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金融創新條件
下的金融風險管理
摘要]當前中國金融創新業務領域向縱深推進,金融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大,理財業務成創新亮點。正
確認識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評價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通過加強政府部門的金融監
管、金融創新主體內部的自我風險管理、國際間的合作,在金融創新的路徑上設好防火牆,為金融創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環境,從而促進當前金融創新。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風險管理
長期以來,在成熟的市場監管、眾多的金融產品的庇
護下,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似乎離歐美等發達國家非常
遙遠。不管是1997年席捲亞洲的金融危機,還是1994年
開始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後經歷的「拉美型」危機,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只是隔岸觀火。2008年美國
華爾街金融風暴使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金融體系紛紛受
到重創,冰島、巴基斯坦幾乎國家破產。透過金融危機可
以發現,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對金融創新風險的謹
慎管理十分必要。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金融創新活躍程
度不斷加深的時代,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是國內外經濟金
融形勢變化對中國金融行業提出的新挑戰,也是大轉折
時期中國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以說金融創
新是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風險管理則是金融
創新的「護身符」,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風險
管理之間的關系。
一、當前中國金融創新活動的特點
根據中國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金
融創新是指商業銀行為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引入
新技術、採用新方法、開辟新市場、構建新組織,在戰略決
策、制度安排、機構設置、人員准備、管理模式、業務流程
和金融產品等方面開展的各項新活動。當前中國金融業
已全面對外開放,金融業加大了金融創新的力度,創新業
務發展迅速,金融創新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點:
(一)理財業務成創新亮點
2007年以來,居民投資意願持續走強,受市場需求的
推動,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的競爭趨於白熱化,理財
創新的速度和頻率更是史無前例。根據《上海證券報》統
計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4月末,共有22家中、外資銀行
取得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中外資銀行共推出21
期26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2007年5月份,銀監會下發
通知,將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投資范圍擴大至與
銀監會簽有備忘錄的境外股票市場。多家商業銀行隨即
快速反應,在較短時間內研發推出了新一代QDII產品。
針對火爆的股票市場,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根據客戶
需求研發了各式各樣的「新股申購」理財產品。
(二)創新業務領域向縱深推進
金融創新步伐的加快,使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伸展
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已從過去的
存、貸、匯「老三樣」,拓展到了個人理財、資產證券化、衍生
產品、電子銀行、銀行卡等多個領域。
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普遍呈現出業務多元化的趨
勢。全球有50多個國家允許銀行經營證券業務,30多個
國家允許銀行經營保險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通過組
建金融集團、設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設立保險公司,嘗試
著銀行資金的跨業流動。2005年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開
展了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工作。建行研究報告顯示,銀
行理財產品期限結構已從1個月、半年,發展到3年、6年
以及更長期限不等;投資領域也從單一的銀行間債券市
場,發展到企業債、資產證券化產品、貨幣基金、信託計劃
等;掛鉤指數從利率、匯率,發展到股票、石油、黃金等資
源類指數;銀行理財產品創新視野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由
以高端客戶為重點到逐步傾斜至普通客戶,由以一般金
融產品為依託到重點借力於衍生金融產品。
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06年年報顯示,截至2006
年底,我國已有69家中外資銀行獲得了衍生品的交易資
格;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電子銀行業務交易規模達122
萬億元;銀行卡發卡量增加至11.7億張。在綜合經營方
面,工行、建行、交行發起設立工銀瑞信、建信和交銀施羅
德基金管理公司,這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證券投資基金資
產凈值,已從2005年的300億元增至2007年的600億元。
(三)金融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人
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前3
