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市場 > 古人的金融理財的書法的字

古人的金融理財的書法的字

發布時間:2021-08-09 20:31:27

1.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字體有哪些

中國古代四大著名書法家,一般是指唐代的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元代的趙孟頫。 人們通常說的顏體、柳體、趙體、歐體分別是以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這四位書法家的姓來命名的。

古代四大書法家的字體

(1)歐陽洵:歐體。擅長書體:楷書。書法特點:筆力險勁、瘦硬,意態精密俊逸。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

(2)顏真卿:顏體。擅長書體:楷書,行草。書法特點:楷書規規矩矩,氣宇軒昂,行草情溶於藝,藝才生魂。代表作品:楷書——《顏勤禮碑》、《多寶塔碑》;行書——《祭侄文稿》。

(3)柳公權:柳體。擅長字體:楷書。書法特點:字態清瘦,特別是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代表作品:《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4)趙孟頫:趙體。擅長書體:楷書,行書。書法特點: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很工整,四平八穩,溫和、典雅。代表作品:楷書——《膽巴碑》、《妙嚴寺記》;行書——《赤壁賦》。

2. 古代四大書法家的字體

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fǔ)(趙體)。

1、歐體:方圓兼施,以方為主,挺拔秀美,簡稱「美男子」,簡單易學。

2、顏體: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簡稱「肌肉男」,比較易學。

3、柳體:均勻瘦硬,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簡稱「穿衣顯瘦,脫衣有肉」,比較難學。

4、趙體:字形扁方,間架方正,筆畫圓秀,簡稱「國字臉男」,易學。


(2)古人的金融理財的書法的字擴展閱讀

四大書法家簡介

歐陽詢(557年-641年)

歐陽詢是唐代書法家,也是初唐四大家之一。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又稱歐陽詢為「大歐」。他的楷書字體,成為後來學習書法者經常模仿的對象。由於他的相貌平平,也被人戲稱:其書高顏值,其人似只猴。

我認為歐陽詢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只是書法寫的好而已,而是因其開宗立派,往往是集大成者。

歐陽詢的字,論水平真的高過虞世南、褚遂良一大截嗎?其實也未必。「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廣大教化主」應該說雁行、抗行不過分吧。為什麼楷書里歐作為初唐四家的代表人物呢?我認為除了水平一流外,歐陽詢具有「集大成者」的屬性。

顏真卿(709年—784年)

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以及政治家。他被譽為「書法革新家」,其最大的成就在於擺脫了中國書法的秀雅,創立了一種渾厚飽滿的書體,字體寫的渾厚飽滿,氣勢大方。書法藝術和其他普通藝術不同,需要你多看多讀多品多練,才能全方位體會書法大家們的作品妙處。

柳公權(778年—865年)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他的字體和其他唐楷名家最大的區別就是骨力,雄性氣息非常強硬,筆畫非常放縱,他的字我感覺和李北海的行書很相近,雄性荷爾蒙旺盛。柳體是一個很特殊的字體,似乎只是為了碑刻而寫的,近似於美術字,遒勁雖遒勁,美雖美,但是這種筆法很難運用到自己的書寫中去。

趙孟頫(1254年—1322年)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趙孟頫,第三個字的讀音為:fǔ。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書法家,不談繪畫,單單論書法,中國書法史上,論全面,趙孟頫是第一位,也是名聲最大,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上承晉唐、下開明清,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家。

曾經有人這么評價趙孟頫,一條藝術道路的終點,開啟了另一條藝術道路的起點。趙孟頫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書法家,歷史上諸家對趙孟頫的評價不一,錯綜復雜。入清之後,因為乾隆帝對趙體書法的推崇,趙體書法風靡一時,甚至影響到了當時的刻書業,成為了司空見慣的「印刷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楷書四大家

