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宏觀角度分析中國消費率低、投資率高、儲蓄高的原因
一、我國消費率低的原因
1.勞動力充分壓制工資。我國目前大約有1.5億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每年還有至少幾百萬農民工繼續進入城市。在經濟高速增長、人均GDP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的充分供給壓制了工資水平的上升,從而導致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進而擴大了收入差距,並壓抑了大眾消費的增長,導致最終消費增長滯後於GDP增長的情況。
2.收入差距致儲蓄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城鎮住戶收支調查數據,10%的城鎮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費率高達96%,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消費率只有63%。而收入差距擴大意味著高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長快於低收入居民,這會導致平均的居民儲蓄率上升而消費率下降。
3.相關制度需要健全。在改革進程中,我國工資水平從政府決定轉向了由勞動力的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但保護勞工的立法和社會保障、公共福利等制度尚未健全。在勞動者收入單純由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沒有形成補充市場的保障制度的情況下,沒有自發機制來保證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正在發生明顯改善,但亟待進一步健全。
4.企業帶動儲蓄上升。企業儲蓄迅速上升,成為帶動總儲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我國目前缺乏一套合理的資源稅體系和國有企業紅利分配製度,諸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收益和國有企業利潤可以由企業支配,從而使企業未分配利潤越積越多,成為企業儲蓄的重要來源。
5.公共服務激勵不足。各級地方政府對擴大產出規模、加快經濟增長有強烈的沖動,而在完善公共服務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激勵不足,過多地鼓勵資本密集的大項目投資和大中型企業發展,而對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發展缺乏重視,這使要素配置發生傾斜,企業規模和產業的資本密集度不斷上升,因而減少了就業機會,擴大了收入差距,加速了消費率的下降。
6.公共資金存在漏洞。政府的公共資金和資源管理體系存在漏洞,制度規范不健全,透明度低,特別是對預算外資金的徵收和使用更缺乏監督,導致了公共資金使用不當、流失和貪污腐敗現象,嚴重惡化了收入分配格局。
二、中國投資率高原因
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後,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城鎮居民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福利分房逐步取消,使長期被壓抑的需求迅速釋放。因此,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的支柱性產業。從1998年到200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由3614億元增加到13158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2.0%,比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高7.1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1998年的12.7%提高到2004年的18.8%。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消費有其雙重性,對個人而言,住房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投資品。既能促進裝修等消費,也會抑制其他消費。舊體制下,住房通常是福利性消費,不需個人直接支付消費成本,個人收入可以更多地用於其他消費;在新體制下,住房逐漸成為商品,個人消費時需要直接支付費用,這必然擠壓個人的其他日常消費。2004年個人購買商品房已佔商品房銷售的90%以上,這也是為何現階段投資率高、消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積極財政政策
從1998年到2004年7年間,國家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由此形成了數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經過若干年不斷的追加投資,國債投資的累積效應逐步顯現出來,形成了較強烈的投資慣性,一些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表現尤為突出。如,總投資262億元的青藏鐵路,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總投資近5000億元的南水北調工程,10多萬公里的縣際和農村公路改造工程。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危舊房屋改造投資也大幅度增加。
3.重化工業加速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居民消費熱點向住、行轉變,住宅、汽車、電子通訊和基礎設施等產業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化工等重化工業產業的發展。2004年我國規模以上重工業占工業比重達到66.5%,比1998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2004年,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6.3%,其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98.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41.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6.9%,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43.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2.7%,均超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8%的增速。
4.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較低、外商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國際資本加速向中國投資,一些產業加速向中國轉移,7年(1998-2004)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402億美元,比前19年(1979-1997)的總和還多1201億美元。利用外資又主要集中在製造業,2004年外商直接投資中製造業的比重達到71%,比1998年提高14.7個百分點。與此相伴,一些高耗能產業也在向我國轉移,許多是通過加工貿易的形式進入我國的。2004年我國已成為鋼鐵、鋁錠凈出口國。
三、中國儲蓄率高原因
1.居民收入增加,為儲蓄猛增奠定基礎;
2.城鄉居民個人特別是農村居民個人的投資渠道狹窄,消費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將儲蓄作為最鍾情的投資方式;
3.消費領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費下降;
4.價格心理預期走低,延遲了居民即期消費行為;
5.高收入階層消費飽和,投資渠道不暢,貨幣沉澱於長期儲蓄 ;