季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66043億元,同比增長11.5%,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6元,扣除價格因素,
實際增長13.2%,增幅高於上年同期3.2個百分點。中國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個人財富積累,為商業銀行開展
財富管理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開始
提供針對特定客戶「量身定做」的財務規劃、投資分析和
私人銀行等個性化服務。除了推行面向高端客戶的私人
銀行業務外,突出的表現就是小企業貸款的推廣。2006
年,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不少
地區的小企業貸款滿足率已經達到50%以上。
(四)金融機構同質化
由於金融機構在業務形式和組織機構上的不斷創
新,使得銀行與保險、信託、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
的職能分工界限逐漸變得越來越不清楚,各國的金融機
構正由分業經營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五)金融創新還需努力克服同質化問題
目前,我國銀行業真正自覺性的創新活動仍然很不
充分,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存在較大不足,行業內照搬復制
式的「創新」佔了很大比重,金融創新產品中,超過半數是
外資銀行的專利注冊。
二、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管理的關系
金融風險是指在資金的融通和貨幣的經營過程中,
由於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從而
蒙受損失和獲得額外收益的機會或可能性,它與金融活
動相伴相生。金融風險管理則是指公司在資金的籌集和
使用過程中,對各種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進行辨識、度
量、預測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和分散金融風
險,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
理方法。
(一)風險管理與金融創新是相互正向博弈的關系
風險管理的需求促進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創新
又反過來促進金融風險管理更加完善,兩者之間是一種
正向的博弈關系。金融風險的日益增大,金融風險管理
顯得越重要,人們對金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就越迫切。
隨著人們避險需求的日益擴大,各種新的金融風險管理
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如金融期貨、金融期
權、金融互換及遠期利率協議等。但金融創新是金融業
為逃避監管而進行的,金融創新使原有的監管失效,金融
當局便制定出更為嚴厲的監管措施,以約束金融業的行
為,而約束的結果是更為高級的金融創新形態出現。
(二)金融創新的發展帶來新的金融風險
任何收益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創新產品交易是一
種零和游戲,不能消除風險,只是將風險和收益在不同偏
好客戶之間重新分配,一方的收益則是另一方的損失,其盈
虧之和為零。金融創新只是在微觀上降低了風險,在宏觀
上卻是將風險從風險迴避者轉移到風險偏好者,以新的方
式重新組合,金融體系的總體風險並未因此而減少。
三、正確認識和評價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
我們知道金融創新無法消除整體風險,而只是分散
和轉移了個別風險,而且在當前的金融創新活動中還產
生了新的金融風險,這對金融風險的管理提出了挑戰,在
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風險將更加復雜,治理或者規避將更
加的困難。具體表現如下:
(一)金融創新帶來的資產證券化加劇了金融風險
證券化提高了資產的流動性,促進了金融商品的標
准化,也為投資者防範風險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手段。然
而,證券化仍容易產生許多問題。對於銀行而言,能夠證
券化的資產首先是質量良好的資產,盡管它可以利用時
間差將不良資產置換出去,但它也必須冒信譽受損的風
險。對於貨幣當局,證券化也為其提出了許多挑戰。首
先,它使貨幣當局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直接控制能力減弱,
這必然影響到貨幣政策執行的效力。其次,證券化所產
生的許多證券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常常成為貨幣的代用
品。這就打破了貨幣當局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形成一
種貨幣競爭的局面。同時,貨幣當局難以對貨幣給出明
確的界定,這也削弱了它控制貨幣的能力。
(二)投機市場的存在加大了風險破壞性
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為金融市場的安全提供
工具,但與避險相對應的還有大量投機行為的存在。因
為如果沒有投機者,避險者就無法將風險轉移出去。衍
生產品市場的出現,為客戶提供了進行投機和避險的場
所。而衍生產品具有的高流動性和杠桿作用,使得這個
市場具有極大的波動性和破壞性。因為一旦投機失敗成
為大多數進入者的結局,則不僅避險功能無從談起,而且
對整個金融市場的沖擊和破壞性更是常規的金融業務所
無法比擬的。
(三)金融創新增加了金融業的經營風險
金融創新使金融機構同質化,加劇了金融機構間的
競爭,銀行傳統的存貸利差縮小。激烈的競爭迫使各金
融機構不得不從事高風險的業務,這又導致金融機構經
營風險增加,信用等級下降。隨著金融市場國際化和自
由化進程加深後,外資可能大量流入,這對一國的匯率及
銀行的流動性造成影響,此外,一些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
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
資本市場,這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美國的次貨危
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之大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四)金融創新產品風險主要來自市場基礎不完善以
及使用不當和監管失控
在開放經濟中,只要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價格存在
不均衡現象,就可能被國際游資利用。國際游資往往是