3. 古人研究書法的書有哪些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打從漢字一產生,便出現了書法藝術的萌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直至秦代,統一了文字,創制了秦篆(小篆)、秦隸。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光輝業績,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與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相適應,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也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相對而言,古代書法理論的出現比書法藝術的形成要晚一些。據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古代書論著作最早出現於漢代。西漢大學者、文學家揚雄在他的《法言·問神》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這里的「書」雖不是專指書法,但它最早論述了有關中國書法理論的根本命題——書法同書法家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和書法藝術表情達性的特質等問題,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書論史的源頭……
秦/漢
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隨著書法藝術的成熟和興盛,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著作便應運而生。最早論述書法的一篇文章是東漢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崔氏在文中認為,草書的出現正是由繁到簡的社會需要的反映,並描述、贊揚了書法的形態美和動態美。對書法的藝術審美功能和價值作了充分肯定。繼此之後又出現了幾篇重要的書論著作,如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大書家蔡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書法藝術非常興盛,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帶動了書法理論的研究。西晉時,出現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物象、動態來描繪、比喻各種書體形態美的理論著作,如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恆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狀》、劉劭的《飛白勢》、楊泉的《草書賦》等,表現出一種「尚象」的審美趨向。東晉時,書家已不滿足於對書法外在形態的描述,而開始探求用筆、結體和章法技巧的規律,並注意研究人的主觀意志與書法的關系。如世傳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書論》、《筆勢論》、《用筆賦》、《記白雲先生書訣》等,都是這方面的重要書論。至南北朝時,受時風的影響,開始重視對各個書家的評論。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虞和的《論書表》、瘐肩吾的《書品》等。尤其是王僧虜的《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著意探求書法創作的過程和特徵,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隋唐/五代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隋代雖立朝時間很短,但其書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楷書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書論也重在探討楷書的筆法與結體,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頌》是這方面的代表。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達到鼎盛,書法大家、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書法理論也興盛起來,大批成系統、有分量的書論著述陸續問世,對細部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創作規律的剖析逐漸代替了對書法藝術總體印象的闡述,涉及了書法藝術的各方面,體現了唐代「尚法」的風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張懷域還的《書議》、《書信》、《書斷》、《文宇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竇泉的《述書賦》,徐浩的《論書隊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張彥遠編的《法書要錄》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作。尤其是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宋代
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由於各種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相比肩,卻能另闢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於點畫、布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反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論書》、米莆的《書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續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推祟,影響巨大。
元/明
元明兩代的書法藝術也沒有多大發展,帖學仍然盛行,尚未走出書法創作的低谷。在書論方面,由承繼晉唐之法,對宋人「尚意」書風進行否定,進而重視書法藝術的形態美,標舉魏晉風格。元代書論主要是講究法度,代表論著有鄭構撰、劉有定注的《衍極》和陳繹曾的《翰林要訣》。明代書論則強調崇尚古雅,倡導骨力與研美兼善。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豐坊的《書訣》、項穆的《書法雅言》等則是其代表論著。
清代
是古代書法理論繼往開來的一個時期。從清中期開始便逐漸形成了帖學與碑學明顯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學逐漸由盛轉衰,碑學則日漸興盛。故書法理論前期重視對筆墨技巧的闡發,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書筏》和朱履貞的《書學捷要》。後期則主要是對碑學理論的探討,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揖》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揖》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並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輕南的風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對南北書風的特色分別作了概括,強調他們各有所長,則顯得比較公允、客觀。不僅如此,《書概》還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書體演變的歷史和書法藝術的技巧、風格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而精要的理論總結。這些論著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對清代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促進了清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並對近現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閱讀(二)
張懷瓘《書斷》

