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投資公司做審計怎麼樣
去面試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企業文化,不要太在意工資的問題,如果你很優秀,公司自然會用高薪來留你,在哪工作都是一樣的,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1>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管理當局會說:「今年收入增長了50%,是因為銷售數量增長了50%。」審計師一看報表:「不對啊,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貨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沒聽說有什麼技術進步,能讓單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為生產數量在下降。這和銷售數量增長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個例子正印證了一句老話:「說謊話容易,把謊話說圓卻很難。」為了把一句謊話編圓,你需要修改很多相關的地方,而且還不一定修改得圓滿。審計師就是通過尋找會計資料當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絲馬跡,從各個角度向公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像獵犬一樣刨啊刨,從而把公司隱瞞、編造的事情挖出來。
這年頭,不僅公司財務的謊話編得不圓,連騙子的騙術也「不re」。前不久,我收到「淘寶網」發來的一個廣告,通知我中了獎。我登陸淘寶網,輸入密碼,果然有35000元的現金大獎在等著我。在我收到這個廣告之前一天,淘寶網的確在搞抽獎,所以我並沒意識到這是一個騙局。
我繼續讀下去,兌獎通知說,稅法規定獎不能白拿。只要我郵寄1500元的增值稅到某個帳號,他們就會立即把獎金支付給我。我剛要激動地抬屁股去郵局,忽然想起一件事:你直接從我35000元的獎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要我去郵局寄錢呢?我又仔細看了看一遍兌獎說明,發現一個新的問題:怎麼會讓我交增值稅呢,增值稅一般是在工廠進口原材料的時候才交的。就這樣,我識破了一場「不re」的騙局。
審計師喜歡思考事情的合理性,這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常識的積累。可是,如果審計師把這種職業習慣帶到生活當中來,就不那麼可愛了。在生活里,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記得很清楚,難免說出一些不太准確的話。而且在夫妻之間,有時也會說一些善意的小謊言,互相哄一哄。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個干審計的,那麼恭喜你,你的每一句善意的謊話都會引來對方的疑問,你會被打破沙鍋問到底,越挖越深,直到謊話徹底敗露為之。
所以,敢和審計師結婚的人,一定是個赤誠坦盪的人。
<2>用數字說話
中國人喜歡從表象上,從意識形態上,從趨勢上說一些大而化之的話,偏偏懶的拿數字去支持自己的觀點,用數字去檢驗一下是不是這么回事。審計師則不同,他們的很多科目的都需要匡算。比如工資費用,審計師會用公司的總人數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資,得出一個總數,和報表上的那個數字對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用數字說話非常重要。因為,有些事情正確與否,並不是從概念上就能看出來的,你得實際計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別是多少,才能做出結論。只有數字,才能告訴你答案。
舉個例子。很多西方國家發展競技體育不會動用很多納稅人的錢,而是走市場化、職業化的道路。而在中國,競技體育基本是靠國家財政支持的。如果你舉行一場辯論的話,至少90%的中國人支持用「舉國體制」發展競技體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對這么做。到底誰對誰錯呢?
我們可以匡算一下,如果讓納稅人來贊助的話,一枚奧運會金牌會花費納稅人多少錢。假設1名奧運會冠軍,是從1000名運動員里挑選出來的(中國那麼大,33個省平均每個省有30個人練習同一個項目,應該不誇張)。光運動員還不夠,還得有後勤保障人員,比如教練,領隊,隊醫,廚房師父。就算平均兩個運動員有一個後勤人員吧。好了,運動員+後勤人員,一共1500個人,換一枚奧運金牌。這1500個人是職業性的,假設國家得管他們每個人20年,其中10年訓練,10年退休金補貼。每人每月的工資,暫定為1000元。除此之外,運動員還要使用運動器械,要住宿舍,還要出去外地、外國比賽等等開銷,每人每月1000元。這樣一算,一枚奧運金牌的成本,1500人×20年×12個月×2000元/月=7.2億人民幣。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取得了32枚金牌,那麼我們在這32枚金牌上花費了7.2億×30=230.4億元人民幣。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條。數字出來以後,雙方可以再進行一場辯論,就算仍然誰也說服不了誰,至少,他們會把辯論的焦點從簡單的「是」或「否」,轉移到對於成本、收益的權衡上來。這場辯論的水平就會上一個層次。