6.非居民性資金的流入構成的「假性」存款占相當比重;
7.股市行情不盡如人意,投資者從股市撤資,部分資金流向儲蓄;
8.信貸消費沒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費水平處於升級儲備期;
9.社保體制不健全,資本市場效率低。
② 用西方經濟學原理解釋中國儲蓄率為什麼很高
一、我國儲蓄屢創新高近10年間,中國人民銀行已連續數次調整儲蓄利率。盡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國的居民儲蓄率卻節節攀升,每年以0.5個百分點的速度一路高漲。200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達到141050.99億元。數據顯示,05年12月末,我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28.72萬億元,同比增長18.95%。這是05年一年內,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連續跨越的第三個萬億元大關。05年1月,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2萬億元,5月份即突破13萬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儲蓄存款持續增長階段(1978年到1988年)。這一階段儲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2.儲蓄存款高速增長階段(1989年到1996年)。這一階段在基數已經較大的情況下,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這一時期儲蓄存款余額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1.6%。3.儲蓄存款減速增長階段(1997年到2000年)。這一階段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增長,但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開始下降,增長率從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時,新增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開始出現負值。4.儲蓄存款恢復性增長階段(2001年至今)。這一階段居民儲蓄資金經過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顯分流之後,01年居民儲蓄分流明顯減緩,儲蓄存款增長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儲蓄佔比提高,存款的穩定性有所增強。二、儲蓄存款余額屢創新高伴隨著消費率的持續走低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儲蓄存款的不斷增多,對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總體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資金越來越多了。而在儲蓄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居民最終消費率卻在連年下降。數字顯示,近5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分別為61.1%、59.8%、58.2%、55.5%、53.9%。十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20個百分點。從儲蓄反映出來的越來越富裕的中國人卻與最終消費率的連年下降相伴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消費信心缺乏消費信心用來概括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因素的總合,這些因素包括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情況、居民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結構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費信心是致使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低下的原因之一。首先,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未來收入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強。近年來,我國體制改革向縱深進展,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醫療等制度的改革。雖然這些改革措施從長遠看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從短期看,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消費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預防意識明顯增強。其次,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特徵使得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社會總體消費信心不高。一般來說,低齡及高齡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儲蓄的貢獻小於中青年齡段,因為除了收入上具有優勢以外,中青年還要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壓力,因而消費信心減弱,儲蓄動機增強。我國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齡水平正處在對儲蓄貢獻最高的時段。最後,消費環境的不夠透明、不夠規范也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儲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費支出卻沒有同比增長。除了提高收入,讓老百姓手中有的錢外,排除非收入制約因素對刺激消費同樣重要。非收入制約因素包括行業壟斷、商業欺詐、信息不對稱、流通存在問題、產品不對路、供給質量不高、服務不到位等。2.住房、教育、醫療負擔沉重眾多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在住房、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比較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養老、住房排在居民總消費的前三位;而人民銀行04年第四季度關於「儲蓄目的」的調查也顯示,居民儲蓄的目的依次是「攢教育費」、「養老」、「買房裝修」。住房、教育、醫療方面的負擔使得我國居民以支付這些支出為目的的儲蓄意願很高。首先,近年來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願望,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的消費傾向。例如,據常州市城調隊05年的抽樣資料,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19年共需投入基礎教育費用約13.1萬元,比1999年的測算增加了5.1萬元。其次,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寧波和溫州的市區,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價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過了國際認定的發展中國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標准。最後,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在群眾看病貴、葯品價格高等體制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居民消費意願必然受到抑制。