洞悉並順應了市場向均衡方向演變的趨勢,才投機成功。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如果金融市場開放和金融產品創新過
渡,超過了本國的經濟承受能力和金融監管能力,遭受國
際游資襲擊的可能性就會增高。「市場中留有投機的空
間是政府的錯誤」,索羅斯的這句話不無道理。相對而
言,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風暴、華爾
街金融風暴等一系列風險事件都證明了內因是危機產生
的直接根源,而國際游資利用創新金融工具沖擊是外因,
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發展金融創新產品
市場應充分考慮本國的市場基礎條件,宏觀經濟管理部
門應該經常檢查本國經濟是否存在不均衡,並主動調節。
四、加強風險管理,促進當前金融創新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華爾街金融風暴給世界范圍
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
不能因噎廢食,因為在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重大金融風險事件而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因此,在促進金融創
新的同時,必須加強金融風險的管理。
(一)加強政府部門的金融監管,為金融創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環境
從監管理念上,引領創新與穩定的協調發展。從國
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趨勢來看,金融創新作為金融
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是監管當局應鼓勵而不是限制的。
為促進金融創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鬆管制,但放鬆管
制決不是放棄監管。在某些方面的金融監管應該是進一
步加強,如打擊違規行為、完善監管手段等。因此,監管
既要維護金融穩定,又要鼓勵金融創新,重要的是把握好
鼓勵創新與風險監管的尺度,區別違規與創新,找准監管
切入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創新———監管———創
新」的良性互動、螺旋式上升的正常態勢。
從監管法規上,在完善健全監管法律框架的基礎上,
提高法規的前瞻性。金融監管法規的制定要有更大的包
容性,制定的程序要有公開性,不但要考慮金融監管的要
求,也要兼顧被監管對象的利益,為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
新提供一定的空間。要引導金融業從單純的產品創新向
產權制度創新、經營體制創新、組織體系創新、市場結構
創新等方向發展。盡快推進目前的法規清理工作:一是
應盡快修改金融監管法律、法規,以適應銀行創新業務的
實際需要。對銀行業競爭中互相攀比打「擦邊球」現象,
規避法規的創新業務行為,應迅速地完善法規。二是要
及時廢止或修改過時的法規,特別是涉及同業的交叉業
務,如個人理財、代理證券、代理保險業務等,要有針對性
地制定和修訂相關法規。
(二)加強金融創新主體內部的自我風險管理
首先,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
有足夠的思想准備。透過此次影響之大的美國次貸危機
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
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金融機構在創新過程中,
風險日益增大,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趨勢,必須確立
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觀念。其次,金融機構要統一制定有
效的、切實可行的風險防範制度,並結合自身的特點,在
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科學的風險預測評估指標體系,
對風險進行科學度量。此外,金融機構在創新新產品,推
出新業務時首先要遵循謹慎決策的原則,切勿盲目從事,
急於求成。
(三)加強國際間的合作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個國
家僅靠本國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已不足以維護經濟穩定
和對付金融風險,而需要各有關國家在防範、遏制經濟、
金融風險方面進行國際合作。比如中國可以與國外政府
簽訂相關合作監管的協議,還可以參與國際監管組織並
且參照其標准制定中國開展金融衍生業務的相關規則,
從而達到全面有效監管的目的。
(四)在金融創新的路徑上設好防火牆
金融創新的路徑大致有三條,即金融產品、機構和制
度創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風險向危機的過渡還須做到:
從金融產品創新來看,應該以優質資產來衍生出新
產品,不良資產始終只能作為補充。同時,處於創新初級
階段的我國,更不能追求過於復雜的金融技術,而先要創
新出各種債權和股權類基礎產品,避免好高騖遠的發展。
從金融機構創新來看,核心問題是要關注混業經營
的風險。混業經營是今後的發展趨勢,我們只能遵循漸
近式的改革,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推出。作為金融業的微
觀主體,所追求的依然是成為主營業務突出、專業優勢明
顯的金融服務機構,而不是無所不包的全能銀行。
從金融制度創新來看,最重要的就是監管制度和創
新激勵約束制度。政府對創新的激勵約束政策,要關注
經濟周期性風險。產品創新本質上是對未來前景的看
好,如經濟背景逆轉,則可能出現創新失敗,美國房地產
市場低迷與次級債危機的關聯,就是很好的例子。針對
我國來說,就是在需要控制市場流動性時,不要鼓勵推出
增加流動性的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楊濤.所有金融危機背後都有金融創新影子[N].
上海證券報.2007-12-06.
[2]樓文龍.金融創新的背景與主要趨勢[J].中國金
融,2007(1).
[3]唐雙寧.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創新
[J].中國金融,2006(13).
[4]張曉琴,馮莉.論金融風險與金融風險管理[J].商
業研究,2005(2).
[5]程克群.金融監管如何為金融創新服務[J].商業
時代,2005(12).
[6]施維書,陳剛.論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J].特區經
濟,2005(3).
[7]尹龍.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與金融監管體制演進
[J].金融研究,2005(3).