需要說明的是,我上邊的這些數字都是自己估算的,而不是從哪個政府預算報告上摘錄的。這是一件挺無奈的事情。我從沒見政府給出過明細的財政預算。所以我不知道我納的稅有多少用於教育、多少用於競技體育、多少用於醫療、多少用於公務員工資、多少用於業務招待……不過不要緊,我們每個人都有常識和頭腦。就像上邊計算奧運會金牌的成本一樣,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就可以依靠現有的知識,大致估算一下。這么做雖然會費點力氣,但是總比一無所知要好。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養成用數字說話、向數字索取答案的好習慣。
<3>做事要留證據
在審計工作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如果你沒有寫下來你做了什麼,那就等於你沒有做。」比如你詢問了誰,詢問的結果是什麼,你查看了什麼單據,都要記錄在工作底稿里。審計師特別喜歡管客戶要資料:合同啦,發票啦,內部文件啦,管理當局的聲名啦,都象寶貝似的要過來,把重點標注清楚,歸入審計工作底稿里。只有當這些證據齊全了,報表上的數字才有依據。
用書面證據說事,和口頭約定相比,無疑是一種進步。只有在每一個環節留下可供查證的證據,才能在發生糾紛的時候有理可說。可惜很多中國的企業總喜歡在合同里說一套,實際當中跟對方口頭約定另外一套,不願意及時更新合同。等發生了糾紛,雙方各執一詞。我想,隨著中國司法制度越來越健全,那些不願意用合同說事的企業,會越來越吃虧。
其實,審計報告本身就是一種書面證據。會計報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以確信會計報表是真實公允的。這年頭股民很多,但是會看年報的股民卻不多,看年報的時候關注受聘會計師事務所是誰的股民更是寥寥無幾。如果你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資」股票的話,審計報告的確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做事要留證據」——這句話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就是「不該留的證據堅決不留」。比如,審計師發現企業有一些小問題,但是不太嚴重,並不需要解決。那麼,審計師最好就當根本不知道,在工作底稿上提都不提。如果你提了,但是沒解決,反而容易被監管機構抓住小辮子。曾經有一種說法:我們做審計的目的,就是在賺到審計費的同時,取得適當的審計證據把責任盡量都推給公司管理層。這話雖然說的有點露骨,但是無疑是句大實話。
<4>簡明、清晰地表達觀點
「改革開放要堅持,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要堅持;改革開放要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要堅決;改革開放要是一個長期任務,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也是一個長期任務。」——李瑞環,1986年4月3日在中央端正黨風座談會上的發言。
上邊這段話,大家可能都讀得比較累。如果換成一個審計師,他會怎麼表達同樣的意思呢?我想,他大概會這么說:「改革開放、糾正不正之風和打擊經濟犯罪這三件事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而且,我們在執行的時候要堅決。」
這就是商業社會的要求:從閱讀者的角度出發,盡量通俗、簡明地表達觀點。如果閱讀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變成你的客戶,你的表達就是成功的。如果他聽不懂,或者聽起來很費勁,雙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達就是失敗的。
在我做第一個審計項目的時候,帶領我工作的是一個第三年的高級審計員。我記得,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可是唯獨她在往工作底稿上寫「注釋」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條注釋,她都是寫了又寫,改了又改,不斷試驗怎麼表達才最清楚、最簡明,讓經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在遣詞造句上所花費的時間,要遠遠多於給經理節省的時間。因為她覺得,多考慮一下閱讀者的需要,讓閱讀者能夠迅速抓住信息的重點,這樣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學著提高表達的效率,讓別人不費腦子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說的事情不太復雜,我就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把結論扔出去,然後再寫原因:<1>……,<2>……,<3>……。
如果我想說的事情比較復雜,需要先介紹背景知識,然後進行推理演繹,別人才能看懂,我就由淺入深地寫,A,B,C……說清楚一件事,再說下一件事,依次說下去。每一條路如果有多個分支的話,我會加上序號A1,A2,B1,B2,這樣讀者就心裡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條路的哪個門牌號。