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凡是有後顧之憂的人,薪水無論多少,都不敢亂花,因為父母妻兒不一定都有穩定的收入,醫療費用上、子女教育開支龐大以及養老制度不明朗。3.消費主力軍掌握的財富和儲蓄存款余額相對較少一方面,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相對於我國13億人口來說,人均擁有的存款超過了1萬元;但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也在不斷上升,目前已經達到0.447,已明顯高於國際上收入貧富差距0.4的警戒線。這表明,不斷遞增的財富儲蓄存款余額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百姓。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郭國慶受城鄉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響,中國儲戶結構與收入不對稱。人數最多的中小儲戶,擁有的存款並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裡沒有足夠的錢;而真正有錢的人,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使用現有資本使財富增長,而不是先把手中的這桶金消費掉。據分析,貧富差距過大是導致銀行儲蓄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據經濟學的普遍規律,當個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而投資、儲蓄在個人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將大幅增長。具體來說,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個階層對儲蓄、消費、投資的行為有較大差別。對高收入階層來說,收入中用於日常消費的開支比例很小,的錢是用來投資的。在我國,由於投資渠道狹窄,一些人就只能選擇將錢存在銀行里。對於中等收入階層,日常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加之高房價高教育費用等壓力,這部分人的存款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於許多方面都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即使有錢也盡量節約消費。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儲蓄率,單純從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方面著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會的總體收入水平,並且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降低貧富差距。4.投資機會,特別是金融投資渠道缺乏從全球經濟角度而言,我國居民儲蓄率明顯偏高,長期以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遠遠高於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這其中除了我國所具有的儲蓄傳統外,把僅有的一點閑錢存到銀行成為許多居民不得已而為之的理財方式。中國人民銀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也印證了目前我國城鎮居民面臨的儲蓄「兩難境地」:一方面大多數居民對利率水平的認可度降低,認為存錢的意義不大;另一方面,由於其他投資渠道不暢通,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不得不選擇繼續把的錢存入銀行。調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認為存款利率低,較上季提高2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佔比為39.5%,較上季提高1.6個百分點,這一比例達到近兩年的次高水平。可以想像,在對利率水平認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儲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目前投資渠道匱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臨調控,以上兩渠道分流儲蓄能力減弱,又進一步帶來居民儲蓄保持較快增長、十餘萬億元資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銀行的結果。首先,股市長期低迷已使越來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資渠道和投資熱情。我國資本市場形成資本的質量不高,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回報少得可憐,這使得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無法有效分流居民龐大的儲蓄資金。統計顯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間,上市公司分紅比例最低的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僅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沒有給予投資者任何回報。截至03年,連續三年派發現金紅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稅後股息率超過國內1年期的定期存款稅後利率。投資股票收益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根本無從分享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成果,更令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喪失殆盡。央行05年四季度的調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認為「投資股票最合算」。其次,投資房地產在面臨宏觀調控的情況下,持幣觀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投資房地產一度是近年來部分居民認為「更為安全」的主要投資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來,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影響,我國部分地區住宅價格增幅開始放緩,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購房意願的部分居民和投資者開始持幣觀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稱,在房地產價格波動劇烈的上海,「未來三個月准備購房」的居民人數比例僅為7.3%,較上季下降3.7個百分點,創歷史最低,居民購房觀望氣氛濃厚。與之相對應的,05年三季度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增加。央行數據顯示,05年三季度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達到18.1%,增幅月環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個百分點翻番至三季度的0.6個百分點。據分析,三季度居民儲蓄意願被再次激發,除了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2%令居民對人民幣信心增強這一因素外,與房地產宏觀調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資性需求,當前居民消費意願和購房意願回落關系密切。最後,近年來新興的理財投資由於缺乏誠信制度和相應的規范,始終未能成為居民重要投資渠道。