債務置換處理細節存在一定復雜性,這也使得銀行在對債權債務的確認上存在難度。某大行相關負責人就表示,解決這一問題,只能密切跟進各地政府債務置換的進度。
同為到期平台貸款,銀行的置換意願也有不同。對於部分平台貸款,銀行並不急於置換。「我們希望優先置換風險較大的貸款,而對於部分能帶來收益的優質貸款則希望可以延遲置換。」內蒙古某地銀行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則認為,銀行置換意願的不同,將使其與地方財政部門存在博弈,另外也會導致各銀行之間出現業務競爭。考慮到首批置換的規模有限,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種競爭。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2013年6月底審計署公布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在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當中,信託融資、BT(建設—移交)等形式融資佔比超過10%,其中也涉及部分銀行資金。某業內人士表示,部分銀行理財資金正是通過上述途徑進入地方政府主導的項目。那麼這部分資金是否也在置換范圍內?一些銀行業人士表示,不管是否在置換的范圍內,銀行都應做好相應的准備。
G. 地方債置換的市場影響
利率債有不確定性,短期恐導致長端供給大+短端流動性緊張並存。
一是長端供給偏大,從文件上看,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必須在8月31日完成,這意味著每月要多供給近3000億地方債,而每個月利率+金融債發行規模差不多也就5000億。
二是地方債發行恐導致短端流動性緊張。地方債發行,銀行被攤派,而銀行對此恐早有預期,所以才有了近期陡峭收益率曲線。銀行找央行換錢存在時間差,這個時間差會導致流動性緊張和收益率平坦化:銀行流動性頭寸充裕——有被攤派接盤地方債預期——不買長債——借給基金短期流動性——基金拿來短端加杠桿——銀行要拿錢買債——基金賣券去杠桿。
但中長期來看,地方債務置換對債市、股市都是絕對的利好。
政府法債務置換後,一方面是再融資需求下降,流動性風險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是實體經濟這種具有隱性擔保的高收益資產供給將迅速減少。結果就是:真正無風險利率(國債、國開債)下行,而銀行資產存貸業務是再也沒法幹了,最後還是得找個辦法聯通資本市場,而這種高收益資產的減少也將迫使居民將資產配置方向轉向權益。
H. 地方債置換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債務置換會造成短期流動性緊張
關於債務置換,市場最為關心的是,購債資金從哪裡來?畢竟從地方債規模來說,額外新增1萬億(不算新增預算赤字的5000億)並不是個小數目。有人認為央行將直接購買,即中國版QE。對此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已公開予以否認,而央行迄今仍未做出任何公開評價,似乎也說明了些問題。還有人認為,央行將通過定向工具(例如PSL)釋放流動性,給國開行等政策性機構購買,這本質上依然是QE。此外也有人認為會由商業銀行購買,然後再用其作為合格抵押品,向央行申請PSL。這實際上依然未脫離央行借道QE的范疇。
在我看來,至少目前公布的這1萬億額度,完全可以由市場自己消化。1萬億新債,平攤到每個省市自治區,大概300億左右。購買力來源有二:一是,地方政府行政指派,這也是在制度不完善前,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經常低於同期限國債的重要原因;二是,在經濟下行時期,由於收益高、風險可控的好資產難覓,收益較低但安全性較高的地方債應該不會無人問津。更何況,隨著外匯占款增速趨近於零,為了達到12%的M2年度增長目標,央行需要每季度通過降准、定向投放為市場補充基礎貨幣。這些工具(尤其是降准)所釋放的流動性,對資產的收益要求較低,將是對接地方政府債的好選擇。此外,財政部近日印發《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十六條要求地方積極擴大一般債券投資者范圍,鼓勵社會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保險公司等機構和個人投資一般債券。
需要注意的是,從短期看,債務的置換和對接不可能無縫。資金對接的錯位,在央行不以QE為目的釋放流動性的前提下,將可能造成置換前後時點上的流動性緊張,給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帶來壓力。
根據財政部的計算,1萬億債務置換,將使地方政府一年減輕利息負擔400億-500億人民幣。從長期看,債務置換存量額度不斷增加,形成一定規模效應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將不斷優化,利息支出壓力將顯著減輕,有助於從整體上改善金融系統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