我看到很多人寫長篇大論的時候,總是想到哪就寫到哪,相同的意思也不合並一下,序號也不加,把ABCBDAE混成一團寫,讓人讀起來像是在走迷宮。就拿李瑞環的那段話來說吧,第一句話的「要堅持」和第三句的「是一個長期任務」明明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他偏偏要拆成兩句話到處亂丟。我們自己在寫長篇大論的時候,切忌成為這種「亂丟盒子」的悟空啊。
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語的夢囈,光顧著自己痛快,光顧著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學,而不顧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楚、表達是否簡明、別人是否明白。張五常近年來寫的文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半文半白,思維跳躍。一個人的思想高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於表達,讓讀者讀得暈頭轉向、不知所雲、忘文興嘆,由於「交易費用高昂,導致交易無法達成」,這實在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情。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辦法
所謂出Q,就是由一個獨立的第三人閱讀審計底稿,指出里邊有錯誤、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後交給底稿的編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員工不喜歡經理出Q,經理不喜歡合夥人出Q,審計部不喜歡稅務部出Q。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Q。但是,他們給別人出Q的時候都毫不留情。
出Q的確是完善文章的好辦法。我將這種方法的優點總結如下:
<1>所謂「旁觀者清」。有些事情,底稿編制者自己覺得說得很明白了,但是別人可能還是看不懂。讓一個獨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問,就能夠發現哪些地方表達得還不那麼清楚。
<2>能夠凝聚多個人的智慧。一張好的底稿,需要不斷加以完善,充分吸納不同人的好的思想。經理、合夥人通過出Q,把深層次的問題指出來,等於是將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所積累的知識注入到了底稿里。員工通過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環,底稿的質量就能不斷提高。這不僅是工作底稿的進化模式,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模式。
<3>避免面對面的接觸,從而提高溝通的效率。這個優點說來有點好笑,但是的確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的。據我觀察,如果你當面指出別人底稿的缺點的話,通常會引起對方的;解釋、辯護、反駁。爭來爭去,底稿里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是出Q的話,就快了很多。反正問題我已經給你指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注釋」在底稿里說清楚,省得別人每次都誤會你。
魔鬼存在於細節當中。出Q就是為了把底稿里隱藏著的大大小小的「妖精」挖出來。在四大,好的底稿無一例外都是Q出來的,而且是海量的Q,反復的Q。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出Q,但是出Q的確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質量。希望你在清Q的時候,能夠明白「嚴師出高徒」這個道理,把心態調整得積極一些。
求置頂啊!!!
❷ 我們公司A入股了另一個公司B ,年底要審核財務報表,應該從那方面著手審計重點應該看那些指標
那要看這個B公司的情況了,要根據B的自身情況來確定審計的重點方向,比如,如果B有大量的貸款,那麼你的重點就在貨幣資金,主要就是與銀行的函證了。如果是純銷售型的,那麼就要與供應商函證,主要看應收應付其他應收應付,而且要自己查看合同。注意預收預付。如果是製造型的,那固定資產,存貨,銷售循環,這些都要必須要注重的。而且你還要了解相關行業的其他企業的一些數據和標准來和B做對比,看看有沒有什麼異常的情況,比如同行業的利潤都是20%而他的利潤確是30%那就肯定存在問題的。另外,你們在收購的時候一定會請會計師事務所的,你可以看當時的審計報告,後面都附著會計報告,尤其是附註,非常重要,有很多的信息都在裡面,而且如果審計有調整的話,都有記錄的,你可以調出這些記錄看看,看看他們審計的重點是什麼,調整的東西是什麼,也就知道主要看那些問題了。實在不行,就聯系會計師事務所叫他們把底稿給你看看,你看他們的底稿,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審計了。
❸ 針對該集團公司的情況,進行財務報表項目審計時,審計人員應當如何確定審計重點
怎麼每一個回答的人?同學你是會計哪個班的?