書斷列傳第一: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汲冢書、李斯、蕭何、蔡邕、崔援、張芝、張昶、劉德升、師且官、梁鵠、左伯、胡昭、鍾繇、鍾會、韋誕。
古文:按古文者,黃帝史倉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倉頡仿象是也。
大篆: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為篆,篆者傳也,體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鄷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干字。
籀文: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甄鄷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籀法,字為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隸書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章草:按章草,漢黃門令史史游所作也。衛恆李誕並雲,「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雲:「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藳法,非也。」王愔雲: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墮,漸以行之是也。
行書:按行書者,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問流行,故謂之行書。王愔雲:「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鍾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飛白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意焉。」草書按草書者,後漢微土張伯英所造也。
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今之草書也。
汲冢書:汲冢書,蓋魏安厘王時,衛郡汲縣耕人於古冢中得之,竹簡漆書,科鬥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耕人姓不。
李斯: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斯善書,自趙高已下,咸見伏焉。刻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書。秦璽、紀功銘,乃曰:「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出蒙恬《筆經》)斯妙篆,始省改之為小篆者,《倉頡篇》七章,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謂實草隸為妙,極於華者,羲獻精窮其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璽等碑,並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書如為冠蓋,不易施手。
蕭何: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
蔡邕: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善音,明天文術數,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喈八分飛自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明,亦工書。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與李斯並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歡,若對數十人。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旨。伯喈自書《五經》於大學。觀者如市。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為神。
崔璦:崔璦,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書師於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煉,美玉天姿,可謂冰寒於水也。袁昂雲:「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張芝:張芝,字伯英。性好書,凡家之衣帛皆書而後練。尤善章草,又善隸書。韋仲將謂之「草聖」。又雲:「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伯英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伯英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昶:張昶,字文舒,伯英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隸入能。
劉德升:劉德升,字君嗣,穎川人。桓靈之世,以造行書擅名。既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鍾繇並師其法,世謂鍾繇善行押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鍾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師宜官: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因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滅之。後為袁術將。《巨鹿耿球牌》,術所立,宜官書也。
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
梁鵠: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與孝廉為郎。亦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靈帝重之。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於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
左伯: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於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故肅子良答王僧虔書雲;「子邑之紙,研妙暉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
胡昭:胡昭,字孔明,穎川人。少而博學,不慕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籀書,真行又妙。衛恆雲:「胡昭與鍾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鍾瘦,尺牘之跡,動見模楷。」羊欣雲:「胡昭得張芝骨,索靖得其肉,韋誕得其筋。」張華雲:「胡昭善隸書,茂先與荀勖共整理記籍,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鍾胡為法,可謂宿士矣。」
鍾繇:魏鍾繇,字元常。繇少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遂與魏太祖邯鄲淳韋誕等議用筆。繇乃問蔡伯喈筆法於韋誕,誕惜不與。乃自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得活。及誕死,繇令人盜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筆更妙。繇精思學書,卧盡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分。
繇尤善書,於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於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也。大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常隸行入神,草八分入妙。鍾書有十二種,意外巧妙,絕倫多奇。
鍾會:鍾會,字士季,元常少子。善書,有父風。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雲之志,亦所謂劍則干將莫邪焉。會當詐為荀勖書,就勖母鍾夫人取寶劍。會兄弟以千萬造宅,未移居,勖乃潛畫元常形像,會兄弟入見,便大感慟。勖書亦會之類也。會隸、行草、章草並入妙。
韋誕: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明帝凌雲台初成,令仲將題榜,高下異好,宜就點正之,因危懼以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雲:「如龍拏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雲:「京兆韋誕,涎子熊。穎川鍾繇,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昭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紈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足,年七十五。仲將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雲:「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
又雲:魏明帝凌雲台成,誤先釘榜,未題署,以籠盛誕轆轤長繩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戒子孫絕此楷法。
書斷列傳第二:王羲之、王獻之、王修、荀輿、謝安、王廙、戴安道、康昕、韋昶、蕭思話、王僧虔、王融、蕭子雲、蕭特、智永、智果。
王羲之: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少,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
逸少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逸少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具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並工草。
