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薩伊定律
薩依定律,也稱作薩依市場定律,一種自19世紀初流行至今的經濟思想。薩依定律主要說明,經濟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
定律得名自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依(Jean-Baptiste Say),不過薩依並非最早提出定律內容的人,真正提出相關概念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雖然當今經濟學教科書已將其內容刪去,然而還有不少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還是依據薩依定律而作出結論的。
(1)投資等於儲蓄薩伊定律擴展閱讀:
薩伊定律的主要論點:
1、利息論
馬歇爾教授說:「一個人用他儲蓄的那部分收入來購買勞動和商品,和他用所謂花費的那部分收入來購買是完全一樣的,這是一條人所熟知的經濟原理。當他使他所購買的勞動和商品用於生產財富,他指望從這種財富生產得到將來享受的手段時,他被認為是進行儲蓄。」
2、勞動市場
按照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業論》發表的觀點,庇古教授認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業和一般自願失業者外,整個經濟應該是達到充分就業。
3、舊貨幣量
根據薩依定律的假設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貨幣形式的資本只有儲蓄,然後投資這個選擇(消費的那部分屬於資本家的利潤),而貨幣只有交換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論。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們會將擁有的所有貨幣盡快購買消費品或生產資料,而避免貨幣或資金閑置所損失的機會成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伊定律
⑵ 投資等於儲蓄怎麼理解
投資和儲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因為投資就是把錢投入到哪裡,投資是有風險的,嗯,但儲蓄不一樣,除去就是把存款。放到銀行里去,儲蓄起來是風險很低的。
⑶ 均衡經濟中,投資等於儲蓄
均衡經濟中有不同的形式,根據你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是經濟處於靜止狀態的平衡,即經濟沒有進行發展的可能性。投資獲得收益的前提是經濟的發展。因此在靜止狀態的均衡經濟中,投資等於儲蓄。但是在平衡增長的均衡狀態中就不是了。
⑷ 為什麼I=S投資等於儲蓄
儲蓄等於投資是永遠成立的,不需要任何假設。
衡量GDP有兩個辦法,一是收入法,二是支出法。
從收入的角度來看,產品市場的供給轉化為國民收入,收入中一部分用作消費,一部分儲蓄,而稅收和轉移支付則不改變收入總量,因此Y=C+S;
從支出的角度來看,產品市場的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國外需求,因此Y=C+I+NX;
又由產品市場供求相等,可以得到S=I+NX,如果我們忽略國外部門的存在,就可以得到S=I。
那麼資金窖藏對儲蓄轉化為投資是否會產生影響呢?
答案是No,因為儲蓄不等於將資金貸放出去。
是凡收入中沒有用於消費的,都叫做儲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石頭是貨幣,人們將收入中用於消費以外的石頭全部扔進大海,依然改變不了當期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這一恆等式。而收入源自哪裡呢?也許有人會認為不僅僅來自與產品的出售,還依賴於資本收入,譬如金融資產的資本利得,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假設一個國家不生產任何商品或提供任何服務,人們在年初動用所有積蓄購買股票,可以想到年末必然有相當大的一筆資本利得收入,然而國民生產總值為零,因為我們沒有購買任何產品,意味著沒有得到任何實際上的福利,此時的資本利得只是數字上的增量,實際上卻毫無意義。倘若利用資本利得收入購買產品,也意味著產品產出的增加,即收入的增加,那麼已經體現在Y=C+I+G+NX中了。因此,對於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國民享用了多少實體上的產品和服務,以GDP來衡量國民收入是合理的。
⑸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里有個公式儲蓄減去投資就等於
投資等於儲蓄是推理出來的 首先Y=C+I+G+NX 投資等於儲蓄假設前提是NX=0 即沒有進出口。 然後私人儲蓄等於可支配收入減去支出。設私人儲蓄為S1。S1=(Y-T)-C 而儲蓄等於私人儲蓄加公共儲蓄。社公共儲蓄為S2 所以S=S1+S2 S2=T-G 所以S=(Y-T)-C+T-G此時代入Y=C+I+G+NX 得到S=(C+I+G-T)-C+T-G等到S=I
⑹ 儲蓄為什麼等於投資(宏觀經濟學)
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的均衡條件,它衍生出三大國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與AD-AS模型,成為傳統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基石。
1、作為國民收入的核算式,是會計恆等式。即從事後的核算看,該等式是由國民收入的定義決定的,無條件成立。