❹ 投資及籌資的控制重點是什麼 審計
為什麼要上市將私營公司變成上市公司無疑會使股東權益極大增加。由於很難找到買主,大部分私營公司一般只能清算掉,而不是被賣掉。統計數字表明私營公司股東若能有幸找到買家一般只能按公司純利潤的4至6倍作價出售自己的公司,但賣家未必都能拿到現金。相比之下,上市公司一般是按其利潤的25倍至30倍作價出售其股票。能以如此高的市盈率出售上市公司股票的原因是因為:投資者不用去管理公司;投資者可以買公司一小部分股份;投資者可以將手中股票隨時拋出,獲得兌現;股市上有數以億計的投資者。舉例說明,甲公司的純利潤是每年$1,000,000。若能找到買家,由於甲公司是私營公司,它只能按利潤的5倍出售公司,獲得$5,000,000(減去傭金)。但由於競爭激烈,賣家不可能一次套現,有時賣家不得不同意買家分期付款,這就存在收不回錢的風險。但甲公司若是上市公司,它$1,000,000的利潤就會使其市值增加到$25,000,000。若甲公司只出售其公司20%的股份,公司股東可以獲得$5,000,000的現金並仍持有$20,000,000的股票及80%的控股權。私營公司只有5倍的市盈率。上市公司卻有25倍的市盈率。上市公司有甚麼益處?許多人誤認為缺錢的公司才上市。不缺錢的公司沒有必要上市。其實不然,企業上市後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益處:1.股權資產上市後的變現性為私營企業股東提供了變現的方便;2.為企業與國內外大的上市公司並購提供了方便;3.提高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吸引和刺激,便於保留公司高素質管理人才和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4.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信譽地位和企業形象,極大方便企業對外交流和經營;5.獲得美國上市公司的身份便於獲得國外公司對企業的信任,從而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發展海外業務提供了方便;6.上市公司的實時貼現性為企業有集資需求時集資(公募或私募)提供了極大方便;7.少部分股權(20%-30%)對上市公司的控股性為私營企業股東向其它散戶股東轉移了企業經營風險。亞洲企業為什麼要在美國上市?美國有龐大的融資市場,是國際資金的聚集地。紐約華爾街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聚集著10兆億美元的游資,股票日成交量達30多億股,成交金額達數百億美元,其股票日成交量佔世界總量的55%以上。美國股民具有冒險精神,崇尚高風險高回報。美國部分投資者對購買外國股票,特別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新興國家公司的股票懷有極大興趣和很高的熱情,往年美國投資者購買外國公司股票達900多億美元,其中購買亞洲公司股票佔一半以上。中國公司如何參與美國的資本市場目前在中國,上市實行核准制,使眾多有發展前景,有較好業績又急需資金擴展的優良企業難以實現股市集資的願望。據有關報導統計,中國有3000多家企業希望上市,但每年能夠在中國上市的企業不足100家。由於政策限制,民營企業更難爭取到上市機會。再者,中國證券市場規模相對很小,實在也難以照顧到國有中小企業,更不用談民營企業了。隨著中國企業家對海外資本市場的逐步了解,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把目光轉向海外資本市場,尤其是具有世界最雄厚資金的美國資本市場。美過有三大主要的證券交易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此外,也有針對中小企業及創業企業設立的電子櫃台市場OTCBB,OTCBB是由納斯達克管理的股票交易系統,眾多公司的股票先在此系統上市,獲得最初的發展資金,通過一段時間的擴張積累,達到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掛牌要求後升級到這些市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只要凈資產到400萬美元,年稅後利潤超過75萬美元或市值達5000萬美元,股東在300人以上,股價達到每股4美元的,便可直接升入納斯達克小資本市場。凈資產到600萬美元以上,毛利達到100萬美元以上的公司股票還可直接升入納斯達克市場。因此OTCBB又被為納斯達克的預備市場。與納斯達克相比,OTCBB以門坎低而取勝,它對企業基本沒有規模或盈利上的要求,只要有3名以上的做市商願證券做市,企業股票就可以在OTCBB上流通了。也就是說到OTCBB上市本身是很簡單的:要有一賺錢的概念與一好的商業計劃就足夠了。買殼上市是美國自1934年開始實行的一種簡捷的合法上市方法,上市成本低,時間快,而且欲上市企業採取此途徑可以100%保證獲得上市,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高昂費用與上市流產的風險。因此目前採取借殼上市的企業越來越多,去年借殼上市的企業比前年增加了三倍。中國企業在美國成功借殼上市已有了先行者,中國北京一家企業與深圳一家公司是兩家實力並不強的IT公司,通過在美過借殼上市,獲得了巨額資金。其北京企業原注冊資金不過100萬人民幣,在美過OTCBB市場借殼上市,股價最高時達25美元,而市值(股票總價值)則超過4億美元。其深圳公司也只是新成立的極小極小的公司,注冊資金只有20萬人民幣,也是在美國OTCBB市場借殼上市,股價在開市一小時從6美元升至22美元,市值也超過4億美元。