❷ 關於金融方面的論文
1.建立中國區域金融體系的研究
2.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與我國金融應對策略研究
4.我國人民幣匯率取向的對策與建議
5.論創建我國的離岸金融市場
6.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及洗錢制度研究
8.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
9.人民幣匯率與全球貨幣體系
10.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作用的影響
11.商業銀行貸款增長過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12.我國居民儲蓄高增長態勢解析及改進意見
13.貨幣政策高透明度比較分析
14.對我國間接貨幣調控政策的市場缺陷分析
15.直接發行央行票據對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啟示
16.中國貨幣政策目標及管理策略
17.淺析熱錢流動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18.監管職能分離後基層央行如何有效實施貨幣政策
19.論穩健貨幣政策的積極作用
20.城區存款業務發展的難點及對策
21.重建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體系的探討
22.利率市場化條件論證與方法探討
23.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24.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分析
25.國際貨幣體系有關問題探討
26.國家的匯率干預有關問題探討
27.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分析
28.國際金融危機及相關問題研究
29.國際信貸問題探討
30.外匯交易有關問題探討
31.國際金融市場有關問題探討
32.國際收支有關問題探討
33.我國的國際收支現狀及發展趨勢
34.期權理論及其在外匯交易中的運用
35.人民幣匯率問題研究
36.國際儲備題探討
37.國際融資問題探討
二、商業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發展理論
38.金融創新與我國銀行業的發展
39.我國網路銀行的發展及對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41.對銀行導入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的思考
42.我國商業銀行福費廷業務的現狀與思考
43.論我國商業銀行市場營銷
44.對發展我國消費信貸的思考
45.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46.如何提升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
47.商業銀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討
48.中國銀行業治理結構問題研究
49.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
50.抵押貸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簡論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利益目標短期化
52.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業銀行系統管理中的應用
54.銀保合作發展芻議
55.商業銀行應加強產品定價管理
56.信貸業務重組與流程再造
57.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價值取向
58.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力分析
60.商業銀行金融服務優化的對策與思路
61.商業銀行組織結構創新
62.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63.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64.關於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國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制度
66.關於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評級
67.關於新商業銀行法的問題
68.從世界商業銀行發展趨勢談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目標
69.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目標與途徑
70.國有商業銀行資本結構調整問題研究
71.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問題探索
72.商業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探討
73.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範機制研究
74.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途徑探討
75.商業銀行分業、混業經營利弊條件問題研究
76.商業銀行外部環境建設問題研究
77.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問題
78.建立和完善我國商業銀行體系
79.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問題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內控機制
81.如何完善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
82.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機制
83.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費問題探討
84.中西方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分析
85.我國發展民營銀行可行性問題探討
86.民營銀行在我國發展空間探討
87.如何以市場為導向建立商業銀行金融服務體系
88.國有銀行上市對其績效影響的分析
89.我國股份制銀行與國有銀行業績比較:制度因素的探討
90.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基金的困難所在與對策
91.商業銀行對企業信用評估問題探討
92.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創新
93.商業銀行崗位績效考核的實證研究
94.現代銀企關系問題研究
95.員工素質與商業銀行現代化
三、金融監管與風險管理
96.論我國金融監管的國際化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❸ 哪位學金融的大神有關於保險的論文的,求一份。。。。。。
暑期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