2、作為宏觀經濟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總產出(總供給),C是計劃消費,I是計劃投資,G是計劃的政府購買。而C+I+G就是總需求。由於企業有非意願的存貨投資,使得計劃投資往往不等於實際投資。
假設企業產出Y=100,打算賣出90,留下10作為計劃存貨。但是實際上C=50,G=10,那麼就有40未賣出,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扣除10的計劃存貨,還有30是企業的非意願存貨。
從會計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從考慮宏觀經濟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宏觀經濟不均衡。
因此,儲蓄等於投資指的是宏觀經濟均衡條件,而非實際的會計核算等式。也就是說,只要該條件成立,經濟將處於均衡穩態。
(6)投資等於儲蓄薩伊定律擴展閱讀
凱恩斯的C = α + βY消費函數中的 α並非常量。因為它要麼是自己以前的儲蓄存量,要麼是祖上遺產,而祖上遺產也屬儲蓄存量。
由於儲蓄來自收入,即與收入正相關,不存在一個能適應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應該是關於收入的變數,於是,就可以寫成C = αY + βY=(α + β)Y=KY。此即對庫茲涅茨經驗公式的理論證明。
對比中美兩國的收入水平與儲蓄率,中國收入低,但儲蓄率高;美國則相反,這是事實上對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論斷的否定。
C = α + βY消費函數存在的另一大問題是缺乏貸款方,即儲蓄是如何轉化為投資的。如果是存入銀行,那麼是間接投資;購買股票或債劵,則是直接投資,它們都需要貨幣回報,而非不斷增長的存貨。
因為貨幣性質變化了,從挖掘出的金銀等非債務貨幣轉為央行借貸出的債務貨幣,盡管央行印製貨幣成本低廉,但它需要還本付息,這是系統無法完成的,最後求諸於央行量寬購買與負利率。
⑺ 投資等於儲蓄急急急
呵呵,發現這個回答也適用這個問題。
一般是家庭和個人執行儲蓄功能,企業和政府執行投資功能,你所認為的GDP不可能都用於儲蓄或投資其實是沒有想通,銀行中的儲蓄都被企業貸款或政府發行國債用來投資了,而你之所以還能從銀行取到錢,是因為有準備金制度,而每年政府還有一定的財政赤字,企業還有一定的債務幅度,這些都足以抵消銀行中的儲蓄和准備金,所以從整個宏觀經濟來說儲蓄是等於投資的。
⑻ 為什麼宏觀經濟學中有"投資等於儲蓄",I=S
其實我也是不明白Y=C+I+G與S=Y-C-G.的C好像不一樣吧。前一個等式意思是私人消費+投資(企業消費)+政府消費 後一個等式來源於S私+S公 S私=Y-C-T 這個C已經包含了企業消費了。兩個C不應該是一樣的。我覺得應該是C1+I=C2+S
⑼ 宏觀經濟學中投資和儲蓄的關系
宏觀經濟學中:儲蓄等於投資,現在的儲蓄就是未來的投資。
儲蓄是消費的延時推後,他可以轉化為即時消費,也可以轉化為投資,儲蓄是社會再生產的資金來源;
投資則是資金不同於消費的一種運用,並主要用於資本貨物、基本建設等生產領域。
在資金應用角度來看,儲蓄等於投資。
(9)投資等於儲蓄薩伊定律擴展閱讀:
儲蓄的特徵:
1.儲蓄行為的自主性
儲蓄行為的自主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儲蓄對象是私有的,就是儲蓄者所要儲蓄的貨幣資金的所有權歸儲戶所有,儲戶自己有權支配,這是儲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證和必要前提。
2.儲蓄對象的暫時閑置性和積累性
儲蓄動機產生於個人取得收入以後扣除消費部分的結余。這部分結余構成了個人能進行儲蓄的物質前提。同時,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未來消費,這也說明了儲蓄對象的閑置具有暫時性。
3.儲蓄價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儲蓄是一種信用行為,信用具有還本付息的特徵。儲蓄的還本付息特徵使它具有明顯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儲戶將貨幣資金存人銀行等儲蓄機構,首先考慮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積累財富的作用。
⑽ 宏觀經濟學知識,均衡產出中,投資等於儲蓄,請高手幫幫忙啊。謝謝了
國民收入核算中是個事後核算。你看中國一般是年初核算上一年的GDP,是對上一年經濟發展的總結。國民收入核算中y=C+I是一個計算式,單純為了核算gdp,用的是支出法兩部門經濟核算,為了核算GDP即一年內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由於供求不等的存貨轉為了一種投資即存貨投資計入了i,因而使得國民收入核算中y=C+I。由於y=c+i和y=c+s,因而最終會計核算的必然結果是s=i。其原因在於居民的儲蓄漏出通過金融機構轉出進行投資。
而在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是一年年初預計這一年應當如何確定國民收入以確保總供給等於總需求。而在凱恩斯假定條件下,國民收入僅僅與總需求有關,即 y=c+i,不同於上面,這是一個決定式,c、i均為意願消費和投資並且是實際消費和投資而非名義的。在這一決定式成立時即達到均衡即總供給等於總需求此時 計劃這一年的需求量恰好等於計劃著一年的供給量,即非計劃存貨投資為零。此時i為計劃投資,又由於y=c+s依然成立,此時s也是預測儲蓄。所以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關鍵要分清一個是事前預測,一個是事後核算。
上面是自己的理解,開始這也有些迷惑,後來想通了。
在學經濟學吧,我也是 以後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