所以「殼」是指有股票上市但沒有業務的公司。美國有很多上市公司因為種種原因失去業務,如高科技公司因為技術跟不上潮流而停業,開礦公司因儲備不足或產品價格低而放棄,製造業因工資太高、競爭無力而停工的。但這些公司仍保持上市的資格。「借殼」指收購這類公司,與之合並成為美國的上市公司。「借殼」上市選擇個「好殼」很關鍵,首先殼公司必須「干凈」,公司可以沒有資產,沒有業務,但不能有債務與法律訴訟,也不能有違反證券法的問題。另外殼公司的上市資格必須保持完整,包括根據美證監局的要求,按時申報財務與業務情況。最後殼公司要有足夠的「大眾股份」和「大眾股東」,合並後交易才能活躍。所謂「大眾股東」是指殼公司最初上市時購買發行股票的股東。在利用國際金融市場方面,與其它新興市場相比,中國雖然還在起步階段,但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以上兩個中國企業的成功例子,對中國民營企業應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在過去6年中,已有超過百家中國企業在美國成功上市並取得可觀資金,其中一部分取得了巨額資金。在美國公開發行證券,使外國企業有機會進入一個異常廣闊和流動性首屈一指的資本市場。這個市場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外國公司。隨著中國公司最近在美國公開發行證券成功的事例,使得其它許多中國公司考慮進入美國的資本市場。中國實體如何打入美國資本市場?應遵循哪些法律規定?在美國發行或出售證券,均須遵守美國聯邦證券法律和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是1933年證券法和1934年證券交易法。證券法和相關立法的目的是保證發行公司將披露有關其經營的所有實質性信息,從而向可能的投資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公司能准確地分析投資於該公司所具有的潛在風險和收益。在美國發行證券必須按證券法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簡稱"證管會")注冊。除非按規定可免於注冊,或在國外交易的證券滿足一定的條件,上市才不必經過注冊。一,注冊為在美國向公眾發行和出售證券,證券發行公司須向證管會報送注冊報告書。證管會主要審查注冊報告書中所披露的信息是否成分和准確。證管會官員有權要求發行公司修改注冊報告書。一旦注冊報告書被宣布有效,證券便可以按照注冊報告書所描繪的方式出售。注冊報告書除了其它內容外,包括"招股說明書"。注冊報告書和招股說明書的內容包括有關發行公司的經營,資本結構,財務信息,管理和證券主要待有人的信息,等等。二,豁免規定發行公司不經注冊便發行證券的最通用的方式,是通過一般"私募"。依賴於私募而免於注冊的發行公司必須確保交易不涉及公開發行。並確保證券購買者不會繼而將其證券轉售給公眾。三、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將會為中國公司帶來諸多的好處:更高的交易效率,更大的市場影響,的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注意力,更高的公司形象,更好的接近資本市場以及更容易獲得交易數據。希望在美國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的規模和盈利:有形凈資為1億美元,稅前利潤為前3年累計1億美元(其中任何1年至少達到2千5百萬美元)。在美國准務上市的中國公司應先准備當地注冊會計師事務所評定的3年的會計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公司簡介報於美國相關機構,進行評估。待評估合格後,再進行上市的准備工作。關於在美國借殼及買殼上市關於在美國借殼及買殼上市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在證券市場上大規模籌集資金,以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由於有些上市公司機制轉換不徹底,不善於經營管理,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喪失了在證券市場上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就必須對其進行資產重組。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資源的兩種資產重組形式。所謂買殼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注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的目的。借殼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將主要資產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來實現母公司的上市。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一種對上市公司"殼"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間接上市。