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解釋關於國民收入恆等式的經濟現象
國民收入恆等式:投資-儲蓄恆等式,即I=S(投資=儲蓄)。
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等於國民總收入。於是,就可以得出儲蓄—投資的恆等關系。
一個國家假定只有企業與居民兩個部門,不存在稅收,也沒有政府支出和進出口,這樣從收入(供給側)角度看,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地租=消費+儲蓄。而從支出(需求側)角度看,國民收入=投資+消費。總供求平衡,意味著總收入等於總支出,即消費+儲蓄=投資+消費。等式兩邊都含消費,故左邊的儲蓄必等於右邊的投資。
(1)投資儲蓄恆等式的經濟含義擴展閱讀
在這個金融體系裡,S=I這個等式兩邊之間的是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銀行、共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它們吸收國民儲蓄,並將之用於一國的投資。
儲蓄一投資恆等式是事後實際發生的儲蓄和投資總是相等的,不管宏觀經濟是處於經濟蕭條還是通貨膨脹狀態,它描述的是賬面上數字收入與支出的一致性。如果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儲蓄和事前計劃的或意願的投資不相等,就會出現經濟蕭條或者通貨膨脹等情況,它解釋的是現實經濟運行的均衡狀況。
雖然在整個經濟來說儲蓄與投資是相等的,但對每個單個家庭和企業而言,這就不一定正確了,甲個人的儲蓄可能大於他的投資,他可以把超出的部分存入銀行。乙的儲蓄可能小於他的投資,他可以從銀行借到不足的部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允許一個人的儲蓄為另一個的投資籌資而使個人儲蓄與投資不相等成為可能。
⑵ 儲蓄-投資恆等式為什麼並不意味著計劃儲蓄總等於計劃投資
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存在的儲蓄投資恆等式完全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
根據定義,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國內生產總值又總等於國民總收入,這樣才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的關系。
這種恆等關系就是兩部門經濟的總供給(C S)和總需求(C I)的恆等關系。
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通貨膨脹,既是否均衡。
但這一恆等式並不意味著人們意願的或者說事前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有的投資。
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的主體及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計劃儲蓄的不一致,形成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
分析宏觀經濟均衡使所講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只有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時,才能形成經濟的均衡狀態。
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實際發生的投資總等於實際發生的儲蓄這種恆等關系並不是一回事情。
(2)投資儲蓄恆等式的經濟含義擴展閱讀:
凱恩斯(J M Keynes,1936)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並論證了著名的儲蓄投資模型,即:
如果 所得=產品價值=消費+投資;儲蓄=所得—消費
那麼 儲蓄=投資 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儲蓄與投資相等,即把儲蓄全部用於投資,那麼一國的經濟就可以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下達到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
在經濟意義上,該模型是凱恩斯進行理論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議的樞紐,是其社會投資理論的核心。
網路-凱恩斯
⑶ 宏觀經濟 儲蓄-投資恆等式為什麼意味著計劃儲蓄恆等於計劃的投資
儲蓄 投資恆等式就是在一國的一年的經濟總量中儲蓄量與投資量是處於恆等狀態的,也就是一年儲蓄量=一年投資量,只有維持這樣的恆等狀態才不會危及到一個國家經濟形式的正常運轉.