隨著近年各大高校擴招,全國總體就業壓力嚴峻,畢業生就業壓力前所未有。對每個大學生來說,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奮斗目標,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中處於不敗之地。
調查目的:一是對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二是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系;三是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
調查形式:於2004年3月至4月,隨機抽取廣州地區14所大學(包括本科學校和專科學校四個年級)的705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佔46.8%,女生佔53.2%。調查問卷回收率100%,有效問卷668張,有效率94.8%。使用SPSS10.0軟體進行數據處理,統計圖表用EXCEL來繪制。
調查內容:廣州市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對自我的認識程度、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程度、職業期望狀況四個方面。
❹ 求6000字的保險或金融類的專科畢業論文
摘要
本文首先通過對我國加入世貿以後,外資銀行與我國內資銀行的相對比較進行分析。列舉出了幾大優勢。而後本論文從目前我國未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是由國家股或國家有法人股構成,股權結構不甚合理,缺乏社會公眾股,經營管理得不到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這一觀點進行分析闡述。本論文的第三部分是對能否建立起現代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是決定我國仙資銀行能否提高警惕核心作用競爭力,能否在日後的競爭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進行詳細闡述。論文的第四部分是對內資銀行怎樣開展競爭策略進行描述,而後給出相應的結論。
關鍵詞:競爭,策略,決策機制
1 外資與國內銀行現狀分析
2002年3月26日,位於上海浦東的花旗銀行率先辦理了第一筆面向中國境內客戶的外匯業務,對於我國的金融市場來說,這筆數額不大的外匯業務標志著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正式展開了交鋒。入世幾年來,我國根據世貿組織協議中有關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驟,已履行了取消外資銀行外匯業務的客戶對象限制,擴大人民幣業務范圍、允許設立同城營業網點等各項承諾,2002年12月1日在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人民幣業務。截至目前,外資銀行在華的營業機構已超過1200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300多家,有120家已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3520億美元,其中外匯貸款余額近1800億美元,人民幣貸款余額達2650億元。顯然,我國金融業原有的市場格局已經被打破,內外資銀行新一輪的競爭已日趨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內資銀行必須強化競爭意識,增強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危機感和歷史責任感,加快金融創新、努力提高經營效益、提升國際競爭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才有可能與國外跨國大銀行相抗衡,我國銀行業才可能走向世界,在全球金融業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為中國有朝一日成為金融強國作出貢獻。
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對手大多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大型外資銀行,較國內中資銀行,他們存在幾項明顯的競爭優勢。
(一)體制優勢
外資銀行的經營遵循的是國際慣例,其運作基本上不受政府幹預,額外負擔輕,能夠適應靈活多變的市場經濟;但是目前我國內資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歷史遺留下的包袱沉重,或多或少地承擔著一些政策性信貸業務,並且,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無法擺脫政府的干預,在經營上顯得束手束腳。另一方面,由於中期內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不可兌換,本外幣之間將存在嚴格的隔離,而在華的外資銀行因為不受體制約束,能夠很方便地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拆借資金,體現出籌資能力強、籌資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還能擺脫「以存定貸」的限制。
(二)管理優勢
外資銀行大都具有健全的管理體制、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在組織結構安排、人力資源開發、委託代理許可權、激勵約束制度等方面都比較成熟,因此,外資銀行具務較強的業務開拓能力和風險化解能力。相開之下,內資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在治理結構上存在明顯的缺陷。有些銀行尚未成立監事會或董事會,缺乏科學、高效、透明的決策機制;所有權、決策權和經營管理權仍未有效分離,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經營機制還不夠,內部控制也比較薄弱,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尚不健全,銀行管理劣勢較為明顯。
(三)經營優勢
外資銀行經百年發展,完成了從被動放款向主動服務轉變,已從經營傳統銀行業務轉為以現代銀行業務經營為主,特別是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的表外業務已經成為其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有關資料統計,許多大型跨國銀行,其利潤來自表外業務的部分佔40%甚至60%以上,以德意志銀行為例,它可以向不同客戶提供債券、期貨與期權、項目及資產交易、產權交易及基金管理、並購、重組、股票上市、項目融資、外幣往來賬戶、國際結算、托收、流動資金融資、貿易融資、保管、經紀人清算等數以百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伴隨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外資銀行將憑借其操作規范、管理先進、善於把握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優勢以衣與國際跨國公司間的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很可能在短期內搶走大量優質客戶群,分流內資銀行的資金來源,擠占內資銀行的市場份額。而事實也確實如此,例如南京愛立信投奔花旗銀行事件,就已經為我國內資銀行敲響了警鍾。
手寫版,不過論文字數太多。這里放不下,如果需要加我好友,發給你。
❺ 求關於「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防範」這種論文的結束語!