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買殼上市的企業首先需要獲得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而借殼上市的企業已經擁有了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AMSC與投資者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專業的金融報告撰寫人才、律師和審計師會員,這些人員的費用在美國不是以小時計算,通常是以項目核算單位。如果項目開始實行,那麼只有到完成之時,項目才能結束。同時需要負責完成所有的一切准備事項如各州政府以及聯邦政府所需文件草擬工作等。這些工作一般將是由證券公司財務部以及投資銀行財務部來完成的。上市過程需要包括公司律師、證券律師、審計師、證券承銷商、證券承銷商律師參與工作,以及國家法律法規、金融印刷商、路演組織者以及公司企業的CFO和CEO等。在整個上市(買殼/借殼)程序中,受僱傭並以小時計費的成員包括公司律師、審計師、證券承銷商律師以及公司證券律師。企業如何在美國借殼上市借殼上市是在美國公開集資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是一種經濟而快捷籌集資金的途徑,一家美國上市公司,由於種種原因而停牌,變成空殼公司。然而,這類公司的股票仍可在電子報價系統(Over-the-Counter簡稱OTC)進行交易。准備到美上市的外國公司,花20-60萬美元左右,可將這類公司80%至90%的控股權買過來一名義上稱為合並(Merge)。合並後,即可在電子報價系統進行股票交易。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股價上升到一定價位,例如4美元一股,就可進入股票交易所,大規模進行股票交易和集資.合並過程二至三個月。如果公司本身實力雄厚,經營歷史良好,合井到正式進入股票交易所只需幾個月時間。
❺ 審計時會重點關注哪些點
一、專項資金項目計劃的下達和執行情況。
將上級下達的項目計劃與計劃實施情況進行對比,審查財政、計劃及專項資金主管部門是否按照國家批準的計劃下達項目投資計劃和財政專項資金的預算,是否將年度項目計劃層層落實到具體實施單位,項目是否嚴格按照批準的計劃實施,有無擅自調整項目建設地點、建設單位、建設內容、建設規模等問題。
二、專項資金的分配、撥付和使用情況。
通過對財政部門、專項資金主管部門及項目建設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進行檢查,重點審查各級財政部門是否按計劃籌集、落實配套資金,配套資金是否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有無通過虛假報表、虛開發票、虛列支出、虛增工程量或將群眾自籌的實物和投入的勞力來抵頂配套資金等方式搞虛假配套的問題,如未配套,應分析原因;資金是否按規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時、足額撥付到下級財政或用款單位,有無截留欠撥、平衡預算及擠占挪用等嚴重違法違紀問題。審查專項資金主管部門是否按規定將撥入的資金及時足額撥付使用單位,是否存在欠撥、出借、放貸、彌補經費、改變資金投向、提取或變相提取項目前期費、吃回扣迴流資金等謀取小團體利益問題。審查項目實施單位對撥入的項目資金是否及時入賬,有無賬外設賬,是否按規定時間開工和完工,是否按批準的項目和規定用途使用專項資金,完工的工作數量和質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有無擅自更改項目內容、工程位置、違規提取項目管理費、虛列支出、截留轉移、擠占挪用、虛報冒領、貪污私分、揮霍浪費等問題。
三、專項資金財務管理情況。
通過對會計資料進行檢查,審查財政、項目主管部門以及項目實施單位對專項資金是否實行專人專賬、專戶管理,資金安排、支出核算和管理是否到項目。有無擴大開支范圍、將一些不合理的費用列入專項資金支出中;有無改變資金用途、將各項專款調劑使用;工程項目的預決算是否真實,有無高估工程量,高套預算定額虛增造價,虛列支出搞計劃外工程套取專項資金等問題。
四、項目實施和效益情況。
重點檢查建設工程項目的設計是否經有權部門批准,是否實行了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承包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勘察、設計施工及供貨單位是否具備工程建設所需的資質等級;是否存在層層轉包;工程建設中有無重大損失浪費及質量隱患等問題;檢查項目計劃制定是否合理,完工驗收項目是否達到預期效益,有無因立項不準、責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質量等原因造成損失浪費或事故隱患問題,專項資金建設項目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如未達到,應進行原因分析,並結合實際提出改進意見或補救措施。通過揭露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服務於領導決策和管理,提升審計工作自身的地位。
❻ 審計人員在審計企業籌資投資時應側重哪方面
審計人員在審計籌資投資時應重點審計以下方面:
首先需重點審計籌投資決策是否履行相關審批程序,如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審批等,是否合規真實,是否符合公司戰略發展規劃與目標。
其次要檢查交易合同及銀行回單,關注合同條款及回單摘要,如是籌投資,則回單摘要一定是要備注為 投資款項 之類。
最後要檢查賬務處理是否規范正確,注意會計科目的列報與分類。