雖然理財熱在各城市興起,部分居民也開始嘗試以購買保險等理財產品作為投資方式,但由於這一新興市場缺乏規范,產品過分宣傳投資效應,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銷中的違規行為,導致這一市場正在面臨誠信危機,讓消費者和投資者望而卻步。綜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資渠道的不景氣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閑置資金集中湧向了銀行,形成了儲蓄存款。三、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貢獻與危害近20多年中,我國儲蓄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儲蓄率大體維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儲蓄率同樣較高的日本、韓國,其儲蓄率則處於31%至32%左右。高儲蓄率帶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有好處也有危害,這都與中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有關。1.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高儲蓄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資金來源,是支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次,源源不斷的資金流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從銀行角度而言,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背負大量不良資產的同時還能正常運轉,其原因也在於儲蓄率居高不下,銀行有源源不斷的社會資金流入。當前銀行已有和已剝離尚未處理的不良資產、證券和非證券資產損失、保險業的投資損失和利差損失等積累的數額巨大,很難消化,如果不是高儲蓄率的支撐,金融的運行和平衡就將被打破。最後,高儲蓄率伴隨著高投資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顯著。最近10年間,中國以遠高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率,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最根本原因在於高投資是以充分的國內儲蓄為保障。儲蓄是投資的來源,有了充足的資金供給,加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存在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在外部條件上形成了投資率上漲的壓力。而投資正是我國經濟近幾年實現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動力。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14萬億的居民儲蓄余額,意味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使得人們有能力儲蓄,這是看得到的財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從長期增長因素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以及比較旺盛的市場需求,還有充裕的勞動力,仍可以保持我國經濟繼續較快增長。2.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危害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最近幾年,在宏觀經濟總體形勢的影響下,高儲蓄率帶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我國過高的儲蓄率值得擔憂,不希望這種現象再繼續下去。首先,儲蓄的高增長加大了銀行的壓力,極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由於目前我國金融改革還沒有到位,金融市場規模偏小,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貸款給企業,很少有其他渠道來消化存款。儲蓄轉化投資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導致銀行業的風險累積。其次,儲蓄的高增長使我國形成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而債券和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卻發展總體滯後,導致間接融資比例過大。結果企業融資高度依賴於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一些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向銀行業集中。最後,我國經濟中存在的投資率過高、較多依賴出口、消費率偏低等問題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我國的儲蓄率過高。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投資增長27.8%,依然保持高位。而過去幾年,我國的儲蓄率一直佔到GDP的45%左右,這就意味著還有很大的資金等待投資。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而我國連續多年高增長的投資依然無法完全吸收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所形成的產能又不能被國內消費吸納,這就形成了我國對外貿易順差較大,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局面。四、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任務和重要手段之一綜合上文論述,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既有貢獻,也有危害。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時間上來看,貢獻地來自於過去,危害影響到未來;從性質上來看,貢獻地指向我們應該竭力避免和改變的方面,危害主要針對我們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說,我們經濟發脹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讓這種貢獻無的放矢。這樣,就目前的時間點和經濟形勢來講,高儲蓄率的危害成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在未來長期穩定的增長,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不僅是重要任務,也是重要的手段.
③ 投資率與消費率的關系是此消彼長對嗎
投資和消費是國民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長的一對矛盾,長期過高的投資率意味著長期偏低的消費率。
④ 儲蓄與消費的關系