結語,就是你得到了什麼結論
首先一句話,先點一下背景,然後說一下你的結論,即金融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然後總結你的防範對策。最後說明你的論文希望達到的目的,還有不足之處。
ok
合適採納啊。
❻ 本人急需要寫一篇關於保險投資的論文。
您好,我可以幫你寫哈
❼ 關於保險方面的畢業論文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一、前言
保險投資在保險公司的經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國保險公司資金運作現狀並不盡如人意,保險公司作為一個商業企業,其根本目的在於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保險公司利潤已不能單純依靠收取的保險費與一定概率下的保險賠付差額,而是越來越倚重於保險投資的有效運營。因為保險與給付之差,其利潤率是一定的,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而保險投資的運營,其預期的利潤率卻是無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進行各種投資運營才能使保險資金獲得長期穩定的增長,使保險公司獲得較高的利潤。可見有效的資本運營是現代保險業的支柱,是保險經營發展的生命線。
二、我國保險投資的歷史和現狀
(一)我國保險投資的歷史沿革
建國初期,我國保險企業的資金按規定只能存入銀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繳國家財政,無任何保險投資可言。經過20年的停辦以後,我國保險業隨著改革開放而獲得新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80年開始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並積極發展國外保險業務。
1984年11月,國務院批轉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關於加快發展我國保險事業的報告》中指出:「總、分公司收入的保險費扣除賠款、賠償准備金、費用開支和納稅金後,餘下的可以自己運用」。1985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又從法規的角度明確了保險企業可以自主運用保險資金。這不僅是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強我國保險業活力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對加快我國保險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保險企業投資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步發展階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取得投資權後,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總公司在北京、江蘇等地嘗試性地開展投資(包括貸款)業務,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計劃單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繼開展保險投資業務。
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對保險企業的投資活動實行嚴格管理,一是對資金運用規模實行計劃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對人保下達2億元投資額度。二是對資金運用的方式與方向作了嚴格規定。1986年人保的資金運用被限定為投資地方自籌的固定資產項目。1987年批准試辦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和購買金融債券。這一階段的經營效益不大理想,資產運用率和投資收益水平都比較低。以1986年為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國內業務匯總的資產運用率只有9.23%,投資收益率僅為0.83%。
2、調整整頓階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於面臨治理整頓的經濟環境和緊縮信貸規模的局面,加之保險業本身經營效益不佳,我國保險投資業務於1988年底進入調整整頓階段。其內容和措施有:總結前幾年資金運用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嚴格執行信貸計劃,嚴肅利率政策,把資金轉投到流動資金貸款方面,堅持「十不貸」和注意「重點傾斜」並採取了擔保和銀行承兌匯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資金運用的安全性與收益性。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工作除辦理流動資金貸款業務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對原有投資貸款項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資金運用的范圍被限定為流動資金貸款、企業技術改造貸款、購買金融債券和銀行同業拆借。
3、進一步發展階段:1991年至1995年
經過兩年多的調整整頓,加之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保險投資業務於1991年開始進行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保險投資在保險界得到了普遍認同和重視。兩家新成立的全國性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先後加入了保險資金運用的行列。保險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余額達109.46億元。保險投資的范圍有所拓寬,證券投資得到較大發展,保險投資收益得到提高。
4、規范發展階段:1995年至今
隨著1995年《保險法》的出台和實施,各保險公司遵照《保險法》調整業務,以符合《保險法》的要求。《保險法》的實施,為我國保險投資業務的規范與健康發展奠定的基礎。
(二)我國保險公司保險投資現狀
1、決策機制薄弱
目前許多保險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規范有效的決策機制,人保財險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專門的保險投資公司。決策的盲目性、被動性、隨意性十分突出,在僅能投資債券的時期,這類決策機制不會體現任何危機,對於資產規模迅速壯大的保險公司來說,更是掩蓋了其決策的弊端:決策機制落後,決策反饋機制尚未建立,在保險公司進入基金市場後會充分暴露出來。
2、保險投資渠道狹窄
1998年以前,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渠道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實行的《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買賣中國保監會指定的中央企業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而西方國家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法定渠道則較廣泛。如美國、日本就規定保險公司可進行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抵押貸款、不動產、保單放貸等業務。
3、保險資金利用率低
保險資金的利用率,在國外基本上達到90%,而在我國還不到50%。有限的保險資金主要用於銀行存款。據統計,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險公司保險資金的40%—60%局限於現金和銀行存款,保險資金基本上無「運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率還不到20%。為了保證保險資金的安全,保險公司將大量資金存於銀行,由銀行進行專業的資金運用,而保險公司只能獲得固定的較低的存款利息,銀行存款的利息已經遠遠不能使保險資金保值、增值了,保險公司必須開拓出投資新領域來保證其資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險投資缺乏相應人才