❼ 專項資金審計重點關注什麼方面
1、實際項目的審計。
審計往往只是將被審計單位的專項資金收支總賬、明細賬和記賬憑證等會計資料送達審計組,審計完後即為審計結束。即使到實地查看工程,也是走馬觀花,沒有認真丈量、記錄,也沒有計算材料實際用量與賬面決算數所使用數量是否一致,看是否有高估冒算或實際使用量小於決算量的現象。
2、銀行票據的審計。
由於某些配套資金不能足額到位,多數採用配套資金空運行方式,即真撥付、後轉回、賬面反映配套資金到位了,而實際上根本沒有到位,在實際工作中,只要查閱開戶行銀行對賬單所反映的收支明細與被審計單位銀行賬收支欄目,就可能反映同等金額的一收一支,而且時間相近;
還有一種情況是被審計單位賬上反映現金增加而銀行對賬單沒有記錄付出,則採用現金支票存根聯入賬,提款聯沒有取款、主觀上也不想取款,客觀上也無款可取。只要重視加強對銀行票據系列的審核力度,弄虛作假的現象便一目瞭然。
3、資金使用效益。
主要看在建工程項目借方數或專項支出數,累加後與上級下達計劃指標進行對比,看資金是否全部支出,全部支出即視為專項資金專款專用,沒有被擠占、挪用,忽略了該項資金的使用經濟效益,有的即便在審計報告中有所反映,也總是很勉強,其數據不夠准確真實。形成的主要原因:
(1)某些地區或部門為了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早日投入,項目立項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缺乏對當地經濟社會等現實環境的可行性論證,從而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益;
(2)工程項目竣工時間較短,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效益不明顯;
(3)由於審計人員少,時間短,根本不可能深入實地調查了解,往往是「從書本到書本」的反映效益。
4、資金到位的時間性。
在對各項專項資金審計中,審計人員總是查找上級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聯合下達的專項資金的指標文件,然後與同級財政部門專項資金額進行對比,計算資金到位率,比例大則資金足額到位,比例小則到位小,並在審計中予以評價。
但是,較多當年下達的專項資金的指標,由於財力有限調劑其他用途,下撥渠道不暢等,拖欠到年底,有的甚至到第二年底才勉強撥付完畢,資金到位時間遲緩,嚴重影響工程項目設施建設。
(7)投資基金公司審計重點擴展閱讀
審計方法
1、順藤摸瓜法。
通過對資金運動軌跡的跟蹤,對每一筆資金的來龍去脈追查到底,沿著資金流向,資金到哪追到哪,涉及哪個單位查哪個單位,一直查到資金的最終用途。
2、調查法。
此法適用於發現賬外線索和核實發票審計,是獲取賬外審計線索或審計證據最有效的方法。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通過專業判斷,認為被審計單位存在賬外收支款項或支出票據中存在虛假發票,就要採取延伸調查的方法予以核實。
3、銀行存款核對法。
適用於專項資金審計,是發現專項資金轉移 挪用最有效的方法。不僅要對余額 未達賬項進行核對,而且要對每一筆發生額進行核實,對不符的款項或雖然相符但認為有異常的款項,要進行延伸審計開戶行和到對方單位進行核實,查清專項資金的具體使用用途。
4、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是指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重要的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主要目的是發現異常事件和數據,是審計人員進行綜合判斷的基礎。對分析中發現的差異,特別是對異常變動進行調查,必要時要適當追加審計程序。
存在問題
1、審前調查了解和准備不充分,對專項資金的「 專項性」 不熟悉。
內部控制測評、重要性水平確定與審計風險評估是編制審計方案的三個重要參數. 由於審計機關人力與時間的限制. 審前准備時間受到很大壓縮. 專項資金在項目的立項背景、政策制定、資金管理和運作模式、
申報批復和驗收程序等方面具有專業性和其行業特殊性. 審計人員在審前調查階段. 主要忙於對上述基本情況的初步收集和專業概念的學習與理解。
2、實質性測試不足. 樣本不充分導致審計取證不足以透徹說明問題。
專項資金重在發揮國家扶持和引導示範的作用, 其業務性質、運作方式和效益水平錯綜復雜。
3、審計方法和技術手段相對落後影響審計信息准確。
(1)專項資金的審計大多還停留在賬項基礎審計層面。仍以資金記錄為主線, 從賬戶人手, 倚重傳統經驗, 從現象推斷本質、部分推斷總體進行分析判斷。這種思維慣性會在審計縱深交錯的項目時. 導致不成熟的觀點和錯誤結論產生。
(2)一項資金涉及幾百上千項目甚至千家萬戶,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未設立系統的項目庫和信息庫, 項目單位也未建立業務信息台帳. 審計設計表格多是閉門造車, 與實際運作不銜接, 表格數據分析利用價值不高。
(3)專項資金的政策投向主要在基建投資,項目主要工程量的落實需要到現場查勘、丈量、測算、抽樣化驗,但審計測量工具和手段無法達到專業驗證.在大部分審計領域仍採用相當傳統落後的驗證手法,
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導致審計發現的諸如工程預算與結算不符、實際建設與設計不符等問題只能淺表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