正確處理儲蓄和消費的關系,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消費增長對於經濟增長具有平穩、可持續的拉動作用,但消費增長需要一定規模的儲蓄作為支撐,在儲蓄不足情況下過度消費,必然損害經濟的健康運行。此次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關經濟體長期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們必須從中認真吸取教訓。相對有關經濟體,我國存在高儲蓄和消費不足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最終消費率總體呈逐漸下降的態勢,投資率從1992年的36.6%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43.5%,消費率則從1992年的62.4%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8.6%,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投資、出口比重過高,消費比重偏低,同樣不利於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未來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出口以及貿易部門的投資。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拉動經濟增長必須通過增加投資或消費。由於投資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會增大資源環境的壓力,引起居民之間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部分行業還會出現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容易導致經濟增長大起大落,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格局。
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水平增長低於經濟增長是我國消費率低和儲蓄率高的主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低於經濟增長,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低於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低於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從我國國民可支配收入構成的變化看,企業和政府部門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總體佔比呈上升趨勢,住戶部門收入佔比總體呈下降趨勢。住戶部門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自1999年以來呈逐年下降趨勢,截止2007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0%,比1992年下降11.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由於社會保障狀況不理想等因素,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56,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71,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高於城鎮居民,且無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總體高於高收入組。
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真正和持久的拉動力量,我們需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逐步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短期內可首先考慮針對農村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和城鎮低收入戶的消費鼓勵措施,如增加補貼提高收入、擴大消費信貸等,對消費產生直接拉動作用;中期來看,提高城鎮中等收入居民消費應是鼓勵消費政策的著力點;長期來看,改善社會保障狀況以及改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是促進消費增長的根本之路。
⑤ 請問:儲蓄率和投資率有什麼區別
儲蓄率指個人可支配收入總額中儲蓄所佔的百分比。
投資率通常是指一定時期(年度)內總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但國內生產總值由於受進出口的影響,又有生產額和使用額的區分。因此,投資率也可以從以下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其計算公式為:
投資率=總投資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額×100%
或
投資率=總投資額/國內生產總值使用額×100%
⑥ 影響中國投資率的主要因素
定向增發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重要渠道,這幾年實現了數量和規模的迅速增長。由於實施定向增發的門檻相對較低,上市公司往往傾向於通過定向增發來解決項目的融資需求、實現集團的整體上市以及通過並購重組來擴大公司的實力。定向增發以其高收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然而參與定向增發也並非完全沒有風險。據統計2016年定向增發市場解禁的收益率同比下降了幾乎一半,跌破定向增發發行價股票的數量和幅度也在變大。一方面,隨著機構參與數量的增多,激烈的競價使得定向增發折價率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大量定向增發股票的解禁使得市場承壓,而市場的波動也會反過來對定向增發收益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上市公司還可能發生定向增發項目的收益不及預期,導致業績變臉,股價下跌,影響定向增發收益的情況。面對定向增發市場的急劇擴張以及參與定向增發風險的逐漸積聚,投資者需要分析定向增發收益率的影響因素,藉此來實現對定向增發標的的快速篩選,以便更充分的完成參與定向增發前的准備工作。本文的研究參考了國內外學者關於定向增發的假說和結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和提出假設,並建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本文對投資收益率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定向增發折價率的影響因素分析,折價率越高,機構投資者參與增發的安全邊際也就越高。第二個部分是關於定向增發收益率的影響因素分析,在這個方面,前人大都討論的是機構參與一年鎖定期的定向增發收益情況,而大股東參與的三年期定向增發收益情況卻很少提及。故本文著重討論了僅機構參與定向增發和有大股東參與定向增發這兩種情況下定向增發收益率的影響因素。在折價率的模型中,我們發現實施增發前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大股東是否參與認購定向增發、定價基準日和增發上市日的時間間隔、增發上市日前一年的日均換手率和增發折價率有顯著正向的關系,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和增發折價率有顯著的負向關系。在收益率的模型中我們發現僅機構參與定向增發的情況下,定向增發折價率、資產負債率對定向增發收益率有顯著正向的影響。公司總市值和滬深300市凈率對定向增發收益率有顯著負向的影響。有大股東參與定向增發的情況下,定向增發的折價率和定向增發收益率之間有著U型的關系。大股東或關聯方的認購比例、三年期凈資產收益率的復合年增長率對定向增發收益率有正向的影響。而發行期首日前一年的日均換手率對定向增發收益率有顯著負向的影響。
機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領域:
金融; 證券; 投資;
關鍵詞:
定向增發; 定向增發折價率; 定向增發收益率;
管好自己就能成功
8個方向,74個方法,學會自我管理。精選白岩松、孟非、孫儷、舒淇等70多位名人的故事,解析興趣、個性、情緒...
曹操傳(上下)
從小吏到聖人,歷經數次磨難和升遷,如何步步升級、成就千秋偉業?曹操的人生啟示錄 >>
人際交往心理學
掌握人際交往心理學,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拆穿行為的層層表象,挖掘隱秘的內心世界,掌握人際交往的秘訣。
讀書是最美好的事
讀什麼書?讀書應該達到什麼境界?讀書的方法與技巧……收下這本閱讀指南,讓讀書成為最美好的事。
說話是門技術活——...
解鎖與上級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說話是門技術活,掌握與上級溝通的9種技巧,提升工作效率,告別嘴笨拙舌。
再見,拖延症
再見,拖延症!幫你擺脫一大惡習——拖延。戰勝拖延,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