保險投資涉及到存款、國債、證券等多個領域,因此保險投資人才必須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遠見,對各行業發展有底數,才能有膽略,有靈活性,善於捕獲商機,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豐厚的回報。而我國保險公司由於歷史原因,現有員工基本上由軍轉幹部、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調入和正規大學畢業生三部分組成,且前兩部分約占公司員工的70%,年齡大都在40周歲以上。這樣的人力資源結構,呈現出明顯的弊端,即知識結構老化,缺乏創造力。保險公司要想從保險投資中獲益,就必須引進相應人才,同時注重公司內部年輕人才的培養。 免費公文網版權所有
5、保險公司管理水平落後,影響保險投資收益
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管理體制落後,投資缺乏科學決策,許多公司在科學決策、內部約束機制方面比較薄弱。由此出現了許多領導項目貸款、人情貸款等。這些項目貸款很多無法收回投資本息,甚至成為呆賬、壞賬。管理水平的落後,影響了投資收益。
中國的保險公司要生存,保險事業要發展,客觀上要求保險資金實現有效運用,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馬上就完全放開對保險資金運用的限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還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建立我國保險投資體制的構想
(一)保險投資客觀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資體制
所謂保險投資體制是指保險投資活動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的總稱。保險投資機制建立的目的在於提高保險投資的收益,降低投資風險。
保險公司的承保業務與投資業務是現代保險業的兩個重要特徵,其中保險投資業務已經成為現代保險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險投資業務的發展,將擴大保險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經營和穩定性。同時,保險公司收入的增加,將使保險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險費率,減輕被保險人的負擔,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我國保險業如果沒有投資收益作為基礎,加入WTO後,在承保業務上很難與國外保險公司進行價格(費率)競爭。另一方面,保險投資業務的發展和獲利可以彌補業務上虧損,維持保險公司的生存和發展。如1987年英國兩大保險公司保險業務虧損分別為0.64億英鎊和1.08億英鎊,而投資利潤為2.04億英鎊和2.49英鎊,盈虧相抵後,還有不小的綜合盈利。從近期國際保險業的發展特點來看,保險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經從傳統的承保收益逐步轉移為投資收益,如美國產險業務自1978年以來連續21年出現承保虧損,主要收益來自於投資收益。
由於保險經營是一種負債經營,因而保險資金的運用除了考慮投資的收益外,還必須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因此,市場的開放,投資工具的增加和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觀上需要保險公司進一步加強投資機制的建設,提高化解風險的能力,保證保險資金實現安全性和投資收益的協調。
(二)保險業應盡快建立、健全保險企業的制度和規范
建立和完善中國保險投資體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保險公司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經營管理,才可能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險投資提供根本制度保證。如何加強經營管理,我個人認為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加大公司運作的透明度和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運用法律武器,嚴懲那些損害股東權益的行為,有效地維護股東的權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對經理層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徹底改變舊的用人機制,讓市場和競爭來決定經理的選拔,使經理的報酬與公司的業績直接掛鉤。
第三、加強管理創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摒棄舊的、傳統的管理模式及其相應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創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應的方式和方法。
(三)進一步拓寬資金運用渠道
保險資金運用是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基礎,是關繫到保險公司經營狀況的重要因素。
由於我國保險業起步較晚,加之其它種種原因,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存在的問題是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太小;保險公司無法控制入市資金的風險;在目前封閉式基金占據主流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只能被動的分紅,其變現很難實現;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過窄;保險資金中短期性行為嚴重。
針對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加快資金入市步伐,使我國保險業能夠持續快速發展。
1、保險資金入市
(1)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運用得當,還可有效解決保險公司所面臨的「利差損」問題。在《保險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投資,僅每年的利差損就有3至6個百分點,這為保險公司的長期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在銀行存款的利率為2.25%,國債的買賣收益最多不過6%-7%,在同業拆借市場上,因資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基金的平均收益達12%。因此,保險資金入市,從長遠來看,對保險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決「利差損」具有重要的意義。
(2)保險資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險公司資產結構。如果允許保險資金按嚴格的比例進入證券市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閑置的壓力。因為保險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是進行股權的交易,在證券市場機製作用下,根據保險資金運用原則,保險公司必然將資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長性的企業中去,這樣客觀上就使保險資產得到了相應的改善。
(3)從長期來看,保險資金入市對於啟動保險消費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保險資金入市無疑使國家找到一種對資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從而使部分社會資金與證券市場之間形成紐帶。在這個紐帶的連接過程中,不但可以改變整個社