⑷ 宏觀經濟學中「儲蓄投資恆等式」怎麼理解
指政府和外國,家庭,企業的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恆等式
⑸ 儲蓄投資恆等式為什麼不意味著計劃的儲蓄恆等於計劃的投資
計劃和實際的肯定不同。遵循總供給和總需求恆等(C+S=C+I),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通貨膨脹或是均衡狀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計劃的儲蓄恆等於計劃的投資。在現實經濟生活當中,儲蓄主要由具名戶進行,投資主要由企業進行,個人儲蓄和個人投資的動機也不相同,就會形成計劃儲蓄和計劃投資不一致,總攻擊和總需求不一致。
⑹ 什麼是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式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指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國民收入中的儲蓄是等於投資的,即 I=S 。
是指在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儲蓄總等於投資的恆等關系。這個恆等式是完全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的。根據定義,在兩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Y=c+I),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Y= c+S),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這樣就有了儲蓄恆等於投資(S=I)的關系。在三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和政府購買(Y= C+I+ G),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又把T—G看作為政府部門的儲蓄,這樣就有了三部門經濟中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J)的關系。在四部門經濟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即Y=C+7+G+U—M)。國民總收入總等於消費加儲蓄和稅收(y = C+S+T)。國內生產總值又是總收入。同時,由於從本國立場看,M(進口)代表其他國家出口商品,從而是這些國家獲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國家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從而是這些國家的支出,因此(M—X)就等於是其他國家的收入減去支出的儲蓄,這樣就有了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恆等於投資(S+T—G+M—的關系。可見,不管在幾部門經濟中,只要遵循儲蓄和投資的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充分就業或者通貨膨脹,即是否均衡。但是,這一恆等式並不代表人們意願的或者說計劃的儲蓄總會等於企業想要的投資。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主體以及它們動機都不一樣,這就會引起計劃投資和儲蓄的不一致,引起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經濟擴張和收縮。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所說的投資要等於儲蓄,是指計劃投資和儲蓄。這和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儲蓄一投資恆等關系不是一回事。
⑺ 兩部門經濟中,投資–儲蓄恆等式與均衡收入條件的區別
儲蓄與投資恆等式
國民經濟中實際存在四個部門:消費者、企業、政府和國外。
(一)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這里所說的兩部門是指一個假設的經濟社會,其中只有消費者和廠商,因而不存在企業間接稅。為使分析簡化,再省略折舊,這樣,國內生產總值在量上等於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消費加投資,即y=C+I.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總等於總收入,總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費,其餘部分則當作儲蓄(S)。
從供給方面看,國民收入=工資十利息+租金+利潤=消費+儲蓄,即y=C+S.
由於C+I=y=C+S,就得到I=S,這就是「儲蓄——投資恆等式」。
(二)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在三部門經濟中,把政府部門引了進來,用T表示政府的凈收入(總稅收一轉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國民收入的構成為:
從支出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的總和,即:y=C+I+G.
從收入角度看,國內生產總值仍舊是所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總和,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總收入除了用於消費和儲蓄,還先要納稅,然而,居民一面要納稅,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轉移支付收入,稅金扣除了轉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凈收入。這樣,從收入方面看國民收入的構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兩邊消去C,把G移到右邊,就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為政府儲蓄,因為T是政府凈收入,G是政府購買性支出,二者差額即政府儲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這樣,I=S+(T-G)表示三部門經濟中儲蓄(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的總和)和投資的恆等。
(三)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四部門經濟中,由於有了對外貿易,國民收入的構成從支出角度看就等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的總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從收入角度看,國民收入構成的公式可寫成:y=C+S+T+Kr,這里,C+S+T的含義和三部門經濟中的含義一樣,Kr則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例如,對外國遭受災害時的救濟性捐款,這種轉移支付也來自生產要素的收入。
於是:C+I+G+(X-M)=y=C+S+T+Kr,公式兩邊消去C,則得到:I+G+(X-M)=S+T+Kr.
這一等式可以轉化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儲蓄,(T-G)代表政府儲蓄,而(M-X+Kr)則可代表本國用於對外國消費和投資的那部分儲蓄。這樣,I=s+(T-G)+(M-X+Kr)表示四部門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的恆等。
必須明確的是,上述「儲蓄——投資」恆等式是根據儲蓄和投資的定義得出來的。只要遵循這些定義,儲蓄和投資一定相等,而不管經濟是否處於充分就業,是否處於通貨膨脹,是否處於均衡狀態。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儲蓄和投資難以一致,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不均衡,引起經濟的收縮和擴張,這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使經濟達到均衡。
歸納:
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和廠商
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和政府部門
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消費者、廠商、政府部門和外貿交易
⑻ 經濟學:儲蓄投資恆等式如何理解
我覺得,總的支出是用來買東西,也就體現了人們的需求啊,反之,提供了總的供給便會得到收入,所以總收入也即總供給吧~~
⑼ 怎麼用儲蓄-投資恆等式解釋我國經濟內外不平衡
不平衡的突出特徵當前中國經濟的內部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儲蓄和投資出現失衡,投資和消費關系不協調。中國經濟的外部不平衡集中體現於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不斷累積。從國民收入恆等式看,國內儲蓄大於國內投資必然會出現貿易順差,過剩的生產能力必然要尋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當投資受到抑制的時候,國內的龐大儲蓄就轉化成了更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即在高儲蓄率既定的情況下,投資和貿易順差是一對蹺蹺板。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貿易順差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因此,當前持續大幅增加的貿易順差是中國經濟內外不平衡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徵。