又羲之嘗以章草答庚亮,亮示翼,翼見乃嘆伏,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沛,遂乃亡失,嘗嘆妙絕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旦見一老嫗把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此欲貨耶?一枚幾錢?答雲: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扇五字,姥大悵惋雲:「老舉家朝飧,唯仰於此,雲何書壞?」王答雲:「無所損,但道是王右軍書字,請一百。」即入市,人竟市之,後數日,復以數十扇來詣,請更書,王笑而不答。又雲:羲之曾自書表與穆帝專精任意,帝乃令索紙色類長短闊狹,與王表相似,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乃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後更詳看,乃嘆曰:「小人亂真乃爾!」羲之性好鵝,山陰曇壤村有一道士,養好者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大以為樂。又嘗詣一門生家,設佳饌供給,意甚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榧幾,至滑凈,王便書之。草正相半,門生送王歸郡,比還家,其父已刮削都盡。兒還失書,驚懊累日。
又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陰與太原孫總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石,高平郗曇重熙,太原王蘊叔仁,釋支遁道林並逸少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修祓禊之禮,揮豪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
王獻之:王獻之,字子敬,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芝,爾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元中新造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潛掣其筆,不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寡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皆入神。八分入能。
又羲之為會稽。子敬出戲,見北館新白土壁,白凈可愛。子敬令取掃帚沾泥汁中以書壁,為方丈一字,晻曖斐亹,極有勢好。日日觀者成市,羲之後見嘆其美,問誰所作。答曰:七郎。羲之於是作書與所親曰:「子敬飛白,大有真是圖於北壁。」子敬好書,觸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紙裓著往詣子敬,請裓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標略滿,因自嘆比來之合,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於是掣裓而走,左右果逐於門外斗爭,分裂衣袖,少年才得一袖而己。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欣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子敬往縣入欣齋,欣著新自絹裙晝眠,了敬乃書其裙幅及帶,欣覺歡樂,遂寶之,後以上朝廷。
又獻之嘗與簡文帝書十許紙,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爾意聊存之,此書為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書,不能釋手,乃撰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嘗置之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干江。或謂小王為小今非也。獻之為中書令,卒於官,族弟珉代之,時以子敬為大令,季琰為小令。
王修:王修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譽。年十三著《賢令論》,劉真長見之嗟嘆不已。善隸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王僧虔曰:敬仁書殆窮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導愛好鍾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存《尚書宣示》。過江後,以賜逸少。逸少與敬仁。敬仁卒,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隸行入妙,殷仲堪書,亦敬仁之亞也。
荀輿:荀輿能書,嘗寫狸骨方,右軍臨之,至今謂之《狸骨帖》。
謝安:謝安字安石,學正於右軍。右軍雲:「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為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衛洗馬風流名士,草內所瞻。王僧虔雲:「謝安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隸行草並入妙。」兄尚,字仁祖,萬石。並工書。
王廙:晉平南將軍侍中王廙,右軍之叔父,工隸飛白,祖述張衛法,復索靖書,七月二十六日-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後四疊綴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疊跡猶在。
戴安道:康昕晉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雞子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自書刻之。文既奇麗,書亦妙絕。又有康昕,亦善草隸,王子敬常題方山亭壁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為謝居土題畫像,以示子敬,子敬嘆能,以為西河絕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至臨沂令。
韋昶:晉韋昶,字文休,仲將兄康字元將,涼州刺史之玄孫,官至穎川太守,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狀貌尤古,亦猶人則抱素木封冰,奇而且勁。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乃使劉環以八分書之。後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君以為雲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未是知書也。」又妙作筆,王子敬得其筆,嘆為絕世。羲熙末卒,年七十歲余。文休古文、大篆、草書,並入妙。
蕭思話:宋蕭思話,蘭陵人。父源,冠軍,琅琊太守。思話宮至征西將軍,左僕射。工書,學於羊欣,得其體法。雖無奇峰壁立之秀,運用連崗盡望,勢不斷絕,亦可謂有功矣。王僧虔雲:「蕭全法羊,風流媚好。殆欲不減,筆力恨弱。」袁昂雲:「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之妙也。」
王僧虔:琅琊王僧虔,博涉經史,兼善草隸。太祖謂虔曰:「我書何如卿?」曰:「臣正書第一,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正書第三。臣無第二,陛下無第一。」上大笑曰:「卿善為詞,然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虔歷左僕射尚書令,謚簡也穆公。僧虔長子慈,年七歲,外祖江夏王劉義恭迎之,入中齋,施諸寶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索琴一張、《孝子圖》而已。年十歲,共時輩蔡約入寺禮佛,正見沙門等訐悔,約戲之曰:「眾僧今日何乾乾?」慈應聲答:「卿如此不知禮,何以興蔡氏之宗?」約興宗之子也。謝超宗見慈學書謂曰:「卿書何如虔公?」答雲:「慈書與大人,猶雞之之比鳳。」超宗鳳之子。慈歷侍中,贈太常卿,約歷太子詹事。
又齊高帝嘗與王僧虔賭書畢。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
王融:齊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仿效,家藏紙貴,而風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長皆作隸字,故貽後來所詰,湘東王遣沮陽令韋仲定為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善勛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為書為一,以太為兩,法徑丈一字,方寸千言。
蕭子雲:梁蕭子雲,字景喬,武帝謂曰:「蔡邕飛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飛,飛白之間,在卿斟酌耳。」嘗大書蕭字,後人匣而寶之,傳至張氏賓護,東都舊第有蕭齋前後序,皆名公之詞也。
武帝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建一小亭以玩,號曰蕭齋。
蕭特:海鹽令蘭陵蕭特,善草隸,高祖賞之,曰:「子敬之書。不如逸少;蕭特之跡,遂過具父。」
僧智永:陳永欣寺僧智永師,遠祖逸少,歷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書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書。丁覘亦善隸書,時人雲:「丁真永草。」又智永嘗於樓上學書,業成方下。
梁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能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為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而賞錫甚厚,右軍孫智永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外。江南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自製銘志。
嘗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簍,簍受一石余,而五簍滿。
僧智果:隋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善之,工書銘石,甚為瘦健,造次難類。嘗謂永師曰:「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於膚肉,山水不厭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力而非武,虛張誇耀,無乃小人儒乎?」智果隸行草入能。
書斷列傳第三:唐太宗、購蘭亭序、漢王元昌、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高正臣、王紹宗、鄭廣文、李陽冰、張旭、僧懷素。
唐太宗: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自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又雲:「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能學其形勢.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嘗召三品巳上賜宴於玄武門,帝操筆作飛白書,眾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散騎常侍劉洎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其不得者,咸稱「洎登床,罪當死」。請付法。帝笑曰:「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