資金的結構,還可以使經濟發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國家、企業、個人以及保險公司更好的發展。
(4)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我國保險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隨著我國加入WTO,保險業面臨著更大的沖擊,承受著更大的壓力。保險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務質量來爭取保單,擴大客戶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費收入如何獲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關鍵問題。在發達國家,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較我國暢通的多,除了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外,還可涉足證券市場甚至房地產業。所以,保險資金入市,可以增強我國保險公司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實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後的經濟基礎。
(5)保險資金入市可有效緩解證券市場中資金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有助於穩定證券市場。隨著保險業的不斷發展,可入市的保險資金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必將會改善證券市場的資金結構,它對證券市場的長期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會越來越明顯。
2、保險資金進入短期拆借市場。
盡管保險公司都有較高的信譽,但上前還不能以信用方式進入短期拆借市場,而須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進入短期拆借市場,可以為保險公司提高資金運用效率提供方便。
3、擴大可投資的企業債券范圍。
目前保險資金只可購買鐵路債券、電力債券和三峽債券,應擴大到其他的企業債券。盡管企業債券質地有好有壞,或者說存在風險,但應相信保險公司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4、進行資產委託管理。 免費公文網版權所有
資產委託就是保險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資金委託給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運作。它的最大好處是保險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親,同時由專業公司進行操作,也可確保較高回報。
(四)培育專門資金運用人才
我國加入WTO將使保險業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保險公司如何作好准備,採取措施,搞好投資收益,上面已經從體制和機制創新、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但要確保這些對策措施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決策的參考性和實施的可操作性,關鍵在人,關鍵取決於目前保險公司幹部職工隊伍的素質。因此,首先要改變幹部隊伍年齡老化問題,採取買斷工齡、提前內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齡老化的人員,以保證隊伍的生機與活力;其次,要從管理入手,通過秘訣革,建設與國際接軌的一流現代化商業保險公司的高效精簡的機關管理體制,盡快與國際經濟接軌;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以及後備幹部和後備人才的儲備。目前,當務之急是要圍繞加快效率的長遠目標,建立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幹部隊伍;以及培養選拔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幹部,建立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後備幹部隊伍,構建既有長期培養對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崗的人才儲備庫《保險行政管理畢業論文:論保險公司保險投資 (1)》來源於免費範文網
❽ 誰能給我提供一篇關於金融保險方面的畢業論文
對我國保險公估業發展的探討論文編號:JR040 摘 要
保險公估業的產生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的英國。目前,保險公估人的制度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日臻完善了。在國際上來看,目前由於專業化分工的加強,保險公司80%以上的查勘理賠評估業務已交由保險公估人承擔。保險公估業的發展已成為保險市場規模擴大的必然趨勢。
我國當前保險中介市場仍處於初步階段,而作為保險中介之一的保險公估卻長期處於缺位、不被重視的狀態。公估在保險運營中除了起到公正公平的作用之外,也是防災減損的重要角色。然而保險公估人的這種性質卻不被社會所認知與肯定。保險公估人的壯大將有利於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他將使得市場更健康及透明化,真正地保護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合法權益,在受損時得到更公平公正的補償與保護。
但隨著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公司大而全的經營模式已無法使保險理賠等各環節都保持專業化及高服務水平。同時,保險公司如此經營模式也抑制了公估市場的發展,並導致了種種問題,如公估市場規模小,經營不規范,市場認可度不高、公估人普遍素質水平不高等。
本文將針對目前保險公估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利用專業化分工理論探討其存在的必要性,並以此提出公估市場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保險公估 保險公估人 發展困境 專業化 分工 目 錄
摘要 1
1 緒論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思路 4
1.3 研究方法 4
2 我國保險公估業發展概述 5
2.1 保險公估的概念 5
2.2 我國保險公估市場發展概況 5
2.2.1 我國保險公估市場的興起 5
2.2.2 近幾年保險公估公司總體經營情況概述 6
3 當前我國保險公估業的發展困境 7
3.1 國家關於保險公估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確 7
3.2 保險公估人自我定位模糊,盲目打價格戰 8
3.2.1 自我定位不明確,經營不善 9
3.2.2 盲目價格競爭 9
3.3 專業水平低,公估人才缺乏 9
4我國保險公估存在問題的成因 10
4.1專業化分工理論 10
4.2 保險公司習慣於「大而全、小而全」一條龍式的經營模式 12
4.3 公估公司立足分工細化,但專業化水平仍不高 13
4.4 社會忽視保險公估的存在是實現專業化的需求 14
5我國保險公估業發展模式 14
5.1 確立保險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增強社會認可度 14
5.2 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 15
5.3 提高公估公司本身的經營能力及服務水平 16
5.3.1摸索新的經營方式,開創新的經營理念 16
5.3.2 吸收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17
致謝 18
參考文獻 19
英文文摘 20以上回答來自: http://www.lwtxw.com/html/45-1/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