4. 古人所講的書法美

書法不只是視覺的藝術,因為漢字所要表達的意思,還多了一層文化含義,這層含義使書法更加有魅力,但同時也確實縮小了理解接受的范圍,
個人認為書法藝術處在低谷後的回升期,現在不止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樂於接受中國漢字藝術的魅力.
中國的藝術與西洋藝術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藝術追求的是『神似』而非西洋藝術的『形似』,因此,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書法家,也要同時陶冶自己的身心.當中國書法與國畫脫離『一技之長』而提升到『精神修煉』境界時,前景將非常樂觀.
與其它藝術一樣,看似只是傳承了長久以來的幾種形式,但每位藝術家對其表達都是不同的,只要有良好的藝術氛圍,我相信中國書法界還會有新的王羲之出現的

5. 古代書法中都有那幾種字體,其代表人是

書法五大字體楷,篆,行。草。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篆書是最有內涵的,同樣寫起來也是最難的。一幅名家的篆書作品,掛在牆上是,它是在動的。它起源很早,在書寫的更迭之中,逐漸被人舍棄,但它依然用哪種深邃的內涵,靈動的線條表達古典的美,內心的美。
隸書——內心的思想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在篆書之後,是一種非常優美的書體。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隸書有著自己獨有的思想性,用柔美的筆畫,嚴謹的章法,嚴肅但不死板,方直但不生硬。有思想,有內涵。
草書——纏綿的意境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草書是中國書體簡化的極端,有著極強的藝術價值。
行書——速度的軌跡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以宋代的最為著名,有米芾、蘇軾、蔡襄黃庭堅等。行書行書代表作《蘭亭序》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書的出現是書寫簡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結果。
楷書——方正的柔美
楷書,漢字字體的一種,就是現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來的。也叫正楷。是我國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著名書家有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楷書一般作為入門書體,其上可追篆隸,下可及行草,有承上啟下之作用。

6. 古人字型大小大全誰知道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黃庭堅(1045年 - 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自號誠齋
陸游[1125年—1210年],南宋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
李清照(1084年-約1156年),中國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
龔自珍 [ 1792年8月22日(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1841年 ] 字璱人,號定盦。曾字爾玉,曾更名易簡,字伯定,再更名為鞏祚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宋後改名潛。唐人避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傳》),私謚靖節先生(陶徵士誄)。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1—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

7. 古人所說所說的六種書法是哪六種

中國書法的六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燕書(包括燕行),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

8. 古代四大著名書法家的四種字體代表是什麼

古代四大著名書法家是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他們的四種字體代表是:歐體、顏體、柳體、趙體。

1、歐陽詢(557年-641年)

歐陽詢是唐代書法家,也是初唐四大家之一。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又稱歐陽詢為「大歐」。他的楷書字體,成為後來學習書法者經常模仿的對象。由於他的相貌平平,也被人戲稱:其書高顏值,其人似只猴。

曾經有人這么評價趙孟頫,一條藝術道路的終點,開啟了另一條藝術道路的起點。趙孟頫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書法家,歷史上諸家對趙孟頫的評價不一,錯綜復雜。

入清之後,因為乾隆帝對趙體書法的推崇,趙體書法風靡一時,甚至影響到了當時的刻書業,成為了司空見慣的「印刷體」。

(8)古人的金融理財的書法的字擴展閱讀:

圓筆書法的開創者: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後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

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於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他的正書,向以博厚雄強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以顏世家廟碑為代表;至於摩崖大家,氣勢磅礴,以大唐中興頌最著;至最高境界,表現沖和淡遠之韻致者,則推李玄靖碑。

行草道勁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為第一。顏真卿被使用圓筆的書法家奉為開創者。他和使用方筆的王羲之,都對後世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

9. 適合投資理財公司掛的書法應該寫什麼好

想起了小時候春晚,趙麗蓉老師的那幅書法, 貨真價實,感覺也挺有意義的。
開公司,尤其是投資理財公司,公司盈利是一方面,對客戶的資金負責也同樣重要,我認為寫
誠實守信類的更好。

閱讀全文

與古人的金融理財的書法的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